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歷史大變局中的印尼經濟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北京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20-464
【優惠價】
200-290
【作者】 布迪約諾龔勛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8637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8637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0515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40
字數:195000

作者:布迪約諾,龔勛

    
    
"

編輯推薦

《歷史大變局中的印尼經濟》以縱貫歷史的畫卷,闡釋了是什麼使得印尼能在一個多世紀中生存和發展並成為全球主要的新興經濟體之一。
《歷史大變局中的印尼經濟》以一手材料和實踐經驗為印尼經濟發展歷程寫下金色的篇章,簡練而繫統地梳理,為讀者提供一面歷史的稜鏡,讓年輕一代看清當今和未來的挑戰,以免重蹈覆轍。
萬隆精神和合傳遞,一帶一路築夢共贏。

內容簡介

《歷史大變局中的印尼經濟》為印尼著名經濟學家、國務活動家布迪約諾博士教授集豐富經濟學專業知識和實際建設管理印尼建設經驗的力作。作者以深厚的經濟學素養、寬闊的歷史和國際視野,豐富的執政經驗,化繁為簡,提綱挈領,以通俗易懂、輕松生動的語言,緊扣印尼群島地區大宗商品貿易和國際金融發展的主線,敘述了印尼經濟從荷蘭殖民時期、日本占領時期、獨立時期直至今天跨度五百年的發展變局,深入剖析了各個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特征、制度規則、政策措施及對印尼發展和人民福祉的影響,著重梳理了印尼在1929年全球大蕭條、1966年國內大動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采取的各種政策措施和得失成敗。重點闡述了對印尼財政金融制度、工業化、農業生產、消除貧困、提高人口素質、提高公共服務機構水平的精闢看法,尤其是針對當代區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特點,在預防體繫建設和應對措施等方面發表了精闢深刻的真知灼見。著重強調了保持政治與經濟的協調均衡、加強人纔和機制建設、確保建設發展可持續性、隨時準備應對下一場金融危機的重要性。

作者簡介

布迪約諾博士教授,1943年2月25日生於印尼東爪哇布裡達,曾在西澳大學、莫納什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學習經濟,曾任印尼國家建設計劃部長、財政部長、經濟統籌部長、中央銀行行長。2009-2014年任印尼副總統。退休後健身養性,教書育人。為印尼卡查瑪達大學經濟學教授。發表過印尼經濟著作數十篇。

目錄

第一部分 獨 立 之 前

第一章17世紀和18世紀:荷屬東印度公司時期的
努山塔拉群島 / 00

努山塔拉群島貿易區 / 00

從貿易壟斷到攝政政權 / 00

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兩個世紀 / 00

第二章19世紀和20世紀初:建設殖民經濟體繫 / 0

荷蘭政府接管荷屬東印度公司 / 0

建設殖民政府體繫 / 0

1800—1830年:初始階段 / 0

1830—1870年:強迫種植制 / 0

1870—1933年:自由經濟政策 / 0

殖民政府體制形成 / 0

1900—1930年:道義政策 / 0

人民福利 / 0

第三章1920—1950年:從世界大蕭條到戰時經濟 / 0

風暴來臨 / 0

政策應對 / 0

1942—1945年:日本占領時期 / 0

1945—1949年:革命時期 / 0

反思 / 0


第二部分獨立後時期



第四章1950—1965年:鞏固、停滯、惡性通脹 / 0

1950—1957年:議會民主時期 / 0

經濟挑戰 / 0

1957—1965年:有領導的民主時期 / 0

002
第五章1966—1968年:政治穩定時期 / 0

直面難題 / 0

創造政治環境 / 0

制訂經濟計劃 / 0

問題層出不窮 / 0

政策成果 / 0


第六章1969—1981年:經濟建設和石油紅利 / 0

簡要回顧 / 0

從穩定到建設 / 0

經濟增長 / 0

轉變結構 / 0

貧困與人口 / 0

第七章1982—1996年:擺脫依賴石油,建設
非油氣產業 / 0

主要發展脈絡 / 0

1983—1985年:第一波政策 / 0

1986—1996年:第二波政策 /

取得了什麼成果? /
003
第八章1997—2004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及應對 /

