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跬步探儒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828-1200
    【優惠價】
    518-750
    【作者】 陳學凱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6042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616042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4800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7
    字數:364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陳學凱

        
        
    "

    內容簡介

    《跬步探儒》是一部集作者近二十年心力的研究之作,全書共分四卷。
    DI一卷是先秦儒學,較為集中地論述了孔子思想和原始儒學的一些基本理念,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重新審視了孔子以及儒家的思想體繫,目的在於脫前人之窠臼,而發人之所未發,故有不少新意。
    第二卷是秦漢儒學,它的不同之處是從思潮史的角度,論述了易經與秦漢思想融合與流變的關繫,秦漢時代盛行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天君同道觀和社會模式論,並由此而涉及了漢代儒學的關注與局限等問題。
    第三卷是宋與明清儒學。宋代是儒學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折期,宋代新儒學即理學的出現,開明清近八百年儒學的黃金時代,從而使儒學真正成為那個時期獨尊的思想體繫。作者通過對四書尤其是《大學》《中庸》的梳理,試圖揭示理學的本質精神、它的體繫及其思想精髓、“誠”道思想的內涵與功用,並提出了“誠即良知”的重要觀點。
    第四卷是朝鮮李朝儒學。本章主要記述朝鮮李朝時代朱子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曹南冥的理學思想,並介紹了他的生平和事跡。作者的目的是想通過朝鮮半島儒學的研究,使人們能夠認識到儒學在古代東亞的崇高地位和影響。

    作者簡介

    陳學凱,陝西周至人,1954年10月生,1978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繫,1982年本科畢業,同年又考入本繫中國古代史研究生班,1985年畢業,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與軍事、中國文化與昆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現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與社會兼職有:國際南冥學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孔子學會副會長,陝西省中國哲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關學與實學研究會副會長,曾任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十二屆常務委員,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2012年6月被聘為陝西省人民政府參事。
    著有《制勝韜略——孫子戰爭知行觀論》一書,該書五次再版重印,並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數字化處理,制成電子書籍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學術影響。還著有《孫子兵法注譯》、《正統論與革命觀》、《中華歷史名人——孫武》,參撰的著作有《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傳統政治思維》等。近十多年來主要從事儒家思想與昆曲研究,並在儒學和昆曲研究領域內作出了相當大的學術成就,且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目錄

    自序
    第一卷 先秦儒學
    一 西周春秋重民輕神思潮與孔子的神鬼觀
    (一)重民輕神思潮的歷史根源
    (二)重民輕神思潮對孔子的影響
    (三)孔子神鬼觀對三代宗教傳統的超越
    (四)孔子人文主義倫理政治觀的偉大意義
    二 新“仁”與舊“禮”:孔子思想與春秋社會
    (一)周公之“德”與孔子之“仁”
    (二)“德”、“仁”與禮的關繫
    (三)修德制禮與復禮歸仁
    (四)以新仁復活周公之舊禮
    三 孔子倫理思想的體繫與結構
    (一)孔子倫理思想的來源和目的
    (二)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和精神實質
    (三)孔子倫理思想的主要德目和基本關繫框架
    (四)孔子倫理思想的價值體繫和價值判斷準則
    (五)結語
    四 孔子的“道”與“仁”辨析
    (一)對“道”與“仁”概念的判別
    (二)“道”與“仁”的同一性與差異性
    (三)“成仁”與“行道”的關繫
    (四)“道”是社會的目標,“仁”是個體的目標
    (五)獨善其身為“仁”,兼善天下為“道”
    (六)“道”與“仁”互為目的和手段
    (七)“道”與“仁”皆具超越生命的價值
    (八)“道”與“仁”是同等並存的最高範疇
    五 孔子“正名”主張的思想意義
    (一)孔子“正名”主張的政治初衷
    (二)“正名”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正名”主張的政治思想意義
    六 恆德久遠,擇乎中行
    (一)恆德是儒家道德觀的核心理念
    (二)中庸精神的進取性和鬥爭性
    (三)德行制衡方能達於至善
    七 孟子新識:戰鬥的儒學
    (一)戰國社會的三大危機
    (二)孟子對楊墨兩極的揭示與拒斥
    (三)孟子批判武器的本質內涵
    (四)戰鬥儒學的思想核心與功夫舉措
    八 《易傳》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自然和人的理解
    (二)《易傳》的自然觀和天道觀
    (三)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易傳》中的體現

    第二卷 秦漢儒學
    一 《易》和秦漢思想的融合與流變
    (一)《易》與秦漢諸子的關繫
    (二)《易》和漢初的黃老思想
    (三)《易》對秦漢思維模式的影響
    (四)《易》和漢代儒學的復興
    二 秦漢時代的社會模式論
    (一)先秦時代的社會模式論
    (二)秦漢時代的社會模式論
    (三)秦漢社會模式論對古代中國的影響
    三 秦漢時代的天君同道觀
    (一)關於天君同道觀的幾個基本問題
    (二)天君同道觀的思想結構
    (三)天君同道觀的四種類型
    (四)天君同道觀的意義
    四 漢代儒學的關注與局限
    (一)漢代獨尊儒術的歷史淵源
    (二)王霸雜用下的儒學獨尊
    (三)讖緯迷信的泛濫與儒學的衰亡
    (四)漢代儒學的局限及其影響

