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圈層結構視閾下的中國古代羈縻政區與部族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郭聲波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769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76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7219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暨南史學叢書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2
字數:286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郭聲波


    
    
"

內容簡介

《圈層結構視閾下的中國古代羈縻政區與部族》運用歷史政治地理圈層結構理論,論證中國古代在邊疆民族地區設置的羈縻府州、土官土司政區不僅是中國古代的民族自治區,也是國家邊緣區圈層。全書分四章。第一章闡述了歷史政治地理圈層結構理論的基本觀點。第二章以唐宋西域、西南地區幾處羈縻府州建置沿革為例,還原了民族自治政區的形成過程。第三章以唐、明、清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從羈縻府州建置到土官土司建置的演變為例,證明古代邊疆民族自治政區始終作為國家政治地理邊緣圈層而存在的歷史事實。第四章從地名學、歷史地理學、民族學及社會文化等方面考察了川滇民族走廊及其附近地區羌、夷、蠻、獠諸族群的歷史淵源及其發展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多民族國家實行多軌行政的必要性。

作者簡介

郭聲波,1959年生,四川瀘州人,1989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調入暨南大學,任歷史繫特聘教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至2015年間任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歷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歷史地理》編委、副主編,廣東歷史地理研究會會長。主要從事歷史政治地理、歷史民族地理、歷史農業地理、歷史地理文獻的研究,提出歷史農業地理三維結構模式和歷史政治地理圈層結構理論,主張以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研究邊疆民族歷史地理。
先後主持“四川歷史農業地理”、“唐宋羈縻府州研究”、混一方輿勝覽》整理”、“青藏高原歷史地理研究”、“彝族歷史地理研究”、“唐代地理志研究與新編”、“吐蕃王國行政圈層結構研究”、“羌族歷史地理研究”、“《大明一統志》點校”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近期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環南海歷史地理研究”,開拓域外歷史地理研究方向。出版《四川歷史農業地理》混一方輿勝覽》(整理)、《彝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以唐代烏蠻等族羈縻州為中心》、《四川歷史地理與宋代蜀人地圖研究》、《圈層結構視野下的西部邊疆民族史地探索》等學術專著和古籍整理著作,獲教育部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和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主編《中國歷史地理研究》、《青藏高原歷史地理研究》等叢書,在《民族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八十多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歷史政治地理圈層結構理論刍議
第一節 服制思想與圈層結構理論
一 五服制:早期政治地理圈層結構思想
二 圈層結構:從政治地理到政區地理
第二節 從圈層結構理論看歷代政治實體的性質
一 新理念:直接行政區與間接行政區
二 外諸侯:藩屬國的國家邊緣區性質
三 多軌行政:多民族國家的不二選擇

第二章 邊緣圈層建置實證:唐宋羈縻府州
第一節 毗沙都督府羈縻州之我見
——兼評《唐代於闐的羈縻州與地理區劃研究》
第二節 渠黎、閣甄、媯塞:唐中期新置西域
羈縻都督府新探
一 羈縻渠黎州都督府(719-790)
二 羈縻閩甄州都督府(723-738)
三 羈縻媯塞州都督府(747-759)
第三節 唐宋瀘屬羈縻州縣研究
一 建置沿革
二 交通格局
三 西部羈縻州縣地望
四 東部羈縻州縣地望
第四節 試論宋朝的羈縻州管理

第三章 邊緣圈層建置演變實證:從羈縻府州到土官土司
第一節 由虛到實:唐宋以來川雲貴交界區犬牙相人政區格局的形成
一 唐宋時期的羈縻統治三 政區設置三大變化趨勢
四 政區變化趨勢原因及其與犬牙相入格局的關繫
第二節 滇、桂、越三角地——特磨道歷史地理考
一 特磨道的性質與歸屬
二 特磨道的交通格局
三 特磨道的州縣鎮寨
四 特磨道的民族構成與“特磨道”的語源
五 特磨道的部落分布
第三節五姓番、八番羅甸地域分布演變看<初邊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一 宋代龍番及羅番順化王等三十九部地域分布
二 宋代張、石、方、程、韋諸番的地域分布
三 八姓番及初的地域變化
第四節 明玉珍大夏國在土家族地區的行政建置
一 大夏國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區的建置
二 大夏國在湘西土家族地區的建置
三 大夏國在渝東南土家族地區的建置

