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法國文學的理性批判精神(增訂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艾珉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1843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184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8650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8
    字數:460000

    作者:艾珉

        
        
    "

    內容簡介

    法國是文學大國,其文學遺產之豐富、壯觀,是舉世公認的。法國文學在每個時代都產生了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深厚藝術功力的世界級大師,他們既是文學家又是思想家,他們的作品能深刻反映社會的演變、時代的交替和人類思想深層的變化發展。而真正使法國文學形成強大磁場的,首先是文藝復興以來貫穿其文學主流中的理性批判精神。

    本文集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值得一讀。它不僅提供了許多罕為人知的資料和獨到的見解,也架設了一座使文學和讀者心靈溝通的橋梁。


    目錄

    法國文學的理性批判精神

    法國短篇小說巡禮

    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

    ——漫談《巨人傳》的思想與藝術

    法蘭西喜劇之父——莫裡哀

    伏爾泰和他的哲理小說

    狄德羅美學思想淺析

    博馬舍喜劇二種

    文學領域的普羅米修斯——巴爾扎克

    ——“他用劍未能完成的事業,我要用筆來完成。”

    《巴爾扎克全集》中文版序

    《高老頭》——《人間喜劇》的序幕

    ——紛繁而集中,豐富而凝練

    資產階級的勝利進行曲和貴族階級的挽歌

    ——讀《歐也妮·葛朗臺》和《古物陳列室》

    《幻滅》——一代青年的悲劇

    強中更有強中手

    ——《攪水女人》中的遺產之爭

    十九世紀的摩登強盜

    ——談《人間喜劇》中的《十三人故事》

    傳統商人的陷阱,銀行家的樂園

    ——《賽查·皮羅托盛衰記》和《紐沁根銀行》

    《驢皮記》——一部貌似荒誕的現實主義小說

    金錢——占據《人間喜劇》舞臺中心的無名主人公

    巴爾扎克面對轉型期的法國

    莫洛亞的《巴爾扎克傳》

    《紅與黑》的魅力

    從《塔曼戈》看梅裡美的藝術特色

    精致的戰地速寫——《奪堡記》

    生氣勃勃的理論著作

    ——讀《雨果論文學》

    談雨果的《巴黎聖母院》

    關於雨果的《九三年》

    喬治·桑的《田園三部曲》前言

    活潑瀟灑,獨具一格

    ——讀《繆塞戲劇選》

    《莫班小姐》譯者序

    《福樓拜文集》總序

    法國文壇上的一顆流星

    ——莫泊桑和他的《一生》《漂亮朋友》

    《冰島漁夫、菊子夫人》譯者序

    奔向光明的激流

    ——讀羅曼·羅蘭的《母與子》

    讀羅曼·羅蘭的《名人傳》

    蓋棺且莫論定

    ——關於薩特之我見

    薩特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存在

    薩特的存在主義的來源及其基本命題

    薩特的思想歷程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現

    《薩特文集》總序

    附 錄

    法國文學在中國

    ——人民文學出版社法國文學圖書出版回顧

    淺談《巴爾扎克全集》的翻譯

    切勿損害大師形像

    ——漫談文學翻譯

    編輯手記

    蔣路是我的領路人

    追思綠原

    朱光潛先生和我的師生情誼

