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醫心質學教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574-832
    【優惠價】
    359-520
    【作者】 李良松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5146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51464
    版次:1

    商品編碼:12488258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0
    字數:1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李良松


        
        
    "

    內容簡介

    《中醫心質學教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分別從中醫心質學概論、中醫心質學的理論基礎、中醫心質學的理論與分型、中醫心質學的臨床治療四部分來論述,內容涉及心質學定義、分型、診斷、治療等關於中醫心質理論和實踐的各個方面,並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維視角進行詮釋和論述。書後還附有中醫八種心質歌訣、心質名文選、中醫心質學分型量表,為中醫心質學的定量與定性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全面推廣應用中醫心質學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作者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先後編寫出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中醫文化探津》等專著25部,與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聯袂主編101部、7000 多萬字的佛醫巨著《中國佛教醫藥全書》,與臺灣星雲大師聯袂主編36冊、1000多萬字的《中國佛教繫列叢書》,發表《商周青銅器上的醫學銘文探析》、《殷商甲骨病案探釋》等學術論文67篇。

    目錄

    中醫心質學概論
    一、中醫心質背景
    二、中醫心質釋義
    三、相關學科思考
    (一)中醫心理學
    (二)西方心理學
    (三)整合醫學
    (四)靈性心理學
    四、中醫心質定義

    中醫心質學的理論基礎
    一、相關概念的辨析
    (一)神
    (二)七情
    (三)夢
    二、心質學相關學說
    (一)氣質學說
    (二)心性理論
    (三)七情學說
    神理論
    三、心質的三個維度
    (一)心靈質
    (二)心識質
    (三)心意質
    (四)三者的關繫
    四、儒釋道三家心質
    (一)儒家
    (二)釋家
    (三)道家
    五、心質學發展源流
    (一)中醫心質的萌芽
    (二)中醫心質的發展
    (三)中醫心質的繁榮
    (四)中醫心質的近況

    中醫心質學的理論與分型
    一、心質學臨床理論
    (一)陰陽學說與心質
    (二)藏像學說與心質
    (三)經絡腧穴與心質
    (四)五運六氣與心質
    二、心質修煉的層次
    (一)真我
    (二)超我
    (三)自我
    (四)本我
    (五)非我
    (六)五者的關繫
    三、心質常見的八種類型
    (一)概述
    (二)八種分型
    (三)典型心質
    (四)結合心質
    (五)心質疾病
    四、心質的影響因素
    (一)先天“心”
    (二)後天“心”
    (三)先天“質”
    (四)後天“質”

