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批評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市場價】
    960-1392
    【優惠價】
    600-870
    【作者】 趙志忠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1911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1911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3342
    品牌: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8
    字數:270000

    作者:趙志忠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以少數民族作家文學思想和針對少數民族文學評論的為分析對像的批評史著作。作者以時代為綱目,時間縱貫古今,以時,每個時代之中則以族別為細目,分別各民族文學理論和作家文學思想。現當代部分則又分別從少數民族文學理論和少數民族漢語文學理論兩個方面加以關照和論述。

    目錄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批評卷
    目 錄
    緒 論
    第一章 口頭文學理論批評
    第一節 口頭文學理論批評主要內容
    第二節 口頭文學理論批評基本特征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唐
    第一節 彝族詩歌理論批評
    第二節 鮮卑、匈奴、突厥等後裔詩文理論批評
    第三章
    第一節 彝族詩歌理論批評
    第二節 拓跋氏詩文理論批評
    第三節 色目人等詩文理論批評
    第四章 明——近代(一)
    第一節 維吾爾族詩歌理論批評
    第二節 回族詩文小說理論批評
    第三節 藏族、傣族詩歌理論批評
    第四節 白族、壯族詩文理論批評
    第五節 土家、納西、布依族詩歌理論批評
    第五章 明——近代(二)
    第一節 滿族詩文小說等理論批評
    第二節 蒙古族雙語文學理論批評
    第六章 現、當代
    第一節 20世紀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發展軌跡及特點
    第二節 現代少數民族漢語文學理論批評
    第三節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多維探索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批評卷
    第一章口頭文學理論批評
    別林斯基說:“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兩種哲學:一種是學術性的,書本上的,莊嚴而堂皇的;另一種是日常的、家常的,平常的。這兩種哲學,往往或多或少地相互關聯著。誰要描繪社會,那就得熟悉這兩種哲學;而研究後者尤為必要。”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亦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書面的,可稱為高級形態;另一種是口頭的,可稱為初級形態。前者是後者的發展,二者相互關聯,相互發明,共同構成一個民族文論的整體。
    過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文學理論批評”在許多人的腦子裡是一個被人為地縮小了外延的概念,認為它僅僅是歷代文人形諸文字的文學見解。其實,文學理論批評並不是文人賢哲的獨有領地,它也是普通百姓的思想田野;換言之,廣大人民群眾也參與了文學理論批評的創造工程,所不同的是,他們使用的工具不是文字,而是口頭語言。應當說,歷代文人的理論著述隻是文學理論批評遺產的一部分,對於一些比較發達的民族來講,它是重要的、占據主體地位的部分;而對於一些歷史發展比較緩慢的民族來說,它卻隻是比重極少的部分。許多沒有文字的民族,自然就不存在或者極少有書面文論(用其他民族文字記錄本民族文學理論批評,在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中畢竟是少數情況)。不存在書面文論的民族,並不等於沒有文論遺產。因為語言、文學和人類社會幾乎是同時形成的,沒有語言和文學,任何一個人類群體(包括民族在內)都不可能維持下去。沒有文字有語言;沒有書面文學有口頭文學,這在人類文化史上並不是罕見的現像。而自從出現文學即使是單一的口頭文學實踐活動以來,就開始有了說明文學現像的言論、觀點出現。我國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詩歌中,有對文藝和審美起源的美麗想像,可以啟發我們的靈智與思考,進一步去探索藝術起源的奧秘”。少數民族不僅“隻有被譽為‘天籟’的真摯感人、色彩繽紛的詩歌傑作,也有它自己的詩學。這種詩學,是以口耳傳授而存在。”難以窮盡的少數民族各種口頭文學樣式中都有關於文論的見解,廣泛涉及文學本源、功用、創作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具有形像性、派生性、原生性、零散型和流動性特點,它既是有關口頭文學實踐的認識結晶,也是書面文論興起的的重要基礎。挖掘我國少數民族口頭文學中蘊藏的文學理論批評資源,並對之深入探討,前景廣闊。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緒論
    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史,是由生活在這片遼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書寫的,這早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識。然而,在漫長的歲月中,幾乎無人檢視這部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篇章: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本來是由漢族文論和少數民族文論共同構成的中國文論,實際上卻成了漢族(或者說漢語)文論的同義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終於有拓荒者陸續走進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用默默的耕耘,去換取思想的果實,然而,時至今日,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少數民族文論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免不了存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少數民族文論能否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它是怎樣發展的?其前景如何?等等。本書開端就這些問題進行簡要回答。

