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瀋金鼇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藺煥萍董鴻志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437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437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6484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7
    字數:2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藺煥萍,董鴻志,潘桂娟


        
        
    "

    內容簡介

    瀋金鼇,字芊綠,晚號尊生老人,生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江蘇無錫城內西水關堰橋人,清代著名醫家;其代表性著作為《瀋氏尊生書》,其中包括《脈像統類》《諸家主病詩》《雜病源流犀燭》《傷寒論綱目》《婦科玉尺》《幼科釋迷》《要藥分劑》等。瀋金鼇以《內經》為本,尊古而不泥古,廣征博引各家學說,闡明雜病學術源流;臨證重視脈法,以脈取證;重視培補脾胃,注重情志,善調氣血,於養生也有深入的研究。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瀋金鼇》主要內容包括瀋金鼇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藺煥萍,女,1977年出生,俠西省渭南市人;陝西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醫學碩士,方劑學專業;從事中醫方劑教學、科研及文獻研究,醫家學術思想研究。參鳊《中醫藥文獻檢索》《難經發揮》《侶山堂類辯》及《陝西古籍總目》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著作簡介
    一、《脈像統類》
    二、《諸脈主病詩》
    三、《雜病源流犀燭》
    四、《傷寒論綱目》
    五、《幼科釋謎》
    六、《婦科玉尺》
    七、《要藥分劑》

    學術恩想
    一、學術淵源
    (一)論疾病繼承中醫經典理論
    (二)論脈法源於《內經》《脈經》
    《瀕湖脈學》
    (三)論導引法源於《保生秘要》
    (四)傳承業師學術經驗
    二、學術特色
    (一)內科
    (二)婦科
    (三)兒科
    (四)外科
    (五)養生
    (六)方藥

    臨證經驗
    一、內科
    (一)肺病
    (二)脾胃病
    (三)腎病
    (四)心病
    (五)肝病
    (六)其他
    二、婦科
    (一)求嗣
    (二)月經
    (三)胎前
    (四)小產
    (五)產後
    (六)帶下
    (七)崩漏
    (八)雜病
    三、兒科
    (一)初生兒諸病
    (二)驚風
    (三)痫病
    (四)疳積
    (五)吐瀉
    (六)感冒
    (七)咳嗽哮喘
    四、外科
    (一)疹子
    (二)乳病
    (三)腰痛
    (四)腹痛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一)其人
    (二)其書
    二、後世發揮
    (一)內科
    (二)外科
    (三)婦科
    (四)兒科
    (五)養生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瀋金鼇》:
    1.詳辨病因病機
    (1)溯其源流,詳細辨析
    《雜病源流犀燭》中對疾病分類,首列髒腑門,並雲:“髒腑先後之次,則以髒腑經脈之連屬為主,如肺脈注於手陽明大腸,大腸脈注於足陽明胃,胃脈注於足太陰脾,故以為次也。”在編排體例上,以經脈流注為次第。在論述疾病方面,於每篇源流之下首列《靈樞·經脈》篇的十二經脈起止循行及某經之氣血多少,再以《內經》《難經》的髒腑學說以澄其源,並采後世各家論述來析其流。在論述每一種病證時,均進行繫統整理,首先辨析其病證,明確其概念,然後論述其生理、病機,並闡述其治法、所用方劑,最後彙列名家論述及方藥制服方法。
    如《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五·痢疾源流》中首先論述了痢疾的定義,認為痢疾是由於濕熱壅郁、氣血凝滯於胃腸的一種疾病。認為諸痢為暑濕病,由濕蒸熱壅,以至氣血凝滯,是痢疾的根本。其主癥除瀉痢之外,又有裡急後重,小便赤澀。將痢疾分為赤痢、白痢、痢而兼黃。其病機以濕熱壅郁,氣血凝滯為主;又心主血,“心移病小腸,則血凝而成赤痢”。肺主氣,“肺移病大腸,則氣結而成白痢”;“血與氣之凝結,必夾飲食痰涎,始成積滯”;“胃家飲食痰涎之積滯,必由大小腸出,故病又從胃而及二經,其所痢又必兼黃”。認為痢疾不可一概歸為胃腸,而是“其或是赤,可知病因於血,即病根於心;其或是白,可知病因於氣,即病根於肺;其或是黃,可知病因於飲食痰涎,即病根於胃”。其治療當從所傷髒腑氣血而治:一是投以引經藥,因於心加黃連、細辛,因於肺加桔梗、升麻,根於胃加白芷、大黃。二是傷氣分則調氣益氣,用導氣湯、異功散、木香化滯湯;傷血分則和血補血,用阿膠四物湯、四物地榆湯加山梔、槐花等;傷胃分則安胃養胃,用胃苓湯、香砂枳術丸。同時,告誡痢疾以濕熱為主,要以清熱祛濕為要。脾胃為後天之本,故“雖病在氣血,亦必兼理脾胃”,此乃治痢之總則。痢疾日久易於傷腎,傷及腎陰用熟地炭、丹皮、山藥等,傷及腎陽用肉桂、補骨脂、五味子。並指出痢疾變證及壞證,如因治痢不當,攻伐無度,常致壅滯氣血,變為腫脹喘急,用木香調氣湯、蘇子降氣湯。瀋金鼇恐其不詳,指出痢疾“病之由來不一,更變無窮,固不得不求其詳也”,又指出不同體質者患痢疾應區別治療,共列15條。如老人深秋患痢呃逆,最宜小心,宜黃柏末,米飲丸,參、苓、米湯下;孕婦患痢,不可輕用傷胎藥,宜黃芩、黃連、白芍、炙甘草、橘紅、枳殼、紅曲、蓮肉,略用升麻亦可,未滿七月,勿用滑石;產後患痢,積滯雖多,腹疼雖極,但不可輕用蕩滌藥,如大黃、芒硝之類等,應精確詳細。不僅如此,瀋金鼇還詳細辨別赤白痢。如赤痢下膿血,由於脾經受濕,宜蒼術地榆湯。下血不止,熱毒凝滯,宜郁金散。純下血而色鮮紅,心家伏熱,宜犀角丸。赤痢久而百法不效,脈沉弦而左為甚,穢物甚少,但有紫黑血水,此瘀血,宜乳香、沒藥、歸尾、桃仁、木香、檳榔,甚者加大黃,辨析精細。另外,又將痢分為水谷痢、膿血痢、風痢、寒痢、濕痢、氣痢、疫痢、休息痢、五色痢、毒痢等10種,分別從定義至證治進行論述,可謂詳盡。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