    追先生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法國文學的理性批判精神(增訂本)》:
    巴爾扎克的出現使法國文壇產生了一個新星座,此後的小說家自覺或不自覺都會以他為坐標來尋找自己的位置。法蓋盡管對巴爾扎克的文體有嚴厲的批評,卻承認巴爾扎克“創立了現實主義,並使活躍了五十年之久的浪漫主義壽終正寢。……從此,抒情和想像的時期為觀察的時期所替代”;而且“自蒙田、伏爾泰、盧梭以降,還沒有一個法國作家在精神上和文學上的影響可與巴爾扎克相提並論”。
    福樓拜、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兄弟……可以說都是巴爾扎克所開創的現實主義的後繼者,但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創造。福樓拜是在浪漫主義的熏陶之下成長起來的文學青年,雨果曾是他心中的偶像。而一八五七年他卻以“外省風俗”為副標題發表了現實主義小說《包法利夫人》;左拉創作了包括二十部長篇小說的《魯貢一馬卡爾家族的自然史與社會史》,全面描繪了法國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時期廣闊的社會生活。這兩位大作家都想要發展和超越巴爾扎克的藝術,於是福樓拜創造了“客觀性藝術”,左拉創立了“自然主義”理論。其共同點是與浪漫主義徹底決裂,從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中完全排除浪漫主義成分,使作品的真實性更加純粹和徹底。
    福樓拜小心翼翼地從作品中剔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議論,不讓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觀點或意圖的痕跡。歷來文學作品中,還不曾見過作者的意圖隱藏得如福樓拜這般深的。他成功地實現了他的藝術突破,在文壇引起了強烈反響。加之福樓拜是一位精雕細刻的文體家,細膩講究的文筆更使他那客觀、冷漠的藝術風格給人以深刻印像。不過巴爾扎克作品那種飽含智慧和生命活力的強大感染力卻是福樓拜所欠缺的。福樓拜常年蝸居莊園,過著有產者的安適生活。這保證了他有足夠的精力追求藝術上的完美,卻大大限制了他的視野和思維空間。福樓拜不是哲學家、思想家,他知道自己“對生活缺乏明確的、總體的概念”,即使他采用巴爾扎克的方法,也寫不出巴爾扎克式的作品。所以“客觀性藝術”既是福樓拜的天纔創造,也是他能夠做出的唯一聰明選擇。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文學也真怪,它作為對像,往往會擺脫被動的地位,反過來撩撥一下主體的情感,有時竟使主體狼狽到像一個被獵物反咬一口的可憐獵人。小說家在創作過程中不得不跟他的人物苦樂相隨,歌哭與共,這個眾所周知的現像不消說了;批評家再怎樣自以為客觀而公允,他在冷峻的褒貶或揚抑中,都難免流露出欲蓋彌彰的好惡,即使被詬為“偏激”也在所不惜。看來,與經不起主觀干擾的科學工作相比,“筆端常帶感情”大概是文學工作的一個近乎規律性的特征吧。不過,也有三種例外——

    那就是文學史家、教授和編輯的工作。這三種工作者同樣以文學為對像,在各自的本行中卻嚴格按照文學史的客觀需要,來闡述、來講解、來編印公認值得一提、一講、一出的人或書。品藻古今之間,力求持平、穩妥而又具有最大說服力,盡可能避免其實難以避免的個人好惡——乍看之下,似乎對所有對像一視同仁,無所不愛;同時也可以說,他們冷靜得一無所愛。難道他們的工作竟不需要熱情了嗎?當然不是,沒有熱情是任何工作也做不成的。看來隻能說,與其他方式的文學工作相比,讓自己的熱情服從於本職工作所需要的科學性,雖然前者並不必然與後者相對立,纔是這三種工作的一個近乎規律性的特征。

    本書作者就是上述三種工作者之一,她長期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法國文學的編輯業務。十餘年來,按照文學史的客觀需要,她組譯和編發了一繫列法國名著,成績斐然可觀,尤以卷帙浩繁的《巴爾扎克全集》中譯本的問世值得稱道。同時,作為法國文學研究者,她還寫了不少有關書稿的評論文章,從另一方面為她的編輯業務增加了廣度和深度。將這些文章加以刪汰,去粗存精,保留她認為足以反映個人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便是這本文集的緣起。

