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清代韓愈詩文文獻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市場價】
1324-1920
【優惠價】
828-1200
【作者】 丁俊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5877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58775
版次:1

商品編碼:13007758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包裝:平裝

叢書名: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開本:16異
出版時間:2020-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0
字數:450000

作者:丁俊麗

    
    
"

內容簡介

本書對清代韓愈詩文文獻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上編概述清代韓集文獻發展概貌,分析清代學術文化、文學風尚等因素對韓集編輯、整理帶來的影響。下編選取六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林雲銘《韓文起》、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李憲喬批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高澍然《韓文故》以及馬其昶、林紓的韓文批注成果,分別進行深入繫統地研究,探析清人研治韓集的成就與特點,揭櫫清人對韓愈研究的貢獻。


作者簡介

丁俊麗,1979年生,女,河南鄧州人,文學博士,陝西理工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唐宋文學文獻研究。與導師郝潤華教授合作整理出版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在《西北師大學報》、《圖書與情報》等期刊雜志發表論文十餘篇。

目錄

《清代韓愈詩文文獻研究》

目錄

緒論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清代韓愈詩文文獻發展史概述

第一節 清前期韓愈詩文文獻發展概述(順治—雍正朝)

第二節 清中期韓愈詩文文獻發展概述(乾隆—嘉慶朝)

第三節 清後期韓愈詩文文獻發展概述(道光—宣統朝)

第二章 清代學術文化與韓愈詩文整理

第一節 清代學術思想之流變與韓集整理

第二節 清代科舉制度影響下的韓集整理

第三節 清代刻書、藏書業對韓集文獻之貢獻

第三章 清代文學風尚與韓愈詩文整理

第一節 清初古文中興與韓文評點之興盛

第二節 清代文學評點之興盛對韓集整理的影響

第三節 清代嶺南地區宗韓風潮下的韓集整理

第四節 桐城派對韓愈研究的貢獻

第五節 晚清宋詩運動下的韓集整理

第四章 清代韓集文獻特點及其在韓集文獻發展史上的地位

第一節 清代韓愈詩文文獻特點

第二節 清代韓愈詩文文獻在韓集文獻發展史上的地位及對今後韓愈研究的啟迪

下篇分論

第一章 林雲銘《韓文起》研究

第一節 林雲銘及《韓文起》的成書

第二節《韓文起》的評點特色

第三節《韓文起》的價值與時代局限性

第二章 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研究

第一節 方世舉交遊考及其詩學思想

第二節《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的闡釋方法

第三節 方世舉的韓詩批評觀

第四節《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的價值及不足

第三章 李憲喬批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研究

第一節 李憲喬交遊考及其批點韓詩的背景

第二節 李憲喬批韓詩的特點

第三節 李憲喬批韓詩的價值

第四章 高澍然《韓文故》研究

第一節 高澍然生平交遊及其文學思想

第二節《韓文故》的創作背景、體例內容及闡釋特點

第三節《韓文故》的評點特色

第四節《韓文故》的價值及局限性

第五章 馬其昶的韓文批注研究

第一節 馬其昶生平及其批注韓集概述

第二節 馬其昶批韓集的體例及批韓文的內容

第三節 馬其昶與桐城派的韓文批評觀

第四節 馬其昶批注韓文的價值及存在的問題

第六章 林紓的韓文評析研究

第一節 林紓的古文理論及其韓愈研究著述考

第二節 分析韓文文體特點

第三節 評析韓文創作技巧及審美特征

第四節 林紓韓文評析的價值及歷史局限性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清代韓愈詩文文獻研究》

第一節 清前期韓愈詩文文獻發展概述(順治—雍正朝)

