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周易入門150問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北京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龐宇雄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31202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3120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879408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名師大講堂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20-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8
    字數:320000

    作者:龐宇雄

        
        
    "

    編輯推薦

    《周易入門150問》是一本簡明、通俗的易學文化普及書。

    內容簡介

    《周易》作者是誰?其名稱是怎麼來的?又是何時出現的?主要內容包括什麼?如何用於占卜?在傳統文化中處於何種地位?在現實中有哪些應用?與其他文化領域有何關繫?易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來不乏研究者和愛好者。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以150個問答的新穎形式,詳細介紹了《周易》的基本知識和現實致用。上編“周易基礎”概述了《周易》的作者、問世時代、構成與卦序、像數與義理、占筮法度、解卦依憑等;下編“周易致用”涉及《周易》在歷史文化、天文歷算、風水建築、中醫養生、修身治國、書畫藝術、詩詞樂舞以及現代科技等諸多領域的應用。全書提綱挈領、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適合廣大傳統文化尤其是易經文化愛好者閱讀,可作為《周易》入門書。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以150個問答的新穎形式,詳細介紹了《周易》的基本知識和現實致用。上編“周易基礎”概述了《周易》的作者、問世時代、構成與卦序、像數與義理、占筮法度、解卦依憑等;下編“周易致用”涉及《周易》在歷史文化、天文歷算、風水建築、中醫養生、修身治國、書畫藝術、詩詞樂舞以及現代科技等諸多領域的應用。全書提綱挈領、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適合廣大傳統文化尤其是易經文化愛好者閱讀,可作為《周易》入門書。

    作者簡介

    詹石窗, 1954年生,哲學博士、教育學名譽博士,先後師承道教學泰鬥卿希泰先生、易學泰鬥黃壽祺先生。現為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任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員會主席、中華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湯用肜國學院名譽院長、講座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專家、國家“十三五”規劃文化重大工程《中華續道藏》首席專家,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副會長、福建省易學研究會會長等職。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學史》《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易學與道教思想關繫研究》《道教文化十五講》等三十餘部,組織編纂《國學新知文庫》等多套學術叢書,在海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百六十多篇。先後主持多項國家重點課題,論著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省部級獎15項。

    目錄

    導言

    上編 易學基礎

    第一章 《周易》名實引說
    第一節 《周易》名義與作者
    第二節 《周易》構成與卦序
    第三節 《周易》性質與功能

    第二章 《周易》像數底蘊
    第一節 觀物取像
    第二節 八卦與六十四卦像征揭秘
    第三節 像數的基本概念與體例

    第三章 《周易》圖式要略
    第一節 易圖與像數學派
    第二節 河圖、洛書
    第三節 先、後天圖及其他

    第四章 《周易》義理思想
    第一節 《周易》義理範疇與基本命題
    第二節 《周易》義理的核心精神
    第三節 《周易》經傳義理與易學義理派

    第五章 易學占筮法度
    第一節 占筮淵源稽考
    第二節 《周易》筮法
    第三節 《周易》筮法變通

    第六章 易學斷卦依憑
    第一節 陰陽五行與干支
    第二節 體用互變與神煞
    第三節 六親取用與生克應期

    下編 易學致用

    第七章 易學與儒釋道三教
    第一節 儒教對易學的傳承與貢獻
    第二節 道教對易學的應用與創新
    第三節 佛教對易學的應用與發揮

    第八章 易學與天文歷算
    第一節 易學的天學歷算底蘊
    第二節 易學對天文歷算的影響
    第三節 易學與天文歷算結合的特點與作用

    第九章 易學與風水建築
    第一節 風水文化的易學基礎
    第二節 易學文化與風水實踐
    第三節 當代建築借鋻易學風水的思考

    第十章 易學與中醫養生
    第一節 易醫會通概觀
    第二節 易學與中醫理論
    第三節 易學與養生文化

    第十一章 易學與傳統術數
    第一節 易學與靈棋課法
    第二節 易學與太乙、六壬、遁甲
    第三節 易學與梅花易數、紫微鬥數

    第十二章 易學與身國治理
    第一節 易學與治身之道
    第二節 易學與治家之道
    第三節 易學與治世之道

    第十三章 易學與歷史文化
    第一節 以史解《易》
    第二節 《周易》的歷史積澱
    第三節 易學的歷史精神

    第十四章 易學與書畫藝術
    第一節 易學與藝術審美
    第二節 易學與書法篆刻
    第三節 易學與傳統繪畫

    第十五章 易學與詩詞樂舞
    第一節 易學與詩詞
    第二節 傳統音樂與易學法則
    第三節 傳統舞蹈的易學旨趣

    第十六章 易學與現代科學
    第一節 易學與現代數學
    第二節 易學與現代物理學
    第三節 易學與科技革命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導言

    1.什麼是“易學”?

