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啟智弘理 文脈賡續:《江海學刊》創刊60周年文集(套裝共6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11636-16864
【優惠價】
7273-10540
【作者】 夏錦文韓璞庚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3584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358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481283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11-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6
字數:416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夏錦文,韓璞庚

    
    
"

內容簡介

創辦之初的《江海學刊》,群星璀璨,大師雲集。第一屆編委會成員大多是當時省內乃至全國一流的學者,首任主編為著名哲學家孫叔平先生。創刊之時,將刊物命名為《江海學刊》,固然有江蘇瀕江臨海的地域考量,但更多地展現出辦刊人容大廣有、兼收並蓄的超邁抱負和博大胸襟。創刊號的《征稿簡約》上,辦刊方針被明確界定為“進行創造性的學術研究”,更凸顯出先賢們但求新聲的學術旨趣和志存高遠的理論訴求。依托江蘇人文荟萃、名家輩出、學風鼎盛的優勢,草創初期的《江海學刊》發表了大量熔文史哲於一爐、思想性與原創性俱佳的學術精品。汪闢疆、胡小石、呂瀲、翦伯贊、周谷城、羅爾綱、唐圭璋、韓儒林、錢仲聯、孫叔平、吳貽芳、陳鶴琴、陳瘦竹……一個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學術大師的名字被鐫刻在當時還印制得略顯粗糙的雜志上。高品位、高質量的辦刊理念使《江海學刊》很快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術期刊中獨樹一幟,受到國內學術界、思想界的廣泛關注與熱烈歡迎。這也為日後《江海學刊》事業的成功與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60年代中期,因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江海學刊》曾停刊多年。1979年,以《群眾論叢》之名復刊。20世紀80年代初,應學術界的共同吁求,於1982年恢復《江海學刊》名稱。1985年分為文史哲版和經濟社會版,1988年兩版合並。自此,《江海學刊》迎來了事業發展繁榮的新的歷史時期。
文脈賡續,弦歌不輟。在國內外學術界的鼎力襄助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扶持下,憑著對學術的虔敬與熱忱,一代又一代的辦刊人立定“辦傳世名刊,載精品力作”的宗旨,將繁榮學術和服務實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堅持“高品位、高質量”的辦刊理念,努力實現“新穎、深邃、凝重、厚實”的辦刊風格,既致力於對傳統文化遺產的研究與整理,又著眼於對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關注與探求。正如當初創辦者所期望的那樣,《江海學刊》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立足江蘇,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以容江納海的氣度和眼光,推出了一繫列見解深刻、思想獨到的學術精品,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神州學人,為繁榮我國人文社會科學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作為我國社會科學院繫統中辦刊歷史久、影響大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期刊之一,《江海學刊》第一批被確定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獲得了首屆國家期刊獎、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全國百強報刊、華東地區期刊、江蘇期刊政府獎、江蘇十強期刊、江蘇十佳社科期刊等一繫列榮譽。六十年磨礪寶劍,六十載播揚文明。《江海學刊》已成長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窗口,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對話與交流的高端平臺,在全國學術界、期刊界具有舉足輕重的獨特地位。
總結六十年來走過的辦刊歷程,《江海學刊》的幾代編輯人默默耕耘、執著堅守自己的辦刊宗旨與學術理想,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辦刊之路,積累了豐富的辦刊經驗,形成了《江海學刊》獨具的辦刊風格和辦刊特色。

