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河南省水利志(上下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工業技術 -> 水利工程
    【市場價】
    3964-5745
    【優惠價】
    2478-3591
    【作者】 王樹山 
    【所屬類別】 圖書  工業技術  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基礎科學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508478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5084780
    作者:王樹山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8月 

        
        
    "

    內容簡介
    繫統全面地介紹了河南省的水利資源和水利事業的整體情況,包括自然地理、歷代治水方略及治水歷程、江河、水庫、灌區、防汛、抗旱、供水、水文、水電、勘測、設計、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南水北調、移民、水政、機構、檔案、建設管理、以及水利文化、治水人物、精神文明、大事 
    作者簡介
    王樹山,管理學博士,曾擔任河南省科技廳副廳長、河南省南水北調辦主任、河南省政府移民辦主任。現任河南省水利廳廳長,黨組書記,中共河南省委九屆委員,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代表。
    目錄
    綜述大事記
    篇、自然環境
    第二篇、水資源
    第三篇、水文與規劃設計
    第四篇、防汛抗旱
    第五篇、河道治理
    第六篇、水庫
    第七篇、灌區
    第八篇、農村水利
    第九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第十篇、水土保持
    第十一篇、水力發電
    第十二篇、水利管理
    第十三篇、水政綜述
    大事記

    篇、自然環境

    第二篇、水資源

    第三篇、水文與規劃設計

    第四篇、防汛抗旱

    第五篇、河道治理

    第六篇、水庫

    第七篇、灌區

    第八篇、農村水利

    第九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第十篇、水土保持

    第十一篇、水力發電

    第十二篇、水利管理

    第十三篇、水政

    第十四篇、水利移民

    第十五篇、科技教育

    第十六篇、機構

    第十七篇、精神文明

    第十八篇、人文

    附錄

    索引

    編撰始末
    前言

    河南自古中天下而立,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南宋以前曾幾度成為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域,境內古有江、河、淮、濟“四瀆”,今有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由於受氣候和地貌兩個過渡地帶的影響,全省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旱災害頻繁,除水害,興水利,成為歷代治國興邦之大事。從大禹治水建都立國於中原,到隋唐大運河確立的全國水運樞紐地位,再到北宋四水潤都孕育出“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無不表明中原水利的興廢與國家的盛衰息息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開啟了綜合治水、管水、用水的新篇章,率先建成淮河流域壩石漫灘水庫和黃河干流壩三門峽水庫,率先實現全省水資源權屬管理的統一,建成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保障了河南糧食總產連續12年創歷史新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在線試讀
    河南自古中天下而立,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南宋以前曾幾度成為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域,境內古有江、河、淮、濟“四瀆”,今有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由於受氣候和地貌兩個過渡地帶的影響,全省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旱災害頻繁,除水害,興水利,成為歷代治國興邦之大事。從大禹治水建都立國於中原,到隋唐大運河確立的全國水運樞紐地位,再到北宋四水潤都孕育出“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無不表明中原水利的興廢與國家的盛衰息息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開啟了綜合治水、管水、用水的新篇章,率先建成淮河流域壩石漫灘水庫和黃河干流壩三門峽水庫,率先實現全省水資源權屬管理的統一,建成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保障了河南糧食總產連續12年創歷史新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夏、商、周都曾在洛陽等地建都,漢代在洛陽首設河南郡,因位居黃河之南而得名,明代在此設河南布政司,始為省區稱號,後河南治域擴展到古豫州之地,又因豫州居九州之中,故有“中州”“中原”之別稱,並簡稱“豫”。 河南周邊與六省毗鄰,東連山東、安徽,西鄰陝西,南臨湖北,北與河北、山西接壤。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南北縱跨550餘公裡,東西橫亙580餘公裡,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裡。其中,山地約占26.6%,丘陵約17.7%,平原約55.7%。有史以來,河南就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漢代河南人口占全國的20%,隋朝占21%,唐代占16%,宋代以後人口下降,直到清朝維持在6%左右,1949年年底總人口417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7.7%;到2015年年末全省總人口達10722萬人,是全國人口大省。河南下轄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6個縣。全省耕地面積12189萬畝,位於中部六省之首,是全國農業大省和重要糧食基地。
    河南西、南部和西北部高,東、北部低。其基本地勢是自西向東呈階梯降低,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其中丘陵過渡帶短,河流源自山區,山區洪水缺乏緩衝,坡陡流急,直瀉平原,河床淤淺,極易造成洪水災害;且壟崗、塬地往往切割較深,地高水低,缺少蓄水保水條件,又極易干旱。
    河南氣候處於南溫帶和北亞熱帶氣候交錯邊緣地區。以伏牛山脈和淮河干流為分界線,南部為北亞熱帶,北部為南溫帶,具有明顯的氣候過渡性特征,是季風活躍的地區之一。鼕季常為極地寒冷高壓氣團控制,雨水稀少;夏季經常是西風帶繫統和副熱帶繫統交綏之處,水汽輸入充沛,天氣變化劇烈,極易產生暴雨大暴雨,全年降水的62.5%集中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771.1毫米,其中南部北亞熱帶地區平均降水量在800~1300毫米;北部暖溫帶地區平均降水量在500~800毫米。全省降水量不僅地域間懸殊,時空分布不均,同時年際變化非常大,豐水年與枯水年的降水量相差3-4倍,一次大暴雨量可達常年雨量的兩倍,有時陰雨連綿數十天,有時持續百日無降雨,常常是先旱後澇,澇後又旱,旱澇交錯,十年九災。

