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蒙田隨筆(精華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市場價】
    718-1040
    【優惠價】
    449-650
    【作者】 蒙田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6072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607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941508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包裝:精裝

    開本:32
    出版時間:2020-07-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60000
    作者:蒙田


        
        
    "

    編輯推薦

    蒙田名言:

    1、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你如何利用它。

    2、作為一個父親,*大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

    3、我需要三件東西:愛情友誼和圖書。然而這三者之間何其相通!熾熱的愛情可以充實圖書的內容,圖書又是人們*忠實的朋友。

    4、如果容許我再過一次人生,我願意重復我的生活。因為,我向來就不後悔過去,不懼怕將來。

    5、理智一旦產生,支配它們,那便是美德。

    6、生之本質在於死,因此隻有樂於生的人纔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7、人要有三個頭腦,天生的一個頭腦,從書中得來的一個頭腦,從生活中得來的一個頭腦。

    8、害怕自己會受苦的人,已經遭受他所害怕的痛苦。

    9、健康的價值,貴重無比。它是人類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時間、血汗、勞動、財富——甚至付出生命的東西。

    10、一切對財富的過於仔細的關心都散發著貪婪的氣味,甚至以一種過於有意的不自然的慷慨去處理錢財,也是不得去費心指揮和關心的。

    11、我努力通過迅速地把握住生命來阻止生命的飛逝,通過運用生命的活力來補償生命的倉促潛逃。我對生命的占有越是短暫,我必須使它更深沉更充分。 婚姻好比鳥籠,外面的鳥想進進不去;裡面的鳥兒想出出不來


    內容簡介

    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尊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也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可以把他看成是那個時代出現的一個現代人。

    本書為蒙田隨筆精華版,是從蒙田浩繁的三卷散文隨筆中精選的最富魅力的作品,書中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理無所不包,語言平易通暢,富於生活情趣。本書不僅給讀者一種人生啟迪,還給讀者一種文化享受。書中配有多幅插圖,更增加了本書的經典品位。


    作者簡介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 ,法國著名散文家、思想家,《隨筆集》是他的傳世之作,影響深遠。英國的莎士比亞和培根曾從其著作中吸取養分。法國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作家承繼了他崇尚理性的體驗和思想。在我國,他也引起顯著的反響;他的作品不斷被重譯,一些篇章被收進各種文集、選集中。個別短篇早已入選為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課本的教材。

    黃建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譯審;曾任廣州外國語學院院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1994年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棕櫚葉二級勛章。他主譯過由商務印書館規劃的“世界學術名著”《自然法典》等四種,出版過《社會學方法》等社科譯著,曾應約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出版機構翻譯過《蒙田隨筆》(與梁宗岱合作)等多種文學名著。他主編的《漢法大詞典》獲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一部包含無限思想的書,造就了一個無限的蒙田

    《熱愛生命》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作品。他理性地解讀了生命的本質和意義,謳歌了無比優越的生命。


