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文化·技術·市場:“互聯網 ”視閾下的文化品牌塑造與傳播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於孟晨劉磊陳紅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0700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0700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9539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7
    字數:26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於孟晨,劉磊,陳紅

        
        
    "

    內容簡介

    《文化·技術·市場:“互聯網 ”視閾下的文化品牌塑造與傳播》將以校園文化建設、文化產業、區域媒體等為主要研究對像,並從校園媒體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到發展地方文化產業道路的探索、從新媒體環境下傳播理論與實踐研究到“互聯網+”時代的傳媒理論與業務探討、從宏觀層面的國家形像傳播思路到微觀層面的地鐵媒體研究策略,全面從“文化”、“技術”、“市場”的角度深入分析,以期回答上述理論與業務問題。

    目錄

    前言
    文化篇 “文化+”:引領技術創新驅動品牌創造
    論“一帶一路”背景下意識形態傳播的新要求與新作為
    網絡環境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研究
    新媒體時代社會常態下我國政府形像的塑造路徑
    廣告中地域文化訴求的心理學解析
    陝西關中方言在影視劇中流行的傳播學解讀
    弘揚大學精神厚植大學文化
    高校文化建設的守正與傳承
    高校學報文化特色與品牌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技術篇 “互聯網+”:新媒體語境下文化與市場的顛覆融合
    顛覆與融合:論廣告業的“互聯網+”
    法律、倫理、技術:互聯網治理的三重路徑
    從“online”到“on-cloud”:在線精準投放廣告的社會學批判
    場景盛行下的新媒體人際傳播
    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可視化的傳播學意義及應用
    新媒介語境下戴維·莫利受眾研究
    論多媒體環境下的暢銷書傳播
    期刊網站頁面自適應分析及重構
    即時通信技術層面中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解讀
    大數據時代大學校園媒體影響力拓展刍議

    市場篇 “品牌+”:文化引領與技術創新下的市場策略
    國家形像宣傳片的影音傳播策略研究
    名人策略在國家品牌形像建設中的應用分析
    我國城市形像的營銷策略研究
    論城市形像傳播中的城市宣傳語
    從“移風易俗”談百年西安易俗社的品牌傳播推廣
    淺析公交移動電視廣告的受眾心理與傳播策略
    地鐵媒體效果評估指標體繫建構
    西安地鐵傳媒現狀研究
    創新融合與堅守陣地
    ——校園融媒體文化育人平臺路徑探索
    “微”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大”作用
    學術期刊轉型期陝西地方高校學報發展模式的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文化·技術·市場:“互聯網 ”視閾下的文化品牌塑造與傳播》:
    我國高等學校學報肇始於1906年6月東吳大學創辦的《東吳月報》,1915年《清華學報》、1917年《復旦》、1919年《北京大學月刊》又相繼創刊,標志著高校學報開始逐漸走人人們的視野。而後隨著教育事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一些綜合性大學的學報開始實行文理分刊:1930年,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和《理科季刊》、上海交通大學《交大季刊》、北平大學農學院《農學月刊》分別面世。如今高校學報林林總總,已呈繁花似錦之勢。
    在歷史的長河中,高校學報始終與社會脈搏同跳動,始終與教育事業相維繫,始終與文化繁榮共命運,已經成為發表理論研究成果、開展學術交流、推動知識創新、提供精神食糧、服務中心工作的重要園地。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辦好高校學報?如何使高校學報的功能更加突出、特色進一步彰顯?筆者擬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作一探討。
    一高校學報基本任務及面臨的重要問題
    1998年4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高等學校學報必須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為教學和科研服務,傳播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弘揚民族優秀科技文化,促進國際科技文化交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和文風”。
    一個時期以來,高校學報在辦刊理念、辦刊質量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當前學報亦面臨一些困境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同質化嚴重,特色不鮮明。一所高校的學報有無特色,由其開設的欄目、所編發的文章便可一目了然。欄目設置是學報的重要窗口,其不僅反映了學報的內容結構,甚至還具有明確的指導性與引導功能。“近千種刊物是同一個定位,對於每個刊物來說,就等於沒有,定位”。目前,一些高校的學報,由於辦刊定位不準確、特色不鮮明,往往是欄目雷同,文章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在欄目設置上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傾向,導致學報成了一個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大雜燴”。
    (2)采編隊伍水平參差不齊。人手少、任務重、稿件涉及學科十分寬泛,這是許多高校學報編輯部面臨的共性狀況。在此情況下,一個編輯往往要負責從計劃、選題、組稿、編稿,校對、發行等全部事務。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務,就使編輯深入繫統地學習和研究的時間無法保證。長此以往,就會導致編輯人員自身業務水平難以提高,進而影響辦刊質量。
    (3)學報刊載內容過於局限。眾所周知,大部分高校的專業性都比較強,在專業性與綜合性之間,學報不能不有所偏頗,由此就導致在內容上容易變窄、單一,滿足不了學校整體發展的需要和讀者的需要,不利於學校學科生態環境建設。缺少精深的專業問題研究的支撐,綜合性的選題必然變得空洞、淺薄,由此辦出來的綜合性期刊也必然是質量不高,難遂人意。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易經》有雲:“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人類活動的記錄與沉澱,是人類的高級精神生活。文化包含了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形成的一些思想和理論,是人們生存生活的方式方法和準則。中國文化作為世界上最為古老且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習總書記曾談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文化建設與文化的影響力與引領作用至關重要,關繫“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為此,習總書記指出:“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技術是人類在長期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知識體繫和生產工具。馬克思用生產工具為標志來區分人類不同的歷史時期,技術不斷突破革新也正是人類生產力不斷提高的歷程。在人類所擁有的諸多技術中,用來駕馭信息傳播、提高信息生產與傳播效率的媒介技術,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從語言、文字到印刷術、無線電波的使用,從報紙雜志的廣泛傳播到廣播電視的深遠影響,媒介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重大的變革。而在今天,以“數字化”“移動化”“大數據”為核心的新媒介技術,給社會帶來顛覆性的衝擊,也帶來極具活力的創新與創造。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概念,正是應對新媒介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的路徑所在。實現“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即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利用新媒介技術,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文化建設、經濟發展與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市場是有效配置社會資源的機制。市場的概念古已有之,《周易·繫辭》記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西方,不同的經濟學研究階段中對於“市場“的理解逐步深入。在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它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繫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杆和競爭機制,把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並使企業實行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在市場中,品牌是最具價值的無形資產,是市場中利用抽像化的、特有的、能識別的心智概念來表現其差異性,從而在人們的意識當中占據一定位置的綜合反映。品牌是市場綜合品質的體現,它代表著人們市場文化價值的評價、認知和信任。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明確說明:“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