    河南自古中天下而立,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南宋以前曾幾度成為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域,境內古有江、河、淮、濟“四瀆”,今有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由於受氣候和地貌兩個過渡地帶的影響,全省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旱災害頻繁,除水害,興水利,成為歷代治國興邦之大事。從大禹治水建都立國於中原,到隋唐大運河確立的全國水運樞紐地位,再到北宋四水潤都孕育出“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無不表明中原水利的興廢與國家的盛衰息息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開啟了綜合治水、管水、用水的新篇章,率先建成淮河流域壩石漫灘水庫和黃河干流壩三門峽水庫,率先實現全省水資源權屬管理的統一,建成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保障了河南糧食總產連續12年創歷史新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夏、商、周都曾在洛陽等地建都,漢代在洛陽首設河南郡,因位居黃河之南而得名,明代在此設河南布政司,始為省區稱號,後河南治域擴展到古豫州之地,又因豫州居九州之中,故有“中州”“中原”之別稱,並簡稱“豫”。 河南周邊與六省毗鄰,東連山東、安徽,西鄰陝西,南臨湖北,北與河北、山西接壤。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南北縱跨550餘公裡,東西橫亙580餘公裡,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裡。其中,山地約占26.6%,丘陵約17.7%,平原約55.7%。有史以來,河南就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漢代河南人口占全國的20%,隋朝占21%,唐代占16%,宋代以後人口下降,直到清朝維持在6%左右,1949年年底總人口417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7.7%;到2015年年末全省總人口達10722萬人,是全國人口大省。河南下轄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6個縣。全省耕地面積12189萬畝,位於中部六省之首,是全國農業大省和重要糧食基地。


    河南西、南部和西北部高,東、北部低。其基本地勢是自西向東呈階梯降低,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其中丘陵過渡帶短,河流源自山區,山區洪水缺乏緩衝,坡陡流急,直瀉平原,河床淤淺,極易造成洪水災害;且壟崗、塬地往往切割較深,地高水低,缺少蓄水保水條件,又極易干旱。


    河南氣候處於南溫帶和北亞熱帶氣候交錯邊緣地區。以伏牛山脈和淮河干流為分界線,南部為北亞熱帶,北部為南溫帶,具有明顯的氣候過渡性特征,是季風活躍的地區之一。鼕季常為極地寒冷高壓氣團控制,雨水稀少;夏季經常是西風帶繫統和副熱帶繫統交綏之處,水汽輸入充沛,天氣變化劇烈,極易產生暴雨大暴雨,全年降水的62.5%集中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771.1毫米,其中南部北亞熱帶地區平均降水量在800~1300毫米;北部暖溫帶地區平均降水量在500~800毫米。全省降水量不僅地域間懸殊,時空分布不均,同時年際變化非常大,豐水年與枯水年的降水量相差3-4倍,一次大暴雨量可達常年雨量的兩倍,有時陰雨連綿數十天,有時持續百日無降雨,常常是先旱後澇,澇後又旱,旱澇交錯,十年九災。


    河南分屬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流域,流域面積分別為1.53、3.62、8.83、2.72萬平方公裡,境內大小河流15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裡的河流有11條,從北向南依次為漳河、衛河、沁河、黃河、洛河、渦河、沙潁河、洪汝河、淮河、白河、丹江。河道形態多為上寬下窄,河床淤淺,存在著不利於排洩洪澇的特性。衛河支流洪水峰高量大,與干流的洩洪能力極不相稱,每逢大水,下遊洪澇成災;黃河干流,由於河床長期受泥沙淤積的影響,在鄭州花園口以下形成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自古“善淤善決”,災害連連,成為國人的心腹之患;淮河干流,上遊山洪進入平原後,河道集水面積增加,由於受堤防的限制,洩水能力差,下遊河床不堪承受,水災頻發。此外,因受地勢影響,在南部大別山,西部桐柏山、伏牛山,北部太行山形成三大暴雨中心,每逢汛期,區域洪災時有發生。


    相傳堯、舜、禹時期前21世紀),黃河流域連續出現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夏少康十一年大水,命商侯冥為治河官,治理河患, 終死於治河。夏帝癸十年前1651年) 豫西連年大旱,伊洛河斷流,夏朝走向衰亡。周定王五前602年)黃河在今浚縣境發生有史記載的次決口大改光三前132年)黃河在瓠子(今濮陽西南)決口,東南注入巨野,通於淮、泗;23年後漢武帝曾親臨現場督工堵合瓠子決口。曹魏黃初四年(223年)六月,大雨霖,伊河、洛河大水,洛水溢至津陽城門,漂沒數千家;伊闕大水“高四丈五尺”。晉泰始七年(271年)六月,河、洛、伊、沁水大漲,並溢,衝沒490餘家,死200餘人,淹沒秋稼1360餘頃。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大水,在今原陽縣境決口,決水灌封丘向東流,分為南北兩支,北支由北清河入渤海,南支入泗水,由清口彙淮河入黃海,開始長期奪淮達600多年。明崇禎十一至十四年(1638-1641年)河南遭遇連年大旱,各地井河皆枯,60餘縣出現“人相食”的慘狀。十五年,李自成帥起義軍圍攻開封,明軍決黃河堤水灌起義軍,起義軍亦另決一口,二水會流衝灌開封,幾十萬人遭受滅頂之災。清順治五年(1648年),全省大水,豫東地區尤甚,夏淫雨連綿達百日,兼之暴雨如注,房屋田禾盡被淹沒。1938年,日本侵略軍進攻中原,蔣介石為阻滯日軍,在鄭州花園口決開黃河大堤,以水代兵,同時也使河南東中部20個縣淪為澤國,豫、皖、蘇三省淹死和困餓而死者達89萬人,在河南、安徽境內形成大面積沙崗起伏、水繫紊亂、河溝淤塞、雜草叢生、遍地荒蕪的“黃泛區”。1941-1942年全省持續特大干旱,90餘縣6000萬畝耕地受災,300多萬人餓死。在1450-1949年的500年中,河南發生水旱災害的年份達493年,其中發生大水災和特大水災年有46年;全省性旱災和大旱災有43年,特大旱災年有6年。從當代來看,1950-2015年,幾乎年年有災,非水即旱或水旱兼有,多年平均水災面積為1470萬畝,旱災面積為2140.59萬畝。水災發生在1963年,受災面積為6691萬畝,約占全省耕地面積的64.3%;旱災是1988年,受災面積為8416萬畝,約占全省耕地面積80.9%。特別是1975年8月(以下簡稱“75·8”),河南省中南部發生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洪水,暴雨中心泌陽林莊3天點雨量1605毫米,巨大洪水造成石漫灘、板橋2座大型,竹溝、田崗2座中型和58座小型水庫相繼垮壩失事,造成2.6萬人死亡,使駐馬店、周口、許昌、南陽4地區29個縣(市)1015萬人受災,其災害之大震驚中外。


