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未來教育重塑研究(2035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96-576
    【優惠價】
    248-360
    【作者】 尚俊傑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9711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971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812352
    品牌:ECNUP
    包裝:平裝

    叢書名:2035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6
    字數:358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尚俊傑


        
        
    "

    編輯推薦

    《未來教育重塑研究》作者尚俊傑以其20多年的學術積累,繫統地闡述了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並指出了未來教育的發展策略。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一直堅持“有理有據有觀點,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宗旨,相信對各級各類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企業實踐者、一線教師及關心教育的人士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內容簡介

    互聯網技術的產生使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人類生活、學習及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互聯網+教育”的出現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本書作者探討了教師角色再造、學習方式的變化、組織管理再造,以及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來探討了未來教育發展方向,並重點探討了未來教育發展策略。作者試圖從更廣闊的視角來探討技術對社會的變革,並以此探討技術與教育的結合,作者結合了自身在教育技術領域20多年的教學經驗及研究成果,從一位學習者、教育者、研究者的混合視角,探討了幾個影響特別深刻的例子,包括多媒體資源、可汗學院、翻轉課堂、MOOC、移動學習、平板教學、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互聯網與技術的結合將從以往“看得見的技術”逐漸發展為“看不見的技術”。

    作者簡介

    尚俊傑 博士,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長聘副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6年和1999年於北京大學分別獲取理學學士和理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取哲學博士(教育學)學位。曾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育技術繫繫主任,現任學習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客座副教授、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遊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教育技術專委會(原全國計算機輔助教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全球華人探究學習學會常務理事、中芬聯合學習創新研究院理事、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神經教育學專委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習科學分會常務理事等學術職務。主要研究領域:遊戲化學習(教育遊戲)、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教育技術領導與政策、信息技術教育等。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北京教育科學規劃等十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縱向課題,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多本教材著作。曾榮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優秀論文獎、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大學“黃廷方/信和青年傑出學者獎”等榮譽。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引言: 這是一個什麼時代
    第一節 “互聯網+”促社會變革
    第二節 人工智能創美好未來
    結語 新技術、新時代、新教育
    第二章 重塑與再造: “互聯網+”促教育變革
    第一節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
    第二節 “互聯網+”促教育流程再造
    結語 重塑結構,再造流程
    第三章 誰動了我的講臺: 教師角色再造
    第一節 效率與質量: 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師能力
    第二節 角色分工: “互聯網+”重塑教師角色
    第三節 機器人教師: 人工智能真的能替代教師嗎
    第四節 傳統教師角色的重塑和再造
    結語 技術賦能,超級教師
    第四章 誰把動機還給我: 學習方式再造
    第一節 留住學習動機: 新技術的核心教育價值
    第二節 重塑學習方式: 新技術促學習方式變革
    第三節 學習科學: 讓學習更科學
    結語 讓學習更科學、更快樂、更有效
    第五章 課程可以這樣教: 課程教學再造
    第一節 屏幕的價值: 利用在線課程推動課程教學變革
    第二節 二中理論: 利用在線課程實現破壞性創新
    結語 破壞性創新促跨越式發展
    第六章 非核心教學社會化: 組織管理再造
    第一節 高校的管理高效嗎: 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管理效率
    第二節 非核心教學社會化:“互聯網+”促教育組織變革
    結語 以管理現代化促進教育現代化
    第七章 “互聯網+”與未來教育: 前景與困難
    第一節 “互聯網+”與未來教育: 趨勢與前景
    第二節 “互聯網+”與未來教育: 困難與障礙
    結語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第八章 結語: 未來教育發展策略
    第一節 轉變觀念: 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
    第二節 注重研究: 夯實教育事業發展基礎
    第三節 學習科學: 推動教育的深層變革
    結語 美好教育,幸福人生
    附錄 拓展閱讀資源
    第一節 作者推薦資源
    第二節 《地平線報告》的相關資源
    後記: 我眼裡的教育技術40年
    致謝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想不到的速度會出現。
    從來還沒有一種技術,能夠像互聯網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一樣,給人類的生活方式、產業發展、組織結構等帶來如此大的改變,推動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邁進。社會的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教育帶來了各種影響。在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就從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促進社會變革談起,來探討教育變革面臨的宏觀背景。
    第一節 “互聯網+”促社會變革
    1969年11月,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ARPA)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絡,最初隻有4個結點。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通訊協議,建立了NSFnet廣域網。1990年6月,NSFnet取代ARPAnet成為了Internet的主干網。1990年12月25日,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裡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WWW),使得訪問互聯網內容更方便,也使得互聯網快速發展起來。
    在中國,1987年,北京大學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正式加入互聯網。1992年左右,我在北京大學力學繫讀書,繫裡的陳耀松教授用一條專線通過高能物理所聯通了互聯網,那是我第一次聽說互聯網,當時可以通過網絡訪問美國圖書館裡的資料,感覺很神奇。1994年3月,中國正式加入互聯網。1995年5月,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創立,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我們開始逐漸知道了搜狐、新浪、網易等各式各樣的網站。1997年,在父親的支持下,我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臺計算機,但是在宿舍裡還不能上網。1999年7月,我碩士畢業留北大電教中心計算機教研室工作,有機會經常上網,不過依稀記得那時候訪問速度比較快的網站好像就是清華大學幾位學生創辦的“化雲坊”等教育網內幾個簡單的網站。
    彈指一揮間,互聯網在世界上發展纔50年,在中國大規模發展纔20多年,但是已經使社會產生了可以稱之為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章 引言: 這是一個什麼時代

