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傳統文化十講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重慶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19-608
    【優惠價】
    262-380
    【作者】 趙昭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91399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913997
    版次:1

    商品編碼:12572469
    品牌:重慶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5
    字數:2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趙昭

        
        
    "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十講》共分十講,一講為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概述,其餘各講分別為服飾、飲食、科舉、禮制、文學、藝術、哲學、宗教、語言文字與圖書。在內容上注重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既通俗淺易,又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並為學生的拓展性學習提供了引導。本教材可作為高校通識性課程教材使用,適用於除文學、歷史學之外其他各專業學生,也可作為教師參考用書。

    目錄

    第—講 文化與中國文化
    第一節 文化的定義與特征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特點
    第三節 影響中國文化形成與發展的環境因素
    第四節 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第二講 中國傳統的服飾文化
    第一節 中國傳統服飾的產生與作用
    第二節 中國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及其演變
    第三節 中國傳統的佩飾與面妝
    第四節 中國傳統服飾的等級制度

    第三講 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
    第一節 主食
    第二節 副食
    第三節 烹調、炊具與食器
    第四節 飲食習慣與觀念
    第五節 烹調理論與菜繫
    第六節 茶與酒

    第四講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第一節 科舉產生之前的選官制度
    第二節 唐代的科舉制度
    第三節 宋代科舉制度的變革
    第四節 明清科舉制度的狀況

    第五講 中國古代的禮制
    第一節 禮是什麼
    第二節 禮的分類和要素
    第三節 中國古代幾種重要禮儀

    第六講 中國古代文學
    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學流變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
    第三節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民族精神

    第七講 中國傳統藝術
    第一節 綜合藝術:戲曲
    第二節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
    第三節 造型藝術(上):書法、繪畫
    第四節 造型藝術(下):雕塑、建築

    第八講 中國古代哲學
    第一節 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
    第三節 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觀念

    第九講 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
    第一節 中國古代宗教的特點
    第二節 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第三節 中國的佛教文化
    第四節 中國的道教文化