目錄

《啟智弘理 文脈賡續:<江海學刊>創刊60周年文集(哲學卷)》:
論科學懷疑在認識中的作用
略論管理哲學的建設
論意義的評價活動機制
論中西辯證法的生存論差異
論社會規律的發生機制
論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現代價值
當代人學研究的人文視野
人學與哲學:一個再思考
論入學模式的“創新”構架
——哲學與經濟學人性模式的比較分析
中國社會信仰的危機與重建
恢復“愛智”本性的新世紀哲學
——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精神
感覺經驗能否給予客觀實在
——從洛克到金嶽霖和馮契隱喻的語境分析
“德治”的兩種維度:事功之德與人道之德
馬克思主義經濟倫理與當代市場經濟實踐
本體論視域中的語言
論“形而上學”的當代視界
論社會實踐的它批判和自批判
馬克思開闢的人學道路
全球化、現代消費和人的認同
景觀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
——德波《景觀社會》的文本學解讀
“求同尊異”:構建和諧世界的一個可能的原則
“精神超越”“實踐批判”與“話語溝通”:對哲學三種範式
及其意義的批判性考察
世界歷史與時代
——列寧“世界歷史”理論探析
彈性生產與資本的全球空間規劃
——從馬克思到哈維
在追問自然中拷問精神
論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向度
中國古代關於物的哲學
新生態哲學論綱
面向中國文化的實情: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的必由之路
晚霞,還是晨曦?
——對“早期啟蒙說”三種質疑的回應
一種程序正義?
——羅爾斯正義原則獻疑
道德轉型的足跡
——對我國近30年若干倫理事件的評述
差異與圖像
論精髓
——兼論認識論基本問題
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生機制與發展邏輯
當代哲學的功能定位與價值取向
李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範式及其深刻啟示
論中國學術的理論自覺
語調哲學導論
身體認知的符號化機制
漢傳佛教的思想特質及其當代走向
論馬克思主義出場學研究的當代使命
民國時期的文化論戰與“國學”復興
科學哲學史研究的若干突出問題
從中西哲學比較中發現中國傳統哲學的特色與精義
——以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為中心
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論民族文化的創新
倫理道德,因何期待“精神哲學”
從繼承到建構:馬克思以解放為軸心的哲學革命
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基本問題
精神生活的“自我治理”邏輯及其公共性追求
——思想“正當化”自身的知識論前提
作為學派的出場學