    第三卷 宋與明清儒學
    一 原始儒學與儒學的宗教化
    二 《正蒙》對《易》、《庸》的繼承與發揚
    三 儒家誠信觀的哲學基礎
    (一)誠是宇宙本體的精神
    (二)誠是聖德的根本屬性
    (三)達於至誠方可盡性明善
    (四)中庸之道即至誠之道
    四 思誠之路與家國天下
    (一)《大學》、《中庸》的思誠之路
    (二)誠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三)誠心誠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
    五 誠即良知
    (一)誠是宋明儒學認識的起點
    (二)誠是良知的基礎
    (三)宋明儒學的誠道觀與良知觀
    (四)知行合一乃誠即良知
    六 心體、良知與境界
    (一)心體的範疇與內涵
    (二)心體與良知的關繫
    (三)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四)體仁萬物的精神境界
    七 清初名儒李颙的治學之道
    (一)明體適用與儒學本真
    (二)為學之道與為學之義
    (三)學在“體道”、“明道”、“達道”與“弘道”

    第四卷 朝鮮李朝儒學
    一 曾南冥生平小傳
    (一)曹南冥的生平事跡
    (二)南冥儒學思想的特點
    (三)南冥儒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二 曹南冥宇宙本體論初探
    (一)南冥宇宙本體論之淵源
    (二)南冥宇宙本體論的邏輯體繫
    (三)南冥宇宙本體論的精神歸宿
    (四)結語
    三 曹南冥的理氣觀
    (一)南冥理氣觀的思想基礎
    (二)南冥理氣觀的結構模式
    (三)南冥理氣觀的特點
    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跬步探儒》:
    孔子認為“仁”不可能從外部獲得,君子“成仁”隻能靠個人不斷地修身歷練,靠自我內心的不斷發現,靠追求德行圓滿的時時激勵,靠理想信念的不斷尋覓纔可以得到,因此,隻有“好仁者”纔可以“成仁”。孔子說:“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包括孔子在內的歷代儒學思想家們都認為“好仁者”希,“成仁者”難,蓋由是也。問題是孔子認為隻有“成仁”纔可以“成名”,不能“成仁”則不能“成名”,“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同時,孔子還認為:“苟志於仁,無惡也。”隻要自己立志實行仁德,總是沒有什麼壞處的。從人生最普遍的存在意義來看,孔子的“成仁”已不限於隻為“成名”,它是人類普世價值觀的體現,也是一種對社會道義的責任與擔當。
    孔子以及儒家傳統道德觀總是把“仁德”的道德修持看成是人類自我救贖與自我保護的一種利已行為,甚至於道德約束不是行動的羈絆而是成功與成名的法寶,孔子主張君子處世即使顛沛流離亦不能改其“成仁”守善的初衷和志向,唯有如是纔可以算作是有道君子。“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君子“成仁”是實現人生遠大目標和抱負的必由之路,而這種發自內心的道德追求依靠“仁”的精神意志力量來支撐,而不依靠任何“徼幸”與“行險”的小人行為來實現。“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於是乎孔子及儒家的聖人們教導君子說,要“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頂天立地,無怨無悔,這是君子最終能夠“成仁”必須遵循的立身之道,因而“成仁”也必然地成為孔子思想體繫中的最高道德理想。
    “成仁”是完善與實現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隻是指向一個偉大而固定的目標,那就是行“大道”於天下。“成仁”就是為了“行道”,同時“成仁”也是“行道”的基礎,是通過自我的完善,來實現和達到社會整體完善的必然選擇。所以,“道”是目標,是“成仁”為之付出的最終收獲,這個收獲即是社會的希望,也是個人的成就。由此可見,“道”是君子“成仁”始終努力的方向和遠大政治目標,是孔子思想體繫中最高的社會政治思想範疇。
    (四)“道”是社會的目標,“仁”是個體的目標
    “道”是指社會集體的目標;“仁”是指個人的人格目標。“仁”的完善沒有終極,完善“道”同樣也沒有終極。它們都需要人們終生的付出,孔子所謂的“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即是指此。
    “道”作為社會集體的目標是不可以依賴個人的力量來完成的,個人謀“道”依據於三個立足之點,其一是自我的修身“成仁”;其二是積極地參與社會政治;其三是教書育人,通過培養大量的有用人纔來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和政治願望。《論語》說:“或謂孔子日:'子奚不為政?'子日:'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在孔子看來,欲推行“大道”於天下,個人的力量是極其有限的,“道”是需要靠集體的力量來推動方可以達成目的的,所以,孔子選擇了教育事業並把它作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徑。
    同時,孔子也非常重視君子“樣板”在推動“道”的實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這種個人表率作用的影響和力量是不能被忽視的。孔子贊揚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個人影響的作用主要是能感召和帶動一大批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去投入這一偉大的事業,並獻身於這一偉大的事業。因之,孔子認為“道”的實現與實踐始終都不能離開對君子群體的鼓動與宣傳,隻有喚起了廣大的君子群體,離“道”的實現也就不會太遠了。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