[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夏書繫·過去的課堂:民國名家的教育回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王木春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4532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4532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9962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大夏書繫·名家經典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5
    字數:2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王木春


        
        
    "

    編輯推薦

    2016中國教育報教師喜愛的100本書90佳!龍應臺先生演講現場捧讀的書!

    此書是繼《民國名家談作文之道》《為幸福的人生》之後,特級教師王木春老師又一全新力作。
    書中所述的過去的課堂是充滿畫面感的,從中你可以觸摸到那些帶有溫度的細節,更深入地理解“自由與包容”“個性與纔學”“創意與實驗”。
    編輯推薦篇章:
    自序·追尋遠逝的教育好時光 p.1-4
    編輯手札·作為教師,您應該“追尋遠逝的教育好時光” p.243-245
    一襲青衫 p.103-111
    最後一堂課和最後一首詩 p.174-176

    內容簡介

    《過去的課堂——民國名家的教育回憶》收入了50多位民國名家筆下精彩的課堂回憶,共分為小學課堂、中學課堂、大學課堂三個部分。除了傳統的私塾課堂外,還涵蓋了對外語、數學、物理、化學、國文等各個學科的精彩課堂教學的回憶。在一個個名家的筆下,一堂堂精彩的課,背後站著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教師,流淌於其中的是永恆的教育精神血脈。

    作者簡介

    王木春,福建省特級教師,首批福建省中小學教學名師。長期從事教育隨筆寫作。近年致力於民國教育文獻的研究和編撰。著有《身為教師——一個特級教師的反思》,主編《為幸福的人生——民國名家對話中小學生》《民國名家談作文之道》等。現為福建省漳州市東山一中語文教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誠然,民國名家們筆下的課堂,也存在諸多落後的現像,其中普遍的要算體罰了。這類課堂,本書也選入一部分,以反映當時課堂的全貌。借此也提醒讀者,對民國課堂乃至於整個民國教育,我們也不能過分神化。
    回望民國,誠如傅國湧先生所雲:“向一個消失的傳統致敬,絕不僅僅是懷舊,更多的是尋找和回歸。”為了更好地“尋找和回歸”,客觀地看待民國教育,乃是基本的態度。
    ——王木春

