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變態心理學(全2冊) 圖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社科
    【市場價】
    1500-2176
    【優惠價】
    938-1360
    【作者】 吉爾·胡利詹姆斯·布徹馬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2670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26701
    商品編碼:10032872063297

    品牌:文軒
    出版時間:2021-07-01
    代碼:198

    作者:吉爾·胡利,詹姆斯·布徹,馬修·

        
        
    "
    作  者:(美)吉爾·胡利,(美)詹姆斯·布徹,(美)馬修·諾克 著 陳良梅,潘曉曦 譯
    /
    定  價:198
    /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01日
    /
    頁  數:988
    /
    裝  幀:平裝
    /
    ISBN:9787521726701
    /
    主編推薦
    《變態心理學》是一本心理學入門讀物,屬於心理通識繫列讀物之一。《變態心理學》自1948年詹姆斯·科爾曼撰寫出版以來,已長銷七十多年,並且一直被認為是變態心理學領域的全面繫統的優選教材。本書第18版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胡利、馬修·諾克教授及明尼蘇達大學的詹姆斯·布徹教授等知名心理學家共同編著,並根據DSM-5標準進行了修訂與更新。變態心理學通過研究異常心理或病態行為的表現形式、發生原因及發展規律,描述了在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導致的心理障礙及其發展,繫統深入地闡述了各種障礙的等
    目錄
    ●上冊
    DSM-5修訂指南
    序言
    第1章變態心理學:緒論
    1.1什麼是異常?
    1.1.1異常的指標
    1.1.2DSM-5和精神障礙的定義
    1.2分類和診斷
    1.2.1分類的缺點是什麼
    1.2.2我們如何減少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偏見
    1.3文化和異常
    1.4精神障礙有多普遍
    1.4.1患病率和發病率
    1.4.2精神障礙的患病率估計
    1.4.2全球疾病負擔
    1.4.3治療
    1.4.4精神衛生專業人員
    1.5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6信息的來源
    1.6.1個案研究
    1.6.2自陳數據
    1.6.3觀察法
    1.7形成假設和驗證假設
    1.7.1抽樣和推廣
    1.7.2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1.7.3實驗組和對照組
    1.8相關研究設計
    1.8.1衡量相關性
    1.8.2統計顯著性
    1.8.3效果量
    1.分析
    1.8.5相關性與因果關繫
    1.8.6回溯性和前瞻性策略
    1.9實驗法
    1.9.1治療效果的研究
    1.9.2單被試實驗設計
    1.9.3動物研究
    第2章關於異常行為的早期觀點
    2.1精神障礙的最初觀點
    2.1.1神魔論和魔法論
    2.1.2希波克拉底的早期醫學觀點
    2.1.3早期哲學家對異常行為的探索
    2.1.4早期中國人對異常行為的觀點
    2.1.5中世紀時期對異常行為的觀點
    2.216世紀至17世紀對異常行為的觀點
    2.2.1科學質疑在歐洲的復興
    2.2.2早期精神病收容院的建立
    2.3人道主義改革
    2.3.1皮內爾的實驗和杜克在英國的成就
    2.3.2美國的拉什和道德療法
    2.3.3迪克斯和精神衛生運動
    2.419世紀和20世紀對精神障礙的成因和治療的觀點
    2.4.119世紀對精神疾病的觀點和日漸增長的專家影響力
