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博物自在
    該商品所屬分類:自然科學 -> 總論
    【市場價】
    441-640
    【優惠價】
    276-400
    【作者】 劉華傑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自然科學  總論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046684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4668448
    作者:劉華傑著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8月 

        
        
    "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本關於博物學的雜文集結,對博物學中的常見問題進行了歸類,並納入了作者的思考。


     



    更多好書詳見奇趣科學館



     











    (星空 海洋 人體 恐龍全4冊)



    《》直觀的機械透視感,通透的整體構造展現,每個分頁即剖析一個獨立的部件,更添加AR互動技術,手機平板等安卓繫統就能展現3D立體的虛擬現實效果



    《》 用影像探尋文化形態,以文字揭示內在價值,搶救中國傳統文化的“活的基因”

    《》(簽名本)(全三冊)(附精美書簽 植物旅行示意圖)一套屬於你的**。

    《》(中英對照)英國自然雜志傾力推薦圖書,帶你探索中國的“侏羅紀公園”! 

    《》驚世狂潮 怦然心動(全2冊)

    《》物理探秘 化學妙想 環保超人(中英文雙語版)(著名漫畫家——繆印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諾 彭齊亞斯,鼎力推介)

    《》(套裝共3冊)全圖解、超簡單、特實用——讓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刷刷刷地降下來! 

    《》

    《》(榮膺第九屆文津圖書獎)

    《》


     

     
    內容簡介
    博物學(naturalhistory)是一門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老學問,也是自然科學的四大傳統之一,卻不見於當下*門的學科、課程體繫。現在許多人已經不知博物學是干什麼的,不清楚它與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的重要淵源。博物學真的沒用嗎?本書以常見問題回答(FAQ)的方式回應了若干疑問,對於明確博物學的性質以及恢復博物學均有重要參考意義。作者還通過實例展示了博物學的存在形式以及可能的參與方式。
    作者簡介
    劉華傑,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博物學文化研究者。入選*新世紀人纔。曾獲霍英東獎、人文傑出青年學者獎、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臺灣吳大猷科普佳作銀簽獎。原來的興趣在於非線性動力學的哲學、科學傳播學和科學知識社會學(SSK),近年來倡導復興博物學。
    目錄
    寫在前面
    編 博物之問
    博物學FAQ
    中國古代博物學名著一瞥
    重新發現博物學
    直徑一米,以見自然
    博物學與自然神學
    博物學家洛克的紅顏知己
    記錄自然之美
    印加孔雀草快速入侵北京昌平
    黑龍山、千松壩和雲霧山
    利奧波德講的Silphium指什麼?
    動物美圖背後
    夾縫中的野性寫在前面

    編 博物之問

    博物學FAQ

    中國古代博物學名著一瞥

    重新發現博物學

    直徑一米,以見自然

    博物學與自然神學

    博物學家洛克的紅顏知己

    記錄自然之美

    印加孔雀草快速入侵北京昌平

    黑龍山、千松壩和雲霧山

    利奧波德講的Silphium指什麼?

    動物美圖背後

    夾縫中的野性

    博物學家看到的蚯蚓

    第二編 花草時間

    約會大花杓蘭

    變臉

    鳳山泡湯

    未名湖之秋

    北京的迎春花

    草木之神性

    博物自在

    第三編 書緣對話

    鋻寶、挖墳及其他

    花草時間與《檀島花事》

    博物學與“中國好書榜”

    有博物,人生纔完整

    博物校園,“好在”大學

    做實生態文明理念,從中興博物學入手

    附錄

    一門有根的學問和一個有趣的人 吳 燕

    劉華傑呼吁復興“博物傳統” 王洪波

    在夏威夷行走、記錄 溫新紅
    前言
    寫在前面
    FAQ是指經常被問到的問題(FrequentlyAskedQuestions),因為問題後面附有簡要解答,引申一下,FAQ相當於“常見問題回答”。
    通常,博物學字眼並不出現於當下的媒體和學科目錄中。雖然對於化學、分析力學、核物理、分子生物學許多人也搞不清楚,但因它們常見便不會再發問,而博物學不一樣,談到的並不多,相對而言,人們願意提一些問題。這是好現像,說明人們有好奇心。
    不過,我並不認為對於完全不了解博物學的人,隻要讀了FAQ就真的明白了什麼是博物學。就像對於從來沒學過地質學、數學、物理學的人,在其面前準備好各種FAQ的解答,他(她)也可能仍然體會不到什麼是地質學、數學、物理學。怎麼做效果會好些呢?親自實踐一番,對博物學尤其如此。學地質不跑野外,學物理不做實驗等,想對這些學科有體會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認為,甚至不用解釋太多,隻把人帶到野外,讓他(她)靜靜觀察一隻鳥,注視一片樹葉,品嘗一串野果,追蹤一隻蜜蜂在花朵間傳粉,他(她)就能明白博物學的用意。如果堅持做下來,並親自記錄,查文獻,做鋻定,從演化論的觀點看世界,就基本懂了何謂博物。再進一步,讀讀博物學大師懷特、達爾文、繆爾、法布爾、古爾德、威爾遜的作品,與大師對話,就能提升境界。寫在前面