《啟智弘理 文脈賡續:<江海學刊>創刊60周年文集(大師卷)》:
分析水經和水經注作者的紛歧問題
關於《西廂記》的創作時代及其作者
十五世紀是“世界歷史發展形勢大轉變時期”嗎?
書藝略論
清道光年間長江水患的原因
釋“兮”
因明學說在中國的最初發展
目前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近代外交史和外交檔案
關於統計學的對像
三百年來江蘇的古典詩歌
論“仁”——孔子哲學的核心及其輻射線
——對如何評價孔子的一個看法
王國維的美學思想——“境界”論
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國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論羅貫中的時代
也談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
——與草英、攸全兩同志商榷
黑格爾戲劇理論述評
說詩味
——鐘嶸的詩歌評論及其美學理想
顧炎武與十七世紀中國社會
論否定性的辯證法
關於舜像鬥爭神話的演變
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一致性
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
試論中國古代“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學說
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幾個問題(節錄)
戲劇空談
李頎《雜興》詩說
——《唐詩考索》之
中日友好與鋻真東渡
國民經濟最優比例關繫初步探索
真理的實踐標準和科學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
也論生產關繫範疇的內涵
所有制二題
魏晉南北朝目錄學成就概述
敦煌學在國內亟待展開第三時期
論社隊企業和農工商聯合企業的作用及其關繫
朱祖謀治詞經歷及其影響
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效益的幾個問題
曹雪芹和孔夫子
當前經濟改革與經濟調整中的幾個問題
學詞自述
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產生
論革命派與立憲派的同一性
瞿秋白對中國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的貢獻
市場調節和調節市場
社會主義資源配置機制的探討
哲學的特點及其為現實服務的方式
共產主義道德在四化建設中的作用
中國古文化的倫理型特征
小城鎮新發展
對於張謇的再認識
論主體的認知定勢
政治哲學及其歷史演化
論孔子的經濟思想
略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歷史、現狀和前景
制訂新的國民經濟計劃時必須認真研究實際經濟情況
論詩的設色
市場取向漸進方式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戰略
“文化中國”的範圍與文化包容意識
新發展經濟學的思路
人學與哲學
超越在場的東西
——兼論想像
世紀之交倫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文學編年史的設想
21世紀中國哲學前景展望
關於西方“現代性”問題的論戰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五十年
“人”的雙重生命觀:種生命與類生命
再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繫與方法
全球創新競爭中的中國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與局限
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及其當代價值
國家發展戰略的選擇方式和績效檢驗
藝術真實的繫統考察
文化傳統和綜合創新
社會轉型、體制轉型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
馬克思時空觀新論
如何認識中國新社會結構
從柞伯鼎銘談《世俘》文例
中華民族是怎樣形成的
再論民國史研究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啟智弘理 文脈賡續:<江海學刊>創刊60周年文集(原創學術卷)》
《啟智弘理 文脈賡續:<江海學刊>創刊60周年文集(文史卷)》
《啟智弘理 文脈賡續:<江海學刊>創刊60周年文集(社會科學卷)》
《啟智弘理 文脈賡續:<江海學刊>創刊60周年文集(輯目總覽)》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啟智弘理 文脈賡續:<江海學刊>創刊60周年文集(哲學卷)》:
科學懷疑這個術語在哲學中主要是在兩個意義上使用。一是指一種理性思維的方法;二是指運用這種方法的一個認識階段。
作為認識的一個階段,懷疑已經不是那種稍縱即逝的閃想,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思索、探究的過程。一般說來,它包括三個小階段。第一,提出問題。當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面臨著理論與事實之間以及它們各自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會自然地產生種種疑問,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這對於科學的真正進步是非常重要的。人們說,真理往往在一百個問號之後,道理就在這裡。第二,對於認識中矛盾的懷疑,開始總是多方面的,包含著多種發展的可能。但這些疑問之中必有主次之分,甚至有正確和錯誤的區別,因此必須從中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確定一個主要的、正確性比較大的疑問。隻有選擇一個正確的突破口,纔能有所作為。否則,就可能走上歧路。第三,提出假說,也就是試圖著手解決問題。利用已有的理論和材料進行廣泛的論證,提出對矛盾的可能解決、對事實的假定的解釋。這種推測或可能的解釋也就是假說。這是懷疑階段的成果所在,新的理論已蘊含於其中。認識的進一步發展,就是訴諸實踐,驗證假說,形成科學的理論。
