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轉型經濟研究叢書:中國市場化民主化現代化特色之路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徐平劉鈞霆耿麗華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414227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41422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580407
    品牌:經濟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轉型經濟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3-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1
    字數:2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徐平,劉鈞霆,耿麗華


        
        
    "

    內容簡介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深刻的轉型。《轉型經濟研究叢書:中國市場化民主化現代化特色之路》它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各個領域,其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30多年來,中國轉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9.9%的速度增長,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至6,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出口總額達到2.97,上升至世界第2位,外彙儲備超過2.8,連續四年穩居世界第一。《轉型經濟研究叢書:中國市場化民主化現代化特色之路》的宗旨是按照對世界現代化總體進程和總體特征的理解,來構建起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認知框架。

    作者簡介

    劉鈞霆,1972年5月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現任教於遼寧大學經濟學院,任國際經濟與貿易繫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8年和2002年於遼寧大學分別獲得世界經濟專業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2006年在南開大學完成應用經濟學科博士後研究任務。2004年9~12月,經天津市政府選派,作為“首批優秀博士後赴歐洲培訓及開展合作研究”項目成員,赴英國伯明翰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學習與研究。2007年1~5月,受遼寧大學交流合作項目資助,赴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項,曾主持並完成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1項、遼寧省社科基金1項、遼寧省教育廳社科基金1項及遼寧大學“十五”、“211工程”、亞洲研究中心等課題4項。出版專著《入世與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中國家戰略貿易政策研究》等5部,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O餘篇,多篇被SSCI、CSSCI收錄檢索。學術成果多次獲省、市級獎勵。2006年榮獲“遼寧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稱號,2004~2006年連續被評為遼寧大學“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

    徐平,男,1959年6月生, 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共遼寧大學委員會常委、副校長,分管研究生教育、國際交流、校友會和學校教育基金會工作。
    徐平教授長期從事世界經濟、日本經濟、比較經濟體制以及現代化問題教學與科研工作。曾兩次留學日本。主要承擔過國際學術交流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青年基金等科研項目,在《新華文摘》、《世界經濟》、《世界經濟與政治》、《國際經濟評論》、《世界歷史》、《日本學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國家級報刊雜志發表過學術論文或教育文章。主要學術專著有《日本走向現代化》、《日本政府經濟職能的歷史考察與研究》、《苦澀的日本》、《對外開放:挑戰與超越》等。曾獲教育部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遼寧省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和遼寧省教育廳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曾被評為“瀋陽市十大傑出青年知識分子”、入選遼寧省“跨世紀中青年社科理論人纔培養工程”、遼寧省“百千萬人纔工程”百人層次、遼寧省教育廳優秀人纔支持計劃等。

    目錄

    1 總論
    1.1 世界現代化發展歷程
    1.1.
    1.1.2 從自發到自覺
    1.1.3 從萌發到定向
    1.1.
    1.2 現代化、市場化與民主化關繫辨析
    1.2.1 國家利益是根本
    1.2.2 工業化是動力
    1.2.3 經濟增長是指標
    1.2.4 市場化民主化是制度安排
    1.3 後發展國家現代化的特殊性與市場化民主化制度安排
    1.3.1 現代化的一般性特征
    1.3.2 後發展閏家的特殊性
    1.3.3 後發展國家市場化民主化制度安排

    2 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背景與轉型的初始條件
    2.1 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道路探索與歷史邏輯(1861~1949年)
    2.1.1 中國傳統文明的特點
    2.1.2 前現代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
    2.1.3 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認識
    2.1.4 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道路探索
    2.2 中國現代化的初步發展與受挫(1949~1978年)
    2.2.1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2.2.2 中國經濟的初步發展
    2.2.3 中國現代化的受挫
    2.3 中國現代化的轉型及其初始條件
    2.3.1 路徑選擇
    2.3.2 體制轉型
    2.3.3 社會轉換

    3 中國市場化轉型的初步發展與基本成效
    3.1 中國市場化轉型的啟動與發展
    3.1.1 中國市場化啟動及目標模式探索(1978~1992年)
    3.1.2 中國市場化推進與制度框架構建(1993~2002年)
    3.1.3 中國市場化深化與全面轉型(2003年以後)
    3.2 中國市場化轉型戰略特點
    3.2.1 政府主導的市場化轉型
    3.2.2 漸進式市場化轉型
    3.2.3 注重利益共容的中國市場化轉型
    3.3 中國市場化轉型與中國奇跡
    3.3.1 中國市場化轉型的總體評價
    3.3.2 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
    3.3.3 中國對外開放的突出成就

