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近佛與化雅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古典小說、詩詞
    【市場價】
    739-1072
    【優惠價】
    462-670
    【作者】 左志南著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175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11755
    商品編碼:26460565930

    品牌:文軒
    出版時間:2017-10-01
    代碼:89

    作者:左志南著

        
        
    作  者:左志南 著 著作
    /
    定  價:89
    /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
    頁  數:340
    /
    裝  幀:平裝
    /
    ISBN:9787520311755
    /
    目錄
    ●緒論(1)
    一 北宋中後期佛學語境的產生(1)
    二 佛學語境影響詩歌創作之必然性及表現(4)
    三 研究概況綜述(7)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創新點簡述(12)
    第一章 北宋中後期佛學語境的形成與發展(16)
    第一節 從相斥到相合:北宋佛教禪教合一的發展趨勢(17)
    一 舊論新興:“禪教合一”在北宋的實現(17)
    二 僧人士大夫化:禪教合一發展趨勢的具體表現(23)
    三 “文字禪”:禪教合一發展趨勢的必然產物(26)
    第二節 從排毀到融通:士大夫對待佛學態度之轉變(28)
    一 北宋中期之前士大夫對待佛教之態度及得失(28)
    二 王安石新學與佛學(31)
    三 蘇軾“蜀學”與佛學(37)
    四 黃庭堅對於佛學的吸收與學習(40)
    小結(43)
    第二章 學佛路徑的文學書寫——以王、蘇、黃之學佛與創作為中心(45)
    第一節 從服膺空觀到體認禪悟:王安石學佛路徑的文學書寫(45)
    一 王安石對佛教態度的轉變過程(46)
    二 夢幻泡影、萬法本空:對般若空觀思想的服膺(50)
    三 心佛眾生、本無差別:對平等觀思想的運用(54)
    四 無住生心、隨緣任運:對禪悟境界的體認(56)
    五 王安石佛學思想的邏輯順序(58)
    第二節 從相生相待到平等不二:蘇軾學佛路徑的文學書寫(61)
    一 蘇軾之學佛歷程(62)
    二 平等觀:蘇軾研習佛學的切入點及關注點(66)
    三 出於唱和需要而不自覺地援道入佛——由“相生相待”而至
    “平等不二”(上)(68)
    四 自覺的融通佛道——由“相生相待”而至“平等不二”(下)(70)
    五 蘇軾援道入佛與其晚年思想特點之關係(73)
    第三節 從反觀內省到自在自為:黃庭堅學佛路徑的文學書寫(76)
    一 從研習到親證:黃庭堅之學佛歷程(76)
    二 反觀與內省:以儒入佛的真如自性體悟方式(81)
    三 護持與堅守:真如自性之護持與倫理信念之堅守(86)
    四 儒釋交融之自在自為境界的體悟(89)
    五 黃氏佛學思想邏輯順序與其儒學修養理論的對應關係(91)
    小結(92)
    第三章 佛禪語言的詩化運用——以王、蘇、黃學佛與其詩歌語言、詩學思想之關係為中心(93)
    第一節 王安石學佛與其詩歌語言及詩學思想(93)
    一 王安石之詩學探源:以其唐詩選及集句詩創作為中心(94)
    二 豐富語言與對偶求工:王安石以佛語入詩之動因考察(102)
    三 揚棄悲哀、走向自持:詩道體認變化與其學佛經歷之關係(107)
    四 澹泊沉靜、雅麗工巧:境界營造與學佛之關係(113)
    第二節 蘇軾學佛與其詩歌語言及詩學思想(118)
    一 求新:蘇軾詩學思想的核心(118)
    二 現時概念與價值體繫的解構:運用佛禪語言求新方式之一(120)
    三 表情達意與摹景狀物:運用佛禪語言求新方式之二(127)
    第三節 黃庭堅學佛與其詩歌語言及詩學思想(132)
    一 所指的陌生化:詩歌語言追求與融攝佛語之關係(133)
    二 意指的非單一化:詩歌意脈表達與佛學語言的運用(137)
    三 能指的可延展性:融攝佛典與詩歌意境營造的創新(141)
    小結(146)
    第四章 靜定照物的引入借鑒——以王、蘇、黃之創作對佛教靜觀的運用為中心(147)
    第一節 靜觀與王安石詩歌創作思維(148)
    一 寺院“場域”內王安石詩歌創作對佛教觀照方式的運用(148)
    二 本質直觀的即興書寫:靜定照物與王安石詩歌創作思維(154)
    三 潛在設定的詩化表達:禪悟境界之體認與王安石詩歌創作思維(161)
    四 佛教觀照方式入詩與王安石對唐詩創作方式的承襲與突破(169)
    第二節 靜觀與蘇軾詩歌創作思維(171)
    一 “跡像”的陳列與“不定點”的營造(172)
    二 靜觀所得的“催化”作用(178)
    三 靜定觀照方式運用入詩與蘇軾學佛之關係(184)
    第三節 靜觀與黃庭堅詩歌創作思維(186)
    一 淡泊自持的人格精神特點與黃庭堅對詩歌本體的認識(187)
    二 真如靜穆與超越灑脫——黃庭堅對“靜觀”之運用在詩歌創作中的體現(189)
    三 “靜觀”運用與山谷詩學之關係(195)
    小結(197)
