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中國文學研究(第28輯)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復旦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353-512
【優惠價】
221-320
【作者】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912643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912643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7806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3
字數:218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研究(第28輯)》包含論文17篇,內容涉及春秋至晚清的作家、作品的解讀。為紀念朱東潤先生誕辰120周年,《中國文學研究(第28輯)》特收4篇朱先生未刊作品及相關著作的注釋、整理說明等,展現了這位文史大家的深厚學養。其餘各文大多能在充分的文獻解讀的基礎上,結合文學思想的考辨,得出較為扎實的結果,如《儒家心性詩學原論》一文,通過利用新出土文獻的分析,對於先秦儒家的解《詩》方式及其發展做出了較為深刻的展示,令人耳目一新。

目錄

紀念朱東潤先生誕辰120周年<好間的青少年時代
朱東潤師《後西征賦》述要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校補本)整理說明子產年譜(下)
老子的虛靜認知論釋解
儒家心性《詩》學原論
黃希、黃鶴《補注杜詩》師注考
蘇軾詩歌自注及其詩學意義
王同軌生平著述考
晚明湖州四大望族的戲曲編刊活動及其特點
論明清小說中日常物像的描寫程式及敘事功能——以“汗巾”為例
清代中朝文士筆談原因論略
清末民初文言小說的刊印及行銷
論丘逢甲詩中的英雄意像——重溫丘逢甲收復臺灣、統一祖國的理想
山東省圖書館藏清代韓愈詩文未刊評點四種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國文學研究(第28輯)》:
(一)虛靜觀道的認知方法
老子的“致虛守靜”論揭示出了認知主體認識事物的方法。老子之所謂“致虛極,守靜篤”,是要求觀道者在“萬物並作”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運動世界中,以虛空而又寧靜的心態,從中“以觀其復”,也就是從中觀察體會出那些反復出現、循環往復的不變的恆常性規律。這是從認知主體認識事物的方法上來講的。“致虛”是針對自我內心而言,即虛空內心,也就是前面之所謂“滌除”。具體說來,就是濯洗心腦中的成見雜念、私心偏見,讓認知主體的心腦處於空淨澄明的狀態,並以此種狀態來觀照新的事物(即便是舊有的事物,在此種心態中也變成了新的事物;這就是古人為什麼強調以“童心”、嬰孩的認識方式來觀照事物的原因),從而獲得真知。“守靜”是針對外部世界而言,即清靜外物。具體說來就是排除外界紛亂的現像性事物的干擾,讓認識主體的心腦處於平和寧靜的狀態,並以此種狀態來觀照新的事物,從紛亂變動的現像世界中把握那些規律性的本質性的存在,從而獲得真知。它們共同形成認識主體的一種最佳心智狀態,也可以稱為理性認識心理。在老子看來,客觀世界是難以認知的。現像變動不居,本質難以顯現,作為萬物本源的天道玄德更是難以體認。雖然老子並沒有從現像和本質、個別和一般、特殊與普遍、個性與共性等對立統一的規律上認識事物,但他已經認識到這其中的一些存在規律,即事物之間的對立轉化、相反相成的存在關繫,特別是形上之“道”與形下之“器”之間的微妙聯繫。雖然老子也講“道體”,但與柏拉圖創造那個“理式”世界來代表本質、一般、普遍和共性的規律世界不同,老子用“道”來指稱那些本質的、一般的、普遍的、共性的規律性客觀存在(這是老子“道”論的諸多意旨之一),但老子所謂“道體”不是脫離現像(特殊、個別、個性)世界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客觀唯心主義的概念),而是被現像等個別的事物遮蔽了的隱含著的一種客觀存在。接近於黑格爾之所謂“絕對精神”,即存在於客觀事物之中,卻又獨立於客觀世界的個別、特殊、現像事物之外的那種“精神實體”,老子謂之“道體”(“道之為物”)也就與黑格爾之“絕對精神”有了極大的相似性。但是,中國的“道”論還指宇宙創生萬物之“氣”,即“精氣氣”等,這就賦予了“道”以物質的特性。所以,這個“道”既是物質性的,又是精神性的客觀存在。那麼,人們想要獲得關於事物的本質性、一般性、普遍性、共性等的規律性知識,以及萬像之本源的大“道”,就必須既要從現像、個別、特殊、個性事物出發開展感性的認識,又要超越現像、個別、特殊、個性事物給人帶來的對內在本質規律的迷障和遮蔽,也就是今人之所謂“透過現像看本質”。所以,在老子看來,認知主體隻有“致虛”“守靜”到極致的狀態,纔能透過“萬物並作”之動、之實、之現像,來認識它們的“復”,“復”就是萬像運動中的“循環往復”之規律,“回歸不變”之本質,“靜定歸一”之大道。可見,老子之所謂“致虛極,守靜篤”揭示出認知主體認識事物獲取真知的一種方法,與現代認識論之所謂“理性認識”的方法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或者說,這應該就是中國古代哲人早期的關於理性認識心理活動的初步認識和理解。
……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