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傳媒藝術經典導讀
    該商品所屬分類:研究生 -> 文法類
    【市場價】
    552-800
    【優惠價】
    345-500
    【作者】 胡智鋒主編,楊傑 
    【所屬類別】 圖書  教材  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  文法類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32355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3235513
    叢書名:傳媒藝術學書繫

    作者:胡智鋒/主編,楊傑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9月 


        
        
    "
    編輯推薦

    精選中外傳媒藝術經典文獻,彙集我國傳媒和藝術院校*尖專家團隊進行深度解讀。一本書扼要縱覽傳媒、藝術、文化領域文獻精華。

     
    內容簡介

    傳媒藝術學研究離不開三個關鍵詞,這就是傳媒、藝術、文化。本書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就傳媒藝術學生發的支撐性、基礎性的相關學術名著,進行了遴選。並邀約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予以有針對性的闡述與解讀,意在為傳媒藝術學的學習、研究提供具有通識性意義的學術讀本。本書不僅適用於傳媒藝術學,也適用於人文社科領域相關學科的研究。    


     

    作者簡介
    主編: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學術領域特聘教授。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戲劇與影視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學會——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宣傳文化繫統“四個一批”人纔、“新世紀百千萬人纔工程”國家*人選。曾任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主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主持國家*、省部*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4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30 餘部,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成果多次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參與了百餘個電視頻道、欄目、大型節目的策劃和主創工作;擔任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大獎、中國新聞獎等多個國家*獎項的評委。曾赴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數十個國家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

    執行主編:楊傑

    主編: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學術領域特聘教授。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戲劇與影視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學會——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宣傳文化繫統“四個一批”人纔、“新世紀百千萬人纔工程”國家*人選。曾任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主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主持國家*、省部*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4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30 餘部,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成果多次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參與了百餘個電視頻道、欄目、大型節目的策劃和主創工作;擔任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大獎、中國新聞獎等多個國家*獎項的評委。曾赴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數十個國家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

    執行主編:楊傑
    文藝美學博士,藝術美學博士後。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客座教授。國家一*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首批特約研究員,*學位中心評審專家,北京市美育與文明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

    執行主編:劉俊
    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現代傳播》編輯部副主任,中國傳媒大學首批“青年撥尖人纔”,傳媒藝術學博士。
    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摘、轉載;主持國家*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多項;出版專著、教材等5部。成果獲全國廣播影視學術著作一等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會獎”論文類一等獎等各級獎項。擔任央視、省級衛視和網絡視頻平臺的多檔品牌綜藝類、社會類節目評論員、觀察員、策劃人。    


     

    目錄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大希庇阿斯篇——論美(1)
    一、著作信息(1)
    二、著作摘錄(1)
    三、著作導讀(16)

    詩學(21)
    一、著作信息(21)
    二、著作摘錄(21)
    三、著作導讀(41)

    美學(45)
    一、著作信息(45)
    二、著作摘錄(45)
    三、著作導讀(51)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大希庇阿斯篇——論美(1)
    一、著作信息(1)
    二、著作摘錄(1)
    三、著作導讀(16)

    詩學(21)
    一、著作信息(21)
    二、著作摘錄(21)
    三、著作導讀(41)

    美學(45)
    一、著作信息(45)
    二、著作摘錄(45)
    三、著作導讀(51)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54)
    一、著作信息(54)
    二、著作摘錄(54)
    三、著作導讀(59)

    藝術哲學(64)
    一、著作信息(64)
    二、著作摘錄(64)
    三、著作導讀(70)

    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73)
    一、著作信息(73)
    二、著作摘錄(73)
    三、著作導讀(81)

    文化模式(85)
    一、著作信息(85)
    二、著作摘錄(85)
    三、著作導讀(91)

    技術與文明(95)
    一、著作信息(95)
    二、著作摘錄(95)
    三、著作導讀(102)



    藝術問題(105)
    一、著作信息(105)
    二、著作摘錄(105)
    三、著作導讀(110)

    美學散步(112)
    一、著作信息(112)
    二、著作摘錄(112)
    三、著作導讀(116)

