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教育學視角下的未來學校(新時代教育創新繫列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王毓珣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9990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999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851694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新時代教育創新繫列叢書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0
    字數:362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王毓珣


        
        
    "

    編輯推薦

    當我們在談論學校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當我們在期待未來時,我們在期待什麼?
    人工智能時代的學校教育將何去何從?教育學視角下的未來學校將發生何種轉變?本書面向未來的學校,關注當下的學生。立足於數字化時代背景,從教育學的特有視角,基於全球各地已有的實踐,俯瞰學校教育的發展動向,前瞻性地對未來學校的教師與學生、課程與學習、課堂與教學、評價與管理等構成要素作出了詳細闡釋,繫統地預測了未來學校的發展前景,清晰地闡述了當下學校在應對未來學校到來時必須作出的應然調整。

    內容簡介

    未來已來,風口已至。有關未來學校,我們作出了哪些想像和期待?未來,教師會被機器人取代嗎?學生還需要坐在教室裡學習嗎?學校教育會走向工具與技術還是回歸人文與關懷?教育學視角下的未來學校和我們想像中的未來學校有何異同?
    無疑,未來是人類共同的未來,學校是成員共享的學校。本書是在教育學視角下前瞻未來學校的一部合著,分別從未來學校的興起和意蘊,未來學校的教師、課程、教學、學習方式,未來學校的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進行闡釋,從應然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未來學校的學理,繫統預測未來學校的前景。
    關於未來學校,不少國家、地區已經有了方方面面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尤其是以2000年OECD在荷蘭鹿特丹召開“面向未來的學校國際會議”為轉折點,加之會後出版的《面向未來的學校》一書的推動,幾乎同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芬蘭、印度等多個國家相繼拉開了未來學校序幕。本書則立足於這樣的實然背景與應然期待,論及了未來未來學校的意蘊,對未來學校的教師與學生、課程與學習、課堂與教學、評價與管理等構成要素作出了詳細闡釋,繫統地預測了未來學校的發展前景,清晰地闡述了當下學校在應對未來學校到來時必須作出的應然調整。作者提出了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人人時時處處可學、無課本無邊界課堂的教與學等美好願景。
    未來學校正站在過去和現在的“肩膀”上,按部就班地行進而來。我們會發現,未來學校的智慧不僅體現於技術理性的閃耀,更體現於價值理性的綻放。我們終將走進未來學校,迎來智慧時代。

    作者簡介

    王毓珣,現任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學報編輯部主任、常務副主編,兼任教育部國培專家、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分會副理事長、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詢專家、第七屆天津市督學等。
    合計出版《名師發展研究》、《教師新師德六項修煉》等專著5部,主編叢書5套,主編、副主編著作9部,參編著作20餘部。公開發表論文190餘篇,其中,有30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新華文摘》、《教育文摘周報》轉載。主持與參與各級各類課題30餘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