    一、 互聯網引發的故事
    先給大家講講手機的故事,這些年,年輕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玩手機,其實不光年輕人,小孩子也在玩手機,而且是很小的小孩子;不光小孩子,老人家也在玩手機。網上曾經有兩張對比鮮明的照片,2009年奧巴馬全家參加一個活動的時候還都是在認真地看活動,但是到2013年他們全家再次參加類似活動的時候,每個人都在玩手機。還有兩張照片,2005年在一個大型集會中,每個人都在看(圖1-1上),但是到2013年類似的活動的時候,所有人都舉著手機在拍(圖1-1下)。短短幾年,手機確實讓這個時代變化了許多。


    圖1-1 兩次大型集會的對比照片



    圖1-2 中國網民數量圖(單位: 萬人)
    數據來源: 歷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我曾經把中國互聯網中心公布的網民規模統計了一下,1997年中國隻有62萬網民,到2013年已經有6個多億網民了(圖1-2)。

    尚俊傑,汪旸,樊青麗,聶歡.看不見的領導——信息時代的領導力[M].北京: 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15.

    大家看這根曲線,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拐點,就是2006年。為什麼是2006年呢?因為在2006年之前,中國互聯網普及人數不超過10%,也就是說我們這些教師、學生、工程師等所謂的專業人士把互聯網說得天花亂墜的時候,在中國還有90%以上的人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因為他們從來沒用過。而2006年之後迅速突破10%,上升很快。2006年左右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其實,是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互聯網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迅速普及。2007年1月9日,喬布斯推出第一代iPhone,開啟了智能手機,帶動了智能手機市場的快速發展。人們花幾百塊錢買一個手機,就可以很容易地上網了,就成網民了,所以網民規模就迅速上去了。
    仔細分析一下圖1-2和相關數據,我們就會看出,手機促使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網民規模的增加上,還體現在網民結構的變化上。在2006年之前,盡管互聯網對社會已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但是互聯網的普及率相對還不是非常高,使用互聯網的主要是一些科學工作者、工程師、教師、學生、白領等人士,這些人應該算是專業人士了。而2006年以後則不太一樣了,互聯網開始在普通大眾群體中推廣,包括老頭、老太太,都逐漸開始使用互聯網了。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互聯網真正滲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這一滲入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網上曾經報道過一個故事: 有一對老夫婦,做了一桌子飯讓孩子們回來喫飯,想著趁此機會和孩子們聊聊天,結果飯桌上所有的孩子都在玩手機,老夫婦非常傷心,一怒之下,離席而去。大家想想真的是這樣的,六七十年代,那時候沒有電視,晚上一家老小往往集中在老人的房間,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因為老人經歷的事情多,所以有故事可以講,那時候老人就是中心;後來有了電視,一家人在客廳看電視,老爺爺老奶奶陪著孫子看動畫片,剛想說話,孫子大喊一聲“別說話,認真看”,雖然也很無奈,但是至少還有人陪著看電視;再後來有了電腦,兒子、孫子都抱著電腦回房間去了,留下老爺爺老奶奶孤零零地在客廳看電視。怎麼辦呢?於是老爺爺老奶奶想著我做一桌子飯,讓你們回來喫飯,總得陪我聊會兒天吧,沒想到大家在飯桌上還是忙著玩手機……
    其實,不光生活,很多行業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先來看看網上購物和零售業的故事。談起網上購物,原來我們都以為大學生、白領這些年輕人喜歡新生事物,喜歡在網上購物,所以現在各個大學中,最熱鬧的地方就是取快遞的地方。但是現在農村人也開始網上購物了。我們到一些農村去看看,很多牆上都刷著類似的標語:
    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
    生活要想好,趕緊上淘寶
    老鄉見老鄉,購物去當當
    要致富,先修路;要購物,先百度
    大家仔細想一想,在中國,近一百年來,是否什麼事情開始刷牆了,革命就真的發生了呢?當然,網上購物確實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讓山南海北的人都可以方便地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過,客觀上似乎對線下零售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比如2018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全天交易額21,有哪個商場、哪個超市一天可以銷售這麼多呢?所以現在很多大商場不得不進行艱難的轉型,轉變為以娛樂、餐飲為主的商場,因為靠零售已經支撐不下去了。
