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頌橘草堂醫鋻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藥學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宋祚民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藥學  中藥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572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軟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085722
    叢書名:全國名老中醫傳承繫列叢書

    作者:宋祚民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編輯推薦


    侍診醫案——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先生的臨床病例記錄。



    經驗傳承——國家第三批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的臨床經驗總結、從醫之路。



    孔伯華先生認為中醫在臨床上不僅是單純的看其局部的病,而且應該照顧到病人的整體,特別氣"。辨證論治全憑綱要。綱者:兩綱,曰陰、曰陽;要者:六要,曰表、裡、寒、熱、虛、實。"兩綱六要",不能平列。



    在治學方面,首先應熟讀《內經》,參悟經旨,不泥於古,抱著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在診斷方面,脈貴於神,意在勻和。



    在病機方面,在正氣受傷的原因中,他首先強調脾為後天之本,以及脾胃與肝的關繫,尤其重視肝脾關繫,主張脾胃有病必繫肝,肝病必繫於脾胃。臨證注意脾濕和肝熱。



    在外感溫熱病方面,認為人體內的郁熱伏氣(久郁之熱和潛伏之氣)是感受溫熱病的主因。



    善用石膏,從躁、渴、喘、嘔四處著眼,有“石膏孔”的美譽。



    善用鮮藥,如鮮藿香、鮮佩蘭、鮮薄荷、鮮藕、鮮荷葉等,取其芳香清輕,清靈通竅,除穢透達。

     
    內容簡介


    《頌橘草堂醫鋻》一書是“全國名老中醫傳承繫列叢書”中的一部詳述經典醫案診療記錄、醫理方藥分析感悟的書。作者宋祚民先生將早年侍診孔伯華等幾位先生時抄寫的經典醫案、方劑、日常的醫理感悟,以及孔老自己行醫七十餘載的醫案奉獻出來,由弟子們整理成冊,與熱愛中醫的通道分享。



    全書共有三卷,其中“卷之一·醫家小傳”詳述了宋老的中醫生涯。



    “卷之二·侍診醫案解析”記述了宋老在侍診孔伯華先師時,抄寫的病案,對各個病案的辨證分析、選方用藥、藥物加減化裁記錄得詳略得當。


    “卷之三·醫理醫案醫話”中“醫理篇”總結了宋老的臨床診療經驗,包括對傷寒、溫病、濕溫疫癥的辨證,宋老對津液、奇經八脈、兒科疾病與免疫功能的解析,以及著名的宋老臨證的“調理脾胃十法”;‘“醫案篇”總結了宋老業醫七十餘載,在內、外、婦、兒各科的經典案例及分析;“醫話篇”講述了部分宋老早期的從醫經歷中的逸聞趣事,弟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醫學、人生感悟,通過這些故事使讀者充分了解老一輩中醫大師“大醫精誠”的精神,對臨床各級醫師都意義重大,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簡介


    宋祚民,主任醫師,教授,生於1925年3月,北京惠民中醫兒童醫院名譽院長,1944年畢業於北平國醫學院。師從京城名醫孔伯華,並經考試取得中醫師資格,懸壺濟世。50年代創辦德勝門聯合診所,行醫6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精研經典,並可得心應手的應用於臨床疑難重癥患者。對溫熱病、血液病、心肌炎、心腦血管、呼吸、消化、腎病、腦炎、厭食、婦科更年期綜合癥等內、婦、兒科疑難雜癥有豐富經驗。


    宋老是全國民老中醫、國家第三批名老中醫,著名中醫兒科專家,北京中醫醫院兒科奠基人之一。一生勤於臨床和中醫教育,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目錄
    卷之一 醫家小傳
    我的中醫生涯 2
    卷之二 侍診醫案解析
    外感咳喘 20
    胃痞胃痛洩瀉 50
    痺證 60
    眩暈頭痛 66
    脅痛 69
    消渴 71
    淋證 71
    便秘 73
    失眠 75
    水腫 76
    疝氣 76


    卷之一 醫家小傳



    我的中醫生涯 2



    卷之二 侍診醫案解析



    外感咳喘 20



    胃痞胃痛洩瀉 50



    痺證 60



    眩暈頭痛 66



    脅痛 69



    消渴 71



    淋證 71



    便秘 73



    失眠 75



    水腫 76



    疝氣 76



    項發結核 77



    噎膈 78



    口干癥 79



    奔豚 80



    月經病 81



    胎中病 84



    產後病 87



    淋巴管炎 89



    皮疹 89



    赤目生翳 90



    卷之三 醫理醫案醫話



    醫理篇



    傷寒溫病對比解析 94



    濕溫疫臨證思路 97



    溫病講稿  101



    論津液 107



    津液經文選錄 129



    “奇經八脈”談   142



    小兒疾病與免疫功能的關繫  148



    調理脾胃十法  152



    醫案篇



    小兒疳積治療驗案 164



    由奇經八脈論“女勞疸”治驗  167



    頸癰治驗  171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174



    腸風便血醫案 177



    分泌性中耳炎 179



    宋祚民驗案二則 184



    談先師孔伯華石膏及對藥運用經驗 186



    痛風談  191



    宋祚民治病小故事三則  197



    宋祚民治療腎病綜合征的經驗  201



    靜脈曲張的中藥治療  204



    月經雜癥論治  206



    興陽法治愈胃寒痛 209



    宋祚民老師學術思想的學習與實踐 212



    宋祚民以“肺為主,脾腎為根”思路論治小兒虛喘驗案 218



    宋祚民運用溫病思路論治兒科疾病經驗 222



    濕熱毒病案解析 227



    宋祚民治愈癰瘰驗案解析  235



    鮮藥的作用  239



    嘔吐驗案一則 242



    婦人髒躁  250



    病毒性腦炎驗案一則  251



    醫話篇



    支邊義診趣聞 254



    憶密雲山區下鄉支農  257



    恩師育我成長  261



    宋祚民行醫70 周年感言 263



    宋祚民先生“重本源、調平和”的臨證思維  265


    師爺教我學中醫 268
    前言





     



