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圖像繽紛:視覺藝術的文化維度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北京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丁寧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7458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745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7149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北大藝術學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6-1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04
字數:424000

作者:丁寧

    
    
"

編輯推薦

《圖像繽紛:視覺藝術的文化維度》深入傳統美術學中一些鮮有人重視卻又舉足輕重的命題,展示了藝術本身的豐富意蘊和深層效應。
立足文化研究,表現出獨特的問題意識,在經典藝術的再認識、文化財產的歸屬、藝術品的修復和毀滅及藝術教育等方面進行了諸多富有啟發性的思考。

內容簡介

《圖像繽紛:視覺藝術的文化維度》作者在大量參證一手研究資源以及體會藝術原作的基礎上,立足於文化研究的宏大視野,深入傳統美術學中一些鮮有人重視卻又舉足輕重的命題,對諸如作為文化財產的藝術品的歸屬、偷盜、修復以及藝術博物館等問題闡發了獨到的見解,對相關的藝術現像以及作品進行了饒有新意而又鞭闢入裡的剖析,展示了藝術本身的豐富意蘊和深層效應,令人耳目一新,在引領人們如何“文化地”看待藝術方面貢獻了嶄新的啟迪。

作者簡介

丁寧,北京大學藝術學繫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國際雙年展策劃委員、教育部美術學科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著有《接受之維》《美術心理學》《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哲學》《藝術的深度》和《西方美術史》;譯有《傳統與欲望:從大衛到德拉克羅瓦》《畢沙羅傳:光榮的深處》《注視被忽視的事物:靜物畫四論》《媒體文化》《博物館懷疑論:公共博物館的藝術展覽史》《解碼西方名畫》等。

目錄

目錄
第一章希臘藝術:古典文化的一種範本 1
引言 2
難以言盡的美 3
沒有藝術家的美術史 14
競賽的原則 19
人性化趨向 27
無法戰勝的愛神 35
未來的遺產 39

第二章埃爾金大理石:文化財產的歸屬問題 49
引言 50
事件的來龍去脈 56
歸還的理由 60
不予歸還的理由 67
對藝術品的審美本身的損害 81
值得考量的問題及其前景 86
附錄:環球博物館 95

第三章藝術品的偷盜:文化肌體上的傷疤 103
引言 104
戰爭中的藝術品偷盜與歸屬 119
和平時期藝術品的偷盜與歸屬 125
藝術品的保護問題 129
結語 133
第四章搗毀藝術:視覺文化的一種逆境 135
引言 136
藝術品破壞的顯現原因 157
藝術品破壞的內在動機探究 175
結語 188

第五章藝術品修復:一種獨特的文化焦點 189
引言 190
修復的觀念與理論的話語 190
修復的價值及其限定 203
修復的闡釋學含義 209
修復作為文化事件 215
修復的前景 225

第六章圖像的文化闡釋 227
引言 228
性別含義 233
名畫之辯 242
理論與實證 258
走向前沿 262
結語 269
附錄:建築有性別嗎? 271

第七章藝術博物館:文化表征的特殊空間 279
引言 280
一個前提的認識 280
締造儀式的特殊聖地 287
原作的“飛地” 300
建樹和展示自性的形像 305
重寫藝術史的合法性? 311
潛隱的東方主義 316
在視覺文化語境中的藝術博物館 320
走向“新博物館學” 322