    FAQ是指經常被問到的問題(FrequentlyAskedQuestions),因為問題後面附有簡要解答,引申一下,FAQ相當於“常見問題回答”。

    通常,博物學字眼並不出現於當下的媒體和學科目錄中。雖然對於化學、分析力學、核物理、分子生物學許多人也搞不清楚,但因它們常見便不會再發問,而博物學不一樣,談到的並不多,相對而言,人們願意提一些問題。這是好現像,說明人們有好奇心。

    不過,我並不認為對於完全不了解博物學的人,隻要讀了FAQ就真的明白了什麼是博物學。就像對於從來沒學過地質學、數學、物理學的人,在其面前準備好各種FAQ的解答,他(她)也可能仍然體會不到什麼是地質學、數學、物理學。怎麼做效果會好些呢?親自實踐一番,對博物學尤其如此。學地質不跑野外,學物理不做實驗等,想對這些學科有體會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認為,甚至不用解釋太多,隻把人帶到野外,讓他(她)靜靜觀察一隻鳥,注視一片樹葉,品嘗一串野果,追蹤一隻蜜蜂在花朵間傳粉,他(她)就能明白博物學的用意。如果堅持做下來,並親自記錄,查文獻,做鋻定,從演化論的觀點看世界,就基本懂了何謂博物。再進一步,讀讀博物學大師懷特、達爾文、繆爾、法布爾、古爾德、威爾遜的作品,與大師對話,就能提升境界。

    本書是部雜文集,除準備了博物學FAQ外,還收錄了近期關於博物學的討論,也包括與同行的對話及媒體的訪談。目的是通過舉例的方式,嘗試說明博物學。其實之前我寫的《看得見的風景》、《博物人生》、《天涯芳草》和《檀島花事》,大多是通過舉例的方式談論博物學,而不是抽像地議論。《博物學文化與編史》有部分內容抽像一點,但也有舉例。

    感謝同行、媒體對博物學的關注,這種持續的關注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感謝提問者就博物學提出各種問題促使我不斷思考。感謝我名下在讀的各位碩士、博士研究生,他們代表著未來。感謝劉兵、田松、江曉原、胡亞東、黃世傑、韓建民、翁經義、潘濤、吳國盛、蘇賢貴、周程、蔣勁松、劉孝廷、武夷山、汪勁武、羅毅波、趙一之、王文采、顧紅雅、呂植、方震東、秦大公、單之薔、林秦文、劉夙、劉冰、劉曉力、任玉鳳、段偉文、鈕衛星、李俠、徐保軍、熊姣、王洪波、尹傳紅、李大光、吳燕、錢映紫、司建平、邬娜、王立剛、吳岩、倪一農、丘濂、溫新紅、李昶偉、胡怡、吳慧、王旭肜、肖健、蘇青、楊虛傑等老師和朋友給予我的各種幫助。

    劉華傑

    2014年10月25日

    於北京大學李兆基人文學苑
    在線試讀
    章博物學FAQ
    博物學是干什麼的?
    針對提問者的背景,應當給出不同的回答。對於什麼是物理學、什麼是佛,都可以也應當給出不同的回答。對於一名小學生、初中生、大學文科生、大學物理繫的研究生、費曼之類的物理學家,關於物理學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關注點。
    在不清楚背景的情況下,對博物學隻能做一般性的解釋:博物學在宏觀層面與大自然打交道,試圖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動物、植物、菌類、礦物、星星、雲等,對它們進行描述和分類,同時也關注大自然中各個部分之間、各個層面之間的關聯。
    通俗點講,觀鳥、看花、種菜、采集標本、給自然物分類等,都算在博物的範圍,如果做得精致些、有條理些,就接近博物學了。
    博物學是科學嗎?
    按生態學、博物學教授安德森(JohnG.T.Anderson)的說法,博物學是*古老的“科學”。科學兩字是打了引號的。是不是科學,要看概念的劃界。我並不認為在全稱上宣布博物學是科學或者不是科學有何特別的意義。在當下,**不籠統地說它是科學,原因是,一方面科學界可能不同意,覺得它不夠資格,另一方面博物學家也可能不同意,比如不願意“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當然,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博物學與科學有相當大的交集,有些研究者的身份也是重疊的。
    博物學究竟有什麼用?
    當人們紛紛強調某種東西如何有用時,對於博物學我就不想再提它的有用性了。我們可以反問一句:詩歌有用嗎?孔子確實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不過,這些功用或許根本不在提問者考慮的“有用性”之範圍中。
    面對類似的提問,我首先想說:博物學沒用。沒用還關注、還浪費時間研究,不是犯傻嗎?在這個社會中,有用性的**便是靠它能高效地殺人、高效毀滅自己所討厭的東西,其次,有用性便體現在靠它能當官、發財。依靠博物學,也能殺死人,但效率不高。用博物學當官,門都沒有;用它沒準能發點小財,但那不是它的目的所在。因此,我隻好再次強調:博物學沒用。
    如果承認了“沒用”,在此基礎上關於博物學還能談什麼?


