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第6輯)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1092-1584
【優惠價】
683-990
【作者】 周曉風楊華麗凌孟華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5334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53342
版次:1

商品編碼:12809550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6
字數:348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周曉風,楊華麗,凌孟華

    
    
"

內容簡介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遠比人們過去所了解的要更為豐富和復雜,它既是對文學研究空間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開拓,同時也是一種新的文學史創造。第6輯集中對區域文化與文學理論、區域文化與抗戰文學、江南文化與南京文學、區域文化與現當代文學、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區域文化與比較文學、西部文化與區域文學等方面加以深入探究,融宏觀論述與微觀探析為一體。所論皆有理有據,不乏真知灼見。在全球化時代,縱深推進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不僅是個重要的歷史和理論問題,更是一個有關人類命運的精神文化現像學命題。

作者簡介

周曉風,男,重慶市人,文學博士。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重慶市兩江學者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兼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等職。曾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出版有《20世紀重慶文學史》等多種著作。

楊華麗,女,四川武勝人,文學博士。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兼任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理事、重慶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等職。出版有著作《“打倒孔家店”研究》。

凌孟華,男,四川宜賓人,文學博士。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文獻研究,偏重抗戰時段,偏愛區域視角。兼任冰心文學館客座研究員、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秘書長等職。出版有著作《故紙無言:民國文學文獻脞談錄》。

目錄

前言
區域文化與文學理論研究
作為“反-反本質主義”的區域文學研究

區域文化與抗戰文學研究
抗戰建國中的科學問題
論方敬抗戰時期的詩歌創作
抗戰時期永安文壇研究
城市空間體驗與戰時陪都劇作中的文學地理景觀

江南文化與南京文學研究
江南文化與百年南京文學史寫作
——《南京百年文學史(1912-2017)》緒言
論百年來南京作家的區域流動與審美傾向
論區域文學史脈絡中的葉兆言
不應被遺忘的“金陵纔子
——盧前新文學創作論
江南士風的影響與超越
——論魯敏《奔月》中逃離飄逸與生活委泥之間的矛盾

區域文化與現當代文學研究
“遊而未離”:詩人徐哥的“個體”與“中華”
跨區域互動的區域文化奇葩
——四十年代非文學期刊《瀚海潮》(漢文滬版)
片論
硝煙之中憶魯迅
——抗戰時期青少年刊物中魯迅”導師形像“的建構
與博弈

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研究
《夷堅志》所見宋代湖北的民間信仰
瀋陽古近代民間文學藝術形態探析
楊一清任職陝西時期詩歌創作論

區域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
大後方抗戰文學中的日本女性形像
黃瀛日語詩歌中的西南書寫
——以《跳六笙》與《望鄉》為例
少數民族抗戰詩歌中的國家形像與國家認同重建
論《孫行者》中的家庭關繫與權力空間