    中醫心質學的臨床治療
    一、心質治法
    (一)治法概論
    (二)分型調養

    附錄
    一、心質訣
    二、心質名文選錄

    中醫心質量表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醫心質學教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
    (三)道家
    道家思想在經歷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特有的一種文化大繁榮現像——百家爭鳴之後,形成了一種以“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為中心思想的信仰基礎,作為中國本土文化孕育的宗教信仰,道教思想萌芽於中國的封建社會,伴隨著皇權意識的產生,百家爭鳴時代結束。作為中國後封建時代的第一個大一統社會,秦為了樹立普遍的“尊君”意識,采取了一繫列違背自然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統治後期,經濟疲軟,社會秩序混亂,文化淪喪,人民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所以,在禮崩樂壞的秦後漢統一時期,道家思想顯得彌足珍貴,黃老思想被漢初統治者所重視,結合社會的自我修復能力,到漢武帝統治時期,社會已經初具恢復禮樂制度的生機和物質基礎,一直實行郡國並行制的西漢存在影響中央集權的不和諧因素,因此一套“陽儒陰法”的思想上層建築逐步取代了漢初“人權萌芽”的黃老之學。直到東漢時期,隨著方士和讖緯學說的盛行,道家思想有復蘇之勢,道教的雛形也形成於此。
    21世紀初期,宗教思想研究進入了一個理性而深刻的階段,道家心性論的思想體繫初步建立,這也為討論道家思想與心質學的聯繫奠定了理論基礎。道家思想作為道教的一種指導思想,能夠歷經中國社會制度的變遷而不滅.與其“秉心”“憑心”“契合於心”的認識論觀點有很大關繫。道家思想是一種更傾向於人性的宗教思想理論,雖然其核心是形而上的“道”,並衍生出一繫列神譜,但“天人合一”卻依舊把修心的實質落在了“人”身上。這便是宗教思想的一種進步因素。道家思想深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了中國人認識和改變世界的方式,通過社會遺傳和歷史繼承,這種認識論和世界觀也同時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對自我心質的認識和改造。
    1.性論
    道家性論的實質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和延伸,同時“反哺”於“道”,即“人亦大”。一般認為,道家的“性”指的是人的先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應著心質學的心靈質層面。
    《老子》一書未見“性”字,但其提出的“德”,即後代所謂的“性”。因為道彰顯於物,即是“德”。德內化於人,即為人之性,與道家基本性論相近。老子所言德,就其描述的內涵而言,實與性相近,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看來,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由此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純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貪欲。針對這一現像,老子提出“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所謂“常德”乃是原初、原始和自然的人性狀態。而嬰兒為人之原初,所以性之樸為嬰兒之性。因此老子經常贊揚嬰兒、赤子,“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希望通過對嬰兒之性的強調能挽回人性的日漸零落。
    而關於德與性的關繫,《文子·上禮》已有闡明:“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雖然德性並稱,顯然就其內涵而言,早期道家所言之德確為性的另稱。《文子》基本繼承了老子的觀點,並加以擴展:“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國則亂,以治身則穢。故不聞道者,無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靜。原人之性無邪穢,久湛於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於若性。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己,是故聖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為樂不忻忻,其於憂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他認為原人之性無邪穢,是一種道家性善論的表述,而因為後天情欲的擾動“從欲失性”,將“易而忘其本”而合於“若性”,因此要保持本性,須學聖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的方法。文子的理念同老子一致,同樣欲將“無為”思想延伸至治國方面,認為“故聖人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所能,周其所適,施其所宜,如此,即萬物一齊,無由相過”,當然其目的還是為了保持性之本然狀態。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心質學教程》是我們繼《中醫心質學》之後的新近研究成果,也是一部適應教學與培訓需要的實用教材。
    本教材是應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教學需要而編寫的。在理論上做了新的提煉,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在臨床上更貼切實用的要求,便於從業人員使用和推廣;在分型上重新做了規範,將八種心質命名為:陽剛型、陰柔型、內斂型、外張型、敏感型、矛盾型、滯緩型和圓融型,便於理解、記憶和應用。
    早在20多年前,我就開始關注心質理論與文獻的源流和發展,並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工作。眾所周知,“心理學”的概念屬於西方舶來品,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像的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這與中國古代的“心質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心理學”,即“心質學”,除了具有西方心理學的所有內涵之外,還包括了人道德層面、氣質層面、品格層面和靈性層面的內容。因此,中國傳統的心質概念可歸納為以下公式:心質=心理+道德+氣質+品格+靈性。
    在儒家五經的詮釋文獻中,心質之理大多分開來詮釋,即以名詞+動詞或以名詞+形容詞等組合形式。《四書因問》理解為“以心質之,乃以明格幽”,《論語學案》詮釋為“誠心質行,可質神明”“達者之心,質有其直”。《圖書編》寫道:“有志孔子之學者,以吾人之本心,質之經典。其中正之軌度,為可循也。”
    真正將“心質”作為一個名詞與一門學問始於漢代,並隨著時代的推移而日趨完善。《四庫全書·人物志》寫道:“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新唐詩》亦謂:“惟中原人心質良。”《人物志》為三國時魏國劉劭所撰,是書將心質分為三類:亮直、休決和平理,並對每種心質的心態品質做了規範。《新唐詩》為北宋歐陽修所撰,書中贊美了中原人群的心質純正善良。同時,佛家、道家對心質的內涵也有精闢的論述。佛醫學認為“萬病由心而起”,道醫學認為“心道即醫道”。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