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唯物史觀視閾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王水興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4236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423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548953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字數:2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王水興

        
        
    "

    內容簡介

    《唯物史觀視閾中的信息文明研究》將“信息文明”作為標示性哲學範疇研究,貫徹唯物史觀立場、方法,從整體上探討信息文明的理論形態、實踐形態、邏輯形態和社會制度形態,並力圖揭示信息文明的哲學本質和重要意義。
    《唯物史觀視閾中的信息文明研究》認為,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存在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信息文明是社會主體交互性和互組織性發展過程與結果。信息文明實質是社會主體協同互利發展的共享文明。全書希望通過信息文明的研究,在全社會樹立信息文明意識,確立信息文明方式,不斷增強信息文明建構的自信和自覺。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 信息化浪潮與信息文明興起
    二 歷史的鏡鋻需要我們高位認識信息文明
    三 中國信息化發展的獨特歷史方位和時代境遇
    四 唯物史觀視閾下信息文明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思路
    一 總體思路
    二 各章思路

    第一章 理論形態:信息文明的基本含義
    第一節 信息文明關聯概念及其內涵的釐定
    一 信息的本質
    二 信息的基本特性
    三 信息資源與信息活動
    四 文明的內涵
    五 信息文明的內涵
    第二節 信息文明的基本結構
    一 信息科學與技術是信息文明的基礎
    二 信息化生產方式是信息文明的核心
    三 信息社會治理體繫是信息文明的外在體現
    第三節 信息文明的基本社會功能
    一 對傳統工業文明的揚棄
    二 社會全面發展的“倍增器”
    三 人的存在再實現
    小結

    第二章 實踐形態:信息文明的要素衍化
    第一節 社會生產力內涵的嬗變
    一 工業時代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內涵
    二 信息時代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內涵
    三 “協同共享”生產力時代來臨
    第二節 全球邁向信息社會
    一 信息社會是一種技術社會形態
    二 信息社會的基本矛盾
    三 信息社會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觀
    四 全球範圍的信息社會化運動
    第三節 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新內涵
    一 人民群眾普遍的信息化
    二 人類歷史上的蔚為壯觀的大遷徙
    三 信息時代群眾史觀的新內涵
    小結
    ……

    第三章 邏輯形態:信息文明的生發機理
    第四章 制度形態:信息文明的社會趨向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唯物史觀視閾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一)客觀性
    信息的客觀性是指信息本源的物質性,是信息的根本屬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能夠被我們認識的客觀實在。作為“消息”“資訊”“信號”“情報”的信息,以及以“數據”表現的信息,本質上都是人們認識物質世界的產物,都源於物質。但是,就信息本身而言,信息不是物質本身,信息區別於物質的關鍵在於,信息是一種虛擬的、非物質的存在。信息的產生、傳輸和接受,即信息運動過程要依賴一定的物質載體,要有一定時間和空間;任何信息要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都依賴人腦去認識和處理。因此,從根本上講,信息的本源是物質。譬如,“中國夢”,作為信息,其形式似乎是虛無的“夢”;但是,“中國夢”的內容和思想本源並不虛幻,恰恰是源於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現實。同樣,“共產主義社會”,從信息視域分析,這是對未來社會高度文明的“理想”,似乎是虛物;但是,作為社會實踐,共素具有客觀存在性,經由社會群體的信仰,轉化成為一種社會運動,最終會成為社會現實。物質世界中,無論是未被人們認識到的信息,還是已經被人們認識到的信息,其本源都是物質,離開物質的信息和離開信息的物質都是不存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認識主、客觀世界提供了日益豐富的信息資源,人們所認識到的信息世界本質上是人們對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網絡空間,本質上是人類運用信息技術、借助物質資源建構的虛擬的空間。離開物質基礎的虛擬空間和信息是不存在的。
    (二)可感知性
    信息的可感知性是指,信息能夠被人腦或由人制造的智能機器感覺、處理的特性。信息的客觀性是信息的可感知性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是能夠被人認識和反映的。“一切物質都具有在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①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並將繼續確證信息的可感知性。正如世界隻有尚未認識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認識的事物一樣,世界上隻有還未被感知的信息,不存在不可感知的信息。信息的可感知性,體現了信息的主觀形式。人以信息方式認識事物的過程本質上都是人的一種主觀認識活動。“信息什麼也不是,不過是人和對像的一種關繫一一種信息關繫,一種擴大了的反映和認識關繫。”①雖然人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手段受到人和人類生命周期和技術的局限,每一個人和每一代人在認識世界的道路上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信息感知和認識能力總會不斷向前發展和提高。現代科學的發展,尤其是信息科學的發展,使客觀世界不斷被人以信息化方式加以認識和把握。基於此,人類就能夠不斷以虛擬實踐的方式改造、利用客觀物質為人類社會發展服務。所謂“信息爆炸”,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人們可感知的信息爆炸性增長的結果。
    (三)可創造性
    信息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的顯示,並不表明信息就等於物質。信息與物質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信息可以被創造,而物質不能被創造。信息的可感知性為人們創造新的信息提供了可能。“人們並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隻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纔能進行。”②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要求人類的實踐活動必須依賴客觀世界,這種依賴決定了“人們在實踐中不能創造和消滅物質,隻能改變和創造物質的特定結構和秩序”③。這裡的“物質的特定結構和秩序”,就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本質上,人的實踐活動就是不斷地認識和把握物質運動規律,憑借已經科學認識到的“物質的特定結構和秩序”的顯示——物質的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信息,對物質進行滿足人的利益的改造和利用過程。人們可以憑借的有效信息越多,產生的信息效用就越大;人們創造的有效新信息越多,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就越深刻科學,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價值就越大。信息的可創造性為人類實踐活動的能動性奠定了基礎。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本質上是人類信息創造能力和處理能力的發展過程,是人們認識主、客觀世界發展規律、進而運用這些規律改造主、客觀世界,使人類自身獲得自由和解放的過程。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