    目錄

    目 錄

    第一卷

    告 讀 者 3

    第 一 章 不同的方式,同樣的效果 5

    第 二 章 談悲傷 7

    第 三 章 我們的意欲超越我們自身 10

    第 四 章 真正的對像缺乏時心靈如何將

    激情轉移到虛假的對像上 12

    第 五 章 守城被圍的將領是否該出來談判 14

    第 六 章 談判時刻危險 17

    第 七 章 憑意圖判斷我們的行動 19

    第 八 章 談閑散 20

    第 九 章 談撒謊者 22

    第 十 章 關於談吐的快慢 24

    第十一章 談預言 26

    第 十 二 章 談堅忍 28

    第 十 三 章 君主的待客之禮 30

    第 十 四 章 好壞的判斷大多取決於我們的看法 32

    第 十 五 章 無理固守陣地者受懲罰 38

    第 十 六 章 談懲罰懦夫行為 40

    第 十 七 章 幾位使節的一個特點 42

    第 十 八 章 談恐懼 45

    第 十 九 章 要在死後纔評價我們的幸福 49

    第 二 十 章 探究哲理就是學習死亡 52

    第二十一章 談想像的力量 57

    第二十二章 此得益,則彼受損 60

    第二十三章 談習慣和不易改變的現成規矩 62

    第二十四章 同樣的籌劃,不同的結果 66

    第二十五章 談學究氣 70

    第二十六章 談教育孩子

    ——致居爾松伯爵夫人迪亞娜·德·富瓦 74

    第二十七章 按自己判斷力來定真偽之荒唐 81

    第二十八章 談友誼 83

    第二十九章 艾蒂安·德·拉博埃西的29首十四行詩

    ——致格拉蒙-吉桑伯爵夫人 86

    第 三 十 章 談適度 88

    第三十一章 話說食人部落 90

    第三十二章 神的旨意無須深究 96

    第三十三章 談舍棄生命以逃避享樂 98

    第三十四章 命運與理性往往結伴而行 100

    第三十五章 談我們管理的一個缺陷 102

    第三十六章 談穿戴習慣 104

    第三十七章 關於小加圖 106

    第三十八章 我們因何為同一事物亦哭亦笑 110

    第三十九章 談退隱 112

    第 四 十 章 小議西塞羅 117

    第四十一章 榮譽不可分享 120

    第四十二章 談人與人的差別 122

    第四十三章 關於反奢侈法 124

    第四十四章 談睡眠 126

    第四十五章 關於德勒戰役 128

    第四十六章 談姓名 129

    第四十七章 談我們判斷的不可靠 132

    第四十八章 談戰馬 135

    第四十九章 談古人的習俗 137

    第 五 十 章 關於德謨克裡特和赫拉克利特 139

    第五十一章 談言語浮誇 141

    第五十二章 談古人的節儉 143

    第五十三章 關於愷撒的一句話 145

    第五十四章 談不實用的玩意兒 147

    第五十五章 談氣味 148

    第五十六章 關於祈禱 150

    第五十七章 談年齡 152

    第二卷

    第 一 章 談我們行為的搖擺不定 157

    第 二 章 談酗酒 162

    第 三 章 塞阿島的習俗 164

    第 四 章 “公事,明天辦吧!” 169

    第 五 章 談良心 171

    第 六 章 談身體力行 175

    第 七 章 談榮譽賞賜 180

    第 八 章 談父親對兒女的深情 182

    第 九 章 談帕提亞人的武裝 187

    第 十 章 談書籍 189

    第 十 一 章 談殘酷 193

    第 十 二 章 關於雷蒙·塞邦的辯護詞 195

    第 十 三 章 談評判他人的死亡 207

    第 十 四 章 我們的思想如何自陷困境 210

    第 十 五 章 我們的欲望因遇障礙而增強 212

    第 十 六 章 談榮譽 215

    第 十 七 章 談自負 218

    第 十 八 章 談戳穿謊言 225

    第 十 九 章 談信仰自由 229

    第 二 十 章 我們領略不到任何純粹的東西 230

    第二十一章 反對懈怠 232

    第二十二章 談驛站 234

    第二十三章 談以惡劣手段,實現良好意圖 236

    第二十四章 談羅馬的強盛 237

    第二十五章 不要裝病 239

    第二十六章 談大拇指 241

