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大夏書繫·向文本更深處漫溯:中學語文名篇教學新探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徐昌纔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8336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83368
    版次:1

    商品編碼:12499926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大夏書繫·語文之道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220000

    作者:徐昌纔

        
        
    "

    編輯推薦

    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立體“美”,名篇新探,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作者徐昌纔在詩詞鋻賞、語文教學領域探索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寫作和教學經驗,因此本書的文本解讀扎根一線,貼近中學教師教學的實際。
    《向文本更深處漫溯:中學語文名篇教學新探》覆蓋了中學語文經典文本中的詩詞、古文、散文與小說,作者經典新探,用更貼近文本的方式,帶領廣大讀者經歷一個又一個別具特色的閱讀體驗。
    作者對文本的解讀視角獨特,深入淺出,易於操作,廣大一線教師可以從中學到實用、簡便的教學技巧,提高文本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推薦文章:

    《抓住“雨巷”教<雨巷>》P003
    《咬文嚼字品情思——<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漫談》P067
    《無功無名 逍遙——<逍遙遊>教學漫談》P136
    《改換、比較品語言——<荷塘月色>教學漫談》P161

    內容簡介

    《向文本更深處漫溯:中學語文名篇教學新探》收錄了作者教學中學語文經典文本的近40個案例,分為詩詞、古文、散文與小說四大板塊。各個案例課堂教學追求創意與智慧,注重生成與變通,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課堂追求教學的廣度、深度與高度,滲透“言以載文,文以載道”的原則,凸顯人文素養與審美創造。適合廣大師生閱讀,有助於提高其文學素養與審美水平。

    作者簡介

    徐昌纔,筆名偃月公子,祖籍夜郎古國(今湖南新晃),客居星城長沙。長沙市雅禮中學高級教師,長沙市社會科學優秀人纔,長沙市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文彙報》《語文報》專欄作家。已發表教研論文、文藝評論和散文隨筆千餘篇,出版《唐詩不妨這樣讀》《你的時光,我曾來過》《那些經典,溫暖光陰》《萬丈紅塵一寸心》等專著20部。作品《一眼抵過萬千愛》獲全國第四屆葉聖陶教師文學獎,詩詞鋻賞繫列作品遠銷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以及日本、馬來西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現主要致力於語文教學、文藝評論和散文隨筆的研究與寫作。

    精彩書評

    這本書收錄了我教高中語文經典文本的近40 個案例, 這些案例來自課堂對話、文本研讀、教學反思, 凝聚了我多年的教學心血和情感投入, 體現了我的教學理念、讀寫格調、人文關切和教學追求, 散發出濃郁芬芳的語文氣息。