    生者乃百年過客,醫者以為患者解除病痛為天職,因此必須讀經典、知醫理、用中藥,深讀廣識,纔能將中華五千年來與疾病作鬥爭、驅邪扶正、令人康復的中醫藥國粹發揚光大。傳承發揚中醫藥,在深讀經典著作領會精神實質的同時還要對近、現代著作和疾病譜的變遷加以研究,纔能更好地辨病逐因、辨證施治。我雖行醫七十餘載,曾出版專著多冊、發表醫學論文多篇貢獻醫界,但仍需與時俱進,順應疾病譜的改變,由弟子們整理近期醫治案例,並將我早年侍診抄寫的部分方劑以及日常偶得醫理感悟等整理成冊,以供熱愛中醫的同道共享。



    宋祚民 謹識



    乙未年春


                                                                                                                                                                              二零一五年一月十日
    在線試讀
    卷之一醫家小傳
    餘幼年為病所苦,立志研醫,就讀北平國醫學院得遇恩師孔伯華,慕先賢之敬業奉獻,感中醫之廣博精深,業醫七十餘載,雖“鬢衰頭似雪”,仍懷雄心壯志,願留貢獻於後人。
    我的中醫生涯
    少年抱恨立志學醫
    1925 年3 月23 日(民國十四年乙丑正月廿九日),我出生於北平德勝門外一個平民家中。父親宋子銘是鬃行工人,以力求食。打我記事時起,就看他成年累月地在露天野外操持豬鬃,酷鼕炎夏極少閑時。舊中國,干體力勞動的人社會地位。又髒又苦的豬鬃行業,自然不會為人器重。不過,當時這個行業的經濟收入卻是比較穩定。我就是在這樣無凍餓之虞的底層工人家庭中成長起來的。
    1937 年我剛13 歲時,母親突然患病去世,這件事對我刺激甚大。母親患的是急性痢疾,並非不治之癥,但由於缺醫少藥求治無門,隻好眼睜睜望著她離開人間。當時,我就想長大後一定去當醫生,為天下的勞苦百姓解除疾病的痛苦。
    母親故後不久,我心靈上的創傷尚未愈合,不幸又遭橫禍,將腿骨摔傷,臥床難動。父親請來一位“江湖醫生”給我調治,他用未經消毒的大鐵針扎入我的膝蓋骨內,致使針眼感染化膿,傷勢嚴重,後“醫生”逃之夭夭,我的左腿卻留下了終身殘疾。真是“庸醫殺人不用刀”啊。當時,我想如果我日後當了醫生的話,一定掌握真本領,決不草率行醫,更不把人命當兒戲。
    1939 年,我勉強讀完了10 年私塾。我把自己想學醫的念頭說給了父親,父親慎思了一番之後點了點頭。第二年,我便被送進北平國醫學院去學醫了,這是我人生道路上一個極不平凡的新起點,迄今算來已有70 多年的歷史了。
    就讀良校得遇良師


    卷之一醫家小傳



    餘幼年為病所苦,立志研醫,就讀北平國醫學院得遇恩師孔伯華,慕先賢之敬業奉獻,感中醫之廣博精深,業醫七十餘載,雖“鬢衰頭似雪”,仍懷雄心壯志,願留貢獻於後人。



    我的中醫生涯



    少年抱恨立志學醫



    1925 年3 月23 日(民國十四年乙丑正月廿九日),我出生於北平德勝門外一個平民家中。父親宋子銘是鬃行工人,以力求食。打我記事時起,就看他成年累月地在露天野外操持豬鬃,酷鼕炎夏極少閑時。舊中國,干體力勞動的人社會地位。又髒又苦的豬鬃行業,自然不會為人器重。不過,當時這個行業的經濟收入卻是比較穩定。我就是在這樣無凍餓之虞的底層工人家庭中成長起來的。



    1937 年我剛13 歲時,母親突然患病去世,這件事對我刺激甚大。母親患的是急性痢疾,並非不治之癥,但由於缺醫少藥求治無門,隻好眼睜睜望著她離開人間。當時,我就想長大後一定去當醫生,為天下的勞苦百姓解除疾病的痛苦。



    母親故後不久,我心靈上的創傷尚未愈合,不幸又遭橫禍,將腿骨摔傷,臥床難動。父親請來一位“江湖醫生”給我調治,他用未經消毒的大鐵針扎入我的膝蓋骨內,致使針眼感染化膿,傷勢嚴重,後“醫生”逃之夭夭,我的左腿卻留下了終身殘疾。真是“庸醫殺人不用刀”啊。當時,我想如果我日後當了醫生的話,一定掌握真本領,決不草率行醫,更不把人命當兒戲。