    第二十七章 怯懦是殘暴的根源 243

    第二十八章 萬物各有其時 245

    第二十九章 談勇氣 247

    第 三 十 章 一個畸形兒 250

    第三十一章 談發怒 252

    第三十二章 為塞內加和普盧塔克辯護 254

    第三十三章 斯布裡納的故事 256

    第三十四章 對愷撒作戰謀略的觀察 259

    第三十五章 三名貞烈的女子 262

    第三十六章 談出類撥萃的人物 265

    第三十七章 談父子相像 268

    第三卷

    第 一 章 談功利與誠實 277

    第 二 章 談懊悔 281

    第 三 章 談三種交往 285

    第 四 章 談分心轉向 299

    第 五 章 關於維吉爾的詩 302

    第 六 章 談馬車 309

    第 七 章 談身處顯赫地位之不適 314

    第 八 章 談交談藝術 316

    第 九 章 談虛幻 319

    第 十 章 談意志掌控 327

    第 十 一 章 關於跛子 330

    第 十 二 章 談相貌 332

    第 十 三 章 談經歷 338

    專名注釋附表 345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不同的方式,同樣的效果

    我們觸犯過的人,掌握了報復的手段,對我們操生殺予奪之權,這時候,軟化他們心腸的方式,便是以我們的恭順,喚起他們的同情和憐憫。然而,用相反的方法,即憑勇敢和剛毅,有時候也達到同樣的效果。

    威爾斯親王愛德華1,曾長期在我們的吉耶納2掌政,此人地位顯赫,鴻運久長。他曾深受利摩日人的冒犯,便以武力攻取其城池。在屠刀下無助的民眾婦孺,痛哭哀號,求饒下跪,都未能令他罷手。他繼續深入城中,直至看到三名法國紳士,單槍匹馬,以非凡的勇氣迎擊他所率的勝利之師的時候,他纔停了下來。他面對如此過人的勇敢,不勝欽佩;衝天的怒火,首先受到抑制。於是,他由這三個人開始而赦免了全城居民。

    伊庇魯斯3君主斯坎德培4,曾追逐部下一名士兵,要把他殺掉。那

    士兵先是低三下四,苦苦哀求,試圖用一切辦法令君王息怒,可無濟於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橫下心來,舉劍去迎候君王。這一果敢的決定頓時鎮住了主人的暴怒;他看到士兵下了這如此值得欽佩的決心,也就寬恕了他。那些並不了解這位君主的超凡力量與異常勇敢的人,或許會對這一事例作出別的解釋。

    康拉德三世皇帝1,曾包圍了巴伐利亞公爵蓋爾夫,對於受包圍者所提出的優厚條件、委瑣的曲意迎合都不屑一顧,而隻允許同公爵一道被圍的貴婦們徒步出城,保全其貞節,並讓她們隨身能帶什麼就把它帶走。這些重情尚義的貴婦竟然想到背起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公爵本人出城。皇帝眼見她們如此高尚勇敢,竟致高興得流下淚來;他對公爵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怨遂告消解;從此,他便仁慈地對待公爵及其臣民。

    上述兩種方法都極容易打動我,因為我的心地不可思議地趨向於仁愛、寬容。不過,就本人而言,我的天性更傾向於同情,而不是敬佩。然而,對於斯多葛派來說,憐憫倒不是一種美德;他們主張救助受苦難之人,而認為無須屈就他們,也不必對他們的苦痛感同身受。

    ……

    第二章

    談 悲 傷

    ……

    輕哀多言,大哀靜默

    的確,痛苦到了極點,其力量就會搖撼整個心靈,使其失卻活動自由;正如我們有時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驟然得知一個壞消息,驚得落魄失魂,獃若木雞,到後來纔放聲痛哭,發出哀訴,心靈似乎纔得到排解,覺得較為舒緩、輕松。

    痛苦終於迸發出哭聲。

    ——維吉爾1

    斐迪南國王2在布達附近對匈牙利國王遺孀作戰的年代,德國將領拉伊斯亞克看見運回了一名騎士的尸體;大家都知道這騎士在陣上的

    表現出眾,為他的喪生深表惋惜。那位將領像其他人一樣,出於好奇心,要看看死者到底是誰;當尸首被卸下盔甲之後,他纔認出,原來是自己的兒子。在場的人都灑下了眼淚,唯有他,獃然地站立在眾人當中,無淚,無聲,眼神凝滯,一個勁地盯著兒子的尸體,到後來,悲傷過度,血脈冰涼,僵直地倒在地上。

    能說出灼燒得如何的人,

    他所受的就不是烈火。

    ——彼特拉克1

    戀人們就是這樣表達無法忍受的激情的:

    我啊,多麼可憐!