    章博物學FAQ

    博物學是干什麼的?

    針對提問者的背景,應當給出不同的回答。對於什麼是物理學、什麼是佛,都可以也應當給出不同的回答。對於一名小學生、初中生、大學文科生、大學物理繫的研究生、費曼之類的物理學家,關於物理學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關注點。

    在不清楚背景的情況下,對博物學隻能做一般性的解釋:博物學在宏觀層面與大自然打交道,試圖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動物、植物、菌類、礦物、星星、雲等,對它們進行描述和分類,同時也關注大自然中各個部分之間、各個層面之間的關聯。

    通俗點講,觀鳥、看花、種菜、采集標本、給自然物分類等,都算在博物的範圍,如果做得精致些、有條理些,就接近博物學了。

    博物學是科學嗎?

    按生態學、博物學教授安德森(JohnG.T.Anderson)的說法,博物學是*古老的“科學”。科學兩字是打了引號的。是不是科學,要看概念的劃界。我並不認為在全稱上宣布博物學是科學或者不是科學有何特別的意義。在當下,**不籠統地說它是科學,原因是,一方面科學界可能不同意,覺得它不夠資格,另一方面博物學家也可能不同意,比如不願意“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當然,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博物學與科學有相當大的交集,有些研究者的身份也是重疊的。

    博物學究竟有什麼用?

    當人們紛紛強調某種東西如何有用時,對於博物學我就不想再提它的有用性了。我們可以反問一句:詩歌有用嗎?孔子確實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不過,這些功用或許根本不在提問者考慮的“有用性”之範圍中。

    面對類似的提問,我首先想說:博物學沒用。沒用還關注、還浪費時間研究,不是犯傻嗎?在這個社會中,有用性的**便是靠它能高效地殺人、高效毀滅自己所討厭的東西,其次,有用性便體現在靠它能當官、發財。依靠博物學,也能殺死人,但效率不高。用博物學當官,門都沒有;用它沒準能發點小財,但那不是它的目的所在。因此,我隻好再次強調:博物學沒用。

    如果承認了“沒用”,在此基礎上關於博物學還能談什麼?

    在沒用的前提下,可談談它的另類價值!梅特林克(1862-1949)說世上存在大量“無用且美好的”東西!在急功近利的人看來,文學、美學、哲學,甚至純科學,統統沒用。不過,當下的無用性有可能蘊藏著長遠的有用性。

    博物學扮演的角色可從人類個體、群體、天人繫統的層面考慮。在個體層面,博物有可能放松自己。放松了,就將自己融入了更大的共同體,包括大自然。在群體層面,博物可能有助於大繫統的平衡和適應。在天人繫統層面,博物可能保持環境友好,因為博物學堅持自然公正原則,人是其所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膨脹僭越。

    與博物學關繫密切,或者有一定淵源的學科有哪些?

    有許多,如植物分類學、民族植物學、動物行為學、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人類學、環境倫理學、自然哲學、環境美學等。

    與“博物學”精確對應的英文詞或者詞組是什麼?

    不同語言間詞語很難精確對應,隻可大致對應,內涵與外延不可能完全重合。與博物學大致對應的是naturalhistory,博物學家對應於naturalist。

    英文naturalhistory為何不直接翻譯為“自然史”?而naturalist似乎還有別的意思?

    因為naturalhistory來自拉丁詞組historianaturalis,產生較早,當初詞組中的history並無“歷史”的意思,而是描述、探究之義。現在,naturalhistory作為一門學科或者學術領域,**譯作博物學。這也是約定俗成,很久以前許多學者已經這樣翻譯了,就像統計物理學中的“輸運理論”(transporttheory)不能譯成“運輸理論”、數學中的“傅裡葉級數”(Fourierseries)不能譯成“傅裡葉繫列”、“遞歸函數”(recursivefunction)不能譯成“遞歸功能”一樣。但也並非見到這個詞組就隻能這樣死譯,當它作為一種探究方式時,譯成“博物志”也是可以的。如味覺博物志、灰雁博物志、獨角獸博物志、經濟學博物志,等等。也有許多人自信地非要譯成“自然史”,那也沒辦法,就當是個代號吧。

    的確,naturalist在不同學科中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你可以在卡斯達納利(Jules-AntoineCastagnary)的藝術評論意義上、蒯因(WillardvanOrmanQuine)的科學哲學意義上,也可以在懷特(GilbertWhite)、約翰?雷(JohnRay)、達爾文、邁爾(ErnstWalterMayr)的博物學意義上理解,它們非常不同。我們說的博物學家,通常指的隻是懷特、華萊士、達爾文、洛克(JosephF.Rock)、邁爾、古爾德、威爾遜(EdwardOsborneWilson)等。

    博物學在認知上有何特點?