第四章 西南民族史探考
第一節 論岷山得名與羌、夷的關繫
第二節 《唐南寧州都督爨守忠墓志》史事發微
一 爨氏世繫
二 唐代爨氏事跡
三 唐代南寧州都督府所領羈縻州
第三節 唐代大渡河下遊黎屬羈縻州的部族分布
一 西部羌、蠻部落
二 東部蠻、獠部落
第四節 宋代瀘屬羈縻州部族及其社會文化再探
一 關於羈縻州州數及州名
二 關於獠人的群落分布
三 關於獠人的族屬
四 關於獠人的社會文化
五 關於烏蠻酋首與社會文化
六 關於其他民族成分的社會文化
第五節 貴瓊人的來源與遷徙初探
一 貴川部落的族屬及其居地
二 天全高氏土司的起源及其西擴
三 貴瓊入的來源與遷徙傳說分析

結語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圈層結構視閾下的中國古代羈縻政區與部族》:
第一節由虛到實:唐宋以來川雲貴交界區犬牙相入政區格局的形成①
今四川、雲南、貴州三省交界地區,在地圖上呈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像:四川的瀘州地區南部向南越過雪山(今敘永、古藺二縣界山)插入貴州,雲南的昭通地區東部向東越過烏蒙山插入四川,貴州的畢節地區西部向西越過烏蒙山插入雲南,即三省各有一個突出部分,大體上沿順時針方向呈螺旋狀互相插入。用政治地理的眼光來看,在政區設置上表現的是典型的犬牙相人格局。在中國政區版圖上,兩省間有犬牙相人之地是常見的,而三省間此種情況還不多見。
“犬牙相入”又叫“犬牙交錯”,與“山川形便”的政區設置方式不同。山川形便是行政區劃設置中普遍遵循的原則,即在政區主體部分按照山川地形走向劃定相互邊界;而犬牙相入則是在某些特定環境下,為了統治或管理的需要,打破山川地形天然界線而采取的輔助性劃界原則,即在局部地區不按山川地形走向,人為劃定互相突出部分。
關於兩種原則的關繫,周振鶴首先提出了山川形便與犬牙相入兩種相互對立的劃界原則在中國歷史上同時並用,而且“越到後來,犬牙相人的原則越占上風”的觀點。①他列舉了若干事例來說明這一點,令人信服。特別是他指代是犬牙相人原則發生轉折性變化的時期,無論是作為高層政區的行省,還是降為統縣政區的路,犬牙相人的原則都走向了極端。”
在我們看來,川雲貴交界區的情況也是這樣,從唐初至清代改土歸流,在政區設置上產生了一繫變化,主要變化趨勢表現在:在政區層級上,由繁而簡;在基層政區設置的空間過程上,由外而內;在政區的實際控制上,由虛到實,最終形成今天這種三省毗連區犬牙相人的特殊格局。這種變化趨勢的轉折點代。
不過,與周氏所舉中原各例不同的是,川雲貴交界區作為政治邊緣地區——漢夷交界地區,犬牙相人格局的形成除了政治軍事原因而外,還較多地摻雜有民族因素在內,關於這一點,迄今還沒有人指出過。所以我們擬就此展開討論,作為對周振鶴觀點的支持與補充。一唐宋時期的羈縻統治早在唐代,川雲貴交界區就被彝族先民烏蠻及仡佬族先民獠人等占據,接受中原王朝的羈縻統治,唐朝在本地區置有瀘州都督府、戎州都督府、黔州都督府下屬幾十個羈縻州縣,自北而南,分統獠人、烏蠻、牂舸等族,“雖然這隻是一種間接的行政統治,但畢竟結束了這一地區自晉末以來處於‘空廢’的局面”②。宋朝罷都督府,這些羈縻州大多保留下來,改由瀘、戎等邊州所領。③
比較而言,宋代羈縻制度要比唐代松弛。唐代羈縻州首長通常隻有世襲都督或刺史,如果在繼嗣方面出現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中央可以派員前往主持立嗣,但基本上不允許推選異姓,且絕無以牙職領州之事。宋朝羈縻州首長除了以土豪任刺史、知州,許其世襲外,還出現了“公推”親黨及以“牙職典州事”的情況。如瀘、戎一帶領羈縻州刺史卒,無子,即以其黨有可者公舉之。④由於蕃政松弛,羈縻州之間強弱自並,久不朝貢,往往失去州號,成為羈縻部落。南宋時南廣地區的獠人獻、照、盈、南、洛、鉗州之並為烏蠻芒布部,播陵、德州之並為烏蠻易娘部,為州之離為烏蠻易溪部等,俱由羈縻州退變為羈縻部落形式,居民族屬也有所改變(詳第二章第四節)。甚而至於,有些唐代羈縻州到宋時已聚合成蕃姓或自立為國,見於史志者,就有五姓番、八姓番、羅氏(羅施)國、羅殿(羅甸)國等。