    五官全不聽使喚。

    莉絲碧2,我纔見你,

    就已經神迷意亂。

    舌頭麻木而不成聲,

    愛火將我全身燃遍。

    雙耳嗡鳴而失聰,

    眼前黑糊糊一片。

    ——卡圖盧斯

    因此,情感到了最激烈、最熾熱的時刻,並不宜於表達我們的幽怨和感受;其時心靈受著沉重思緒的壓抑,軀體則因情愛而弄得疲憊不堪,有氣無力。

    於是,有時候就突然產生像戀人們所感受的那種不期而至的眩暈;由於激烈過甚,就在歡樂的高潮中,一陣冰冷驟然襲擊全身。凡是容許品味和慢慢消受的激情都不過是一般的激情。

    輕哀多言,大哀靜默。

    ——塞內加1

    喜出望外同樣也會使我們大為震驚:

    她看見我走來,由特洛伊隊伍簇擁著,

    驟然一驚,仿佛是眼見幽靈出現;

    她頓時目光凝滯,全身上下涼遍,

    昏倒在地,許久許久纔再張口開言。

    ——維吉爾

    ……

    第三章

    我們的意欲超越我們自身

    認識自己

    有人責怪世人總是追求未來事物,而教導我們要抓住眼前的好處,安享其成;他們認為,未來之事我們無法掌握,甚至不比過去之事更易把捉。這些人對人類最普遍的謬誤,真是一語中的(如果他們敢於把我們的天性所向稱為謬誤的話)。我們的本性趨向於為事業的延續出力,更注重於行動而不是真知;天性引發我們產生虛妄的想法以及其他許多假像。我們從來不安於本分,總是要超越自身。擔心、欲求、希望,把我們推向將來,令我們對目前的事物缺乏感受或重視不夠,而對未來之事,甚至對身後的事物卻過於熱衷。

    為未來而操心的人真是不幸。

    ——塞內加

    做自己之事,求自知之明。這一偉大格言常常被認為是出自柏拉圖之手。格言的兩個部分概括了我們的全部責任,而似乎每個部分又

    互相包容。誰要做自己的事,就得首先認識自己的狀況,了解自己宜於做什麼。有了自知之明,就不會把他人之事作為己事,首先就會自愛、自重,不做多餘之功,不做無謂之想,也不提無用之議。

    愚人達到了願望所求,猶未知足;智者卻滿足於現時所有,悠然自得。

    ——西塞羅1

    伊壁鳩魯2就不要智者預測未來,為未來操心。

    ……

    第四章

    真正的對像缺乏時心靈如何將

    激情轉移到虛假的對像上

    我們的一位紳士,得了嚴重的痛風癥;當醫生督促他完全戒喫腌肉時,他通常都風趣地回答說:他痛得厲害的時候,總想抓點什麼發洩;他嚷叫著,一會兒詛咒香腸,一會兒詛咒牛舌和火腿,就感到舒服得多。

    的確,正如我們舉手打什麼,如果打不中,落了空,我們就會覺得疼痛。同樣,要想視覺舒暢,就別讓視線消散在茫茫的空間,而要讓它有一個目標,落在適當的距離上。

    像風那樣,如無濃密的森林阻攔,

    其威力就會消失在茫茫的空間。

    ——盧卡努斯1

    同樣,激動、震撼的心靈,如果抓不到什麼東西,也會迷失自己。因此,應該為它提供支撐和發洩的目標。普盧塔克2談及那些寵愛猴子和小狗的人時說道:我們的天性之愛,如果缺乏正當目標,就會另造虛浮、