    徐昌纔

    目錄

    序1語文教學,可以更美001

    序2生長豐富的意義005

    第一輯詩詞漫溯001

    003抓住“雨巷”教《雨巷》

    009或誦或品學詩歌

    ——《再別康橋》語言教學片段賞析

    014切情入境解詞句

    ——《詩經·氓》教學漫談

    020聚焦“采薇”教《采薇》

    023化繁為簡教《離騷》

    030從“采芙蓉”說開去

    ——《涉江采芙蓉》教學鏡頭

    036憂也人纔,樂也人纔

    ——《短歌行》教學漫談

    042一字立骨,教活全詩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新探

    046斟詞酌句析詩意

    ——《蜀道難》教學漫談

    051一“淚”關千愁

    ——《秋興八首》(其一)教讀

    055一詞一語總關情

    ——《琵琶行》教學漫談

    059比較對讀滋味長

    ——《望海潮》教學片段

    062天涯離恨幾多愁

    ——《雨鈴霖》語言教學

    第二輯古文漫溯065

    067咬文嚼字品情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漫談

    077比較拓展讀人物

    ——《荊軻刺秦王》片段教學漫談

    086設疑置問議人物

    ——《鴻門宴》教學漫談

    096品讀詞句悟情思

    ——《赤壁賦》教學漫談

    104切“題”順“路”析主旨

    ——《遊褒禪山記》教學漫談

    110虛詞不虛意味長

    ——《寡人之於國也》教學漫談

    116釐清文路教《勸學》

    119標題切入舉綱目

    ——《過秦論》教學漫談

    122精研深析探主旨

    ——《過秦論》教學漫談

    129聚焦詞句理思路

    ——《師說》教學漫談

    133聚焦標題解文意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漫談

    136無功無名最逍遙

    ——《逍遙遊》教學漫談

    第三輯散文漫溯143

    145深挖標題辯情思

    ——《記念劉和珍君》片段教學漫談

    150沒有新聞就是最大的新聞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漫談

    157設疑置問解文意

    ——《荷塘月色》教學漫談

    161改換、比較品語言

    ——《荷塘月色》教學漫談

    168情意深深深幾許

    ——《故都的秋》教學漫談

    第四輯小說漫溯175

    177比較拓展品人物

    ——《林黛玉進賈府》創意教學

    183社會環境最關情

    ——《祝福》教學漫談

    190《裝在套子裡的人》教學三題

    197改換情節品人物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片段教學

    203改換標題察情意

    ——《老人與海》教學漫談

    208比較拓展悟主旨

    ——《丹柯》創意教學

    217數字決定命運

    ——橋邊》創意教學

    後記向文本更深處漫溯225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抓住“雨巷”教《雨巷》

    教完《雨巷》,一位同學問我,“老師,這首詩歌為什麼以‘雨巷’作為標題?”我反問她,“你想想看,從標題入手,從詩歌意境入手,從人物情感入手,這些內容與‘雨巷’兩個字有什麼關聯呢?”當然,我的反問是在具體地啟發她的思路,拓展她的思維。學生說:從標題來看,“雨巷”二字比較簡潔凝練,生動直觀,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環境,也給人留下想像、回味的餘地。從詩歌意境來看,全詩營造了一種冷落、淒清、迷茫、惆悵的氣氛,“雨”“巷”兩個意像組合起來,巧妙地烘托出與詩歌意境相類似的情感氛圍。“巷”顯得幽深、狹長、暗淡、滄桑、僻靜,“雨”顯得淒冷、迷蒙、細長,兩者組合,傳達出一種抑郁、憂傷、哀怨、淒婉的氛圍,這與全詩的意境、情調保持一致。從人物來看,全詩主要人物有兩個——“我”和“姑娘”,兩人心意相通,情感共鳴,都是彷徨在雨巷之中,冷漠、淒清、哀怨、憂愁、惆悵,“雨巷”背景的設置,巧妙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情感。

    學生的思考與分析很有層次,也很有道理。我感到欣慰,為她的詩歌鋻賞能力點贊。同時,學生的這個提問,引發了我的另一種思考:何不臨時改變下節課的教學內容,干脆就讓學生給《雨巷》再擬一個標題,換一個角度來理解詩歌的主旨與人物的情感?我原本計劃下一節課要讓學生鋻賞幾首涉及“丁香”意像的古代詩詞,讓學生明白《雨巷》中的“丁香”有特定的文化內涵。現在,我覺得將學生的提問作為一種教學的切口,很小,很實,又很關鍵,可以激活全篇,引發全班討論,活躍課堂氣氛。於是,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我就表揚這位提問的同學,說她能夠獨立思考,自主鑽研,有疑必問,對話老師,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同時,我說道:老師也要感謝這位同學,她的提問和對問題的理解,引發了我的思考,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做這樣一件事:給《雨巷》再擬一個標題,並說說擬題的理由。當然,擬題之前,我們要明確一些標題的基本原則——簡潔、生動、切題、新穎、有意味、吸引讀者。不到五分鐘,學生紛紛舉手,我將他們擬好的標題一一寫在黑板上——邂逅,遇見,惆悵,愁怨,姑娘,油紙傘,丁香,夢(幻),飄,哀曲,寂寥,等等。

    學生很容易發現,這些標題當中,“惆悵”“愁怨”比較直白淺露,不生動,不形像,不能給讀者留下回味的餘地,不妥當。而對“寂寥”一詞,學生有點模糊,到底是形容環境還是形容人的心情的。我告訴學生,請看原作是如何運用這個詞語的,學生明白了“寂寥”限定的是“雨巷”,既然如此,那就不是寫人的詞語。再一點,“寂寥”是寂靜、空曠的意思,顯然是說環境。以“寂寥”作為詩歌標題不能凝聚詩歌思想情感,不妥當。“哀曲”是比喻,寫淅淅瀝瀝的雨聲猶如一支哀曲,在姑娘聽來,在“我”聽來,既寫景又傳情,暗示姑娘內心的哀怨、淒清。這個詞當然能夠部分揭示人物的情感,但是從全詩來看,它隻是一個句子中的一個詞語,也隻是一個關鍵意像中的一個局部特征的描寫,作為全詩標題並不能統率主要內容。與全詩相比,總有類似一片樹葉之於一座森林、一滴水之於一條江河之感。

