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智能與安全漫語/萬物智聯與萬物安全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重慶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507-736
    【優惠價】
    317-460
    【作者】 傅鸝何湘張亞妮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91683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916837
    版次:1

    商品編碼:12700892
    品牌:重慶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6
    字數:195000

    作者:傅鸝,何湘,張亞妮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在人工智能和萬物互聯的時代,“智能”和“安全”是內在關聯的兩大主題。《智能與安全漫語》一書圍繞智能繫統、人工智能和安全領域的基本要素及其交織關繫,將重要的概念、事實和觀點融入“往日蹤跡”“現實浪潮”和“未來世界”三個時空背景之中,以精彩、通俗的講述和闡釋,為大眾認識蓬勃發展的智能世界、理解日益重要的安全體繫,提供有力的幫助和啟迪。

    作者簡介

    傅鸝,重慶大學大數據與軟件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何湘,重慶大學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辦公室主任。

    張亞妮,重慶大學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

    精彩書評

    《智能與安全漫語》一書涉及的科普知識領域包括控制論、密碼學、賽博空間、機器學習、圖片/視頻識別、自動駕駛、超級智能等。雖然全書的知識面比較寬泛,但是知識點描述言簡意明,主題鮮明,語言生動有趣,蘊涵哲理,體現了作者扎實的專業水平、淵博的學識和上佳的文筆,非常有助於大眾學習了解相關知識。
    ——朱慶生教授(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

    《智能與安全漫語》集趣味性和知識性為一體,特色鮮明、語言生動、插圖精美,有助於幫助讀者正確認識並初步理解快速發展的智能技術和不斷提升的安全需求,是一本頗具啟迪思維價值的、面向大眾的科普讀物。
    ——鄒顯春教授(西南大學信息學院)

    目錄

    上篇 往日蹤跡

    1 蘇醒

    2 人與獸

    3 人與人

    4 葵花與風車

    5 控制與網絡空間

    6 從驗證碼談起

    7 懂中文的房間

    8 快手的環舞

    中篇 現時浪潮

    1 誰有最強大腦?