    河南水旱災害頻繁的自然特點,決定了除水害、興水利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遠古共工氏“壅防百川”和“鯀障洪水”的傳說,都是通過修築堤埂進行防洪。鯀用“障”的方法沒有制服洪水,禹繼父鯀未競的治水大業,改“障”為“疏”,把“浸山滅陵”的洪水分疏九河,平治了水患。又通過“疏川導滯,鐘水豐物”,使居民“降丘宅土”,安居樂業,在黃河中下遊形成一個新的部落聯盟共同體,為中國個王朝——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國語·周語》雲“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明末連年大旱,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這說明水旱災害也可成為亡國換代的重要因素。因此,歷代統治者中的有識之士,無不將治水興利作為施政之要圖。


    春秋戰國時期,管仲輔佐中原霸主齊桓公會盟諸侯於葵丘(今民權縣境),制定“毋壅泉”等禁令,不準在河道搞阻水工程,成為中國早解決邊界水事糾紛的條款。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今固始縣境內)之野”,使楚國“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助楚莊王稱霸中原。西門豹修引漳十二渠,“以富魏之河內”。 


    秦漢統一,河南水利北部以治理黃河、中南部以發展灌溉為重點,取得了防洪興利的重要成就,是河南水利發展史上的一個興盛時期。秦代在沁河上修建枋口堰,至今為廣利灌區所沿用。漢武帝因修建鴻隙陂,使汝南郡成為富庶之地;他還親臨黃河參與瓠子堵口,並作《瓠子歌》以記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修馬仁陂、六門堨、鉗盧陂等蓄水工程,灌田3萬頃,利國利民,百姓尊為“召父”;建武年間杜詩守南陽,“修治陂池,廣拓田土,郡內比室殷足”,百姓稱其“杜母”。“父母官”也因此而得以流傳。哀帝時,黃河屢屢決泛,賈讓應詔提出防御黃河洪水及通航、抗旱、放淤改土的“治河三策”,其不與水爭地的治河理念,對後世影響很大。永平十二年(69年),漢明帝劉莊命王景治理黃河和汴渠,自滎陽以下至千乘海口修堤千餘裡,收到穩定河道、防洪、航運等重大效益,黃河相對安瀾800年。王景在整修汴渠時,采用“十裡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從而發展了水門技術。


    從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到南北朝,中原戰亂連年,水利有興有衰。東漢興平年間(194-195年),夏侯惇復任陳留太守,“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rdquo年(196年),曹操出於軍需,屯田許昌,開始引潁水灌溉。曹魏黃初時期(220-226年),豫州刺史賈逵在鄢(今郾城)、汝(今汝南縣)造新陂,又斷山溜長溪水,造小弋陽陂(今潢川縣境);又修通運渠二百餘裡。正始年間(240-249年),鄧艾著《濟河論》,提出開鑿河渠,興修水利,大舉屯田的主張,司馬懿采納並實施。《晉書·食貨志》記載鄧艾“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裡,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使灌溉和航運有所發展。晉初,徐、兗、豫三州大水,杜預提倡廢除戰時修建的陂塘,減少了洪澇災害,不僅朝野稱美,也留下了平原治水的寶貴實踐。


    隋、唐、北宋,河南的政治、經濟、文化處於歷史上的鼎盛階段,也是河南水利大發展時期年(605年),隋煬帝開通濟渠,從東都洛陽引谷(今澗水)、洛水入黃河,順流東進,在滎陽板渚的黃河南岸引水入汴渠,經商丘入安徽與淮水合;大業四年又開永濟渠,從汜水東北引河北之水,東北行,會清、漳、淇諸水,直達北京。逐步形成了一個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成為中國經濟的大動脈。經過唐、宋的整治,加以轉輸制度的改進,漕運能力由唐初不過20萬石,達年(742年)的400萬石,北宋漕運量達到800萬石,成為漕運史上的紀978年,宋太宗發卒數萬人在南陽築壩置堰,竣渠百餘裡,欲攔白河水北達京都開封,以解西南物資北運之困,終因技術力量所限,渠成而水不能至,但這種敢想敢干大膽實踐的行動對1000多年後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鋻意1069年王安石變法,頒布了《農田利害條約》,一度掀起了“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的治水高潮;一度形成了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水潤都,水運四通八達的格局,造就了《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榮景像。