一、韓愈詩文文獻發展概況

明清易代之際,社會秩序受到重創,學術文化隨之變化。清初學者將明亡歸罪於明末空疏心性之學,主張回復程、朱理學。對於統治者來說,此時文治亦更重於武功,於是提倡以儒家道德觀來一統思想,維護統治。正如學者分析,“要穩固入主中原後的政權,必須在以‘武功’起家平天下的同時,迅速輔以‘文治’,來收拾民心,鉗制民心。特重‘文治’,強調道與‘武功’並,對揮八旗鐵騎入關的清皇室來講,無疑是心智遠高於他們的先祖的。強化以儒治儒,較之一般所謂的以漢治漢,顯然更具有深遠的戰略眼光”嚴迪昌《清詩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頁16—17。。故在統治者與學人的雙重努力下,程、朱理學成為清初官學。“對於清初學人普遍主張向宋學復歸,試圖以程、朱理學取代王學以救治晚明以來惡化了的風俗人心,清廷順勢而為,也想借助程、朱來統一思想以鞏固統治。”武道房《從宋學到漢學:清代康、雍、乾學術風氣的潛移》,《學術月刊》2008年第10期。在理學思想的主導下,清初統治者、文人倡導一種醇雅文風,使文壇回歸雅正。陳水雲說:“‘醇雅’的實質是適應封建統治者的要求,宣揚儒家詩教傳統,強調言情不輕佻,出辭不陳俗,思想醇正,不怨不怒,中正平和。”陳水雲《評康熙時期的選詞標準》,《武漢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順治帝時已對文風提出了“純正典雅”圖海等《世祖章皇帝實錄》,“順治八年辛卯三月”條下,《清實錄》第3冊,第438頁。的要求。康熙帝論文亦明確提出:“文章歸於醇雅,毋事浮華軌度。”朱軾等《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四十一年五月”條下,《清實錄》第6冊,第116頁。康熙帝《御選唐詩序》曰:“孔子曰:‘溫柔敦厚,詩教也。’是編所取,雖風格不一,而皆以溫柔敦厚為宗,其憂思感憤、倩麗纖巧之作,雖工不錄,使覽者得宣志達情以範於和平,蓋亦用古人以正聲感人之義。”此選本對韓詩極為推許。雍正帝則明確頒下諭旨曰:“所撥之文,務令雅正清真,理法兼備。”張廷玉等《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七年七月”條下,《清實錄》第8冊,第116頁。清初統治者已對明代文學進行反思,強調文學重新回歸儒家傳統。

清初學者文人也提倡復興儒家文教觀,強調為文雅正醇厚。清初學者閻若璩對晚明以來的浮靡空疏學風和文風大加斥責:“明三百年文章學問不能遠追漢者,其故蓋有三焉:一壞於洪武十七年甲子定制以八股時文取士,其失也陋;再壞於李夢陽倡復古學,而不原本六藝,其失也俗;三壞於王守仁講致良知之學,而至以讀書為禁,其失也虛。”閻若璩《潛邱札記》卷二,《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41冊,頁50。閻若璩的觀點在清初較有代表性。清初古文家們承續傳統儒家文論思想,倡導醇厚雅潔文風,面對晚明文學風尚對千百年來的道統、文統的衝擊,重建以儒家經史學為靈魂的文統,端正學古方向,復興儒家傳統文學觀。清初古文大家魏禧《答計甫草書》論及文之醇雅與豪肆,曰:“竊謂足下文多高論,讀之爽心動魄,失在出手易而微多。韓子曰:‘及其醇也,然後肆焉。’”魏禧《魏叔子文集》,中華書局2003年版,頁247。魏禧極力贊同韓愈觀點,肯定了醇雅是文章的基礎。代表官方意願的《四庫全書》編纂者“揭示正統古文在明末走到‘極敝’的地步,清初方回歸醇正,重新遵循衍至唐宋八大家的古代散文文統”張修齡《清初散文論稿》,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頁135。。清初上至統治者,下到文人學者倡導儒家正統思想,尋求文統與道統的合一,提倡醇厚文風,呼吁文學歸於雅正,濟世致用。韓愈秉承儒家道統、文統,關心民生,倡導為文根柢《六經》,先醇而後肆,並主張為文要將載道和事功相結合,要與反對佞佛崇老、抨擊藩鎮割據、加強中央集權等社會改革相結合,如《論佛骨表》《平淮西碑》等,用《六經》中的聖人之道為理論指導,力圖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從而批評邪惡,扶持正義,對世俗的迷惑進行解釋。韓愈提出“不平則鳴”之文論觀念,彌補事功之外問題,將詩文創作投向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抒情言志。韓愈詩文創作理論正契合清初社會現實,故繼宋之後再一次受到統治者以及文人學者的高度重視。理學名臣蔡世遠(1681—1734)因韓文載道,氣盛言宜,教授乾隆皇帝學習古文以韓愈為宗。乾隆作《聞之蔡先生》詩:“常雲三不朽,德功言並重。立言亦豈易,昌黎語堪誦。氣乃欲其盛,理乃欲其洞。”對韓愈甚是推許,並於詩前自述曰:“所從之師雖多,而得力於讀書之用,莫如聞之先生……皇考命入尚書房授讀,餘時學為古文,先生謂:當以昌黎先生為宗,且言惟理足可以載道,氣盛可以達辭,至今作文資其益。”乾隆《懷舊詩·聞之蔡先生》,《御制詩四集》卷五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初文人學者承繼韓愈古文理論,倡導“文以載道”、“推陳出新”之文論,提倡醇厚雅正之文風。評點家也通過評點韓文助推古文復興,故而清初產生了一批韓文批點本。專批韓文的有吳輅《韓昌黎文啟》、林雲銘《韓文起》、李光地《韓子粹言》、瀋訚《唐韓文公文》、盧軒《韓筆酌蠡》,合批本有孫琮《山曉閣選唐宋八大家文》、呂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戴名世《唐宋八大家文選》、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焦袁熹《此木軒昌黎文選》、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唐宋八大家類選》,皆選韓文較多,多數重在分析韓文蘊含的儒道思想。清初韓詩日益受推崇,產生了一批韓詩選批本,如汪森《韓柳詩合集》、汪懋麟《韓詩選》、嚴虞惇《批韓詩》、楊大鶴《昌黎詩鈔》、餘伯岩《韓愈詩》等。此期還出現了韓詩單行注本,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此本在宋人韓集注本基礎上進行刪補,是第一個韓詩單行注本,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俊麗生於中原,長於中原,負笈西北隨我讀書七載,我對她個性與行事作風的了解遠超其他學生。在我的眼裡,她是一個獨立自強、性格堅毅並在學術上有著執著追求的女性,秀外慧中,做事心無旁騖,又肯下功夫。從攻讀碩士開始到博士畢業的七年時間,她憑著堅韌的毅力與刻苦的勁頭,不僅完成了碩博士階段的全部學業,打下了較扎實的文獻學與古代文學的基礎,撰寫了高質量的學位論文,順利畢業,獲得學位,而且還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當然在這當中,除了她自己的努力之外,她的丈夫小崔也在生活和精神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與幫助。俊麗在參加工作之後仍然孜孜矻矻,專心於學術研究,每年的寒暑假幾乎都是奔波於各地圖書館之間,即使是參加學術會議,也是要利用前後短短幾天時間去當地圖書館查閱資料,這些都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絕非誇大之詞。幾年前,在她碩士與博士論文基礎上完成的書稿《清代韓愈詩文文獻研究》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這些成績的取得,都與她的勤奮、努力是分不開的。受我學術思路與方法的影響,俊麗的碩博士論文選題都與韓愈文獻與文學研究有關,經過幾年的修改完善,現在她的這部《清代韓愈詩文文獻研究》終於要出版面世了,欣喜之餘,她希望我為其著作寫序。忝為她的老師,當然為她取得的成績而感到欣慰,也更應該為她寫點什麼,因此,借此書出版之際談幾點我的感受。

