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考研中醫綜合要點精粹
    該商品所屬分類:研究生 -> 醫學
    【市場價】
    1192-1728
    【優惠價】
    745-1080
    【作者】 鞏靜陸付耳 
    【所屬類別】 圖書  教材  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  醫學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720784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7207841
    作者:鞏靜,陸付耳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5月 

        
        
    "
    編輯推薦

    (1)形式多樣,方便記憶:本書采用流程圖、黃綠藍紅彩色標記、加粗傾斜等形式變化突出重點加深記憶,提醒易混淆易忘記知識點。(2)真題融入,洞悉考點:采用綠色下劃線標注、傾斜加粗、加陰影等形式標注近10年的真題考到1次、2次、3次及以上。助力考生掌握出題重點、方向、動態。(3)趣味記憶,事半功倍: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等編纂參考一些諧音口訣,趣味快速記憶,不易遺忘。(4)詳略得當,減輕負擔:本內容將一些簡單的或繁雜少考難記的部分內容省略。如中藥以功效為主,主治病證可從功效推導;中藥性味歸經較為繁瑣,納入易考到的部分;大大降低記憶難度。(5)統一排版,貼近原書:行文采用統一的“一、(1)、①、1. ”各級標題的形式對內容逐級排版,內容框架靠近原書的邏輯,在理解中記憶。(6)自主出題,查缺補漏:引導考生猜測新考點查缺補漏,全盤掌握考試內容。(7)方便攜帶,隨時復習:書本設計小巧,方便隨身攜帶,隨時可以復習。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結合個人考研經驗和近年考研大綱,在“讓中醫考試更輕裝簡行”的思想指導下,總結了考研中醫綜合部分7門課程的重點內容,供參加中醫相關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生參考。本書采用了流程圖、黃綠藍紅彩色標記、加粗傾斜等形式變化突出重點加深記憶,提醒易混淆易忘記知識點,還包含大量趣味記憶等提高記背效率。采用綠色下劃線標注、傾斜加粗、加陰影等形式標注近10年的真題考到1次、2次、3次及以上,引導考生注意近年考試重點內容,及時查漏補缺。

    作者簡介

    鞏靜,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主治醫師,醫學博士,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虛證與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綜合醫院中醫科工作委員會青年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項目1項,發表論文40餘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0餘篇,以第一作者在國內期刊發表論文7篇。

    目錄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6
    第二章藏像15
    第三章精、氣、血、津液、神25
    第四章體質30
    中醫診斷學
    第一章望診49
    第二章聞診61
    第三章問診65
    第四章切診70
    第五章八綱辨證76
    第一章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94
    第一章解表劑149
    第一章肺繫病證218

    中醫基礎理論


    緒論2
    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6


    第一節陰陽學說6


    第二節五行學說9


    第三節精氣學說14
    第二章藏像15


    第一節藏像學說概論15


    第二節五髒16


    第三節六腑21


    第四節奇恆之腑23


    第五節髒腑關繫23
    第三章精、氣、血、津液、神25


    第一節精25


    第二節氣25


    第三節血27


    第四節津液28


    第五節神28


    第六節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繫29
    第四章體質30


    第五章病因31


    第六章發病35


    第七章病機37


    第八章養生與防治原則43


    第一節養生43


    第二節預防43


    第三節治則44



    中醫診斷學


    緒論48
    第一章望診49


    第一節全身望診49


    第二節局部望診52


    第三節望排出物56


    第四節望小兒食指絡脈57


    第五節望舌57
    第二章聞診61


    第一節聽聲音61


    第二節嗅氣味63
    第三章問診65


    第一節問診的內容65


    第二節問現在癥65
    第四章切診70


    第一節脈診70


    第二節按診73
    第五章八綱辨證76


    第六章病因辨證78


    第七章氣、血、津液辨證80


    第八章髒腑辨證82


    第九章六經辨證88


    第十章衛氣營血辨證90


    第十一章三焦辨證91


    中藥學
    第一章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94


    第二章中藥的產地與采集96


    第三章中藥的炮制97


    第四章藥性理論98


    第五章中藥的配伍100


    第六章中藥的用藥禁忌101


    第七章中藥的劑量與用法102


    第八章解表藥103


    第九章清熱藥106


    第十章瀉下藥110


    第十一章祛風濕藥112


    第十二章化濕藥114


    第十三章利水滲濕藥115


    第十四章溫裡藥117


    第十五章理氣藥119


    第十六章消食藥121


    第十七章驅蟲藥122


    第十八章止血藥123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藥125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藥128


