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四大家醫書校注叢書12冊套裝/石岩總主編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基礎醫學
    【市場價】
    6966-10096
    【優惠價】
    4354-631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格致餘論》是朱震亨晚年所作的醫學論文集,成1347年,是我國*早的一部醫話專著。古人以格物而致知事,朱氏把醫學研究當作“格物致知”的活動,故把《格致餘論》命名為《格致餘論》,並序稱“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
    《格致餘論》為1卷,共收醫論46篇,朱氏在其論文集中所涉的醫學問題極為廣泛,既有反映其主要學術觀點的“陽有餘陰不足論”“相火論”等著名的代表性論文,亦有論飲食、色欲、養老、慈幼等保健性論題。從望色診脈到十幾種病證的例析,盡為闡發。每篇深度不同,有言簡意賅的抽像理論,也有深入淺出的通俗論題。《格致餘論》精悍,引人入勝。其論理則言之有理,語之有據;其論病則藥味、藥量詳明,尤以辨證精當更為突出,確是一本學習丹溪學術觀點及臨床經驗必要的參考書。

    《格致餘論》是朱震亨晚年所作的醫學論文集,成1347年,是我國*早的一部醫話專著。古人以格物而致知事,朱氏把醫學研究當作“格物致知”的活動,故把《格致餘論》命名為《格致餘論》,並序稱“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 
    《格致餘論》為1卷,共收醫論46篇,朱氏在其論文集中所涉的醫學問題極為廣泛,既有反映其主要學術觀點的“陽有餘陰不足論”“相火論”等著名的代表性論文,亦有論飲食、色欲、養老、慈幼等保健性論題。從望色診脈到十幾種病證的例析,盡為闡發。每篇深度不同,有言簡意賅的抽像理論,也有深入淺出的通俗論題。《格致餘論》精悍,引人入勝。其論理則言之有理,語之有據;其論病則藥味、藥量詳明,尤以辨證精當更為突出,確是一本學習丹溪學術觀點及臨床經驗必要的參考書。
    《金匱鉤玄》為綜合性代朱震亨著,明代戴原禮校補。朱震亨,字彥修(1281—1358年四大家之一。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體精之重要,故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金匱鉤玄》共3卷,並附醫論6篇。卷一、卷二為內科、喉科和外科病癥,卷三為婦科、兒科病癥。內容收入內科病癥87種,喉科、外科病癥12種,婦科病癥16種,兒科病癥22種,共計137種。每病癥均簡要地論述病因病機、治療方藥,並貫穿氣血痰郁的辨證綱領,充分體現了丹溪學術思想在臨床上的運用。書後所附的“六篇大論”,是戴氏對丹溪學術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因此,《金匱鉤玄》成為代表丹溪學術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我們今天學習丹溪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文獻。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金?劉完素撰。成書於金世宗大定丙午年,即1186年。卷上分原道、原脈、攝生、陰陽、察色、傷寒、病機、氣宜、本草九篇,為醫理總論,其中於病機尤有發揮。卷中為中風、癘風、破傷風、解利傷寒、熱、內傷、諸瘧、吐、霍亂、瀉、心痛諸證之病原、證候和治療。其中對中風病認識首創火熱致中說,開內傷中風之先河。下卷為咳嗽、虛損、消渴、腫脹、眼目、瘡瘍、瘰疬、痔疾、婦人胎產、大頭和小兒斑疹諸證之病原、證候和治療。卷末“藥略”一篇,乃劉氏一生臨床用藥之寶貴經驗。藥略後附以流注針法,以通經接氣為要,納藥物攻補之理於內,於針灸之術亦有新創。 《丹溪心法》,共?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訂,刊於1481年。此書非朱氏自撰,由他的門人弟子趙以得、劉叔禮根據其學術經驗和平素所述纂輯而成,後經程氏刪訂校正,流傳至今。卷首載“十二經見證”“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六篇醫論;卷一至卷五分列內、外、婦、兒各科病證一百篇,論述先引朱氏原論,次記朱氏禮有關辨證的論述,後介紹治療方劑。病證附錄部分,詳細闡釋了病名、病因、證候、治療等方面的內容。末附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和戴良“丹溪翁傳”兩篇文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簡稱《宣明論方》,共15卷,為金代劉完素於1172年所撰。《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共分十八門。卷一、卷二為諸證門,將《內經》諸篇中所述的62種病證逐條進行了分析,並制定了主治之方;卷三至卷十五,分為風、熱、傷寒、積聚、水濕、痰飲、勞、燥、痢、婦人、補養、諸痛、痔、瘧、眼目、小兒、雜病各門,每門均先引《素問》醫論,然後再加引申,並處方藥。《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對促進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劉完素偏重寒涼、降火益陰的學術思想,是河間學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儒門事親》是一部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著作,金代張從正著。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睢州考城人(今河南睢縣、蘭考一帶)四大家之一,攻下派的一代宗師。《儒門事親》約成1228年,共15卷,20餘萬言,其注重闡發六實邪為諸病之因,倡導用攻下三法治療,創立“攻邪論”的思想。在具體應用汗、吐、下三法時,張氏從治法範圍、適應證、禁忌證等方面做了繫統闡述,較前人認識有了較大的擴充。三法均有具體用法、注意事項、禁忌證,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論述和創見,如邪未去而不可言補,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等,並附較多驗案。 《脾胃論時期著名醫家李杲所著,成書於1249年。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河北正定人。李氏既貫穿《內經》、《難經》及仲景、潔古之學,又提出了脾胃內傷的**見解,他認為“氣之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療上,擅於調理脾胃、升提中氣,被譽為“補土派”的一代宗師。其著作《脾胃論》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東垣先生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特色。《脾胃論》共四卷,主要論述了脾胃的生理、病理,脾胃病的成因、證候、治則、方藥及治驗、將理法。葉天士評價說:脾胃為病,*詳東垣。 《素問玄機原病式》,金代劉完素著,約成書於1152年。作者精研《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將病機整理歸納為五運主病與六氣為病兩大類十一條,並對各條病機逐一闡發說明,提出相應的治療原則。《素問玄機原病式》重點論述了火熱致病的理論,反映了劉完素的寒涼派學術思想,是中醫病機學說的重要著作,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局方發代著名醫家朱震亭(字彥修,號丹溪先生)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內經》理論及仲景學說、河間之學等為依據,針對《和劑局方》辛香燥熱之偏,以問答形式進行論辯和質疑。《局方發揮》共論述三十一條,每條均先設“或問”提出問題,然後闡發作者見解,分析利弊,闡明醫理。作者強調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千差萬別,醫之關鍵在於隨機應變。批評《和劑局方》隻在方後記述主治的證候、藥物劑量、修制服用的方法,卻不議論病因病機,是用一方通治諸病,用不變之成方以應千變萬化之病情。作者立足於河間火熱論闡述病因病機及治法,批評當時醫學界濫用辛香燥熱之品和不研求醫理的社會習俗,其主旨在於闡述滋陰派的學術觀點和辨證論治的精神。 朱丹四大家之一,更被四大家集大成者,其醫學思想及醫學實踐並重,對後世醫家產生了重要影響。現將散在於他的學術著作之外的醫案,進行收集並歸類加以點校,集丹溪醫案於一冊,便於讀者翻檢。為了方便讀者對醫案的閱讀和理解,我們對文中的疑難詞語和中醫術語均加以注釋,並對一些醫案加注按語,於醫案後用序號標注,統一置於每章之後。