    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119)
    一、著作信息(119)
    二、著作摘錄(119)
    三、著作導讀(123)

    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125)
    一、著作信息(125)
    二、著作摘錄(125)
    三、著作導讀(130)

    美學與哲學(133)
    一、著作信息(133)
    二、著作摘錄(133)
    三、著作導讀(137)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140)
    一、著作信息(140)
    二、著作摘錄(140)
    三、著作導讀(141)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147)
    一、著作信息(147)
    二、著作摘錄(147)
     三、著作導讀(153)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55)
    一、著作信息(155)
    二、著作摘錄 (155)
    三、著作導讀(161)

    簡明文化人類學(163)
    一、著作信息(163)
     二、著作摘錄(163)
    三、著作導讀(169)

    娛樂至死(171)
    一、著作信息(171)
    二、著作摘錄(171)
    三、著作導讀(175)

    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181)
    一、著作信息(181)
    二、著作摘錄(181)
    三、著作導讀(189)

    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194)
    一、著作信息(194)
    二、著作摘錄(194)
    三、著作導讀(201)

    理解大眾文化(203)
    一、著作信息(203)
    二、著作摘錄(203)
    三、著作導讀(209)

    西方媒介史(213)
    一、著作信息(213)
    二、著作摘錄(213)
    三、著作導讀 (218)

    大眾藝術哲學論綱(221)
    一、著作信息(221)
    二、著作摘錄(221)
    三、著作導讀(227)

    通俗文化理論導論(230)
    一、著作信息(230)
     二、著作摘錄(230)
    三、著作導讀(236)

    From Celluloid to Cyberspace:The Media Arts and the Changing Arts World(238)
    一、著作信息(238)
    二、著作摘錄(238)
    三、著作導讀(244)

    Forerunners of Media Ar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248)
    一、著作信息(248)
    二、著作摘錄(248)
    三、著作導讀 (250)

    技術與文明(95)
    一、著作信息(95)
    二、著作摘錄(95)
    三、著作導讀(102)



    藝術問題(105)
    一、著作信息(105)
    二、著作摘錄(105)
    三、著作導讀(110)

    美學散步(112)
    一、著作信息(112)
    二、著作摘錄(112)
    三、著作導讀(116)

    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119)
    一、著作信息(119)
    二、著作摘錄(119)
    三、著作導讀(123)

    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125)
    一、著作信息(125)
    二、著作摘錄(125)
    三、著作導讀(130)

    美學與哲學(133)
    一、著作信息(133)
    二、著作摘錄(133)
    三、著作導讀(137)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140)
    一、著作信息(140)
    二、著作摘錄(140)
    三、著作導讀(141)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147)
    一、著作信息(147)
    二、著作摘錄(147)
     三、著作導讀(153)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55)
    一、著作信息(155)
    二、著作摘錄 (155)
    三、著作導讀(161)

    簡明文化人類學(163)
    一、著作信息(163)
     二、著作摘錄(163)
    三、著作導讀(169)

    娛樂至死(171)
    一、著作信息(171)
    二、著作摘錄(171)
    三、著作導讀(175)

    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181)
    一、著作信息(181)
    二、著作摘錄(181)
    三、著作導讀(189)

    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194)
    一、著作信息(194)
    二、著作摘錄(194)
    三、著作導讀(201)

    理解大眾文化(203)
    一、著作信息(203)
    二、著作摘錄(203)
    三、著作導讀(209)

    西方媒介史(213)
    一、著作信息(213)
    二、著作摘錄(213)
    三、著作導讀 (218)

    大眾藝術哲學論綱(221)
    一、著作信息(221)
    二、著作摘錄(221)
    三、著作導讀(227)

    通俗文化理論導論(230)
    一、著作信息(230)
     二、著作摘錄(230)
    三、著作導讀(236)

    From Celluloid to Cyberspace:The Media Arts and the Changing Arts World(238)
    一、著作信息(238)
    二、著作摘錄(238)
    三、著作導讀(244)

    Forerunners of Media Ar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248)
    一、著作信息(248)
    二、著作摘錄(248)
    三、著作導讀 (250)