    2.4.220世紀的精神病院
    2.5當代觀點的出現
    2.5.1生物學發現:確立大腦和精神障礙之間的關聯
    2.5.2分類繫統的創建與發展
    2.5.3精神障礙的心理學基礎
    2.6未解決的問題
    2.6.1去機構化
    第3章致病因素的理論觀點
    3.1異常行為的成因和風險因素
    3.1.1必要因素、充分因素和促成因素
    3.1.2異常行為的反饋與雙向性
    3.1.3素質-應激模型
    3.2理解異常行為成因的觀點
    3.3生物學觀點
    3.3.1基因易感性
    3.3.2大腦功能失調和神經可塑性
    3.3.3神經遞質和激素的失衡
    3.3.4氣質
    3.3.5生物學觀點的影響
    3.4心理學觀點
    3.4.1心理動力學觀點
    3.4.2行為主義觀點
    3.4.3認知行為觀點
    3.4.4如何看待不同的觀點
    3.5社會觀點
    3.5.1早期剝奪或創傷
    3.5.2不良的教養方式
    3.5.3婚姻不和諧與離異
    3.5.4社會經濟地位低下和失業
    3.5.5不良的同伴關繫
    3.5.6源於性別、種族、民族的偏見和歧視
    3.5.7社會觀點的影響
    3.6文化觀念
    第4章臨床診斷與評估
    4.1評估的三個基本概念
    4.1.1信度
    4.1.2效度
    4.1.3標準化
    4.2評估的性質和目標
    4.3影響評估的重要因素
    4.3.1文化背景的影響
    4.3.2專業取向的影響
    4.3.3建立信任和融洽的關繫
    4.4心理評估的方法
    4.4.1臨床訪談
    4.4.2對行為的臨床觀察
    4.4.3心理測驗
    4.5生理機能評估
    4.5.1身體檢查
    4.5.2神經心理學檢查
    4.5.3神經學評估方法
    4.6整合評估數據和優化決策
    4.7異常行為的分類
    4.7.1分類方法
    4.7.2精神障礙的正式診斷分類
    第5章應激與身心健康
    5.1什麼是應激?
    5.1.1應激與DSM
    5.1.2個體遭遇應激源的預測因素
    5.1.3應激源的特點
    5.1.4測量生活應激
    5.1.5復原力
    5.2應激與身體健康
    5.2.1應激反應
    5.2.2身心聯繫
    5.2.3了解免疫繫統
    5.3應激與免疫繫統功能
    5.3.1應激和細胞因子
    5.3.2慢性應激和炎癥
    5.3.3應激與過早衰老
    5.4情緒與身體健康
    5.4.1人格
    5.4.2抑郁癥
    5.4.3焦慮
    5.4.4社交孤立與社會支持的缺乏
    5.4.5積極的情緒
    5.4.6情緒調節的重要性
    5.5與應激相關的軀體障礙及治療
    5.5.1生理干預
    5.5.2心理干預
    5.6應激與心理健康
    5.6.1適應障礙
    5.6.2由失業引起的適應障礙
    5.6.3創傷後應激障礙
    5.6.4急性應激障礙
    5.7創傷後應激障礙:特征及風險因素
    5.7.1PTSD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
    5.7.2經歷創傷事件後罹患PTSD的概率
    5.7.3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致病風險因素
    5.7.4個人風險因素
    5.7.5生物學因素
    5.7.6社會文化因素
    5.7.7創傷後應激的長期影響
    5.8應激障礙的預防與治療
    5.8.1預防
    5.8.2應激障礙的治療
    第6章驚恐、焦慮、強迫及相關障礙
    6.1恐懼與焦慮的反應模式
    6.1.1恐懼
    6.1.2焦慮
    6.2焦慮障礙概述
    6.3特定恐怖癥
    6.3.1患病率、起病年齡以及性別差異
    6.3.2心理學因素
    6.3.3生物學因素
    6.3.4特定恐怖癥的治療
    6.4社交焦慮障礙
    6.4.1患病率、起病年齡和性別差異
    6.4.2心理學因素
    6.4.3生物學因素
    6.4.4治療
    6.5驚恐障礙
    6.5.1場所恐怖癥