    強調宏觀描述、分類及繫統關聯。與還原論、數理科學形成鮮明對照,但並不是完全對立,博物學照樣可以使用還原論、數理科學的成果。在一般性描述中強調博物學的特色,是想區別於其他學問、探究方式。

    博物學是否意味著不專業、業餘?

    經常有人這樣以為。與其他領域一樣,“從業者”都有專業與業餘之分,也許在博物學領域後者多一些。博物學並不一定意味著、蘊涵著不專業或者不深刻,回顧一下科學史,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比如林奈、達爾文、華萊士、邁爾、威爾遜。許多博物學家對大自然有精細的、深刻的了解。不過,也必須承認,博物學的門檻很低,幾乎人人可以嘗試,而對於其他學問,恐怕就不行。

    博物學與科學是什麼關繫?為什麼不直接說博物學是科學?

    問題又回來了!博物學中有科學的成分也有非科學的成分,不必攀高枝把自己打扮成科學,雖然許多領域和許多人習慣於爭“科學”之名。科學有價值,非科學並非無價值,如文學、藝術。不把博物學直接說成是科學,有得當然也有失。失之於沒有嚇人的光環、借現代性之光的機會,得之於不受科學共同體的約束、不必承受對當今科學負面影響的指責。

    我們注意到有時你說博物學是科學,有時又說不是科學,對吧?

    沒錯。不過你要注意語境,即考慮語用學。當潛在的讀者或者辯論的對手聲稱或暗示博物學是科學時,我通常會強調博物學不是科學,甚至要堅決捍衛博物學的非科學性!當讀者或者辯論的對手暗示博物學不嚴格、不夠學術時,我通常會強調博物學是科學或者包含科學成分,並且歷史上自然科學從中受益良多!

    2011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好的歸博物》一書,這個書名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是說博物學都是好的嗎?

    局外人不容易明白為何取了這樣一個奇怪的書名。之前,在科學主義的話語中,存在田松所講的“好的歸科學”的隱含假定。大意是,科學領域出了任何問題,都怪不了科學,因為那種出了事的、壞的東西不科學、不屬於科學,即使原來與科學混在一起,也要從科學中摘出。總之,經過一番狡辯,科學的純潔性得以維持。這種科學主義的辯護策略我們是不同意的。

    我們是在反諷的意義上使用“好的歸博物”這一修辭。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認為博物學一切都好得很。事實上,博物學有許多類型,有的是我喜歡的,有的是不喜歡的。歷史上有的博物學家做了好事(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有的做了壞事,有的既做好事又做壞事,有的是好是壞現在還不清楚。於是,“好的歸博物”並非我本人所贊同的判斷,書名這樣起是在時刻提醒我們自己:別犯科學主義同樣的錯誤,別像那些人一樣為博物學辯護。2000年我出了一部文集《以科學的名義》,書名也是用來提醒自己的,那時我剛從科學主義者轉變為非科學主義者。

    為了便於理解,我推薦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巴雷特(AndreaBarrett)的《獨角鯨號的遠航》(TheVoyageoftheNarwhal),它寫了博物學家的另一面。雖是小說,卻反映了實際的情況。許多探險考察都有小說中描寫的那些不好的方面,我們必須正視,沒必要回避。

    博物學教育與自然教育有何不同?

    都涉及人類個體或群體與大自然如何打交道的方面,在當下都強調尊重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不同之處可能在於博物學教育是間接做此事,而自然教育直接做此事。在日本,自然教育發展迅速,據說有3900多所自然學校,它們是正規教育體繫之外的學校。從事自然教育的很多人本身就是博物學家。

    博物學與科普是什麼關繫?傳播博物學是否就是傳播科學?

    坦率說沒有直接關繫,兩者旨趣、性質不同。不過,現實中確實有一定關繫,有些人習慣性地把一些博物學活動與科普聯繫起來。那樣做有一定好處,能夠部分借到科普的光,但也是有代價的。傳播博物學是一種文化傳播工作,美國國家地理及其電視頻道、英國廣播公司的博物部做的許多事情屬於博物學文化傳播,很少提科普,隻是國內有人願意從科普的角度去理解。公眾嘗試博物學可能想獲得某種體驗,科技知識的獲取可能不是關注的*核心內容。

    我甚至立即想起《禪定荒野》(ThePracticeoftheWild)中的一句話:“我們正憑借古老的知識向上爬,很快我們就會踫到正在走下坡路的科學了。”如果連續性存在,相遇是必然的。

    博物學已經死掉,為何還想恢復它?

    博物學在正規教育體繫中已經衰落,但並沒有完全死掉。即使承認快死掉了,也有許多理由恢復它,因為當今以及未來人類社會的存續需要它。學者以及公眾需要從整體上、在宏觀層面持續感受、理解整個世界,對正在發生的事情和即將發生的事情、對來自科學與非科學領域的命題、理論,做出新的價值評判。

    有可能恢復博物學嗎?能否舉例說明?