    2 金鑰匙暗中明

    3 陌生人社會

    4 藍巨人的白帽子

    5 從深藍到黑白

    6 零到無敵無人助

    7 辨物識景

    8 看圖說話

    9 看見未曾發生的事

    10 海龜與來復槍

    11 莫拉維克悖論

    12 自作主張

    下篇 未來世界

    1 蜿蜒而上

    2 天網秋毫

    3 透亮的秀場

    4 無私的偏見

    5 預言者

    6 因必發生而不發生

    7 頭號玩家

    8 頂級學霸

    9 曲別針狂徒

    10 從阿西莫夫到阿西洛馬

    11 超越人類

    12 遠離人類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陌生人社會
    一個人一生能認識多少人?幾十、幾百、幾千,或是幾萬?也許我們會去查查智能手機上的通信錄,把那些曾有聯繫的、正聯繫著的,或將要聯繫的,統統加起來,看看有多少。
    就算從兒時就開始廣交朋友,三五天就主動結識一位“新人”——這顯示他至少是百年一遇的奇纔——到了百年壽辰,他認識的人,也難以突破一萬。
    而此星球上我們的同類已超過70億。這意味著,一個人就算是“閱人無數”的奇纔,他畢生認識的人,在有緣同期路過這世界的全部人當中,也最多不過占了百萬分之一。
    而且,實際的“熟人”數,比上述估計還要低得多。鄧巴數(Dunbar’snumber),大概是150,是基於靈長類大腦容量估計得到的一個人所能維持穩定社會關繫的人數上限。鄧巴數不包含已中斷聯繫和僅認識而缺乏持久社會關繫的人數。如果把這些也包含進來,“熟人”數可能會增大很多,這跟一個人的長期記憶力也有關。但就算擴大20倍,也不過幾千人罷了,仍然相當有限。
    所以,當你走在人的洪流裡,為美好生活奔波操勞偶感孤獨的時候,不必覺得有多麼了不起,因為這必然是一個陌生人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的數量多到讓熟人可以忽略不計的世界。因此你其實並不孤單,必有大量英雄與你所感略同。
    這就注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歸根結底其實更多是依賴於陌生人而不是熟人。
    比方說,假如我們隻喫熟人種的糧食和蔬菜、他們喂的豬牛羊和養的魚,隻住他們修的房子、隻坐他們造的車……總之假如我們拒絕一切來自陌生人的產品和服務,結果要麼是我們自己幾乎無法在這個社會生活,要麼是把我們所依靠的“熟人”全數累死。
    看來我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與希望寄托於陌生人了。
    尤其在當今這個萬物互聯、虛擬空間已延伸到每個社會角落的新時代,我們更是把生活建立在從未謀面的無數陌生人的基礎之上了。
    這樣的生活靠譜嗎?這樣的社會安全嗎?
    其實問題可歸結為“陌生人”是否靠譜,“陌生人”是否安全。
    這個問題的籠統回答,應該為“否”,至少不應該全然為“是”。你看看1995年的好萊塢驚悚片《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就知道了。
    對於缺乏充分了解的陌生人,是不能托付的。遺憾的是,我們無法去充分了解每一個與我們可能相遇的陌生人,尤其在虛擬無形的空間之中。
    但是我們不能聽之任之,把生活建立在“不靠譜”“不安全”的基礎之上。我們需要可靠的解決方案。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了解“陌生人”的一切。很多情況下,我們隻需要知道其身份就行了,比如他是警察還是小偷,他是熱心人還是騙子。
    當需要某個主體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弄清的是,對方是否真是那個特定的主體:特定的人、特定的組織機構,或特定的萬維網服務器,等等。
    這就是身份鋻別的問題,無論是現實世界裡還是虛擬空間中,這問題都是關於安全性的首要問題。
    上當受騙的第一步,就是把對方聲稱的其實是虛假的身份,錯當那個真實的身份了:把一粗男騙子認作歷來向往的嬌柔佳麗,神魂顛倒地發展成女友;把一精女騙子當作從小親密此刻陷入困境急需救助的大哥。
    這類事層出不窮,讓人不得不服。不是說騙子騙術高明,而是說有些上當受騙者,在即便老套的騙術面前,在明明後果並不輕微的場景,也不去想想要核實一下對方的真實身份,毫無身份鋻別這個意識——是他們讓人徹底服了。
    如何鋻別身份?
    首先弄清要鋻別誰的身份,誰是需要鋻別的對像,即身份的主體。
    主體有這麼幾類:個人、組織機構、硬件設備(如一臺計算機或一部手機)、軟件(如一個程序或一個進程)。
    身份鋻別主要有三大類方法,分別是“所知”“所有”“本是”。
    第一,“所知”。就是你知道別人都不知道的一條秘密信息。典型的秘密信息就是口令、密碼、密鑰。比如,當你登錄電腦時,輸入自己的口令,電腦就完成了對你的身份鋻別,纔讓你使用它。