    第二十一章安神藥131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風藥132


    第二十三章開竅藥134


    第二十四章補虛藥135


    第二十五章收澀藥139


    第二十六章湧吐藥141


    第二十七章攻毒殺蟲止癢藥142


    第二十八章撥毒化腐生肌藥143


    方劑學


    總論146
    第一章解表劑149


    第二章瀉下劑153


    第三章和解劑156


    第四章清熱劑159


    第五章祛暑劑165


    第六章溫裡劑166


    第七章表裡雙解劑169


    第八章補益劑171


    第九章固澀劑178


    第十章安神劑181


    第十一章開竅劑183


    第十二章理氣劑185


    第十三章理血劑189


    第十四章治風劑193


    第十五章治燥劑196


    第十六章祛濕劑199


    第十七章祛痰劑204


    第十八章消食化積劑208


    第十九章驅蟲劑211


    第二十章治瘍劑212


    中醫內科學
    第一章肺繫病證218


    第一節感冒218


    第二節咳嗽219


    第三節哮病222


    第四節喘證224


    第五節肺癰226


    第六節肺脹228


    第七節肺痿230


    第八節肺癆231
    第二章心繫病證233


    第一節胸痺、真心痛233


    第二節心悸235


    第三節心衰237


    第四節不寐239
    第三章腦繫病證241


    第一節頭痛241


    第二節眩暈243


    第三節中風245


    第四節痴獃247


    第五節癲狂249


    第六節痫證251
    第四章脾胃繫病證254


    第一節胃痛254


    第二節吐酸256


    第三節嘈雜257


    第四節痞滿257


    第五節嘔吐259


    第六節噎膈261


    第七節反胃262


    第八節腹痛262


    第九節呃逆264


    第十節洩瀉266


    第十一節痢疾268


    第十二節便秘269


    第十三節萎黃、黃胖271
    第五章肝膽繫病證272


    第一節脅痛272


    第二節黃疸273


    第三節積聚275


    第四節鼓脹277


    第五節癭病280


    第六節瘧疾280
    第六章腎繫病證282


    第一節水腫282


    第二節淋證285


    第三節尿濁286


    第四節癃閉287


    第五節關格289


    第六節遺精290


    第七節耳鳴耳聾291


    第八節陽痿292


    第九節早洩293
    第七章氣血津液病證294


    第一節血證294


    第二節痰飲297


    第三節郁證299


    第四節消渴301


    第五節內傷發熱303


    第六節厥證304


    第七節虛勞306


    第八節自汗盜汗307


    第九節肥胖309


    第十節癌病309
    第八章肢體經絡病證311


    第一節痺證311


    第二節痙證313


    第三節痿證314


    第四節腰痛316


    第五節顫證318


    針灸學
    第一章經絡總論322


    第二章腧穴總論326


    第三章經絡腧穴各論330