    事在人為。與博物學相關的講座總是受到歡迎,這就很說明問題。北京大學附中已經開設博物課多年,效果非常好。許多畢業的同學反映這門課收獲很大,對自己產生了持續影響。我本人在北京大學面向本科生也開設《博物學導論》課程,面向我的研究生開設了《博物學文化》和《博物學編史理論與方法》課程。

    在正規教育中恢復博物學隻是一個方面,當前更主要的是在課外自學中面向所有人推廣博物學理念,倡導博物學生存。*近幾年,經常有人請我講博物學,比如國家圖書館就請我講了兩次。

    *近,出版界開始關注博物學題材。10年前我就預言過,中國出版界會越來越喜歡博物學題材。

    當今正規教育體繫為何拋棄博物學?

    清末民國時期,博物學在各級教育中還是有一席之地的,特別是一些啟蒙教育,博物色彩很濃,這可從當時的教材中看出來,如《幼學瓊林》、《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高等學校中也有博物課,甚至有博物部、博物繫。新中國剛成立時教育資源有限,國家急需實用人纔,博物學自然靠邊站。幾十年後,中國的教育已經發展為世界上*龐大的體繫,每年頒發數量*多的博士學位,“科教興國”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但仍然沒有博物學什麼事,各級課程體繫中根本就沒有博物的字樣。這與當今正規教育的導向有關,與教育界想培養什麼樣的人纔有關,即與教育的目的、方針、政策有關。當今教育是“現代性”範式下的教育,以培養對大自然、對他人有競爭力的主體(agent)為基本職責。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博物學的確落伍了,因為它“太慢”、“不深刻”、“沒力量”!

    這麼說博物學的衰落隻是中國的事情了?

    不對。博物學的式微是由現代性決定的,中國隻是現代性大潮中的一分子。進入20世紀,一直到現在,博物學整體上都在衰落。這與現代性對力量、生產力、競爭力的過分強調有關。

    不過,西方發達國家在本國維持了某種多樣性,博物學作為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而得以保持和一定的恢復。中國處於現代化的“下遊”,主旋律是求力而不求多樣性,因而博物學的地位更悲慘一些。我相信這是暫時現像,等中國真正發達了、自信了,博物學一定會適當恢復。不過,即使恢復,也不可能成為主流,除非現代性的邏輯變得不起作用!

    博物學與地方性知識是什麼關繫?地方性知識沒有普適性嗎?

    地方性知識(localknowledge,簡稱LK)是來自人類學的概念,*近經常有人談到它。博物學起源於地方性知識或本土知識(indigenousknowledge,簡稱IK),我更喜歡後一種稱謂。“地方”一詞容易產生誤解,當然“本土”也會引起多種聯想。並不是說這類知識沒有一定的普適性,與其他知識一樣,它們當然也有一定的普適性,也在廣闊的時空中成立、適於較大的群體。另一方面,所有知識也都有其適用的範圍、成立的條件,也就是說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LK和IK稱謂直接顯現的是它們在起源上和維繫上的特點。其持有者的確不特別在意知識的普適性和異地傳播,並沒想著將其標準化、去與境化後用於榨取剩餘價值、操控整個世界。

    說博物學是本土知識,是想強調它與百姓“生活世界”的緊密性,以及這類學問的自然特征,因為現在許多學問已經很不自然了。對於城市以外的居民,沒有現代科技照樣可以生存,但他們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博物學。

    對在中小學恢復博物學教育你有何建議?

    要減少應試教育的比重,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盡可能在自然環境中玩耍。應當結合社區、家鄉的具體情況編寫鄉土教材,教育學生熟悉家鄉的歷史、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即讓孩子從小掌握一些地方性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受用終身。隻有這樣,孩子纔能了解、熱愛家鄉,長大後想著報答家鄉。其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自然體驗活動。

    我記得我讀小學時每周都有勞動課。學校有校田地,自然是在老師指揮下由學生打理,另外農忙時學生還要經常幫生產隊干農活。脫坯、割草、運磚、墊路基、植樹、砌牆、拾糞、鋤草、插秧、栽紅藷、翻紅藷籐、撥草、抗旱澆水、揀土豆、割谷子、撥蘿卜、收大白菜等活計,樣樣都干。影響文化課學習了嗎?家長有意見嗎?我覺得沒有影響學習,家長也沒有意見,當時的學生都很“皮實”。春季每位學生都有采蕨菜的任務,以支援國家建設,蕨菜出口用來換鋼材,每人的份額是8市斤(4千克)。每年全校師生都參加一次“野遊”活動,步行很遠,登山、野餐。每年秋季班主任都要帶全班同學“小秋收”,上山采集野山楂、野葡萄、刺玫果、五味子、草藥種子等,回來後分檢、晾曬,出售給供銷合作社,用換回的錢購買文具再分給同學。同時,老師會布置寫關於秋景、秋收的作文。時代變了,有些已經無法照搬,但類似的事情還是可以做的。

    大力提倡博物學,是否考慮到了歷史上博物學干過的壞事?