    瀏覽一下也不難看出,上述兩種特征所體現的優勢在本集中交相輝映,形成了一種罕見的耐人尋味的批評風格。一方面,和一般文學工作者一樣,作者對於自己所評的對像,無不傾注了發自深切理解的熱情,又無不顯示了從熱情油然而生的是非感和傾向性,以及一些經過艱苦探索得來、不願輕易放棄或隱瞞的獨到見解。這就使她的手筆迥然不同於四平八穩、三句不離教訓口吻的“前言、後記”之類,而視閱讀為精神體操的讀者纔會從心靈深處同它直接相呼應——即使未必同意其中某些觀點,你也會為她在這些觀點中所表現的執著精神所動。然而,另一方面,作為文學編輯,作者仍然自覺地堅持從文學史的客觀需要出發——說來說去的“文學史的客觀需要”又是什麼呢?想必是指不僅應當著眼於文學的文本(text),同時更要注意到它的上下文(contexte)。這就是說,文學史應當幫助讀者不僅知道個別的什麼人寫了個別的什麼詩篇、小說或劇本,更要知道這些作品是在什麼背景之下、為什麼力量所驅使而寫成的,它們和傳統是順向的還是逆向的,是受古人或同代人的影響還是獨來獨往的創新者,以及它們在一個國家或一個時代的整體成就中各自占有什麼樣的地位;進一步還應當幫助讀者從這些個別的文學現像引證出一個國家或一個時代的文學性格,反過來再根據這個總體性格重新檢驗原來未必熟識的個別現像,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而又有聲有色的文學觀。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解答這些問題,正是文學史的客觀需要。符合這種客觀需要的文學評論,勢必是一種嚴謹的經得起辯難的科學研究,絕非時下一些憑借主觀隨意性反映復雜現實的“文學評論”所可比擬。——本書作者正是試圖這樣開展她的法國文學研究的。她的這本文集不但“筆端常帶感情”,而且正是試圖從文學史的全方位出發,引導讀者更廣泛地探討法國文學,在探討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法國文學以及人類生活本身的豐富多樣性。

    法國文學在我國據說擁有最多的愛好者,他們大致都會知道,它作為羅馬文化的後裔,在中世紀既有過視愛情如生命的行吟詩人,又有過歌頌視死如歸、敢向上帝扔鐵手套的勇士的《羅蘭之歌》;從文藝復興經啟蒙運動直到十九世紀前夕,先後在散文、詩歌、戲劇等領域出現了一繫列燦爛的明星,他們永恆的光輝從悠遠的天邊一直照射到今天,如維庸、拉伯雷、蒙田、莫裡哀、帕斯卡爾、狄德羅、盧梭等;到十九世紀,在散文、詩歌之外再加上批評,更有數不勝數的名流和顯學,使它至少在歐洲文壇執牛耳而無愧;而在二十世紀,它更是西方文學各種新奇玩意兒的實驗室,哪一種先鋒派不是先在這裡醞釀成熟而後問世的呢?但是,所有這些斑駁陸離的現像,在不少人充其量不過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了本書作者眼中,卻逐漸呈現出一個合乎規律的過程,即“文藝復興以來貫穿其文學主流中的理性批判精神”的傳統。她在後面一篇文章中,排除了僅僅認為法國人“幽默、機智、浮華、浪漫”的淺見,提綱挈領地指出,不滿現狀幾乎是法國人固有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反傳統幾乎成為法國文學的傳統,這個傳統正是以批判為靈魂: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是理性批判占主流,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則轉向非理性批判,而從整個文學史來看,理性批判纔是法國文學最富有活力、最有生命力的精華所在;這種理性批判精神以人本主義為基礎:在文藝復興時期反對過神權,在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時期反對過君權,而從上世紀初到本世紀末則反對進一步使人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四百年來,從拉伯雷到薩特,法國作家一直是以人的價值與尊嚴是否得到承認、人的聰明纔智是否得到發揮為尺度,來衡量任何社會制度是否合乎理性,並以此作為自己文學創作的基本主題。——緊接著這番高屋建瓴的宏觀觀察,作者還有一段更其精彩的議論:從文藝復興到二十世紀,人的形像在文學作品中愈縮愈小:文藝復興時期是頂天立地的‘巨人’;啟蒙時代是叱咤風雲的大寫的‘人’;十九世紀前期,在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等作家筆下,大都是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的出類撥萃的人;十九世紀中期的福樓拜則主要描寫平庸的人;十九世紀後期,從自然主義流派開始,更多的是描寫病態、丑惡甚至動物性的人……兩次世界大戰更將人們拋入無法主宰自身命運的迷惘和惶恐之中。……文學作品中‘人’的貶值,恰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感和屈辱感的反映,對某些作家說來,不失為一種抗議的手段。……但消極悲觀從來不能成為法蘭西性格的主流,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精神危機中,出現了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哥拉·布勒尼翁》《母與子》(又譯《欣悅的靈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精神危機中,出現了薩特的《惡心》《蒼蠅》和《魔鬼與上帝》……羅曼·羅蘭在作品中召喚人們以堅毅樂觀、自強不息的個人奮鬥精神與逆境搏鬥;薩特則運用無神論存在主義的‘自由選擇’論,召喚人們以自己的行動去確立自身的價值。……他們都希望提倡一種較積極的人生觀,吸引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打開一條出路,盡可能在社會的污泥濁水中保持人格的尊嚴和獨立,以期做一個無愧於‘人’的稱號的人。迄今為止,還很難見到什麼評論,這樣大處著墨地滿足了前文所說的文學史的客觀需要,如此入木三分地說明了法國文學的本質性格和本質力量。這裡所以不厭其煩,將這段議論照抄下來,正是因為從中不僅見出作者對於法國文學的熱情和造詣,更覺得這個關於“人”的貶值及其自強不息的觀點,似乎超出法國文學而涵蓋了整個西方文學,為我們曾經爭論不休的一些問題提供了重新探討的角度和途徑。按說集中這篇《法國文學的理性批判精神》,本來就是本集的一篇堂堂正正的序言,又何須由我多事而饒舌呢,如果不是我另外還有幾句題外話想說。