    第四章刺灸法各論345


    第五章治療總論350


    第六章治療各論353


    臨床醫學人文精神
    第一章醫學職業素養364


    第二章醫患關繫365


    第三章臨床倫理368


    第四章衛生法律法規370


    附錄
    方劑速記總表380


    中醫內科學總表396

    前言
    為了幫助更多的考研學子取得高分,我們將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醫綜合初試知識點整理成《考研中醫綜合要點精粹》,利於強化記憶。因中醫學教材內容包含資深專家的內在邏輯思路,我們主張中醫綜合復習過程中以本為本,即以教材為基礎,在通讀理解基礎上,把握結構,加深記憶並提高分析能力。本書在中醫學教材基礎上,盡量不破壞教材內容的結構框架,摘出重點與歷年考點,使內容更適合背誦與強化記憶。另外,建議在使用本書過程中建立錯題總結本加深疑難點記憶,並可根據考點、真題與教材內容,擬定歷年考試未出過的題目,這對全盤掌握知識點大有裨益。在教材框架基礎上,本書采用流程圖、綠色標記等形式突出重點。方劑學中編纂了一些諧音口訣以方便記憶藥物組成,方解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藥物未詳細闡明其作用。本書省略了一些簡單的或繁雜少考難記的內容。中醫基礎理論部分的經絡學說在針灸學部分統一闡述;中藥學部分性味歸經隻納入了性味歸經總論及歷年考試考過的性味歸經,以藥物功效為核心,主治病證可以通過功效推測出時,不單獨列出;方劑學部分的藥物功效,簡單的多省略,特殊的用法則列出來;中醫內科學疾病分證論治時,多可從題目給出的癥狀分析證型推測出治法,通過證型不易推測出的則單獨列出;針灸學部分省略了單個穴位的主治功效及疾病論治中穴位的作用。臨床醫學人文精神的內容,參考了考試大綱、教材及市面考研資料後整理而成,並將歷年真題納入書中,幫助考生把握出題方向和方式。本書在考研大綱的指導下,參考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十三五”規劃教材,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等。此外,本書內容參考了考研中醫綜合歷年真題內容,還有《歷代針灸經典歌賦詮釋》(朱現民編著)、《方劑組成功用“快快”記憶法》(王滿恩、趙昌著)、《中醫考研學霸筆記》(周政主編)以及部分網絡記憶口訣。本書亦參考了鞏靜本科學習階段老師們的授課內容,在此向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相應課程的馮玲老師、曾祥法老師、姜瑞雪老師、張智華老師、王小琴老師、金勁松老師、鄒新蓉老師、石君華老師、王嵐老師、周華老師、孟培燕老師等表示感謝。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醫科老師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非常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塗勝豪、董慧、陳剛、陳倩雲、劉瓊、胡美霖、方珂、趙炎、夏青松、李井彬、彭星宇等老師的幫助。湖北中醫藥大學陳麗、周廣文、趙勇、楊瑞華、徐波、楊京華、黃克威等老師以及陳青山、劉仕倩、吳玖斌、王芷喬、陳垚為本書的編排、修改及出版給予了許多建議和幫助,趙昕瑋、黃桂晨、陳澤鍇、石嘉暉在核查錯誤時給予了幫助,感謝你們的支持。因編者水平有限,不當之處不可避免,與教材有偏差處,以教材內容為準。如在翻閱此書時發現任何錯誤,敬請發送到jgongtcm@126.com,不勝感激。期待此書能助力考研路上的同學們心想事成,走得更遠、飛得更高!鞏靜陸付耳