    非常好、非常尖銳的問題。前面就《好的歸博物》這一書名的討論已經涉及此問題。

    博物學與科學一樣,在歷史上的確都干過壞事。當然有人不承認科學曾做過壞事。如果堅持那樣的邏輯,也可以辯稱博物學也好極了,從沒干過壞事。

    不過,那種“好的歸科學”的辯護策略並不吸引人,我們不願意接著來一個“好的歸博物”,而是明確承認博物學中有好有壞。至此,答案已經有了,我們要不斷重新建構我們喜歡的博物學!其實別的領域差不多也是這樣做的,隻是沒說透。重點不在於全稱判斷,而在於具體的博物學內容比較而言是否有吸引力,“全部科學”和“全部博物學”都是指稱不明確的東西。

    你說的博物學為何與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博物學不完全一樣?

    謝謝你沒有直接說我胡編了一種博物學!歷史上的博物學的確在發展變化之中,每個時代的博物學都各有其特點,不同地域的博物學也各有其特征。哲學、自然科學何嘗不是這樣?

    另外,“歷史上真實發生的”隻是一種美好的修辭,“客觀的歷史事實”之類用語隻是樸素實在論的想法(它對於理解歷史並無價值,通常用於辯論中批評對手),沒人能完全搞清楚真實的歷史,歷史是後來人依據不同的框架、缺省配置書寫的、建構的。當然,建構不是無根據地建構,每一種建構都要講道理。

    為何國外的許多科技史學者在做博物學史?

    原因很多,比如別的東西做多了做膩了就想做做博物學史。開個玩笑,也不純是玩笑。根本原因在於博物學對於人地繫統(天人繫統)可持續生存很重要。迄今自然科學有四大傳統:博物傳統、數理傳統、控制實驗傳統和數值模擬傳統,現實中的各門科學基本上是這四大傳統的某種組合、搭配。既然博物學與其中*悠久的一個傳統有關,以前又研究不足,現在自然有關注的必要。此外,科技史研究與文化史研究在操作上日益融合,科學的文化特征而非認知特征得到空前重視。在這樣一種趨勢下,博物的視角並非隻限於博物類科學史,也同樣可用於審視數理科學史、還原論科學史、實驗科學史,特別是對人物的研究。比如,可以用博物學的眼光研究伽利略、牛頓、萊布尼茲、法拉第、麥克斯韋、愛因斯坦、圖靈、馮?諾伊曼、楊振寧、吳健雄,這將涉及我所說的“博物學編史綱領”。這個綱領並非隻考慮博物類科學,它有更大的野心。

    國外有大批優秀的博物學家和博物學著作,而中國卻少見,是不是中國人不擅長博物?

    前半部分大約是事實,後面的看法根本不成立。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優秀的博物學家和博物學作品,如張華、鄭樵、瀋括、徐霞客、李時珍、李漁、高濂、吳其濬、曹雪芹、李汝珍等人的作品。現在也有,隻是人們不太注意罷了,比如季羨林的《蔗糖史》,趙力的《圖文中國昆蟲記》,張巍巍的《昆蟲家譜》、安歌的《植物記》,付新華的《故鄉的微光》,徐仁修的“蠻荒探險繫列”,朱耀沂的《蜘蛛博物學》、《成語動物學》和《臺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郭憲的《那些花兒》,阿來的《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等等。我個人知道的呂植、位夢華、趙力、趙欣如、單之薔、徐健、倪一農、林秦文、劉冰、王辰、張巍巍、黨高弟、錢映紫、安歌、顧有容、餘天一、馮永鋒等都有很好的博物情懷,非常優秀。

    在當今的臺灣,博物學發展得如何?

    我國臺灣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博物學家,如劉克襄、朱耀沂、潘富俊、徐仁修等,他們出版了許多優美的博物學作品。兩岸的博物學應當充分交流。

    恢復博物學、倡導博物人生**的障礙在什麼方面,有利的方面是什麼?

    障礙在於許多人喜歡隨大流或者趕潮流,對世界、對人生沒有思索,不知道目前的工業文明是不可持續的,不知道自己隨大流的生活方式對人地繫統無好處對自己也未必有好處。有利的方面在於,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目前的發展模式有問題,當下的教育體制、教育方針及人纔培養模式有問題,開始學會尊重多樣性。

    你是男性,為何喜歡花花草草?如此感性的東西與你的專業哲學有關繫嗎?

    喜歡花草跟性別沒有必然聯繫。通常女性做飯,但也有男廚子!

    男人女人都有喜歡植物的。鐘情於美麗的花朵,可能反映了人的一種天性。我們依戀著大自然,我們屬於大自然;而時代精神(哲學經常這樣自居)不能不關注蓋婭(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神)。博物學在乎的花朵好比女性,哲學在乎的理性好比上帝,女性與上帝一定要對立嗎?是否有合二為一的可能性?我認為有,比如女神!比如敬畏自然,憧憬天人繫統的可持續生存!