    民國期間,戰亂頻仍,水利工程建設時斷時續。1915年成立河南省水利委員會,5年後改組為水利分局。1919年,在黃河上設立陝州(今陝縣)水文站,成為河南境內早的水文站。1927年河南遭遇大旱,河南省主席馮玉祥大力提倡打井,當年完成5392眼。1929年,河南省建設廳廳長張鈁在開封創辦了全省所水利學校—河南省建設廳水利工程學校。同年,導淮委員會成立,在潢川、淮濱、固始3縣修築簡易生產堤。1934年,宛西地方自衛團司令別廷芳在西峽縣鸛河上建成全省座水電站。1938年,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省政府和日偽政府分別在“黃泛區”兩邊修築“防黃泛西堤”與“防黃泛東堤。”但總體上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水政不修,河湖疏治。到1949年,水利設施幾近廢棄,全省僅餘土磚井19.96萬眼,水車等簡易提水工具8.4萬件,灌溉面積139.05萬畝;自流灌區灌溉面積142.96萬畝,加上提水灌溉和山丘區塘、堰、壩灌溉,總計灌溉面積566.63萬畝,約占耕地面積的5%,其餘95%的耕地全為“望天收”。全省低窪易澇面積2460萬畝,治理面積僅15.7萬畝,鹽堿地面積360萬畝,治理面積僅5.5萬畝,全省沒有一座水庫,河道淤淺,排洩不暢,抗御水旱災害能力很低。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欲興國,必治水”,這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垂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進行了大規模的興水利、除水害活動,取得了輝煌成就。並逐步實現了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由基礎產業向保障產業的轉變,把水利事業的地位提高到了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1949-1957年,河南境內的淮河、黃河等流域相繼發生大水,洪澇災害十分嚴重。1950年夏淮河大洪水後,政務院於10月發布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同時成立了治淮工作委員會。河南也隨即成立了河南省治淮總指揮部,由省人民政府主席吳芝圃任主任,省委書記張璽任政委。與此同時,許昌、信陽、潢川、淮陽、陳留、商丘6個專區也先後建立治淮指揮部,28個縣成立了治淮總隊部。從而揭開了新中國水利史上河南人民治水的序幕。1951年5月、1952年10月,主席相繼發出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河南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國務院“蓄洩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治水方針,實事求是地制定水利建設計劃,從全國各地引進技術、管理力量,組建了一支能適應復雜任務的建設大軍,展開了轟轟烈烈地以防洪為核心的水利建設熱潮。成千上萬的民眾奮戰在一個個水利工地上,他們靠著手推肩扛的體力勞動,興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


    1951年 10月,河南動用數萬民工,歷時8個月,率先在淮河流域洪河支流滾河上建成了“淮河壩”石漫灘水庫。1952年4月,人民勝利渠(原名引黃灌溉濟衛工程)一期工程建成通水,成為“新中國引黃灌溉渠”,為黃河下遊發展引黃灌溉首創經驗。10月,主席親臨灌區視察,親手搖啟了渠首一孔閘門。1957年4月,“黃河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之後隨著農業合作化的發展,依靠集體力量又興辦了大量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在此期間,共建成了石漫灘、板橋、白沙、南灣、薄山5座大型水庫和523座中、小型水庫,加上塘、堰、壩,總蓄水能力達到37.2億立方米;整修了淮河干流堤防,開挖了淮河分洪道,整治疏浚了汝河、洪河、潁河、沙河及沱河、惠濟河等數十條平原河道;修建了老王坡、吳宋湖、蛟停湖、泥河窪、潼湖等5座滯洪工程。在治理黃河上,發動沿黃群眾進行首次黃河大復堤,開闢了北金堤滯洪區。此外,還建成了白沙灌區及一批中、小型灌溉工程,群眾性的井泉建設和除澇治堿工程也有了較快發展;水土保持受到重視,禹縣鳩山、濟源蟒河小流域治理成為全國典型代表,受到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這一時期,水利建設重點是立足於防洪,修建大型水庫、建設行滯洪區,對主要防洪排澇河道進行初步治理;同時在豫西易旱地區及沿黃平原區因地制宜地發展一批灌溉工程。主要特征是“人海戰術”,所有土石方全靠民工挖、裝、運、卸、平整、輾壓。僅白沙和板橋兩座水庫,就先後動員了4個專區、20個縣、5個市的工人和農民共40多萬人,支援工程建設的牛車達2萬多輛,牲口1.1萬多頭。通過對各類水利工程的興建,積累了建設經驗,鍛煉了水利隊伍。