危機前夕 紅燈沒亮 /

危機初始階段 /

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計劃 /

為什麼計劃失敗 /

危機為何惡化 /

改變戰略 /

實施計劃 /

第九章2004—2014年:復興、危機、出口“繁榮期” /

兩個危機的故事 /

2004—2008年:危機前的氣氛 /

2008—2009年:危機和解決過程 /

出口“繁榮”及之後:2010—2014年 /

未來挑戰 /

第十章以史為鋻(1):經濟、政治和機制 /

經濟和政治:一枚硬幣的兩面 /

建設公共機構 /

李光耀眼中的印尼 /

第十一章以史為鋻(2):在全球化時期維護穩定、
化解危機 /

防御經濟動蕩的體繫 /

管控金融危機:印尼經驗的一些教訓 /

參考文獻 /

譯後記 /

004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荷蘭政府接管荷屬東印度公司


18世紀下半葉,荷屬東印度公司在經歷長期虧損後終於破產。該公司既擁有貿易壟斷權,又掌握對其管轄和影響下的地區居民征收各種稅賦、強迫勞役的權力,管轄地不斷擴大,但虧損卻不斷增加。

為什麼?究竟發生了什麼?

其中一個原因是,歐洲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化。1781—1784年荷英戰爭,1794—1795年法國占領荷蘭,兩大事件嚴重影響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業績。同時,來自英國、法國、丹麥商人的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英國商人勢頭強勁,導致公司獲利持續縮減。

此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公司內部出了問題。公司高層的報告指出,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印尼種植園生產力下降。這是冠冕堂皇的說法,事實並非如此。當時的各種觀察材料和報告顯示,種植園的生產力從技術角度看並未下降,而公司報表中的產值卻下降了。這種現像出現的緣由隻有一個:公司內部貪污盛行。本來數額巨大的經濟利潤,在經歷從印尼種植園到歐洲銷售地的漫長旅途中被“遺漏”了。各個層面都發生了這種扭曲。主要貿易活動之外的收入也漏記了。荷屬東印度公司在控制區內行使“管轄權”,征收土地、貨物流通稅、進口稅,壟斷紡織品、鴉片進口以及收取其他苛捐雜費,這些收入也縮水了。大筆的錢進了公司官員和與其勾結的當地顯貴的腰包。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坍塌是因為內部潰爛了。


建設殖民政府體繫


長話短說,由於一直虧損,1799年荷屬東印度公司被清盤。1800年,該公司所有資產被荷蘭政府接管並自己經營。這揭開了印度尼西亞正式成為荷蘭殖民地的一頁。此後,荷蘭逐漸建立了殖民地“國家”政府架構,打造了現代官僚體繫、法律體繫、金融體繫和現代基礎設施網絡。19世紀是殖民政府體繫在印尼強化完善的時期。伴隨著這一管制體繫的強化,有序的領土擴張也進一步加大力度。20世紀初,荷蘭的實際管轄權已覆蓋我們今天所知的印度尼西亞全境。

值得注意的是,荷蘭殖民統治制度與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榨取制度有一個根本區別,即荷蘭在印尼的存在要旨發生了轉變。荷屬東印度公司作為一家貿易公司從事一切活動,包括領土擴張都是圍繞一個主要目的:為股東們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最大利潤。作為貿易公司,隻要有利可圖,他們就在印尼獃下去;一旦無錢可賺,他們並不承諾會繼續住在印尼。而殖民政府建立新制度的出發點則是基於將印度尼西亞視為荷蘭王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在如此,永遠如此。

殖民政府制度支撐的殖民地經濟體制是在獲取經濟利潤上更加現代、更有效益、更能持續(sustainable)的榨取制度,而且在接下來的發展階段,興許還有人道因素(參見“道義政策”次章,第25—26頁)。此後,荷屬東印度成為

荷蘭王國政府體制、政治體制的一部分。在荷蘭內閣裡,設立了一位部長(大臣)負責荷屬東印度及其他殖民地事務。

建立殖民政府體制經過了三個漫長階段,進程充滿曲折。


1800—1830年:初始階段
主要引源:Van Zanden dan Marks(2012),Bab 3, dan Dick dkk.(2002), Bab 3。



丹德爾斯。1789年發生的法國大革命在歐洲各個生活領域刮起變革之風。其中一個就是平等、自由和公民權思想的誕生。此外,在官僚遴選上出現了崇尚精英的精神——選賢任能而不是世襲承繼。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荷蘭也出現了注重在政治經濟生活中建立政府秩序和公民權利的新思想。18世紀末,人們越來越多地鼓吹“現代”官僚體制的思想和給予私人實體在經濟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空間的思想。

1808年,在荷蘭國王任命一位新思想的信奉者丹德爾斯出任荷屬東印度總督後,新思想最終也傳播到殖民地,成為實際舉措。丹德爾斯在1808—1811年短暫的任期內推行了如下重要改革:


 通過將公共職能與商業職能相互剝離,改革荷屬東印度公司遺留的官僚體制。他希望官僚繫統隻履行公共職能。商業/經濟活動最好交由私營部門去做。這就是現代官僚的思想!