第八章中國美術:視覺文化的特殊形態 333
全球化語境與中國古典美術 334
當代中國畫問題 342
當代中國畫與媒體文化 355

第九章藝術教育:一種文化的塑造 361
藝術的位置 362
藝術與教育的方向 370
藝術與人的成長 377

圖錄 379
跋 388
再版後記 391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希臘藝術:
古典文化的一種範本
希臘的天纔主要是在美的藝術領域中記錄了,並且正是在記錄中促成了兩者之間的轉化。
——〔英〕 鮑桑葵《美學史》
引言
對於整個古希臘文明,人們的敬仰向來是無以復加的,就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其《西方哲學史》裡劈頭第一句話所表白的那樣:“在全部的歷史裡,最使人感到驚訝或難以解說的莫過於希臘文明的突然興起了。” 確實,古希臘的哲學家、歷史學家、詩人、戲劇家、建築家、雕塑家和畫家等,即使是在今天,也依然相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創造,是整個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我們論及美術時,需要明確的是,古希臘藝術主要前11世紀到前1世紀(即從鐵器時代直至羅馬帝國的建立)講希臘語的民族所創造的藝術 ;而從地理上說,今天的希臘已遠不是古希臘的全部疆域,後者應當包括希臘半島、東面的愛琴海、西面的愛奧尼亞海、今土耳其的西南沿海、今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裡島東部海岸地區等。盡管雅典自從兩千多年以前就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不過,它並非唯一的。而且,當時的邁錫尼似乎顯得更重要些。從考古發掘的陶器看前11世紀到前8世紀,邁錫尼就有人類持續生活的明顯跡像。科林斯和愛琴海東部的薩摩斯城邦前7世紀也都依然舉足輕重。此外,希臘在小亞細亞的城邦 [ 如士麥那(Smyrna)]、西西裡的錫拉庫扎(Syracuse)等,都是應當考慮在內的重要區域。更為重要的是,在那些無與倫比的雕像背後,應該是歷史悠久的藝術發展的獨特積累。美不勝收的古希臘藝術確實不是一種飛地狀態的存在。有關古希臘的藝術完全可以追前2500年的青銅時代甚至更為遙遠的年代,無論是米諾斯文明,還是邁錫尼文明,都是再雄辯不過的證據。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希臘藝術歷來是一種開放的發展過程。當希臘人在青銅時代末期開始向東擴展時,來自弗利吉亞(Phrygia)、呂底亞(Lydia)等地的獨特文化就成為其汲取的養分了。在所謂“黑暗的年代”(Dark Age)的晚期,埃及的影響也依然是活躍的。正是在這種豐富的融彙與綿延中,希臘藝術差不多構成整個西方藝術的一種核心依據。
當然,人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最為經典的傑作,譬如巍峨壯觀的雅典衛城。據傳出自菲迪亞斯(Phidias)之手的雕像以及伊克迪諾(Iktinos)和卡利克雷特(Kallikrates) 的建築設計,無疑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藝術成就。而且,希臘藝術不僅僅在形式上提供了後世仰視的範本,而且其蘊涵的“民主性”的精彩程度也是後世藝術的楷模。菲迪亞斯在裝飾巴特農神殿的山形牆時,顯然有意將雕像的頭部做得比往常略大一些,旨在符合向上仰望的觀眾的視覺習慣。如果說古埃及藝術偏重於至高的觀念,那麼我們或許可以說,伯裡克利時代的古希臘藝術則是偏向於人的視覺。無疑,菲迪亞斯的這種考慮在兩千多年以前是具有深刻的革命性意義的,因為藝術家對公共視覺的這種在意程度屬於一種“全新的感性”,它對藝術本身和接受者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裡,藝術家極為明確地將觀眾(而非眾神或什麼抽像的原則)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