    1939 年,我勉強讀完了10 年私塾。我把自己想學醫的念頭說給了父親,父親慎思了一番之後點了點頭。第二年,我便被送進北平國醫學院去學醫了,這是我人生道路上一個極不平凡的新起點,迄今算來已有70 多年的歷史了。



    就讀良校得遇良師



    1929 年,汪精衛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後,做出了“取締中醫”的荒唐決議,並準備實施。此舉激起中醫中藥界人士及廣大人民的公憤。孔伯華先生作為北平中醫中藥界的請願團團長,率隊南下,向南京政府請願。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國民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通過這次請願鬥爭,先師孔伯華先生深切感到中醫中藥事業岌岌可危。盡管它歷史悠久、傳統深厚,但當局一旦運用行政手段,便可能被取締。要想保存和發展中醫事業,必須加緊培養人纔,大力壯大隊伍,提高人員素質。為此孔先生與當時躋身“四大名醫”之列的蕭龍友先生創辦了北平國醫學院。北平國醫學院是我國近代較完善的一所私立中醫教學機構。她正式創建於1930年,結束於1944 年,蕭龍友先生任董事長,孔伯華先生任院長,歷時15 個春秋,共開設過11 屆,先後培養出內科、外科、婦產、兒科、針灸、正骨以及藥物、按摩等各類中醫中藥人纔700 多名,為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醫藥事業、防治某些常見疾病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百餘年來,該學院畢業生遍及全國各地,大多數已成為當今醫壇棟梁及中醫界屈指可數的專家名流。我是該院後一屆畢業生,到我畢業那年,院址已遷到了阜城門內巡捕廳。



    孔伯華先生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地操辦這所中醫學院,把自己幾乎五分之四的診費收入用在辦學事業上,十多年如一日,直至國醫學院告散為止。我上學時,孔伯華先生每日應診之餘,便親臨學院理教,不但參加制訂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還親自四處奔走,約請著名中醫來院任課。曾在學院任過教的專家名醫有:瞿文樓,主講兒科;姚季英,主授婦科和診斷學;周吉人,專講《黃帝內經》;安干卿,任教《難經》;陳慎吾,講授《傷寒論》;趙樹屏,主教“醫史”;宗馨吾,任教《金匱要略》;張菊人,任教《溫病學》;孟慶三,專講藥物,施教針灸;孔仲華,教授古典文學和中醫常用術語等。這些先生們都是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社會知名人士,所以課徒授業無不遊刃有餘,加之學生們大都求知欲望很強,故而學習成績普遍良



    好,效果頗佳。1944 年,侵華日軍妄圖強迫中國的醫院人員為其侵略戰爭服務。國醫學院辦到第11 屆時,日本人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要孔伯華先生交出國醫學院歸偽政府接管,孔師大義凜然,拒絕聽命,宣稱“餘以兢營十五年之學業,不予委之外人”,從而忍痛解散了這所學校,一時被人們傳為佳話。由於國醫學院當初未曾被政府承認,所以學生畢業後始終不能領到行醫執照,沒執照便不許行醫。蒙恩師孔伯華先生垂愛,收留我在他的醫寓裡實習抄方,侍案深造。



    當年又得遇金書田先生,金老為北平國醫學院董事,曾代表北平任南京國醫堂干事,建國後金老被聘為北京中醫進修學校顧問,並為北京西醫學習中醫班講授溫病課,因金老高度近視,在北京的家中及後海廣化寺應診時我為其侍診抄方,多有收獲。



    恩師教誨受益終生



    恩師孔伯華先生是一位醫德高尚、醫道深邃、醫理淵博、醫術精良的當代名醫,他不僅臨床經驗豐富,而且醫療作風嚴謹,在辨識病癥、因疾下藥方面,有獨特建樹,在溫病學方面更是高人一籌。為此深得群眾推崇,與蕭龍友、汪逢春、施今墨同被譽為“四大名醫”。



    恩師長期鑽研中醫傳統理論,並注重結合實踐。他常教誨弟子們說“觀書者當觀其意,慕賢者當慕其心”(語出唐人劉禹錫《辯跡論一首》)。他反對“唯古是好”和“泥古不化”。他沒有門戶之見,常告誡弟子們要博采眾長,唯賢是取,不可淺嘗輒止。他說“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纔也”(語出宋人嶽飛《良馬對》),意思是說,剛學到一點本領就滿足,剛能辨認疾病就逞強,這是沒出息的人的行為。



    恩師非常推崇醫家徐靈胎的《同病人異論》一書,並對徐氏辨證論治,靈活施藥的科學理論做了相當精闢的解釋。他本人也是這一理論的典範。經他診治的病人,大多數效果顯著,有的甚至藥到病除。



    恩師對病人十分同情、體貼,凡登門求治者,無論地位高低、資財厚薄、輕病頑疾,他都精心調治,一絲不苟。尤其對家境貧寒的病人,非但不收診費,有時還倒付藥資。解放前,經恩師治愈的病人中有達官貴人,也不乏販夫走卒;解放後,求恩師診病的病人中有中央高級首長,更多的是普通工人、農民。



