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科學、文化與人經典文叢·林下書香:金濤書話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金濤 
    【出版社】科學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8007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科學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800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219625
    品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科學,文化與人經典文叢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3-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金濤

        
        
    "

    編輯推薦

    《林下書香》的內容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眾多領域:天文學、地質學、生態學、考古、工藝、科技史、海洋、科學幻想、博物學、城市規劃與建設、探險、細菌戰、森林調查、醫學、自然災害、食品安全……將書話論述的範圍延伸到如此廣闊的領域,是一個成功的突破,拓寬了科學文化讀物的新領域。
    作者在書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更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信度。突顯了作者科學文化大家的風範,理性的思維、淵博的學識、豁達的心胸,都在文中有淋漓盡致的體現。
    圖書版式設計莊重古樸,突出文化品位。每篇書話都配以書影及插圖,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觀賞性。

    內容簡介

    《科學、文化與人經典文叢·林下書香:金濤書話》收入100篇書話,作者以一位資深的媒體人士的視角和科普作家的眼光,深刻挖掘與圖書內容、作者、主題、背景等封面相關的逸聞趣事跨越古今中外,知識性、哲理性、深刻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體現了作者對歷史與今天,現實與未來,文化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科學與文明等諸多深刻主題的思考,具有獨特的魅力,是將科學與人文結合的佳作。全書分為《人物春秋》《文化守望》《歷史尋夢》《文明之思》《科學魅力》《幻想無疆》《遊記天下》七個篇章。

    作者簡介

    金濤,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高級編輯。1940年生,祖籍安徽黟縣,世居江西九江。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繫,先後做過教員、編輯、記者、出版社社長、總編輯。主要作品有《月光島》《冰原迷蹤》《馬小哈奇遇記》等。1984-1985年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被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授予二等功。1991年獲“範長江新聞獎”提名榮譽。1996年被授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內頁插圖