無疑,希臘藝術是一個巨大的話題,而且將是歷久彌新的。
難以言盡的美
自古以來,世界上的不同民族創造了很多偉大的藝術,這種豐富多彩的格局正是藝術的一種特殊面貌。對於其中的不少藝術,雖然我們在理性上深知其不可逾越的價值,但是在體會時卻不免會伴隨一種陌生感或疏異感。例如,面對那些我們了解有限的文明中的藝術(中美洲哥斯達黎加的金質護身符、古代印度的濕婆雕塑或者波斯的某些細密畫等),我們在迷戀的同時或多或少有一種疏離的感覺。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會有贊賞,卻難有那種初遇即有的會心的交流。可是,頗為奇妙的是,當我們站在古代希臘的藝術傑作面前時,卻仿佛立時有了一種自然無礙而又莫名其理的感觸,似乎千古的時間長度和文化上的巨大空間距離一下子都無關緊要了。甚至有些作品不由得會讓人產生時空的錯位感,懷疑自己的所見理應是後世的乃至現代的藝術創造纔是。可是,誰又能斷言如今的藝術家依然能得心應手地塑造出像曾經收藏在加州馬利布蓋蒂博物館的《女神像》 那樣的作品呢?《女神像》讓藝術史家情不自禁地聯繫到愛與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美。
確實,與偉大的希臘藝術的每一次接觸都是新鮮感和親切感的奇妙交替。無論是其樸素的形態還是內涵的精神,都幾乎令我們本能地產生一種感動,好像浃淪肌髓,不可抵御,因而也難以忘懷。我們不禁會一次次地叩問自己,來自遙遠文化的古希臘的藝術究竟以什麼魔力扣動了我們的心弦,而且如此直截了當但又似乎自然而然?
其實,有關希臘藝術的特殊魅力是什麼,早就是愛好藝術的人們心中一個美好的大問號,解答固不易,但也並非不可言說。
根據古羅馬大學者老普裡尼的皇皇巨著《自然史》(或譯《博物志》),前3世紀早期,雅典的雕塑家色諾刻拉底(Xenokrates)就撰寫了最早的希臘藝術史,而且是多卷本的。盡管他的著作並沒有留存下來,可是從後世作者的文本中,人們依然能窺見其方法與觀點,藝術史的進程大致就是技巧的進化歷史。較早繫統地描述希臘繪畫和雕塑的著作也出現於亞裡士多德過世後的年代,當時的希臘藝術已經到了一種美輪美奂的極致狀態。例如,與亞歷山大大帝同時代的雕塑家利西普斯(Lysippus)和畫家阿佩萊斯(Apelles)就已經克服了在再現自然時的一切障礙,令以前的許多作品相形失色。可惜的是,這類文本我們隻能從後人的摘引中了解到一鱗半爪。
多少有些令人遺憾的是,留下偉大美學思想的希臘哲人並沒有充分地論及希臘美術,他們更關注戲劇(尤其是悲劇藝術)甚至舞蹈。這究竟因為美術是難以言敘的,所以令人避重就輕,還是另有一些我們無以想像的原因呢?
當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繪畫要表現人的心靈纔有活力。亞裡士多德在其《詩學》裡也從比較的角度提到了一些畫家 ,但是,他們都對可以驗證的範本沒有多少描述。正如英國學者鮑桑葵所指出的:“如果我們回到早期希臘哲學家那裡,或者哪怕是美的先知柏拉圖那裡的話,我們會大失所望地發現,早期希臘人的雕塑藝術……並沒有能在他們的著作中得到如實的反映和贊賞。” 因而,“就各種各樣的具體形式——從建築作品和裝飾作品及隨之而來的小型日常工藝品起,一直到繪畫和雕塑這兩種偉大獨立的造型藝術為止——所表現的內容來說,古代希臘留給我們的理論分析似乎隻夠說明一條簡單曲線的美,一件平面模塑的美……” 這種不免有些誇張的概括倒是很容易讓人反思許久,其中既有對古人為什麼對享有千古美名的希臘藝術語焉不詳的感慨,也點明了為數寥寥的古人文本的一個特點:隻是偏向於對藝術技藝的言談。當然,退一步說,即便是哲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藝術哲學問題,也未必會是藝術家們感興趣的東西。可是,正是對那些與藝術相關的政治、社會、文化以及經濟史等背景的不予理會,造成了古代希臘藝術批評的最大局限,也使後人對希臘藝術的全面完整的體會面臨許多困難。 當然,我們不應該認為希臘美術必須得到古代哲人或批評家的言語支撐。完全不是。希臘美術雖然沒有得到充分的闡釋,但其美的本身彌漫於許多理論與批評所不能企及的地方。希臘藝術為自身的存在提供過最充足的理由,需要的隻是後人孜孜不倦地去覽勝和探究。
