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牛津通識讀本----知識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譯林出版社
    【市場價】
    430-624
    【優惠價】
    269-390
    【作者】 詹妮弗·內格爾徐竹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8883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88830
    版次:1

    商品編碼:13062605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平裝

    叢書名:牛津通識讀本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2-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80
    字數:189000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作者:詹妮弗·內格爾,徐竹


        
        
    "

    編輯推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都可以說自己知道“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的☆高峰”這個簡單事實。但是在知識論領域,在做這一陳述時卻需要三思:如果你無法獲得支持這一主張的實質證據,可能你就不能算作擁有此項知識。知識論就是這樣一門探求“知識”本質的哲學。它所要思考的問題有:我們如何能確定自己知道某件事?“知道”和“認為”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我們能從他人那裡獲取知識嗎?如此等等。內格爾在本書中援引了許多經典案例和日常案例,帶領我們輕松走入知識論領域,說明我們是如何在理解知識之路上取得進展的。

    內容簡介

    人類天生渴望知識。但什麼是真正的知識?它和純粹的信念有何不同?在你聲稱知道某件事之前是否需要能夠為其辯護?哲學上關於這些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本書不僅考察了哲學傳統中的經典知識論問題,也對由現代邏輯學、語言學和心理學發現而衍生出的新的理論難題作了細致清晰的概述。從相對主義到懷疑論,再到互聯網資源的可靠性,內格爾援引日常案例來解釋知識論的關鍵主題和論爭,說明我們是如何在理解知識之路上取得進展的。

    作者簡介

    詹妮弗?內格爾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教授,研究方向集中在知識、信念以及我們追蹤自己和他人這些狀態的能力上。另從事當代心理哲學研認知和心理狀態歸賦有特別的興趣。研究興趣還涉及認識論的歷史,包括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傳統及古典的印度傳統。她的大部分研究借鋻來自認知科學和實驗哲學的經驗發展,以此解決知識論和心理哲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

    精彩書評

    “本書淺近易解、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知識論領域裡的這些思考、視角和問題,既包括經驗主義、理性主義、懷疑論這些十分廣泛的觀念,也包括蓋梯爾反例、語境主義、封閉原則這樣一些相對專門的概念。短短一百多頁,可以讓讀者對當代知識論關注的一大批主要問題有個大概了解。”
    ——哲學學者、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陳嘉映

    目錄

    致謝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懷疑論
    第三章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第四章知識的分析
    第五章內在論與外在論
    第六章證言知識
    第七章標準轉換?
    第八章關於知識的知識
    索引
    英文原文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引言

    知識的尋求
    獲取知識現在可以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即便是很難的問題也隻需要敲幾下鍵盤就能獲得答案。我們個人的記憶、知覺與推理能力可以毫不費力地由很久之前的朋友或專家來檢驗。如果過往的幾代人依然在世,他們也一定會為我們所能獲取的書籍數量之巨大而無比驚訝。
    然而,這些新的優勢並不能使我們避開一個古老的問題:如果知識如此容易獲得,那麼單純的意見也是,而我們很難分辨哪些是真正的知識,哪些隻不過是一些意見。譬如,看起來值得信任的網站也許並不客觀公正,享譽世界的權威也可能受某些證據的誤導而走向錯誤的方向,幻覺還會扭曲我們自認為看到或記得的事情。因此,那些初看起來像是知識的東西,也有可能最後被證明並非真的知識。考慮到這項探究的困難,我們不免懷疑真正的知識究竟是什麼樣的。知識究竟是什麼?在認為某物為真與真正知道它為真之間,究竟有什麼差異?我們究竟如何能獲得知識?
    這些問題都非常古老,而且有一個專門的哲學分支來回答它們—知識論(epistemology),幾千年來一直是較為活躍的哲學主題。某些核心的問題歷經千年的思考仍然亙古常新:知識與真理的關繫是什麼?視覺和聽覺這樣的感覺提供知識的方式是否與抽像推理提供知識的方式相同?為了確定知道某件事情,是否需要具備證成該項主張的能力?有的研究課題則是近來纔湧現的,主要是根據某些人性、語言和心靈上的新發現。譬如,知識與意見的對立是否存在於所有文化之中?一般而言,“知道”這個詞總是指稱相同的對像嗎?還是說它在法庭辯論中指稱意義重大的事實,而在公交車站的隨意交談中指代無足輕重的東西?從自然的直覺上看,我們對於他人所知的東西究竟擁有怎樣的印像?這些印像又告訴了我們多少關於知識本身的東西?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在對知識的探究中發掘出了許多費解的謎題與悖論。他們同時也創造性地發展出了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本書將首先回顧知識論歷史上的這些重要進展,而後就將引向這一領域在當代的核心論爭。以下我們先從回顧知識的一些特征開始,這很容易激發哲學上的好奇心。