懷疑,無論是作為思維方法還是認識的階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否認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適應的人類絕對狀態的觀點,否認任何對教條的迷信和對權威的盲目崇拜,而依據實踐的新經驗懷疑某些舊結論,從而揭示它的不完全性或錯誤,把認識推向前進。列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指出辯證法是包含懷疑論因素的。因為“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具體地說,懷疑還有如下特點:(1)同理論相比較,它和舊理論相聯繫,但又不滿足於舊理論,它是舊理論的喪鐘:它又和新理論相聯繫,但本身又不構成繫統理論,它是新理論的先聲。(2)同其他思維方法相比較,它具有反面性、否定性。從相反的方向、從否定方面提出問題,或“反過來”思考,這是懷疑的特點。在前人、他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它卻認為隻是問題所在。總之,它“是安寧的反面”,“是與確認相對立的思想”。這也正是它區別於辯證法,辯證法不能歸結為懷疑的根據。我們知道,辯證法講否定,但同時講肯定,是肯定與否定的統一。(3)科學的懷疑同哲學史上唯心主義的懷疑相比較:它具有實踐性。我們所說的懷疑是社會的人在實踐活動中對主觀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對像的懷疑。它來自實踐提供的新的事實、信息與舊觀念的不一致,最後還要到實踐中去檢驗自己的懷疑是否正確。實踐是科學懷疑的基礎。(4)同懷疑論相比較:它具有手段性。懷疑是達到正確認識的必需的條件,隻是不安於某個肯定的結論。它不是世界觀,不是主體對於世界的總的看法。而懷疑論以懷疑為目的,始終停留在懷疑上,並且不分青紅皂白地懷疑一切。正如同經驗不等於經驗主義,承認知識的相對性不等於相對主義的道理一樣,懷疑不等於懷疑論。
根據這種理解,我認為,科學懷疑的真實涵義應該是:懷疑是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本質的辯證法的一個因素,它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對主客觀矛盾所進行的一種從反面人手的理性思維方法和與之相適應的一個認識環節和階段。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1957年11月18日,中共江蘇省委批準創辦哲學社會科學月刊,1958年3月,沐浴著年輕共和國的駘蕩春風,《江海學刊》在古城南京出版發行。六十年風雨兼程,一甲子上下求索,《江海學刊》緊緊追隨人民共和國前進的步伐,關注學術前沿,倡導優良學風,樹立精品意識,實施品牌戰略,終於成就夢想與輝煌。
創辦之初的《江海學刊》,群星璀璨,大師雲集。第一屆編委會成員大多是當時省內乃至全國第一流的學者,首任主編為著名哲學家孫叔平先生。創刊之時,將刊物命名為《江海學刊》,固然有江蘇瀕江臨海的地域考量,但更多地展現出辦刊人容大廣有、兼收並蓄的超邁抱負和博大胸襟。創刊號的《征稿簡約》上,辦刊方針被明確界定為“進行創造性的學術研究”,更凸顯出先賢們但求新聲的學術旨趣和志存高遠的理論訴求。依托江蘇人文荟萃、名家輩出、學風鼎盛的優勢,草創初期的《江海學刊》發表了大量熔文史哲於一爐、思想性與原創性俱佳的學術精品。汪闢疆、胡小石、呂瀲、翦伯贊、周谷城、羅爾綱、唐圭璋、韓儒林、錢仲聯、孫叔平、吳貽芳、陳鶴琴、陳瘦竹……一個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學術大師的名字被永久地鐫刻在當時還印制得略顯粗糙的雜志上。高品位、高質量的辦刊理念使《江海學刊》很快在當時為數不多的學術期刊中獨樹一幟,受到國內學術界、思想界的廣泛關注與熱烈歡迎。這也為日後《江海學刊》事業的成功與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60年代中期,因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江海學刊》曾停刊多年。1979年,以《群眾論叢》之名復刊。20世紀80年代初,應學術界的共同吁求,於1982年恢復《江海學刊》名稱。1985年分為文史哲版和經濟社會版,1988年兩版合並。自此,《江海學刊》迎來了事業發展繁榮的新的歷史時期。
文脈賡續,弦歌不輟。在國內外學術界的鼎力襄助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扶持下,憑著對學術的虔敬與熱忱,一代又一代的辦刊人立定“辦傳世名刊,載精品力作”的宗旨,將繁榮學術和服務實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堅持“高品位、高質量”的辦刊理念,努力實現“新穎、深邃、凝重、厚實”的辦刊風格,既致力於對傳統文化遺產的研究與整理,又著眼於對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關注與探求。正如當初創辦者所期望的那樣,《江海學刊》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立足江蘇,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以容江納海的氣度和眼光,推出了一繫列見解深刻、思想獨到的學術精品,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神州學人,為繁榮我國人文社會科學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作為我國社會科學院繫統中辦刊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期刊之一,《江海學刊》第一批被確定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獲得了首屆國家期刊獎、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全國百強報刊、華東地區最佳期刊、江蘇期刊政府獎、江蘇十強期刊、江蘇十佳社科期刊等一繫列榮譽。六十年磨礪寶劍,六十載播揚文明。《江海學刊》已成長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窗口,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對話與交流的高端平臺,在全國學術界、期刊界具有舉足輕重的獨特地位。
總結六十年來走過的辦刊歷程,《江海學刊》的幾代編輯人默默耕耘、執著堅守自己的辦刊宗旨與學術理想,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辦刊之路,積累了豐富的辦刊經驗,形成了《江海學刊》獨具的辦刊風格和辦刊特色。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