    《內外傷辨惑論》,金·李杲著,成書於金正大八年(1231年),刊於宋淳祐七年(1247年)。《內外傷辨惑論》共三卷,二十六論,對內傷、外感的各個方面,諸如病因、癥狀、脈像、疑似證及治法等進行了辨析;對內傷飲食勞倦,從理論上進行了探討,並創立了培補脾胃、升陽補氣之治法及方藥。卷上共十三論,具體為辨陰證陽證、辨脈、辨寒熱、辨外感八風之邪等,將內傷與外感分條辨析。卷中共五論,二十三方,著重發揮了內傷飲食勞倦的理論,具體有飲食勞倦論、四時用藥加減法等。重氣,創立了甘溫補中、升舉陽氣之補中益氣湯。卷下共八論,二十三方,主要論述了內傷飲食之治法用藥。具體有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臨病制方、隨時用藥、說病形有餘不足當補當瀉之理等。


    《蘭室秘藏》為一部綜合性醫書,金·李杲撰。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四大家之一,脾胃學說的創始人。《蘭室秘藏》刊行於1276年,書名“蘭室”取《素問·靈蘭秘典論》“藏靈蘭之室”語,表明《蘭室秘藏》有珍藏的價值。《蘭室秘藏》三卷,分述了飲食勞倦、中滿腹脹、心腹痞、胃脕痛、眼耳鼻、口齒咽喉、婦人、瘡瘍等21門病證,有論有案,切於實用,是學習東垣及易水思想的重要參考書。東垣執“土為萬物之母,脾胃為生化之源”的理論,強調在治療過程中要特別重視脾胃的功能。《蘭室秘藏》所載方劑,多為東垣創制,藥味雖多,然配伍精當,切於臨床實用,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目錄
    目錄
    總前言
    校注說明
    提要 1
    序 2
    《格致餘論》原文及注釋 4
    飲食色欲箴序 4
    飲食箴 4
    色欲箴 5
    陽有餘陰不足論 6
    治病必求其本論 9
    澀脈論 11
    養老論 12
    慈幼論 16

    目錄 
    總前言 
    校注說明 
    提要 1 
    序 2 
    《格致餘論》原文及注釋 4 
    飲食色欲箴序 4 
    飲食箴 4 
    色欲箴 5 
    陽有餘陰不足論 6 
    治病必求其本論 9 
    澀脈論 11 
    養老論 12 
    慈幼論 16 
    夏月伏陰在內論 18 
    豆瘡陳氏方論 20 
    痛風論 22 
    痎瘧論 24 
    病邪雖實胃氣傷者勿使攻擊論 26 
    治病先觀形色然後察脈問證論 28 
    大病不守禁忌論 29 
    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論 31 
    面鼻得冷則黑論 33 
    胎自墮論 33 
    難產論 34 
    難產胞損淋瀝論 35 
    胎婦轉胞病論 35 
    乳硬論 36 
    受胎論 37 
    人迎氣口論 38 
    春宣論 39 
    醇酒宜冷飲論 40 
    癰疽當分經絡論 41 
    脾約丸論 42 
    鼓脹論 43 
    疝氣論 45 
    秦桂丸論 46 
    惡寒非寒病惡熱非熱病論 47 
    經水或紫或黑論 49 
    石膏論 50 
    脈大必病進論 51 
    生氣通天論病因章句辯 51 
    太僕章句 52 
    新定章句 52 
    倒倉論 53 
    相火論 55 
    左大順男右大順女論 58 
    茹淡論 59 
    喫逆論 61 
    房中補益論 62 
    天氣屬金說 63 
    張子和攻擊注論 64 
    附錄 67 
    朱震亨《格致餘論》理論特色研究 67 目錄 
    總前言 
    校注說明 
    提要 1 
    金匱鉤玄卷一 2 
    中風 2 
    六郁 3 
    癩 4 
    寒 6 
    傷寒 6 
    暑 6 
    注夏 7 
    暑風 8 
    濕 9 
    內傷 9 
    火 10 
    傷風 11 
    發斑 11 
    疹 11 
    溫病 12 
    瘧 12 
    咳嗽 13 
    痰 15 
    喘 18 
    哮 19 
    痢 20 
    噤口痢 21 
    洩瀉 22 
    脾洩 23 
    霍亂 23 
    干霍亂 24 
    嘔吐 24 
    惡心 25 
    翻胃 25 
    傷食 26 
    痞 26 
    噯氣 26 
    吞酸 27 
    嘈雜 27 
    五疸 27 
    消渴洩瀉 28 
    水腫 29 
    膨脹 29 
    自汗 30 
    盜汗 30 
    喫逆 30 
    頭風 31 
    頭痛 31 
    頭眩 32 
    眩暈 32 
    眉稜痛 33 
    耳聾 33 
    金匱鉤玄卷二 34 
    心痛 34 
    腰痛 35 
    脅痛 36 
    腹痛 36 
    痛風 37 
    勞瘵 38 
    咳血 38 
    嘔血 39 
    咯血 39 
    衄血 40 
    溺血 40 
    下血 40 
    腸風 41 
    夢遺 42 
    精滑 42 
    濁 43 
    淋 44 
    小便不通 44 
    關格 45 
    小便不禁 45 
    痫 46 
    健忘 46 
    怔忡 47 
    驚悸 47 
    痓 47 
    血塊 48 
    吐蟲 48 
    癥瘕 49 
    茶癖 50 
    癭氣 50 
    疝 50 
    腳氣 51 
    痿 52 
    發熱 52 
    陽虛惡寒 53 
    手心熱 53 
    手麻 53 
    手木 53 
    厥 54 
    面寒面熱 54 
    喉痺 54 
    纏喉風 54 
    咽喉生瘡 54 
    口瘡 55 
    酒皶鼻 55 
    肺癰 55 
    肺痿 55 
    天皰瘡 55 
    漏瘡 56 
    痔漏 56 
    腸癰 56 
    結核 56 
    脫肛 57 
    金匱鉤玄卷三 58 
    婦人科 58 
    血崩 58 
    帶下赤白 59 
    子嗣 60 
    產前胎動 60 
    惡阻 60 
    束胎 61 
    安胎 62 
    胎漏 62 
    子腫 62 
    難產 62 
    催生方 63 
    產後血暈 63 
    產後補虛 63 
    消血塊 63 
    洩 64 
    惡露不盡 64 
    中風 64 
    發熱惡寒 65 
    小兒科 65 
    吐瀉黃疸 65 
    急慢驚風 65 
    疳病 66 
    痘瘡 67 
    腹脹 67 
    夜啼 67 
    口糜 68 
    脫囊腫大 68 
    脫肛 68 
    木舌 69 
    癮疹 69 
    咯紅 69 
    喫泥 69 
    痢疾食積 70 
    解顱 70 
    蛔蟲 70 
    口噤 70 
    風痰 71 
    癩頭 71 
    赤瘤 71 
    鼻赤 72 
    金匱鉤玄附錄 73 
    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論 73 
    氣屬陽動作火論 74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75 
    滯下辯論 76 
    三消之疾燥熱勝陰 77 
    洩瀉從濕治有多法 79 
    附錄 81 
    朱震亨及其《金匱鉤玄》理論特色研究 81 目錄 
    總前言 
    校注說明 
    提要 1 
    序 3 
    敘 5 
    卷 上 
    原道論 9 
    原脈論第二 12 
    攝生論第三 18 
    陰陽論第四 20 
    察色論第五 21 
    傷寒論第六 22 
    病機論第七 25 
    氣宜論第八 35 
    本草論第九 37 
    卷 中 
    中風論第十 49 
    癘風論第十一 57 
    破傷風論第十二 59 
    解利傷寒論第十三 63 
    熱論第十四 66 
    內傷論第十五 70 
    諸瘧論第十六 72 
    吐論第十七 75 
    霍亂論第十八 77 
    瀉論第十九 79 
    心痛論第二十 88 
    卷 下 
    咳嗽論第二十一 93 
    虛損論第二十二 96 
    消渴論第二十三 98 
    腫脹論第二十四 小兒附 100 
    眼目論第二十五 103 
    瘡瘍論第二十六 106 
    瘰疬論第二十七 109 
    痔疾論第二十八 110 
    婦人胎產論第二十九 111 
    大頭論第三十 118 
    小兒斑疹論第三十一 120 
    藥略第三十二 針法附 122 
    附錄 125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學術特色研究 125 目錄 
    總前言 
    校注說明 