    目錄

    自 序·追尋遠逝的教育好時光 / 001
    小學課堂
    少年時代·郭沫若 / 003
    小學·薩孟武 / 007
    “三曹”老師·公 木 / 012
    國文教員·圖畫教員·金克木 / 016
    感謝我的啟蒙老師·袁微子 / 020
    絲業小學·徐 遲 / 022
    難忘的一課·於光遠 / 026
    初小老師曹景黃·任繼愈 / 028
    感念三位啟蒙恩師(節選)·黃鴻森 / 030
    啟蒙師·琦 君 / 035
    難忘的一課·周大風 / 041
    忘不了的一課·岑 桑 / 044
    精彩課堂片段(小學篇) / 047
    中學課堂
    二十年來的經歷·鄒韜奮 / 055
    常州府中學堂·錢 穆 / 059
    中學時代·茅 盾 / 062
    懷李叔同先生·豐子愷 / 069
    我的中學國文老師·羅 庸 / 072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梁實秋 / 077
    難忘的恩師·蘇步青 / 081
    難忘的中學老師·季羨林 / 084
    我的中學·錢學森 / 088
    憶恩師·張 維 / 092
    張聞天教我國文課·張允和 / 095
    對我有深刻教育意義的一堂課·於光遠 / 098
    一襲青衫·琦 君 / 103
    憶南開·韋君宜 / 112
    長憶吾師·孫開遠 / 115
    激情孟夫子·朱永福 / 119
    綿綿師魂誰繼?·張思之 / 123
    精彩課堂片段(中學篇) / 128
    大學課堂
    北京大學·馮友蘭 / 139
    老師和同學·凌叔華 / 142
    上海大學·丁 玲 / 148
    愛上物理學·王淦昌 / 150
    懷念姜立夫先生·吳大任 / 155
    紅樓點滴·張中行 / 158
    張資平教地理·(馬來西亞)溫梓川 / 164
    北大與北大人·朱海濤 / 168
    最後一堂課和最後一首詩·程千帆 / 174
    我對吳有訓、葉企孫、薩本棟先生的點滴回憶·錢三強 / 177
    離亂弦歌憶舊遊·趙瑞蕻 / 180
    瀋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汪曾祺 / 184
    金嶽霖先生·汪曾祺 / 188
    當年師長素描·周明道 / 192
    暨南四教授·原予魯 / 198
    紫色的霧·聞 山 / 204
    精彩課堂片段(大學篇) / 207
    附·名家課堂自述 / 218
    一個活的林間學校產生了·陳鶴琴 / 218
    在言子廟·葉聖陶 / 222
    後宅初階小學·錢 穆 / 224
    教師日記·豐子愷 / 227
    最後一課·鄭振鐸 / 235
    教學相長·王朝聞 / 238
    後 記 / 241
    編輯手札·作為教師,您應該“追尋遠逝的教育好時光” / 243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精彩書摘1
    最後一堂課和最後一首詩①
    ——程千帆
    1935年10月4日下午,天氣很陰沉,我在金陵大學北大樓朝北的一間教室裡,在聽季剛(即黃侃)老師講《詩經》。老師晚年講課,常常沒有一定的教學方案,興之所至,隨意發揮,初學的人,往往苦於摸不著頭腦。但我當時已是四年級的學生,倒覺得所講勝義紛陳,深受教益。可是老師講書,也並非完全從學術角度著眼,而每用以借古諷今,批評時政,針砭時弊。這一天,他正講《小雅·苕之華》,當他念完末章“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之後,又接著把《毛傳》“牂羊墳首,言無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用非常低沉,幾乎是哀傷的聲音念了出來。既沒有對漢宋諸儒訓說此詩的異同加以討論,也沒有對經文和傳文作進一步的解說,但我們這些青年人的心弦卻深深地被觸動了。當時的情景,現在還牢牢地銘記在跟我一同聽講的孫望先生和我的腦海中。四十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作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回想往事,也就更能夠親切地體會:一個曾經為中華民國的締造這一偉大事業獻身的革命學者,眼看著祖國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蔣介石法西斯統治之下滿目瘡痍而無力挽救,其內心的痛苦是如何巨大了。
    老師的談鋒不知怎麼地一轉,又議論起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比較來。他由木版書便於批點,便於執持,便於躺著閱讀等等方便,而譏諷精裝西書為“皮靴硬領”;又談起中裝之文明和舒適遠勝西裝,他當即並不用手而把自己穿的布鞋脫下,然後又穿上,並且對一位坐在前排的同學說:“看,你穿皮鞋,就沒有這麼方便。”很顯然,季剛老師並不是什麼國粹主義者、頑固分子,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一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他對於當時買辦階級全盤西化論者“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圓”的論調,是非常鄙視的。這種開玩笑的中西文化比較論,隻是他愛國憂民憤世嫉俗的一種表現而已。
    下課鈴一響,老師抱起他那個黑布書包,走出教室。我們再沒有想到,這就是他給我們上的最後一堂課。
    10月4日是星期五,6日就是農歷的重九節。季剛老師是一個有山水勝情的人,(這一點下面還要談到,)南京又是一個“千古風流佳麗地”,所以這一天仍舊帶著子女甥婿到雞鳴寺豁蒙樓小坐,但因身體不適,不久就回了家。回來之後,獨自坐在九華村量守廬的書房裡,郁郁寡歡。他想起了李後主的《卻登高文》,有所感發,作了一首七言律詩:
    秋氣侵懷正郁陶,茲辰倍欲卻登高。應將叢菊霑雙淚,漫藉清樽慰二毛。青塚霜寒驅旅雁,蓬山風急抃靈鼇。神方不救群生阨,獨佩萸囊未足豪。
    剛剛寫好,林尹先生(字景伊,著名學者林損的姪子,錢玄同的學生,當時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書,現在臺灣)來看他,他就將這首量守廬學記詩給林先生寫了個條幅。就在當天,老師因飲酒過多,胃血管破裂,搶救無效,兩天後,即10月8日,就不幸逝世了。同樣,誰也沒有想到,這就是他最後的一首詩,最後的一幅字。
    儒家哲學認為:兼善天下是人生最終目的,季剛老師也是這麼想的。這一篇詩以雁像征流離的人民,以鼇比喻猖狂的日帝,對於自己雖能安居治學卻缺少救國的“神方”感到內疚。思想境界是多麼崇高!求之古人,隻有宋王令《暑旱苦熱》中所寫“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其胸襟可以相提並論。汪旭初先生在其季剛老師周年祭悼詞中說,“季剛傷時縱酒,遂以身殉”。這是事實。老師隻活了五十歲,是我國學術上無可估量的損失。