    為了幫助更多的考研學子取得高分,我們將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醫綜合初試知識點整理成《考研中醫綜合要點精粹》,利於強化記憶。因中醫學教材內容包含資深專家的內在邏輯思路,我們主張中醫綜合復習過程中以本為本,即以教材為基礎,在通讀理解基礎上,把握結構,加深記憶並提高分析能力。本書在中醫學教材基礎上,盡量不破壞教材內容的結構框架,摘出重點與歷年考點,使內容更適合背誦與強化記憶。另外,建議在使用本書過程中建立錯題總結本加深疑難點記憶,並可根據考點、真題與教材內容,擬定歷年考試未出過的題目,這對全盤掌握知識點大有裨益。在教材框架基礎上,本書采用流程圖、綠色標記等形式突出重點。方劑學中編纂了一些諧音口訣以方便記憶藥物組成,方解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藥物未詳細闡明其作用。本書省略了一些簡單的或繁雜少考難記的內容。中醫基礎理論部分的經絡學說在針灸學部分統一闡述;中藥學部分性味歸經隻納入了性味歸經總論及歷年考試考過的性味歸經,以藥物功效為核心,主治病證可以通過功效推測出時,不單獨列出;方劑學部分的藥物功效,簡單的多省略,特殊的用法則列出來;中醫內科學疾病分證論治時,多可從題目給出的癥狀分析證型推測出治法,通過證型不易推測出的則單獨列出;針灸學部分省略了單個穴位的主治功效及疾病論治中穴位的作用。臨床醫學人文精神的內容,參考了考試大綱、教材及市面考研資料後整理而成,並將歷年真題納入書中,幫助考生把握出題方向和方式。本書在考研大綱的指導下,參考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十三五”規劃教材,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等。此外,本書內容參考了考研中醫綜合歷年真題內容,還有《歷代針灸經典歌賦詮釋》(朱現民編著)、《方劑組成功用“快快”記憶法》(王滿恩、趙昌著)、《中醫考研學霸筆記》(周政主編)以及部分網絡記憶口訣。本書亦參考了鞏靜本科學習階段老師們的授課內容,在此向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相應課程的馮玲老師、曾祥法老師、姜瑞雪老師、張智華老師、王小琴老師、金勁松老師、鄒新蓉老師、石君華老師、王嵐老師、周華老師、孟培燕老師等表示感謝。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醫科老師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非常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塗勝豪、董慧、陳剛、陳倩雲、劉瓊、胡美霖、方珂、趙炎、夏青松、李井彬、彭星宇等老師的幫助。湖北中醫藥大學陳麗、周廣文、趙勇、楊瑞華、徐波、楊京華、黃克威等老師以及陳青山、劉仕倩、吳玖斌、王芷喬、陳垚為本書的編排、修改及出版給予了許多建議和幫助,趙昕瑋、黃桂晨、陳澤鍇、石嘉暉在核查錯誤時給予了幫助,感謝你們的支持。因編者水平有限,不當之處不可避免,與教材有偏差處,以教材內容為準。如在翻閱此書時發現任何錯誤,敬請發送到jgongtcm@126.com,不勝感激。期待此書能助力考研路上的同學們心想事成,走得更遠、飛得更高!鞏靜陸付耳

    在線試讀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概念
    中醫學理論體繫的形成與發展
    續表
    中醫學理論體繫的主要特點: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
    五髒五髒別稱五腑五體官竅五華經脈
    第一節陰陽學說
    陰陽歸類表
    性空間時
    間季
    節溫
    度濕
    度重
    量性
    狀亮
    度事物運動狀態
    夏溫
    熱干

    中醫基礎理論


     


    緒論


    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二章藏像


    第三章精、氣、血、津液、神


    第四章體質


    第五章病因


    第六章發病


    第七章病機


    第八章養生與防治原則


     


     


    考研中醫綜合要點精粹
    中醫基礎理論


     


     


    緒論



    中醫學概念


    ·整體觀念思想指導下,以髒腑經絡為生理病理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研究人的生命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規律,研究養生、康復等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方法


    ·中醫學學科屬性:自然科學範疇,具有社會科學特性,受古代哲學影響深刻,對生命現像的長期觀察、長期醫療經驗的積累,為多學科交互滲透產物(2015121)



    中醫學理論體繫的形成與發展


    ·中醫學理論體繫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整體,是關於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學知識體繫。它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以髒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為生理病理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研究人的生命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規律,研究養生、康復等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方法


    ·形成:戰國至兩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成書,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繫的初步形成及基本確立


    ·《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構建了中醫學理論體繫的基本框架,為“醫學之宗”


    ·《難經》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與《黃帝內經》同為指導臨床實踐的重要理論性著作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理論體繫,為“方書之祖”,在《素問·熱論》基礎上創六經辨證。《傷寒雜病論》提出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原則,經晉代王叔和整理,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前者以六經辨傷寒,後者以髒腑論雜病。《傷寒雜病論》中的方被稱為“經方”,《傷寒論》113方,《金匱要略》262方,去其重復方,共314方