    序一 1 
    序二 6 
    醫 論 
    十二經見證 12 
    足太陽膀胱經見證 12 
    足陽明胃經見證 12 
    足少陽膽經見證 13 
    手太陽小腸經見證 13 
    手陽明大腸經見證 13 
    足太陰脾經見證 14 
    足少陰腎經見證 14 
    足厥陰肝經見證 14 
    手太陰肺經見證 15 
    手少陰心經見證 15 
    手厥陰別脈經見證 心主 15 
    手足陰陽經合生見證 16 
    不治已病治未病 18 
    亢則害承乃制 20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22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24 
    治病必求於本 26 
    卷 一 
    中風一 30 
    中寒二 附傷寒、傷風 40 
    中暑三 附暑風、注夏 42 
    中濕四 45 
    瘟疫五 附大頭天行病 47 
    火六 49 
    卷 二 
    斑疹七 54 
    瘧八 56 
    痢九 61 
    洩瀉十 68 
    燥結十一 73 
    霍亂十二 75 
    痰十三 77 
    哮喘十四 84 
    喘十五 85 
    咳嗽十六 附肺痿、肺癰 88 
    勞瘵十七 93 
    吐血十八 98 
    咳血十九 101 
    嘔血二十 102 
    咯血二十一 附痰涎血 103 
    衄血二十二 105 
    溺血二十三 107 
    下血二十四 109 
    腸風髒毒二十五 112 
    痔瘡二十六 115 
    漏瘡二十七 118 
    卷 三 
    脫肛二十八 122 
    嘔吐二十九 123 
    惡心三十 125 
    咳逆三十一 126 
    翻胃三十二 128 
    吞酸三十三 附噯氣 130 
    痞三十四 132 
    嘈雜三十五 134 
    傷食三十六 135 
    疸三十七 137 
    水腫三十八 140 
    鼓脹三十九 143 
    小便不通四十 146 
    小便不禁四十一 148 
    關格四十二 149 
    淋四十三 150 
    赤白濁四十四 155 
    夢遺四十五 附精滑 158 
    消渴四十六 160 
    發熱四十七 附胸中煩熱、虛熱、虛煩 
    不眠 163 
    惡寒四十八 附面熱、面寒 165 
    自汗四十九 166 
    盜汗五十 168 
    補損五十一 170 
    六郁五十二 179 
    內傷五十三 180 
    積聚痞塊五十四 182 
    腳氣五十五 附足跟痛 187 
    卷 四 
    痿五十六 192 
    厥五十七 附手足十指麻木 194 
    痓五十八 196 
    痫五十九 197 
    癲狂六十 199 
    驚悸怔忡六十一 200 
    健忘六十二 202 
    痛風六十三 附肢節痛 203 
    疬風六十四 附身上虛癢 207 
    纏喉風喉痺六十五 附咽痛、咽瘡 210 
    頭風六十六 212 
    頭眩六十七 215 
    頭痛六十八 218 
    眉眶痛六十九 221 
    心脾痛七十 223 
    脅痛七十一 227 
    腹痛七十二 附腹中窄狹、絞腸痧 229 
    腰痛七十三 附腎著 231 
    疝痛七十四 附木腎、腎囊濕瘡 234 
    耳聾七十五 238 
    鼻病七十六 241 
    眼目七十七 243 
    口齒七十八 245 
    破滯氣七十九 附氣刺痛、諸氣 247 
    脾胃八十 附胃風 253 
    癭氣八十一 附結核 255 
    跌撲損傷八十二 256 
    破傷風八十三 257 
    諸瘡痛八十四 附天泡瘡、凍瘡 258 
    卷 五 
    癰疽八十五 262 
    疔疬八十六 267 
    金湯疳癬諸瘡八十七 270 
    婦人八十八 273 
    崩漏八十九 276 
    帶下九十 278 
    產前九十一 281 
    產後九十二 285 
    子嗣九十三 附斷子法 288 
    小兒九十四 289 
    痘瘡九十五 297 
    論倒倉法九十六 304 
    論吐法九十七 306 
    救急諸方九十八 307 
    拾遺雜論九十九 308 
    秘方一百 310 
    原書附錄 313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 313 
    丹溪翁傳 334 
    附錄 348 
    一、原書目錄 348 
    二、朱丹溪及其《丹溪心法》理論特色研究 363 
    參考文獻 373 
    目錄 
    總前言 
    校注說明 
    《宣明論方》提要 1 
    素問玄機原病式 自序(節選) 3 
    重刻劉守真先生宣明論方序 4 
    卷一 9 
    諸證門(上) 10 
    諸證總論 10 
    素問諸證略備具題 11 
    煎厥證主熱 12 
    薄厥證主肝 12 
    飧洩證主冷 13 
    脹證主心腹 13 
    風消證主心脾 14 
    心掣證主心 15 
    風厥證主脾胃 15 
    結陽證主四肢 16 
    厥疝證主腹痛 17 
    結陰證主便血 17 
    解證主腎實 18 
    胃疸證主胃熱 18 
    蠱病證主脾風 19 
    瘛病證主筋急 19 
    勞風證主諸風 20 
    痺氣證主陽虛陰實 20 
    骨痺證主腎弱 21 
    肉苛證主營虛胃寒 21 
    肺消證主心肺 22 
    湧水證主水病 23 
    膈消證主肺門 23 
    口糜證主口 24 
    虙瘕證主女病 25 
    食證主胃病 25 
    鼻淵證主鼻門 26 
    衄衊證主失血 26 
    鼓脹證主胃病氣逆 27 
    血枯證主婦人經病 27 
    卷二 29 
    諸證門(下) 30 
    伏梁證主心積 30 
    瘖俳證主腎虛 30 
    厥逆證主心痛 31 
    風成寒熱證主風 32 
    風成寒中證主風 32 
    風成熱中證主風 32 
    腦風證主風氣 33 
    首風證主新沐中風 33 
    目風眼寒證主眼門 34 
    漏風證主酒風 35 
    胃風證主風 35 
    行痺證主痺 36 
    痛痺證主痺 36 
    著痺證主痺 37 
    周痺證主痺 37 
    胞痺證主膀胱 38 
    腸痺證主痺 38 
    熱痺證主痺 39 
    白淫證主虛勞 40 
    胃脕癰證主癰門 40 
    陽厥證主諸氣 41 
    息積證主腹心 41 
    疹筋證主肝 42 
    厥逆頭疼證主胃 42 
    膽癉證主肝 43 
    濡洩證主利 43 
    鹜溏證主利 44 
    三焦約證主大小腸 44 
    胃寒腸熱證主胃 45 
    胃熱腸寒證主胃 45 
    控睪證主小腸 45 
    陰疝證主男病 46 
    諸痺證主風 47 
    心疝證主心痛 47 
    卷三 49 
    風門 50 
    風論 50 
    卷四 61 
    熱門 62 
    熱論 62 
    卷五 69 
    傷寒門(上) 70 
    主療說 70 
    論風熱濕燥寒 72 
    傷寒表證 73 
    傷寒表裡證 73 
    內外傷 74 
    傷寒論 74 
    卷六 79 
    傷寒門(下) 80 
    傷寒方 80 
    卷七 89 
    積聚門 90 
    積聚論 90 
    卷八 101 
    水濕門 102 
    卷九 109 
    痰飲門 110 
    痰飲論 110 
    勞門 117 
    卷十 121 
    燥門 122 
    消渴論 122 
    痢門 125 
    總論 125 
    卷十一 131 
    婦人門 132 
    總論 132 
    卷十二 139 
    補養門 140 
    補養寒論 140 
    補養類 141 
    卷十三 147 
    諸痛門 148 
    總論 148 
    痔門 152 
    痔瘺總論 152 
    瘧門 155 
    瘧疾總論 155 
    卷十四 159 
    眼目門 160 
    眼科總論 160 
    小兒門 165 
    小兒科論 165 
    小兒方類 166 
    卷十五 171 
    雜病門 172 
    雜論 172 
    附錄 181 
    劉完素《宣明論方》的內容及學術特色 181 目錄 
    總前言 
    校注說明 


    ……

    在線試讀
    提 要