    第五章 北宋中後期詩歌流變與文人學佛之變化——以王、蘇、黃之比較為中心(198)
    第一節 學佛路徑、關注焦點的變化及原因——以王、蘇、黃之對比為中心(198)
    一 禪學地位的凸顯:學佛路徑及關注焦點的變化(199)
    二 學佛路徑、關注焦點不同所昭示的發展趨勢(206)
    三 文人學佛方式、關注焦點轉變之原因(208)
    四 禪宗化:文人學佛方式、關注焦點的變化趨勢(212)
    第二節 學佛之變化與詩歌書寫內容變化之關係(213)
    一 “雅健”:北宋中後期所凸顯出的詩學話語之一(214)
    二 人格精神書寫的凸顯與“雅健”風格的實現(216)
    三 自在平和:師法山谷及“雅健”審美範式確立所昭示的發展趨勢(223)
    四 追慕雅健卻臻平和:學佛變化與內聖理論完善背景下的詩風走向(226)
    第三節 詩歌語言之變化與學佛之變化——以王、蘇、黃之比較為中心(227)
    一 從佛學經典到語錄公案:典故來源變化之一(228)
    二 從語言借用到事典融攝:典故融攝變化之二(230)
    三 從用於再現到用於表現:典故運用變化之三(233)
    四 文學疆界的重新劃分與再次穩定:典故融攝變化原因之一(236)
    五 雅健風格的具體追求與句法呈現:典故融攝變化原因之二(239)
    六 運用程度的由用及體與由淺及深:典故運用變化原因之三(242)
    第四節 佛禪觀照方式運用變化與北宋中後期詩風流變之關係——以王、蘇、黃之對比為中心(244)
    一 明鏡映物與平等該羅:靜定觀照方式內涵的區別(244)
    二 靜謐肅穆與灑脫隨緣:靜觀與詩思結合形成的審美風格(247)
    三 由靜觀至活觀:儒釋整合趨勢下創作思維的轉變(250)
    四 觀照方式的選擇與北宋中後期詩風的轉向(253)
    小結(258)
    第六章 士大夫知識構成變化與北宋後期詩歌流變之關係——以前期江西詩派為主(259)
    第一節 江西詩派理禪淵源與其範式選擇、詩美追求(260)
    一 江西詩派諸人禪學淵源及學禪特點論析(261)
    二 江西派整合儒釋特點與範式選擇之關係(267)
    三 人格範式之確立與詩美追求之特點(274)
    第二節 學佛習禪與學詩論詩:江西派之學佛與其詩論走向(277)
    一 語言運用與學佛及其詩論走向(278)
    二 由親歷親為到自在自為:江西派禪學淵源影響下的詩論實踐方式(288)
    三 “鍛煉而歸於自然”:江西詩派的詩論指向(293)
    第三節 活觀照物:江西派詩歌創作論的理禪淵源與文學表現(294)
    一 “活觀”:禪宗觀照方式對理學產生滲透的結果(294)
    二 江西派諸人對觀物方式與詩歌創作過程關係的體認(298)
    三 活觀照物創作思維論的具體踐行與詩歌書寫內容的轉變(300)
    四 “貴富”:“活觀”運用所造就的江西派詩美追求(305)
    第四節 呂本中“活法”說形成過程及內涵的理學觀照(307)
    一 呂本中理學淵源及其理學觀點探討(307)
    二 呂氏詩論發展脈絡及其與理學之關係(312)
    三 呂本中“活法”說與楊時“執中”論的學理性相通(316)
    四 南宋學者對“活法”一詞運用的啓示(320)
    小結(323)
    結語(325)
    參考文獻(328)
    後記(338)
    內容簡介/
    本書以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之關繫為研究對像,從分析士大夫詩歌中所運用的佛教典故、所借用的佛教術語入手,結合當時文人與佛教關繫的考察,尋繹文人接受佛學思想的邏輯順序及其佛學思想體繫的構建生成。在此基礎上,兼顧當時儒釋整合的文化發展趨勢,以文人對佛禪理論的接受內容、研習角度為切入點,深入探尋了文人學佛與其詩歌創作的關繫,詳細考察了文人學佛變化在詩歌流變中所起的作用。在具體結構上,以北宋中後期三個時段的代表性人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學習佛禪理論的個案研究為基礎,詳細分析了三人的學佛路徑、學佛對其詩歌語言運用的影響、學佛對其詩歌創作思維的滲透,並通過三人學佛對其詩歌創作產生影響的對比,釐清了士大夫學佛變化與詩歌流變的關繫。為實現對此論題研究的深入與擴展,本書還論述了北宋後期詩壇主流的江西詩派諸人之學佛與其詩歌創作、詩論形成演進的關繫。力圖通過個案論析與整體研究的結合、歷時性梳理與共時性比較等
    作者簡介/
    左志南 著 著作
    左志南,1981年生,山東泰安人。2007年畢業於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獲碩士學位。2007年考入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0年獲博士學位。2010年至2012年於武漢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宋代文學研究。從事博士後研究階段完成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資助項目《龜山學派道論與文學研究》,先後在《中國宗教》、《北方論叢》、《中南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同作者商品】
    左志南著
      本網站暫時沒有該作者的其它商品。
    有該作者的商品通知您嗎?
    請選擇作者:
    左志南著
    您的Email地址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