    ·《神農本草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根據藥物性能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無毒,主益氣;中品藥有毒或無毒,主治病、補虛;下品藥有毒,主除病邪、破積聚。《神農本草經》提出了“四氣五味”的藥性理論,還提出了“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的用藥原則以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七情和合”藥物配伍理論


    ·發展


    ·魏晉隋唐時期


    ·晉代王叔和《脈經》,是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提出“寸口診脈法”,載24脈


    ·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


    ·方《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為我國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備急千金要方》開創了醫學倫理學之先河


    ·時期


    ·南宋陳言(字無擇)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簡稱《三因方》(20121),將病因分三類,外感六淫為外因,七情內傷為內因,而飲食所傷、呼叫傷氣、蟲獸所傷、跌打損傷、中毒、金瘡等為不內外因


    ·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開創髒腑證治之先河,發展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繫


    &middo四大家:劉完素、張從正、朱震亨、李杲


    ·劉完素(字守真):創立河間學派,火熱論,後人稱寒涼派。提出“六氣皆從火化”(20141)、“五志過極皆為熱甚”,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等(2021106)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後人稱攻邪派。主張“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提出“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為主,代表作《儒門事親》


    ·朱丹溪(朱震亨,字彥修,號丹溪翁):滋陰派,闡明“相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20221、20181、20151),治病倡導“滋陰降火”,代表作《格致餘論》


    ·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補土派,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20161)、“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善用補脾胃法,代表作《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


    ·明清時期


    ·命門學說:明代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嶽),“陽非有餘,真陰不足”,主張補養腎陽與腎陰;明代趙獻可,著《醫貫》,強調“命門之火”的重要性


    ·明代李中梓提出“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


    ·吳有性(字又可),著《溫疫論》,為第一部傳染病學專著。闡述了瘟疫和溫病的病因,創立“戾氣”學說,認為“瘟疫”的病因,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且“瘟疫”的傳染途徑是從口鼻而入,並提出了治療見解,為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溫病四大家



    續表


     


     


    溫病四大家著作意義


    葉桂(字天士,號香岩)《溫熱論》創立衛氣營血辨證理論,“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薛雪(字生白)《濕熱病篇》發展濕熱病理論,提出“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的獨到見解


    吳瑭(字鞠通)《溫病條辨》創立溫熱病三焦辨證理論


    王孟英《溫熱經緯》提出了“新感”“伏邪”兩大辨證綱領


     


    ·清代王清任(字勛臣),著《醫林改錯》,“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發展了瘀血理論,創制通竅活血湯


    ·明清集成性著作,如明代樓英《醫學綱目》,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清代《醫宗金鋻》《四庫全書·子部》、清代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近代與現代


    ·收集整理前人學術成果:曹炳章主編《中國醫學大成》,為集古今中醫學大成的巨著


    中西彙通、中醫學理論科學化思潮的代表人物:唐宗海、朱沛文、惲鐵樵、張錫純



    中醫學理論體繫的主要特點: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


    ·整體觀念: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統一(2012121)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生理上的整體性(五髒一體觀、形神一體觀),病理、論治上的整體性


    ·生理上的整體性:①五髒一體觀:人體由五髒(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形體(筋、脈、肉、皮、骨)、官竅(目、舌、口、鼻、耳、二陰)等構成,各個髒腑組織器官在結構上彼此銜接、溝通,通過經絡繫統“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構成五髒生理繫統。②形神一體觀:形體與精神是生命兩大要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五髒五髒別稱五腑五體官竅五華經脈


    肝“將軍之官”膽筋目爪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


    心“君主之官”小腸脈舌面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脾“倉廩之官”胃肉口唇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肺“相傅之官”大腸皮鼻毛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腎“作強之官”膀胱骨耳及二陰發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病理上的整體性:分析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時,從整體出發分析局部病變的整體反應,重視局部病變與內在髒腑的聯繫,也強調病變與其他髒腑的相互影響


