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中西文學觀解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507-736
【優惠價】
317-460
【作者】 姜桂華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2931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29319
版次:1

商品編碼:11334220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5
字數:276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姜桂華

    
    
"

內容簡介

《中西文學觀解析》總體上屬於後者無論是對中國古代文學觀,還是對西方古代文學觀,無論是對中國近代文學觀,還是對新時期以來的中國文學觀,抑或對於文學批評,《中西文學觀解析》所做的,都不是求全求大的所謂繫統研究,而是因著者的關注程度、思考深度而做出取舍的研究。任何取舍都是費躊躇的,也都會留有遺憾。
《中西文學觀解析》以現在的狀貌示人,在觀點表達和見解闡述方面的淺顯和愚陋自不必說。即便是在內容構成上,也因未收入對黑格爾、康德、馬克思、恩格斯等人文學觀的解析而造成了遺珠之憾。

作者簡介

姜桂華,女,1964年出生於河北省平泉縣。1989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繫,文學碩士。現為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中華美學學會會員,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員,遼寧省美學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文藝學、美學、比較詩學等的教學和研究。發表《美學研究中的還原傾向質疑》、《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人文學接受心理變化的表現》、《生態文學大有可為》等論文多篇,出版《莫泊桑中短篇小說論》、《西方影響與中國文學觀念的新變》、《20世紀中外散文經典評點珍藏本》等著作多部。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第一編 中國古代文學觀考察
一 《文心雕龍》中的核心文學觀
(一)“文之為德也,大矣
(二)好作品的構造
(三)好作家的特質
(四)好評論家的表現
二 鐘嶸的詩歌美學思想
(一)情、氣、纔:詩人的審美素質
(二)“風力”、“丹彩”:詩歌的審美特征
(三)“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詩歌的審美效應
三 中國古代審美體驗理論
(一)審美體驗的主要心理條件
(二)審美體驗的渾融狀態
(三)靈感到來時的審美體驗狀態
(四)審美體驗的超時空特點

第二編 西方古代文學觀分析
一 柏拉圖的文學觀
(一)在“鏡子”的含義上否定藝術:“模仿說”
(二)片面的深刻:“迷狂說”
(三)針對特定接受者:文學功能觀
(四)從培養保衛者出發的價值取向:文學評價標準
二 亞裡士多德的文學觀
(一)在“創造”的含義上肯定藝術:“模仿說”
(二)突出藝術規律的文學批評價值體繫
(三)比較的方法與語境:悲劇、史詩優劣論
三 賀拉斯文學觀中的新因素
(一)“寓教於樂”原則的提出
(二)審美範疇的辨析
(三)傳統與創新關繫的論述
(四)天纔與功夫關繫的闡明
(五)生活與心靈關繫的觸及
(六)“磨刀石”之喻:關於批評的作用
四 《論崇高》中的“崇高”分析
(一)“崇高”的含義
(二)“崇高”的來源
(三)“崇高”的根源

第三編 梁啟超文學觀掠影
一 梁啟超崇高美學思想初探
(一)極言變與動之必要和效應
……

第四編 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觀探脈
第五編 文學批評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如果說對審美體驗渾融狀態的描述、揭示和標揚還屬於表層性理論的話,那麼,對於物我兩忘、心物交融的原因進行探討則證明古代審美理論的深刻。首先,古代美學家認為內心的虛靜、無一桎梏、不受雜念及外界干擾是物我交融的審美體驗產生的必要前提。莊子的“佝僂者承蜩”君將畫圖”、“梓慶削木為鑣”等寓言故事已經具備了這樣的美學意義,而莊子本人的審美體驗,正是一種與道為一的渾融體驗。之所以能如此,就是因為他摒棄了世俗的功名利欲、有著一顆虛靜澄澈的審美心胸。唐代詩人符載曾親眼目睹過張磉畫松石圖,他認為張璨作畫之所以能忘我如痴,達到天工化物般的效果,是由於其“遺去機巧,意冥玄化,而物在靈府,不在耳目。故得於心,應於手,孤姿絕狀,觸毫而出,氣交衝漠,與神為徒”①。說明客體完全融入主體(“物在靈府,不在耳目”)與主體完全注入到客體(“氣交衝漠,與神為徒”)的體驗狀態是“遺去機巧,意冥玄化”之虛靜心理的必然效應。其次,古代美學家認為審美主客體交融共感的最終根據是彼此相通,同構或同態。這種認識在孔子那裡就比較明確了,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②這段話透露的就是審美體驗產生的秘密:一動一靜、一樂一壽,知者與仁者的心理結構、性格狀貌不同;一流動、一靜兀,山與水的存在形式不同。正是這兩種主客體的不同對應,決定了兩種不同的審美體驗的產生。盡管“知者”與“仁者”在孔子那裡不可能沒有特定的倫理道德含義,但他對同則相應的審美發生規律的認識是有著很重要的美學理論意義的。《論語》中塑造的孔子形像,不僅有著至善至美的人格修養,而且有著濃厚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審美能力,他的審美實踐已經證明了他前述規律的正確性,“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①,孔子之所以如此酣然地欣賞《韶》樂,正是因為《韶》樂有如他所說的“盡美矣,又盡善也”②的特質,這特質正與他本人的人格特點相呼應,因而纔有那種持久的審美滿足。
後來孟子、荀子、董仲舒、劉向等人對孔子的“樂水”、“樂山”說加以發揮,形成了“比德”說這一自然審美理論。如《荀子·宥坐》載:“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日:‘夫水,大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佝必循其理,似義;其洗洗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人,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③這裡我們不想對自然“比德”說作過多評論,隻是指出一點,盡管這種將君子的道德精神品質與水的各種流動狀態作一一類比不無牽強之嫌,但他們注意的始終是品質與水的形態的對應性,正是這種對應性的發現揭示了審美規律。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