    淺薄的對像,而不寧願無所寄托。我們也看到,沉湎於激情的心靈,會造出假想的、虛幻的對像以欺騙自己,甚至違背自己的信仰,也不願意完全無所作為。

    動物也是這樣,它們在狂怒中會猛擊那令其受傷的石器和鐵器,還會因為感到疼痛而狠咬自己,以圖報復:

    即如潘諾尼的母熊被標槍擊中,

    標槍還繫著細帶,母熊顯得更兇,

    它帶傷打滾,要咬槍頭,狂怒不已,

    追逐著那和它一道滾動的兵器。

    ——盧卡努斯

    當我們身遭不幸時,什麼原因臆造不出來?為了有對像可發洩,無論對與不對,有什麼我們不去怪罪?你不必猛扯你金發的辮子,也不必狠狠捶擊你那白皙的胸脯,你那可憐的弟兄飲彈喪生與此無關,請去責怪別的方面吧。

    ……

    第五章

    守城被圍的將領是否該出來談判

    勇勝與智取

    盧西烏斯·馬西烏斯,古羅馬的軍團長,他同馬其頓國王佩爾修斯作戰時,想爭取時間部署好部隊,便放風要求談和,國王因受麻痺而失去警惕,答應休戰幾天,由此給了敵人加強武裝的便利和時間,自己也就走向最終的滅亡。

    不過,馬西烏斯的這一舉動卻被因循老們指責為違背了傳統。他們說,祖先打仗全憑勇敢,不靠詭計,不搞夜襲,也不佯作逃跑或出其不意反擊,而隻是在宣戰以後,並且往往是確定了交戰的時間和地點之後纔開戰。按照這種道德意識,他們把背叛皮洛士的醫生交回給皮洛士,把背叛法利斯克人的壞老師送還給法利斯克人1。這純屬是羅馬人的做法,與希臘人的機靈和布匿人2的詭詐不同,對後者來說,靠武力取勝不如用計謀光榮。

    羅馬人認為,欺詐隻管用一時;要使敵人服輸,必須讓他們知道不是靠詭計和運氣,而是靠公平、正規的戰爭中、兩軍對陣時的勇武。從這些謙謙君子的言語裡看出,他們還沒有接受下列的精彩警句:

    智取或是勇勝,對敵人又有何區別?

    ——維吉爾

    波呂比烏斯1曾說,亞加亞人憎惡在戰爭中使用任何形式的欺詐手段,而認為隻有令敵人內心折服纔算作是勝利。另一人則稱說:“賢德的人士深知,唯有無損於誠信和榮譽的勝利纔是真正的勝利。”

    命運主宰者賜寶座與你還是與我?

    讓我們用勇氣來證明吧。

    ——恩尼烏斯2

    被我們不屑地稱為野蠻人的民族當中,有一個屬於代納特王國,他們的習俗是先宣戰後開戰,還要詳細通報使用的手段:人員數量、軍事裝備、進攻和守衛的武器。這樣做之後,如果敵人不退讓或不妥協,他們也就有權使用最壞的狠招,而認為不會因而被指責為背信棄義、詭計多端和不擇手段去取勝。

    古代佛羅倫薩人不願意靠突然襲擊來克敵制勝,因此,在用兵布陣前一個月就不停地敲響他們所稱的瑪西內拉戰鐘,通告對方。

    至於我們,倒沒有這麼死心眼兒,我們認為,誰取得戰果,誰就享有

    戰功榮譽;我們繼來山得1之後聲言:獅子皮不夠,就得用一塊狐狸皮;因此出奇制勝已成為常用的兵法。我們認為,在談判和締約進行的時刻,將領尤應保持高度警惕。故此,當代軍事家常把這麼一條行為準則掛在嘴邊:守城被圍時,統領本人絕不應親自出去談判。