    1958-1977年是河南省水旱災害交替頻發期,飽嘗水害之苦的河南兒女胸懷水憂患意識和盡早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自覺投身於興水利、除水害的建設中。1958年,中央提出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後,河南省委作出“苦戰三年,從根本上改變河南的自然面貌”“兩年實現水利化”的“躍進”目標,進一步激發了全省人民大辦水利的熱情。1958年鼕春,全省出動1000萬勞動力投入水利建設,中原大地到處是人山人海、紅旗招展,出工人數、出勤率在全國名列前茅。從此,每年的鼕春季節各地都要組織廣大群眾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河南人把這項大的水利活動稱之為“鼕春修”。無論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鼕春修”從未間斷。在困難的條件下,憑借全民辦水利的極大熱情,依靠集體力量,全省先後建成了三門峽、宿鴨湖、昭平臺、白龜山、鴨河口、陸渾、石山口、五嶽、潑河、鲇魚山、宋家場、窄口等大型水庫,續建了宿鴨湖、板橋、薄山、南灣、梅山、昭平臺、白龜山、鴨河口、紅旗渠、漳南十大灌區等工程,新建了陸渾、鲇魚山、潑河、石山口、躍進渠、引沁、引丹等大型灌區的骨干輸水工程及柳園口、三義寨、趙口、渠村等引黃灌溉工程。同時對黃河進行第二次加高復堤,對境內的臨黃堤、北金堤、太行堤、貫孟堤以及沁河堤等黃河大堤進行了大規模的培修,整治了衛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洪汝河、渦惠河、潁河、沱河、馬頰河等骨干排水河道和一批中型河道;在山區修建了大量水土保持工程及中小型水庫、塘堰壩和灌溉工程。這一階段,河南水利走過了一段曲折而又快速發展的裡程,成績巨大,教訓深刻。1959-1961年,全省連續干旱,提出“以蓄為主”治水方針,修建了大量的蓄水和灌溉工程,但是,在平原地區的河道中節節打壩攔蓄、開闢引黃口門、興渠廢井、盲目引黃、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急劇上升,致使鹽堿地面積由1957年的565萬畝上升到1961年的1173萬畝,糧食產量銳減。1963年5月,信陽、商丘、開封等地普降大暴雨,同年8月,海河流域又發生特大洪水,因河道洩水不暢,河南省的受災面積達6690萬畝。河南在教訓中先醒悟,在平原地區及時轉向“以除澇治堿為中心”的治水方針,整治河道,打開排水出路,暫停引黃灌溉,開展打井運動,進行井灌井排,由於采取一繫列措施,對當時嚴重的澇堿災害起到緩減作用。1964-1977年期間,除“75·8”大水外,偏旱年份居多,尤其進入70年代,基本處於連續干旱時期。在這一階段,河南水利堅持“旱澇兩手抓”,在繼續搞好防洪體繫建設的同時,平原區突出建設旱澇保收田,山丘區以水土保持為重點,農田灌溉工程快速發展,新建、擴建、續建了一大批灌區配套工程,治理了大面積水土流失的荒山荒坡。但是,在“文化大革命”“農業學大寨”的政治形勢下,全省水利建設攤子鋪得過大,突出了群眾性,忽視了科學性,不少水利工程缺乏完善的設計,留下一些半拉子工程和質量問題。有些地方搞“一窩蜂”、“大呼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中出現不少“花架子”工程,重數量輕質量、重工程輕實效、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突出,導致石漫灘、板橋、要街、白果衝、鐵佛寺、滕口等水庫在不同暴雨洪水中潰壩失事。這些沉痛教訓,充分暴露出防洪工程設計標準偏低,防汛決策指揮機構、防汛隊伍、防汛通信設備等非工程措施薄弱、缺乏防御超標準洪水的應急措施等問題。“75·8”大水後,根據水利部的統一部署,河南省對所有水庫的防洪標準進行了重新復核,為後來的除險加固建設打下了技術基礎。在這一時期,難能可貴的是蘭考縣縣委書記焦裕祿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率領全縣人民封沙植樹、治水治堿,形成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帶領全縣人民在艱苦的環境下,靠一錘一钎,在太行山崇山峻嶺間、懸崖峭壁上建成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在歷時10年的修渠過程中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這些戰天鬥地的精神,都已成為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1978-1999年是河南水利從困境走向快速健康發展的時期,全省步入了依法治水的新階段。1979年,中央提出“調整、改革、恢復、提高”的方針後,1980年河南省水利基本建設資金逐年減少,1982年減少到0.,在建的150多項大、中型項目,大部分停建,再次留下大量半拉子工程,成為以後若干年內努力解決的難題。河南在水利投入困難的情況下,擇優安排了一些除險工程,完成了黃河大堤第三次加高整修、淮河堤防加寬加固、沙河南堤部分河段加固等工程;加固擴建了窄口、陸渾、宋家場、昭平臺、薄山、南灣、石山口、五嶽、潑河等9座大型水庫。在此期間,“文化大革命”時被取消的省和地方上的水利、水土保持、水利科研、教育和工程管理機構相繼恢復。1979年,河南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土地聯產承包到戶後,基層水利管理極度不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原以生產隊記“工分”為報酬的基層水利管理人員大部分“解甲歸田”,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小型水利工程無人問津,失修嚴重;特別是一些地方在調整生產體制分隊劃組分田到戶後,毀林開荒、平渠填溝、破堤取土,拆分變賣抽水的機、泵、管、帶,偷拆梯田石塊等現像時有發生,農田水利工程尤其是灌區工程遭到較大破壞,許多大型水利工程帶病運行。全省灌溉面積平均每年以140萬畝的速度下滑,到1985年,灌溉面積減少986萬畝,水利效益銳減。1986年,省政府提出“兩年恢復,三年發展”的要求,並頒布了《關於保護水利工程的通知》,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逐步得到恢復和加強,全省建立了鄉級水利站、村級水利服務站,組建了龐大的“五護員”隊伍,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水利綜合經營開始受到各級水利部門重視,並逐步發展壯大。