    《格致餘論》朱震亨著。震亨字彥修,金華人。受業於羅知悌,得劉守真之傳。其說謂陽易動,陰易虧,獨重滋陰降火,創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張介賓等攻之不遺餘力。然震亨意主補益,故諄諄以飲食色欲為箴,所立補陰諸丸,亦多奇效。孫一奎《醫旨緒餘》雲:丹溪生當承平,見人多酗酒縱欲,精竭火熾,復用剛劑,以至於斃。因為此救時之說,後人不察,遂以寒涼殺人,此不善學丹溪者也。其說可謂平允矣。是編前有自序雲: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是名書。蓋震亨本儒者,受業於許謙之門,學醫特其餘事,乃性之所近,竟不以儒名而以醫名。然究較方伎者流為能明其理,故其言如是。戴良《九靈山房集》有《丹溪翁傳》,敘其始末其詳雲。
    『按語』
    本提要介紹了《格致餘論》的卷數,丹溪的師承、學術思想,以及學派的爭鳴,並重申序文中提及的書名的命名目的。

    《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①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讀。學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②,淡如嚼蠟③。遂直④以為古書不宜於今,厭而棄之,相率以為《局方》⑤之學。間有讀者,又以濟其方技,漫不之省⑥。醫道隱晦,職此之由⑦。可嘆也!震亨三十歲時,因母之患脾疼,眾工⑧束手,由是有志於醫。遂取《素問》讀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藥而安。因追念先子⑨之內傷,伯考之瞀悶⑩,叔考 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 之積痰,一皆歿 於藥之誤也。心膽摧裂,痛不可追。然猶慮學之未明,至四十歲復取而讀之。顧 以質鈍,遂朝夕鑽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羅太無諱知悌者為之師,因見河間、戴人、東垣、海藏諸書,始悟濕熱相火為病甚多。又知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立方。有方無論無以識病,有論無方何以模仿?夫假說問答,仲景之書也,而詳於外感;明著性味,東垣之書也,而詳於內傷。醫之為書,至是始備;醫之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於《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間 南北,翕然 而成俗,豈無其故哉!徐而思之,濕熱相火,自王太僕注文已成湮沒,至張、李 諸老始有發明。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餘,雖諄諄然見於《素問》,而諸老猶未表章 ,是宜《局方》之盛行也。震亨不揣蕪陋 ,陳於編冊,並述《金匱》之治法,以證《局方》之未備,間以己意附之於後,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 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餘論》。未知其果是否耶?後之君子,幸改而正諸 。
    『注釋』
    ①仍:因而。

    提 要 
    《格致餘論》朱震亨著。震亨字彥修,金華人。受業於羅知悌,得劉守真之傳。其說謂陽易動,陰易虧,獨重滋陰降火,創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張介賓等攻之不遺餘力。然震亨意主補益,故諄諄以飲食色欲為箴,所立補陰諸丸,亦多奇效。孫一奎《醫旨緒餘》雲:丹溪生當承平,見人多酗酒縱欲,精竭火熾,復用剛劑,以至於斃。因為此救時之說,後人不察,遂以寒涼殺人,此不善學丹溪者也。其說可謂平允矣。是編前有自序雲: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是名書。蓋震亨本儒者,受業於許謙之門,學醫特其餘事,乃性之所近,竟不以儒名而以醫名。然究較方伎者流為能明其理,故其言如是。戴良《九靈山房集》有《丹溪翁傳》,敘其始末其詳雲。 
    『按語』 
    本提要介紹了《格致餘論》的卷數,丹溪的師承、學術思想,以及學派的爭鳴,並重申序文中提及的書名的命名目的。 
    序 
    《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①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讀。學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②,淡如嚼蠟③。遂直④以為古書不宜於今,厭而棄之,相率以為《局方》⑤之學。間有讀者,又以濟其方技,漫不之省⑥。醫道隱晦,職此之由⑦。可嘆也!震亨三十歲時,因母之患脾疼,眾工⑧束手,由是有志於醫。遂取《素問》讀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藥而安。因追念先子⑨之內傷,伯考之瞀悶⑩,叔考 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 之積痰,一皆歿 於藥之誤也。心膽摧裂,痛不可追。然猶慮學之未明,至四十歲復取而讀之。顧 以質鈍,遂朝夕鑽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羅太無諱知悌者為之師,因見河間、戴人、東垣、海藏諸書,始悟濕熱相火為病甚多。又知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立方。有方無論無以識病,有論無方何以模仿?夫假說問答,仲景之書也,而詳於外感;明著性味,東垣之書也,而詳於內傷。醫之為書,至是始備;醫之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於《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間 南北,翕然 而成俗,豈無其故哉!徐而思之,濕熱相火,自王太僕注文已成湮沒,至張、李 諸老始有發明。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餘,雖諄諄然見於《素問》,而諸老猶未表章 ,是宜《局方》之盛行也。震亨不揣蕪陋 ,陳於編冊,並述《金匱》之治法,以證《局方》之未備,間以己意附之於後,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 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餘論》。未知其果是否耶?後之君子,幸改而正諸 。 
    『注釋』 
    ①仍:因而。 
    ②望洋:仰視貌。比喻力不從心,無可奈何。 
    ③嚼蠟:比喻無味。 
    ④直:竟。 
    ⑤相率:相繼。《局方》:方書名,全稱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為宋代太醫局所屬藥局的成藥處1151年由陳師文等修訂。 
    ⑥漫不之省:完全不明白《素問》的重要。漫,全。不之省,不省之,賓語前置。 
    ⑦職:主要。此之由:由此,賓語前置。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⑧工:醫生。 
    ⑨先子:已死的父親。 
    ⑩伯考:已死的伯父。瞀(mao帽)悶:目眩暈厥。 
    叔考:已死的叔叔。 
    室人:妻子。 
    一皆:全都。歿:死。 
    顧:不過。 
    罔間:意為不分。 
    翕(xi)然:一致的樣子。 
    張、李:指張從正、李杲。 
    表章:闡明,顯揚。章,又作“彰”。 
    揣:估量。蕪陋:指淺陋。 
    格物致知:謂探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簡稱“格致”。 
    幸:希望。諸:之。 
    『按語』 
    朱末明初人,易水學派的中堅力量,滋陰派的代表。丹溪所處的時代《局方》盛行。《局方》是宋政府召集名醫吸取歷代經效名方,以官方醫療機構的標準處方及形式頒布的方書,因此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和一定的實踐基礎,受到當時醫學界及民眾的廣泛歡迎,終至風行南北,“官府守之以為法,醫門傳之以為業,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習之以成俗”。但其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是墨守前人,照搬成法,毫無新意,它窒息了創新的萌芽,而成為醫學發展的障礙。本文探討了《局方》盛行的原因,一是當時醫界忽視《內經》,不深求基本理論;二是新的醫學理論,如“濕熱相火”“陰不足陽有餘”等,前人闡發未暢,尚未普及。從文中論述可知丹溪先生立法處方、立論依據源於《素問》,主方依據源於《本草》,再參合仲景、東垣等著作,結合臨證實際情況,綜合分析,然後處方,絕不拘泥於成方。 
    《格致餘論》原文及注釋 
    飲食色欲箴序 
    傳①曰:“飲食男女②,人之大欲存焉。”予每思之,男女之欲,所關甚大;飲食之欲,於身尤切。世之淪胥③陷溺於其中者,蓋不少矣!苟志於道,必先於此究心④焉。因作飲食、色欲二箴⑤,以示弟姪⑥,並告諸同志雲! 