    目錄


    第一章 未來學校的興起
    一、 未來學校的緣起
    (一)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需要
    (二) 科技創新的拉動
    (三) 神經科學的進步
    (四) 學校2.0的詬病
    (五) 人的現代化的需求
    (六) 人民群眾的訴求
    (七) 建設教育強國的必需
    二、 未來學校的探索
    (一) 未來學校探源
    (二) 未來學校的全球行動
    (三) 未來學校的中國作為
    第二章 未來學校的意蘊
    一、 未來學校的概念
    (一) 未來
    (二) 學校
    (三) 未來學校
    二、 未來學校的特征
    (一) 育人為本
    (二) 率性而教
    (三) 學無邊界
    (四) 學本主義
    (五) 智慧資源
    (六) 學無常師
    (七) 精準評價
    (八) 綠色生態
    三、 未來學校的爭鳴
    (一) 是消亡、獨存,還是共存?
    (二) 是改造、革命,還是創新?
    (三) 是熱衷、懷疑,還是整合?
    第三章 未來學校的教師
    一、 未來學校的教師: 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 未來教師面臨的挑戰
    (二) 未來教師的不可替代性
    二、 未來教師的角色重塑
    (一) 學習環境的營造者
    (二) 學習資源的提供者、開發者
    (三) 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促進者
    (四) 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評價者
    (五) 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六) 教育教學的創造者、研究者
    (七) 終身學習者
    三、 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
    (一) 信息素養
    (二) 學習素養
    (三) 合作素養
    (四) 教育科研素養
    (五) 讀懂學生的素養
    (六) 創新素養
    四、 未來教師的發展途徑和策略
    (一) 樹立基於技術的教育觀念
    (二) 注重基於技術支持的專業發展
    (三) 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
    (四) 加強和改進教師培訓
    第四章 未來學校的課程
    一、 重新定義課程
    (一) 課程的演變
    (二) 重新定義課程
    (三) 課程概念的歷變
    二、 未來學校的課程探索
    (一) 未來學校課程的應然探索
    (二) 未來學校課程的實然樣態
    三、 未來學校課程研究必須考慮的要素
    (一) 教育目標
    (二) 社會需要
    (三) 知識變革
    (四) 學生延展
    (五) 教師改變
    (六) 科技進步
    四、 未來學校課程的走向
    (一) 從教本走向學本
    (二) 從全面走向核心
    (三) 從學會走向會學
    (四) 從標準走向定制
    (五) 從書本走向生活
    (六) 從分科走向整合
    (七) 從階段走向終身
    (八) 從掌握走向創新
    (九) 從線下走向混合
    第五章 未來學校的教學
    一、 重新思考教學
    (一) 教學的變遷
    (二) 重新定義教學
    二、 技術影響下的教與學發展
    (一) 技術對學生建構的影響
    (二) 技術對教學環境的影響
    (三) 技術對教學法的影響
    三、 未來學校教學的價值追求
    (一) 更好地適應學生
    (二) 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三)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 未來學校的教學樣態
    (一) 後MOOC時代混合教學的發展
    (二) 跨學科的實踐教學
    第六章 未來學校的學習
    一、 重新思考學習
    (一) 學習的變革
    (二) 重新定義學習
    二、 基於技術的未來學校的學習
    (一) 形式的學習
    (二) 基於復雜背景的學習
    (三) 基於寬泛場所的學習
    三、 基於智慧的未來學校的學習
    (一) 智慧學習中的技術與人
    (二) 智慧生成的影響因素與流通框架
    四、 未來學校的學習新樣態
    (一) 自適應下的內生學習
    (二) 翻轉下的異步學習
    (三) 遊戲化的泛在學習
    五、 未來學校學習的新動向
    (一) 走向終身學習
    (二) 走向定制學習
    (三) 走向體驗學習
    (四) 走向自主學習
    (五) 走向混合學習
    (六) 走向共生學習
    第七章 未來學校的課堂
    一、 重新思考課堂
    (一) 追溯課堂的本義
    (二) 課堂的傳統認知
    (三) 重新思考課堂
    (四) 未來課堂的理念取向
    二、 未來課堂的應然特征
    (一) 以生為本的人性化環境
    (二) 開放連通的無邊界時空
    (三) 智能信息化的技術支持
    (四) 和諧充分的社會性互動
    (五混合的教與學繫統
    (六) 豐富靈活的智慧型資源
    三、 未來課堂的繫統構建
    (一) 暢想未來課堂
    (二) 建構未來課堂
    四、 未來課堂實踐探索
    (一) 未來課堂的世界探索
    (二) 未來課堂的學校行動
    (三) 未來課堂的平臺搭建
    第八章 未來學校的評價
    一、 基於全面發展的核心素養評價
    (一) 未來學校的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
    (二) 核心素養評價的重要性
    (三) 素養評價案例
    二、 支持個性化學習的個性化評價
    (一) 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是未來學校的教育理念
    (二) 個性化評價的重要性
    (三) 個性化評價案例
    三、 作為學習過程實時反饋的即時評價
    (一) 即時評價的重要性
    (二) 即時評價案例
    四、 基於技術支持的大數據評價
    (一) 未來學校的技術支持
    (二) 大數據評價的重要性
    (三) 大數據評價案例
    五、 支持協同教學的教學團隊評價
    (一) 教學團隊評價的重要性
    (二) 教學團隊評價案例
    六、 作為教師關鍵素養的數據素養評價
    (一) 數據素養評價的重要性
    (二) 數據素養評價案例
    第九章 未來學校的管理
    一、 “未來人”——未來學校管理的出發點
    二、 中國語境——未來學校管理的立足點
    (一) 何為未來學校管理的中國語境?
    (二) 中國語境下的未來學校管理何為?
    三、 文化管理——未來學校管理的落腳點
    (一) 未來學校的管理以文化管理為核心工作
    (二) 未來學校的文化管理以組織文化為核心資源
    (三) 未來學校的文化管理以“教育性”為核心功能
    四、 效率管理——未來學校管理的支撐點
    (一) 重新認識教育的“效率”
    (二) 教育效率要求下未來學校管理的基本框架
    (三) 策略一: 基於“教育技術”要素的未來學校教育技術管理
    (四) 策略二: 基於“教育技能”要素的未來學校人力資源管理
    (五) 策略三: 基於“課程”要素的未來學校課程資源管理
    (六) 策略四: 基於“資本”要素的未來學校物力資源管理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如果我們用過去的方法去教育現在的學生,就是在剝奪孩子們的未來。
    ——約翰·杜威
    方今的世界在新技術、新能源、腦科學、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的衝擊下,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急劇變化。美國學者傑裡米·裡夫金稱其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德國學者克勞斯·施瓦布名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其實,無論是第三次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當下的工業革命要求必須植根現實、面向未來進行創新性革命,走向未來學校。