    6.5.2患病率、起病年齡和性別差異
    6.5.3與其他障礙的共病
    6.5.4第一次驚恐發作的時間
    6.5.5生物學因素
    6.5.6心理學因素
    6.5.7驚恐障礙的治療
    6.6廣泛性焦慮障礙
    6.6.1患病率、起病年齡和性別差異
    6.6.2與其他障礙的共病
    6.6.3心理學因素
    6.6.4生物學因素
    6.6.5治療
    6.7強迫及相關障礙
    6.7.1強迫癥
    6.7.2患病率、起病年齡和性別差異
    6.7.3與其他障礙的共病
    6.7.4心理學因素
    6.7.5生物學因素
    6.7.6治療
    6.7.7軀體變形障礙
    6.7.8囤積障礙
    6.7.9撥毛癖
    6.8文化觀點
    第7章心境障礙與自殺
    7.1心境障礙:概述
    7.1.1心境障礙的類型
    7.1.2心境障礙的患病率
    7.2抑郁障礙
    7.2.1抑郁癥
    7.2.2持續性抑郁障礙
    7.2.3其他類型的抑郁障礙
    7.3抑郁障礙的成因
    7.3.1生物因素
    7.3.2心理學因素
    7.4雙相障礙及相關疾病
    7.4.1環性心境障礙
    7.4.2雙相障礙(Ⅰ型和Ⅱ型)
    7.5雙相障礙的成因
    7.5.1生物因素
    7.5.2心理學因素
    7.6社會文化因素對抑郁障礙和雙相障礙的影響
    7.6.1抑郁癥狀的跨文化差異
    7.6.2患病率的跨文化差異
    7.7治療與結果
    7.7.1藥物療法
    7.7.2替代性生物治療
    7.7.3心理治療
    7.8自殺的臨床表現與因果模型
    7.8.1那些人會企圖並最終死於自殺?
    7.8.2精神障礙
    7.8.3其他與自殺有關的心理社會因素
    7.8.4生物學因素
    7.8.5自殺行為的理論模型
    7.9自殺的預防及干預
    7.9.1精神障礙的治療
    7.9.2危機干預
    7.9.3關注高危人群和其他措施
    第8章軀體癥狀障礙和分離障礙
    8.1軀體癥狀及相關障礙
    8.2軀體癥狀障礙
    8.2.1軀體癥狀障礙的成因
    8.2.2軀體癥狀障礙的治療
    8.3疾病焦慮障礙
    8.4轉換障礙(功能性神經癥狀障礙)
    8.4.1轉換障礙的癥狀範圍
    8.4.2診斷轉換障礙的一些重要問題
    8.4.3患病率和人口統計學特征
    8.4.4轉換障礙的原因
    8.4.5轉換障礙的治療
    8.5做作性障礙
    8.5.1識別做作性障礙
    8.5.2區分不同類型的軀體癥狀及相關障礙
    8.6分離障礙:概述
    8.7人格解體/現實解體障礙
    8.8分離性遺忘癥
    8.9分離性身份障礙
    8.9.1DID的致病原因及存在的爭議
    8.9.2當前觀點
    8.10分離障礙的文化因素、治療方法和結果
    8.10.1分離障礙的文化因素
    8.10.2分離障礙的文化因素、治療方法和結果
    第9章進食障礙與肥胖
    9.1進食障礙的臨床表現
    9.1.1神經性厭食癥
    9.1.2神經性貪食癥
    9.1.3暴食障礙
    9.1.4起病年齡及性別差異
    9.1.5進食障礙的患病率
    9.1.6進食障礙的醫學並發癥
    9.1.7病程和結果
    9.1.8診斷交叉
    9.1.9進食障礙與其他精神障礙的聯繫
    9.1.10不同文化中的進食障礙
    9.2進食障礙的風險和致病因素
    9.2.1生物因素
    9.2.2社會文化因素
    9.2.3家庭影響
    9.2.4個人風險因素
    9.3進食障礙的治療
    9.3.1神經性厭食癥的治療
    9.3.2神經性貪食癥的治療
    9.3.3暴食障礙的治療
    9.4肥胖問題
    9.4.1醫療問題和患病率
    9.4.2肥胖的污名化
    9.4.3肥胖與DSM
    9.5肥胖的風險和原因
    9.5.1基因的作用
    9.5.2激素與食欲和體重調節有關
    9.5.3社會文化影響
    9.5.4家庭影響
    9.5.5壓力和"安慰食物"
    9.5.6肥胖的形成途徑
    9.6肥胖的治療
    9.6.1生活方式干預
    9.6.2藥物治療
    9.6.3減肥手術