    以“夢(幻)”作為標題,形像生動,給人一種如夢似幻、虛無縹緲之感,當然切合抒情主人公的內心憧憬與追求;不過,“夢(幻)”強調希望的縹緲不定,似有若無,最終破滅,少了一點追逐的執著和內心的渴盼,全詩大半部分篇幅是在寫“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希望與失望交織,追求與破滅並存,單挑出“夢(幻)”似乎不夠全面。當然,必須看到,“夢(幻)”這個標題是太過虛幻、浮泛了一點,最好能夠虛實相共存。“飄”字作為標題,和“夢(幻)”的情意差不多,隻不過它側重動態描寫,更生動,帶有一定程度的畫面感,形容什麼東西隨風飄逝。比如,詩歌中的第五節詩句:“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飄過這女郎”;還有結尾:“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前一個詩句中的“飄過”是一飄而過,刻不容緩,令人惋惜、惆悵;後一個詩句中的“飄過”是明知無法挽留,已經遠去、消失,還是沒有徹底絕望,懷抱一絲希望,哪怕“飄過”,就那麼一剎那,瞥一眼心愛的女郎(理想的)也心甘情願。結合全詩來看,“飄”還是虛幻了一點,隻能部分切合作品的情思主旨。

    “邂逅”與“遇見”,從內容上看,吻合故事情節,《雨巷》本來就描述了“我”在一個江南小巷偶遇一位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故事。不過,兩個詞有區別。“邂逅”是不期而遇,偶然遇見;“遇見”是踫到、踫見,可能是有約在先的相見,也可能是不期而遇,它指稱的範圍比“邂逅”要寬泛。顯然,詩歌中的見面屬於“邂逅”。同時,這個詞語描述事件的主要內容,給人極大的想像空間。誰和誰遇見,在哪裡遇見,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結果如何,其間細節怎樣,如此問題都蘊含在“邂逅”當中。如果從懸念的設置、內容的提取與概括、表達的簡潔與生動三個角度去看的話,以“邂逅”作為詩歌標題,還是可以的。這樣,戴望舒很可能因為這首詩歌而一舉成名,被人們譽為“邂逅詩人”。

    “姑娘”顯然是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人物,與“我”構成詩歌的主要人物,或者說抒情主人公。以人物為標題當然也是可以的,比如艾青的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魯迅的小說《孔乙己》等。但是,以“姑娘”為標題,忽略了詩歌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我”的地位與作用。要是將標題擬為“我”,顯然又忽略了另一個重要人物“姑娘”,所以要想以人物為題,則需要考慮一個能夠涵蓋“我”與“姑娘”兩個形像的標題。學生一時難以想出一個合適的題目,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詩歌中的“我”和“姑娘”有什麼相同的性格、心理與情感?學生很容易想到:“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給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我”和“姑娘”一樣的性格、心理與情感是:哀怨、憂愁、冷漠、淒清、惆悵、寂寞、迷茫。這種感情在詩歌中主要通過哪個核心意像體現出來的?學生自然容易想到“丁香”。既然如此,當然可以“丁香”作為詩歌的標題。以“姑娘”或“丁香姑娘”,以“我”或“丁香先生”作為標題都略顯偏差,忽略或是疏漏了另外一個重要人物。就這首詩歌而言,“我”和“丁香姑娘”還真的難以判定誰主誰次,說哪一個人物是抒情主人公都有道理,似乎不必去界定或爭論誰是主要人物,誰是次要人物,二者的和諧統一構成《雨巷》的抒情主人公。

