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方法與實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電子工業出版社
    【市場價】
    828-1200
    【優惠價】
    518-750
    【作者】 周劍 
    【所屬類別】 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2137231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21372315
    版次:1

    商品編碼:12698010
    品牌:電子工業出版社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88
    字數:256000

    作者:周劍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從事兩化融合工作的各級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第三方軟硬件服務商、咨詢服務機構等的專業人士。

    《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方法與實踐》是對2009—2019十年來我國兩化融合過程中所形成的理論方法和實踐成果的一個繫統性總結,全書分為背景趨勢、體繫架構、評估診斷、管理體繫和發展展望五篇,內容豐富詳實,可以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很好的借鋻與參考。

    內容簡介

    (1)背景趨勢篇主要探討兩化融合的基本內涵和戰略定位,回顧我國推進兩化融合的總體工作歷程,並分析兩化融合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趨勢新要求;(2)體繫架構篇主要闡述了兩化融合生態繫統這一頂層通用參考架構,並介紹了兩化融合標準體繫框架、重點領域標準化需求、以及標準體繫建設路徑;(3)評估診斷篇著重介紹兩化融合評估診斷模型和指標體繫,並從全國、區域、行業等各方面分析了兩化融合發展態勢;(4)管理體繫篇著重闡釋我國首套自主研制且實現大範圍應用的兩化融合管理體繫,主要介紹了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提出背景、理論框架、實施方法、以及新型能力打造路徑;(5)發展展望篇主要對新時代我國兩化融合發展重點進行展望,並針對兩化融合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作者簡介

    周劍,高級工程師,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繫統所所長兼信息化所所長。周劍同志長期從事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和產業實踐,是工信部兩化融合總體支撐工作的主要承擔人,相關成果實現大範圍產業應用推廣並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效益,受到梅宏、邬賀銓、吳澄、李伯虎、倪光南等院士高度評價,認為屬於國際首chuang,為企業指明了數字經濟背景下競爭能力提升的模式、機制、方法和路徑,獲得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一等獎1項,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航空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航空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項,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

    目錄

    第一篇背景趨勢

    第1章兩化融合背景與發展趨勢........................................................2

    1.1 兩化融合的基本內涵與戰略定位...........................................2

    1.2 推進兩化融合的總體工作歷程.............................................10

    1.3 兩化融合發展的新形勢、新趨勢、新要求.........................14

    第二篇體繫架構

    第2章兩化融合生態繫統及標準體繫..............................................22

    2.1 兩化融合生態繫統及標準體繫的提出.................................23

    2.2 兩化融合生態繫統.................................................................26

    2.3 兩化融合標準體繫.................................................................53

    第三篇評估診斷

    第3章兩化融合評估診斷與對標引導..............................................72

    3.1 兩化融合評估體繫的提出.....................................................72

    3.2 兩化融合評估框架.................................................................79

    3.3 兩化融合評估指標體繫.........................................................85

    第4章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103

    4.1 兩化融合評估樣本情況........................................................103

    4.2 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監測指標體繫........................................110

    4.3 兩化融合發展步入快車道....................................................113

    4.4 省市間兩化融合發展存在階梯性差異................................120

    4.5 重點行業兩化融合發展路徑各異........................................121

    4.6 重點中央企業兩化融合工作成效日益凸顯........................144

    4.7 新模式、新業態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147

    4.8 兩化融合績效產出逐步擴大...............................................155

    4.9 兩化融合發展趨勢預測.......................................................160

    第四篇管理體繫

    第5章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提出及其應用價值.............................166

    5.1 兩化融合管理體繫提出背景................................................166

    5.2 兩化融合管理體繫(GB/T 23000標準族)概述...............178

    5.3 兩化融合管理體繫(GB/T 23000標準族)的配套使用關繫........181

    5.4 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應用價值............................................184

    5.5 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應用推廣體繫............................................187

    5.6 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國際推廣...........................................191

    第6章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理論框架詳解....................................194

    6.1 六個導向...............................................................................194

    6.2 九項管理原則.......................................................................204

    6.3 三個循環機制........................................................................219

    6.4 九個關鍵過程........................................................................232

    第7章兩化融合管理體繫貫標實施方法及評定采信指引.............237

    7.1 企業應用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流程與要點........................237

    7.2 兩化融合管理體繫貫標咨詢服務的方法............................243

    7.3 新型能力牽引咨詢服務跨界融合與水平提升....................247

    7.4 兩化融合管理體繫評定結果采信價值................................252

    第8章兩化融合管理體繫引領企業構築數字經濟背景下新型競爭能力.....265

    8.1 兩化融合管理體繫貫標評定進展........................................265

    8.2 企業信息化環境下新型能力圖譜........................................282

    8.3 典型行業新型能力建設的重點方向....................................296

    8.4 主要新型能力識別及打造的方法與路徑............................310

    8.5 以兩化融合管理體繫探索制造業管理模式創新................325

    8.6 企業新型能力建設的總體成效................333

    第五篇 發展展望

    第9章新時期兩化融合發展展望.................346

    9.1 不斷深化新時代兩化融合政策及理論創新........................347

    9.2 持續夯實兩化融合基礎設施建設..................348

    9.3 有序推動兩化融合標準體繫建設....................349

    9.4 創新開展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引導...........350

    9.5 著力拓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繫應用廣度和深度....................351

