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北京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08-592
    【優惠價】
    255-370
    【作者】 石守謙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9459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94598
    版次:1

    商品編碼:12414242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藝術史叢書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07-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412
    字數:395000

    作者:石守謙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作者是研究中國藝術史的著名學者。知人論世也可以如此好看,中國藝術史研究經典著作,精裝典藏。

    內容簡介

    《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以世事變遷來詮釋中國文人畫的風格史,以一個個精彩的個案,對“風格”與“世變”之關繫進行了探代李郭風格之發展、浙派畫風、吳派畫風、文徵明畫風之轉變等。大多文章都是從一兩幅作品風格上的新變切入,聯繫世變尋找促成風格轉變的原因,知人論世,文章立論嚴謹,史料翔實,論述有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作者簡介

    石守謙,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著有《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移動的桃花源 : 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等書。

    目錄

    目 錄


    簡體字版序 001
    自 序 003
    第一篇 文化史範疇中的畫史之變 001
    第二篇 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 017

    一 前言 017
    二 唐代文獻裡的“白畫” 021
    三 盛唐白畫實例的分析 027
    四 傳統筆描與西來的凹凸法 030
    五 隋唐的大成與傳統筆描之再生 044
    六 餘論:本土藝術傳統與外來刺激 051


    第三篇 “幹惟畫肉不畫骨”別解
    ——兼論“感神通靈”觀在中國畫史上的沒落 056
    一 前言 056
    二 有關諸說的檢討 057
    三 《丹青引》與“感神通靈”觀 071
    四 後世的誤解與“感神通靈”觀的沒落 079
    五 文人與中唐以後的畫壇情勢 083
    第四篇 南宋的兩種規鋻畫 093
    一 “倫理的人物畫”之檢討 093


    二 以君主為對像的規鋻畫 095
    三 早期的“畫像規鋻圖” 097
    四 馬麟的《聖賢圖》 107
    五 早期的“故實規鋻畫” 123
    六 《卻坐圖》與《折檻圖》 131
    七 餘論 138

    第五篇 有關代李郭風格發展之若干問題 140

    一 前言 140
    二 唐棣 (1287—1355) 生卒年新訂 144
    三 唐棣與趙孟 關繫之檢討 148
    四 李郭畫風中的政治意識 157
    五 北籍權宦對李郭風格之支持 166
    七 餘論 192

    第六篇 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 195

    一 有關浙派興衰的問題 195
    二 明初宮廷繪畫的取向 199
    三 浙派的興起與金陵的貴族 208
    四 吳偉生平與金陵 220
    五 吳偉畫風與金陵 223
    六 金陵浙派勢力之衰退 234
    七 金陵文化環境之改變與純文人藝術品味 244

    第七篇 《雨餘春樹》與明代中期蘇州之送別圖 249
    一 前言 249
    二 文徵明的《雨餘春樹》 251


    三 送別圖的模式與流變 257
    四 一個文化史的解釋 271
    五 餘論:《雨餘春樹》的意義 279

    第八篇 嘉靖新政與文徵明畫風之轉變 282

    一 前言 282
    二 文徵明受薦入京 287
    三 嘉靖新政實況與《燕山春色》 295
    四 左順門事件與其後之文徵明 307
    五 返家後之文徵明與《松壑飛泉》 314
    六 餘論 322

    第九篇 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
    ——論 16 世紀山水畫中的文派風格 325

    一 前言 325
    二 清逸深秀的山水風格 330
    三 避居生活的山水畫 339
    四 蘇州的失意文士 352
    五 南京的失意文士 356
    六 江南對“避居山水”的需求 361
    七 “避居山水”風格的失落 368

    第十篇 石濤、王原祁合作《蘭竹圖》的問題 372

    一 前言 372

    三 《蘭竹圖》上所謂的“合作”
    石濤與王原祁關繫之檢討 372
    382
    四 合作畫之變型及其文化意義 388
    五 小結 394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簡體字版序