    ·診斷、治療的整體性:中醫診察疾病的主要依據是“有諸內,必形諸於外”“視其外應,以知其內髒,則知所病矣”。臨床治療局部病變時,注意其與其他髒腑組織的聯繫,從整體著手,整體調理


    ·經典論述:①“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素問·靈蘭秘典論》);②“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樞·大惑論》);③“視其外應,以知其內髒,則知所病矣”(《靈樞·本藏》);④“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人與自然環境相統一


    ·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域環境),“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鼕日在骨,蟄蟲周密”(《素問·脈要精微論》),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繫(20211)。“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


    ·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鼕善病痺厥”(《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2016121)


    ·自然環境與防治的關繫:診治時,需要結合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習慣、性情好惡、體質強弱、年齡性別、職業特點。養生防病中,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治療時需要結合氣候與地域特點。“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人與社會環境相統一


    ·《素問·疏五過論》中寫的“嘗貴後賤”可致“脫營”病,“嘗富後貧”可致“失精”病,為社會因素的影響(20171),“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


    ·明代李中梓在《醫宗*·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中說:“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高粱自奉,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曲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心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粱自奉者髒腑恆嬌,藜藿苟充者髒腑堅固;曲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


    ·辨證論治


    ·病、證、癥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於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髒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其反映了某一種疾病全過程的總體屬性、特征和規律。如麻疹、水痘、感冒、肺癰、腸癰、痢疾、消渴等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20131),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繫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證候是病機的外在反映,病機是證候的內在本質,病機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的變化。如風寒感冒、肝陽上亢、心血虧虛、心脈痺阻等


    ·①證候反映疾病的階段性本質:證候的時相性特征(疾病不同階段有不同證候);②證候反映疾病不同類型的本質:證候的空間性特征(同一病有不同類型)


    ·癥,即癥狀(患者異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異常)和體征(醫生檢查患者時發現的異常征像)的總稱


    ·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辨證論治:運用中醫學理論辨析有關疾病的資料以確立證候,論證其治則、治法、方藥並付諸實踐的思維和實踐過程。辨證要求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及發展變化趨勢,即辨明疾病從發生到轉歸的總病機(2017106,病機不包括病因)


    ·辨病因:利用病因理論分析癥狀和體征,推導出疾病的原因與機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證候,如風寒感冒。對於外感疾病,辨病因是辨證過程的首要環節,內傷疾病往往不能找到直接病因,隻能確定證候


    ·辨病位:確定病證所在部位,外邪多引起表證後入裡;情志、飲食、勞逸直接損傷髒腑精氣,病變在裡。辨病位,既可知病邪屬性,又可了解病情輕重、疾病傳變趨向


    ·辨病性:確定疾病的虛實寒熱之性。邪正的盛衰決定著病證的虛實,《素問·通評虛實論》中的“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指不同病邪侵犯人體導致不同類型的陰陽失調而出現寒熱性病證,即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辨病勢:辨明疾病的發展變化趨勢及轉歸


    ·論治包括因證立法、隨法選方及據方施治


    ·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2013121、20191)


    ·同病異治:發病的時間、地域、疾病階段、體質有異時,同一種病可反映不同證候,治法不同。如麻疹病的治法初期為解表透疹,中期為清肺熱,後期為養肺胃陰


    ·異病同治:不同病,有相同病機,大致相同的證,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藥治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中氣下陷,補中益氣(2022106)


    ·證同治同,證異則治異


    ·辨證與論治的關繫:辨證是認識疾病,確定病證;論治是依據辨證的結果,確立治法與方藥。辨證是論治的前提與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可檢驗辨證是否正確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病即診斷疾病的過程,通過四診收集病變資料,進行理化檢查、分析,做出診斷。如常山截瘧,黃連治痢,三顆針、馬齒苋治痢,腸癰用大黃牡丹湯等。“以辨病為先,以辨證為主”是臨床診治原則