    9.6 加強引導面向兩化融合的企業組織管理變革....................352

    9.7 研制推廣兩化融合繫統性解決方案...................353

    9.8 協同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354

    9.9 培育發展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355

    參考文獻........................................356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自序】

    推進兩化融合,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長期性、戰略性部署。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與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兩化融合、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化深度融合一脈相承,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應國際產業變革趨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於我國搶抓信息化歷史機遇、推動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推進兩化融合是一項復雜巨繫統工程,涉及面廣、任務艱巨繁重,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在我國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長期歷史進程中,工業時代傳統的理論方法已無法滿足信息時代的產業發展需求。持續深入推進兩化融合,既無現成經驗可依據,也無既有方法可遵循,需要同時把握並融會貫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發展規律和特征,從戰略目標、發展理念、主要任務、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等方面進行繫統創新,以把握融合發展進程中遇到的機遇和挑戰、找到產業升級“換道超車”的有效路徑。

    在長期的兩化融合實踐探索過程中,廣大企業普遍面臨發展方向不清、推進路徑不明、方法工具缺失等共性問題,亟需形成一套能夠更有效引領企業融合創新發展的繫統性理論體繫、方法體繫和工具體繫。為此,自2009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標準委、國務院國資委等主管單位,推動組建了兩化融合管理體繫工作領導小組、專家指導委員會和聯合工作組,推動組建了全國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573),將研究成果提煉為國家國際標準繫列,以標準為引領形成多部委橫向協同推進,國家、省、市、縣縱向多級聯動的工作機制,並廣泛發動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央企集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和咨詢服務機構等社會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了繫列標準的應用普及。

    在兩化融合管理體繫工作領導小組、專家指導委員會和聯合工作組等的統籌部署和指導支持下,本書創作團隊十年如一日,堅持探索、刻苦攻關,前後歷經行業評估摸底(2009—2013年)、方法路徑探索(2013—2017年)、理論提升推廣(2017年至今)三個階段,經過長期理論研究和廣泛產業實踐,在繫統總結過去幾十年我國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經驗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國際首創的兩化融合繫統工程體繫,創新提出了覆蓋兩化融合發展全局、全要素、全過程的參考架構——兩化融合生態繫統,提出我國應用最廣、繫統描繪融合發展全景圖的兩化融合評估體繫,以及我國首套自主研制且實現大範圍應用推廣的兩化融合管理體繫,建立了以平臺為載體的線上線下一體、多方協調互動的協同工作模式和第三方服務體繫,為各方合力推進融合創新發展提供體繫化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支持。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本書創作團隊不僅將多年來我國以信息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方法成果凝結於這套兩化融合繫統工程體繫之中,更基於這套體繫在我國企業中開展了廣泛的產業實踐,並通過實踐持續改進、迭代優化,致力於將這套體繫完善為引領企業構築信息時代新型競爭能力的有效方法路徑,成為探索形成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中國方案”的重要抓手。當前,這套兩化融合繫統工程體繫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產業應用,已經發布五項國家標準和兩項國際標準,13萬餘家企業應用兩化融合評估標準開展了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17000餘家企業開展了兩化融合管理體繫標準貫徹,在引領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尤其是轉型創新發展方面帶來了顯著實效。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本書創作團隊很高興能夠將十年來兩化融合理論研究和產業實踐的成果總結提煉成《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方法與實踐》一書,呈現給廣大讀者。本書是對這套兩化融合繫統工程體繫的總結,包括了基於我國國情創新推進兩化融合的理論研究、方法研制和工具創新等原創成果,以及推動相關成果進行大範圍產業實踐的經驗和價值,相信可以為廣大讀者繫統了解並創新推進兩化融合,更務實有效地服務於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借鋻和參考。

    當今世界正處於從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加速轉型的大變革時代,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並向制造業等各產業領域加速滲透,我國兩化融合發展已步入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進入縱深發展和創新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希望以本書的出版、發行為契機,為社會各界在新時期協同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提供理論、方法和工具等支持,攜手開啟兩化融合發展新篇章,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搶抓數字經濟發展先機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是為序。


    【前言】

    當今世界正處於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加速轉型的大變革時代,數據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驅動要素,從以物質生產、物質服務為主的工業經濟發展模式加速向以信息生產、信息服務為主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轉變,這是一個復雜巨繫統工程,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長期歷史進程。順應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簡稱“兩化融合”)發展的趨勢,全球各國都在結合自身優勢加強總體戰略布局,發達國家順應新工業革命要求加快對高端產業再調整、再布局,發展中國家則致力於抓住從工業化向信息化變軌發展的重大機遇,力求“換道超車”。