    『注釋』 
    ①傳:指《禮記 禮運》。 
    ②飲食男女:指對喫喝和性的需要。 
    ③淪胥:毛傳:“淪,率也。”鄭玄箋:“胥,相;鋪,遍也。言王使此無罪者見牽率相引而遍得罪也。”此指淪陷。 
    ④究心:專心研究。 
    ⑤箴:文體的一種。以規誡為表達的主題。 
    ⑥弟姪:“弟男子姪”的縮語。泛指晚輩男子。 
    『按語』 
    飲食和色欲是人的兩大欲望,也是兩大致病因素。丹溪告誡晚輩和同行要重視並專心研究,節飲食,節色欲。 
    飲 食 箴 
    人身之貴,父母遺體。為口傷身,滔滔①皆是。人有此身,饑渴洊②興,乃作飲食,以遂③其生。眷彼昧④者,因縱口味,五味之過,疾病蜂起。病之生也,其機甚微,饞涎所牽⑤,忽而不思。病之成也,飲食俱廢,憂貽父母,醫禱百計。山野貧賤,淡薄是諳⑥,動作不衰,此身亦安。均⑦氣同體,我獨⑧多病,悔悟一萌,塵開鏡淨,曰節飲食。《易》之像⑨辭,養小失大,孟子所譏。口能致病,亦敗爾德。守口如瓶,服之無斁⑩。 
    『注釋』 
    ①滔滔:普遍。 
    ②洊:同“薦”。再,重。 
    ③遂:延續(養育)。 
    ④眷彼昧:眷,回顧。彼,那。昧,不明亮,此指不明飲食之理。 
    ⑤饞涎:指貪喫。牽:引發,引起。 
    ⑥淡薄是諳(an安):知曉清淡的飲食。諳,知曉。賓語前置。 
    ⑦均:等同。 
    ⑧獨:偏偏。 
    ⑨像:《周易》專用語,謂解釋卦像的意義。 
    ⑩斁(yi易):厭倦。 
    『按語』 
    本段提出了節制飲食的養生思想。五味過於厚重是引發疾病的原因,而貪喫是形成疾病*直接的原因。山野之人居貧賤之地,而能健康無病。丹溪認為清淡飲食是避免疾病*好的方法。 
    色 欲 箴 
    惟人之生,與天地參,坤道成女,乾道成男①。配為夫婦,生育攸②寄,血氣方剛。惟其時矣,成之以禮,接③之以時,父子之親,其要在茲。眷彼昧者,徇情④縱欲,惟恐不及,濟以燥毒。氣陽血陰,人身之神,陰平陽秘,我體長春⑤。血氣幾何?而不自惜!我之所生,翻⑥為我賊。女之耽兮⑦,其欲實多。閨房之肅,門庭之和。士之耽兮,其家自廢,既喪厥⑧德,此身亦瘁⑨。遠彼帷薄⑩,放心 乃收,飲食甘美,身安病瘳 。 
    『注釋』 
    ①坤道成女,乾道成男:陰血偏盛成女,陽精偏盛成男。 
    ②育:雲林閣本為“有”,據吳門德馨堂本改。攸:所。 
    ③接:指行房事。 
    ④徇情:屈從私情。 
    ⑤長春:“長春不老”的縮語,長生不老。 
    ⑥翻:反而,卻。 
    ⑦女之耽兮:女子沉迷於情中,出自《詩經 氓》。下文“士之耽兮”同此。耽:沉迷。 
    ⑧厥:其。 
    ⑨瘁:毀壞,憔悴。 
    ⑩帷薄:帷幕和簾子。引申指男女歡和。 
    放心:放縱之心。 
    瘳:痊愈。 
    『按語』 
    朱丹溪這篇勸誡色欲的箴言,從“存天理,滅人欲”這一理學觀點出發,認為“坤道成女,乾道成男。配為夫婦”是天理。但他反對“徇情縱欲”,提出了遠房帷、收放心、美飲食的節欲養生思想。他強調男女必須在成年後體質健壯時纔能結婚生育,需經常保持陰陽氣血平調而充盛,切忌縱欲恣性,否則,既損身又毀家。本文從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角度,提出對縱欲的勸誡是有遠見的。 
    陽有餘陰不足論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視月之盈缺①。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谷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後嫁娶, 
    提 要 
    臣等謹按,《金匱鉤玄朱震亨著,明戴原禮①校補。中稱“戴雲者”原禮說也。末附論六篇,不列於卷第中。一曰《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論》,一曰《氣屬陽動作火論》,一曰《血屬陰難成易虧論》,一曰《滯下辨論》,一曰《三焦之疾燥熱陰勝論》,一曰《洩瀉經濕治有多方論》,皆不題誰作。觀其《滯下辨論》引震亨之言,則亦原禮所加也。震亨以補陰為宗,實開直補真水之先,其以郁治病,亦妙闡《內經》之旨,開諸家無窮之悟。雖所用黃柏、知母不如後人之用六味圓直達本原,所制越鞠丸亦不及後人之用逍遙散和平無弊,然荜路藍縷,究以震亨為首庸。是書詞旨簡明,不愧鉤玄之目,原禮所補,亦多精確。《明史 方技傳》載此書於《原禮傳》中,卷數與今本同,稱其附以已意,人謂不愧其師,其為醫家善本可知矣。原禮,浦江人。洪武中御醫,本名思恭,以字行,故史作戴思恭。朱國禎《湧幢小品》曰:&ldqu禮,國朝之聖醫也,太祖稱為仁義人。太孫即位,拜院使”禮即原禮,蓋國禎得諸傳聞,故音同字異耳。 
    『注釋』 
    ①戴原禮:史稱戴思恭,字原禮,號末明初著名醫學家,浙江浦江縣馬劍人,為震亨弟子。 
    『按語』 
    本文摘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本提要介紹了《金匱鉤玄》的體例和內容,《金匱鉤玄》共三卷,並附論六篇。卷一、卷二為內科、喉科和外科病癥,卷三為婦科和兒科病癥。在體例上該書在病機、癥狀、治法、方藥方面進行論述。朱震亨以養陰著稱,開創補陰先河,對後世影響頗深。該書詞旨簡明,明示精深義理可謂鉤玄之目,經原禮補注後,更為精確。 
    金匱鉤玄卷一 
    中 風 
    大率主血虛。有痰,以治痰為先,或虛挾火與濕;亦有死血留滯者,外中於風者;亦有中氣者,當從痰治,順氣化痰。若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者,皆不治。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無血,在右屬痰、有熱、氣虛。 
    病若在左者,四物湯等加桃仁、紅花、竹瀝、姜汁;在右者,二陳湯、四君子等加竹瀝、姜汁。 
    痰壅盛者、口眼斜者、不能言者,皆當吐。 
    吐法:輕用瓜蒂、蝦汁、皂角;重用藜蘆半錢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內或口內,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虛而不可吐者。 
    氣虛卒倒,參芪補之。 
    氣虛有痰,濃參湯合竹瀝、姜汁。 
    血虛,宜四物湯,俱用姜汁炒;恐泥痰,再加竹瀝、姜汁入內服;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①。 
    又法:以豬牙皂角②、白礬等分為末,姜湯調下,名稀涎散。 
    血虛者,四物湯補之。挾痰者,亦用姜汁、竹瀝。 
    《脈訣》內言諸不治證,見則不可治,筋枯者不治。舉動則筋痛者,是筋枯,以其無血滋潤故也。 
    治痰:氣實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此二味用開經絡,行血氣。入四物湯中,必用姜汁助之。 
    肥白人多濕,少用附子、烏頭行經。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後用去痰藥,二陳湯、四物、四君子等湯加減用。 
    『注釋』 
    ①荊瀝:用牡荊條炙取,氣味甘平,主心悶煩熱,目眩失音,風頭眩暈,小兒驚痫,開經絡,導痰涎,行血氣,解熱痢。批:牡荊結小荊實者。 
    ②豬牙皂角:《神農本草經》言皂角“豬牙者良”。 
    『按語』 
    中風一病,早見於《內經》,其病名有大厥、薄厥、僕擊、偏枯、痱風等。《金匱要略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中載:“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口吐涎。”唐宋以前多以“外風”立論,認為“內虛邪中”。唐宋以後多以“內風”立論:劉河間主“心火暴甚”;李東垣主“正氣自虛”;朱丹溪主“濕痰生熱”;王履將其分為“真中”與“類中”;張景嶽主張“非風”,認為“內傷積損”;李中梓又將中風明確分為閉、脫二證。 
