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民初國學運動興起視域下的四川國學學校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761-1104
    【優惠價】
    476-690
    【作者】 楊毅豐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927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92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96144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5
    字數:24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楊毅豐

        
        
    "

    內容簡介

    在晚清民初過渡時期,中國讀書人在中西文化競爭之中,對如何保存傳統文化體現出重要關懷。面對傳統文化在近代遭遇的尷尬境地,讀書人努力重塑自身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這裡面所涉及近代中國文化脈絡、學術傳統、士人心態、權力紛爭等錯綜復雜關繫,折射出諸多面相。
    《民初國學運動興起視域下的四川國學學校研究》以清末民初國學運動興起為視角,將四川國學學校作為個案,探討學校課程設置如何彰顯過渡時代新特色?地方政權如何對國學學校扶持與控制?近代四川傳統教育從書院到學堂再到大學過渡過程中,四川國學學校如何起到傳承作用?透過學校辦學中政學問復雜關繫、教師成就、學生轉變、不同學術觀點踫撞等多重因素,有助於客觀評價四川國學學校在近代國學運動時期應有的歷史地位。

    作者簡介

    楊毅豐,男,漢族,1985年12月生,四川省綿陽市人。本科、碩士、博士階段先後求學於四川師範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全校本科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國近現代戰爭史》、研究生《中國近代史史料學與方法論》、《中國近現代基本問題專題研究》等課程教學工作,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地市級課題5項,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要研究領域: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國***黨史。

    目錄

    序言
    緒論
    一 選題緣起
    二 研究現狀
    三 史料分析
    四 相關界定
    五 研究內容

    第一章 衝擊與轉型:清末民初四川傳統教育的變革
    第一節 近代學人應對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
    一 近代士人對西學的接納與迎拒
    二 國學概念形成與國粹保存爭議
    第二節 晚清蜀學重新崛起與學脈傳承
    一 蜀學源流及其地域學術之特色
    二 經世之風下蜀學的崛起及師承
    第三節 晚清四川傳統教育制度的嬗變
    一 四川書院改制學堂的糾結
    二 四川存古學堂發展的興衰歷程
    小結

    第二章 權力與學術:民國初期國學學校的曲折發展
    第一節 川省各界延續國學教育的努力
    一 從存古學堂到國學院的轉型
    二 學校初創時師資與新舊班不同生源
    三 教學日常中尊孔與容納西學並行
    四 政治權力對學校日常事務的介入
    第二節 國學學校在艱難曲折中的辦學
    一 遊離於部章之外的易名周折
    二 學校在國學教育上的繼承與變通
    三 國學學校辦學經費的困境
    四 動蕩政局下國學學校的艱難維持
    第三節 學校治校的新舉措與最後歸宿
    一 校風整頓與學生成績考核的措施
    二 學校以多種途徑為畢業生尋出路
    三 近代大學興起與國學學校歸宿
    小結