    ·中醫學與西醫學


    ·比較:歸納與分析、宏觀與微觀、抽像與具體、功能與結構、辨證與辨病


    ·中醫學優勢:醫哲交融的整體觀念、安全有效的自然療法、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治病與養生相結合


    ·中西醫學的互補性: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西醫善於驅病,中醫長於調理;急則西治為主,緩則中醫調理見長;單靶點取效與多因素協調;科技文明與返璞歸真


    ※考研注意點:經典原文是考查重點!飲食偏嗜不同對人體的影響不屬於“天人相應”理論。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應注意區分概念


     


    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陰陽學說


    陰陽的概念


    ·陰陽: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像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春秋戰國時期,醫學家開始將陰陽概念應用於醫學理論之中。《左傳·年》記載醫和為晉侯診病時說:“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事物的陰陽屬性


    ·陰陽可標示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像,又可標示同一事物或現像內部對立的兩個方面


    ·陽: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無形的、明亮的、興奮的


    ·陰: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陰陽歸類表



    性空間時
    間季
    節溫
    度濕
    度重
    量性
    狀亮
    度事物運動狀態


    陽上外左南天晝春
    夏溫
    熱干
    燥輕清明
    亮化
    氣上
    升動興
    奮亢


    陰下內右北地夜秋
    鼕寒
    涼濕
    潤重濁晦
    暗成
    形下
    降靜抑
    制衰
    退


     


    ※比較對像不同,陰陽屬性不同;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如白天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夜晚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對立制約、陰陽互根互用、陰陽交感與互藏、陰陽消長、陰陽轉化、陰陽自和與平衡


    ·陰陽對立制約


    ·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鬥爭、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陰陽之間的相互對立制約維持了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從而促進了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如春夏溫熱,因春夏的陽氣上升抑制了秋鼕的寒涼之氣;秋鼕之所以寒冷,是因為秋鼕陰氣上升,抑制了春夏溫熱之氣


    ·“是故鼕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素問·脈要精微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


    ·制約太過:“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制約不及:“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亢”“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體現陰陽對立制約的還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熱因熱用,寒因寒用;陰病治陽,陽病治陰(2020106)


    ·注意:陰損及陽、陽損及陰、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體現了陰陽互根互用,非對立制約(2022107、201685、201585、20142)。注意陰中求陽,用於陽虛證;陽中求陰,用於陰虛證(2018107)


    ·陰陽互根互用(2021107)


    ·陰陽互根,指一切事物或現像中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繫。即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中醫學把陰陽的這種相互依存關繫,稱為“互根”


    ·陰陽互用,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關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闡述的是陰陽互根互用(20152、2013122)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2016122),“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2016122)(王冰《增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春夏陽氣生而漸旺,陰氣也隨之增長,天熱而雨水增多;秋鼕陽衰陰潛藏,天寒而降水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闡述了陰陽互根互用(20122)。“晝不精,夜不暝”(《靈樞·營衛生會》)。“陽中求陰”適用於補陰時佐以補陽,體現了陰陽互根互用(20193)


    ·陰陽交感與互藏


    ·陰陽交感,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隨即發生相互作用。陰陽交感是宇宙萬物賴以產生與變化的根源。陰陽交感是生命產生的基本條件。陰陽二氣的運動是陰陽交感得以實現的基礎,陰陽交感是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的一個階段,是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的最佳狀態。“和”(20222),“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周易·繫辭下》)。“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素問·六微旨大論》)。“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陰陽互藏,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20162)。一般表示事物屬性的成分占絕對大的比例並呈顯像狀態,而被寓涵於事物或現像內部不得顯露的成分占較小的比例,它雖不代表事物的屬性,但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素問&middo紀大論》)


    ·陰升陽降而致天地二氣交感相錯的內在運動機制在於陰陽互藏之道


    ·陰陽互藏是陰陽互根互用及陰陽消長轉化的內在根據


    ·陰陽消長


    ·陰陽消長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增長和消減變化之中的。由陰陽對立制約關繫導致的陰陽消長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相互消長,或表現為陰長陽消,或表現為陽長陰消;由陰陽互根互用關繫導致的陰陽消長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的皆消皆長,或表現為此長彼亦長,或表現為此消彼亦消