    9.6.4預防的重要性
    下冊
    第10章人格障礙
    10.1人格障礙的臨床特征
    10.2人格障礙研究面臨的難題
    10.2.1診斷人格障礙的困難
    10.2.2研究人格障礙病因的困難
    10.3A類人格障礙
    10.3.1偏執型人格障礙
    10.3.2分裂樣人格障礙
    10.3.3分裂型人格障礙
    10.4B類人格障礙
    10.4.1表演型人格障礙
    10.4.2自戀型人格障礙
    10.4.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10.4.4邊緣型人格障礙
    10.5C類人格障礙
    10.5.1回避型人格障礙
    10.5.2依賴型人格障礙
    10.5.3強迫型人格障礙
    10.6人格障礙的一般社會文化原因
    10.7人格障礙的治療和預後
    10.7.1適應於特定人格障礙的治療技術
    10.7.2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
    10.7.3其他人格障礙的治療
    10.8精神病態
    10.8.1精神病態的維度
    10.8.2精神病態的臨床表現
    10.8.3精神病態的因果因素
    10.8.4精神病態的發展和社會觀點
    10.8.5精神病態人格障礙的治療與預後
    第11章物質相關障礙
    11.1酒精相關障礙
    11.1.1酒精使用障礙的患病率、共病情況和人口統計學特征
    11.1.2酒精相關障礙的臨床表現
    11.2酒精使用障礙的成因
    11.2.1酒精使用障礙的生物學因素
    11.2.2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的社會心理因素
    11.2.3社會文化因素
    11.3酒精相關障礙的治療
    11.3.1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的藥物治療
    11.3.2心理治療方法
    11.3.3控制飲酒與戒酒
    11.3.4匿名戒酒會
    11.3.5結果研究和治療中的問題
    11.3.6預防復發
    11.4物質使用障礙
    11.5鴉片及其衍生物
    11.5.1嗎啡和的生物效應
    11.5.2嗎啡和的社會效應
    11.5.3阿片類藥物濫用和依賴的因果因素
    11.5.4生理成癮的神經基礎
    11.5.5與精神病理學相關的成癮
    11.5.6治療和結果
    11.6興奮劑
    11.6.1可卡因
    11.6.2安非他明
    11.6.3
    11.6.4咖啡因和尼古丁
    11.7鎮靜劑
    11.7.1巴比妥酸鹽的作用
    11.7.2巴比妥酸鹽濫用和依賴的因果因素
    11.7.3治療和結果
    11.8
    11.8.1LSD
    11.8.2麥司卡林和裸蓋菇素
    11.8.3
    11.8.4
    11.9賭博障礙
    第12章性功能障礙、性別焦慮和性欲倒錯障礙
    12.1性功能失調
    12.2男性性功能失調
    12.2.1男性性欲低下障礙
    12.2.2勃起障礙
    12.2.3早洩
    12.2.4延遲射精障礙
    12.3女性性功能失調
    12.3.1女性性興趣/喚起障礙
    12.3.2生殖器-盆腔痛/插入障礙
    12.3.3女性性高潮障礙
    12.4性別煩躁
    12.4.1臨床表現
    12.4.2性別煩躁的治療
    12.5性欲倒錯障礙
    12.5.1窺陰障礙
    12.5.2露陰障礙
    12.5.3摩擦障礙
    12.6.3性施虐障礙
    12.5.4性受虐障礙
    12.5.5戀物障礙
    12.5.6易裝障礙
    12.5.7性欲倒錯障礙的原因及治療
    12.6性虐待
    12.6.1兒童期性虐待
    12.6.2障礙
    12.6.3
    12.6.4強奸
    12.6.5性罪犯的治療和再犯
    第13章精神分裂癥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13.1精神分裂癥
    13.1.1精神分裂癥概念的起源