    周學海認為中風有陰虛陽虛兩大綱,金匱脈緩脈緊兩條義旨。陰虛者,多感於風溫而發病,溫氣外洩,證像多見縱弛,形同內傷,後世之所謂類中也;陽虛者,多感於風寒而發病,寒氣內斂,證像多見拘急,形同外感,後世之所謂真中也。治法上大抵陽虛者,藥取其氣,氣重在辛;陰虛者,則取其味,味重在酸。 
    在丹溪對於中風病因的闡述中,除氣虛、血虛外,重點強調痰與濕。治療中更體現了對痰與濕的重視,靈活地佐用二陳湯以及姜汁、竹瀝、荊瀝等化痰祛濕藥。此外,對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等中風危癥亦當謹記。 
    六 郁 
    戴雲: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氣郁者,胸脅痛,脈沉澀;濕郁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細;痰郁者,動則即喘,寸口脈沉滑;熱郁者,瞀①,小便赤,脈沉數;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食郁者,噯酸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者是也。 
    氣血中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 
    氣郁:香附、蒼朮、川芎。 
    濕郁:蒼朮、川芎、白芷。 
    痰郁:海石、香附、南星、栝蔞。 
    熱郁:青黛、香附、蒼朮、川芎、梔子。 
    血郁: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 
    食郁:蒼朮、香附、針砂②醋炒、山楂、神曲炒。春加芎,夏加苦參,秋鼕加吳茱萸。 
    越鞠丸解諸郁,又名芎朮丸。 
    蒼朮 香附 撫芎 神曲 梔子等分為末 
    水丸,如綠豆大。 
    凡郁皆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餘皆仿此。 
    『注釋』 
    ①瞀:昏悶,沉滯悶亂。《丹溪心法 六郁五十二》為瞀悶。 
    ②針砂:性味酸辛,平。功效補血除濕利水。治血虛黃胖,水腫。 
    『按語』 
    丹溪一生學術造詣主要在治郁治痰,讀者宜留意於此。氣郁久而痰生,郁之與痰,氣血之辨,病之兩大端也。 
    本篇所及之郁,為氣、血、火、食、濕、痰所致的氣機郁滯之證。與現代中醫所言之郁病相關,但讀者不應局限於單一病種。“氣血中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應注意許多疾病的發生均與氣機不暢密切相關,故在診療疾病時當注意氣機的通暢及影響氣機的相關因素。 
    癩 
    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氣,古人謂之癘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者,須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涎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散①取惡物陳蟲於谷道中出。取出雖有道路之異,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治此證者,須知此意。看其疙瘩與瘡,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下先見者、下體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復在下也。陽明胃經與大腸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則在上多;血受之,則在下多;血氣俱受之者,上下俱多也。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此。夫從上從下以漸而來者,皆可治。人見其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法施治,病已痊可,若不能忌口、絕色,皆不免再發,發則終於不能救也。餘曾治五人中間,惟一婦人不再發,以其貧甚而且寡,無物可喫也。餘四人,三、四年後皆再發。孫真人雲:吾嘗治四五十人,終無一人免於死。非真人不能治,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婦人本病藥外,又服百餘貼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方得經行,十分安愈。 
    治法:在上者醉仙散,在下者通天再造散。後用通神散②,及三稜針於委中出血。但不能忌口、絕房者,不治之也。 
    醉仙散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荊子 枸杞子各半兩為粗末,同炒紫色 白蒺藜 苦參 栝蔞仁 防風各半兩 
    上八味為細末,每一兩半入輕粉三錢,拌勻。大人一錢,空心,日午、臨睡各一服,淡茶調下。五七日間,必於齒縫中出臭涎水,渾身覺痛,昏悶如醉,利下惡臭屎為度。量大小虛實,加減與之。證候重而急者,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得還,復與此藥喫。須斷鹽醬醋諸般魚肉椒料果子燒炙等物,隻可淡粥及淡煮熟時菜食之。茄尚不可食,惟有烏稍蛇、菜花蛇可以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藥力。 
    再造散郁金半兩,生用 大黃一兩,炮 皂角刺一兩,黑者大者 白牽牛頭末六錢半,炒半生用之 
    上為末,五錢臨夜冷酒調下。以淨桶伺候洩出蟲。如蟲口黑色,乃是多年蟲;口如赤色,是近者。三數日又進一服,直候無蟲,即絕根也。 
    『注釋』 
    ①通天散:又名通天再造散、再造散。 
    ②通神散:即防風通聖散。見於《丹溪治法心要 卷二 癩風》。 
    『按語』 
    丹溪治癩之法獨取陽明一經,以氣血分治之。愈後應慎守禁忌諸證:“須斷鹽醬醋諸般魚肉椒料果子燒炙等物,隻可淡粥及淡煮熟時菜食之。茄尚不可食,惟有烏稍蛇、菜花蛇可以淡酒煮食之,以助藥力。” 
    丹溪言“癩”非隻肺髒有之,因其病發於鼻,故又俗稱肺風。鼻部腫赤脹大而為瘡,乃血隨氣化也。氣既不施則血為之聚,血既聚則合肉爛而生蟲也。生蟲者,厥陰主之,以藥緩疏之,煎局方升麻湯下瀉青丸,餘病各隨經治之。 
    寒 
    主乎溫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氣,有口傷生冷之物。 
    戴雲:此傷寒,謂身受肅殺之氣,口食冰水瓜果冷物之類。病者,必脈沉細、手足冷、息微、身倦,雖身熱亦不渴,倦言語。或遇熱病,誤用此法,輕者至重,重者至死。凡脈數者、或飲水者、或煩躁動搖者,皆是熱病。寒熱二證,若水火也,不可得而同治,誤即殺人。學者慎之。 
    『按語』 
    本篇所論之寒證,有外感於寒者,有內傷生冷所感者,治療應以溫散為主。臨證當注意寒證與熱證、真寒假熱證與真熱假寒證的鋻別。 
    傷 寒 
    傷寒,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者,從補中益氣湯中加發散藥。屬內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隻用補中益氣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氣虛熱甚者,少用附子,以行參芪之劑。如果氣虛者,方可用此法。以上傷寒治法,可用於南方,不宜北。 
    『按語』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本篇所論之傷寒為素體脾胃虛弱,外感風寒所致,治療當注意固護正氣。“以上傷寒治法,可用於南方,不宜北”意為南方酷熱,陽氣蒸騰外驅,另加喜食生冷,易致脾胃虛弱,故宜用此法。 