    還要注意一點,詩歌中的“我”不一定等同於作者戴望舒,文學作品中第一人稱“我”的形像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因為文學作品完全是虛構的藝術,但是作品中的“我”一定具有作者某種生活和思想的影子,“我”的情緒、思想一定具有戴望舒的某種生活軌跡或印記。正如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個殘破而多彩的夢,塗上了詩人徐志摩早年留學康橋愛情追求破滅的色彩。《雨巷》中的“我”,邂逅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這個姑娘自遠而近地出現,又由近及遠地消失,最後“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折射出詩人愛情追求破滅的沉痛記憶。戴望舒早年曾瘋狂追求朋友施蟄存的妹妹,後來二人分手,這次愛情挫折對詩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打擊。寫作詩歌的時候,詩人或許有意無意透露著一些落寞、悲觀的情緒。

    詩歌以“丁香”為題,當然可以,問題是為何要以“丁香”為題呢?換句話說,“丁香”這一意像有何含義與韻味?它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它從哪裡來?如何理解“丁香”這一核心意像?可以引導學生就“境(詩歌)”來理解,找出詩中描寫“丁香”的詞句,或者關聯“丁香”的詞句:“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從這些描寫中不難看出,丁香美麗、高潔、芬芳、孤寂、憂愁、哀怨、淒清、飄渺、易逝,像一個姑娘的表情與心情,也吻合詩歌中“我”的情感需求與思想追求。還可以展示丁香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與生活經驗說說對丁香的印像與感受。丁香花色多為紫色或白色,美麗、高潔、純淨、冷艷、孤傲、典雅、含蓄、抑郁,冷色調,給人以莊重矜持、沉靜高貴、憂傷淒婉的感覺。如此色調與情調,吻合《雨巷》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理與思想追求。

    教師還不妨改換“丁香”為“牡丹”“荷花”“菊花”“杜鵑”之類的意像,讓學生思考是否可行,為什麼。顯然,這一設問立足意像的傳統文化內涵,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喚起他們對古典詩詞文化語碼的聯想與感發。學生大體明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牡丹大紅大艷,像征吉祥富貴,熱熱鬧鬧;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周敦頤《愛蓮說》);菊花像征恬淡、隱逸、潔身自好、志趣高雅;杜鵑像征哀怨、淒婉、思歸、念遠。丁香是詩詞中的愁品,古代詩詞描寫丁香,大都含愁帶恨、嗟悲嘆苦、哀怨淒婉、惆悵纏綿。有詩詞為證。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歌《代贈》有雲:“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南唐中主李璟詞《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雲:“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宋代詞人王十朋《點絳唇·素香丁香》雲:“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結愁千緒,似憶江南主。”不管是寫男女相思苦戀,還是寫國破家亡,丁香無一不帶上哀愁、幽怨、淒苦的情調。完全可以說,丁香長在古典詩詞裡,開在《雨巷》中,散發出獨特的氣息與韻味。這是其他花朵所不能代替的。同樣的道理,徐志摩的離別詩《再別康橋》寫楊柳依依,抒發自己對母校難舍難分的情感。這個“楊柳”也來自中國傳統的詩詞文化。“柳”字諧音“留”,暗含留別難舍之意。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古曲有《折楊柳》,古典詩詞寫到“柳”,大多與離別依依、難舍難分的情意相關。“柳”也罷,“丁香”也好,均來自古老的中國傳統詩詞文化。

    回到前面的問題,詩歌以“丁香”為題,從結構上看,是抒情線索,勾連全詩,貫通意脈,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從內容上看,“丁香”是核心意像,既關涉“我”的追求與夢幻,又關涉“她”的形像與情思,一筆雙寫,合二為一;從人物上看,丁香喻指姑娘,亦可喻指抒情主人公“我”,“丁香”的文化積澱與情感意味高度概括了“我”與“姑娘”的特定心境;從讀者閱讀欣賞詩歌的角度上看,以“丁香”為題,可以設置懸念,營造氛圍,突出詩意,吸引讀者。一首詩歌如何擬題,取決於作者的創作動機與主旨表現,取決於詩歌的意像運用與抒情所需,取決於詩歌的閱讀對像與閱讀效果等方面的因素。標題的改換、比較與擬定,其實就是通過一個小小的切口,引領學生欣賞、品味、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與情感波動,進而探尋隱含於詩歌背後的人生軌跡與思想追求。雨巷是一條古色古韻的江南小巷,是一道積澱豐富的文化風景,是一片蘊含故事的心靈風光。走進《雨巷》,也要撐著油紙傘,慢慢彳亍,低回涵泳。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序1語文教學,可以更美