    1989年後,河南水利堅持“旱澇兩手抓”的治水思路,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注重實效、強化管理,把水利建設駛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以下簡稱《水法》)頒布實施,河南相繼出臺了《河南省<水法>實施辦法》《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細則》等多部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組建了各級水政水資源管理機構,成立了水行政執法隊伍,堅持依法治水,水事秩序明顯好轉。1989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聯合發布了《實施<河南省水利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決定》,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實施<河南省水利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決議》,提出“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在水利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後下發了《關於增加水利投入的意見》《關於農村水利勞動積累工管理使用的試行意見》《河南省水利建設專項資金籌集辦法》等社會集資投勞的辦法;同時,還積極利用國家貼息貸款、以工代賑及引進外資搞水利建設;在農村大膽進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和“四荒”拍賣、承包、租賃,有些地方還推出“以田代資”的辦法來籌措資金。在全省很快形成了多層次、多渠化的水利投入機制,水利建設資金逐年增加。與其同時,對基本建設工程推行項目管理、農田水利工程實行“以獎代補”,開展“達標晉級”活動。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大水,北方嚴重干旱,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水利重要性的認識,黨和國家確立了水利的基礎產業地位,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為推動全省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水利建設步伐,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決定在全省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紅旗渠精神杯”競賽活動,作為農業戰線上的榮譽,與領導干部政績直接掛鉤,形成強有力地激勵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各級領導大辦水利的積極性,每年的“鼕春修”出勤勞動力都在1500萬人左右。全省相繼掀起了第二次引黃、治淮高潮,先後進行了宿鴨湖、鲇魚山、陸渾、鴨河口、彰武、小南海、和尖崗等大、中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盤石頭水庫開工建設,復建了故縣水庫及“75·8”大水中垮壩的板橋、石漫灘、竹溝等水庫;改建了楊莊滯洪區,對淮干及沿淮圩區、窪地及支流黑茨河、史灌河、白露河下遊河段及沙潁河等主要防洪河道的一些重點堤防進行了治理,加固加高了堤防,鏟除了淮干建灣、童園、黃郢3個圩區。新建了趙口引黃灌區西干渠及渠村、新三義寨、大功引黃補源灌區,復建了宿鴨湖、板橋、昭平臺灌區及陸渾灌區西干渠,對鲇魚山、鴨河口、窄口、紅旗渠、漳南萬金渠灌區及石頭莊引黃灌區進行了續建配套,開闢了武嘉灌區、廣利灌區青風嶺引沁補源工程。黃河以南地區掀起打井熱潮,平原區大規模地進行旱澇保收田集中連片建設,山丘地區開始了以丹江口庫區上遊、淮河流域上遊、伊洛河流域和太行山區為重點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豫西山區重點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1996年,國務院批準《河南省黃河以南地區利用銀行貸款發展平原井灌項目規劃》,總投資31.,用5年時間打井34.6萬眼,發展灌溉面積1800萬畝。1997年河南省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取得成效,水利綜合經營得到快速發展,全省水利經營總收入達到42,城鄉供水、水電、水產成為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重要經濟來源,使水利繫統職工的工作條件、生活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博愛、沁陽、葉縣、桐柏4縣(市)被確定為全國農村水利改革試點;鴨河口水庫灌區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灌區綜合改革試點,陸渾、白龜山、南灣等大型水庫也進行了勞動人事、電站產權等單項改革試驗。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大水後,國家進一步加大水利投入,河南淮干、沙潁河等主要防洪河道的一些重點堤防險工得到除險加固處理;全省投資金建設噴灌、滴灌等高科技節水灌溉示範區,並開始大規模進行大型灌區技術改造;利用中央以工代賑資金2,調動地方配套資金和群眾集資投勞,建設各類飲水工程7000多處,解決了豫西山區406萬人飲水困難問題。


    這一階段的主要教訓是,隨著城市、工業迅速發展壯大,河道水體質量惡化,平原地下水過度開采和污染,用水效率不高,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環境出現嚴重問題。 


    2000-2010年,全省水利立足於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節約和保護,突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環境修復,實現了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新跨越。2000年7月,省政府機構改革職能調整,賦予了水利廳統一管理全省水資源的職能。並明確將地礦廳負責全省地下水的管理職能,建設廳負責城市規劃區地下水的管理職能移交水利廳,逐步理順了多年來部門間存在職責不清、職能交叉的問題。


    從2000年起,河南的水土保持工作按照“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的總體要求,進入了規模治理階段。先後開展了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長江上中遊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點縣治理工程 、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坡耕地綜合整治工程、革命老區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等。同時開展了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創建活動。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堅持以小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2001年5月,河南省水利信息中心正式成立,開啟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新篇章。逐步建成了覆蓋省、市、縣三級水利主管部門的計算機網絡,實現了與水利部、濟南軍區、省委、省政府、省氣像局、省國土資源廳的互聯互通;建成了覆蓋省、市、縣、鄉四級異地防汛會商視頻會議繫統,實現了與水利部、省政府和淮委視頻會商的無縫對接;建設了防汛重點部位的視頻監控繫統、圖像動態監管繫統及水雨情信息自動采集繫統;建設了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水資源管理、水利電子政務及水利移民管理等應用繫統;建設了各類水利信息資源庫、水利繫統網絡及信息安全體繫。水利信息化已經深入到全省水利工作的各專業、各領域,基本結束了依靠人工進行信息采集、傳輸和處理的傳統模式。


    2002年5月,水利部將河南省確定為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省級試點;2003年9月,水利部、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批復了《河南省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將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焦作、濟源、許昌、商丘等8個省轄市作為河南省地下水保護行動的實施區。2004年5月,許昌市率先行動,通過采取引水補源、修建替代水源工程、節約用水、雨洪利用、污水處理回用、地表水地下水聯合調度、城市河湖水繫治理、水生態建設與修復以及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等綜合措施,使城市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同年河南完成全省水功能區劃,並經省政府正式批準實施,全面加強了對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2005年7月,經過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不懈努力,河南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省水資源權屬統一管理。從此結束了地表水與地下水分割、水量與水質分割、城市與農村分割管理的時代。同時,成立了河南省節約用水辦公室及河南省水政監察總隊。鄭州、洛陽、許昌3個省轄市和禹州市等24個縣(市),積極探索水務一體化管理模式,先後撤銷水利局成立了水務局,逐步形成了所涉及水事管理的各項職能和各個環節之間協調、統一的管理機制。省節約用水辦公室成立後,積極開展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工作,節約用水工作從農業節水灌溉逐步擴展到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和生活節水器具推廣;在全省範圍內相繼開展了“節水型企業、社區、灌區、單位”創建及“節水型社會建設”活動,並取得較好的節水效果。各級政府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進行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關停並轉高污染、高耗能、低產出的小型企業,使水污染的發展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2005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越黃河的隧道工程開工建設,標志著中線工程進入全線建設階段。2006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在河南安陽率先破土動工。