    暑 
    戴雲: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 
    提 要 
    臣等謹案:《保命集》三卷素字潔古,易州人。八歲應童子舉。二十七試進士,以犯廟諱下第。乃去而學醫,精通其術。因抒所心得,述為此書。凡分三十二門,首原道、原脈、攝生、陰陽諸論,次及處方用藥,次第加減君臣佐使之法,於醫理精蘊闡發極為深至。其書初罕傳播,金末楊威始得本刊行之,而題為河間劉完素所著。明初寧王權重刊,亦沿其誤,並偽撰完素序文詞調於卷首以附會之。至李時珍作《本草綱目》,始糾其謬,而定素之手,於序例中辨之甚明。考李濂《醫史》,稱完素嘗病傷寒八日,頭痛脈緊,嘔逆素往候,令服某藥,完素大服,如其言素自此顯名。是其造詣深邃,足以自成一家,原不必托完素以為重。今特為改正,其偽托之序亦並從刪削焉。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按語』 
    本文摘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世傳《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一素撰,出自李時珍。《醫籍考》載:“李時珍素《病機氣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機要》,後人誤作河間劉完素所著,偽撰序文詞調於卷首,一附會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從之,但胤在《醫籍考》所按:“溪野老劉守真《三消論》跋雲:麻征君寓汴梁日,訪先生後裔,就其家得《三消論》《氣宜病機》之書。又杜思敬《濟生撥萃》稱:東垣《活法機要》與潔古《家珍》及劉守真《保命》大同小異。考征君則麻九疇,為張子和友,乃在當時,其言若此。與楊序所謂‘先生卒,書不世傳’,‘屏翳於茆茨荊棘中’者符。杜思敬編延祐二年,時八十一歲。其生距守真之時,未為遼闊,則是書之出自守真,斷可知矣。且其所述方論,與《宣明論》《原病式》相出入。李時珍有何所證,素之素所著雖佚不可見,東垣李明之嘗從受其法,則讀明之諸書以溯原委,其理趣判然與是書素子璧,著有《保命集論類要》,時珍豈非以此相混者耶。《提要》未察此義,隨襲其謬,並以序文詞稱寧王偽撰。郢書燕說,莫甚此焉。《活法機要》為李明之所著,時珍又隻是書一名,實為歧誤。”今世皆胤所說,以《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為劉完素撰。 
    序 
    天興①末,予北渡,寓東原之長清。一日過前太醫王慶先家,於幾案間得一書,曰《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試閱之,乃劉高尚守真先生之遺書藁②也,其文則出自《內經》中摭③其要而述之者,朱塗墨注,凡三卷,分三十二門。門有資次,合理契經,如原道則本性命之源;論脈,則盡死生之說;攝生,則語存神養氣之理;陰陽,守一之妙。病機,則始終有條有例,治病之法盡於此矣。本草,則驅用有佐有使,處方之法盡於此矣。至於解傷寒論、氣宜論,曲盡前聖意,讀之使人廓然有所醒悟,恍然有所發明,使六脈十二經、五髒六腑、三焦四肢,目前④可得而推見之也。後二十三論,隨論出證,隨證出方,先後加減,用藥次第,悉皆蘊奧,精妙入神。嘗試用之,一一皆中,真良醫也,雖古人不是過也。雖軒岐復生,不廢此書也。然先生有序,序己行藏,言幼年已有《直格》《宣明》《原病式》三書,雖義精確,猶有不盡聖理處,今是書也復出,與前三書相為表裡,非曰後之醫者龜鏡⑤歟?至如平昔不治醫書者得之,隨例驗證,度已處藥,則思亦過半矣。予謂是書,雖在農夫、工販、緇衣、黃冠、儒宗,人人家置一本可也,若己有病,尋閱病源,不至亂投湯劑,況醫家者流者哉。惜哉!先生卒,書不世傳,使先生之道,竊入小人口,以為己書者有之。予憫先生道,屏翳於茆茨⑥荊棘中,故存心精較,今數年矣,命工鏤版,擬廣世傳。使先生之道,出於茆茨荊棘中,亦起世膏肓之一端也。 
    歲辛亥正月望日大鹵⑦楊威序。 
    『注釋』 
    ①天興:金哀宗完顏守緒年號。 
    ②藁:通“稿”。 
    ③摭(zhi直):摘取。 
    ④目前:在眼前。目,眼也。 
    ⑤龜鏡:借鋻,又作“龜鋻”。 
    ⑥茆茨(maoci毛磁):雜草,指代當時世間不發達的醫學狀況。茆,同“茅”。茨,蒺藜。 
    ⑦大鹵:古地名,位於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二十五裡處。《春秋年》:“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杜預注:“大鹵,太原晉陽縣。” 
    『按語』 
    本文講述本書重刻的經過及緣由,歸納了書中的主要內容,並對本書價值予以高度的肯定。 
    敘① 
    夫醫道者,以濟世為良,以愈疾為善。蓋濟世者憑乎術,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此經固不可力而求知而得也。況軒岐問答,理非造次,奧藏金丹寶典,深隱生化玄文,為修行之經路,作達道之天梯。得其理者,用如神聖;失其理者,似隔水山。其法玄妙,其功深遠,非小智所能窺測也。若不訪求師範,而自生穿鑿者,徒勞皓首②耳。餘二十有五,志在《內經》,日夜不輟。殆至六旬,得遇天人授飲美酒,若橡鬥許,面赤若醉,一醒之後,目至心靈,大有開悟。衍其功療,左右逢源百發百中。今見世醫多賴祖名,倚約舊方,恥問不學,特無更新之法,縱聞善說,反怒為非。嗚呼!患者遇此之徒,十誤八九,豈念人命死而不復者哉!仁者鋻之,可不痛歟!以此觀之,是未知陰陽變化之道。況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火極似水,水極似土,土極似木。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③謂己亢極反似勝己之化④。俗流未知,故認似作是,以為陽陰,失其本意。《經》所謂誅罰無過,命曰大惑。醫徒執迷,反肆⑤傍識,縱用獲效,終無了然之語,其道難與語哉。僕見如斯,首述玄機,刊行於世者,已有《宣明》等三書⑥。革庸醫之鄙陋,正俗論之舛⑦訛,宣揚古聖之法則,普救後人之命。今將餘三十年間,信如心手,親用若神,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比物立像,直明真理,治法方論,裁成三卷,三十二論,目⑧之曰《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此集非崖略⑨之說,蓋得軒岐要妙之旨,故用之可以濟人命,舍之無以活人生,得乎心髓,秘之篋笥⑩,不敢輕以示人。非絕仁人之心,蓋聖人之法,不遇當 人未易授爾,後之明者當自傳焉。 
    序 一 
    醫之先,謂出於神農、黃帝。儒者多不以為然①。予嘗②考醫之與卜,並見於《周禮》,曰醫師隸塚宰③,筮人隸宗伯④。並稱⑤於孔子,曰,人而無恆⑥,不可以作巫、醫。巫、筮字,蓋古通也。然卜之先,實出於羲、文、周、孔⑦;則醫之先,謂出於神農、黃帝,亦必有所從來⑧。大約羲、文、周、孔之書存,故卜之道尊;神農、黃帝之書亡,故醫之道卑。然其書雖亡,而緒餘⑨之出於先秦者,殆⑩亦有之。若今《本草》《素問》《難經》《脈經》,此四書者,其察草木鳥獸金石之性 ,論陰陽風寒暑濕之宜,標其穴以施針焫 ,胗 其脈以究表裡,測諸秋毫之末 ,而活之危亡之餘類 。非神人異士,不足以啟其機緘 ,而發其肯綮 。則此四書者,誠有至理 ,不可謂非出於聖筆而遂少 之也。然則醫之與卜,皆聖人之一事,必儒者乃能知之,其不以為然者,不能通其說者也。 
    『注釋』 
    ①不以為然:不認為是這樣。然,代詞,這樣。 
    ②嘗:曾經。 
    ③醫師隸塚宰:醫官隸屬於塚宰管轄。醫師,西周時醫官。塚宰,周官名,為六卿之首,亦稱太宰。 
    ④筮人:古官名。掌卜筮的人,司占卜的人。宗伯:官名,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廟祭祀等事。 
    ⑤稱:稱頌,稱贊。 
    ⑥人而無恆:人如果沒有恆心。而,假設連詞,如果。 
    ⑦羲、文、周、孔:指伏羲、周文王、周公旦和孔子。 