    徐昌纔老師的新著即將出版,囑我作序,深感榮幸,又覺惶恐。榮幸的是,我對徐老師很“熟悉”,近幾年,《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每年都會刊發徐老師的文章,可以說得上熟悉。惶恐的是,我對徐老師也很“陌生”,編讀往來多年,我們從未謀面,沒有深度交流,徐老師竟如此信任,予我重任,故而惶恐。

    徐昌纔老師一直都在堅持不懈地探索和追求語文教學規律,進行深度思考,著述頗豐。他在教學與研究兩個方面同時著力,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既是語文教育的思考者,又是語文教學的實踐者。他的做法值得借鋻,精神令人敬佩。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發現和創造。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從文本中發現語言之美、風格之美、結構之美、韻律之美、詩意之美。發現之後,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生成新的教學內容。這一過程能給學生帶來發現的愉悅、創造的快樂、成功的體驗,讓師生在美的氛圍裡盡情品味、欣賞、吸收,相互成就,共同成長。

    在徐老師的繫列成果中,我們能看到課堂之美、語文之美、生命之美。在教學中,徐老師引領學生以“品味語言,領略魅力,激活思維,激發興趣,點燃情思,開闊視野,豐厚文化積澱”為目標,以“抓住文句,深入挖掘,巧妙置換,適當延伸”為方法,師生共賞語文之美、發現之美、創造之美。如《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徐老師以關鍵字“欣、歡、怡、傲、趣、安”切入對文本的細讀,用心品味、咀嚼、體悟、比較,理解詩人用詞的真味;之後是關鍵句的分析,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擇取重點詩句,詳盡解析,以主問題引領、貫穿、推進教學。在《丹柯》的教學中,徐老師設計了改換情節,並與其他篇目如《藥》《素芭》《煉金術士》等進行比較閱讀,可以說是另一種群文閱讀,既開闊了學生視野,又把語文的基本能力和閱讀方法滲透其中。

    經典文本多出自名家之手,經過千錘百煉,歷代淘洗,言簡意豐處甚多,留白之處也不少。通過品味詞語,可以領會作家的思想,體會作家的情感,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反復品味這些含義雋永、富含意味的詞語,能讓學生在品味中發現美、鋻賞美、接受美,從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浸潤,是最有效的語言思維訓練方法。這種文本解讀能力,不僅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更是語文教師的第一能力,依此可以判定一名語文教師的專業功底和基本素養是否扎實。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以為教師應先具備核心的教學素養;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人格品質、文化理解,把學生引向理想的人生境界,教師須先去那裡體驗一番、感悟一遭,否則,教師的引導隻能是紙上談兵、不得要領。

    語文教師的第二能力是眼光,即在教學中發現問題、選擇問題、判定問題,這需要語文教師具有學術的眼光和視野。在文本內、教學中、課堂上,不是每一個標點、每一個詞語、每一處情節、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疑惑都有價值有意義,其價值和意義何在,有無進一步研究的必要,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有眼光,自己發現、自己判斷、自己思索。這種學術視野和眼光需要長期的積累、修煉,非一日之功,亦不可強求。語文教師要多讀書,多讀權威的經典的專業著作,哲學、文學、美學、教育學、心理學、文藝理論等領域都要涉及;多讀語文名家作品,如葉聖陶、陶行知、於漪、錢夢龍、餘映潮、黃厚江等的教育教學論著;多讀語文學術刊物,緊跟前沿理論動態,了解最新研究進展,掌握學術走向和趨勢;多參加高端的語文學術研討,開闊視野,結識同道,快速提升……通過一繫列的專業成長規劃和路徑,使自己盡快成為中學語文學術專家。

    語文教師的第三能力是研究。語文教學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藝術、教學思路、教學技巧都要在課堂教學中予以落實和驗證。我們的教學對像——學生千差萬別,需要一一了解,因材施教;使用的教材內容各異,形式多樣,年代不同,深淺有別……都需要全面研究、深入思考、全力應對,纔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引領學生抵達人生的理想之境。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成為一名自覺的研究者,把研究作為自己的使命和生活狀態,以研究的姿態從事教學,對待學生,處理教材。這樣,語文教師纔能和學生一起探索、發現、創造,教學相長,得其奧義,享受語文。