    ·陰陽相互消長:陽長陰消或陰長陽消;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如四季氣溫變化,生理功能


    ·陰陽皆消皆長:陰隨陽消或陽隨陰消;陰隨陽長或陽隨陰長


    ·陰陽消長的根本原因為陰陽的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


    ·各類事物陰陽關繫各有側重。有的事物陰陽關繫以互根互用為主,如精與氣、氣與血等,多表現為此消彼亦消、此長彼亦長,異常情況下消長出現陰陽皆消,如精氣兩虛、氣血兩虛


    ·有的事物陰陽關繫以對立制約為主,如寒與熱、水與火,表現為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異常情況下的消長,則有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陰虛陽亢、陽虛陰盛


    ※注意:“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反映了陰陽消長平衡。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時常出現消長變化


    ·陰陽轉化


    ·陰陽轉化指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陰陽轉化是陰陽運動的又一基本形式,陰陽消長至一定階段,事物內部陰與陽的比例出現了顛倒,則該事物的屬性發生轉化。“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如四時之變、寒暑之勝等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此外,動極則靜、陰極則陽也是。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是陰陽制約,不是陰陽轉化(20202)。陰陽轉化既可表現為漸變形式,又可表現為突變形式,如夏季下冰雹


    ·陰陽自和與平衡


    ·陰陽自和,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其協調平衡狀態的能力和趨勢。“陰陽貴和”


    ·陰陽平衡,指陰陽雙方在相互鬥爭、相互作用中處於大體均衡的狀態,即陰陽協調和相對穩定的狀態。陰陽之間的平衡,是動態的常閾平衡


    ·陰陽的對立互根是陰陽最普遍的規律,陰陽交感是萬物產生和發展的前提。陰陽互藏是陰陽交感的動力根源,同時也是陰陽消長和轉化的內在根據。陰陽的消長和轉化是陰陽運動的形式,消長是量變,轉化為質變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髒腑形體分陰陽: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陰陽之中復有陰陽,體表組織屬陽,皮肉為陽中之陽,筋骨為陽中之陰。再繼續分,則皮膚為陽中之陽,肌肉為陽中之陰;筋為陰中之陽,骨為陰中之陰);背為陽,腹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六腑為陽,五髒為陰;五髒分陰陽,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


    ·經絡繫統分陰陽:奇經八脈中蹺脈與維脈,行於身之內側者,稱為陰蹺、陰維;行於身之外側者,稱為陽蹺、陽維。督脈行於背,有總督一身陽經的作用,稱“陽脈之海”;任脈行於腹,有總任一身陰經的作用,稱“陰脈之海”。絡脈中分布於體表及身體上部的稱為陽絡;分布於內髒、肢體深層及身體下部的稱為陰絡


    ·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


    ·說明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說明生理活動的基本形式;說明髒腑生理功能及關繫;說明機體防御功能


    ·陰氣主涼潤、寧靜、抑制、沉降,陽氣主溫煦、推動、興奮、升發


    ·陰陽還可用來說明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如人體陰陽二氣,清陽主升,出上竅;濁陰主降,出下竅;清陽主出,發於腠理、四肢;濁陰主入,走於五髒、六腑


    ·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分析病因的陰陽屬性:“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素問·調經論》)。六淫屬陽邪,飲食居處、情志失調等屬陰邪。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六淫之中,風邪、暑邪、火(熱)邪屬陽,寒邪、濕邪屬陰


    ·分析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即邪正鬥爭的過程,陽邪侵犯人體,人體正氣中的陰氣奮而抗之;陰邪侵犯人體,正氣中的陽氣與之鬥爭。“合而病至,偏害陰陽”(《素問·著至教論》),陰陽失調的主要形式包括陰陽偏盛、陰陽偏衰和陰陽互損


    ·用於疾病的診斷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分析四診資料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