2世紀,當時的希臘大旅行家保薩尼阿斯(Pausanias)寫下了10卷本的《希臘志》(Hellados Periegesis),這一類似導遊手冊的書曾是了解古代遺跡的最寶貴的指南。作者除遊歷了希臘之外,還周遊了小亞細亞、敘利亞、馬其頓、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伊庇魯斯(在現在的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境內)、意大利部分地區。在《希臘志》中,他采取從阿提卡出發遊覽希臘的方式敘述,其中記載最為詳盡的,是偉大的藝術品以及相關的傳說。例如,他被雅典的圖畫、肖像和記錄梭倫法典的銘文所吸引;在衛城,他更是傾倒在由黃金和像牙塑成的雅典娜巨像之下;在雅典城外,他則留意名人以及陣亡戰士的紀念碑……值得稱道的是,保薩尼阿斯的記敘極為細致,也頗為精確,後來的許多發掘屢屢證實了其文字的可信性,使得《希臘志》名副其實地成了現代考古學家尋找古代希臘遺跡的一大指南。人類學家和古典學者弗雷澤(Sir James George Fraser)在談及保薩尼阿斯時說:“沒有他,希臘遺跡大部分會成為沒有線索的迷宮、沒有解答的謎團。” 不過,《希臘志》就其內容而言並非今天我們所認定的美術史。
或許,古羅馬人大談特談古希臘的藝術乃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博學過人的老普裡尼在《自然史》(第33—36卷)中就有過不少的論述。他依照藝術品的材料的類別(石頭、青銅和泥土等)進行分類,津津樂道不同藝術家的諸種技巧的進展。在普裡尼的文本裡,創新者的成就常常是通過諸如“此人是第一個……”這樣的句式來介紹的,有時還與以前的藝術家進行比較。例如,雕塑藝術是由菲迪亞斯“開創的”,波利克裡托斯(Polyclitus)使之“完善起來”,米隆(Myron)則運用了更富有變化的構成,而且較諸波利克裡托斯更加勤勉於對稱的處理;接著,另一位來自薩摩斯島的雕刻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又因為第一個成功地傳達了諸如肌肉、紋理和毛發等的生動細節而超越了米隆。最後,利西普斯(Lysippus)為藝術做出了諸多貢獻,例如在比例和細節的表達方面遠遠地超過了他以前的藝術家。在繪畫領域裡,情形也大致相仿。起初,是雅典的歐默勒斯(Eumarus)第一個在繪畫中區分了男女形像,例如將女性的皮膚畫成淺白色,將男子的皮膚畫成棕紅色,並且成為後來沿用的一種慣例;塞蒙(Cimon of Cleonae)發明了按遠近比例縮小的圖像描繪手法;波裡格諾托斯(Polygnotus of Thasus)通過改進細節的描繪(譬如再現透明的衣飾)以及對臉部表情變化的捕捉等,使得藝術向前邁進了一步;隨後,阿波羅德勒斯(Apollodorus)由於開發了那種表現陰影效果的技巧而使繪畫進入了成熟的階段;宙克西斯(Zeuxis)在阿波羅德勒斯的基礎上又使表現陰影效果的技巧更臻完美;巴哈修斯(Parhasius)就像雕塑領域裡的米隆一樣,在繪畫中引進了對稱的處理方法,改進了細節的表達水平,同時強調作品的干淨利落。為此,巴哈修斯深得色諾刻拉底和安提柯(Antigonus)的賞識與嘉許。不過,這種技巧上的競爭似乎一直未曾終結過,因為在巴哈修斯之後,科林斯的畫家兼雕塑家歐福拉諾(Euphranor)不僅獨特地運用對稱的手法,而且嘗試以新的方法表現人物的臉部表情。最後,阿佩萊斯有為數可觀的發明,同時其傑作又是集前人之大成。