    前言
    總序

    “傳媒藝術學”作為一個學科名稱正式推出,並開始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始於2011年。傳媒藝術是指自攝影術誕生以來,借助工業革命之後的科技進步、大眾傳媒發展和現代社會環境變化,在藝術創作、傳播與接受中具有鮮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眾參與性的藝術形式與族群。傳媒藝術主要包括攝影藝術、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藝術形式,同時也包括一些經現代傳媒改造了的傳統藝術形式。
    這一學科名稱及建構的來源,至少有三個:,戲劇與影視學中的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學、數字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研究;第二,藝術學理論;第三,國際上已有或正在展開的相關研究和學科,如傳播藝術(Communication Arts)、傳媒藝術(Media Arts)、數字藝術(Digital Arts)等。
    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質疑:既然已經有上述眾多學科,為什麼還要再造出一個新的學科名稱呢?難道隻是為了另闢蹊徑地做一個新的概念表達?假如隻是為了這樣的目的,這門學科的建構真是意義不大。

    總序

    “傳媒藝術學”作為一個學科名稱正式推出,並開始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始於2011年。傳媒藝術是指自攝影術誕生以來,借助工業革命之後的科技進步、大眾傳媒發展和現代社會環境變化,在藝術創作、傳播與接受中具有鮮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眾參與性的藝術形式與族群。傳媒藝術主要包括攝影藝術、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藝術形式,同時也包括一些經現代傳媒改造了的傳統藝術形式。
    這一學科名稱及建構的來源,至少有三個:,戲劇與影視學中的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學、數字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研究;第二,藝術學理論;第三,國際上已有或正在展開的相關研究和學科,如傳播藝術(Communication Arts)、傳媒藝術(Media Arts)、數字藝術(Digital Arts)等。
    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質疑:既然已經有上述眾多學科,為什麼還要再造出一個新的學科名稱呢?難道隻是為了另闢蹊徑地做一個新的概念表達?假如隻是為了這樣的目的,這門學科的建構真是意義不大。
    之所以要堅持建構這門學科,是因為在我看來,這絕不僅僅是一個名詞或表達方式的變化,而是因應著相關學科的發展邏輯,因應著其所對應的行業領域,因應著國家乃至全球的發展需求,做出的審慎判斷與選擇。
    首先,從學科發展的需求來看這一問題。
    傳媒藝術學所屬的藝術學自2011年起正式獨立為學科門類,在“藝術學升門”之後下轄的5個新的一級學科中,藝術學理論主體上延續了過去多年所積澱的傳統藝術學體繫;而戲劇與影視學主體上依然是各二級學科的簡單整合。也就是說,戲劇與影視學下屬的戲劇戲曲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以及相關聯的沒有明確列入的數字媒體藝術等分支,依然是各自為政、相對獨立的狀態。
    因此,一個突出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就是一般藝術學理論因其依托於傳統藝術品種類型而形成的理論話語體繫,常常無暇顧及電影電視,特別是新興媒體藝術所呈現出的具有差異性、獨特性的景觀與狀態,甚至經常做出相反的判斷。而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新興媒體藝術等研究和學科,則更多地尋求對各自特色化的規律與規則的闡釋,而較少甚至疏離於抽離出一般藝術規律的學理法則。
    簡言之,一般藝術學理論較少甚至難以解讀相對新起的藝術品種與類型,而單門的藝術品種研究偏於形而下的經驗闡釋,又很難形成規律性的、一般性的理論話語。同屬藝術門類,卻“話不投機”;顯然需要在這二者之間找到一種可以貫通的渠道,這不僅是在滿足學科之間對話的需求,更是在回應學科規律、規則發展共同性的需求。
    但建構一個可以貫通的學科並非易事。我們在全球視野中,發現和比照了相關聯的若干研究,認為Media Arts,也就是“傳媒藝術”,或許是可以貫通的學科表達方式。我們以此再比照國內的研究,基於過去已有的學科類分,尤其是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及數字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研究等切分的經驗,並對這些相關聯的學科的共性,如科技性、媒介性、大眾參與性等集中的、共同的特質做了探析,認為“傳媒藝術學”的表述或許概括性。
    當我們回到藝術學理論,仔細體味已有的框架與話語,無疑主體上依托於文學、音樂、舞蹈、建築、繪畫、雕塑、戲劇等傳統藝術品類,對於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機械、電子、數字等素的介入而形成的攝影、電影、廣播電視、數字新媒體藝術等全新的藝術品類,較少觸踫。