    4 中國市場化進程中的民主化建設
    4.1 中國市場化進程中的政治與社會結構變遷
    4.1.1 中國市場化轉型前政治與社會結構的總體狀況
    4.1.2 中國市場化轉型中的政治結構變遷
    4.1.3 中國市場化轉型中的社會結構變遷
    4.2 中國民主化建設基本內容及其路徑安排特點
    4.2.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主化建設的歷程
    4.2.2 中國民主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4.2.3 中國民主化建設的路徑安排特點
    4.3 中國民主化戰略選擇與市場化轉型的良性互動
    4.3.1 中國現代化進程與民主化、市場化轉型戰略選擇
    4.3.2 中國市場化轉型對民主化發展的積極影響
    4.3.3 中國民主化戰略選擇對市場化轉型的支持

    5 中國市場化民主化深化中的“現代化難題”
    5.1 中國市場化民主化模式反思
    5.1.1 政府主導與政府邊界設定
    5.1.2 漸進改革與限制特殊利益集團
    5.1.3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模式的挑戰
    5.2 中國市場化民主化深化與“現代化難題”的凸顯
    5.2.1 中國市場化民主化中的政府訴求
    5.2.2 “現代化難題”與中國市場化民主化深化
    5.2.3 中國“現代化難題”形成的體制性因素
    5.3 中國市場化民主化深化中“現代化難題”的表現
    5.3.1 中國經濟轉型深化中的“現代化難題”
    5.3.2 中國政治改革深化中的“現代化難題”
    5.3.3 中國社會發展深化中的“現代化難題”

    6 中國市場化民主化推進與“現代化難題”化解
    6.1 中國市場化民主化的繼續推進
    6.1.1 國際環境變化
    6.1.2 國內環境變化
    6.2 中國市場化民主化的未來取向
    6.2.1 以國家制度建設為根本
    6.2.2 以社會基本建設為基礎
    6.2.3 以政治穩定為前提
    6.2.4 以鼓勵創新為導向
    6.2.5 以加強黨的建設為保障