    推進兩化融合,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長期性、戰略性部署,是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扣合點,也是加快我國數字經濟建設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建成了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繫,數字經濟規模躍居全球第二。在我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應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亟需率先把握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變革的重大機遇,持續深入並創新推進兩化融合,建立完善符合數字經濟規律的新型理論和方法體繫,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自2009年以來,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單位的指導和支持下,本書創作團隊立足於我國國情,牢牢抓住兩化融合這條主線,以頂層參考框架全面刻畫融合生態繫統,以評估診斷精準定位融合發展現狀,以管理體繫繫統引領企業轉型變革,對兩化融合的理論、方法、工具進行繫統化創新,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引領推進兩化融合的繫統工程體繫,並以標準為引領、以市場為主導、以平臺為支撐,推動13萬餘家企業大範圍開展產業實踐,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9年是兩化融合推進工作的第十個年頭,為了對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理論和實踐成果進行一個階段性總結,我們推出了《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方法與實踐》一書。全書分五篇,分別為背景趨勢、體繫架構、評估診斷、管理體繫和發展展望。具體內容如下。

    (1)背景趨勢對應本書的第1章兩化融合背景與發展趨勢,主要探討了兩化融合的基本內涵和戰略定位,回顧了我國推進兩化融合的總體工作歷程,並分析了兩化融合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趨勢、新要求。

    (2)體繫架構對應本書的第2章兩化融合生態繫統及標準體繫。

    一方面,對兩化融合生態繫統這一頂層通用參考架構進行闡述,介紹兩化融合的資源環境、組織生態和價值網絡三個主要視角,數據、技術、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四個基本要素,以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個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對兩化融合標準體繫進行闡釋,介紹兩化融合標準體繫框架、重點領域標準化需求,以及標準體繫的建設路徑。

    (3)評估診斷對應本書的第3章兩化融合評估診斷與對標引導、第4章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著重介紹我國應用最廣、可繫統描繪融合發展全景圖的兩化融合評估診斷模型和指標體繫。其中,第3章闡述兩化融合評估體繫的提出和研制推廣歷程,兩化融合評估的基本框架,以及兩化融合評估通用指標體繫。第4章闡述基於兩化融合評估體繫,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監測指標體繫及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的建設情況,從全國、區域、行業、央企等多個維度展現兩化融合發展全景圖,分析兩化融合績效產出,並對未來兩化融合發展趨勢進行量化預測。

    (4)管理體繫對應本書的第5章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提出及其應用價值、第6章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理論框架詳解、第7章兩化融合管理體繫貫標實施方法及評定采信指引和第8章兩化融合管理體繫引領企業構築數字經濟背景下新型競爭能力,著重介紹我國首套自主研制且實現大範圍應用的兩化融合管理體繫。其中,第5章闡述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提出背景、基本內涵、價值意義、應用推廣體繫及國際化進展等內容;第6章從理論層面對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六個導向、九項管理原則、三個循環機制、九個關鍵過程等理論基礎進行繫統闡述;第7章從兩化融合管理體繫實施應用層面,對企業貫標的流程與要點、貫標咨詢服務的方法、貫標達標結果的采信應用等進行闡述;第8章則是企業應用兩化融合管理體繫的成效總結,介紹貫標評定進展,展示企業新型能力圖譜,分析典型行業新型能力建設重點、主要新型能力識別和打造的方法路徑,並總結企業通過新型能力建設獲取的成效。

    (5)發展展望對應本書的第9章新時期兩化融合發展展望,主要對新時代我國兩化融合發展重點進行展望,並針對兩化融合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本書是對過去10年我們開展兩化融合理論研究、產業實踐、工作推進等方面成果的繫統總結。內容既有較強的理論性,也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可為從事兩化融合相關領域政策制定、標準研究、企業實戰、市場服務等工作的各界人士提供參考。

    十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主管部門的各級領導對本書相關的兩化融合研究和成果應用給予了悉心指導和大力推動支持;依托兩化融合服務聯盟,北京、廣東、江蘇、浙江等全國31個省市地方的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境試驗研究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清華大學等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等協會,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國家電網公司、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央企業集團,以及兩化融合管理體繫貫標企業和第三方服務機構等緊密協作,共同開展了一繫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王安耕、吳澄、邬賀銓、李伯虎、高新民、田雨華、蔣明煒、漆永新、宋曉剛、奚家成、王普、苗建軍、郝淑芬等專家學者給予了大量專業指導意見,在此一並向他們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特別感謝以下幾位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邱君降、竇克勤、郭利、陳希、馬鼕妍、王濤、肖琳琳、張健、柳楊、付宇涵、成雨、王慶瑜、柴雯等;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劉九如、董亞峰為本書出版付出的辛勤工作。

    翻開此書,希望讀者朋友能夠感受到信息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來勢洶洶,洞悉兩化融合的偉大歷史使命,從而進一步凝聚共識,增強轉型合力,激發創新潛能,搶抓數字經濟發展先機。由於時間和水平有限,錯誤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