    再來看看銀行的故事。銀行作為金融業的龐然大物,金錢與權力的像征,似乎從來沒有擔心過生存的問題,但是它們現在似乎特別怕兩個移動支付二維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二維碼在中國的普及速度,其實也就幾年時間。幾年前開始在城市的街頭刷二維碼,現在全中國但凡賣點東西的人都敢整個二維碼。據說在寧夏的草原上,馬屁股上掛個二維碼,“掃碼上馬”,非常方便。而且,刷二維碼的支付方式現在正在往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蔓延,大有把全世界的現金支付都消滅掉的意思。客觀地說,二維碼支付確實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隻要帶著手機,不用擔心忘了帶錢的問題,也不用擔心沒有零錢的麻煩。而且,客觀上還促進了其他行業的創新,比如,如果沒有二維碼支付,恐怕共享單車很難流行起來。不過,如果你是銀行行長,你心裡緊張不緊張?你擔心不擔心刷著刷著就把銀行的業務和利潤給刷沒了?就算不擔心這個,你擔心不擔心銀行的幾百萬個櫃臺員工以後到底干什麼去呢?但是,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行長們一邊擔心自己銀行的發展,一邊刷著二維碼……
    除了以上幾個典型故事外,其實還有柯達的故事、出租車的故事、報紙的故事等很多類似的故事,互聯網就像一個推土機,正在推動著各行各業發生顛覆式的變化,想不到的事情正在發生,想不到的速度正在出現。
    二、 互聯網何以變革社會
    互聯網到底具有什麼價值和魅力,為什麼能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
    還以網上購物為例,它帶給我們的並不僅僅是更加便利的生活,更深層次的價值在於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一步一步解決了困擾國人長達幾個世紀的信任問題。在阿裡巴巴官方紀錄片《造夢者》中,馬雲曾這樣描述:“你從一個素未謀面的人那裡買來了東西,你把包裹交給一個陌生人,一個你從不認識的人將會把你的包裹送達,淘寶對中國社會最大的改變就是信任。”以支付寶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創造性地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明了以“信用中介”為核心的擔保交易模式,一舉解決了網上買賣雙方之間交割資金和實物的信用問題,打消了用戶對網上購物的疑慮,為後續移動支付的發展與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廉薇,等.螞蟻金服: 從支付寶到新金融生態圈[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8.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2008年我從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畢業回到北大教育學院工作,繼續從事教育技術研究,因此特別關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在學院裡也給研究生及一些研修班講授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相關課程。後來這些年為各級各類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從業者和一線教師講過許多場,在教學過程中,自己也有了更多的體會,也撰寫了一些相關文章。大約兩年前,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教授委托我的博士同學柯政教授來邀請我參加本叢書的編寫工作,我當時也正有意總結梳理自己在該方向的研究工作,能參與編寫這樣一套重要的叢書自然十分開心,所以就欣然答應了,希望能夠和更多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在本書的第一章,我試圖從更廣闊的視角來探討技術對社會的變革,首先以身邊的網上購物、掃碼支付為例來探討互聯網究竟使社會產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並主要以大數據思維和免費思維為例探討了互聯網思維的價值。然後為了回應當今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仔細探討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和未來趨勢。最後回歸到“教育應該怎麼辦”。有學生曾經建議,是否也可以不要第一章,直接從教育開始呢?我仔細思考後還是保留了第一章。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Drucker)曾經說: 教育領域變革的推動力往往來自外部。所以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確實需要多從外部考慮一下問題。另外,我在2000年左右給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時候,當時並不是首先教他們工作中所使用的Word、 Excel等,而是先教他們聽歌、看圖片、到網上檢索自己的名字,然後再慢慢地引入其他工作中需要的技術,後來發現效果特別好。雖然沒有做過實證調查,但是我相信大家都是普通人,普通人一般都很關注和自己相關的、對自己有用的、有趣的東西。如果一件事物讓大家覺得和自己相關或者對自己有用或者很有趣,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其實大家仔細想想,現在社會各領域人士對教育信息化都很重視,是否也是因為每個人每天都在用微信、用手機、用電腦呢?