    ①選自程千帆、唐文編《量守廬學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11

    精彩書摘2
    編輯手札
    作為教師,您應該“追尋遠逝的教育好時光”
    收到王木春老師撰寫的序——《追尋遠逝的教育好時光》之時,真的有一種驚喜。
    之前曾和王老師聊過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一書。我說周克希先生重新翻譯了那本書,譯為《追尋逝去的時光》。後來我又在周克希先生的隨筆《譯邊草》一書中看到了譯為此名的原因,即“追尋逝去的時光”表達了原著作者追憶的時光不都是好的,而“追憶似水年華”一名,用字雖美卻終究錯解了原著作者的意思。周克希先生將自己對翻譯的情懷,對原著作者的理解融入了書名。看到王木春老師的這篇序,我突然覺得與周克希先生一樣,王老師也將自己對過去的課堂、對民國名家的情懷融入了自己的這篇序和這本書中。
    跟王老師認識不到兩年,編輯跟作者間的那些糾結,我也經歷了不少。雖然在編輯王老師的書稿《民國名家談作文之道》時,因“民國”一詞的定義與王老師有過“糾結”,我還是將我與王老師的相識以及我這兩年編輯王老師的書的經歷定義為“追憶似水年華”。
    自2014年9月至今,我先後編校了王老師的三本書——《民國名家談作文之道》《為幸福的人生——民國名家對話中小學生》《過去的課堂——民國名家的教育回憶》,雖然這三本書中的文章都是從不同的選本中編選出來的,但我想用《明朝那些事兒》中的一段話來表達我對此事的看法:
    我們這個古老國度有著漫長的歷史,長得似乎看不到盡頭,但我卻始終保持著對這些故紙堆的熱情。
    因為我始終相信,在那些充斥著流血、屠殺、成王敗寇、爾虞我詐的文字後面,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將永遠存在。
    我想王老師在翻檢故紙堆的過程中,大概也是看到了“談”、“對話”和“課堂”背後民國教育的千姿百態以及民國教育家們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啟發和關心,對教學方法方式的探求。所以在《為幸福的人生——民國名家對話中小學生》的序中,王老師這樣說:
    這幾年,讀過不少民國大家的自傳,我益發感到,成功的教育固然離不開教育者點點滴滴的細節積累,但教育的細節,絕不是“兵書”類的管理技巧而已。……有心的教師,會從自己的閱歷中反思和沉澱,從前輩的經驗中尋找與汲取,以豐富個人的智慧寶庫,提升職業的境界,並在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和學生一道,去追尋真正幸福的人生。
    王老師本身學養深厚,又酷愛讀書,對教育及教學有自己獨到的看法,所以我相信在這三本書背後同有的是王老師對民國教育家的尊重,對師道尊嚴的維護,以及對學生的關心和理解。這種情懷被延續到了這本書中,隻不過王老師給這種情懷的釋放選擇了一個支點——課堂,恰如他在序中所說,“沿著前輩們受教育的經歷,在民國時代種種獨特而迷人的課堂景像中流連忘返”。
    帶著這種情懷,王老師將民國時代課堂中的“自由與包容”、“個性與纔學”、“創意與實驗”展現在讀者面前。比如琦君寫的《一襲青衫》,將一個平民教師的辛苦、負責、堅守寫得淋漓盡致,讀來讓人心中酸楚而不禁熱淚盈眶;程千帆先生的《最後一堂課和最後一首詩》,通過一首詩和一堂課,在無限的哀思中追憶黃侃先生的纔學和個性;公木先生的《“三曹”老師》則寫出了三位曹老師在辦教育上的氣節、在教育學生上的選擇。
    此書主要分三部分——小學課堂、中學課堂、大學課堂,除此之外,王老師還盡可能地將一些關於民國名家課堂教學的片段放入了附錄部分。不一樣的課堂,卻共同展示了民國名家的課堂學習之態,從中,你可以看到有意味的課堂是什麼樣子的,也可以看到有趣的教師是什麼樣子的,更可以讀出民國名家對那些課堂學習的回味。是的,過去的課堂是充滿畫面感的。
