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楊福泉論文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1633-2368
【優惠價】
1021-1480
【作者】 楊福泉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6132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613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938524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名家文叢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4
字數:54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楊福泉


    
    
"

內容簡介

《楊福泉論文選》共分為兩部分,首部分選了作者關於民族學、宗教學和旅遊研究等方面的一些論文;第二部分是作者2009年之後發表的納西學研究新論。
《楊福泉論文選》所收論文體現了作者長期以來把文獻與田野調查相結合、微觀宏觀相結合的治學特點。
《楊福泉論文選》所收的論文都在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過,其中有的論文分別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或摘載;有的入選中國科學院編《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選》,有的被國外學者譯成英文。

作者簡介

楊福泉,納西族,民族史博士,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雲南大學民族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入選“國家百千萬人纔工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於民族學、人類學和納西學的研究,曾赴十多個國家講學訪問。出版有《東巴教通論》《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繫研究》《玉龍情殤——納西族的殉情研究》《灶與灶神》等專著34部,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

目錄

民族學、宗教學、旅遊研究
論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
呼喚更為整合和互補的當代中華文化精神及其教育
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新論
生態旅遊與雲南的旅遊資源保護
略論雲南名村名鎮的保護
探尋文化資源與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之間的平衡
——以雲南為例
略論雲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的標志及其與“示範區建設”的
關繫
略論滇西北的民族關繫
民族和睦:雲南藏區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
藏族、納西族的人與自然觀以及神山崇拜的初步比較研究
茶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護的幾個問題
略論“大香格裡拉”品牌及麗江市、迪慶州文化與旅遊的互動
發展
論火神
漢族灶神與中國少數民族灶神的比較研究
意大利鄉村“生態博物館”對雲南鄉村文化產業的啟示
正在消失的手上的文化
“文化焦慮”彌漫當前社會
納西學新論
關於東巴教性質的幾點新思考
東巴教的“威靈”“威力”崇拜
略論東巴教的“還樹債”及其口誦經
東巴教神幛畫“開眼”儀式及其口誦經
本土與外來宗教思想的融合
——納西族巫師桑尼所用的一幅卷軸畫考釋
納西族祭天儀式的功能和特點
納西族祭天儀式中的女性禁忌及其變遷
論納西族的三多神信仰
略論東巴圖畫像形文字的像征意義
關於當代納西東巴文獻釋讀刊布和創新的思考
東巴教的“派”或“教派”刍論略述麗江古城及茶馬古道上的“房東伙伴”貿易
德國的納西學研究學術史述略
巴科的《麽些研究》與法國的納西族研究
近年來西方納西學研究進展述略
略論藝術與納西人的殉情悲劇之關繫
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民族宗教文化認同的影響
——納西人對東巴教的認同及其變遷研究
略論納西族與理塘巴塘之關繫
納西土司木增史事考辨
在麗江進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實踐和面臨的挑戰
——應用人類學的社區實踐
略論納西族飲食習俗的文化意蘊
再論納西族的“黑”“白”觀念
論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問題與路徑
——以雲南麗江的幾個傳統村落為例
附錄:深鑽細研勤治學,中西融合闢蹊徑
——楊福泉研究員學術研究訪談錄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楊福泉論文選》:
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塔城鄉的署明村是個著名的東巴文化之鄉,離麗江古城180多公裡。該村和其周圍的一些村子至今仍保留著非常傳統的民族文化習俗,比如傳統的祭天儀式、祭大自然之神署的儀式、喪葬儀式、取名、婚禮、占卜等。筆者參加過該村的祭天儀式,儀式上,年輕人從祭祀過程中學到很多本民族的傳統知識,比如從東巴吟唱的《創世紀》中知道自己的祖先如何解釋天地山川鬼神人類等的來歷,了解自己的祖先如何戰勝種種困難娶得天神之女,繁衍出納西、藏、白民族的傳說等。因此,該儀式極大地促進了納西傳統文化的傳承。另外,署明村現在還保留著東巴教的“還樹債”儀式,該儀式在納西語中叫“子趣軟”,意思是“償還樹木的債”。當某人或某家庭有了什麼病災,經東巴占卜,認定是因為違規亂砍了樹木或污染了水源的時候,便請東巴在砍了樹的地方或水泉邊舉行這個儀式,用供品向“署”告罪,向其償還所欠之債。這個儀式非常有意思,不僅大人虔誠地參與,很多小孩也要參加,筆者也親自參加過。在祭祀過程中,小孩好奇地問大人這個儀式的種種含義,大人一一作答,這實際上也促進了傳統的生態倫理道德和生態信仰的教育。