令今天的人有點好奇不已的是,為什前4世紀和前3世紀的希臘美學中強調得那麼充分的藝術的倫理價值的問題,到了上述藝術史的敘述之中都隱而不見了呢?
與普裡尼的希臘藝術史觀頗有差別的是昆體良(Quintilian)和西塞羅(Cicero)的敘述。昆體良乃是將繪畫與雕塑的歷史作為演說家應當采用的風格類型予以討論的。至於西塞羅的論述則更為片斷化,而非精心構思的敘述與判斷。
現代意義上的有關希臘藝術的繫統論述被普遍地認為是從18世紀的溫克爾曼那裡開始的。但是,在他之前其實就有一些學者做了相當繫統的研究。例如,法國學者勒·魯易(Le Roy)在1754年訪問了雅典,並在1758年出版了《希臘最美的紀念性建築物的遺跡》,時間上比溫克爾曼的《古代藝術史》早了6年! 1750年,英國建築學家斯圖亞特(James Stewart)和雷維特(Nicholas Revett)曾受命到雅典收集和繪制有關紀念性雕塑的材料。1755年,他們回到了英國。此時,溫克爾曼在羅馬剛剛安頓下來。斯圖亞特和雷維特出版的大型多卷本《雅典的古物》(1762)在時間上比《古代藝術史》早了兩年。 當然,溫克爾曼的《古代藝術史》(1764)文筆明白曉暢,較諸任何同時代人的同類著作都具有大得多的影響。德國大文豪歌德的贊頌幾乎是無以復加的:“溫克爾曼與哥倫布相同:他未曾發現新世界,但他預示了新時代的來臨。讀其文章未覺其新穎,而讀者適成為有新穎見識之人!” 甚至按照黑格爾在《美學》中的贊譽,溫克爾曼“為藝術的研究打開了一種新的感受”,“為人的心靈啟開一種新的感官” 。在他的《古代藝術史》裡,溫克爾曼曾這樣寫道:“繪制在大多數陶瓶上的圖畫都是如此不凡,以至於能在拉斐爾的素描中占有一席尊貴的地位。”溫克爾曼的贊美是由衷的,他確實是充分體會到了希臘藝術的至尊價值。
可是,客觀地說,作為一位基本上是在圖書館裡自學成長起來的學者,溫克爾曼對希臘藝術的原作其實所知甚少。因而,這本書多少與其以前的研究有點脫節。他的《古代藝術史》對於古希臘藝術發展階段的把握朦矓而又不確定。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對研究對像既沒有太充分的親身體驗,又有點先入為主的意味。事實上,在《古代藝術史》的最後部分,他依舊在表達一種去往希臘旅行的心願。隻是對可能引起的印證上的差距,溫克爾曼似乎總是充滿恐懼心理,因而,即使有憑資助去希臘考察的機會,他也屢次放棄。可想而知,他對希臘藝術的描述會有多大的缺憾。例如,他毫無歷史感地斷定,希臘藝術與此前的埃及的影響無關。於今看來,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結論。或許有感於此,德國文人赫爾德(Herder)曾經強調了一種完全相反的結論,即從風格的比較看,希臘藝術是從埃及那兒衍生出來的。事實上溫克爾曼不僅對古希臘藝術的起源與發展了解得頗有限,而且,他的研究方法也導致了一些闡釋上的失誤。 由於對希臘的文學史略有所知,他就假定了希臘雕塑和繪畫的發展必定是和文學的發展相並行,最早的希臘畫家畫畫時或許就完全像是最早的優秀悲劇作者的樣子。 甚至,他所引證的圖例是來自17世紀法國畫家拉·法傑(Raymond de La Fage)筆下的素描作品。盡管溫克爾曼也承認,拉·法傑的作品與古希臘的藝術並非一回事兒,但是,他依然以此為據,在他1755年的論文《希臘繪畫雕塑沉思錄》(“Gedanken über die Nachahmung der griechischen Werke in der Malerei und Bildhauerkunst”)中對希臘藝術寫下了一個著名的界定:
“高貴的樸素和靜穆的偉大”(die edle Einfalt und stille Grösse)。對此,富有詩人氣質的英國哲學家羅素頗不以為然。他稱類似的感受不過“是一種非常片面的看法”而已。因為,就在希臘的頌歌裡,我們會讀到這種讓人心旌搖曳的句子:

你的酒杯高高舉起,
你歡樂欲狂
??萬歲啊!你,巴庫斯,潘恩。你來在
愛留希斯萬紫千紅的山谷。

當酒神侍女慶賀肢解動物的快樂並當場將其生喫時,場面就更加不靜穆了:

啊,歡樂啊,歡樂在高山頂上,
?竟舞得精疲力盡使人神醉魂銷,
??隻剩下來了神聖的鹿皮
???而其餘一切都一掃精光,
這種紅水奔流的快樂,
?撕裂了的山羊鮮血淋漓,
??拿過野獸來狼吞虎噬的光榮,
???這時候山頂上已天光破曉,
向著弗裡吉亞、呂底亞的高山走去,
???那是布羅米歐 在引著我們上路。

因而,比較客觀地說,“在希臘有著兩種傾向,一種是熱情的、宗教的、神秘的、出世的,另一種是歡愉的、經驗的、理性的,並且是對獲得多種多樣事實的知識感到興趣的”,甚至可以說,“他們什麼都是過分的”! 換句話說,希臘藝術所呈現的世界是個遠比我們的預設要更為完整而又豐富的人的世界。
法國像征主義畫家莫羅(Gustave Moreau)筆下的《色雷斯少女手捧裡拉琴上的俄耳甫斯的頭》一畫富有想像的色彩,大概正好可以說明羅素在這裡所說的“兩種傾向”。俄耳甫斯是繆斯卡利俄鉑(Calliope)和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他發明了音樂,當他彈奏和歌唱時,甚至連頑石和樹木也會被感動,動物都能被馴服,連河道亦會為之改變! 但是,色雷斯的女性極度崇拜酒神巴庫斯,他們在酒和欲望的瘋狂驅使下,竟然將無比愛戀歐律狄刻(Eurydice)的俄耳甫斯撕成了碎片,並把他的頭拋入河中!後來,一個美麗而又恬靜的色雷斯少女發現了隨河水流下的俄耳甫斯的頭和裡拉琴,她恭恭敬敬地將其捧起,動作中充滿了愛慕……這個狂暴而又柔情的故事或多或少地體現了古希臘的藝術世界的復雜性,提醒人們隻是把握所謂的“靜穆的偉大”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但平心而論,從目前汗牛充棟的美術史文獻中,我們又怎能輕易地得到有關希臘藝術之魅力的可信而又差強人意的答案呢?或許我們更有理由保留這樣的疑問:我們真能確鑿無疑地勾勒出古希臘美術史的全貌嗎?
當然,盡管我們依然很難描述古希臘美術的整體面貌,但不難達成共識的是,希臘人對於美的絕對性是具有一種崇尚意識的。幾乎沒有一個民族不對美的事物傾以深情,對“美的事物高於一切”的認識在古希臘人那裡更是屢屢被強調。例如,德謨克利特早就說過,“追求美而不褻瀆美”,“隻有天賦很好的人能夠認識並熱心追求美的事物” ; 柏拉圖則說:“美是永恆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法國藝術家熱羅姆 的《站在最高法官面前的芙留娜》(Phryné devant l'arépage)一畫多少可以例示一下這種觀念。當芙留娜在最高法庭被控在公眾場合赤身裸體、褻瀆神明而面臨死刑時,其戀人、著名的演說家希佩裡德斯(Hyperides)情急之下不予辯說,而是一把除下芙留娜的衣服,讓其露出美得令人窒息的胴體,這竟使陪審團大受感動,並宣告其無罪釋放。赤裸其體被證明是最為有效的辯護,因為如此天生麗質的美怎會褻瀆神明?她原本就是天意的體現,指控芙留娜不就是詆毀阿芙洛狄忒的美嗎?因而,所有的指控隻能是招來神的懲罰……這種美即神聖的直接判斷,讓美超越倫理的判斷,而且作出幾乎不容質疑的反應,不能不說是一種很希臘化的方式。
雖然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以芙留娜為模特而作的偉大雕像《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Cnidian Aphrodite)到底是怎樣的風姿已經無從知曉,人們隻能從後世的幾種復制品中去揣度原作的意味,可是,透過後世的一些文獻記載,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內涵其中的美的奇妙和偉大。從老普裡尼的《自然史》中,我們知道這一雕像原先是科斯(Kos)人訂制的。當雕像完成之後,科斯人卻被這尊裸體像嚇壞了,他們寧願以同樣的酬金買下普拉克西特列斯創造的另一尊著衣的女神雕像。更具藝術鋻賞力的尼多斯人立即買下了科斯人所放棄的裸體的阿芙洛狄忒雕像。事實證明,這座雕像為尼多斯帶來了無比迷人的魅力,成為城邦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許多人都願意遠渡重洋來到尼多斯,以一睹雕像的芳容。於是,傷心的科斯國王尼克曼德斯(King Nicomedes)決意要從尼多斯人手中買回這尊無與倫比的雕像,而且,他許諾免去對方數目可觀的稅賦。可是,尼多斯人絲毫沒有出讓的意思,他們覺得這座放置在一座開放式的神殿裡的女神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得醉人,而且比其他任何雕像都要完美。 後世的一些記載還提到,在這座美得無與倫比的雕像周圍,是“芳香四溢、豐饒美麗的果園”,栽滿了香桃木、月桂樹、柏樹和葡萄樹……在這裡, 我們可以再次感受到美的力量,她就是一切,而且征服了一切,是一種無價之寶般的存在。難怪後世湧現出了數以千計的《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的模仿品。當年濟慈的詩《希臘古甕頌》再好不過地表達了美的這種特殊地位:

哦,希臘的形狀!唯美的觀照!
上面綴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還有林木,和踐踏過的青草;
沉默的形體呵,你像是“永恆”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這一世代都凋落,
隻有你如舊;在另外的一些
憂傷中,你會撫慰後人說: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這就包括
你們所知道,和該知道的一切。
沒有藝術家的美術史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