    哲學上有許多人都聽說過一個句子:兩極相通。也有人提及,中國古代的儒釋道本來都是有靈性的生命之學,強調親證、體證,反對一味地在概念上胡扯。博物學為此提供了一個實例,博物學既感性又理性,既具體又抽像。哲學有不同的做法,現在英美主流哲學界仍然延續分析的套路,但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哲學。簡單說,哲學不等於概念、命題、邏輯分析和論證。哲學號稱是時代精神的體現,自然不能完全無視活生生的現實——現代性給人的種種壓迫。哲學隻要睜眼看世界,就有可能與博物學聯繫上。哲學家可以引入價值判斷,對人類的當下理想生活方式給出規範性的說明,在“變焦”的過程中審視何謂自然、人性、神性、崇高、正義、真理、合理性等。

    你個人的植物學、博物學知識主要從哪學來的?聽說你爬樹很快?

    我沒有“科班”學過。小時候,我的植物學、博物學知識都是通過父親、母親言傳身教學來的。在我眼裡,父親是百科詞典,對家鄉的一切都非常了解並且能講出點道理來。跟著父母,通過采山菜、揀蘑菇、挖藥材、摘野果、割柴禾,不知不覺就對家鄉的博物志熟悉起來,我上小學時就能獨立上山做這些事情了。

    山裡長大的孩子幾乎沒有不會爬樹的。野外生存,爬樹是基本工夫。

    大家都很忙,你哪來那麼多時間去博物?

    時間當然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自己能否做主、相對自由地支配時間則因人而異。我基本不用手機,這就了許多時間。我的手機正常狀態是關機,手機款式也很老,現在幾乎沒人在用了,別人無數次勸我換手機甚至送我手機我都沒動心。現代人**謙虛的表現似乎就是低頭看手機,所以現代人也可稱為“低頭族”。其次,要減少不必要的應酬。人是社會性生物,有些應酬是需要的,但現在應酬的範圍在不斷擴大,喫飯和社交要應酬,做學問和開學術會議還要應酬,真是無趣而且勞累。我當初選擇教師這一職業,就是為了清靜點。

    並非所有的忙都值得稱贊或同情。有人喜歡忙有人不喜歡忙,有的純粹在瞎忙,自己忙不說還要折騰別人跟著忙。對我來說,要分清主次,有些事可做可不做就選擇不做,通常我不同時做兩件事,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整體而言效率還算高。我從不輕易答應某個差事,一旦答應則準時交活。該做的做完了,我自然有時間外出看植物,或者在附近看植物。

    聽說你要寫一本關於野菜的書?

    對。我個人很喜歡《救荒本草》,小時候也有采野菜的快樂經歷。幾年前就想寫《北京的野菜》,計劃收錄百十來種,照片都準備好了。多家出版社很積極,要跟我簽合同。我沒答應,書也一直沒有寫,主要是有顧慮,擔心一些植物因此遭殃。經常見到一些大媽在校園裡、植物園裡挖野菜(即使允許采,也不應當采,因為污染嚴重,還噴過農藥)。如果我寫了這樣的書,隻會加劇這類不良行為。另外,北京周邊山上還有許多種類的野菜,但數量不多,經不起采挖。綜合考慮後,我覺得還是抑制一下自己寫此書的衝動。

    現在,我自己也偶爾采野菜,但有嚴格限制,隻采數量較多的種類,更不會在城區采。我自己也種點菜、栽點果樹(若干種類是我自己嫁接的),多半是為了玩,喫是次要的。

    你*喜歡的博物學家、哲學家是誰?

    安德森曾說:“我們人人生而為博物學家(Weareallbornnaturalhistorians)。”普通人與博物學大師之間的鴻溝相對而言要小於數理科學界的情況。

    很難說*喜歡,我從不同的博物學家那裡都能學到東西。如果一定要列出來的話,我比較喜歡徐霞客、G.懷特、梭羅、繆爾、利奧波德、邁爾、卡遜、勞倫茲、E.O.威爾遜。

    我喜歡的哲學家有老子、莊子、亞裡士多德、休謨、達爾文、羅素、懷特海、迪昂、胡塞爾、波蘭尼。學院派通常不提達爾文,而我認為不提他,社會科學的哲學、認知科學、心靈哲學根本沒法講。

    就西方而論,誰對博物學的貢獻**?

    為了完整起見,必須同時提及有內在張力的兩位大師:林奈和布豐。他們同一年出生,學術風格非常不同,但貢獻均是一流的。他們兩位的工作實際上是互補的。遺憾的是,歷史上分屬兩支隊伍的人馬經常互相攻擊。

    除了上述兩位,後來貢獻較大的是達爾文和E.O.威爾遜。

    中國的博物學好還是西方的博物學好?

    沒法比。相對於各自的生活方式,都是匹配的,或者說都是好的。我作為中國人,的確感覺中國的更好。不過,當世界一體化後,中西博物學不可能獨立發展了,相互借鋻是必要的。

    既然你感覺中國的更好,為何你和你的學生並不研究中國古代的博物學?