西部文化與區域文學研究
略論西藏當代文學的邊疆性與地域性
……
會議綜述
稿約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第6輯)》:
第一,要改變直接搬運西方現成科學果實的做法。通過配置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脾氣,“使科學影響一般人生,改變人的心習思想。”①也就是要從日常的科學行為人手。張申府就明確反對將“鑽故紙堆的漢學”“造就些馴服的機器”作為科學的目的。
第二,突出理性在科學中的主導作用。張申府反復強調:“科學法的特點是切實,是唯物,是客觀,是數量的,解析的(或說分析的),反對的是籠統幻想,任憑感情衝動”,“理性的極致是辯證與解析。唯物,客觀,辯證,解析,便是現代科學法的觀點與內容”②,總體上,就是肯定理性對個人的限制,實現理性作為一切統治的根本。
第三,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重新加以組織、重新作出估價,找到科學與社會結合的途徑,這一點相比於第一條和第二條更為根本。“五四時候已曉得了馬克思。但全國讀過資本論的也還沒有一個。就是馬克思的其他著作,除了共產黨宣言以外,恐怕也是全國沒有讀過的。那時知道稱道唯物史觀了。但唯物辯證法或辯證唯物論也是全國沒有一個人曉得。”③由是,新啟蒙運動對五四運動的揚棄就在於此,要制造一種潮流使自然科學與辯證法、唯物論充分地開展。
面對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新啟蒙者最直接地想到要用科學來建立新的思想體繫,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重新作出判斷。回首國民革命,正是因為缺乏科學的方法論,所以纔對中國社會運動的性質、動力、聯合形式以及轉變前途等問題缺乏準確認識,產生了“中庸和猶豫的思想政策”。④要更好地發揮科學在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的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得到了空前的研究和傳播。追溯這一科學觀的發展,要回到1936年《讀書生活》第4卷第9期發表的《哲學的國防動員——新哲學者的自己批判和關於新啟蒙運動的建議》。在該文中,“新哲學”即為“辯證唯物論”。陳伯達非常鮮明地指出:“應該打破關門主義的門戶,在抗敵反禮教反獨斷反迷信的爭鬥中,以自己的正確理論為中心,而與哲學上的一切忠心祖國的分子,一切民主主義者,自由主義者,一切理性主義者,一切唯物主義的自然科學家,進行大聯合陣線。”這種聯合看起來是營造了各種思想交融彙合的活潑局面,不過,很快地就出現了思想的緊縮。1937年12月,何干之在上海生活書店出版了《近代中國啟蒙運動史》,書中從曾國藩、李鴻章的洋務運動說起,依次清算了“康梁的維新運動”“辛亥革命的三民政策”“五四時代的文化運動”“國民革命時代及其以後的新社會科學運動”,進而提出:“目前在理性運動面前,以公正的姿態,批判一切非理性的東西。”那麼,什麼纔是理性的表現呢?他解釋說:“無論一篇科學論文,或是一篇文學作品,隻要它是現實的反映,對於我們認識目前的局勢有好處,那就可以說是愛國主義。並不是什麼東西,開口閉口都不離愛國這兩個字。我試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科學與藝術原來是兩門不同性質的學問,科學是抽像地反映或表現現實,而藝術卻是具體地反映或表現現實。一篇論文,不論是歷史、經濟、哲學都用分析方法,有條不紊地把世界解剖了,但是一篇創作,不論是小說、戲劇、詩歌,卻用具體的事實來表現這個世界的面貌。然而無論是抽像的或具體的,他們都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使人們認識這個世界原來是這個樣子。”這樣一來,理性就被轉述為在愛國語境中的一切客觀反映,科學也成為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保障。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晚年康德在著作《學科之爭》(1798)中指出,教授“一同構成一種自治的(因為隻有學者纔能對學者本身作出判斷)學術共同體,即所謂的大學(或者高等學校)”①。的確,理想的大學就應該是獨立自主、學術自由、追求真理的學術共同體。學術纔是大學安身立命之本。事實上,學術研究也一直是現代大學的基本職能之一。學術研究成果的表達和傳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借助聲音,訴諸講臺,在課堂(會場)和學生、同行交流,二是形成文字,著書立說,通過紙媒(網絡)與讀者、公眾見面。其中,各類學術期刊就是展示大學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的前沿窗口,就是開展對外學術交流的首要平臺。在這個意義上,編輯出版學術期刊,可謂大學教師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內在需求。與此同時,新世紀的中國大學教育已進入“學科評估”時代,《第四輪學科評估指標體繫》之第16項三級指標“社會服務特色與貢獻”就明確包含“舉辦重要學術會議,創辦學術期刊,引領學術發展”。由此可見,是否創辦學術期刊,引領學術發展,也是評估大學各類學科(包括文學)服務社會之特色與貢獻的客觀標準。這也使得我們這份《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有了一個更為冠冕堂皇的理由。2018年12月全國第五屆“區域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會在重慶師範大學順利召開,各位與會專家的高論則是本期《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編輯出版的直接緣由。
本輯所收入的20餘篇論文,主要是從與會專家的論文中精選出來的,同時還有欄目主持人精心組織的稿件,可謂代表了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新收獲,既保持了本刊一貫的學術性與專業水準,又顯示了本刊重整後的新氣像和未來格局。六位欄目主持人對相關文章已有精要的介紹與中肯的點評,這裡就不再贅述。其中知名學者張光芒教授是唯一的校外主持人,慨然賜稿組稿,給了我們莫大的支持和信心,在此特別鳴謝!
本刊是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自己的園地”,也是編者、作者與讀者進行學術交流的“公共的空間”,一貫秉持“開放”“開拓”之精神,不故步自封,不畫地為牢,即使有的成果觀點相左,理解有別,我們也本著學術至上、文責自負的原則予以刊布。這從周曉風教授、郝明工教授對我們所理解的“區域文化與文學”的概念、個案與方法的反復闡發,從本刊數位作者關於“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之“困境”“限度”“疑慮”的學術討論,以及本刊主編“熱切希望古代文學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界乃至語言學界同行的加入,共同推進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開拓和創新”(本刊第3輯前言)之坦誠呼吁等,都不難看出。我們所理解的“區域文化與文學”,雖然仍“沒有得到學界應有的足夠關注,引起必要的相當規模的討論”(本刊第1輯,王學振語),但我們仍會繼續思考研究和撰文發聲,也歡迎同道加入,一起合唱或爭鳴。
由於本輯要在2019年內出版,實現一年之內出版兩輯的布局,時間倉促,篇幅有限,編委會的一些設想尚未落實,會議論文集中的一些優秀成果尚未編人,隻有等待半年後的第7輯了。期待得到師友與讀者諸君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
本輯是在周曉風教授主導下,主要由楊華麗教授編定的,這篇前言,本應由他們撰寫。忝列主編之一,領提攜之情,感君子之風,勉力寫下個人的點滴感受,力不從心處,頗有“犬耕”之慨。惟願與同道共同努力,把《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繼續辦下去,辦出水平,辦出特色!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