    多年來在出版界流行一個說法:我們是編輯,編輯不是作家,把書編好出好就夠了,用不著寫什麼文章,對書稿說三道四。這番話如果針對某些不安心編輯工作者而發,也許不無意義;但如果滿足於按行情定選題,向名人組稿件,稿件到手則忙於“圈圈點點,鑲牙補眼”,做到(甚或做不到)“通順”二字就發排大吉——那麼,這個說法便無異於企圖掩飾自己的業務意識的淺陋,何況有些人連自己編的書稿是不是真正讀懂了,也還說不準呢。法國的狄德羅就是編輯,中國的紀曉嵐也是編輯,那些位大方之家且不去高攀了;單看本書作者作為文學編輯,恰好同這個說法相反,她不僅在選題方面力求從文學史本身來滿足讀者尚不自覺的需要,在組譯方面力求形神兼備地對得起原著,更重要的是,書稿成熟隻算完成了她的編輯業務的一半:她在發稿以後更關心如何幫助讀者深入地理解原著,如何擴大原著在讀書界的積極影響,以及如何縮短我國文化積累的應有目標和實際進程之間的差距——甚至可以說,發稿以後的評介工作(不論是自己動手寫還是組織別人寫)纔是她的編輯業務的重點所在。足見,這本文集還可以告訴人們:在本來的意義上,應當怎樣纔算得上一個勝任的文學編輯。不過,環顧今天的出版界,又不能不嘆息:這樣勝任的文學編輯人纔越來越稀有了,倒是那種隨波逐流、急功近利、惟短期行為是務的編輯作風大行其道,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近又傳聞,出版界隱約有了一點轉機,但好書還遠沒有脫離難出、難買的窘境。這本文集編竣,原稿在作者的抽屜裡躺了許久,終於由她的母校出版社慨然出版,畢竟令人欣慰。我平日喜歡讀她編的法國作品,又喜歡讀她為它們寫的文章,她願意我為這本文集說幾句話,我是義不容辭的。忍不住把一些不必說的話說了一通,無非屬望讀者面對過眼雲煙似的出版物,幸勿為各種迷彩所惑,以致錯過這本好書,一個將從心靈深處與你相呼應、卻無意為你裝門面的朋友。

    綠 原

    一九九〇年九月二十三日於北京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