    13.1.2精神分裂癥的流行病學調查
    13.2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
    13.2.1妄想
    13.2.2幻覺
    13.2.3言語紊亂
    13.2.4行為紊亂
    13.2.5陰性癥狀
    13.3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13.3.1分裂情感性障礙
    13.3.2精神分裂癥樣障礙
    13.3.3妄想障礙
    13.3.4短暫精神病性障礙
    13.4遺傳和生物學因素
    13.4.1遺傳因素
    13.4.2產前暴露
    13.4.3基因與環境對精神分裂癥的影響:綜合作用下的產物
    13.4.4神經發展的觀點
    13.5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異常
    13.5.1神經認知功能
    13.5.2社會認知
    13.5.3腦容量
    13.5.4受影響的大腦區域
    13.5.5白質的問題
    13.5.6大腦功能
    13.5.7細胞結構
    13.5.8青春期的大腦發育
    13.5.9綜合作用
    13.5.10神經化學
    13.6心理、社會和文化因素
    13.6.1不良家庭環境會引發精神分裂癥嗎?
    13.6.2家庭和復發
    13.6.3城市生活
    13.6.4移民
    13.6.5的濫用
    13.6.6精神分裂癥的素質-應激模型
    13.7治療與臨床療效
    13.7.1臨床療效
    13.7.2藥物治療
    13.7.3社會心理取向
    第14章神經認知障礙
    14.1成人的大腦損傷
    14.1.1腦損傷的臨床癥狀
    14.1.2彌漫性腦損傷與局灶性腦損傷
    14.1.3神經認知/精神病理學的相互作用
    14.2譫妄
    14.2.1臨床表現
    14.2.2治療和結果
    14.3重度神經認知障礙
    14.4阿爾茨海默病
    14.4.1臨床表現
    14.4.2患病率
    14.4.3致病因素
    14.4.4神經病理
    14.4.5治療和預後
    14.4.6早期檢測
    14.4.7支持看護者
    14.5血管問題引起的神經認知障礙
    14.6以重度記憶損傷(遺忘障礙)為特征的神經認知障礙
    14.7與頭部損傷相關的障礙
    14.7.1臨床表現
    14.7.2治療和結果
    第15章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神經發育障礙)
    15.1理解兒童和青少年障礙時的特殊考慮
    15.1.1幼兒的心理易感性
    15.1.2兒童與青少年障礙的分類
    15.2兒童和青少年的焦慮和抑郁障礙
    15.2.1兒童和青少年的焦慮障礙
    15.2.2兒童抑郁障礙和雙相障礙
    15.3破壞性、衝動控制及品行障礙
    15.3.1對立違抗障礙
    15.3.2品行障礙
    15.3.3對立違抗障礙與品行障礙的成因
    15.3.4治療和結果
    15.4排洩障礙
    15.4.1遺尿癥
    15.4.2遺糞癥
    15.5神經發育障礙
    15.5.1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15.5.2孤獨癥(自閉癥)譜繫障礙
    15.5.3抽動障礙
    15.6特定學習障礙
    15.6.1學習障礙的成因
    15.6.2治療和結果
    15.7智力障礙
    15.7.1智力障礙程度
    15.7.2智力障礙的成因
    15.7.3器質性智力障礙綜合征
    15.7.4治療結果和預防
    15.8對兒童和青少年治療的特殊考量
    15.8.1與兒童和青少年治療有關的特殊因素
    15.8.2兒童權益倡導項目
    第16章心理治療
    16.1治療概述
    16.1.1為什麼人們尋求治療
    16.1.2誰提供心理治療服務?
    16.1.3咨訪關繫
    16.2評估心理治療的成果
    16.2.1客觀化和量化的改變
    16.2.2一定會發生改變嗎?
    16.2.3治療會帶來有害的影響嗎?