    探討完信息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後,我們進一步聚焦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在本書的第二章,我從一位學習者、教育者、研究者的混合視角,探討了幾個我自認為影響特別深刻的例子: 多媒體資源、可汗學院、翻轉課堂、慕課(MOOC),其實教育技術領域還有移動學習、平板教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案例,但是這裡我主要希望用這幾個案例從學習者的視角來探討對於一位學習者,如果有條件,他是否可以跟著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學習,並從教師的講臺入手探討信息技術是否對教育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當然,毋庸置疑的是,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確實對教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不過如果我們繼續和商業、金融、軍事、醫療等行業的信息化比較一下的話,就會發現教育信息化還有值得借鋻和提高的地方。如果想看到教育像企業生產力一樣顯著提高的話,就需要進行技術支持下的重大結構性變革而不是進化式的修修補補。然後,該章中又用了學課程、報志願、培養教師等幾個案例來探討究竟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流程再造,簡單地說,就是要認真想想: 一件事情過去是怎麼做的?過去為什麼要這樣做?現在條件發生了什麼變化?未來應該怎麼做?當然,對於教育流程再造這個概念,我是從企業借鋻過來的,也許不一定特別貼切,但是我覺得可以用來形像地說明教育需要進行革命性變革。那麼教育的哪些領域需要變革呢?當然有很多,本書接著用四章分別探討了其中比較重要的教師角色、學習方式、課程教學、組織管理的再造。
    第三章首先就來探討教師角色再造。為什麼要從教師角色開始,因為教師太重要了。約翰·哈蒂(John Hattie)歷時15年,對52637項研究、數億名學生與學習相關的80分析文獻進分析,提取出來了138個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教師。現在很多人為了擇校不惜購買昂貴的學區房,他們擇的不是漂亮的校舍和環境,而是優秀的教師。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教師的變革決定了教育的變革。過去我們說電影沒有改變教育,電視也沒有改變教育,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能改變教師。那麼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是否能改變教師呢?在該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技術確實拓展了教師的雙手和大腦的功用,提升了教師的工作效率和質量,使每一名教師可以做以前做不完、做不了的事情。而且,或許在技術的支持下,教師真的可以進行“分工”,讓教師的角色化和專業化。就人工智能而言,相信每個人都會認為人工智能不會替代教師,但是可以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協同打造幾乎是“無所不會、無所不能的超級教師”。在文中我沒有多說,其實個人還有一個判斷,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會讓很多行業的人失業的話,未來倒是可以安排更多的人讀師範專業,之後到學校來當教師,這樣或許“人機協同”可以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實現因材施教。
    第四章主要是探討學習方式的變化。這些年在教學研究過程中,我確實對一個問題感到很困惑,就是每一個孩子來到人世都是帶著好奇來的,每一個孩子去上小學的時候都是高高興興的,到底是什麼因素讓孩子們逐漸丟失了學習動機呢?雖然我經常開玩笑說是老師們給弄丟的,但是我心裡當然很清楚小學、初中老師有多辛苦,隻要你真的去小學上一節課,你就能體會到讓幾十個懵懵懂懂的孩子認識那麼多字、背會那麼多唐詩宋詞、掌握那麼多計算知識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事實上,我個人認為,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班級規模、家長教養方式可能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本章中,我就試圖去剖析遊戲化學習、移動學習、VR/AR的教育價值及潛
    力,希望能夠讓孩子們在近似真實的情境中更快樂的學習,更多地留住他們的學習動機。當然,就教育來
    說,光快樂是不行的,必須要能夠學到知識,所以本章中還認真探討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在促進個性化學習和實現深度學習中的價值,並進而仔細探討了現在備受各界重視的“學習科學”的概念、歷史發展、理論溯源、未來發展趨勢等。總而言之,這一章希望促使讀者去思考人是如何學習的,如何促進有效的學習,如何利用新技術讓學習更科學、更快樂、更有效。
    在第五章,我又回過頭來探討課程教學再造。當然,就課程教學來說,這是一個龐雜的研究領域,要真說清楚課程教學,可能得幾十本書。我自己也不是研究課程教學的專家,所以隻是從個人理解的角度,重點探討在線課程究竟會對學校課程組織、課堂教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就我自己而言,盡管是教育技術研究者,但是之前對在線課程也總是保持著疑問,真的可以這樣上課嗎?後來有幾件事情對我影響很大: 一是成都七中那塊屏,其實我2007年去雲南某地考察的時候,就知道當地某中學有兩個班一直用電視跟著成都七中上課,效果比較好,所以一直有所關注;二是我們幾位老師跟著北大張海霞教授面向全國高校開設“創新工程實踐”在線課程,同一時間,全國將近200所高校,數萬學生一起學習,我在現場講課後感覺互動感比普通課堂還更強;三是我在中國大學MOOC上開設了“遊戲化教學法”MOOC,讓全中國對遊戲化學習感興趣的老師都有機會學習,從老師的來信中我相信這種方法至少對想學習的人來說一定是有益的;四是VIPKID給我的啟發,當然倒不是因為它有多少學員,掙了多少錢,主要是真的有好幾位家長跟我講,第一次踫到孩子們在上課之前著急地搬凳子坐在電腦前等著,到底是什麼吸引了他們?基於我的這些切身感受,該章就仔細探討了“互聯網+”如何推動教學革命,如何利用課程共享的方式讓普通學校的學習者也能夠享受到一流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而,我又基於哈佛大學克裡斯坦森教授提出的破壞式創新理論,探討了信息技術究竟會對教育產生什麼樣的破壞性影響。雖然我也相信MOOC等在線課程不會讓傳統學校消失,但是我衷心地希望能夠利用這些技術讓學校發展得更均衡,讓每一位學習者都能享受一流的學習資源。