 取消世襲爵位的傳統統治者的特權,廢除幾種強迫勞動形式,盡可能削減之前被荷屬東印度公司利用的“封建”官僚的作用,這在當時是開一代風氣的先進思想,無疑會招致不少人抵制。

 修建連接阿涅爾至帕納魯坎的道路
又稱“丹德爾斯路”“大驛路”,橫貫爪哇島北海岸,西起爪哇島西海岸萬丹境內的阿涅爾,東至東爪哇東海岸帕納魯坎,全長約1000公裡,1807—1808年修建,最初用途是建立香料運輸網絡和快速通信驛站聯絡。有數據顯示,修建該公路造成的印尼人死亡人數超過2.4萬。後幾經修復改造,現成為貫穿爪哇北海岸、全長1316公裡的大動脈“北岸公路”(Jl.Pantura)的重要組成部分。——譯注
,支持官僚體繫改革。這一基礎設施遺產至今還冠以“丹德爾斯路”之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項大工程是靠著他從思想意識上不喜歡的強迫勞動制度纔完工的。


萊佛士。上述改革舉措未推行多久,出現了政權輪替。荷法聯盟對英戰敗,使得荷蘭被迫將爪哇島和其他領土割讓給英國。英國治理荷屬東印度5年(1811—1816),任命萊佛士出任新總督。萊佛士是一位革新者。他實行的最主要改革是對國家土地實行現代土地稅制。他的計劃是,以這種稅制取代並廢除對公眾實行的所有強制歲入、貢賦等封建稅賦,按照土地肥瘠度對收成征收1/4或1/2的稅。這也是現代思想。但在實行過程中,不得不結合爪哇實際情況作出妥協。首先,由於沒有可靠的土地及耕者登記數據,政府被迫依靠當地統治者的自行決定和配合,其後果是現場統計可能濫權。其次,也許出於預算要求,萊佛士不得不將部分國家土地出售給(歐洲)私人業主,而後者的行為方式與傳統統治者大同小異,即對自己土地上的居民征收各種雜稅、實行強制勞動。

範·德·卡佩倫。新風勁吹,政府官僚體制改革思想依然活躍和持續。1816年,荷屬東印度被歸還荷蘭,新上任的總督範·德·卡佩倫繼續采取如下措施:Van Zanden dan Marks(2012), h.42.


 首次繫統搜集爪哇經濟、公眾信息和數據,主要目的是提高稅收。

 從荷蘭雇傭新人支持官僚改革。這一舉措對預算造成影響。

 弱化傳統“官僚”作用,如允許農民不經村長許可直接向買家出售物產。但該規定由於遭到地方統治者抵制、農民自身尚未做好準備而無法實行。


在發展過程中,整頓改革政府的舉措最終半途而廢。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地方統治者強烈抵制這種削弱其傳統權力的現代化舉措。在推廣地區,殖民政府行政官員與傳統“官僚體制”官員之間摩擦日增,對國家收入造成消極影響;第二,官僚改革加重了荷蘭政府的財政負擔,新稅制帶來的增收無法平衡改革吏治的支出增長;迪波內格羅戰爭(1825—1830)迪波內格羅戰爭(Perang Diponegoro),在英國和荷蘭史書中又稱“爪哇戰爭”,繫因英國、後為荷蘭殖民政府干預日惹宮廷政治、推行強迫種植制,時任總督範·德·卡佩倫推出租償土地及各種稅收新規損害爪哇王公和農民利益造成雙方以及華族與爪哇人矛盾激化引發,直接導火索是荷蘭當地郡長斯密賽爾特(Smissart)修建道路經過迪波內格羅祖先陵墓,迪波內格羅親王作為日惹蘇丹二世王妃之子、2歲的日惹蘇丹五世王叔父、攝政王以“誓死捍衛每寸土地”為口號率眾武裝起義,荷方投入來自歐洲的軍隊、爪哇及外島雇傭軍5萬人,迪波內格羅的反抗軍約10萬人,其中有部分華人武裝,戰爭遍及全爪哇數十個城鎮和廣大農村,從1825—1830年持續5年,後因迪波內格羅被俘遭流放而告終。迪於1855年1月8日死於流放中。爪哇戰爭造成荷方軍隊傷亡1.5萬人(歐洲人8000,當地人雇傭軍7000)、迪波內格羅義軍陣亡2萬人,民兵及平民死亡20萬。戰後爪哇人口銳減一半。華族在這場戰爭中遭受大規模攻擊和殺戮,與當地爪哇人關繫陷入緊張。日惹王宮曾長期將迪波內格羅視為叛逆而不允許其子孫進入王宮,直至日惹九世蘇丹(印尼獨立後曾擔任國防部長、副總統)發布特赦纔獲準進入。如今,印尼共和國將迪視為反抗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英雄。——譯注
爆發造成荷屬東印度政府預算赤字上升。荷蘭王國原本指望殖民地創收,反倒背上重負,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將提高殖民地收入放在首位,吏治改革退居其次,甚至為了獲取超額利潤,重拾荷屬東印度公司時期一些苛政做法。


