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山雷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64-672
    【優惠價】
    290-420
    【作者】 夏麗娜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758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75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4063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0
    字數:141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夏麗娜,潘桂娟


        
        
    "

    內容簡介

    張山雷,名壽頤,原名壽祥,字頤征,生於清同治十二年(1837),卒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江蘇嘉定(今上海)人,近代中醫名家,著有《中風斟詮》《難經彙注箋正》《脈學正義》《讀素問識小錄》《古今醫案平議》《瘍科綱要》《小兒藥證直訣箋正》《瀋氏女科輯要箋正》等。張山雷博古通今,精研歷代典籍,重視臨證,尤其是對中風病和瘍科病的診治可謂推陳出新,在脈學、用藥及炮制方面也卓有建樹。張山雷不僅擁有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而且為中醫教育盡其一生心血,是近現代中醫學術界頗有影響的中醫大家。《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山雷》內容包括張山雷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夏麗娜,女,1976年出生,四川省德陽市人;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醫學博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從事中醫養生理論及應用研究、中醫名家學術思想研究。主編《風藥新識與新用》等。《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一)從醫概況
    (二)辦學紀要

    著作簡介
    一、《讀素問識小錄》
    二、《中風斟詮》
    三、《難經彙注箋正》
    四、《古今醫案平議》
    五、《藏府藥式補正》
    六、《瘍科綱要》
    七、《瀋氏女科輯要箋正》
    八、《醫事蒙求》
    九、《脈學正義》
    十、《本草正義》
    十一、《小兒藥證直訣箋正》
    十二、《經脈俞穴新考正》
    十三、《籀簃醫話》
    十四、《病理學讀本》
    十五、《藥物學綱要》
    十六、《談醫考證集》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二、學術特色
    (一)博古通今,融彙中西
    (二)精研典籍,師古不拘
    (三)評議各家,闡述己見
    (四)評按醫案,獨具匠心
    (五)深研脈診,察識脈源
    (六)選方有道,用藥嚴謹
    (七)精於辨證,推陳出新

    臨證經驗
    一、時病診治
    (一)感冒
    (二)風溫
    (三)濕溫
    二、內科雜病診治
    (一)中風
    (二)頭痛
    (三)咳嗽
    (四)痰飲
    (五)胃脕痛
    (六)反胃
    (七)洩瀉
    (八)痢疾
    (九)便血
    (十)癃閉
    (十一)積聚
    (十二)水腫
    (十三)汗證
    (十四)心悸
    (十五)消渴
    (十六)癲痫
    (十七)痿證
    (十八)痺證
    三、外科疾病診治
    (一)瘍證
    (二)痔
    四、婦科疾病診治
    (一)月經不調
    (二)崩漏
    (三)熱入血室
    (四)帶下病
    (五)惡阻
    (六)產後病
    五、兒科疾病診治
    (一)急驚風
    (二)疳積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術傳承
    三、後世發揮
    (一)對經典理論的發揮
    (二)對中風病診治的發揮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山雷》:
    三、從醫經歷
    (一)從醫概況
    張山雷稟賦聰明,自幼好學。5歲啟蒙讀書,6歲人家塾,11歲時四書五經成誦,19歲時入泮,為秀纔。張山雷喜好文學,遍讀諸子百家著作,博學多聞,後因其母患風痺之頑證,久治不愈,深感醫藥治病救人的重要,遂決定棄儒學醫。張山雷夜以繼日地鑽研中醫經典、歷代醫家著作,先後隨當地老中醫俞德琈、侯春林學習。學有所成後,赴滬上隨吳門名醫黃醴泉學習內科。數年間,張山雷學業大進,親友鄰居請其診病,多應手取效。後又師從上海方泰鎮黃牆村的名醫朱閬仙學習外科。朱閬仙視張山雷為得意門生,以生平經驗傳授指點,張山雷親聆教誨,學識益臻精湛。
    張山雷博覽群書,治學嚴謹,酌古準今,通權達變,遵古而不泥古,信今而不盲從,故能融會貫通,取精用宏。他主張學醫首先應從研讀經典文獻人手,《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猶如儒家的《四書》《五經》,“微言雋義、層出不窮”,必須於此精研有得,打好基礎,然後閱讀後世各家著述,纔能有所依據,不致誤人歧途。但是這些古代經典,大多傳於後人之手,幾經傳寫編輯,殘缺訛誤,已失去本來面目。因此,讀者必須自具識力,去粗存精,去偽存真,使古書能為我用。張山雷的著述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古代文獻的整理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校勘、箋正、訓釋、評議等多種形式。

    張山雷整理研究過的古代中醫文獻包括《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錢氏小兒藥證直訣》等眾多醫籍。他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對這一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提到具體的學習方法時,他指出,對以上諸書“隻能就原有白文細細讀去……其有不甚可解者,則姑置一邊,留待日後再讀再解,或者自己功夫日進,治驗豐富,則必有昔日之所不解者,俟至異日而一旦豁然者”。反映了他提倡獨立思考、深入鑽研、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後學很有啟發。其對於各家學說、經驗,亦采取實事求是的分析態度,對精當之處加以贊揚,對錯誤之處提出批判,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張山雷畢生好學不倦,晚年仍手不釋卷,對學生有殷切的期望。他教導學生說:“學校之卒業有定期,而學力之深造無止境。況乎病理藥理以愈加探討而愈得證明,豈僅三五年所能兼容並包,無所不貫!”語意殷拳,發人深省1
    1914年,鋻於當時西方醫學的傳人,中醫日受排擠。朱閬仙深感傳統中醫學習漫無定軌,認為國人當力求自強,務必振興中醫事業,改革中醫教育,於是自己出資,籌設中國醫藥學校於黃牆村家塾。此時,張山雷積極協助其師創辦中醫學校,並擔任學校教務主任之職,擬定教學計劃,編纂課堂講義。張山雷認為,幾千年來,中醫學名賢繼起,著作如林,自清初以來,醫學中更多通品,然其間有的說理未盡透徹,有含意未申之處,且醫之與其他學說不同,辨證有偽,選藥必悖,為功為罪,捷於桴鼓。因此,在黃牆村家塾執教時,他就著手著書立說,編纂講義。1916年,朱閬仙病逝,黃牆朱氏私立中醫藥學校停辦,張山雷來到上海一面開業行醫,一面在神州醫藥學校任教。他為人謙虛低調,其診所招帖僅書“張山雷知醫”五個字,不寫科目。由於他醫術高明,對病人認真負責,不久就在嘉定名噪一時,看病就醫者絡繹不絕。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復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復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繫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繫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纔,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