    ……

    第六章

    談判時刻危險

    最近,我得知,我住處附近的米斯當鎮1被我們部隊攻下;那些被逐的人還有站在他們那一邊的其他人,大呼這是背信棄義的行為,因為雙方正謀求和解,協議的談判還在繼續,就對他們進行突襲,擊垮他們。這倒像是另一個時代發生的事情。不過,正如我剛纔所說2,我們的做法離這些規矩相去十萬八千裡。最後規約的大印未蓋,別指望可以互相信任,還得十分警覺。

    ……

    有人說:

    勝利,總是帶來榮耀,

    無論憑運氣還是靠取巧。

    ——阿裡奧斯托3

    但哲學家克呂西波斯4不同意這種看法,我也不大贊同。克氏認

    為,那些比試誰跑得快的人,就應用盡全力去爭取最快速度,而不得伸手阻攔對方,或伸腿把對手絆倒。

    亞歷山大更加寬懷大度;當波利佩貢建議他乘黑夜之便攻打波斯王大流士時,他回答道:“不行,取巧獲勝,非吾所為。‘我寧可抱怨命運,也不願意為自己的勝利而感到羞愧。’1”

    他不屑乘奧羅德2逃遁時打他,

    也不肯向他背後發暗箭襲擊,

    他跑到前頭去與他迎面較量,

    寧願憑武力而不靠奸計克敵。

    ——維吉爾

    第七章

    憑意圖判斷我們的行動

    有人說,死亡令我們擺脫一切責任。我知道有些人對這話有另一番理解。

    ……

    我見過現時不少人,因把別人財產據為己有而良心不安,準備立下遺囑、死後歸還,求得內心寬慰。他們對這麼一件急事卻盡量拖延,想補救錯誤,愧疚感卻很輕,對自己也不造成什麼損失。他們所做的,絲毫不值得稱道。他們應當付出自己的代價。他們償付得愈艱難、愈辛苦,其補償就愈恰當、愈值得肯定。悔過是要背上沉重的包袱的。

    還有一些人做得更糟,他們一輩子隱藏對親近的人的仇恨,至臨終時刻纔通過遺囑表達出來;這表明他們並不顧忌自己的名譽,更不顧及自己的良知;他們激怒受冒犯的人,無益於日後的名聲;他們不懂得,出於對死亡的尊重,要隨死亡而消除自己的怨恨,反把它的存在延續到自己的身後。這些不公正的法官,他們已經到了不明事理之時,還要賴著來判決。

    倘若我能夠,我會防止自己死後去說生前未說過的話。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譯 序

    譯事結束,整理一下全文,該為譯本寫個開篇的話了。既然是譯作,按常理,應當首先介紹原作者。可蒙田這個名字,在我國,雖說不上“家喻戶曉”,但受過初中教育的人,說是“眾所周知”,我想是差不離的。原因是,拙譯的蒙田隨筆小片段(例“熱愛生命”等)多年前已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入初中的語文教科書中。授課老師不會不介紹文章的原作者,而就當時的出版狀況,並不繁難。因為《簡明社會科學詞典》《辭海》等工具書都有“蒙田”的條目,《中國大百科全書》的介紹則更為詳細。這裡倘若我還著筆於此,就會有“炒冷飯”之嫌,如果另闢蹊徑展開研究式的闡述,一則篇幅不許,二則隻會給人一個喧賓奪主的出乖露丑的印像。我還是交代一下推出本書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好了。

    緣 起

    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有出版社推出(或再版)“蒙田隨筆”,就我記憶所及,已知的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蒙田隨筆》(1987年2月第1版),這是梁宗岱先生的遺譯《蒙田試筆》與我的選譯合編在一起較早的版本。