    我在國醫學院聽恩師講課,畢業實習時又隨師秉筆抄方,後來獨立工作,每遇疑難病癥仍常去登門求教。同窗師兄弟數十人,恩師非但不索取任何報酬,還經常管飯,有時還給我們零花錢。負責掛號的劉老先生(人稱“劉二爺”)隨師掛號多年,後來年老體弱失去工作能力,恩師便一直供養他到80 多歲作古。恩師的品行、醫德、醫風時時影響著我們,使我們在日後的行醫過程中不自覺地以老師為榜樣,以謙遜好學為美德,以為病人解除痛苦為己任,努力為人民服務。



    初次行醫即獲良效



    1945 年我在孔師醫所實習抄方時,我妻子娘家一位親戚突患腦炎,托人捎來口信要我速去看看。我到他家時,病人病勢垂危已穿好壽衣,被停放榻上。家裡人說,已昏迷三日,水米不進。我一觀察,發現其面色如土,雙目緊閉,脈搏極其微弱,呼吸時斷時續,用手指掐按人中穴,毫無知覺,呼叫半天更無反應。這病確實棘手,但作為醫生,應千方百計予以搶救。我想起實習期間有次隨孔師會診的也是腦炎病人,表現為不醒人事數日,二便失禁,雙目對光反射全無,其危重程度與眼前這位親戚毫無區別。當時鋻於病人昏迷,不但服藥不進,對針刺也全然麻木。孔師當即決定用新鮮西瓜汁化溶安宮牛黃丸給患者灌入,以起到芳香開竅的作用。灌入後病人果然微睜雙眼,開始清醒了。接著孔師又用生石膏、鮮九節菖蒲根、銀花、連翹等數十位中草



    藥搭配調治,幾天後這位病人竟然病愈出院,上班工作了,未留下任何後遺癥。想到此,我便試著用這個方子調治。後來這位親戚也奇跡般地痊愈了,未留任何後遺癥。



    通過這次診療,附近街坊鄰居對我交口稱贊:“名師出高徒。”於是不斷有人求我治病,日久天長自己也逐漸摸索出了一些診病和治病的經驗。但遇到繁復或少見的疑難病還不敢應治,每每都得去求教孔先生。先生始終是有求必應,甚至手把手地幫我治療,向我傳經。這為我日後獨立懸壺應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懸壺應診奮發圖強



    北平國醫學院因為未被政府批準備案,所以學生畢業後要開業行醫,還得再經考試院進行考試。為此,不少同學畢業後被迫去當教師、職員,或經商、做工。我因跟孔師的時間較長,耳濡目染,親傳嫡授,掌握恩師的醫技稍多一些,所以1946年參加北平考試院舉行的特種中醫師考試時,取得了合格證書,從而有資格正式懸壺應診,走上了獨立工作的道路。



    人常說“老醫生,少戲子”。當時我剛滿21 歲,既無豐富經驗又乏深刻理論,更無社會聲譽,所以來找我看病的人很少,終日門庭冷落,幾可羅雀。無奈隻得走家串戶,尋病送醫,生活很艱苦。經常是寅喫卯糧,有時竟有斷炊之虞。



    我這個人不怕喫苦,在國醫學院上學時,每天由德勝門外騎車去阜城門內上學。中午學校無伙食,就在錦什坊街口外買個貼餅子,喝兩碗老豆腐湯,4年中每天如此。晚上下課後,城門常常已經關閉,隻得蹬車繞道西直門甚至朝陽門(當時這兩道門是9 點鐘纔關閉),然後再沿城根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摸黑回家,到家常常是夜裡12 點鐘以後。由於從小養成了喫苦耐勞的習慣,所以開業行醫後,每天走家串戶,風塵僕僕也不覺苦。再加上受恩師濟危扶困行為的影響,自己為貧苦病人送醫上門,自然覺得很坦然。有時遇上十分清貧的患者,也免收診費或倒貼些藥資。一個隆鼕臘月的深夜,北郊索家墳有位急性腹痛吐瀉的患者虛脫昏迷,病勢危急,上醫院看病無錢,交通又不方便。其家屬匆匆跑來敲門求醫,我一聽立即相隨而去。天黑風大,道



    路凹凸不平,無法騎車,我繞過雷區,越過兩道冰河,纔到了患者家。經過救治,這位患者終於痊愈。這件事使我深有感觸。當然,那時不過是憑著良心行醫罷了,真正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明確“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觀念,則是在解放以後,黨和人民政府不斷組織開業醫生學習,纔使我逐漸提高了覺悟。不過這是後話了。



    由於舊中國不重視人民健康,到解放初期,特別是1950 年和1951 年,北郊農村流行的各類傳染病較多,尤其鼕季,小兒麻疹合並肺炎非常多。這種病現在不算太危險,但在那時死亡率很高,對兒童健康威脅甚大。當時防病治病的醫療網點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我就每天送醫上門,晚上回來又參加政府組織的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這樣我不僅在政治覺悟上有很大提高,還比較準確地摸索到一些預防和治療小兒麻疹肺炎的規律。那時,我的工作不分上下班,也沒有節假日,經常頂風冒雨地奔走於患兒中間,因此受到患兒家長們的贊譽,也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肯定,被北郊十四區政府指定為衛生委員會委員,後來還被保送參加了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和西醫預防醫學班的學習。這兩次學習機會除了使自己的中醫知識有所豐富和提高外,還使我接觸到了