    白頭如新,傾蓋如故,雖素未謀面,王木春老師依然信任地囑我作文,實惶恐而慚愧。作為此書的文字編輯,在圖書的編校過程中常感收獲良多。抱持一種理解與同情的態度,很多時候,會因為某一句話,某一個觀點,或者某一種教學法而幻想著進入了那樣的課堂。
    去年的11月份我編校了朱永通老師的《教育的細節》一書,朱老師用犀利的眼光和流暢的文筆,將教育中的細節躍然紙上,從中我們看到了細節背後隱藏的教育亂像。如果說那本書是對當今教育細節的歸納和反思,那麼我認為,此書作者在時光中翻檢故紙堆,並編纂成書,使得此書具有了尋徑解惑之功能。作者試圖從民國教育的時光中尋找一把鑰匙,以期開啟當今課堂的困獸之門,去追求自由與包容、個性與纔學、創意與實驗。
    所以,作為教師,我想您應該“追尋遠逝的教育好時光”。
    齊鳳楠
    2016年4月13日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追尋遠逝的教育好時光
    民國雖僅38年,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稍縱即逝的它,卻湧現了眾多傑出的學者、作家、科學家、藝術家,他們如燦爛群星,閃耀夜空。
    這是一個謎一樣的奇跡,人們有各種各樣的猜測,也紛紛得出自己的答案。
    我也非常好奇。作為教育者,我的追問顯得有點“鑽牛角尖”:這一大批民國精英上過的大中小學的課堂,究竟是怎樣的呢?
    於是,我鑽入了故紙堆,沿著前輩們受教育的經歷,在民國時代種種獨特而迷人的課堂景像中流連忘返。
    於是,誕生了這本《過去的課堂》,也誕生了我對民國課堂三個向度的認識。
    一曰,自由與包容。
    馮友蘭先生回憶,北培任校長後成了“自由王國”,開什麼課,課怎麼講,都是老師的自由。教師之間,有不同觀點可以唱對臺戲。學生們就更自由了,“可以上本繫的課,也可以上別繫的課。你上什麼課,不上什麼課,沒人管;你上課不上課也沒人管。隻到考試的時候你去參加考試就行”。汪曾祺筆下的西南聯大亦然:“聯大教授講課從來無人干涉,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講。”
    大學課堂如此,中小學課堂裡也不乏其例。季羨林的中學老師,有的是前清秀纔,四書倒背如流,出口“我們大清國”;有的是激進革命者,像胡也頻,一上課就宣揚普羅文學。袁微子先生記得小學每次作文時,夏老師就問:“這次作文寫點什麼好呢?……我替你們想了幾個題目,你們看怎麼樣?”接著夏老師擬出四五個題目,讓學生自己選擇。有時,調皮的同學還故意問:老師,這些題目我都不喜歡,我想自己寫一個,行嗎?夏老師總是笑瞇瞇地同意。
    如此自由與包容的氛圍,纔孕育出不一樣的課堂,並由此孕育出一個時代生氣勃勃的教育氣像。
    二曰,個性與纔學。
    “個性”二字,堪稱民國課堂最鮮明的特征了。請欣賞下面的課堂:
    (童伯章先生)莊嚴持重,步履不苟,同學以道學先生稱之。而上堂則儼若兩人,善詼諧,多滑稽,又兼動作,如說灘簧,如演文明戲。一日,講《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先挾一大地圖上講臺,講至圖窮而匕首見一語,師在講臺上翻開地圖,逐頁翻下,圖窮,赫然果有一小刀,師取擲之,遠達課堂對面一端之牆上,刀鋒直入,不落地。師遂繞講臺速走,效追秦王狀。(錢穆《常州府中學堂》)
    (唐)老師講授的是韓愈《張中丞傳後敘》……老師的講法很別致,他從來沒有給我們解釋字句,也從來沒有說這篇文章好在哪裡,為什麼要讀。他隻是慷慨激昂地或是低徊宛轉地讀幾遍。然後領著我們共同朗誦。他這纔在教室裡打轉轉,聽著我們朗誦。有時他會搬過一張凳子,坐在你身邊,說道:“老弟,我們一道讀啊。”雖然帶著太倉腔,但是在抑揚頓挫之中,你會聽到句號、分號、逗點、頓點,連帶驚嘆號、疑問號。(朱東潤《朱東潤傳記作品全集》)
    這些課堂,沒有千篇一律的、古板的授課方式,更不見程式化的“幾步教學法”或“15+30”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是靈動的、性情的,充滿生命力的。這裡,老師即課堂,每一節課都是教師的纔學與個性的自然展示。