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一代文章領袖,他所領導的唐代“古文運動”,變駢為散,“開創了中國古代散文的一個新時代”,“到唐代‘古文’,中國古典散文的面貌纔定型了。它奠定了此後散文發展的方向和規模”(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韓愈的詩歌創作,“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其端,可謂極盛”(葉燮《原詩·內篇》)。同時,韓愈又是唐宋文化轉型中的重要人物,陳寅恪先生即說:“退之者,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先啟後轉舊為新關捩點之人物也。”(《論韓愈》)韓愈尊《孟子》,推《大學》,倡道統,在古代思想史與哲學史上,“實可謂為宋明新儒家之先河”(馮友蘭《韓愈李翱在中國哲學史中的地位》)。因此,韓愈在中國古代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人十分推崇韓愈,校勘注釋韓集蔚然成風,竟出現了所謂“五百家注韓”的盛況,其中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方崧卿《韓集舉正》、魏仲舉《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等具有代表性。清代以降,傳統學術進入總結時期,由於桐城派的推波助瀾,韓愈地位不斷提升,學韓研韓的文人逐漸增多,使得這一時期的韓集文獻不僅數量豐富,而且質量之高、特色之鮮明,也超出前代,形成了韓愈研究的第二次高潮。錢仲聯先生甚至認為:“清代學者,出其治學緒餘,旁治韓集,成績遠出宋、明人之上。”(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韓集文獻如林雲銘《韓文起》、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高澍然《韓文故》、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等,都是值得我們關注並整理研究的重要韓愈文獻。陳寅恪先生在《論韓愈》一文中對韓愈的功績與地位概括為:建立道統,證明傳授之淵源;直指人論,掃除章句之繁瑣;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呵抵釋迦,申明夷夏之大防;改進文體,廣收宣傳之效用;獎掖後進,期望學說之流傳。能得出以上精彩論點,我想陳寅恪不僅僅是依靠韓愈的詩文作品本身,而大多是在總結宋代以後尤其是清代學者的韓愈闡釋成果基礎上所建立的認識。隻有對清代韓愈文獻做出整體梳理與研究,纔能進一步從理論上深入討論清人對韓愈的全面接受乃至清代韓學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傳統學術的繁盛,韓集文獻逐漸步入學者們的視野,產生了如張清華《韓學研究》、劉真倫《韓傳本研究》(2004年)、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2006年)、谷曙光《韓愈接受史研究》(2009年)、查金萍《宋代韓愈文學接受研究》(2010年)、全華凌《清代以前韓愈散文接受史研究》(2011年)、姜雲鵬《韓愈古文評點整理與研究》(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張弘韜《清代韓愈詩歌注本研究》(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等成果,為我們整體把握韓集文獻及其流傳發展提供了重要文本依據,同時使宋代韓愈接受與韓集文獻開掘探討展現出了新的研究概貌。宋、清二代是產生韓愈文獻的兩個重要時期,相對於宋代韓集文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學界對清代韓集文獻的關注度明顯不高,研究論著遠不能與清代韓集文獻的實際成就相匹配(按,清代重要韓集注評本即有六十餘種)。俊麗知難而上,其《清代韓愈詩文文獻研究》一書在對清代韓愈詩文文獻進行全面、繫統梳理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清代韓集文獻的特點與價值,揭示清人整理研究韓集的成就,並就韓愈對清代文學創作的影響作用做出理論上的論述,進而總結清人研治韓集的經驗與教訓,為今人整理研究韓集提供文本借鋻與資料依據,以期推動目下韓愈研究的良性發展。她所做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分散收藏於各地圖書館的清代韓愈詩文文獻進行竭澤而漁式的搜集,並進行了歷時性、類型性梳理,尤其是一些未獲影印或整理且公私目錄書未曾著錄的韓集文獻,諸如韓集注本、評點本等。她對文獻的基礎工作在書中以敘錄的形式展現出來,也就是說作者分三個時期為近四十種清代韓集文獻撰寫了較為詳細的提要。內容不僅包括對注評者的籍貫、家世、科舉、仕歷的考述,也包括對文獻本身內容體例、刊刻流傳、存佚庋藏、版本著錄幾方面的考錄。