1830—1870年:強迫種植制
Van Zanden dan Marks(2012), Bab 4.



殖民地的經濟利潤。1830年始,荷蘭政府決定以爪哇為中心點實行強迫種植制(cultuurstelsel)。這一制度與荷屬東印度公司時期的精神實質完全相同,即從殖民地最大程度地榨取經濟利潤,隻不過角色換成了荷屬東印度政府。按照制度要求,人民每年必須按規定數量向政府各個采集中心繳納歐洲市場暢銷的咖啡、糖、藍靛染料等大宗商品。政府自我定價“購買”這些勞動成果,再運往歐洲拍賣,從在爪哇的“采購價”和歐洲的“拍賣價”差額中賺取利潤。這種以“資利增值”(batig slot)著稱的利潤直接進了荷蘭王國的收支預算。

從爪哇吸食的這一經濟利潤數額十分巨大。一項研究估計,每年爪哇平均6%的國內生產總值通過強迫種植制被轉移到荷蘭。在荷蘭經濟結構中,“資利增值”約占其年度收支預算的1/3、國內生產總值的近4%。

利用當地官吏。如何實行這一制度呢?殖民政府官僚數量少,不能自己推行。政府隻能籠絡利用縣長、村長等地方掌權者,而在糖業等領域,主要用華裔商人在現場打頭陣。為了鼓勵多繳收成,對殖民政府行政官吏、縣長、村長等,按照繳納數量多少,發放類似於獎金的“種植收入提成”(cultuur procenten)。


這一制度的重負主要落到爪哇權力金字塔最底層人群,即農民、種植戶、村民的頭上。他們既無權決定繳納的土產數量,也無權定價。更有甚者,在實際執行中,他們還得承擔許多非正規的附加負擔。起初,強迫種植制的義務繳納規定是為了“取代”過去一些主要義務和各種捐稅。但實際上,在不少地區,強迫種植制的繳納義務是疊加在之前實行的諸多義務之上。不僅如此,很多地區都出現了縣長、村官濫用權力,不顧收成強迫民眾超額繳納,以便據為己有或者領取更多“種植收入提成”的情況。前勒巴克郡長戴維斯·德克爾筆名穆爾塔杜裡的著作《馬克斯·哈佛拉爾》《馬克斯·哈佛拉爾(Max Havelaar)》,全稱《馬克斯·哈佛拉爾,荷蘭咖啡公司的拍賣紀實》,是荷蘭19世紀著名人道主義者戴維斯·德克爾(筆名穆爾塔杜裡)根據親身經歷創作的紀實小說,講述荷蘭商人的貪婪冷酷和“強迫種植制”給爪哇農民帶來的苦難,其中穿插爪哇少年賽加和少女艾丁達淒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作品喚醒了荷蘭人的良知,影響了荷蘭王國政府對印尼殖民地政策的改變,並對蘇加諾等印尼獨立運動先驅起到啟蒙作用。印尼著名作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稱“這部作品殺死了殖民主義”。20世紀70年代,由荷蘭與印尼合作拍成電影。2007年,荷蘭一家報紙評選“歷史上最流行的十大荷蘭語小說”,該書位列第三。——譯注
淋漓盡致地描述了上述情況,該書在荷蘭印制發行,推動了強迫種植制的改變。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