    第六章實際上是第五章的延續,也是對前面三章的一個回顧,主要探討組織管理再造。之所以寫這一章,主要是之前有人講,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中,不僅沒有提升管理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我就覺得很好奇,所以認真研讀了一些教育管理及管理學方面的著作,後來逐漸認識到,如果隻是在教與學方面變革,確實不能促使教育真正發生變革,一定要通過組織管理的變革,纔能使教育生產力顯著提高。比如像密涅瓦大學的辦學模式,再如北京十一學校和北大附中的走班選課制、中關村三小的校中校等。所以在該章中我首先從高校的管理開始談起,仔細探討了如何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看不見的服務”和“看不見的管理”,進而以“非核心教學社會化”為例,探討了“互聯網+”時代的教育組織變革模式。如果一位大學校長咨詢我,到底應該怎
    樣推動組織變革,我會建議: 首先花重金請一個可靠的咨詢機構認真梳理學校的每一個工作流程,然後再花重金
    請一個可靠的軟件公司開發整套的學校管理軟件。我相信,雖然這些舉措短期內花費巨大,也不能直接發表高水平的論文,但是從長遠來說,一定可以師生的時間,讓他們能夠做出更多的一流成果。
    第七章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來探討未來教育發展方向。原以為這一章是最容易的,後來發現這一章是最糾結的,經過長期思考,我理出了本章的撰寫思路,就是先寫未來教育的美好前景,然後談談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關於美好前景,其實最有名的就是新媒體聯盟每一年發布的《地平線報告》,其中預測了未來幾年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以及教育的發展趨勢。其次是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研究未來學校,所以我就以《地平線報告》和未來學校為抓手,探討未來教育的發展前景,並歸結到自己之前提出的未來教育的三層境界: 基礎設施建設、學習方式變革、教育流程再造。至於可能踫到的困難和障礙,對於表層困難,比如人、財、物的缺乏等,這裡沒有當成重點,重點是探討可能踫到的深層困難,那就是“技術的非顯著性、創新的艱難性、觀念的牢固性以及教育的復雜性”。這裡我試圖從多學科的視角來探討人與技術的關繫,進而找到技術變革教育困難的深層原因。
    第八章是本書的最後一章,該章重點探討未來教育發展策略,其實國家有關部門早就先後發布了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教育信息化2.0、人工智能規劃等,指明了方向,給出了具體發展步驟。在該章,我隻是強調: 考慮到技術變革教育的深層困難,所以第一要轉變觀點,在技術時代要重新思考教育,具體來說,要重新思考技術、學習、動機、課程、教學、教材、資源建設、教師角色、管理、標準化、企業等因素;第二要注重研究,夯實教育事業發展基礎,包括基礎研究、開發研究和行動研究,並指出“教育發展急需加強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可從學習科學開始”,在最後又回顧了學習科學未來的發展策略。這一章看起來似乎主要是給教育管理部門人員看的,但是實際上我希望對各類人員都能有啟發。
    本書的主體內容就是這些,主要想傳達的就是: 今天令我們期盼、迷戀、擔憂甚至恐懼的技術,相信大部分終將會成為過去的技術,成為類似於“粉筆+黑板”的看不見的技術,成為我們習慣使用的技術。我們則需要在技術的基礎上,重新考慮整個教育。在相信“人(教師)是最重要的前提下”,發揮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遊戲化學習、移動學習、項目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以及雲計算、VR/AR、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優勢,打造美好教育,實現幸福人生。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並不是對教育信息化進行繫統論述的教材,也可能存在著方方面面的缺陷,不過本書確實彙集了我將近20年來進行教育技術教學、研究和服務的心得體會,希望對關心教育的各方面人士都能有所啟發。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努力爭取做到“有理有據有觀點,有趣有用有意義”,期望讓大家既能看得開心,還能有收
    獲,仔細想想還有意義。
    人常說“北大是常為新的,來北大是尋求改變的”,我從來不敢奢望本書能夠讓各位讀者有巨大的改變,隻是希望本書的某一個小觀點能夠讓某位讀者怦然心動,並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產生一點點改變,如此我就心滿意足了。
    再次衷心感謝大家,如果大家對本書有任何意見和建議,敬請在微信公眾號“俊傑在線”指出,或者來信指正(jjshang@pku.edu.cn)。