總之,唐宋時期川雲貴交界區的羈縻州縣、部落,多屬程度不同的自治政治實體,因民族的不同,名義上分屬瀘、戎、黔等府州,管理趨於松弛,甚至有時候還在名義上隸屬於南詔、大理、羅氏等少數民族政權。也就是說,本地區在歸屬上較為錯綜復雜,各種勢力都有所經營,但均未能長期維持實質統治,本地區仍屬政治邊緣地帶。這時所置羈縻州縣、部落,大多搖擺或遊離於北方的唐宋和南方的南詔、大理、羅氏等國之間,各都督府尚未形成穩定的邊界,還談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犬牙相入。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國歷史上除國家政權和府州郡縣等政區外,還出現過部落、部落聯盟、屬國都尉、獠郡、軍城(鎮)、僑州郡縣、羈縻府州(衛所)、宮帳(斡魯朵)、軍、監、頭下州軍、土司、法王、方國、諸侯、世侯、藩鎮、道、轉運使路、布政司(行省)、宣慰使帥府、萬(千、百)戶府、汗國、王國、藩屬國,以及軍政合一、政教合一、農政合一、礦政合一區等政治實體或區域,它們究竟是何種性質,在我們論述歷史政治地理時,特別是編繪歷史地圖時,都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出版的歷史政治地理著作及歷史地圖,還存在許多盲點,或避而不談,或作權宜處理,這些都不利於深入開展歷史政治地理研究,也無法為處理國內外一些政治問題(如與周邊國家邊界歷史遺留問題、國內政區勘界問題、行政區劃改革問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問題等)提供更有利的決策依據。
筆者有志探討這些問題的解決途徑,多年從事歷史政治地理研究,一直關注唐、明、清時期處於國家地理邊緣——邊疆民族地區建立的羈縻府州縣、土官土司的建置沿革、管理方式及其演變,發表了40多篇論文,其中十多篇已整理為專著《彝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以唐代烏蠻等族羈縻州為中心》,於2009年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另十多篇正在整理,準備以《羌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以唐代羌渾等族羈縻州為中心》為名出版專著。本書則是在近年筆者關於構建歷史政治地理圈層結構理論的宗旨指導下,以另外幾篇西部邊疆民族地區的羈縻府州、土官土司建置沿革及其發展演變的研究論文為主,加入幾篇西南地區羌蠻等族史地探考的論文,結集整理並進行補充修改後出版,以證明這些羈縻府州和土司土官就是中國古代的民族自治區,是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圈層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本書第一章主要闡述了歷史政治地理圈層結構理論的基本觀點。指出:歷史政治地理圈層結構,指一個國家的政區可以依據其性質劃分為若干類型,這些類型或者表現為地理分布空間上的圈層,或者表現為政治結構空間上的圈層,這樣一種橫向的波紋狀圈層,與各圈層政區內部的縱向管轄層級(如省、州、縣、鄉之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每一類型中,也可以設置不同的層級(如直轄區、自治區等類型都可以設置州、縣、鄉),每一層級中,也可以出現或設置不同類型的政區(如省級可以設直轄區、自治省等類型,州級可設州級市、自治州等類型,縣級可設縣級市、自治縣等類型)。
在幅員較為廣闊的國家,隻要可以劃分為若干政區,基本上都存在中心區(直轄區)和邊緣區(普通政區)兩大類型的圈層,但民族、文化地域性差異性較大的國家(通常指多民族國家),中心區可以包含直轄區和普通政區兩個亞圈層,邊緣區則包含自治區和藩屬國兩個亞圈層。不同圈層的政區與中央政府的關繫也有所不同,與中央或上級政府關繫的疏密往往表現為自治程度的高低,這是判斷各類行政區性質的標準。在多民族國家,前者主要指藩屬國和自治區類型,多出現於邊緣區,後者主要指普通政區和直轄區類型,多出現於中心區。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