    7 開放世界中的中國市場化民主化與現代化
    7.1 世界總體格局中的大國戰略
    7.1.1 美國的全球戰略
    7.1.2 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戰略
    7.1.3 歐盟的發展戰略
    7.1.4 日本的謀求政治大國戰略
    7.1.5 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
    7.2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7.2.1 改革開放後中國對世界主題的判斷
    7.2.2 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引發的局部動蕩
    7.2.3 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新安全觀
    7.3 開放世界中的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
    7.3.1 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現代化的走向
    7.3.2 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戰略
    7.3.3 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主要特點
    7.3.4 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當代價值
    8 中國大轉型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1.1.2 從自發到自覺
    現代化並非一種自然現像,而是人類通過自身的內在覺醒而探索出的一條發展道路。歷史表明,這一過程是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民族意識覺醒、啟蒙運動、制度創新等一繫列歷史性活動完成的。
    1.1.2.1 文藝復興
    11—13世紀,歐洲經歷了第一次“城市化”浪潮。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形成了一種城市自治的趨向,馬克思稱之為“市民社會”。由於歐洲的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發展多與貿易活動有關,因此,市民的思想狀態比較活躍,活動的空間範圍也比較大。城市化的這樣一種發展形式,使人們容易從傳統的桎梏——宗教、貴族、封建主、王室的依附中遊離出來,追求利潤的經濟活動從封建制度的約束中解脫出來,逐漸形成了新的社會組織方式和行為準則(自治群體和市民文化),城市裡的工藝師、工程師、工匠、技術人員、藝術家、教師以城市為依托,形成了相對自由的氛圍,從事傳授知識的活動。他們常常聚合到一起,租一間房子,教幾個學生,這就是最初的學院。三五個學院合在一起就是最初的大學,如波隆那大學(1088年)、巴黎大學(1150年)、牛津大學(1167年)、劍橋大學(1209年)等。這些大學的出現成為當時自由精神的場所,幫推了文藝復興的興起。14—16世紀,是文藝復興運動時期。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精髓是人文主義,即主張弘揚人性與人的價值,發展人的個性,保護人的尊嚴。個人應通過自己的鬥爭獲得個人自由、尊嚴和個性的解放。作為近代實驗科學之父的培根(Bacon)大聲疾呼:“不要再受教條和權威的統治:看看這世界吧!”培根的思想代表了歐洲人理性的復活,人性光輝的再現,有關人類自身的一種新概念逐漸形成——它體現了對人類的尊嚴和創造力的一種新的信心。人類無須一心想著神對來世會做何判決,而隻需發展自己與生俱來的潛力,尤其是思考能力。③恩格斯曾經這樣稱贊文藝復興:“這是地球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一場最偉大的革命……這是一個需要巨人並且產生丁巨人的時代,那是一些在學識、精神和性格方面的巨人。這個時代,法國人正確地稱之為文藝復興。”①文藝復興開創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開始思考人類的命運以及進行擺脫自然束縛的努力。一些人開始自由經營紡紗、織布、制陶、玻璃制造、采礦和冶金;一些人開始自由進行科學探索,由此形成了重要的天文學革命、化學革命、生物學革命,產生了一繫列偉大成果。換句話說, “文藝復興以後的歐洲,幾乎可以被視為一堆火種,注定將會有‘工業革命’隨之而來。”諾思也認為工業革命起源於文藝復興運動。
    1.1.2.2 宗教改革
    基督教起源於亞洲,發展在歐洲。在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曾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復國組織而遭到壓制。伴隨羅馬帝國的衰落,羅馬帝國不得不尋求一種精神力量的支持——開始承認基督教的存在,基督教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來,基督教的教士們還組織了教廷,開始用基督教的精神力量統治大小諸侯,甚至向統治區域派駐總督,羅馬帝國反而成為一具空殼。這表明,羅馬教會不僅掌控了精神權力,而且掌握了世俗權力。王公、諸侯如不聽其旨意,便會被開除教籍。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法國學者布羅代爾(Braudel)曾經就歷史研究方法論問題提出了一種“長時段”的研究方法,即注重歷史發展過程的細致觀察,高度關注社會結構的長期演化。在學術史上,也有許多學者將漫長而緩慢變化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納入自己觀察的範圍,從整體性的視角對人類社會發展道路以及發展階段提出了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其中包括馬克思、孔德(Comte)、李斯特(liSt)、羅斯托(ROStow)、康恩(kahn)等著名學者。從業已形成的諸多觀點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形態走向高級形態的演化過程。可以說,現代化正是在歷經了這樣一個“長時段”的演化過程之後,逐漸演化成為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最具有彰顯性的發展範式,它不僅以其界標性特征成為一個時代的主體脈絡,同時也構成了相當長時期內影響我們思考範圍的基本框架。
    從一般意義上講,人類社會迄今為止大致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的幾個重大的歷史性轉換。目前,工業社會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固態表現,信息社會則呈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趨向。所謂現代化,就是指在現代生產力引導下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歷史事實表明,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演化過程。對現代化為我們生活所帶來的變化進行密切而持續的關注,既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社會現實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如果忽視對這一變化進行密切而持續的關注,我們便會失去對世界現代化乃至中國現代化的完整把握。把握現代化的總體進程和總體特征,目的在於探明中國現代化在世界現代化總體進程中的地位及趨向選擇。若問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最持久的特征是什麼,這就是為實現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換而付出的艱苦而卓絕的努力;若問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換過程中最復雜的問題是什麼,這就是為實現這樣一種轉換而進行的艱難而曲折的道路探索。可以說,今日的中國已經進入了這一社會轉換的最關鍵時期,一條越來越清晰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實現現代化的“中國道路”正在凸顯。
    具有鮮明特色的實現現代化的“中國道路”的績效究竟怎樣?如果我們平心靜氣地評價,可以說這條道路實現了當代中國的三個歷史性躍升——綜合國力的歷史性躍升、民生水準的歷史性躍升和國際地位的歷史性躍升。從綜合國力來看,如果將中國的發展放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進行觀察,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CDP1300年以前曾經長期領先於世界。但此後,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到19世紀的時候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更加擴大。隻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接近10%的速度增長,持續時間之長、速度之高,實屬罕見。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具全球影響力的制造業大國。從人民生活的改善來看,中國不僅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創造了人民生活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49,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人均收入差1300年之後首次出現了收斂的趨勢。中國國家統計局在2012年公布的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新中國的誕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人類歷史上後發展國家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奇跡。尤其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國際和國內重大事件的考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選擇的劃時代意義已然清晰可見——中國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成功之路。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