    16.3應該使用什麼治療方法?
    16.3.1基於實證研究的療法
    16.3.2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
    16.3.3聯合治療
    16.4心理社會療法
    16.4.1行為療法
    16.4.2認知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
    16.4.3人本主義經驗療法
    16.4.4心理動力學療法
    16.4.5婚姻及家庭治療
    16.4.6折中與整合
    16.4.7心理治療的新發展
    16.5社會文化視角
    16.5.1社會價值觀與心理治療
    16.5.2心理治療與文化多樣性
    16.6生物治療方法
    16.6.1抗精神病藥物
    16.6.2抗抑郁藥物
    16.6.3抗焦慮藥物
    16.6.4鋰鹽和其他心境穩定劑
    16.6.5非藥物的生物學治療
    第17章變態心理學中的社會和法律問題
    17.1針對預防的觀點
    17.1.1普遍的干預措施
    17.1.2選擇性干預
    17.1.3指示性干預措施
    17.2住院患者精神衛生治療
    17.2.1作為治療社區的精神病院
    17.2.2出院後護理項目
    17.3非自願住院
    17.3.1民事關禁
    17.3.2對“危險性”的評估
    17.4治療師和警告的責任
    17.5患者的權利
    17.6精神錯亂辯護
    17.6.1有名的NGRI案例
    17.6.2精神錯亂到底是什麼意思?
    17.6.3受審能力
    17.6.4精神衛生問題和再犯
    17.7有組織的精神衛生工作
    17.7.1聯邦政府和精神衛生
    17.7.2專業組織與精神衛生
    17.7.3志願組織和機構的作用
    17.7.4私營企業的精神衛生資源
    17.8未來的挑戰
    17.8.1必要的規劃
    17.8.2個人的貢獻
    致謝
    術語表
    內容簡介
    《變態心理學》(第1版)於1948年由詹姆斯·科爾曼編寫出版,其後數十年不斷在內容和版本上進行更新與升級,至今已長銷73年,並且一直被認為是變態心理學領域的優選教材。《變態心理學》(第18版)由哈佛大學的吉爾·胡利、馬修·諾克及明尼蘇達大學的詹姆斯·布徹等知名心理學家共同編著,並根據DSM-5進行了修訂與更新。變態心理學通過研究異常心理或病態行為的表現形式、發生原因及發展規律,闡述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的心理障礙及其發展,繫統深入地介紹了各種障礙的特征及相關治療方法。具體包括:(1)臨床描述障礙的癥狀及其相關特征;(2)解析障礙形成的原因;(3)提供相關治療方法,檢查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證據、社會文化所帶來的影響。社會進步與研究成果的不斷積累與更新,推動著變態心理學領域的進一步發展。《變態心理學》是廣大心理學專業人士及普通讀者了解心理學及心理障礙的重要入門級讀物,能夠為我們提等
    作者簡介
    (美)吉爾·胡利,(美)詹姆斯·布徹,(美)馬修·諾克 著 陳良梅,潘曉曦 譯
    【美】吉爾·胡利(Jill M. Hooley)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哈佛大學實驗精神病理學和臨床心理學項目負責人。胡利教授通過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在抑郁癥患者和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情緒調節以及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等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並於2000年獲得“亞倫·T.貝克精神病理學研究傑出獎”,於2015年獲得美國精神病理學研究協會頒發的“約瑟夫·祖賓精神病理學研究終身成就獎”。胡利博士曾任美國精神病理學研究協會主席,並著有多部學術著作。此外,她還曾擔任《臨床心理科學》雜志副主編、《應用和預防心理學》副主編及《咨詢和臨床心理學雜志》《家庭心理學》《人格障礙》等期刊的編委等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同作者商品】
    吉爾·胡利詹姆斯·布徹馬修·
      本網站暫時沒有該作者的其它商品。
    有該作者的商品通知您嗎?
    請選擇作者:
    吉爾·胡利詹姆斯·布徹馬修·
    您的Email地址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