    第一章 引言: 這是一個什麼時代


    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想不到的速度會出現。
    從來還沒有一種技術,能夠像互聯網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一樣,給人類的生活方式、產業發展、組織結構等帶來如此大的改變,推動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邁進。社會的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教育帶來了各種影響。在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就從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促進社會變革談起,來探討教育變革面臨的宏觀背景。
    第一節 “互聯網+”促社會變革
    1969年11月,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ARPA)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絡,最初隻有4個結點。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通訊協議,建立了NSFnet廣域網。1990年6月,NSFnet取代ARPAnet成為了Internet的主干網。1990年12月25日,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裡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WWW),使得訪問互聯網內容更方便,也使得互聯網快速發展起來。
    在中國,1987年,北京大學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正式加入互聯網。1992年左右,我在北京大學力學繫讀書,繫裡的陳耀松教授用一條專線通過高能物理所聯通了互聯網,那是我第一次聽說互聯網,當時可以通過網絡訪問美國圖書館裡的資料,感覺很神奇。1994年3月,中國正式加入互聯網。1995年5月,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創立,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我們開始逐漸知道了搜狐、新浪、網易等各式各樣的網站。1997年,在父親的支持下,我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臺計算機,但是在宿舍裡還不能上網。1999年7月,我碩士畢業留北大電教中心計算機教研室工作,有機會經常上網,不過依稀記得那時候訪問速度比較快的網站好像就是清華大學幾位學生創辦的“化雲坊”等教育網內幾個簡單的網站。
    彈指一揮間,互聯網在世界上發展纔50年,在中國大規模發展纔20多年,但是已經使社會產生了可以稱之為翻天覆地的變化。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