    關於未來學校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德國杜林的未來學校、瑞典愛倫·凱的未來學校與美國杜威的明日之學校等。自上個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經合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歐盟等國際組織開始關注未來學校的相關問題。例如,200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荷蘭鹿特丹召開“面向未來的學校國際會議”,會後出版了《面向未來的學校》一書,描繪了未來學校的藍圖。幾乎同時,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法國、巴西、韓國、瑞典、俄羅斯、芬蘭、英國、德國、印度等國相繼拉開了未來學校序幕。未來學校正在向我們走來。
    我國更是充分認識到未來學校的重要性。早在1912年,著名大教培就言明:“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鄧小平同志在1983年10月1日為景山學校的題詞點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強調:“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為此,我國政府從國家層面下達了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個指導意見與規劃,加速推進未來學校相關行動。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出臺了“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將未來教育、未來學校納入工作重點,全面推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啟動了中國未來學校創新計劃,組建了中國未來學校聯盟,實施未來學校實驗室項目,出版中國未來學校白皮書。北京師範大學先後啟動了未來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2030中國鄉村學校計劃……各地的學校也積極地行進在未來學校的探索之路上,例如,北京一土學校、北京呼家樓小學、上海市西中學、上海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天津二十五中學、杭州雲谷學校、山東昌樂一中、成都先鋒學校、成都好奇學校、臺北南港小學等。
    關於未來學校的相關研究也緊緊跟進。英國路易絲·斯托爾與加拿大迪安·芬克的《未來的學校: 變革的目標與路徑》(1996年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面向未來的學校》(2001年版)、美國阿蘭·柯林斯等的《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2009年版)、美國查爾斯·M·賴格盧特等的《重塑學校: 吹響破冰的號角》(2013年版)、美國戴維·珀金斯的《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2015年版)、法國讓-米歇爾·布朗蓋的《未來的學校: 基礎教育革新建議》(2016年版)、美國泰德·丁特斯密斯的《未來的學校》(2018年版)、張治的《走進學校3.0時代》(2018年版)、餘勝泉的《未來的學校》(2019年版)、朱永新的《未來學校: 重新定義教育》(2019年版)……打開中國知網,關於未來學校的論文正呈井噴的態勢。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視角對未來學校進行了預測性、開拓性研究,為未來學校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說過:“你可以期待太陽從東方升起,而風卻隨心所欲地從四面八方吹來。”當下,以集體教學為主要形式的學校2.0正垂垂老矣,未來學校之風已從四面八方吹來。期盼各位教育同仁,攜起手來,懷揣義務、責任、使命與擔當,仰望教育家璀璨的星空,腳踏中國幅員遼闊而堅實的教育大地,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從現在開始,從這裡啟航,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連接過去,立足現在,指向未來,大膽追求未來學校這一偉大而高貴的事情,去創造具有中國智慧、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未來學校!
    司馬遷有言:“《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建設未來學校,一要處理好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關繫。因為未來總是在歷史的基礎上,在現實中建構的。隻有植根歷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纔能追求未來學校。二要處理好簡易、變易與不易的關繫。因為簡易就是大道至簡;變易就是萬事萬物都依據規律變化;不易就是自然與社會法則是永恆不變的。隻有做到化繁為簡、注意變易、關注不易,纔能建設好未來學校。三要處理好行與知之間的關繫。因為行為知之始,知為行之成,隻有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纔能建成未來學校。
    各位教育同仁們,大千世界等你去探索,未來學校等你去定義!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拿起畫筆在自己的教育領地大膽繪描未來學校的圖景,充滿自信地去迎接與擁抱未來學校百花爭艷的春天!
    這部著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教育學視角前瞻未來學校的一部合著。撰寫這部著作的起因源於筆者主持承擔的2014年度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項目“慕課背景下學校教育改革與創新研究”(2014ZD49)。伴隨著文獻的積累、研究的深入、成員的增加、經費的擴充,我們逐漸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了更為宏觀背景下的未來學校研究。2017年底,我們組建了由7位志同道合的教育科研人員組成的寫作團隊,決定從應然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未來學校的學理,繫統預測未來學校的前景。在明確寫作指導思想的前提下,我們開始分工寫作,歷經兩個寒來暑往、春去秋來,寫作團隊成員在圓滿完成單位各種科研任務的情況下,犧牲了自己大量的休息時間,涵泳於書海,傾情於筆端,終於捧上了這部30餘萬字的著作。
    這部著作的序、第一章、第二章由王毓珣撰寫;第三章由肖慶順撰寫;第四章由王毓珣、王穎撰寫;第五章的第二、三、四節以及第六章的第二、三、四節由趙錚撰寫;第五章的第一節以及第六章的第一、五節由王毓珣、趙錚撰寫;第七章由王志輝撰寫;第八章由張妍撰寫;第九章由趙亮撰寫;參考文獻由王穎整理。遺憾的是,一是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加之執筆者較多,書中難免存在瑕疵;二是由於引用文獻較多,雖然我們盡量注明出處,但也難免有所疏漏。敬請各位朋友提出寶貴的意見與建議(請發至郵箱: jkywyx@126.com),我們將在再版時修正與注明。
    最後,衷心感謝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將本課題列為2014年度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項目!衷心感謝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將這部著作列入“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出版計劃!衷心感謝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將本書列入出版計劃!衷心感謝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為我們提供了相聚合作著述的條件!衷心感謝為本書作出貢獻的所有人!
    王毓珣
    2019年6月19日於學思行齋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