    第三章 趨新與守舊:不同學術觀點交織下的師生世相
    第一節 辛亥劉師培入蜀後的學術活動
    一 入蜀之困與川省學界之助
    二 在國學學校的教學與學術整理
    三 教學之餘關注政治
    第二節 學校師生不同經學觀點的交錯
    一 廖平出任校長與其經學思想的遞變
    二 “今”“古”經學詮釋的互動
    三 學生的學術探討彰顯獨立思考之精神
    第三節 學校教師在思想上趨新與保守
    ……
    第四章 發掘與整理:國學學校取得學術研究的成績
    第五章 專攻與專業:比較視域下國學學校的教育反思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民初國學運動興起視域下的四川國學學校研究》:
    王闿運在四川主持尊經書院時鋻於當時四川學風的頹廢境況,他提出要以經世之風來振興蜀學。所謂經世,在《周禮》中的解釋是“經邦國”、“經國家”②。王閩運提倡經世之風就是要求學生不要埋頭當書獃子,而能積極人世,學以致用。經世之風的影響從尊經書院擴散至整個川省學界,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川省的學風。尊經書院培養學生的人數眾多,後來不少人成為著名學者,而王閩運、廖平一派學者的學術詮釋在全國學界也逐漸產生影響。
    廖平求學尊經書院時,有兩位老師對他的學術影響甚大,分別是張之洞和王闿運。有關張之洞和廖平兩人的師生緣分,蒙文通認為:“蜀經明季喪亂,學術衰頹,晚清南皮張文襄公之洞來督學政。時先生弱冠,應童子試,文襄得先生試卷,大奇之,遂成秀纔,以高纔生調入尊經書院。”③正因為張之洞的器重,廖平這位來自四川井研農村的學子纔不至被埋沒。廖平對張之洞有很深厚的師生情誼,他多次外出訪學都會繞道去看望張之洞。他有新著出版也總是先送給張之洞,並請教老師的意見。據考證,廖平送給張之洞的著作主要有《左氏長編》、《易經新義疏證凡例》、《左傳漢義補證》、《尚書備解》、《地球新義》等。④但在學術觀點上,廖平並不一味迎合張之洞的見解,他們兩人的學術觀點時常會產生分歧和矛盾。當師生產生學術分歧時,廖平每次都堅持自己的觀點絲毫不讓步,體現出他獨立思考的嚴謹治學精神。
    在治學方法上,王閩運老師又為廖平提供了基本方向。可以講,廖平的學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王闿運學術思想的繼承和發揚。王闿運做學問的特點是互補儒道、引莊入經,他對理學家宣揚的“道學”觀念大為不滿,並在日記中對此評論道:“宋人之蔽塞聰明,自陷異端,獨何為哉。師法廢,而以訓詁為淺近;實功廢,而以虛無相崇高,與戰國之簧鼓等弊也。然而天下之治亂,初不以此等輩千百儒生而有所異同者,則道本非談所能明,亦非談所能晦也。”①王闖運始終認為宋學空談虛無,自陷相互矛盾之中,無助於國家的振興。他在與友人的書信中講:“閩運不攻宋學,以不相為謀之道,懲辨生末學之言,凡所著述,未涉唐後。”②他不滿宋學的發展現狀,在著述中也幾乎不涉宋學內容,以此標明自己在學術上與宋學家道不同不相為謀。廖平贊成王闿運的看法,因此他在學術上也不認同宋學。廖平後來在漢學和今文經學研究上取得一定成績,很明顯受到了王間運學術觀點的影響。
    王闿運主持尊經書院時十分強調學以致用。他認為不能死守傳統經典,從而進行毫無用處的闡釋,導致在學術研究上陷入死胡同。廖平遵照了王闿運的看法,在治學上對傳統經典進行新詮釋。蒙文通認為:“廖師之今文學固出自王湘綺之門,然實接近二陳一派之今文學,實綜合群言而建其樞極也。”③廖平的學術研究一方面借鋻了王闖運的學術觀點,另一方面他也突破了王闿運的局限,綜合了今文經學的各家學說,建立一套自己的學術體繫,從而促進了今文經學的研究。王閩運的學術觀點影響了包括廖平在內的四川學人治學方法,所謂“廖平治《公羊》、《谷梁》、《春秋》,胡從簡治《禮》,戴光治《書》,嶽森、劉子雄通諸經,皆有師法,號日蜀學。《經解》所囿,則閩運之以也”④。“皆有師法”表明學生廖平等人在治經中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研究方式。王閩運希望在學術上能突破陳規,使學生跳出《皇清經解》的限制,進一步促進了蜀學在近代的發展。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國近代,是古今中西各種因素踫撞交融的時代,這在學術、思想、教育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舊學、新學、中學、西學在這裡相激相斥、相融相彙。清季開始出現的國學保存運動,如創辦存古學堂、成立國學保存會等,盡管內裡有朝野之別,政治取向亦相異,但均體現了面對西學強勢衝擊的應對之道,即試圖通過國學教育保存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到了民國初年,隨著現代教育體制的強化與固化,傳統國學教育的生存空間越來越被擠壓,各地的存古學堂不斷遭遇停辦的阨運,但在西陲之地四川,存古學堂卻以變通方式並入四川國學學校之中,得以保留和延續,彰顯出傳統國學教育的頑強生命力。
    在中國學術版圖裡,四川似乎很少處在中心位置上。雖然如此,四川自古以來就有頗富特色的地域學術在蓬勃發展,所謂“蜀學”,成為川籍學者學術認同的紐帶。蜀學在不同時代有其不同表現,晚清以來蜀學的崛起,是以今文經學在四川學界確立地位為標志的。所以傳統學術在四川的繼承與傳揚,是以今文經學為核心,今文經學也是四川國學學校國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對於晚清學術史的研究而言,今文經學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在時代巨變中的境遇以及在學術、政治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無疑使其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但對今文經學進人民國後的演進情形,人們關注的熱情急劇下降,尤其對今文經學在國學教育領域的伸展,更是不甚了了。應該說近年來學界對民國時期的國學教育特別是國學教育機構是較為關注的,惟獨對以今文經學教育為特色的四川國學學校關注有限,缺乏具體深入的探討,不無遺憾。此一情形下,這部《民初國學運動興起視域下的四川國學學校研究》的問世,很令人高興。
    《民初國學運動興起視域下的四川國學學校研究》是作者楊毅豐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的一部專著。該書以清季西學挑戰中學、蜀學重新崛起的學術大環境為背景,從新式教育體制對傳統教育的衝擊人手,繫統敘述了四川國學學校的建立與發展歷程,指出在清季書院改制學堂的歷史陣痛中,四川創辦了存古學堂,以存古學堂的教育形式延續和發展傳統學術;進入民國之後,各地存古學堂因不符合教育部政令陸續被禁止繼續辦理,川省政界與學界為了延續傳統教育,創辦了四川國學學校,並以變通的方式將四川存古學堂也合並進國學學校;直到1928年,在教育部統一將成都農業、工業、法政、外國語、國學這五類專門學校改設為大學學院的舉措下,國學學校被合並進四川大學,終完成其歷史使命。在四川國學學校的演進歷程中,各種因素都在制約著它的發展,政治、社會力量對它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所以作者沒有停留在對國學學校發展過程的簡單敘述上,而是通過對教育與政治、社會之互動關繫的有機把握,以及對學界、政界復雜關繫的細微梳理,來分析國學學校生存與發展的艱辛歷程。具體到學校的內部運作上,作者抓住了國學學校的特殊性質展開論述,即國學學校既屬於民國創辦的新式專門學校,同時又繼承了存古學堂的教學模式,從而在西學與中學間盡量取得平衡,以便能在新時代獲得存在的權利。實際上,國學學校的課程設置,依然以經學占據主導地位,而且以尊孔為基本原則,傳承中國固有學問是它的使命所在。
    四川國學學校集中了一批學術耆宿,如廖平、劉師培、宋育仁、駱成驤、吳之英、吳虞等,他們的治學主張、學術取向、學術成就無疑對學校的辦學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廖平倡導的今文經學實際構成學校的學術底色,也是蜀學的標志性學問。作者於這方面自然著墨頗多,但非泛泛地介紹這裡的學術特色,而是在注重分析劉師培和廖平的學術討論導致劉對今文經學有了“了解之同情”的基礎上,主要闡發他們對今古文經學的不同詮釋,是如何教育和引導學生傳承經學的,進而對以經學教育為代表的國學教育的功能有所闡發。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