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投資思想史(典藏版) (美)馬克·魯賓斯坦 華章經典金融投資繫列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經管勵志
    【市場價】
    718-1040
    【優惠價】
    449-650
    【作者】 馬克·魯賓斯坦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16064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1606499
    商品編碼:40580157224

    品牌:文軒
    出版時間:2018-10-01
    代碼:99

    作者:馬克·魯賓斯坦

        
        
    "
    作  者:(美)馬克·魯賓斯坦 著 張俊生,曾亞敏 譯
    /
    定  價:99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01日
    /
    頁  數:428
    /
    裝  幀:平裝
    /
    ISBN:9787111606499
    /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時期:1950年之前
    1202年《算經》/2
    1478年《翠維索算術》/2
    1761年《論復利》/2
    1494年《算術、幾何與比例學總論》/8
    1654年《論算術三角形》/19
    1657年《機遇賭博的規律》/25
    1662年《對死亡率表的自然與政治觀察》/32
    1671年《人壽年金的價值》/35
    1693年《對人類死亡率的估計,以及對年金價格的探討》/36
    1725年《論人壽年金》/36
    1738年《有關衡量風險的新理論說明》/43
    1934年《論不確定性在經濟學中的角色》/43
    1780年《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47
    1906年《政治經濟學手冊》/48
    1951年《對古典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的拓展》/48
    1835年《論人與其能力的發展》/51
    1900年《投機理論》/53
    1921年《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55
    1923年《論商品市場的某些問題》/57
    1949年《存儲價格理論》/58
    1930年《利息理論》/61
    1931年《可耗竭資源經濟學》/70
    1933年《股票市場預測師真的具有預測能力嗎?》/72
    1934年《證券分析:原理與技術》/73
    1949年《聰明的投資者》/74
    1936年《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80
    1938年《投資價值理論》/83
    1938年《自1856年以來美國利率、債券收益率與股價運動所反映的一些理論問題》/89
    1945年《知識在社會中的使用》/94
    1947年《博弈理論與經濟行為》/97
    1951年《對效用的實驗測度》/97
    1953年《涉及風險的實證選擇理論的基礎以及對美國學派使用的假定和定理的批判》/97
    1954年《統計學基礎》/97
    1948年《涉及風險選擇的效用分析》/103
    1952年《財富的效用》/103
    1979年《前景理論:對風險決策的分析》/103
    1949年《對經濟預期的研究》/105
    |第二部分|
    古典時期:1950~1980年
    1951年《質量與價格作為影響普通股股價波動的因素》/110
    1952年《投資組合選擇》/110
    1952年《安全第一與資產持有》/111
    1959年《投資組合選擇:投資有效分散化》/111
    1953年《證券在風險承擔很優配置中的角色》/116
    1965年《保險、風險和資源配置》/116
    1968年《不確定下的競爭均衡》/116
    1970年《不確定下的市場配置》/117
    1953年《時間序列的經濟分析Ⅰ:價格》/127
    1953年《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129
    1958年《流動性偏好作為影響風險的行為》/130
    1958年《資本成本、公司融資與投資理論》/132
    1969年《對海因斯和斯普倫克爾的答復》/133
    1959年《價值理論:經濟均衡分析》/142
    1959年《股票市場中的布朗運動》/144
    1960年《隨機鏈中的平均值一階差分的相關性》/146
    1960年《社會成本問題》/149
    1961年和1964年
    《投機市場中的價格運動:趨勢或者隨機遊走》/150
    1961年《理性預期與價格運動理論》/152
    1972年《預期與貨幣中性》/152
    1961年《股利政策、增長與股票估值》/154
    1961年《風險、含糊與薩維奇公理》/158
    1961年《有利賭博下的很好賭博選擇》/160