    目錄

    人物春秋
    如沐春風的閱讀
    丁文江與徐霞客
    “葉麻子”和他的書話
    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李德立
    賽珍珠與廬山
    迷戀雪國冰原的人
    奇人與奇書
    汪曾祺的科普緣
    想起曹靖華先生
    培與北大
    程小青和《霍桑探案》
    陳從周印像
    中國的法布爾
    一手拿手術刀,一手拿筆
    一位學者的生命軌跡
    香山與林徽因
    詹天佑與京張鐵路的修建
    文化守望
    一本鄉土教材——《自然臺北》
    一本別致的禮品書
    臺灣古城的興衰
    書的命運
    留在記憶中的城門與城牆
    一個人和一個城市的故事
    林語堂筆下的北京
    畫中有“話”
    門外閑談博物館
    消除隔膜的嘗試
    虎年的遐想
    臺北的博物館
    李霖燦筆下的麗江
    歷史尋夢
    釣魚島的風波
    正襟危坐說《共產黨宣言》
    別具一格的“白皮書”
    探究另類的歷史
    鬧劇背後的悲劇
    731細菌部隊的罪證
    王鞠侯為珠穆朗瑪峰正名
    中國勞工的“畫臉暴動”
    拉丁美洲的教訓
    高爾基出國的真相
    重溫保爾?柯察金
    契訶夫筆下的庫頁島
    歷史亂像背後的推手
    戰爭與常識
    文明之思
    狩獵者的自白
    東山魁夷的內心世界
    塔希提島與高更
    北極的美國硬漢
    顧炎武筆下的昌平
    描寫鄭和下西洋的小說
    來自烏蘇裡大森林的報告
    由穆拉諾島想到玻璃的歷史
    歷史與氣候
    瘋狂的石頭
    火的歷史與現實
    吉卜林筆下的“紅花”
    紅色演繹的歷史
    生態文學的美文
    從《考古三峽》想到《古峽迷霧》
    世外桃源今安在
    無奈的嘆息
    北極光下的風波
    科學魅力
    由《基因的縈夢》說開去
    無心插柳柳成蔭
    發明家眼中的發明史
    《追星》——天文學的原創之作
    我觀《科學簡史》
    望遠鏡和中國最早的科學小說
    吳中倫的《雲南植物考察日記》
    歷史不會忘記
    飛向太空不是夢
    經典著作的持久魅力
    深海,有待探索的世界
    人類與“瘟神”的博弈
    《技術史》與城鎮規劃
    《自然史》和布封的忠告
    幻想無疆
    充滿童趣的幻想
    災難小說的警世價值
    由《莫洛博士島》想到克隆人
    《貓城記》:中國科幻史的經典
    科學家心中的科幻情結
    院士的科幻小說
    小托爾斯泰的科幻小說
    “換頭術”引發的聯想
    斯人已逝科幻永生
    人類從幻想起步
    遊記天下
    旅遊讀物也能別開生面
    尋找過去的風景
    獨具特色的學術遊記
    摩洛哥大旅行家的遊記
    臥遊楠溪江的連想
    《亞洲腹地旅行記》的序跋
    天涯處處有芳草
    我的復活節島情結
    那迷人的香格裡拉
    近看不丹
    溫故而知新
    悉尼尋書
    40多年前一次旅遊與一本書
    品味生活的閑適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狩獵者的自白
    現如今,到非洲去捕獵獅子、大像,肯定是觸犯法律的,就連攜帶像牙制品出境,弄不好還得鋃鐺入獄。可是在19世紀,西方的紳士淑女卻熱衷到非洲狩獵,弄張獅子皮或者像牙放在客廳裡,掛上一幅手持獵槍與擊斃的獵物的合影,也是炫耀的資本。當然那時到非洲狩獵也要向殖民當局辦許可證,於是狩獵也就合法化了。
    《在非洲》這本書就是當年狩獵者的自白。作者約翰?T?麥克庫森是美國名記者。 1898年任職《芝加哥記錄報》,在美西戰爭爆發期間,隨海軍戰船“麥庫羅斯號”周遊世界,有近兩年時間在菲律賓從事新聞報道,曾被派往南非的德蘭士瓦報道布爾戰爭。 1903年,加入《芝加哥論壇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報紙做每日首頁諷刺漫畫,使他贏得了“美國漫畫之父”的稱號。《在非洲》是他在1909年用了4個半月在東非進行狩獵活動的記錄。在此期間,他們邂逅了離開白宮的51歲的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後者也是前來狩獵,為紐約的美國歷史博物館收集大像標本。盡管《在非洲》這本書今天看來是個過時的話題,書中流露的捕殺獵物的喜悅,以及追蹤獵物的興奮與緊張交織的心情,對於今天的讀者恐怕多半不能接受,甚至心生反感,但是作為歷史記載,畢竟還有一定的價值。
    我對《在非洲》的興趣在於,作者非常真實地記錄了當時進行狩獵活動的組織工作和各種裝備,令人大開眼界。麥克庫森所在的狩獵隊僅4個人,他們此行的目的也是為了“科學”的需要: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獵取5頭大像,並拍攝動物生活的照片和影片。為此,狩獵隊雇傭了領頭人1名,持槍人4名,原往民民兵4名,廚師1名,帳篷男孩4名,腳夫80名,馬夫4名,小男孩20名。這支由多個種族臨時湊成的龐大隊伍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值得一提的是,狩獵活動的組織工作是很有成效的。一家名為紐蘭德和塔爾頓合伙公司是專為從肯尼亞的內羅畢出發的狩獵團隊配備全套設備。除了個人的衣箱,這家公司不僅把狩獵者在倫敦購買的帳篷、槍支、彈藥和食品運到內羅畢,而且當他們到達時也準備好了領頭人、持槍人、原往民民兵、廚師、帳篷男孩、腳夫、馬夫等。這一點不是任何人都能輕易辦到的。
    此外,本書對當時東非的自然景觀和野生動物作了細致的觀察記錄,給人留下很深印像。比如,剛到內羅畢,小車站裡正在進行治療“昏睡病”實驗,在場的英國醫生己經發現舌蠅是兇(現今的報道是萃萃蠅,不知是否一回事)。書中寫道:“在非洲,有幾塊特定的稱為‘舌蠅帶’的地帶,這些地區裡,馬、螺子和牛沒法生存。很多年裡,在人們知道昏睡病之前,這些地區就廣為人知。”“一個感染了昏睡病的本地人能把這種病從這個國家的這一頭帶到另一頭,一旦這種病暴發,這個新感染地區就完蛋了。”