第二,對於清代韓集文獻及其階段性發展概貌,從時間與空間上做出鳥瞰式的展示與歸納,並運用歷史文化的分析方法闡述清代韓集文獻產生的原因以及文學風尚、學術文化背景,具體包括崇宋復古、理學傳播、乾嘉樸學、桐城文風、科舉制度、書院文化、文學評點、地域空間等諸多社會文化因素對於清代韓集文獻的影響與催化作用。作者將清代分為三個時期,並分析各時期不同的文化特征與韓愈文獻的關繫。如清中期乾嘉考據學興盛,韓集文本即以校勘、注釋為主,產生了如《韓集點勘》《韓集箋正》等校勘專著以及方世舉等人的注重詞語、典故、職官、地理、史實箋注的韓集文本整理著作。

第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韓集文獻,如林雲銘《韓文起》、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李憲喬批《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高澍然《韓文故》以及清末馬其昶、林紓等人的韓文注評文本,分別進行個案式的深入探究,依據文本特色,各有側重,考論結合,文史互證,以此探討清人整理韓集的特點、方法與成就,並揭示清人整理詮釋韓集的價值與影響。如,通過對晚清馬其昶、林紓韓集注評本的深入解析,突顯桐城派的整體韓愈接受乃至文學思想,以小見大,以點帶面。