    一些西醫理論與診治經驗,初步認識到西醫的科學性與優越性,掌握了一些西醫診斷方法。學習結束後,我便被聘任為北郊區公安囑托醫生。



    創辦診所執業醫院



    隨著城鄉社會主義改造高潮的到來,國家對個體開業的醫務人員進行集體化改造也開始了。此時,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率先組織起德勝門聯合診所,並被同行們推選為所長。



    德勝門聯合診所是當時北京市四所聯合診所的所,大家紛紛到我們這裡來“取經”,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齊心合力,全心全意地為病人服務,開創了一片大好的新局面。1956 年,首都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大會,我被特邀登上了天安門觀禮臺,還受到衛生部門的表彰。



    1958 年,我奉調到積水潭醫院,擔任中醫師,開始在國家醫療機構中任職。以後又被調到北京中醫醫院附設中醫學校,任“溫病學”和“兒科學”教師。“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我又被調到北京中醫醫院兒科,專看兒科門診兼顧病房會診。1978年,我被提升為該院兒科副主任,1981 年成為兒科主任,1983 年被評為副主任醫師,1987 年又升為主任醫師,1990 年成為北京市老中醫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2002 年作為“全國500 名老中醫”之一繼續做帶教工作。



    辨證論治因病施藥



    孔伯華老師畢生恪守“辨證論治”與“因病施藥”兩條原則。我在他的影響與教導下,嚴循師志,也悟到了其中的某些道理。



    1962 年,我應邀去天壇醫院會診,病人是一名剛滿6 歲的吳姓女孩。家長敘述,清晨5 點左右發現孩子突然昏迷,接著出現噴射性嘔吐,雙目緊閉,嘴唇青紫。8時許送到醫院,路上已停止了呼吸。急救室趕忙進行搶救,11 時左右患兒渾身皮膚發青,脈搏基本摸不到。經脊髓化驗確診為乙型腦炎並腦疝。當時醫院把凡能使用的搶救手段全都使用了,患兒仍未能脫險。家長見狀,痛哭失聲,醫生對此也嘆無良策。我查看病情之後,覺得患兒似乎還有搶救過來的可能。中醫認為,“身,氣乃生命之本,這個小病人既非“多病”又非“久病”,加上童稚之年生機氣未失便有可能促其生機,目前的狀況隻是腦功能障礙所致。中醫學上管腦叫“髓海”,腦對全身神經繫統有主導作用。這位小病人呼吸停止與神志昏迷,都是“髓海”功能失靈所致,要想使之復蘇必須直接刺激其髓海。給藥已無可能,針刺或可收到立竿見影之效果。我想起人體後頭部管心動和呼吸的中樞穴位“腦戶穴”,此穴歷來被醫家視為禁區,不可擅動。但是我想,眼下病人已停止呼吸數小時,不能安常守故了,應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即辨證論治。於是我征得家長同意後,大膽地從



    腦戶穴下針搶救。針至1 寸時患者毫無反應,針深至1 寸半時,病人突然深呼吸了一下。接著我用捻針法,連續刺激。行針1 分鐘後患者呼吸了2 次,繼續捻針,並上下反復刺激,呼吸逐漸恢復,1 分鐘由2 次增加到4 次、6 次……心動也開始加強加快,1 分鐘由一次增加到5 次、10 次,直到正常。此時小女孩雙眼仍然微閉,基本處於昏



    迷中。當天我接著使用九節菖蒲、川郁金、藿香、佩蘭、局方至寶丹等數十味中藥讓他服用,病人終於由昏迷變清醒,後來病愈出院未留任何後遺癥。第二年上學讀書,其智力與一般兒童無異。家長對此感嘆不已,特意給我送來一面錦旗,以表示感謝。通過這個病例我認識到,對前人的經驗應該繼承和遵循,但更應該發揚,發揚纔是好的繼承。一味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隻能使傳統失去光彩,這是符合對立統一規律的。



    在工作中,我經常被邀去外院或外地參加會診。曾先後去過北醫一院、北醫三院、陸軍總醫院、衛戍區醫院、空軍總醫院、天壇醫院、朝陽醫院、友誼醫院、積水潭醫院、鐵路醫院、人民醫院、市兒童醫院以及711 醫院、713 醫院、及第二傳染病醫院和酒仙橋職工醫院等處,還去過外地與本市郊區的一些醫院會診治療或討論病案。這些會診和討論,大都針對疑難病癥、頑癥或危急病癥。通過實踐,我深深體會到,認清、認準病癥便能使中醫中藥對某些不治之癥起到神奇療效,有的甚至能起死回生。誠如先師孔伯華所言:“醫之治病,首先在於認癥,將癥認清,治則如同啟鎖,一推即開。”



    1985 年,北醫三院患兒王某,出生剛50 天,體重隻有2 公斤,患小兒肺炎並發霉菌性腸炎,經多方搶救仍奄奄一息。約我去會診時,患兒在暖箱內吸氧輸液,骨瘦如柴,面黃如紙,醫院和家長都認為希望不大。我診斷後也確感棘手,患兒太小,病情太重。我先給他調養脾胃,固氣止瀉,保住後天之本,然後再調理肺氣。用此方案下藥果然腹瀉漸止,咳喘減輕。後又經過幾次中藥灌服,終使之痊愈出院了。這件事曾在該院內外引起一時轟動。