    《周易》是我國一部古老典籍,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千百年來,《周易》一直被先民們尊奉為神聖的經典。
    對於“易學”的概念界定,學界有種種說法。朱伯崑在《易學哲學史》前言中說:“《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書,可是後來隨著對它的解釋,演變為一部講哲理的書。從漢朝開始,由於儒家經學的確立和發展,《周易》被儒家吸收列為儒家五經之首,人們對它的研究,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即易學。”唐明邦認為:“所謂‘易學’就是歷代學者對《周易》一書所作的種種解釋,這些千差萬別的解釋,形成了一套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理論體繫。”劉大鈞指出,易學以《周易》經傳、易學史、易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繫為研究對像。鄭萬耕說:“易學是對《周易》所作的種種解釋,並通過其解釋,逐漸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繫。”這些描述,從不同角度解釋了易學的內涵和特征。
    總結上述說法,我們認為,所謂“易學”乃是關於《易經》的解釋及應用之學。從狹義上看,易學即是《周易》的解釋學。它探討《周易》的起源、性質、內容、形式等問題。其主要方式是通過音韻、訓詁等手段對《周易》的卦爻辭進行注解、闡釋。從廣義上看,易學還包括《周易》基本原理應用、發揮,《周易》體繫變通一類學問,延伸至風水、命相、太乙、六壬、奇門遁甲等術數學。
    易學源遠流長。上古之時,先民們由於特殊際遇,發現了一種具有特殊靈性的植物,這就是蓍草。根據《史記》等資料的描述,蓍草長到五十條莖的時候,其根部伸展的地方就會有烏龜棲息於下。先民們特別重視這種植物,將其摘取下來,作為工具,力圖通過蓍草的自然分組排序,來預測一些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先民們漸漸有了體驗,也積累了大量知識,奠定了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易傳》,在預測基礎上,加強與深化了解釋的力度,形成了像數推演與義理闡發的基本方法與體繫,這標志著易學的誕生。而後的兩千年中,以《周易》為對像的研究代代傳承、蓄力發展,經歷古易、漢易、魏晉易、唐易、宋易、清易、現代易等不同階段,形成不同流派,易學也得到不斷豐富和衍生,其範圍不斷擴大。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言:“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易者又援以為易,故易說至繁。”易學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一門具有東方獨特思維方式,集中國幾千年文明智慧於一體,以探索天道、人理、變易規律為目的的繫統學術。它研究《周易》蘊藏的深刻義理及思維方式,聚焦《周易》經文內容之餘,更關注“易”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巨大作用,研究它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各門類學科中的影響、滲透和作用。

    2.如何看待易學性質與學科歸屬?