    2008年,全省649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全部完成編制批復,共批復事業編制23150名,落實了公益性人員經費,使水利管理隊伍得以穩定和加強。


    這一時期,國家對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河南緊抓機遇,興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建成了小浪底、西霞院、盤石頭、燕山大型水庫;對白龜山、白沙、陸渾、白龜山、昭平臺、窄口、薄山,南灣、宿鴨湖、石山口、潑河、鲇魚山、鴨河口、宋家場、趙灣等15座大型水庫及尖崗、虎山、香山、彰武、南谷洞、邬橋等中型水庫和千餘座小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對淮干(包括圩區)、浉河、潢河、白露河、史灌河、洪汝河、沙潁河、惠濟河、渦河、唐白河、沁河、伊洛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衛河、共渠、淇河、安陽河等一批骨干河道進行了治理;對泥河窪、楊莊、老王坡、良相坡、長虹渠、柳圍坡、白寺坡、崔家橋滯洪區進行了避洪安全設施、通信及預警繫統建設。還建成了覆蓋全省水利主管部門的計算機網絡,成功地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防汛工作中,限度地減少了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與其同時,河南在不斷擴大城鎮供水能力的同時,還在全省範圍內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對全省38處大型灌區和44處重點中型灌區進行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對5座大型灌排泵站進行了更新改造,相繼實施了糧食基地縣建設、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商品糧基地縣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高標準糧田建設、土地整理水利建設、千億斤糧食工程建設、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綜合示範項目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工程等,對農田灌排工程體繫進行全面完善配套,基本解決了農田灌溉“後一公裡”問題。大量的水利投入,使全省的旱澇保收田、高標準糧田、節水灌溉面積得到迅速發展。至此,通過各類工程的實施與完善,全省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大為增強。2010年,全省旱澇保收田面積達到6000多萬畝,糧食總產達543.7億公斤。


    2011-2015年是河南水利全面提升的重要發展期。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發布實施,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針對水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的首個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明確指出: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繫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不僅關繫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繫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隨之出臺了河南省一號文件,確立了“以小浪底水庫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依托,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繫為構架,建立‘南北調配、東西貫通’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努力把河南打造成為華北地區水資源配置戰略樞紐”的工作思路,編制了《河南省水利發展規劃(2011-2020年)》。推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資源工程、節水型社會、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標志,緊緊圍繞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在全省開拓了水利繫統建設新局面。


    2011年,根據國家部署,河南省圍繞山洪災害防治問題,全面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繫統工程建設,形成更廣泛地山洪預警和汛情監測網絡。2013年省政府發布《關於實行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實行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使全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進入以量定需、嚴格管控的新時期,全省首次確立了水資源“三條紅線”指標控制體繫,並全部分解到18個省轄市和各縣(市);對全省482個水功能區布設的斷面全部實施水質檢測;相繼開展了鄭州等5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市(區)、洛陽等3個首批和安陽等4個首批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數量居全國第二位;全省水生態文明建設以水生態工程體繫構建為基礎,結合中小河流治理,以建設水繫連通工程、水景觀工程為主要內容,推進水生態環境工程建設,使人居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許昌市投資120建設9大類55個水生態建設示範項目,通過水生態繫統工程建設,實現了黃河、淮河、長江水三水彙聚許昌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構建了“河暢、湖清、水淨、岸綠、景美”的水生態文明城市,被譽為北方缺水城市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範例。


    2013年5月,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次全國水利普查的通知》,完成了河南省次全國水利普查,共涉及江河湖泊、水利工程、經濟社會取用水戶、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水土保持、水利機構等138.13萬個普查對像信息,獲取數據達1.59億個,是全國水利普查清查對像多的省份之一。


    2014年5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河南段731公裡全部完工,同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全線正式通水,丹江水首次經過河南境北上流入河北和北京,每年可為河南供水37.69億立方米。2015年8月位於淮干的出山店大型水庫主體工程開工;10月位於北汝河的前坪大型水庫工程全面開工; 12月,經過4年多施工的河口村水庫全面完工。


    這一時期,全省對孤石灘、五嶽等大型水庫及常莊、群英、桃花店等中型水庫和251座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新建70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完成45個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總體進度居全國;完成46個年度重點縣農田水利建設任務,啟動21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完成大、中型灌區批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在建第二批和第三批項目,總體進度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農田灌排體繫的完善, 增強了農業的抗災能力,2015年全省夏糧達到351.18億公斤,居全國;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06.71億公斤,其中農田水利功不可沒。


    全省實施了地下水保護行動,采取綜合治理超采區、壓采南水北調受水區地下水和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總量等措施,使中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壓縮4.50億立方米,地下水嚴重超采的現像得以管控;全省開展了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調配、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統一征收水資源費、統一管理水量水質工作,通過水價改革,形成了節水動力機制;通過實施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構築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全省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明顯提高。全省對規模以上高污染工業企業進行全面節水技術改造,城市普遍進行供水管網改造和節水器具推廣;通過對農業、工業及城市生活實施各種節水措施,到2015年,全省農田灌溉水利用繫數由2010年的0.57提高到0.601,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62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10年的46.1立方米減少到29.9立方米(含火電),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低為14.8%、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82.5%。