在此書的撰寫過程中,作者最用力之處是對文獻的搜集、梳理與考證。這一敘錄工作讀者或許輕易不能從中有所體會,其實背後付出的艱辛隻有作者自知。從查閱各種官私目錄書到坐在圖書館裡專心抄寫序跋、記錄文獻特征,甚至抄錄整本文獻,然後再對作者與文獻的相關方面進行詳細的考證、論述,需調動作者的目錄、版本、歷史、考據等諸多學科知識,工作環節既瑣碎又繁雜,是一項十分費力費時的工作。隻有對文獻有了如此深刻全面的梳理體認,纔能有後面的理論闡述。也就是說後一部分的提升研究,必須是建立在對文獻文本做全面梳理基礎上的理論探索。因此,作者在此書中所得出的結論也多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比如,作者分析清代韓集文獻產生的原因與背景時認為:從時間發展來看,清代不同時期的韓集整理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前期韓文評點文獻較多,中期韓集注本繁興,後期韓詩批本較多。從空間地域看,清代韓愈詩文文獻主要集中於科舉發達、刻書興盛地區——福建、江浙、安徽、嶺南等地。科舉制度促進了韓集整理的繁興,又使韓集評點中滲入了八股文思維。從當時的文學思潮特點來看,清初古文復興運動中,韓愈被看作通往先秦、兩漢文之“舟楫”,引起了研治韓文的熱潮,促進了清初韓文評點文獻的興盛;評點學的繁興與新變又使韓集整理富有特點,精評與詳解相結合,考據與評點相融合,故韓集創作技巧、意旨及風格特征得到深入解析;貫穿有清一代的桐城派推崇韓愈,研治韓集成果豐富,不乏新穎之見,對韓愈在清代地位的提升與鞏固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晚清宋詩運動的興起再一次促進了韓集整理的熱潮,宗宋派不同程度地學韓研韓,通過“扶韓歸杜”,形成了“當代兢宗韓”的局面,促成了韓詩文獻的撰著風氣;嶺南是韓愈一生三入之地,歷來宗韓風氣濃厚,有刊刻韓集的傳統,清代也產生了十數種韓集文獻,極具地域特色,這些文獻的編刻流傳,既推動了彼地的韓學流播,亦可窺見韓愈對嶺南文學的深遠影響。

又比如,在個案研究中,作者通過分析《韓文起》的編排體例與文本,認為評注者以道統思想為核心,結合其經世觀念,又融入福建地域信仰文化,顯示出韓文批評的獨特性。作者對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作出深入探討,凸顯此書開創韓詩編年編排體例的價值,用詩史互證方法分析韓詩,又貫以注者的詩學觀,注釋極為精細,是一部集大成的韓詩注本,在清代韓集注本中質量最高。李憲喬曾批點過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作者對此書也進行了繫統探究,以為此批點本批評韓詩的方法較為獨特,首次揭示韓愈《喜雪獻裴尚書》《詠雪贈張籍》等涉雪詩開“白戰體”之先河,是清代嶺南地區宗韓之風影響下的一部韓集文獻。對於另外一部文獻《韓文故》,作者側重於其文化背景的挖掘,認為在福建地區深厚的理學傳統和濃厚的宗韓風氣下,注評者高澍然深解韓愈紹繼孟子及其“修辭明道”之志,評價韓文“廣博易良”,是清中後期漢宋思想融合下清人研治韓文的代表性文獻。另外,對於馬其昶的韓文批注、林紓的韓文評析,作者也都一一進行了分析闡述,以此揭櫫桐城派的尊韓方法及其文學價值與學術意義。

對古人詩文集注釋與評點的整體探討,我們現在一般將其納入詮釋學(闡釋學)的研究範疇,詮釋學的核心內容是對文本意義的理解與解釋,而在文本的解釋當中,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也就是說方法是闡釋學的關鍵環節。……晚清面對內憂外患的社會危機,漢宋之學的調和,理學與今文經學的相雜糅,韓集詮釋體現出漢宋兼采的學術方法,既批點又考據,既注重挖掘韓愈的浩然之氣和仁道思想,又有意為挽救民族危亡尋求精神支撐。注評者注重運用文史互證的方法從史實背景切入,考證探索韓愈詩文中的隱微。同時,對各種文獻存在的不足之處,俊麗也多有總結。總之,在受大傳統文化影響的同時,又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使得清代韓集的詮釋方法豐富多樣、大放異彩。這些中肯的結論,都是在細讀文本並深入解析文本之後的創獲。

俊麗為完成這一部著作,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與心血,面對她發來的三十餘萬字的書稿,我想到劉禹錫的詩句“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辛苦與勤奮換來的終究是令人可喜的成果。雖然,書中一些問題仍有可深入挖掘的空間,一些觀點也尚有可商榷之處,但我以為這部繫統全面總結清朝一代韓集文獻的《清代韓愈詩文文獻研究》總體上是一部考論扎實並具有較高學術質量的著作。程千帆先生倡導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合的古代文學研究理路,對於我們的文史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俊麗在這部書中,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研究思路。我相信此書的出版必將對國內的韓愈研究有所推進。因此,我願意將其推薦給廣大讀者與研究者。是為序。

郝潤華二〇一九年四月三日於西北大學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