    談及易學的性質,首先我們需要釐清其研究對像——《周易》的本原。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的大潮中,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多分支都受到極大衝擊,尤其是道教與民間神明信仰、術數學的各種法度,都被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學者”扣上“迷信”的帽子,《周易》這部中國古老的“聖經”當然也免不了慘遭阨運,進入了要掃除的“另冊”。這些具有傳教士背景的“學者”是伴隨著洋槍洋炮進入中國大門的,他們打擊中華傳統文化,其目的就是要撥中華民族的“根”,讓中華民族變成沒有靈魂、沒有主見、任人宰割的“羔羊”。而在中國的許多學者,不明真相,也跟著搖旗吶喊,全面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甚至有“漢字不除,中國必亡”的論調甚囂塵上。經過罹難之後,國人開始反思,漢字不僅沒有被除掉,而且正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用漢字記載與傳承的中華古籍也陸續被解放出來,其中也包含了《周易》這部經典。在今天,如何重新認識《周易》的性質呢?我們以為:既不可以全盤否定,也不要全盤肯定,而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予以審視。一方面,我們要看到,這部書最初是應了占卜需要而產生的,是為預測服務的。從這個角度說,《周易》古經本來就是一部占卜的書。然而,我們承認它是一部占卜的書,卻不應該給它戴上“迷信”的帽子。所謂“迷信”指的是在痴迷狀態下盲目而不理解地相信。客觀地說,中國古人對《易經》雖景仰,卻不痴迷,而是有一套自身的理解,並遵循著一定的規則,其實是一種文化信仰。基於這種文化信仰,先民們對八卦、六十四卦以及相應的卦爻辭作出種種解說,其與先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體現了先民們對宇宙天地、社會人事的認知。易學體繫中有關天文歷算、占星望氣等內容可謂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地質學等學科的源頭。在易學發展過程中,隨著“十翼”的注入,其哲學性意味增加,最終建立起的是一套以陰陽為本闡釋宇宙萬物變化的理論體繫。隋唐以降,易學的理性成分更多向科學領域滲透,最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概念體繫、研究方法和易學史學觀。故而易學的性質,應歸納為側重於思辨的哲學屬性。
    按照現在的學科分類標準,很難將傳統易學歸入某個專門知識之中。《易》之產生,仰觀俯察、取像於鳥獸、身物,廣大悉備,包含天、地、人三纔之道,囊括了人生、社會、自然各方面的知識、經驗。這樣一個結構繫統反映出的是根植於華夏民族文化深層的“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從易學發展歷史看,易學與其他學科的發展有著明顯的互動關繫。宋代易學數理派對像、數、理的討論,明代宋應星、方以智在光學方面的發展,直接促進了我國古代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法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說過,易學是一門科學的科學,近年來的物理學研究成果不斷證明了易學揭示的世界觀: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和諧整體。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周易》與現代數學、物理、化學、分子生物學、天文等學科都有著密切的關繫。其中的太極思維、陰陽觀念、互補原理等對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有一定的啟迪作用。易學中的陰陽五行思想,是古老的辯證法,有著豐富的內容和精致的形式。從易學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中國深邃睿智的哲學世界觀和技藝文化的特質,它是中國古代湮沒了的輝煌文化的一個神秘索引。
    必須指出的是,認定易學有其合理性,並不意味著應該將易學歸類於自然科學的某個學科。需要說明的是,易學思維最典型的特征是易像思維,它在根本上是不可進行分割的。就具體操作過程來看,卦爻的讀解往往具有較明顯的主體色彩,這是易像思維所體現的一種“境界”。而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特質乃是對觀察結果的邏輯分析,需要在一繫列嚴格的規則引導下進行,應具有可驗證性。從本質上來說,易學不可歸入自然科學,而更多地體現出一種哲學思辨性,應歸屬於宏觀大科學範疇。易學以《周易》為研究對像,重點從像、數、理、占四個方面解讀、探討、詮釋其各個部分的規律、義理,具有思想啟迪的特別意義。