    知識與認知者
    知識常被勾畫為某種自由流動的客觀資源:知識被認為儲存在數據庫與圖書館裡,通過“知識經濟”—有時也被稱為“信息驅動的商業”—發生交換。如許多資源一樣,知識可以是為了多重目的而被獲取與應用,也可能會丟失—有時要付出很高的代價。但是,知識與我們之間的關繫要遠遠比水或黃金那樣的資源與我們的關繫更為密切。即使人類的感性生活在某一災難中被完全抹殺,黃金仍然可以繼續存在。然而,知識是否能持續存在下去,卻不能不依賴於認知者的存在。
    知識還很容易被等同於事實,但並非所有事實都是知識。設想一下,晃動一隻裝有一枚硬幣的密封紙箱, 當你放下紙箱,其中硬幣的兩面之中必有一面朝上:我們把這稱作一個事實。但隻要還沒有人打開過紙箱,這個事實就仍不為人所知;它就還不是一項知識。此外,僅僅通過寫下來,事實也不會由此變為知識。假設你在一張紙上寫下:“這枚硬幣正面朝上”,而在另一張紙上寫“這枚硬幣背面朝上”,那麼這兩張紙上所寫的總有一個是事實,但你仍然不會知道究竟硬幣的哪一面是朝上的。所以,知識所要求的乃從主體的一方通達事實的某種方式。隻要不考慮如何通達事實,則不論圖書館或數據庫裡保存的是什麼,它們都不會是知識,而隻不過是一些墨水符號或電子印記。就任何已知的知識而言,對事實的通達有可能專屬或不專屬於個人:同一個事實或許隻是由某個人所知道,而並不為他人所知。普通的知識或許能夠被多人分享,但絕沒有任何知識空蕩蕩地搖晃而不從屬於任何主體。與水或黃金不同的是,知識永遠從屬於認知者。
    更確切地說,知識總是從屬於某些個體或群體:群體的知識或許會超越其中個體成員的知識。有時一個群體知道某個事實,隻是因為該群體的所有成員都知道了這個事實(“樂隊知道音樂會晚上八點鐘開始”)。但有時我們也會說,樂隊知道如何演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全篇,即便其中的個體成員僅僅知道他們自己所負責演奏的部分。又或者說,某個流氓國家知道如何發射搭載核彈頭的導彈,即便這個國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控制這一發射所需要的哪怕一半信息。群體可以以極具創造性(或破壞性)的方式組合其成員的知識。
    那麼,是否存在超越人類個體與群體的知識?我們是否有必要討論非人類的動物的知識?或者, 假如有上帝的話,還有上帝的知識?這些問題極有可能把我們推向生物學和神學上的艱難論爭。出於這個原因,大多數知識論學者都從簡單的範例出發,即某個個人(譬如你自己)的知識。這種知識將會是本書關注的焦點。這裡所關心的意義上的知識,即個人與事實之間的關聯。即便我們把關注點限制到某一個認知者與某一個所知的事實上,描述這種關聯仍然非常有挑戰性。對你來說, 知道某件事情,而非僅僅相信它,是什麼意思?