    第十講 中國的語言文字與典藏圖書
    第一節 中國境內的語言文字
    第二節 漢語言文字的產生與發展
    第三節 漢字的形體結構與書體演變
    第四節 漢語言文字的特點
    第五節 中國古代的典藏圖書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國傳統文化十講》:
    一、飲食習慣
    上古時代,人們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也稱饔,在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叫鋪食,又稱飧,一般在申時,也就是下午四點左右。古代稼穡艱難,產量不高,取火也不易,所以,第二頓飯通常是喫第一頓剩下的,因此,飧就有熟食和剩飯的意思。《左傳》和《公羊傳》都記載了晉靈公派刺客殺趙盾的事,刺客早上去的時候,隔著門看見趙盾正在喫“魚飧”,感嘆趙盾如此節儉,必定是個仁人,所以沒有下手。作為晉國的重臣,早飯喫剩的魚肉,當然是節儉的表現。一日兩餐,也符合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因此古人是不睡午覺的。
    到漢代,官僚貴族階層已是一日三餐。《漢書·淮南厲王傳》載,淮南王劉長謀反,被判流放蜀地,漢文帝念及他是宗室,特下令準許他每日可喫三餐,且給肉五斤,酒二鬥。犯罪的貴族仍可一日三餐,一般貴族的飲食情況自不待言。皇帝甚至可以一日四餐,《白虎通義》稱: “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晡食,少陰之始也;莫食,太陰之始也。”這段話未必是陳述事實,但皇家與貴族在飲食方面的奢侈是可以想見的。不過當時普通百姓仍是一日兩餐,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說“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是說一日兩餐是人生存的起碼條件.否則就會因饑寒交迫而造反。普通百姓一日兩餐的飲食習慣持續了很多年,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國內有些地區仍延續著這樣的習慣。
    古代有“鐘鳴鼎食之家”的說法,當時的貴族宴享時用鼎作食器,不同等級的貴族可使用的鼎的數量不同,《春秋公羊傳》稱“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士三也”。在鑊中煮熟的肉食先升人鼎中,羅列於庭院。再從鼎中取出,移至俎上入席,在俎上用刀切割,然後分給食者。做熟的飯則裝入簋中入席。宴席開始時還要奏樂,即鳴鐘。正式宴會的飲食分為四部分:飯、膳、羞、飲。飯是主食,膳是各種肉食,羞是裝在豆中的果品,飲是酒或其他飲品。鼎隻出現在正式宴會,是身份地位的像征,平時喫飯不用。這是上古時代的情況,隨著中國人起居方式的改變,鼎最終徹底退出了飲食活動。二、飲食禮儀
    古代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禮儀貫穿於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飲食活動自然也不例外。這裡僅就宴席的座次安排及用餐時的注意事項略述一二。
    禮儀一個素就是講究尊卑等級,原本在實用層面上沒有差別的方向、位置也因此被賦予了尊卑的差別。《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在井陘之戰中背水一戰、大破趙軍,並俘獲了趙國的大將李左車,當屬下把李左車押送過來時,韓信“解其縛,東向坐,西向對,師事之”。趙軍之所以大敗是因其主帥陳餘迂腐固執、不聽李左車的建議。韓信很佩服李左車,把他當老師對待,因此讓他坐在面朝東的位置,自己則坐在面朝西的位置。東向為尊大約是因為東邊是太陽升起的方位,代表陽,而西邊則為陰。所以兩人就座時,面朝東的西側是上座,面朝西的東側則是下座。如果人比較多,需要圍坐一起的話還要參照另一項規則,左為上,右為下。中國人的觀念,左為陽,右為陰,所以男左女右。這樣如果有多人分四個方向圍坐的話,以地位最高的東向位置為核心,其左手的南向位置次之,其右手的北向位置再次之,西向位置最下。餐飲時的座次也照此安排。如果是家庭內部宴會,則長輩、長者居東向的上座,其他人按照順序分別南向、北向、西向依次排列。如果是宴請賓客,則客人居上座,主人居下座。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史記·武安侯列傳》記載丞相田蚧舉辦家宴時,田蚧坐東向的首席,其兄則坐在南向的次席上。那是因為田蚧是丞相,官位比他哥哥高,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都更高,而且這個地位是皇帝給的,家宴遵循這個次序也表達對天子和國家秩序的尊重。《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的座次是這樣排列的:“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羽和他的叔父項伯最尊,其次是範增,再次是劉邦,末席是張良。這個座次安排很有問題,鴻門宴為項羽宴請劉邦的宴會,作為客人的劉邦應該在上座纔對,更何況劉邦還年長於項羽,且無論如何都不應該位置比亞父範增還低,項羽作為楚國的貴族不該連這個禮儀常識都沒有。所以,這個座次是項羽刻意安排的,用它來表示對劉邦的蔑視,司馬遷詳細記載下當時的座次安排則是表現出項羽為人的特點——心胸狹隘。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則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積累的優秀文化成果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201 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國民教育的始終,並明確要求“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為落實學科建設新要求,我們編寫了本教材。
    作為高校通識性課程的教材,我們力圖在內容上明白淺易、深入淺出,並力圖做到學術性與通俗性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涉及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方面面。考慮到高校教學的實際情況,教材對內容做了取舍。全書分為十講,從傳統文化的不同領域分別選取一項內容,構成相對獨立的一講,十講內容涵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個方面,由此形成對傳統文化總體上的認識和把握。
    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諸多相關論著與教材,凡直接引用的都加注了出處。由於教材的編寫性質,許多對我們有啟發或被我們采用的說法並未一一注明,而統一列於參考文獻和推薦閱讀材料中,以便於讀者參考,在此向所有對我們提供了幫助的文獻作者表示感謝。
    參加本教材編寫的人員為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文教研室的教師,具體分工如下:第一、三、八、十講,趙昭;第二講,黃蜜;第四講,張超;第五講,劉保慶;第六講,李冰;第七講,皇甫風平;第九講,張雁泉。全書由趙昭策劃並統稿,皇甫風平對全書做了審訂和校對。
    限於編者的水平,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家、學者及使用該教材的廣大師生提出寶貴意見。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