    總序傳媒藝術導論重要的還在於,如果說文學、音樂、舞蹈等傳統藝術品類可以支撐起一個獨立的藝術體繫,那麼,後面所說的這一族群,則顯而易見具備了迥異於前一藝術族群的某些現代性特征。如何對這兩個族群做概括性的界分,使其既體現差異,又體現共性?我們認為以“傳統藝術”和“傳媒藝術”對這兩個族群做概括表述,較為妥帖。
    因此,我們終確定以“傳媒藝術學”來概括對自工業革命以來,具有科技性、媒介性、大眾參與性等突出表征的攝影、電影、廣播電視、新媒體藝術等新藝術形態進行的總體性研究。
    這門學科的確立與建構,不論是基於對國際傳媒藝術學發展的回應,還是基於對已有的單門藝術品類發展和思考的需求,或是基於與傳統藝術及其研究的比照,都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相較於單一的藝術品類研究,傳媒藝術學無疑更具有理論性、概括性;相較於一般藝術學理論,傳媒藝術學則更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針對性。
    因此,傳媒藝術學的建構可以為已有的單一藝術門類研究找到更為開闊的延展空間,同時也為一般藝術學理論找到增容擴幅的巨大空間,不論是從貫通還是從豐富與拓展的意義上看,其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從學術發展的需求來看這一問題。
    盡管以電影、廣播電視、新媒體等為對像和標識的學術研究,取得了相當豐富的學術成果,藝術學理論也高屋建瓴地推出了若干相當厚重的各類著述,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令人憂慮的學術研究狀態——
    一方面,那些電影、廣播電視、新媒體研究等單門藝術樣態研究常常因為領域“過窄”,而較難獲得學界普遍的接受和認同,甚至處於一種“前學術”狀態,或者被視為所研究對像的“說明書式”的附庸,而難以獲得較大的學術認同。
    另一方面,藝術學理論由於承接了傳統的文學理論和藝術理論,而具有較為深厚的歷史性積累與沉澱,盡管與文、史、哲等其他相關學科比照,或許難免會受到一些微詞,但與前述單一的藝術門類研究相比,其學術理論價值無疑“高大上”得多了。不過,即便如此,在單一藝術門類的學術研究看來,一般藝術理論由於“過寬”、過於“高大上”、過於講求學理而被視為一種較少接地氣的“玄學”。尤其是一般藝術學理論基於傳統藝術的話語建構,對於這些新興的傳媒藝術家族成員來說,常常是不解渴的,甚至是失之毫釐差之千裡,研究與實踐完全相反的情形也並不鮮見。
    這種情形無疑會造成在大藝術門類下,藝術學研究“過窄”或者“過泛”的偏執傾向,同樣需要找到中介性的學術領域,將偏於經驗性的門類藝術研究和偏於學理性的一般性藝術理論研究打通。
    換言之,我們對介於“過窄”和“過泛”二者之間的藝術學研究的巨大中間地段的尋找,不僅僅是為了學術命名,也是一次尋找經驗與學理、微觀與宏觀、個別與整體能夠互動、對話空間的努力。尤其是對於動態性的、正在發生的、綜合性的復雜地段,做出既不乏經驗性,又不乏理論性的研究,我想這也是我們某種學術旨趣的追求。傳媒藝術學恰恰是滿足這樣的學術需求傾向的中間地段。
    因此,發展傳媒藝術研究,對於勾連乃至提升相關單門藝術研究和一般性藝術學研究的理論視域,無疑都將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能夠打開全新的天地。
    再次,從行業發展的需求來看這一問題。
    傳媒藝術關聯的行業,既包含各類藝術品種,也包含各種傳媒品種。藝術與傳媒的發展,從大的脈絡來看,一百多年來,逐漸呈現出現代性、日常性、融合性的特征:對於創新、獨特而打破傳統古典秩序規則的“現代性”的追求,對於介質、內容、方式日益世俗化、生活化的“日常性”的追求,對於不同媒介素跨界的“融合性”的追求。這些成為藝術與傳媒發展的總體特征,尤其集中體現在藝術跨界與媒介融合之中。
    正是這種跨界融合的藝術與傳媒行業的發展現實,讓傳統的藝術與傳媒的創作、傳播、接受等各個層面都發生了顛覆性、革命性的變革。這些變革一方面基於藝術表達所依托的材料、媒介本身的迭代,另一方面也基於人們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
    正因此,傳統的對於藝術與傳媒的認知、判斷與解讀,已很難適應跨界融合的藝術與傳媒發展需要,這呼喚著與這種跨界融合的行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新的認知、判斷與解讀。以融合性、綜合性為特征的傳媒藝術學的建構,無疑對滿足這樣的行業需求是大有裨益的。
    後,從文化發展的需求來看這一問題。
    傳媒藝術所關聯的學科、學術與行業,終都離不開特定文化的支撐。文化的核心是價值體繫,而對特定文化價值的判斷,離不開文化主體性的自覺,文化主體性的自覺又無法脫離特定時代人類文化普遍性、共同性的基礎。
    簡言之,文化發展的追求是文化主體性的追求,而這種文化主體性又體現為人類文化的普遍性、民族文化的傳承性,以及學科、學術、行業自身的創新性。
    基於這幾點認知,我們認為,一方面,傳媒藝術學的建構是與全球視野中普遍存在的傳媒藝術研究的潮流和趨勢相吻合的,它既對本領域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豐富和開拓價值,又對行業的發展有積極的正向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傳媒藝術學的建構充分考慮到中華文化、民族文化主體的傳承性需求,基於中國藝術與傳媒發展自身的歷史經驗進行了充分的概括與提煉。因此,傳媒藝術學的提出與建構,正是我們文化主體性自覺認知的一種體現。