    發現差異
    如果要尋求真正的知識與一般的信念之間的差異,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我們如何能確信這裡真的有某種差異。考慮一下這樣的觀點:知識與意見之間沒什麼真正的區別。倘若“知識”不過是我們貼在精英態度上的標簽呢?在我們的文化中,或許諾貝爾獎得主的科學研究就是這種意義上的知識,或是某個首席執行官對他的企業的思考也是知識;而在歷史上的其他時代或世界上其他地域,大祭司的教義或部落長者的意見也可以是這種意義上的知識。與此相一致的是,弱者或處於劣勢的人們持有的觀點卻被看作迷信或誤解。按照這種犬儒主義的理論,某個觀點究竟是知識還是僅僅作為意見,取決於持有觀點的人究竟是領袖精英還是競爭的失敗者,而無關乎這一觀點本身及其與實在的關繫。
    把知識看作地位的標簽,也並非全無道理。“知識”肯定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標簽,說某種態度是知識,就意味著它高於許多其他態度。而且,知識與權力之間也的確存在著很強的雙向關聯:權力通常會使人具備一些優勢,有助於獲取知識;而知識也能幫助人們攫取權力。我們對知識的判斷甚至也常常會受到某些偏見的影響,這些偏見通常也正是來自所評價對像的社會地位。但犬儒主義理論所主張的要遠遠超過這些,即權力與知識總是攜手並進,或者說人們通常認為兩者密不可分—犬儒主義主張知識隻不過是對權力的感知,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犬儒主義理論試圖解釋“知識”一詞的實際使用,但它沒有把握住某些相關事實。首先,它低估了人們對抗有權者觀點的能力:即便是諾貝爾獎得主的觀點也不能免於懷疑和挑戰。或者更一般地說,即便我們很有可能會視有權者為有知者,我們也依然會在真正的知識與僅僅看似有知識之間識別出區分的界限。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其中曾經被認為是有知識的專家,結果卻被證明是錯了。其次,它也沒有抓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談論知識的方式。“知道”這個動詞並不隻是頂尖的專家或領袖人物纔能用得上,它在英語中是十個最常用的動詞之一。通常我們描述看到的、聽到的和回憶起來的事情,都是默認用這個動詞。例如,你知道昨天晚上喫了什麼,也知道誰贏得了最近一次的美國總統大選,更知道你現在是不是穿著鞋子。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序 言
    陳嘉映
    從理知時代起,人們就開始反思知和知識的性質,且不說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孔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也都有關於知的深刻思考。當然,直到近世,知識論纔形成一個學術分支,在分析哲學學統那裡,知識論又圍繞某些特定的視角和問題展開。本書淺近易解、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知識論領域裡的這些思考、視角和問題,既包括經驗主義、理性主義、懷疑論這些十分廣泛的觀念,也包括蓋梯爾反例、語境主義、封閉原則這樣一些相對專門的概念。短短一百多頁,可以讓讀者對當代知識論關注的一大批主要問題有個大概了解。這本書的另一個優點是譯文準確、平實。
    不過,我個人對主流知識論有相當的保留,願意借這個機會提示其中幾點,也許對閱讀此書的讀者不無幫助。
    第一,分析哲學追求清晰,這當然是個優點,然而,很多分析哲學家是以科學為榜樣來追求清晰的,嘗試把思想困惑轉變成一些類科學問題。這個方向上的努力帶來的往往是徒有其表的清晰。科學問題是有解的,其外在標志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科學問題的提出方式和解決會達到共識。這既不是哲學思考的目標,也不是哲學思考的實際結果—即使在分析哲學內部,研究者也從來沒有在哪個解答上達至共識。個中緣由牽涉太廣,無法在這裡展開。
    第二,對“知識”的探究有種種途徑,例如,對知識、知、看法、信念等的概念探究,對獲取知識的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對這類心理活動的神經活動基礎的探究。我們一開始就須記得它們是不同層級的探究。我不是說這些不同層級的探究各自隔離,不能互相啟發,但我的確認為我們不應該不加注明地把它們共置一爐。
    第三,這本小書沒有討論自我認識這個課題。的確,主流知識論主要依循的是對像性認識的思路,自我不是一個現成擺在那裡的單純對像,我們甚至不會把自我認識的結果叫作“(關於自己的)知識”。然而,實際上知識論繞不開自我認識問題,因為對知識的反思必定涉及“關於知識的知識”或“我們對知識都知道些什麼”,隻不過,作者立刻把這個話題轉向“讀心”問題(第112頁)。但對“他心”的認識不可能脫離對自己的認識。對像性認識在面對自我認識和“他心”問題時卻難免左支右絀,最後隻能求助於“對心理狀態的表征”之類的途徑。這類途徑是遠遠不足用的,因為人的心靈,無論自我還是他心,都不可能被充分對像化。毋寧說,自我認識本身就是自我如何存在的一部分:你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缺陷,你認識不到自己的能力和缺陷,你將是不同的人。而這一類更富意趣的話題通常都逸出了主流知識論的視野之外。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