    恩格斯曾經指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從開始便是由生產決定的。”任何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的產生和發展,也都是由該民族文學生產的歷史和現實決定的。無論是哪個民族,人們創造文學的最初動因,是通過文學去表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感受,但同時,人類在無意識中又創造了一個召喚自己去探索的藝術世界。文學存在的重要條件之一是被廣大的讀者或聽眾接受。讀者或聽眾的接受過程,不是一個單向的、機械地反映過程,而是一個雙向的、能動地信息交流過程。讀者在接受的過程中,必然會生發出種種或強或弱、或隱或顯、或深或淺、或肯定或否定、或簡單或繁雜的感受和認識。這些感受和認識被傳達出來,有的毫無反響或反響甚微,於是轉瞬即逝;有的卻引起人們的共鳴,成為人們的共識,於是得以更廣的持久的傳播,並逐漸積澱、升華、演化為文學理論。因而,伴隨著文學創作的產生和發展,又有了文學理論的出世和成長。文學理論實際上就是人類對文學的沉思,也就是人們對於自己面對文學的世界而提出的一繫列命題所作出的回答。還可以這麼說,文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召喚文學理論的誕生;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總是在相互激發、相互促進的過程中發展的。
    中國文學是多民族的文學。漢族文學是它的主干,各少數民族文學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我國各少數民族創作了浩如煙海、形態各異的文學作品,詩歌、小說、史詩、散文、戲曲文學、民間文學,種類相當齊全,而且在某些領域,占據著中國文學史的核心地位。譬如史詩,建國至今,“彝族發掘出版的創世紀史詩、長篇抒情詩、敘事詩似乎是最多的,發表最早,作品分布的地區也很廣”。“彝族產生了這麼豐富動人的長詩短歌,能夠沒有詩論、文論嗎?”不僅彝族,對整個少數民族我們都可以發出這樣的疑問。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擁有文學創作歷史的民族,會在理論上留下一片空白。這樣一個推理在理論上人們也許不難接受。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們是否充分認識到少數民族文論特殊的存在形態。這個問題解決了,人們就不會面對大量的少數民族文論遺產視而不見,就能發現一個個具有廣闊開拓前景的理論的礦脈。
    在西方,自亞裡斯多德以降,文論家們一直堅守著一個牢固的信念:文學如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有一個有跡可循的邏輯結構,因而文學理論必須立足於認識論的基礎上,重分析性、思辨性。體繫完整、概念周全的理論著作的產生,往往被視為某一學科或某一學派得以確立的標志。與西方文論家不同,我國漢族文論家,歷來重經驗實感的形像描述,往往點到即止,不作詳盡的闡發,表現形態多是隨筆式的詩話、詞話、曲話及短小零散的序、跋、注、疏、評點、回批等。如果我們用西方文論的存在形式為範型去尋找少數民族文論,那麼,所得勢必很有限。同樣,用漢族文論的存在形式為範型去尋找少數民族文論,所得亦不全面。因為許多少數民族文論家,在表述自己文學見解的時候,選擇了一些特殊的形式,它不僅有別於西方文論,而且與漢族文論也不盡相同。比如在少數民族文化中,長期存在一種科際融合的現像,在許多理論著作中,包容著多學科的內容,它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岩鋒在論及傣族文學理論時指出,由於傣族在較長的歷史時期,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保持著原始的聯繫性,物質生產的知識和精神生產的知識並未分離,而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與西方人習慣於把人類的知識,劃分為一個個獨不同,傣族人民更習慣於把人類知識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觀念造成了傣族人民特混合型的知識結構。這就使得傣族歷史、哲學等著作中包涵著文論見解,而文論往往包容著歷史、哲學等學科知識。彝族古代的“大君師”舉奢哲,一生扮演著多種角色,他是經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文論家,又兼通音樂和工藝美術。他的名著《彝族詩文論》,不僅談論了文學創作,而且還談論了歷史和醫學的寫作以及工藝制作。這種情況在漢族文論中雖有存在,但基本上隻限於哲學與歷史著作。這就告訴我們,探尋少數民族文論,必須突破西方和漢族文論的視域,在更廣大的範圍內搜羅鉤沉。
    少數民族文論與西方文論和漢族文論,在存在形式方面,另一個顯著的區別在於:許多理論思想都寄寓在口頭文學之中。實際上,任何民族都有口頭文學;自從有了文學,就開始有了說明文學現像的言論和觀點。在書面文論出現之前,它們往往寄寓口頭文學之中。我國第一部漢語詩歌總集《詩經》,從嚴格意義上說,是口頭文學的記錄,其中就包含著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美”、“刺”見解。後來,由於漢民族文化的迅速發展,書面文學理論日益發達,口頭文論便降為次要地位,並逐漸從漢民族文論史中隱去;即使人們還可以從民間或典籍中搜尋到部分口頭文論資料,也由於它們從整體上來說,已無法在博大精深的書面文論面前顯示出思想的獨創性和新穎性而喪失了在文論史上的重要位置。相反,對於一些歷史進程較為緩慢的民族來說,書面文論往往處於起步階段,甚至還沒有書面文論;即使那些已有的書面文論,嚴格說來,也還是用文字記錄的口頭文論而已,因而,在這些民族的文論史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口頭文論。這些口頭文論,有的比較繫統,具有初步的“論著”形態,如傣族老贊哈歌手講授傣族文學的口頭講義,但更大量的文學見解,則散布於傳說、故事、歌謠、諺語、格言等各種體式的口頭文學作品中。這些口頭文論,是少數民族文化構成中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也是我們了解和認識少數民族文學的不可缺少的鑰匙和參照繫。因而,我們不能用看待漢族口頭文論的眼光來看待少數民族口頭文論。少數民族口頭文論在少數民族文論中的價值,遠遠大於漢族口頭文論在漢族文論中的價值。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