又如,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洞經音樂至今在民間還非常流行,1998年,大理市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洞經音樂之鄉”的榮譽稱號。據筆者2007年4月在大理的調查,全州境內有300多支洞經音樂隊,僅僅大理市登記在冊的就有90支。洞經音樂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主要原因是大理白族民間無論城鎮還是鄉村,舉凡婚喪嫁娶、蓋房子、逢年過節等,民眾都喜歡演奏洞經音樂來助興和渲染氣氛,這一民間民眾生活的需要,促進了洞經音樂在大理州的長盛不衰。
白曲即白族民間歌謠,大理州劍川縣有“白曲之鄉”的美稱,該縣著名的青年民間歌手姜宗德告訴筆者說,他和連年在劍川石寶山賽歌會上奪得“歌後”桂冠的李寶妹所唱的劍川“白曲”受到白族民眾的廣泛歡迎。有些老奶奶來街上買賣貨物,聽到商鋪裡在放著白曲的光盤或磁帶,會駐足聽上半晌,流連忘返;有的聽一會兒後,就買一盤帶回家。
筆者深深感到,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的引導,留住鄉村城鎮各種有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的、優秀的民俗活動是保證各種民間文化藝術有土壤和載體的必要條件。各種民俗一旦消失或者被外來文化或主流文化同化,那人們就再也不會有對傳統文化的特別需求,這就很難做好“不離本土的文化傳承”。
比如,在麗江山區一些還保留著東巴祭儀民俗的村寨,東巴文化的傳承就比較容易,而在麗江壩區的很多鄉村裡,目前已經很少保存有日常狀態的東巴文化的民俗,在這些地方進行東巴文化傳承就成為很困難的事,除非類似祭天、祭自然神這樣的民俗節慶活動逐漸恢復了,相應的東巴文化傳承纔會得到新生。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位於著名的藏區大神山卡瓦格博峰腳下,有非常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相對而言,這裡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等的強力衝擊。根據2007年4月筆者在德欽的田野調查,民間還普遍保持著傳統的種種民俗,所以,鄉村裡各種自發的民間歌舞活動非常活躍,弦子舞、鍋莊舞等聞名遐邇,廣為群眾喜聞樂見。民間藝人層出不窮,現在在香格裡拉縣普遍開展的“藏族家訪”旅遊活動中的青年民間藝人,絕大多數來自德欽縣。在這裡,藏族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繼承。
而上述這些優良文化生境的形成,與各種因素密切相關,除了傳統文化的作用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來自國家各級政府層面的鼓勵和支持。
比如前文說到的麗江玉龍縣塔城鄉署明村的例子,該村著名東巴和順在1982年參加了由麗江地方政府組織,有來自北京、昆明、麗江等地很多著名學者和藝術家以及有近百個老東巴參加的麗江東巴文化座談會後,受到極大的鼓舞,覺得東巴文化已經開始被黨和政府所重視,東巴文化復蘇的春天要來了,所以他一回到村子裡,就開始籌劃組織東巴文化傳習班,該村先後有十多個年輕人參加了這個傳習活動,他把自己豐富的東巴文化知識傳授給了和秀東、楊玉華等一批年輕東巴。同時,在該村恢復了祭天儀式等很多重要的東巴教活動,後來與東巴教密切相關的其他民俗節慶活動在這個村子裡也逐漸恢復。署明村逐漸成為廣受納西地區文化界和國外學術同行矚目的納西東巴文化傳承地。筆者主持的一個東巴文化傳人培養的項目也在這個村子選了四個東巴,請當時還健在的老東巴和開祥、和即貴按照東巴授徒的傳統方式進行東巴文化的傳授。這個村子裡的中青年東巴和貴華、和秀東、楊玉華等頻頻參加了各種國內國際的東巴文化活動,甚至漂洋過海到美國、中國臺灣等地去展示和交流納西族東巴文化,成為民族文化鄉土專家和使者。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這本論文選是從我發表過的學術論文中選出來的一部分,第一部分選了迄今從沒有結集出版過的一些涉及民族學、宗教學和旅遊探討的專題研究論文,其中有的聚焦傳統的民間信仰,有的聚焦在傳統與變遷和現實問題的研究方面,所論述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已經發生了變遷,比如雲南的旅遊等方面,但有些問題依然存在且面臨更多的挑戰,比如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等。為保持這些論文發表時的具體歷史時段問題的針對性和真實性,我沒有進行修改,保持了論文的原樣。
本書所收的一些論文發表後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比如《論火神》被《新華文摘》1993年第11期全文選載,並人選中國科學院編《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選(1990-1995年)》。《茶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護的幾個問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新論》發表後被《新華文摘》摘載。發表於1995年的《生態旅遊與雲南的旅遊資源保護》是國內最早的研究生態旅遊的文章之一,原載《雲南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旅遊經濟卷》1995年第2期全文轉載。1999年由美國學者貝爾曼(M.L.Berman)翻譯成英文。發表於1998年的《論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較早提出了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問題,與筆者後來寫的一繫列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論文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正在消失的手上的文化》在中國科學院的《人與生物圈》發表後,人選了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教學文摘的散文、隨筆擴展閱讀(人教版高三備課資料),《“文化焦慮”彌漫當前社會》在《人民論壇》發表後,隨後有幾十家媒體轉載,“愛思想”網轉載為首頁頭條: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也轉載了此文,湖南衡陽市還把此文作為高中畢業考試卷題。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