    三曰,創意與實踐。
    今天不少五花八門的所謂“創新課堂”,民國時期已經出現,算不得什麼新事物。試舉幾例:
    1.分組法:詩人公木小學時的曹老師讓學生互改作文,然後再交他審查。曹老師還把學生依座位分成六組,每組十至十一二人,在星期日講故事,各組整理出一份記錄,交他審閱、評比。
    2.啟發式:冰心在貝滿女中念書時,教化學的管老師上課一直采用啟發式:讓學生預習下一堂的內容,每人記下不懂的問題,一上課就提出來,大家討論,接著老師講解,最後做試驗。
    3.“開放”式:金克木小學時有位老師,多纔多藝,既教圖畫課、手工課,還教自然課。他上的自然課,不拘守課本,而是把學生帶出校門,到附近菜園去講十字花科植物。後來又開一門園藝課,在校內開闢幾個小畦,讓學生分小組負責。
    此外,作曲家周大風回憶在鎮海縣鄉下念書時,生物教師通過師生同臺演“幕表戲”,把生物、地理乃至高科技的知識都融進去,獲得極大的成功。演出後,學校圖書館內相關學科的書刊被借閱一空。
    以上所談的這三個向度,與民國時期辦學自由度極高不無關繫。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起根本作用的則是師資因素(教師的教育理念與學識水平)。民國師資情況可從以下兩方面來考察。
    一方面是師資水平。當時學校很少,教師人數也少,但從小學到大學,教師的整體水平非常高。
    首先,從學歷看。不少中小學教師出身於名牌大學或屬於“海歸派”。作家徐遲小學時的幾位年輕老師,個個是名校優等畢業生。季羨林北大畢業後回到濟南中學教書,不少同事是北大校友。此外,留學生歸國當中小學教師,在當時是尋常事,像周氏兄弟從日本回來,都當過中學老師。
    其次,中小學教師自編高質量的教材。金克木先生的小學國文老師,每星期都另發油印的課文給學生,以代替教科書,選的文章古今全有。有些文章後來進入了中國大學語文的讀本,讓晚年的金先生也驚嘆不已。
    再次,從課堂表現看。名家筆下的老師,課堂上風采十足,令人神往。季羨林的一位中學老師,外號“大清國”,上課從不帶課本,“四書五經”不僅能背誦如流,據說還能倒背。而羅庸先生在西南聯大上課,“不帶片紙。不但杜詩能背寫在黑板上,連仇注都背出來。”如今我們看這些老師,恍若神人。
    有如此學識的老師,無論課堂如何自由、個性、創意,效果總是不差的。一代名家的成長,便是明證。這就是“名師出高徒”。
    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民國時期,多數教師雖然未受過專門的師範教育,但有著樸素的人文情懷。他們的課堂,除了傳遞知識,還重視傳遞知識之外的東西。
    國學大師黃侃上課,常由古代詩文談及現實,“愛國憂民憤世嫉俗”之情溢於言表。有一次講顧亭林的《海上》,“他一面念一面慨嘆,仿佛要陪著顧亭林也痛哭流涕”。學生們為之動容。
    李叔同上音樂課時,有的同學看不相干的書,有的同學吐痰在地板上。李叔同沒有立刻責備他們,而是等下課後,纔用輕而嚴肅的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再出去。”等別的同學都走了,他纔和氣地提醒他們應該如何如何。說完微一鞠躬。李叔同用言傳身教,告訴學生什麼是尊重。
    我在編書時,每讀到這類文字,內心常溢滿溫情,同時感慨:如今的課堂上,已很難觸摸到這般有溫度的細節了。
    誠然,民國名家們筆下的課堂,也存在諸多落後的現像,其中最普遍的要算體罰了。這類課堂,本書也選入一部分,以反映當時課堂的全貌。借此也提醒讀者,對民國課堂乃至於整個民國教育,我們也不能過分神化。回望民國,誠如傅國湧先生所雲:“向一個消失的傳統致敬,絕不僅僅是懷舊,更多的是尋找和回歸。”為了更好地“尋找和回歸”,客觀地看待民國教育,乃是基本的態度。
    王木春
    2016年2月22日 於東山島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