    1962年《可容納性與可度量效用函數》/165
    1970年《增量風險Ⅰ:定義》/165
    1962年《風險資本的積聚:連續效用分析》/167
    1963年《一個投資組合分析的簡化模型》/170
    1992年《資產配置:管理風格與業績指標》/170
    1963年《風險與不確定性:大數謬誤》/175
    1964年《普通股股票的投資回報率》/177
    1964年《風險規避》/179
    1965年《風險規避理論》/179
    1964年《資本資產價格:在風險條件下的市場均衡理論》/182
    1965年《風險資產估價與股票組合中的風險投資選擇以及資本預算》/182
    1966年《資本資產市場中的均衡》/182
    1999年《風險資產的市場價值理論》/183
    1965年《股票市場價格行為》/191
    1965年《股票市場中的風險規避:一些經驗證據》/194
    1966年《共同基金業績》/195
    1966年《共同基金能戰勝市場嗎?》/195
    1966年《股價行為中的市場與行業因素》/198
    1967年《對兩種投資組合選擇模型的經驗評價》/198
    1974年《通過分析收益共變來判定同類股票組》/198
    1967年《價值線競賽:對股價變動可預測性的檢驗》/201
    1967年《證券價格的混合事件模型》/203
    1972年《股價變化分布》/203
    1972年《具有非穩定方差特征的隨機變量的行為與證券價格分布》/203
    1982年《自回歸條件異方差及對英國通貨膨脹方差的估計》/203
    1968年《組合理論》/208
    1968年《很優多期投資組合政策》/209
    1969年《借助動態隨機規劃來進行終身投資組合選擇》/210
    1969年、1970年和1971年《風險、不確定壽命和保險下的很優投資和消費策略》《風險下的很優投資和消費策略》《在接近隨機環境下的很優創業決策》/210
    1968年《1945~1964年間的共同基金業績》/216
    1968年《儲蓄與不確定性:對儲蓄的預防性需求》/222
    1969年《股票價格針對新信息的調整》/223
    1970年《多期消費–投資決策》/227
    1974年《對多期兩參數模型的檢驗》/227
    1970年《有效資本市場:理論與經驗研究綜述》/230
    1970年《季度盈餘報告與中間股票價格趨勢》/230
    1970年《投資者偏好結構與資產收益以及投資組合配置的可分離性:對共同基金純粹理論的貢獻》/234
    1970年《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236
    1970年《市場決定的風險指標與會計決定的風險指標之間的關繫》/237
    1988年《負債率與普通股的預期收益:經驗證據》/237
    1971年《在連續時間模型中的很優消費和投資組合規則》/239
    1973年《跨期資產定價模型》/239
    1972年《流動性、不確定性與信息積聚》/241
    1972年《與風險相關的收益率:對最近一些發現的再檢驗》/243
    1972年《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一些經驗檢驗》/243
    1972年《性借貸條件下的資本市場均衡》/247
    1973年《參數偏好證券估價的基本定理》/247
    1973年《如何使用證券分析來提高投資組合選擇》/250
    1973年《看漲與看跌期權定價之間的關繫:評論》/253
    1973年《價格、貝塔與交易所上市》/255
    1974年《風險、投資策略與長期收益率》/256
    1977年《普通股的投資業績與其市盈率的關繫:對有效市場假說的一個檢驗》/256
    1981年《收益與普通股市場價值之間的關繫》/256
    1973年《期權定價與公司負債》/261
    1973年《理性期權定價理論》/261
    1974年《論公司債務的代碼:利率的風險結構》/261
    1976年《期權價格中所隱含的股價率標準差》/262
    1977年《或然求償權定價與莫迪利亞尼–米勒定理》/262
    1973年《風險規避與股價的鞅性》/272
    1974年《股息率與股利政策對普通股股價收益和價格的影響》/273
    1974年《關於證券市場的一個集合定理》/275
    1982年《消費者異質與無需求集合情況下的跨期資產定價》/275
    1985年《完美市場中的觀點分歧:一個注釋》/275
    1975年《單個投資組合的資產結構及對效用函數的一些意涵》/282
    1975年《對風險資產的需求》/282
    1975年《作為預測通貨膨脹指標的短期利率》/284
    1981年《股票收益、實體經濟、通貨膨脹與貨幣》/284
    1975年《阿羅–德布勒經濟繫統中的證券市場效率》/286
    1973年《“增長很優”模型的證據》/289
    1975年《具有對數效用的多期狀態偏好模型中的市場均衡》/289
    1976年《一般對數效用模型可以作為金融市場基本模型的有力案例》/290
    1976年《股價波動變化研究》/292
    1979年《復合期權的估價》/292
    1983年《轉移擴散期權定價》/292
    1996年《關於期權定價的注釋Ⅰ:方差擴散的穩定彈性》/293
    1976年《收益固定分布與資本市場中的投資組合分離:一個基礎性矛盾》/294
