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土地財政理論與實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科學出版社
【市場價】
430-624
【優惠價】
269-390
【作者】 鄧子基唐文倩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411852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4118520
版次:1

商品編碼:11039666
品牌:經濟科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2-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8
字數:3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鄧子基,唐文倩

    
    
"

內容簡介

《土地財政理論與實踐》主要內容包括:中外土地產權制度比較、土地流轉制度的中外比較與借鋻、中外公有土地租賃制度的比較與借鋻、國外土地相關稅制的比較與借鋻、中外土地市場及土地管理制度國際比較等。

作者簡介

鄧子基,男,1923年6月生,福建沙縣人,漢族,中共黨員。廈門大學《資本論》研究生畢業(1952年)。現任廈門大學資深教授(院士待遇),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訪問學者導師,財政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全國重點財政學科總學術帶頭人。知名經濟學家,財政學家,教育家,中國財政學界主要學派“國家分配論”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已從事教育與科研65周年,培養了大量高級專門人纔,其中數以千計本科畢業生,300多名碩士,107名博士(包括博士後4人)。

唐文倩,女,1986年8月出生,安徽合肥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繫2010級碩博連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攻讀博士期間,獲“海右”全國博士生論壇優秀論文獎,“福建省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團隊”,廈門大學90周年校慶獎學金,廈門大學科研成果二等獎,鄧子基獎學金,並多次榮獲廈門大學“三好學生”、“優秀黨員”等。2012年編著出版《鄧子基財政學術思想研究》,並在導師鄧子基資深教授指導下在《財政研究》、《稅務研究》、《廈門大學學報》、《涉外稅務》、《東南學術》、《福建論壇》、《中國稅務報》(理論版)等學術刊物發表多篇論文和經濟隨筆。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土地資源與國家財政
引論
一、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土地制度及土地政策的演變
二、土地資源對現代國家以及現代經濟發展的意義
三、何謂“土地財政”
第一章 “土地財政”解構和地方財政風險考量
第一節 我國政府“土地財政”收入解構
第二節 城市化快速擴張下的政府財政和經濟總產出風險
第二章 “土地財政”興起的經濟、制度環境
第一節 經濟體制改革與財政分權
第二節 發展地方經濟的內在激勵與轄區間的橫向競爭
第三節 財政預算軟約束的制度環境和轉移支付制度問題
第四節 房改政策為商品住宅市場的繁榮提供終端需求支撐
第五節 土地公有、征用、儲備及有償使用制度

第二篇 中西模式比較及“土地財政”轉型
第三章 “土地財政”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實際發展模式
第一節 “土地財政”支撐中國持續的經濟高增長
第二節 “土地財政”持續支撐稅收收入高增長
第三節 “土地財政”支撐中國高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
第四節 “土地財政”改善民生,推動社會事業發展
第五節 “土地財政”與可能的社會公平、安定隱憂
第四章 “私有土地+稅收財政”與“國有土地土地財政”中西模式比較研究
第一節 中外土地產權制度比較
第二節 土地流轉制度的中外比較與借鋻
第三節 中外公有土地租賃制度的比較與借鋻
第四節 國外土地相關稅制的比較與借鋻
第五節 中外土地市場及土地管理制度國際比較
第五章 盡快實現地方財政收入的平穩轉型
第一節 “土地財政”是我國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初期的階段性依靠
第二節 重構地方政府競爭體繫,由“投資型”向、“服務型”轉變
第三節 引導“土地財政”由“出讓收入為主”向“稅收收入為主”轉型

第三篇“土地財政”相關重大民生熱點問題
第六章 土地征用補償理論和我國征地補償制度
第一節 有關土地征用補償的理論學說
……
第四篇 土地資源管理、相關財稅以及金融制度改革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管子日:“地者,萬物之本源。夫民之所生,衣與食也。食之所生,水與土也。”可見,土地資源關繫到國計民生和民族發展,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中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五千年文明史其實就是農耕文明發展史。在華夏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悠悠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傳承,凝結成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也孕育出豐富的土地經濟理論和政策思想。“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自辛亥起百年來,關於土地問題的討論、思考從未停止。100年前的舊中國,孫中山“平均地權”的思想主張雖然沒有付諸實施,但無疑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中國共產黨人承繼孫中山的土地理想,立足現實,清醒地認識到土地問題是民心所向的重大民生問題。因此,在中國革命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適時制定了土地政策。“平分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號召動員了中國民主革命最廣大的主力軍,獲得了民族獨立和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1978年,安徽省鳳陽小崗村農民的“大包干”,再次在中國土地上奏響改革樂章的序曲。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的確立,是推動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在此基礎上,我國逐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也由此釋放出巨大產能。1982年到1991年的10年間,中國糧食產量年遞增8%,成為全球大的糧食生產國,困擾國人已久的十多億人的喫飯問題從此得以緩解。中國以占全球8%的耕地總面積,養活了全球20010的人口。
迄今,土地仍是我國當前多種社會問題之源。胡錦濤總書記用“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來強調、推行中國的土地管理制度。中國共產黨90年的發展歷程表明,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就要尊重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中國的國情,從實際出發,纔能制定出正確、完善的土地制度,利用土地“杠杆”撬動社會發展。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