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習得性無助(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深入剖析抑郁、成長與死亡)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540-784
【優惠價】
338-490
【作者】 馬丁·塞利格曼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8167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81674
版次:1

商品編碼:12686825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西方心理學大師經典譯叢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0-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0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

    
    
"

編輯推薦

“抑郁是一種常見的精神感冒,影響著我們所有人的生活。” 塞利格曼如是寫道。但導致抑郁、焦慮和失敗的痛苦情緒不會“憑空出現”。相反,正如塞利格曼論證的那樣,這些普遍的精神障礙往往源於個體習得、強化與合理化的一種無助感。
這本經典之作結合實驗與案例,揭示了悲觀、屈服、童年挫折、決策恐懼、動機喪失乃至猝死背後的習得性無助。塞利格曼在書中有理有據地證明了抑郁的成人和兒童均可以“忘卻”自身的無助,在一定程度上重獲人生的控制權。

內容簡介

《習得性無助》為馬丁·塞利格曼學術思想的奠基性著作,或者說成名作。塞利格曼在學習-控制的範式下將來自許多不同領域的文獻進行了卓越的整合,其結果令人贊嘆。書中呈現了一個非常具有創造性的習得性無助理論,並闡述了抑郁、焦慮、童年失敗、心理治療、正常發展、課堂行為、貧困、制度化等多種現像的控制結構的潛在重要性,集中體現了作者作為一名心理學家的生命關懷使命。


作者簡介

馬丁·塞利格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會(APA)前主席(1998),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繫教授、積極心理學中心主任,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2002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學評論》(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將其列為20世紀偉大的100位心理學家之一。,除了積極心理學,他還是心理復原力、習得性無助、抑郁、樂觀和悲觀研究領域的權威。

塞利格曼的作品曾在《紐約時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讀者文摘》《今日美國》以及許多其他熱門報刊的頭版上都有報道,並被翻譯成超過45種語言,如中譯本中的《教出樂觀的孩子》《持續的幸福》《真實的幸福》等,這些書都已成為國內的超級暢銷書。他還在許多電視和廣播節目中擔任心理科學及其實踐的發言人,開設有教育、暴力、幸福和心理治療等廣泛主題的專欄,並經常在全球範圍內向教育工作者、企業管理者、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以及公眾發表演講。

塞利格曼獲得過眾多重量級榮譽,包括APA心理學傑出終身貢獻獎(APA高獎,2017)、唐獎心理學終身成就獎(2014)、APA傑出科學貢獻獎(2006)等。


精彩書評

熟悉塞利格曼的讀者能從這本經典中汲取新的養分,不熟悉他的讀者更能大快朵頤。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抑郁

金牌女孩

焦慮與不可預測性

童年挫折

心因性猝死

第二章 可控性

自主反應

反應獨立與反應關聯

第三章 實驗研究

無助削弱觸發反應的動機

無助破壞學習能力

無助引發情緒障礙

第四章 理論:治療與免疫

理論陳述

防治

無助的限度

替代學說

無助的生理研究

第五章 抑郁

抑郁的類型

抑郁的習得性無助模型

總結

第六章 焦慮與不可預測性

不可預測性的定義

焦慮與安全信號假說

不可預測性與監測恐懼情緒

胃潰瘍

對可預測性的偏好

可預測性與可控性的關繫

繫統脫敏與不可控性

結論

第七章 情感發展與教育

發展之舞

母愛剝奪

童年期、青少年期的可預測性與可控性

第八章 死亡

動物無助致死

人類無助致死

結論

注釋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再序

習得性無助包含三個相互關聯的要素:首先是一個重要結果不受控制的環境;其次是放棄反應;最後是形成相應的認知,即預期所有自主行動都無法左右結果。本書剖析了最早發現習得性無助的人類和動物實驗,介紹了無助理論及其四種實際應用,即人類的抑郁、焦慮、兒童發展和猝死,最終推導出克服無助的方法。

本書首次出版時,我以為那是一個終點,起碼也算暫告一段落。但我想錯了,那是一個開端。自其面世, 17年以來,針對個人控制領域的研究增長了 10倍之多。我在這篇再序中,列出了部分在我看來較為突出的新發現。

首先,我將概述社會科學的研究趨勢,釐清本書的研究背景。然後,我將介紹無助理論的一個重大變化。我會從抑郁、成就和生理健康三方面總結無助和“解釋風格”(explanatory style)的新研究。最後,我將展望一下個人控制心理學下一個17年的發展。

社會科學的研究趨勢

近幾十年來,我們對人類行為做出的合理解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5年前,我還是個心理學繫研究生時,人類的行為隻被看作環境的產物。當時最流行的一種解釋是,人的行為要麼受內驅力“推動”,要麼受外部事件“拉動”。雖然對內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具體釋義,每種理論略有分歧,但大體上主流理論全都支持這一觀點。弗洛伊德學派認為未解決的童

年衝突驅動著成年後的行為。斯金納一派認為,行為隻有得到外部強化,纔會重復發生。動物行為學家認為行為源自我們基因中的固定行為模式。而以克拉克·赫爾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者則認為,我們的行動是為了降低內驅力,滿足生理需求。

自 1965年起,以前大行其道的行為解釋迎來轉變,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弱。四種不同的研究思路最終殊途同歸,紛紛拋棄外力,將自我導向作為解釋人類行為的首要途徑。

■ 1959年,諾姆 ·喬姆斯基對斯金納的代表作《言語行為》進行了猛烈批判。喬姆斯基辯稱,一般性的人類行為,尤其是語言,絕不是靠強化過去的語言習慣而產生的。他認為,生成性是語言的根本特點:哪怕是以前從未講過或聽過的句子(譬如,“你腿上有隻紫色的希拉毒蜥”),人們也能立刻理解。

■ 傑出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成功地說服了全世界(美國最後纔心悅誠服),我們可以科學地研究兒童的心智發展。

■ 1967年,以烏爾裡克 ·奈瑟爾和喬治·米勒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開始令那些擺脫了行為主義教條的年輕實驗心理學家神往。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智活動是可以測量的,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的信息加工模型,研究人類的心智活動。

■ 行為心理學家發現驅力和需求不足以全面解釋動物和人類的行為,他們開始引入認知(即思維)來解釋復雜行為。本書首次出版時就介紹並總結了這一趨勢。

因此,及至 20世紀 70年代末,主流的心理學理論已將關注的重心從環境的影響力,轉移至個體的期望、偏好、選擇、控制和無助。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