    《風格與世變》的初版距今已有十二個年頭。在這十二年裡,許多人與事都經歷了可觀的變遷,但我個人的學術興趣大體維持未變,一直在設法以自己認為最適當的方式去說明中國古代繪畫的歷史發展。本書所收的十篇論文,可說是我自1984年踏入研究生涯後第一個階段的成果,記錄著那十二年中個人在面對這個課題的一段心路歷程。在這個記錄裡,有我對某些畫史段落的認知,也有一些個人對文化與歷史的感觸。過了十二年再來看這些文字,雖然有些地方難稱完美,但總的說來,尚覺仍可坦然面對讀者。所以,當北京大學出版社對這本“老書”表示興趣,決定發行一個簡體字版時,我個人一方面感到十分榮幸,另一方面也為其將可得到更多讀者的批評而感到高興。
    本書雖由十篇各自獨立的論文所組成,但隻有一個主題:畫史中風格之變與其文化環境的互動關繫。這是我長期以來持續在探討的議題,或許由於能力的限制,總覺距離完成的目標尚遠。它起自於一個令我個人感到十分困惑的問題:為什麼畫史中會有風格的變化?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固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也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我選擇了一個比較傾向於文化社會史的切入點,希望能對風格之變提出一些說明。如此的說明並不排斥其他研究取徑的有效性,也無意於建立什麼堂皇的理論,隻是在誠實地面對我個人於畫史理解過程中的疑惑。
    21世紀的美術史研究,顯示出一種幾近輕視風格研究的趨勢。我個人無意對此現像表示任何批評,然而,對作品的觀察與說明,仍應是美術史研究中的核心工作,而由作品上所見的風格之變以及對其所以變的討論,也依然值得歷史工作者的關心。對我而言,美術史無論如何還是“作品的歷史”。





    自 序



    這本《風格與世變》論文集所收錄的文章,是我近十年來研究中國繪畫史的部分心得。這些心得先後都曾在一些學術會議以及一些學術期刊上發表過,趁著這次彙集成書的機會,做了一些小幅度的修正,一方面算是對自己作一個階段性的整理,另一方面也希望以一個較正式而全面的方式,向有興趣於中國繪畫史的讀者提出來,看看其中的觀點是否有些參考價值。
    書中所收十篇文章,雖然各有不同的問題焦點,資料涵蓋的時間也有先有後,但基本上都是環繞著繪畫風格與文化環境之間的關繫而作的討論。這個問題的提出,是想說明在繪畫史上許多重要風格的興衰,常常與其文化環境的某些變化,產生互為因果的互動現像。這也就是說,光是以風格內在發展的某種軌跡,根本無法完全說明它在歷史上興衰的變化,許多看起來“外在”的因素,例如某些畫家的政治經歷、相關贊助群的特殊品味以及繪畫在社會中被使用的狀況等,都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產生更為關鍵的變化作用。我並不否認畫家的天纔在歷史上的存在意義,但是,在一個時代中之所以會有以某種風格為主流的現像,卻非天纔之有無可單獨決定。它毋寧應說是一種競爭的結果,而此競爭則不隻是個人間的角力,群體的運作爭勝卻在許多例子中舉足輕重。
    以往中國繪畫史的研究,大致上偏向於風格史的探討。對於這個研究取向的有效性,其實我毫不懷疑。但是,風格史的研究利於描述分析個別風格的發展歷程之本身,卻不善於解釋風格間角力的文化現像。而從事繪畫史的研究工作,卻無法不關心後者的問題。然而,這個工作又應如何進行?過去許多研究者也曾認真地探討過與藝術發展有關的政治、社會、經濟等因素,但似乎總是流於“背景”式的說明,並不能充分地描述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在我看來,如果要想理解文化環境變化和藝術發展之間的相關性,我們必須立足於風格研究之上。隻有當我們清晰地描述風格變化的具體內容之後,纔有可能由之思索它在文化脈絡中的實質意義,並以之與歷史上其他類似而實質不同的現像區別開來,從而得出妥適的歷史解釋。這便是本書之書名特別將“風格”二字標出,以與“世變”並列的基本考慮。
    本書雖以“風格”與“世變”並舉,但由於撰寫時間以及探討問題本身性質的不同,文章之間在二者的比重上還有一些相異的調配。例如“盛唐白畫”一文,便由於以往學界對此時期風格之是否受到來自西方的關鍵性影響頗有爭議,在此“風格”之變的描述分析上著墨較多,而對於其因佛教發展而生的文化環境之變動,則隻作了提要式的處理。至於書中與文徵明有關的三篇文章,情形則相反。我在此並未詳細地討論文徵明及其流派本身在風格發展上的步步歷程,蓋因這些討論大致上已有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供參考,他們之間的共識也很強,可以不必多談。倒是在相關的“世變”部分,由於過去的研究疏於注意,因此在文章中便較積極地處理“世變”的狀況,以期建立其與風格變化發展之間的關聯。
    由於這個特定角度的關繫,我自己對中國繪畫史的理解,這些年來也與傳統而“正宗”的觀點有了相當的差異。本書所收文章中討論的浙派繪畫、李郭派山水畫、鋻誡畫等資料,在傳統的畫史觀念中,皆是“不入雅玩”的作品,不值得費心研究。不過,現在由我的角度來看,它們卻另有一種不同而重要的歷史意義。如此而來的結果,對中國繪畫史的新理解是否能產生一些有益的作用?希望由讀者共同予以評判。
    最後,我想借此機會感謝蔡祝青、薛宏甫、彭紋娟諸位在本書資料整理上的協助。允晨主編李怡慧小姐的統籌工作,也是本書得以出版的關鍵因素。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