    ⑧所從來:由來,來源。 
    ⑨緒餘:抽絲後留在蠶繭上的殘絲。借指事物之殘餘。此指殘缺不全的醫學書籍。 
    ⑩殆:副詞,大概。 
    草木鳥獸金石之性:泛指各類中草藥。金石,指礦物藥。 
    標其穴以施針焫(ruò弱):標定穴位而施行針灸。針焫,中醫指用火燒針(或艾絨)以刺激體表穴位的一種療法。 
    胗:同“診”,診察。 
    測諸秋毫之末:在病情初起的時候診察疾病。諸,兼詞,之於。秋毫,秋天動物長出的細小絨毛,比喻疾病處於萌芽狀態。 
    活之危亡之餘類:意為在我們處於瀕臨死亡的時候使人活命。活,使動用法。 
    機緘(jiān尖):機關開閉。指事物變化的要緊之處,關鍵。 
    肯綮(qìng慶):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關鍵。 
    誠:確實。至理:*精深的道理。 
    少:輕視。 
    『按語』 
    本段考釋醫學起源於神農、黃帝,早期的四部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素問》《難經》《脈經》內容豐富,意義重大,“非神人異士”不能精通。而那些“不以為然”的人,是“不能通其說”的。 
    『原文』 
    醫之方書,皆祖漢張仲景。仲景之言,實與前四書相出入,亦百世不能易①者。自漢而後,代不乏賢。中古以來,予所取五人:曰孫思邈②氏,其言嘗見錄於程子③素④氏,曰劉守真⑤氏,曰李杲⑥氏,皆見稱⑦於魯齋許文正公;曰朱震亨⑧氏,實白雲許文懿公高第弟子⑨。斯五人,皆儒者也。而朱氏實淵源於張、劉、李三君子⑩,尤號集其大成。朱氏每病 世之醫者,專讀宋之《局方》,執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疾,譬之儒者,專誦時文 ,以幸一第 ,而於聖經賢傳 ,反不究心 ,乃作《局方發揮》《格致餘論》等書,深有補於醫道。而方書所傳,則有《丹溪心法》若干卷,推脈以求病,因病而治藥,皆已試之方也。朱氏沒而其傳泯 焉。 
    『注釋』 
    ①易:改變。 
    ②孫思邈: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其精通儒釋道三家學說,長期行醫於民間,著書立說,並繫統總結了唐以前我國醫學發展的豐富經驗,結合個人八十年臨床經驗,寫成兩部醫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對我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③其言嘗見錄於程子:他的言論曾經被程子收錄。嘗,曾經。見,助動詞,被。程子,是對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的尊稱,具體為誰收錄不詳。 
    素:字潔古,又稱“易水先生”,金代著名醫學家。其提出“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見解,善化裁古方,創制新方,對於中藥氣味升降、藥物歸經等理論亦多有闡發,被李時珍稱贊為《素問》《靈樞》後的人。著有《醫學啟源》《潔古珍珠囊》《髒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等書。 
    ⑤劉守真: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人尊稱劉河四大家之一,寒涼派代表人物。在運氣學說研究與火熱病機闡發方面卓有貢獻。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等書。 
    ⑥李杲: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四大家之一,補土派代表人物。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重在調理脾胃,補中益氣,以滋化源。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等書。 
    ⑦見稱:被稱贊。 
    ⑧朱代著名醫學家,字彥修,人稱丹溪先四大家之一,滋陰派代表人物。倡“陽有餘陰不足論”,主張節飲食,戒色欲,使陰平陽秘,治療善用滋陰降火法。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和《金匱鉤玄》等。由其門人和後人整理而成的醫著有《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餘》和《丹溪手鏡》等。 
    ⑨白雲許文懿公:名謙,字益之,自號白雲山人,卒謚代理學家。著有《讀書叢說》《白雲集》等。高第弟子:得意門生。 
    ⑩張、劉、李三君子:指張從正、劉完素、李杲三位醫家。 
    病:擔憂。 
    時文:時下流行的文體。舊時對科舉應試文體的總稱。 
    以幸一第:來希望考取功名。幸,希望。第,科第。科舉時代考試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的功名。 
    聖經:舊指儒家經典。賢傳:能正確闡述儒家經義的文字。 
    究心:用心研究。 
    沒(mò末):通“歿”,去世。泯:泯滅。 
    『按語』 
    仲景的《傷寒論》“百世不能易”,五位著名醫家亦被稱頌。丹溪的《丹溪心法》“推脈以求病,因病而治藥,皆已試之方”,亦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遺憾“其傳泯焉”,作用不能發揮。 
    『原文』 
    近世儒者始知好之,稍稍①行世。然業醫者樂檢方之易,而憚②讀書之難,於《素》《難》諸書,蓋皆不能以句;而於五人者之著述,則亦視為迂闊③之論。其茫然不知所用力,無足怪者。其以藥試人之疾,間④一獲效,則亦如村甿牧豎⑤,望正鵠⑥而射之,偶爾中焉。或從其旁問之射法,瞠目相視,不知所對。彼老成⑦者,日從事乎內志外體之間,雖或小有所失,而矢之所向,終無大遠,此觀射之法也。審醫之能,何以異此! 
    『注釋』 
    ①稍稍:逐漸。 
    ②憚:畏懼。 
    ③迂闊:不切合實際。 
    ④間:間或。 
    ⑤村甿(méng蒙)牧豎:農人牧童。泛指普通百姓。 
    ⑥鵠:箭靶的中心。泛指靶子。 
    ⑦老成:精明練達。 
    『按語』 
    本段對世間醫生不重視經典,對五位著名醫家的醫論又持偏見,而致出現以人試藥的現像表示不滿。 
    『原文』 
    予宗人用光①,世業儒而好醫,其讀《素》《難》之書甚稔②,*喜朱氏之說。嘗以《丹溪心法》有川、陝二本,妄為世醫所增附,深懼上有累於朱氏,乃為之彪分臚列③,釐④其誤而去其復,以還其舊。凡朱氏之方有別見者,則以類入之。書成,將刻梓⑤以傳,請予序。予故以多病好醫而未能也,輒以醫卜並言於編首,使業醫者知其道本出於聖人,其書本足以比《易》,而非可以自卑,則日勉焉以致力乎《本草》《素》《難》《脈經》之書,以及五君子之說,而尤以朱氏為入道之門,則庶幾⑥乎上可以輔聖主拯世之心,下可以見儒者仁民之效,而醫不失職矣。用光名充,休寧汊口人,與予同出梁將軍忠壯公後。 
    成化十八年歲次壬寅春二月既望⑦,賜進士及第奉訓大夫左春坊左諭德同修國史經筵官兼太子講讀官休寧程敏政序。 
    『注釋』 
    ①宗人:同族的人。用光:即程充,字用光,號後庵居士,明醫家。 
    ②稔(rěn忍):知,熟悉。 
    ③彪分臚(lú爐)列:文采鮮明地羅列。彪,文采鮮明。臚列,陳列。 
    ④釐:改正。 
    ⑤梓:雕刻印書的木板。後指刻印。 
    ⑥庶幾:幾乎,差不多。 
    ⑦成化十八1483年。成化,明憲宗年號。既望:陰歷十六。 
    『按語』 
    本段記述了程充因《丹溪心法》有川(王季瓛)、陝(楊楚玉)兩種,且又為後世醫家增附,而致內容重復混雜,於是廣收丹溪門人著作,按類編排,釐定錯誤,刪去繁雜,再行刻印的過程。稱贊本書可以起到“上可以輔聖主拯世之心,下可以見儒者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