    約十年後,譯文出版社推出多人合譯的三卷本的《蒙田隨筆全集》(1996年12月第1版)。《全集》既出,我以為“選本”應該不會有什麼人垂顧的了。誰料不久浙江文藝出版社便向我約譯新選本的蒙田隨筆,於是就有了我和小女合譯的《蒙田散文》(2000年2月第1版)。隨後,選本的蒙田隨筆集不斷修訂重出。我和梁宗岱合譯的就有三四種之多。這期間還出了我單獨重譯的英中雙語對照本《蒙田論生活》(團結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至2009年,由馬振騁先生一人翻譯的《蒙田隨筆全集》出版(上海書店出版社),此書前後文風統一,獲得“傅雷翻譯獎”。此時我心想,蒙田的迻譯至此大體可以“定於一尊”,短期內不必再出其他譯本的了。豈料次年(2010)中央編譯出版社就推出了由盧嵐女士整理的梁宗岱譯本,書名為《熱愛生命·蒙田試筆》,想不到的是,該書還把我原先譯的蒙田選段六篇收為附錄(事前責編征得我的同意)。看來,不同風格的譯文,自有其存在價值吧。

    這幾年,不同譯者、不同版本、不同封面設計的《蒙田隨筆》還在陸續面世。隻要上互聯網一查便知,可以說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在這種背景下,我要再來湊一番熱鬧,究竟出於什麼動機?這裡無妨稍作交代,讀者看看是否言之成理。

    我認為,譯作的*大成功之處,在於既忠實於原文,又能提起廣大受眾的閱讀興趣。《全集》的譯出,功不可沒。不過,我懷疑有多少人能饒有興致地從頭至尾把全集讀完。我不是說譯文欠佳,而是原文所存在的客觀因素所致。凡多少讀過整章的《蒙田隨筆》的人都知道,其行文枝蔓叢生,飄忽無定,一章書中的內容還常常與章題相距甚遠,甚至毫無關繫,一般讀者未必能抓準作者想要說什麼。再者,蒙田喜歡引經據典,大量“掉書袋”,而所引述的往往是古羅馬、古希臘的作家、詩人;受過西方古典文化浸淫的外國讀者,對此可能覺得蠻有趣味;可苦了我

    國讀者,他們對西方古代的何人、何時、何事大都十分陌生,如果都加注釋交代,光看注文,已夠令人分心,調動閱讀興趣又從何談起?

    有鋻於此,不少譯家便采取選段翻譯的辦法。選取的內容,大體遵循下面的幾條“道道兒”:

    一、選比較著名的段落。法國已出版過多種選讀本,他們的選家選過的,或是已納入教科書中的,成為本選譯本的重要依據。

    二、選擇比較貼近中國讀者、容易激發興趣、引起共鳴、給人以啟迪的內容。理由上面已談及,無須贅言。

    三、選較簡短的全章照譯,章中的內容較為集中,前後一貫,無“跑野馬”之弊。

    我這些年來幾次出的蒙田譯本就是這樣處理的,看來效果還不錯,不然不會被多家出版社編的散文集選用,更不會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文。我這種選譯本的好處是:能直達讀者心中,贏得較多的受眾。但其缺陷也非常明顯,主要是:令人“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作品的全貌如何,無從窺見。

    蒙田基本上是個“一本書”的作家,正是他的三卷本《隨筆》奠定了他作為文學家、散文家的聲譽,而且還為他贏得思想家、哲學家、倫理學家的美名。一般的經典著作,大體都有“名著提要”之類的讀物導讀,喜歡“走捷徑”的,據此大可以不讀全書,而知其概貌。可蒙田的這本書,卻無此方便。迄今為止,我還未見到有哪一位文學史家給蒙田散文理出過詳盡的脈絡,做過全面的提要介紹。蒙田的隨筆仿佛是和親友海闊天空閑聊時信手錄下的七嘴八舌的話語,我要條分縷析地加以歸納梳理,談何容易!在一本我參與翻譯的《蒙田隨筆》的《前言》中,本人曾經寫道:盡管隨筆內容駁雜紛繁,但歸結起來,無非涉及三個方面:

    一、作者所感覺的自我;

    二、他所體會的眾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

    三、他所理解的當時的現實世界。(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不過,一望而知,這樣的歸納相當空泛,仍然無助於讀者認識蒙田作品的全貌。於是,我萌生一個新的想法,既不從頭至尾全譯,也不隨意抽段選譯,而是搞個“全集精華版”。

    “全”而“精”

    我說的“全集精華版”是這樣設計的:

    一、按原書的章次安排,每章必譯,但不一定全譯,而是選取與章題相關的內容,略去不必要的甚至妨礙順暢閱讀的枝蔓叢生的東西。

    二、在一個章節中,如遇法國選家看中過的段落,盡量從之,他們曾經加上小標題的,本書也加上小標題;極少數由譯者所加。以同樣的方法處理。

    三、全集三卷本,經過提煉,濃縮至一卷。保留主干,采擷美麗的枝蔓;維持全貌,突顯書中的精華。

    能吸引讀者開卷後興致不減地讀下去,從而相當輕松地掌握全書的概貌,這是本人設計的主要目的。至於有讀者還想了解截去未譯的地方,即想窺其全豹,我不但不表示反對,甚至還加以鼓勵。果真如此,這將是本譯本的一個“收獲”,因為它起到推動閱讀的作用。

    盡管本書依章節次序從頭至尾譯下來,讀者倒不必非按順序披閱不可。他們無妨把書中的大小標題作為瀏覽的“坐標”,“按圖索驥”,隨意選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總之,想見“全貌”者,請看全書,一卷本,分量不大;想依自己興致閱讀者,隨便翻翻,想必也會有所收獲。

    重譯者的說明

    本書並非首譯,作為重譯者,也應交代一下自己的想法。我曾經說過:“大凡文學名家的作品,隻要不是粗制濫造的搶譯或厚顏無恥的剽竊,多出一兩個譯本是無妨的。”(見《蒙田散文》的《譯序》)。本譯本是不是有其存在的價值,自然得由讀者判定,這裡我隻想提請讀者注意如下的幾點:

    一、凡遇上與其他現有譯本明顯不同甚至相左的地方,請多加留意鋻別,盡管我這裡脫手的是參考多種原文版本而重新訂正的譯文,仍然恐怕會百密一疏,如發現有不妥之處,歡迎指出。

    二、本書的注釋,以有助於理解原文順利閱讀為度,不作考據式的詳注;與領悟原文主旨無關的專名就不一一加注。此外,注釋附於專名第一次出現的篇章之後,如再次出現,則一般不再加注。但書末附有“專名注釋附表”,且列上法文原文,以供查對。本書的注文,大都參考法國的注家寫成,由於涉及多個版本,不便一一交代。但譯者自己注的,則加上“譯者注”的字樣。原書除法語外,有時涉及拉丁、希臘、意大利等多種文字,一般已由法國注家譯成法文,我按法文譯出,就不再像有些譯本那樣注明原文是什麼了。

    三、原書在行文中引述的古詩句眾多,這些詩句絕大部分原文為古拉丁文,而今人的版本又都附了法文的譯文或注釋,這些文字各個版本常常不大一致,我隻能按自己的見識,擇認為*佳者作為翻譯的依據。原文既是古詩,我就盡可能用格律體來譯,使其多顯一些古樸之氣,在這方面,我是頗費一些功夫的。至於效果如何,那就隻能由讀者來評判了。

    四、作為重譯本,自然不可能完全撇開前譯不予理會。甚至可以說,後譯一定程度上是踩在前譯者肩膀上的工作,因而有所改進,實在不應自鳴得意。本譯本就遇到一些前譯留下的確無法避開的好詞佳句,無意偷懶抄襲,但有時隻好從之。這是我得向前譯者表示誠摯的感謝之意的。

    但願本譯本能成為讀者喜愛的新版本!不當之處,敬請批評賜正。

    黃建華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