    1988 年初,有一患兒牟某,每天抽搐、傻笑、兩眼發直,語言嚴重障礙,兩手毫無握力,喫飯不知饑飽。經一家市屬醫院腦神經科診斷為嬰兒痙攣癥,CT 檢查確定為腦萎縮。此病當今國內外尚無良好治療方法,隻能用些鎮靜藥物,但多無療效。我接診這位小患者時,他不會站立,不會說話,雙目獃視,手指冰冷。經慎重思考後我覺得,此病應先鎮肝熄風,醒腦安神,佐以芳香通絡,然後再養血行瘀。用生石決明、白蒺藜、鉤籐、僵蠶、生鱉甲、雞血籐等10 多味中藥調治。患兒服藥後抽風次數明顯減少,漸漸地抽風停止了。再服藥1 月後,患兒能自己拿東西和短時間站立。又經過一段時間,他開始能邁步走路並咿呀學語了。之後不但會叫爸爸媽媽,腦電圖檢查結果也表明腦功能已基本恢復正常。因為中外醫學界對此病都無良方醫治,所以能有此效果也算是一個醫學奇跡吧。



    遵循經典精於望診



    《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雲:“有諸內必形諸外。”所以在望、聞、問、切四診中以望診為首,“望而知之謂之神”。《內經》又雲:“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內經》還雲:“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內經》是兩千多年前古代醫家經驗之集大成者,對疾病的發生發展、病因病理、診斷、治療、預後,都有著極其準確的記述。從上述的幾段文字可以看出古代醫家對望神色形態是十分重視的,在今天,是不是仍然能夠一言中的呢?



    1955 年我在積水潭醫院兒科病房工作,當時麻疹肺炎流行,醫生對麻疹未出而高燒不退者,多用辛涼透疹法,疹出透後,肺部的細密羅音即消失,病情亦好轉。如疹已出仍然高燒不退者,經用清熱解毒合清熱養陰法,疹出齊而熱退,則肺部炎癥易吸收。若尚有並發肺炎、腮腺炎、腎炎的頭面全身浮腫,經用普濟消毒飲加減後頭面腫消、疹點外透、腹腫見消、腹背疹點滿布及至下肢腫消、疹齊,肺炎、腮腺炎、腎炎亦即愈。但有一個患兒的情況就有所不同,此患兒為3 歲男孩,繫因麻疹肺炎入院,上午查房時,見其咳喘不劇,身熱,體溫38.6 攝氏度,但精神較弱,兩顴發赤,大如拇指,邊界清楚。見此情景,我不由得想起在上學時,一次講《內經》課,老師著重講解其中“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必卒死”的經文,反復強調這是患者病情不好的先兆癥狀。於是急忙去找病房主任,委婉地問:“您看那個小病孩病情是不是不好?”病房主任到病房檢查患兒心肺後,問:“你怎麼看?”我說患兒兩顴發赤,《內經》上說可能會猝死。病房主任聽後說:“哦,我看隻是循環不好而已。”至下午2 時餘,護士突然呼叫醫生看患兒,當時我與病房主任趕到病床前,隻見患兒張口深呼吸幾次後,頭即向右側傾斜,呼吸心跳停止,雖經全力搶救,但因其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此病例給我留下的印像很深,我內心十分欽佩古代醫家對疾病預後判斷的準確性。



    20 世紀60 年代初,我帶領西醫學習中醫班實習時,一天上午開診不久,在看完個患者後,一個坐在候診椅子上的年齡約50 歲的男病人,突然急慌慌地走進診室,其神色情急,面色褐暗,兩顴紫赤,撲向診桌說:“我心中好難受!”隨即用頭壓兩手肘伏於桌前,我馬上按其脈,發現其脈像消失,心髒停止跳動。讓實習醫生抬起病人放在床上,進行心髒按壓,人工呼吸,但終搶救無效。我發現此病人兩顴紫赤如手指大小,遂結合上次的案例,給實習醫生講解了《內經》中關於“赤色出兩顴”的論述以及自己的體會,並告訴他們,在今後的臨床工作中,對這類病人尤其要注意。



    1977 年我正在醫院值班時,又遇到這樣一例病案。這是一個15 歲的男孩,身體羸弱,瘦骨嶙峋,性情孤僻,其父母感情不和,他也不喜歡與同學交往。一天他下學回家,自覺胸悶憋氣,晚飯後便和衣而臥,至深夜自覺呼吸困難,由其父送來急診。餘接診後,見其面色蒼黃,頭汗淋漓,兩顴紅赤大如拇指,遂心中咯噔一下,心想此征兆不好。診其脈:細促結代;查心電圖:節律不齊,伴室上性早搏,Q 波短小。我認為,脈細促結代為心氣心陰欲脫之像,應急予獨參湯,徐徐頻飲。病人服後胸悶憋氣見緩,頭汗減少,神情稍安,癥狀緩解,本應住院治療,因無床隻能暫時回家服藥。因不放心此病人,我反復叮囑其父,要密切注意孩子的病情變化。病人回家後,病情日見好轉。聽此言後,我想看來病雖見“赤色出兩顴”,但隻要治療及時,也未必猝死。誰知這個孩子後來因期末考試復習繁忙,復覺胸悶氣短,時時太息,其父為他換方取藥一次。後聽其父說他考完試後,仍時時太息,夜寐說夢話。一日夜夢中突然大聲疾呼“唉呦、唉呦”二聲,其父以為說夢話,未予理會。第二天早上,未見孩子起床,遂到床前去叫,見其俯臥,頭頂床枕,緊握雙拳,指甲青紫,四肢發涼,牙咬口唇,呼吸早已停止,未及救治。我聽後,心中很不是滋味,於是開始查找相關資