    1976年《不確定收入流的估價及期權定價》/295
    1976年《當交易者擁有分散信息時的競爭性股票市場的效率》/302
    1978年《異質信息市場中的“市場效率”》/302
    1976年《資本資產定價的套利理論》/305
    1977年《對資產定價理論檢驗的批判Ⅰ:論該理論的過去與潛在可檢驗性》/307
    1977年《對封閉式投資公司份額的估價》/309
    1977年《收益、風險與套利》/310
    1977年《風險、不確定性與觀點分歧》/320
    1978年《期權與超級股份的福利效應》/329
    1978年《不完美市場中的均衡:對投資組合中證券數量的》/331
    1987年《不接近信息條件下的一個資本市場均衡簡單模型》/332
    1978年《期權價格中暗含的狀態或然求償權的價格》/337
    1978年《有關市場有效的一些異像證據》/338
    1979年《期權代碼:一個簡化的方法》/340
    1979年《兩狀態期權定價》/340
    1979年《隨機消費與投資機會條件下的跨期資產定價模型》/342
    |第三部分|
    現代時期:1980年之後
    1980年《誰應當購買投資組合保險?》/346
    2000年《論動態投資策略》/346
    1980年《論信息有效市場的不可能性》/347
    1981年《在噪聲理性預期經濟繫統中的信息聚合》/347
    2001年《理性市場存在與否?肯定的案例》/347
    1980年《對市場預期收益的估計:一項解釋性研究》/350
    1981年《論市場擇時與投資業績Ⅰ:一個關於市場預測的價值均衡理論》/352
    1984年《橙汁與天氣》/356
    1986年《股票收益方差:信息到達與交易者的反應》/357
    1988年《R2》/357
    1989年《為什麼股票市場波動會隨時變化?》/357
    2001年《股票市場波動與經濟因素》/357
    1985年《權益溢價之謎》/359
    1990年《習慣塑造:對權益溢價之謎的一個解答》/360
    1987年《賣空約束與資產價格對私有信息的調整》/361
    2003年《觀點分歧、賣空約束和市場崩潰》/362
    1994年《隱性二叉樹》/371
    1995年《權益估價中盈餘、賬面價值與股利》/372
    1995年《對規模異像的批評》/376
    1996年《在擁有異質投資者的純粹交易經濟中的利率期限結構》/378
    1997年《論共同基金業績的可持續性》/379
    1997年《用基準特征來度量共同基金業績》/379
    2000年《共同基金業績:將其分解為選股能力、天纔、風格、交易成本和費用》/379
    1999年《很優投資、成長期權與證券收益》/384
    2001年《當市場不完善時的狀態依賴偏好的聚合》/385
    2003年《泡沫與崩潰》/386
    2005年《很優預期》/387
    注釋/390
    人名對照表/400
    內容簡介
    本書將金融經濟學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1950年之前的古代時期,1950~1980年的古典時期,1980年之後的現代時期。書中引用了上百篇經典文獻,每篇文獻都有詳盡的出處,讀者既可以將本書當作參考書,也可以當作一部史書從頭至尾地閱讀。本書雖不會直白地告訴讀者如何去投資,但它會幫助讀者站在費雪、凱恩斯、哈耶克等大師的肩膀上去審視投資。
    作者簡介
    (美)馬克·魯賓斯坦 著 張俊生,曾亞敏 譯
    馬克·魯賓斯坦,美國有名金融學家,在金融界享有盛譽。他對金融衍生品和資產定價頗有研究,著有《期權市場》,對期權定價做出過重大貢獻,並獲獎無數。魯賓斯坦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應用投資分析專業教授,近年來由實踐研究轉向了總結。其他獨著和合著的出版物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魯賓斯坦論金融衍生工具》。
    摘要
    思想很少著衣而誕,而是在艱苦的累積過程中逐漸穿上華美的衣物。在人文藝術的許多領域,為了能更深入地獲取知識,我們有必要知道這個領域的思想是如何演進的:這些思想是如何產生的?如何走向成熟的?一個思想是如何催生另一個思想的?知識環境是如何滋養思想的成長的?為什麼現在看起來十分明顯的思想曾讓人感到十分困惑?在社會科學中思考這些問題具有特殊的意義。在人文科學中,年代進程是沒什麼意義的。例如,誰能說過去3個世紀的英國詩歌或戲劇會超越莎士比亞的著作?在自然科學中,人們可以通過發現先前存在和永續的自然過程而獲得知識累積。然而,社會科學中的知識被發現之後可以影響社會演進,且在相互作用中決定著後續的社會理論。基於這種精神,我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投資金融理論年代發展進程中的參考書目。不過,這不是一部投資實踐史,隻是偶爾會引用到金融理論以外的現實世界。這部“投資思想史”涉獵廣泛,內容包括方法論的發展和創造理論所使用等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同作者商品】
    馬克·魯賓斯坦
      本網站暫時沒有該作者的其它商品。
    有該作者的商品通知您嗎?
    請選擇作者:
    馬克·魯賓斯坦
    您的Email地址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