    用“所知”來鋻別身份的關鍵,除了秘密性,就在於唯一性。比如你自己的密碼隻有你一個人知道,因此知道你的密碼的人就是你自己,這是基本的假定,否則就無法進行準確的身份鋻別。這就要求你的密碼不僅不能告訴他人,而且是不易被他人猜出和破解的,即密碼得有足夠的強度。
    增加密碼強度除了兩個途徑,別無他法:一是增大密碼空間,比如增加密碼的長度和所用不同字符的數量(如數字和大小寫字母並用等);二是增強密碼的隨機性,比如不要用有意義或有規律的,或者別人容易猜到的數字或字母組合。
    第二,“所有”。就是你擁有別人都沒有的一個物件。典型的就是身份證件,比如身份證、護照,以及銀行卡一類的東西。采用所擁有的物件來鋻別主體的身份,起碼的假定是該物件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不存在無法區分的復制品。對於這樣的物件,要做到的就是,首先保管好別遺失,其次如果遺失就要在第一時間讓它失效——掛失。
    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進行活動的實體,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機構、硬件設備還是軟件,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身份證”,即“數字證書”。數字證書有著傳統“實體”證書完全不同的特點:它無需你自己保管,也不怕克隆——事實上就算克隆給全世界人手一份都沒關繫,因為別人“拿去”除了用來查看和驗證你的身份之外別無他用,而你的身份則是由你的私鑰確定的。
    第三,“本是”。你本身具備別人搶都搶不走的獨一無二的特征,你是誰就是誰。生物特征鋻別,就屬此類,包括古老的指紋鋻別,較新的虹膜鋻別、視網膜鋻別,還有越來越流行的人臉鋻別等。
    人臉鋻別之所以具有特別的地位,是因為人類本身多半就是“以臉識人”的,這是一種極自然的方式,原則上無需被鋻別者專門配合。“以聲識人”和“以態識人”如何?關於前者,我們有聲紋識別,而後者,我們有步態識別,都有用,但精度(即“結果唯一性”)在搜索空間較大時尚未達到極高的程度。
    “所知”“所有”“本是”,這三大類身份鋻別方法事實上對應著三類性質不同的要素,即知道的唯一秘密信息、擁有的唯一物件、固有的唯一特征。重要場景下,把多個要素並用,顯然可進一步提升身份鋻別的可靠性,比如采了指紋,又要求提供口令,這就是“多要素鋻別”。
    在這個陌生人社會裡,隨時都發生著身份鋻別或被鋻別的事件。有時是你要鋻別“他人”的身份,有時是“他人”要鋻別你的身份。這裡的“他人”也包括繫統,比如你的電腦或手機。換句話說,有時你需要證明自己是誰,有時你需要驗證別人是誰。
    在這個陌生人世界中,在這個拉近了天邊人又疏遠了身邊人的信息時代,這種“證明—驗證”是為了安全,但其過程本身卻又暗藏了風險:當你為了得到想要的、為了通過想要通過的,你不得不拼命地證明你是你的時候,你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提供了你所知的秘密,交出了會洩露隱私的信息。
    這肯定不美好。
    因此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目標是:既要令人信服地證明我是我,又不透露任何秘密信息。這就是“零知識證明”。
    零知識證明的基本邏輯是這樣的:
    第一,參與此過程——稱為“交互式證明繫統”——的主體有兩方,分別是證明者和驗證者;
    第二,證明者要向驗證者證明自己知道某個秘密信息,但又不透露該秘密信息本身;
    第三,驗證者要驗證是否證明者真的知道那個秘密信息,在驗證者不知道也不能獲得該秘密信息的前提下。
    能做到嗎?略去嚴密的數學方法和煩瑣的信息交互協議,讓我們僅僅想像一個場景。
    一個人號稱掌握了一項超人絕技,能瞬間區分常人完全無法區分的兩個幾乎完全相同的物件。但是這個人並不願意向世人透露他的絕技。
    如何驗證這個人究竟是功夫高人還是吹牛皮大王呢?
    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水晶球,常人根本無法分辨兩者有什麼差異。
    把兩個球交給聲稱身懷絕技的那個人去分辨嗎?這是不行的,他說有差別就有差別,到底是否真有差別根本無人能辨。
    辦法是,把兩個球放在桌上,一左一右,叫那個人背過身去。然後隨機決定是否交換兩個球的位置,具體地,有一半的概率換了位置,有一半的概率沒換。最後讓那個人轉過身來,快速判斷到底兩個球換位沒有。
    重復這個試驗多次,若那個人真的身懷絕技,就會以遠超一半的次數說對,否則隻能有大約一半的次數說對。
    類似的場景,最初是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計算機科學教授奧代德·戈德賴希描述的。
    這就是零知識證明。
    零知識證明,這本身就是一種“絕技”。
    在當今快節奏的世界,這種折射出科技之光的絕技是讓我們可彼此信賴的基礎,盡管你是陌生人,我也是陌生人。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