    自2011年以來,我們依托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一方面,招收了多屆傳媒藝術學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並逐漸形成了學術背景和知識結構較為合理的科研團隊和導師團隊;另一方面,舉辦了多屆以學術名家講座為主的“傳媒藝術前沿講座”和以學生前沿話題探討為主的“傳媒藝術工作坊”,形成了初步的傳媒藝術學的一些框架和成果。
    本叢書就是基於這些年我們對於傳媒藝術學的學術思考、人纔培養和若干相關活動的經驗所做出的判斷。這套書繫沿著理論和實務兩個序列展開,先期主要集中在傳承性的典籍、創新性的概論的推出,之後逐步彙成有傳媒藝術特質的話語體繫。
    傳媒藝術學的建構,並不是孤立的,我把它看作當代中國學科發展、學術發展、藝術與傳媒行業發展,特別是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在這些問題上,一方面,我們尊重科學性、傳承性,也就是說要有嚴謹的概念、規範的表述、合理的邏輯及同行的公認等,特別是必須對研究對像的發展規律進行相對客觀的揭示;另一方面,對於人文社科的學科發展,特別是藝術類學科的發展來說,其人文性、創新性在某種意義上講同樣重要。同時,體現人類文化共同性、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價值觀及相關的話語體繫,同樣是彰顯我們學科主體性、學術主體性、文化主體性的重要的理念與路徑。
    總之,傳媒藝術學的建構就是秉持上述理念,一方面,我們依托藝術與傳媒發展的行業需求;另一方面,我們審慎地研判藝術學科和學術發展的問題和短板,以建設性和創新性的追求,力圖為學科和學術的發展打開新的空間與路徑。
    當然,由於對像本身的復雜性,乃至不確定性,我們的理論建構無論是從核心概念、話語方式、內在邏輯關繫,還是我們對於研究對像的判斷,以及對相關聯的學術典籍的選擇和解讀,都會因為視野和能力的有限,還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和水準。不管怎樣,初生牛犢不畏虎,我們以初生牛犢的狀態先拋出幾本小書,在建構的同時更期待同行同人能夠予以關注、批評和指教,一起推動學科與學術的發展與繁榮。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