    料,並仔細分析此患兒的病情變化及用藥好轉等方面的細節,以及以前那幾個病例的情況,認為,此病雖疑難,但也未必就不能救治。



    1999 年10 月,11 歲的李姓男孩兒來到北京中醫醫院請我診病。家長訴孩子前兩天發高燒,現仍有低熱、口干渴、無汗、胸悶憋氣、心煩、周身酸痛。查體:面紅,兩顴部位更加明顯,大如拇指,與周圍皮膚界限分明;舌絳紅苔白,少津液,脈沉細結代。我看其有兩顴紅赤,十分重視,反復認真地聽心髒:心率120 次/ 分鐘,早搏7 次/ 分鐘,有二聯律、三聯律、四聯律,心尖部可聞及分裂音。急查心電圖顯示:心律不齊,電軸左偏,P-R 間期縮短,V4、V5 導聯ST 段下移30.05 毫米。患兒昨日在外院查心肌酶CPK316U/L、LDH198U/L、GOT24.3U/L,被診斷為急性心肌炎,因不願住院,來看中醫。我分析後認為,此患兒雖有兩顴紅赤大如拇指,但屬中醫的外感時邪,熱入心營,當即給他服用“辛涼疏達、清營寧心”的中藥:鮮蘆、茅根,菊花,板藍根,金銀花,連翹,金參,丹參,北沙參,麥鼕,五味子,丹皮,生地黃,蓮子心,薤白等。囑咐家長給小兒服藥,每日一劑,少量多次,頻頻予之。密切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視病情及時就診。患兒共服藥14 劑,當服到第4 劑時,面色已正常,兩顴紅赤消失,心慌氣短乏力等癥狀明顯減輕,又服藥10 劑,原有癥狀全部消失;心率76 次/ 分鐘;心電圖顯示:竇性心率,電軸左偏;心肌酶亦正常。我還不放心,時不時就打電話問一下,追訪一年多,小兒一切正常。通過這幾個病例,我認為,如今醫學正在飛速發展,各種診斷技術層出不窮,已經大不同於古代。對於“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隻要治療及時,還是可以不死的。《內經》中說:“赤色為心所主,赤色為熱。”也就是說,赤色與心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後這個病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通過這一病例的各項“現代化”檢查,可以充分地證明“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的癥狀與急性心肌炎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因此,當患者有“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的癥狀時,應當注意密切監護,如出現病情變化,就要及時搶救,方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內經》中除有“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的記載以外,其經文中還有“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的記述。我在臨床中曾遇到過這樣一例。



    2000 年6 月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出門診,一位30 來歲的男性患者因腹脹、浮腫、呃逆、干嘔不思食等,經人介紹前來求治。該患者自1995 年5 月曾因嘔吐、不能食住院。經化驗肝功不正常,澳抗陽性*,被診為乙型肝炎。經用核糖核酸、肝炎靈治療3 個月,肝功正常而出院。1996 年11 月復出現不能食、嘔吐等癥遂又住院。經查肝功不正常,肝炎復發。又治療1 月餘,肝功未正常即帶藥回家。細問當時近況:患者兩天前高燒40℃,經用西藥已退,現自覺脕腹脹滿、下肢浮腫,時覺兩肋脹串作痛、忽左忽右移動,左側為甚,時時呃逆不能自控,干嘔不思食,大便一日1 ~ 2 次,尿少黃赤灼痛,雙目干澀,視物模糊,日落黃昏後加重。查體:患者削瘦病容,面色褐暗失澤,天庭部呈現大如拇指的黑色瘀斑,其界限清楚,用手壓之,未見褪色,唇亦黯紫,但爪甲發白,舌尖邊紅,苔薄黃,舌體略胖大,兩寸脈大、關尺脈沉弱。患者胃脕部高凸,腹大如甕,有蜘蛛痣、肝掌,腹圍93 釐米,腹部青筋暴露,按之疼痛,少腹脹滿,雙下肢浮腫凹陷沒指,有散在紫癜。我認為此患者病在肝腎兩髒,髒真受損,中焦壅阻,升降失調,脈道不利。天庭部出現的大如拇指的黑色瘀斑,按照《內經》所說,預示著該患者病情嚴重,預後不良。經過反復考慮,我決定先治標除邪,運用疏肝理氣、軟堅散結、化瘀通絡、消脹行水等治法;因其病源在肝,而肝以疏達為本,所以先用疏肝理氣,調其中焦壅脹,