    截至2015年底,河南全省建成大、中、小型水庫2653座,總庫容472.86億立方米;493條流域面積10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道,全部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擁有堤防1.95萬公裡,其中5級以上堤防1.56萬公裡;建成蓄滯洪區14處(不包括黃河流域的滯洪區),設計滯洪總量17.55 億立方米。平原地區低窪易澇、漬面積已治理2780萬畝,治理率超過75%;鹽堿地面積已治理1023萬畝,治理率達到86%。建成大、中型水閘536座,總蓄水能力2.44億立方米;建成橡膠壩153座,對改善城市供水條件和生態環境發揮了顯著作用。全省擁有大、中型灌區335處,小型灌區36.8萬處,固定提灌站1223處,灌溉機電井120.49萬眼,塘堰壩16萬座、窖池27.79萬座;各類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積達7823萬畝,其中旱澇保收田面積6150萬畝,高標準糧田4587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508.25萬畝。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85萬平方公裡,占水土流失面積的63.53%。建成大、中型水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372萬千瓦;農村水電站530座,裝機容量49.3萬千瓦,初步建成23個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全省城鎮公共供水工程發展到120座(處),供水總規模1083.62萬立方米/日,用水人口2232.45萬人;建成解決山區人畜飲水困難工程38.2萬處,使1115.7萬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基本解決;修建各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6.09萬處,受益人口6391萬人,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8%。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境內的731公裡干線和配套工程建設任務,建立起配套工程自動化調度與運行管理決策支持繫統。累計動遷水庫移民約130萬人,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搬遷居民4.57萬人;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161.89萬移民;南水北調中線河南省丹江口庫區16.2萬移民,實現了“四年任務,兩年完成”,並做到 “平安、文明、和諧”搬遷,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水利移民遷安史上的創舉。全省設立水文站126處、各類水文監測站5287處,對全省重要河道劃定水功能區482個,涉及河段總河長1.32萬公裡。全省共出臺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19部,組建了257支、4277人的水政監察隊伍,查處水事案件6萬餘件。創辦4所水利院校,共培養大專以上畢業生1.99萬人,中專畢業生4.11萬人,技校畢業生1.44萬人;完成水利科研攻關和技術開發課題1512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9項,其它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星火獎、發明獎等)330項。全省共有各類水利機構2027個,在崗職工6.13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87萬人。此外,全省建立了鄉鎮水利服務中心(站)2119個,建有抗旱服務組織1128個。



    繫統地規劃治理,使河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在防洪、灌溉、水電、水保、供水、生態修復等方面發揮的綜合效益愈加顯著,保障了全省防洪安全、糧食安全、供水安全,改善了城鄉的生態環境。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地減輕了洪水災害。全省2653座水庫,可攔蓄洪水420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可削減洪峰63%~100%,加之下遊河道堤防不斷治理加固,保證了主要河流在設計洪水標準內的安全。尤其是直接威脅河南安全的黃河,經過三次培堤加固加高和興建新的防洪樞紐工程,極大地提高了防御大洪水的能力。1996年,黃河大堤經受住了歷史洪水位的考驗,將洪災牢牢地控制在灘區之內。河南省境內的黃河大堤實現持續安瀾70年。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抗旱能力,為糧食生產安全提供了基礎保障。河南是產糧大省,糧食豐欠事關大局。全省已建成數以萬計的各類灌溉工程,構成了較為完整的抗旱工程體繫,有效灌溉面積達7823萬畝。有了各類灌溉設施,加之地表水、地下水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保證了全省糧食自1993年以來的連續增產,也為農業結構調整、耕作制度改革、農業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條件,全省糧食總產量從1993年的350億公斤增長到2015年的606.71億公斤。2014年河南省遭遇了1949年以來嚴重的夏旱,5655萬畝農田受旱,平頂山等7個城市常規供水水源基本枯竭,近300萬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重要工業生產企業供水安全受到威脅。為解決平頂山市城市供水問題,實施了連續啟用白龜山水庫死庫容、從昭平臺水庫調水、提前啟用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從丹江口水庫調水等應急措施,有效地緩解了平頂山市城區供水緊張狀況;黃河防總采取加大小浪底水庫下洩流量的措施,為沿黃地區增加灌溉和補源水量。在大旱之年,水利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全省糧食仍保持連續增長的勢頭。這次抗旱聯合調水的成功實踐,為河南實施構建“華北地區水資源配置戰略樞紐”,實現“南北調配、東西貫通”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提供了寶貴經驗。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良好的供水條件,為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美化城市環境提供了可靠保障。全省城鎮公共供水工程供水總規模已達1083.62萬立方米/日,保證了管網覆蓋範圍內的居民生活和部分工業用水;山區人畜飲水困難工程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使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8%,山區長期人畜飲水困難和平原區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得以基本解決。特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對改善生態環境和城市供水條件發揮著重要作用。全省正在開展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水美鄉村”創建,促使不少城鎮通過河道整治、水繫連通、引來清水,一改河溝污穢不堪、蚊蠅孳生的面貌。水庫周圍,河渠兩岸,結合工程建設進行環境整治,植樹造林,養花種草,成為人們休憩娛樂的場所,湧現出許多水利旅遊風景區,為建設美麗山川和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奠定了基礎。


    善治國者必善治水,國興則水利興,國衰則水利衰。河南水利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與河南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相比,還存在水資源先天不足、東西南北分布不均,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後過度開發水資源,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污染、水環境惡化,供用水效率不高,全民節約用水意識有待加強等問題。這些不足與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等國家戰略定位不相匹配,與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設發展不相適應。我們必須居安思危,牢固樹立水患意識,統籌解決好水短缺、水災害、水生態、水環境問題,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可持續發展思路,遵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努力打造高效適度的防洪抗旱減災體繫、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繫、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繫、科學發展水利的制度體繫、多功能現代水網體繫、智慧水利框架體繫等,加快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轉變,盡快實現節水、用水、護水、管水一體化的水利現代化。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