    3.易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易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首先是《易》本身。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隻是最早的《易》書之一。如前所述,易產生於先民們的卜筮需要,故而夏、商、周三朝均有自己的《易》書。《周禮·大卜》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鄭玄《易贊》解釋說:《連山》以《艮》為首,像山之出,連連不絕;《歸藏》以《坤》為首,“萬物莫不藏於其中”;《周易》以《乾》為首,“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可見,三《易》在結構上相似,在卦序上有較大差異。遺憾的是,除了《周易》之外,其他兩部古《易》都沒有完本。故而,目前學界的易學研究文本主要依據《周易》。鄭玄在其《易論》中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變易、不易。而此三易,正是易學研究主體之大要。易學研究的內容,首先應是以宇宙事物存在狀態為對像,研究其如何順乎自然,又在時時變易之中保持著一種恆態。
    其次,易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還包括各種詮釋《周易》的著述。易學歷史淵源流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易學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即像數和義理;六宗,為占卜、祥、造化、老莊、儒理、史事。在此過程中,各類注疏可謂汗牛充棟。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就是《易傳》,它是先秦易學集大成之作。兩漢時期揚雄的《太玄》視“玄”為宇宙萬物的根源,運用當時的天文歷法知識,描繪了一個世界圖式。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的理論和方法,用月體納甲法比喻煉丹運火程序。此外,同時期還有《周易乾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是類謀》等書。魏晉王弼的《周易注》以老莊的觀點來解釋《易經》的卦爻辭。唐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兩部融會魏晉南北朝各派易學觀點的易學典範作品。宋程頤著《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繫。朱熹的《周易本義》《易學啟蒙》,分別從義理、像數兩方面注釋《易》之體用。張載的《橫渠易說》是氣學派的代表作。楊萬裡著《誠齋易傳》,力圖將陰陽二氣說同程氏的天理說糅合代胡一桂著《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易學啟蒙翼傳》二書,其子胡炳文著《周易本義通釋》,胡一桂的學生董真卿著《周易會通》,這些著作都對朱熹易學進行了闡發。明蔡清著《周易蒙引》,成為明代易學“氣本論”的倡導者。明清之際王夫之先後著《周易外傳》《周易內傳》等書,完成了易學哲學“氣本論”的任務。清代惠棟著《周易述》《易漢學》《易例》《周易古義》等書,篤守漢易,淡化《周易》的哲學色彩。張惠言著《周易虞氏義》《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事》《虞氏易言》等書,體現了全面恢復虞氏易學的願景。焦循著《易學三書》,即《易章句》《易通釋》和《易圖略》,建立新的易學體繫。近代代表著作有瀋竹初的《周易易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學》、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聞一多的《周易義證類纂》、郭沫若的《周易之制作時代》《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顧頡剛的《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及《易繫辭傳觀像制器的故事》、李鏡池的《周易探源》、胡樸安的《周易古史觀》、屈萬裡的《周易卦爻辭中的習俗》等。這些著作都是易學的重要文獻。
    最後,研究各種易學的變體,諸如太乙、六壬、奇門遁甲、紫微鬥數、風水等。在易學研究歷程中,漢代以來,以卦氣說、爻辰說、納甲說、干支紀年將天文歷法與《周易》像數融為一體,形成了諸多易學變體。如焦贛的《焦氏易林》,還有《京房易》、邵雍的《皇極經世》以及題署邵雍作的《梅花易數》等,均是此方面的代表作。自漢代以來,太乙、六壬、遁甲之學日趨完善。唐宋以來,又有四柱推命、堪輿、相術逐步流傳。其中,太乙統十二運卦像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和氣數、歷史變化規程的術數學。這種術數因涉及政治,為歷代統治者所忌,故而在社會上流傳甚少;六壬與文王課一樣是預測人事吉兇成敗的占卜之術,主要以五行生克關繫來斷吉兇;奇門遁甲是以隱遁為理趣的一種術數,與古代天文歷法聯繫緊密、綜合性很強,被稱為中國術數之王;紫微鬥數與子平推命術、星平會海一樣,同屬推命的術數,其特點是斷語明確,可推出人一生之命運;堪輿又稱風水,原為漢代五行家推測天文地理的五行氣運之術,多用於選擇墓葬、修房、卜局諸事。由於歷史原因,以《周易》為本原的各種術數法度當然是夾雜許多糟粕,存在不合時宜的因素。不過,作為易學研究的變體,術數學本身也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對於民俗學、民間宗教乃至道教等文化人類學及社會歷史學科的研究而言有其特定價值,這點毋庸置疑。其中蘊含的陰陽互補、天地人三纔相互對應、五行同構以及宇宙像數模型等合理內核,值得肯定。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一、本書乃就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索、歸納而成,屬小讀書會的問答記錄,其中所用言辭帶有課堂教學痕跡。雖名為“入門”,恐有所失。稍作整理,公諸於世,旨在交流,以求知《易》方家指正。
    二、全書150問。導言“六問”,暗合《坤》卦“用六”之數;每章各“九問”,暗合《乾》卦“用九”之數。16章之問凡144,合於“坤之策”。以“坤”為先,而“乾”隨之,戒己以明“天外有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關於《周易》之“十翼”篇名,1949年以來,學界多在每篇古名之後加一“傳”字,如《彖傳》《像傳》等等。但查《十三經注疏》,均未於篇名後加“傳”字。基於傳統,本書涉“十翼”篇名,僅作《彖》《像》《文言》《繫辭上》《繫辭下》《說卦》《序卦》《雜卦》。
    四、關於《周易》六十四卦的符號使用,為了便於區別,本書在吸納前賢成果基礎上進行統一處理:(1)凡引用卦爻辭,則該卦名加書名號,例如《乾》卦六五爻辭、《坎》卦卦辭。(2)凡三畫經卦(即八卦),或六畫別卦(即六十四卦),若僅作為卦爻之像介紹,不加書名號,也不加引號;有特殊強調的,則加引號,如“坎”卦、“兌”卦。
    五、凡《周易》經傳引文,直接於行文中標明書名、卦名、篇名,例如《周易·繫辭上》、《周易·坤》之《彖》等等。凡引述其他古籍,僅出書名與篇名,例如《大戴禮記·名堂》;若引書為新點校本,則注明原作者、整理點校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頁碼。
    六、本書非一人手筆,所用文獻各自不同,同一文獻也有不同版本,理解各有差異,不求一律。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