    也不能說一點沒有關注中國的博物學,比如我曾討論過《詩經》中“賦比興”的認知含義,還算有點新意。不過,總體上看我們的確不敢在一開始就踫中國古代的博物學。原因呢?準備得還不夠,缺少足夠的“框架”。先研究“比較簡單”的西方博物學,積累一些經驗、獲得一定感受後,再來研究中國的可能比較合適。實際上已經在做計劃,招學生方面已有所行動。研究中國古代的博物學,需要做艱苦的積累,不能太急,欲速不達。

    培養博物興趣,**從什麼時候開始?

    什麼時候都不晚,不過**是在童年。

    現在城裡的孩子接觸野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部分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創造機會;多帶孩子到各處旅行也有助於培養博物興趣。

    普通民眾修煉博物學,一定要像科學家那樣做嗎?比如辨識植物,是否要按照科學家提供的檢索表之各個項目來核對?

    向科學家學習自然沒錯,但不必處處聽科學家的!辨識花草,可以借鋻檢索表,但不必照搬。事實上正如你按你自己的方式認出了單位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同事一樣,你也有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辨識身邊的花草。你的辨識方式不需要與他人的完全一致。他人通常可能通過DNA識別、可能通過試卷測試識別,而你可能僅僅聽腳步聲或者一聲咳嗽就百分百斷定那人是誰。博物致知,提倡一種有個性的personalknowing,相當於親知、親證。

    有博物認知這回事嗎?或者說有必要單獨討論博物學的認識論嗎?

    我覺得是有的,比如歌德對植物的研究所展示的,再比如拉夫洛克(JamesLovelock)的蓋婭學說所展示的。博物學的方法論與認識論是相關的,不能說隻有前者沒有後者。當然,**者可能說兩者都沒有。對此,我不想反駁。沒有就沒有吧。

    重建博物學與文明批判有關嗎?

    有關。目前的文明有許多問題,有些人們已經感受到了,更多的還未被普遍意識到。我願意引用博物學家華萊士的一段話:“我們首先應該深刻意識到我們的文明所遭受的失敗,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我們的天性,拋棄了天生的道德觀念和情感取向,而是更多地受著我們的法律、經濟以及整個社會的影響。”華萊士批評的首先是大英帝國的文明,也適用於對西方文明甚至整個當代文明的批判。

    單純批判並不能解決問題。恢復博物學這件事,當然包含對現有文明的批判,也是對新文明的一種憧憬、一種行動。

    是否已有人寫出了博物學史?

    有。比如,簡潔的有法伯(PaulLawrenceFarber)的《發現大自然的秩序:從林奈到威爾遜的博物學傳統》,大部頭的有安德森的《彰顯奧義:博物學史》。不過,關於中國的,我還不知道。

    重要的是,博物學不僅有歷史,還有未來,我相信這一點。

    中國媒體關注博物學嗎?

    2010年以前似乎不關注,但*近比較關注。媒體對博物學這樣的非主流話題顯得很有熱情。以鳳凰新媒體為例,鳳凰衛視許戈輝主持的“與夢想同行”采訪過我,鳳凰衛視梁文道在“開卷八分鐘”中介紹過我的《博物人生》,鳳凰網讀書會討論了我的《檀島花事》。傳統報紙、刊物對博物學的報道就更多了,如《三聯生活周刊》、《環球人物》、《亞太日報》采訪過我。中國出版界變得越來越願意出版博物學著作,這是好現像。

    如何評價你個人對博物學的貢獻?你正在主持一個有關博物學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據了解此前“博物學”字樣從來沒有進入過社科基金資助的選題,您怎樣看待這個重大項目?

    個人是渺小的,尤其面對大自然之時。我個人隻不過在恰當的時候關注了博物學而已,希望把它復興起來。我也不是一個人在奮鬥,我的同事、朋友都非常支持我。我做了一點點思考和建構,也喊了幾嗓子。有多大意義?要過些時候纔看得清楚。

    社科基金資助博物學讓我非常高興。此前我也申請過博物學的一般項目,但沒有成功;2013年申請重大項目,竟然批準了。我的思路沒有變,我猜測,或者評審專家變了,或者評審專家的態度變了。沒錢,我也做了十多年,有錢,當然會更努力。項目資助的是二階博物學而不是一階博物學,當下中國*缺少的也是二階博物學研究。我會對得起納稅人的錢,發展博物學也會直接服務於公眾。

    什麼是二階博物學?能舉幾個例子嗎?

    二階博物是對一階博物活動、現像以及博物學家的研究。比如鄭樵的《通志》、範發迪的《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餘欣的《中古異相》、賈丁(NickJardine)等人編輯的《博物學文化》、艾倫(DavidEllistonAllen)的《英國博物學家》、納什的《大自然的權利》、沃斯特的《自然的經濟體繫》、薛愛華(EdwardHetzelSchafer)的《朱雀》、托馬斯的《人類與自然世界》、莫斯(StephenMoss)的《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斯帕裡(EmmaChartreuseSpary)的《桃花園》(Utopia'sGarden)和《喫在啟蒙:巴黎的食物與科學》(EatingtheEnlightenment:FoodandtheSciencesinParis)、弗仁茨(RogerFrench)的《古代博物學》、安德森的《彰顯奧義:博物學史》。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