    盡管存在疾病的威脅,非洲極其壯觀的景色仍然使人們甘冒種種危險趨之若騖。“肯尼亞山是一座雄偉的母親山,綿延覆蓋了一片遼闊的地域,白雪覆蓋的峰頂以18000英尺的高度聳立在赤道上,低處的山坡像公園一樣美,遍布著繁榮興旺的基庫尤人和其他種族的牧場和畜群,這片低處山坡上的香蕉林和林木繁茂的河谷中,如畫般點綴著幾十個不同大小的原住民村莊…”寫熱帶森林:“在某些地方,這片森林像一座雄偉的教堂,巨大的雪松和樟樹像高聳的柱子一樣挺立著,籐蔓和苔蘚編織成的優美圖案顯示出一種宏大和熱帶的美麗景像。”寫狷羚的可愛:“狷羚是草原的警察,出於一些奇怪的、無私的原因,它自願做所有動物的警衛,它經常為其他動物承擔放哨任務,”狩獵者對狷羚的行為很惱火卻無法阻止,以至作者說:“狷羚經常冒著自己生命的危險去警告其他的動物群有危險在靠近。如果我要寫一個關於動物的故事,我會用狷羚作為主人公”。因為“一個公正的人會油然地尊重這種高大、笨拙、警覺的羚羊自我犧牲的英雄品質。”類似的記載來自實地觀察,可貴之處也在於此。
    該書的不足之處是將插圖處理得太小,照片也很模糊,不知原著是否原本如此。作者麥克庫森既然是“美國漫畫之父”,他的插圖線條明快,極有特色,如果能適當放大,效果會更好一些。
    發明家眼中的發明史
    對科學技術的日益重視,以及科技對社會的深度影響,近幾年,一向被冷落的科學技術史專著、譯本及普及讀物也隨之多了起來。這種現像的出現,有幾點值得關注:一是許多讀者對於人類文明史的閱讀興趣,正在從傳統的社會發展史的理性探尋,科學技術對於歷史進程發揮的巨大作用備受關注,便是這種觀念變化的反映;另外,這也說明讀者並不滿足以往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方式,他們更希望從歷史的大背景下了解科學技術的誕生、發展的脈絡,以加深理解科學技術的豐富內涵。除此之外,對於曾經有過歷史輝煌的中國,科學技術後來又是為何衰落,作為中國讀者也希望找到合理的答案,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張開遜的新著《回望人類發明之路》,側重人類發明史的梳理,重點介紹對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技術發明,有別於一般的科學技術史,令人耳目一新。該書的另一個亮點是,作者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發明家,畢生致力於傳感技術的研究,為半導體結型溫度傳感器在我國工業化生產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發明了碳化硅高溫傳感器,使半導體傳感器件拓展到高溫領域。多項發明在國內外獲獎。由一位發明家耗費7年寫就的發明史,必定有許多特別的心得體會。
    發明史的著述,一如科學技術史的著作,在充分掌握大量史料的前提下,作品的高下往往取決於作者的學識功底和科學素養。《回望人類發明之路》的顯著特色,是不限於提綱挈領地介紹歷史上的重大發明,從科技發展背景、發明家的思路、該項發明的價值等方面加以層層剖析,而且在論及某項發明時,以簡捷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準確的描述,畫龍點睛地將科學原理講得明明白白,令人恍然大悟,知道“原來是這麼回事!”書中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恕不一一列舉。然而這類看似尋常的解讀,實際上並非易事。因為發明史涉及的學科太多,沒有廣博的知識功底,對深奧的科學原理不能融會貫通,很難深入淺出地道出其中奧妙。由此也想到,發明史不單是講史,實際上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科普作品,它們是從發明的角度,生動地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這種結合發明的過程而點明科學原理的寫法,不僅有助於理解技術發明的重大價值,往往也給人以很多連想和啟發。
    發明史與科學技術史的著述,尤其是普及讀物,離開史料說明不了問題,但是又忌諱史料的羅列,這是一個矛盾。《回望人類發明之路》史料翔實,要言不煩,卻又能跳出史實,畫龍點睛地從哲學的思辯歸納人類發明的軌跡。如從古希臘哲學家對宇宙的思考啟迪了科學的探索和技術的發明;從哲學家提出“實驗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的理念,廓清了科學探索長期徘徊於“直覺”和“經驗”的困惑,進而帶動了17世紀科學家將哲學觀念變為可以操作的方法,建立了現代科學的傳統的歷程。這些都說明,科學方法論對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的重大影響,從而把技術發明的歷史放置在歷史人文的背景下考察,讀來饒有趣味。“哲學引導科學,科學產生技術,技術攺變世界。”作者得出的這一結論,是貫穿本書的一個鮮明觀點。作者認為: “在人類發明的道路上,常常見到哲學的身影。當人類面當艱難抉擇的時候,哲學一直為人類探索與創造提供聰明的建議。”卻是頗有見地的。從這個視角去思考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由輝煌走上衰落,也許可能尋找出合理的解釋。
    當然,作為一位發明家,作者以歷史的眼光,高度贊頌了發明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技術發明決定歷史長河奔流的方向”,以至歷史學家按照人類技術發明的特征劃分時代,但是作者在現代技術發明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為“人類亦可能被荒唐的欲望驅使,濫用它們,跌入深淵”而感到深深憂慮。最突出的例子是戰爭武器的發明,書中列舉了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年,美國生產了7萬枚核彈,蘇聯生產了5.5萬枚核彈,“到2007年初,俄羅斯核武庫擁有近1.55萬枚核彈頭,其中5670枚核彈處戰鬥值勤狀態;美國擁有9660枚核導彈,其中5735枚在役。”對於這種“偉大的發明”,作者隻能萬分感嘆地說:“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最大區別,是動物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且知道需要的程度,而人類卻不然。”其實,發明的負面並不限於核武器,這是人類當前面臨的困惑,也是許多發明家始料未及的吧。
    依我國目前的狀況,科學技術史的著述(包括普及讀物),仍是一個有待開拓的領域,存在很大的出版空間。這一方面表現在綜述性的著作較多,具體到某一學科、某一門類的著作還很少;另外也必須承認,史料翔實、視角獨特、別開生面的著作目前還不太多。這當然首先取決於這方面研究的深度與突破,但恐怕也與出版者的選題思路有關。
    期望有更多的類似的佳作問世。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