    語文教師要善於把平時的所思所想所行及時記錄、總結、分析、反思、提煉,抽繹出規律性的理性主題,以哲學、教育學為支撐,形成繫統的教學觀念、主張和思想,把取得的成果及時結集、推廣、擴散,啟發同仁,推動自己,進入新的層次、新的境界。

    徐昌纔老師為達此境界,從中學語文經典教學切入,親身實踐,關注每一篇文本的細微處、關鍵處,帶領學生體悟課堂之妙,發現教學之美,探索語文之真,是一位真正的語文教學研究者。現在,他將自身多年的思考、做法、經驗結集出版,必將對語文同仁有所啟迪,對語文教學有所助推,意義重大,可喜可賀。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主編張萬利2018年5月於長安

    序2生長豐富的意義

    昌纔君又出語文教育專著了,囑我作序。我愕然,又欣欣然。為什麼愕然?不久前纔給他的大著寫過一篇小文聊以充“序”,怎麼又出書了?也太快了吧!再一想,昌纔君深耕語文教學,課課有得,日日有思,所得所思,皆從肺腑中流出,出而為新書,原也容易。為什麼欣欣然?好朋友出一書又出一書,為之驕傲;自己有幸寫一序再寫一序,覺得很受信賴。最重要的是,我和昌纔一向互相引為同道,深愛語文教育,享受語文課堂。

    稱得上享受的語文課堂,一定是生長著豐富意義的課堂,發展著學生的言語能力,豐富著學生的言語生命。如何做到?看昌纔君的書稿,可以得到三點重要啟示。

    一是咂摸言語和言語背後具體的人。

    經典教學當然應該著意於人,著意於一個個豐富、鮮活的人,但需要從言語入手,回到言語,並在言語叢林中徜徉,在文本中往復。品味豐富、深刻、有趣的言語,就是在品味豐富、深刻、有趣的人。譬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寡人之於國也》等,昌纔君都在引導學生品評虛詞的豐富意味。虛詞最能傳達文章“神氣”,體現人物“神氣”,引導學生讀讀、品品,燭之武與孟子纔會“神氣活現”。離開言語討論人,人將是空洞的、概念化的。

    二是在聯結中生成意義。

    建立“你”“我”“文本”三要素之間多維度、多層次的聯結,纔能生發豐富的意義。常見的問題是,文本被當作純然客觀的解讀對像,師生聯繫是單向度的,生生活動是孤立零散的等。應該摒棄此類主客二分、“我—他”二分的解讀和討論方式,采取交互的、參與的、反思式的解讀和討論,這樣纔可以在活動和聯結中生成認知的、社會的、自我存在的豐富意義。教學就是意義和關繫的建構。這裡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激發師生的熱情和活力,如昌纔君所說,要“熱情高漲,干勁十足”;二是學會傾聽,不會傾聽這一問題很嚴重,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課堂上,即便有很多師生問答、很多學生發言,有時候也是孤立的,因為大家固執己見,自說自話。實際上,不搭理、不回答別人的話,粗暴地否定別人的觀點,在課堂上是比較普遍的。其實,他人的任何言論,哪怕是奇談怪論,自有其邏輯,所以聽聽他人是怎麼想的,也很重要。傾聽他人,反思自己,然後“應對式”跟進,纔有課堂上意義的流淌和生長。如昌纔兄的《雨巷》教學,起點就是對學生問題的辨析回應。

    三是教師應當成為知識人格化的示範。

    以生命影響生命,教師就應當是知識人格化的示範。教師就是語文,是語文化的人、人化的語文。學科真善美的種種好處,化育成全了這個人。教師自身展現出來的語文的美、趣與力量,對學生有巨大的激發感召力,不言而教,浸潤人心。發展言語能力,豐富言語生命,集中體現為師生的知識人格化。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教師要開放通脫,警惕知識人格化的消極面。從昌纔君的文稿中,從平時和昌纔君的交往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就是知識人格化的美好示範,是語文能力和語文性情的統一,是語文味、纔子氣、君子風的統一。

    這樣的語文教育,纔可能是樸實而靈動、柔軟而富於張力的。

    是為序,並求教於方家。

    湖南長沙雅禮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王良2018年8月於長沙雅禮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