    以使升降之機暢行;待患者的病情有所緩解再軟堅散結,和胃降逆止嘔,理氣消脹。先選用生牡蠣、鱉甲先煎,旋覆花包煎,漢三七粉衝服,再選王不留行、柴胡、川胡、地膚子、大腹皮、路路通、澤蘭葉、代赭石、竹茹、佛手、蘇葉、黃連等,以水煎服,再加西黃丸與湯劑同服,另取竹茹煎湯代水飲。服藥後第二天患者已不呃逆,服七劑後思食知饑,大便日行5 ~ 6 次,瀉後自覺舒暢,腹脹見消,腹圍減至88 釐米,尿仍少,兩肋左右串痛減輕,時有腸鳴轆轆,黃昏視盲減少。看其面色已顯光澤,天庭黑色已褪,但仍可見邊緣隱隱大如拇指的痕跡,腿仍腫可凹,病情見緩。再擬理氣消脹利尿之法。患者服藥後面顯黃色略有光澤(已不黑晦),天庭黑色大如拇指隱邊皆褪,前額黃略鮮明。精神見好,脕腹已不高凸。平臥可見胸骨劍突。肋略有串痛,脕腹脹滿自覺見輕,腹圍87 釐米,納食見增,日進三餐,食後不覺撐脹。大便日3 ~ 4 次,成形。腿腫仍凹,但已不沒指。我認為此乃邪氣漸退的征兆,此時應該乘勝追擊,扶正祛邪,進而健脾益氣、化瘀利水,以期取得全效。遂調整中藥,以水煎服。服藥1 月後,復查肝功已正常,原有癥狀全部消失。此患者的治愈,令我十分高興,幾次吩咐弟子去追訪,看看其身體情況如何,並叮囑一旦出現不適癥狀,及時就診。



    對弟子們講學時,我總結這個病例說道:如按醫理,此病例有呃逆不能食、胃氣絕之征,黃昏視盲有陰氣絕之像,結合《內經》的“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之論,則癥確屬危候,尤其按現時診其肝髒縮小、血脈不暢、瘀阻,致使門靜脈高壓,隨時有大出血可能,如救治不及時,將導致氣隨血脫而歿。“黑色出於庭,必不病而卒死”,此水乘火位、生氣將熄之兆,證情危重,濟生之心,人皆有之,挽於萬一,故以軟堅散結行瘀兼和胃降逆止嘔、理氣消脹為治療大法。患者服藥後病情好轉,呃逆已止,思進飲食,胃中生機已動,清氣漸升。大便瀉而後暢,濁邪下降,中焦脾胃運轉。血脈見順而不上湧,知其出血現已稍安。陰氣未竭,黃昏可視識,此邪去而正未衰敗,因之再擬理氣消脹利尿之法。服後面略有光澤,天庭黑色大如拇指隱邊皆褪,諸癥皆減,改以扶正祛邪、健脾理氣消脹、化瘀通達利水,使其肝功能恢復,故收效。我想此患者所患無論臌脹,還是黑色出於天庭,大如拇指,皆為古之絕癥,九死一生。若認證準確,用藥果斷、及時,還是能將病人從黃泉路上搶救回來的。因此,即使是“黑色出於天庭”者,隻要搶救、治療及時得法,也未必都會猝死。



    中醫學向來重視望診,故有“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語,及“有諸內而形諸外”之說,但現在的中醫臨床實踐中,望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許多人過多地依賴問診及現代診斷儀器,古人在沒有現代診斷儀器的情況下能準確地診斷出心髒疾病,並對其預後做出“必卒死”的判斷,實在令人贊嘆。



    課徒授業繼往開來



    1958 年我進入北京中醫學校師資研究班進修學習,第二年又被選派到衛生部舉辦的南京中醫學院溫病師資班學習,結業後正式調入北京中醫醫院中醫學校任教員,開始了近十年的教師生涯。



    中醫學校主要是招收中醫進修班,我講授《溫病學》、《中醫診斷學》等,還要帶學員臨床實習。其中有北京市西醫學習中醫進修班(以下簡稱“西學中班”)、二期的80 多名醫療骨干,後來這批西學中班的學員許多都成為了中醫界的名家。他們除了上課學習外,還要分批到中醫醫院臨床實習,其中有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一附院曾留學美國的兒科專家秦振庭教授、北京兒童醫院胡亞美院士、原中蘇友好醫院(現北京友誼醫院)的祝壽河院長、兒研所方鶴松教授等。他們分批來北京中醫醫院門診進行中醫臨床實習,我為帶教老師,大家相互交流,相處愉快。



    我初到學校時,每天站在講臺上,看到下面的學生年齡與自己差不了幾歲,甚至有些進修生比自己還大,心中不免有些緊張,尤其害怕學員提問題,總擔心答不上來,下不了臺。於是,每天抓緊一切時間讀書,尤其是在上課的前一天,一定要把明天的課反復看幾遍,把與之相關的內容找到,搞懂、搞清楚。俗話說:“老師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預備一桶水。”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有許多字已經不常用,或者已經不是原來的意思,此時就要結合文中意義來講解,這就需要深厚的古文功底。幸好,我上過十年的私塾,有些基礎,查書找資料並不太喫力。我又去新華書店,買來相關的字典、詞典、大辭典等工具書放在手邊,隨時查閱,把這些資料寫進教案或教科書的旁邊,講課時隨時可用。



    我先講的是《中醫基礎學》、《溫病學》。對於初學者而言,中醫基礎比較難懂,而且枯燥,老師也覺得不好講,怎麼纔能講好課呢?我回憶起自己在國醫學院當學生時老師講課的情景,他們講課我們為什麼愛聽?受到啟發,眼前豁然開朗,於是我馬上行動,把行醫十來年遇到的病例寫成小卡片,並把它們分門別類用曲別針別在一起,備課時,抽出來夾在教科書裡,講課時隨時用。如此一來,非常受學員的歡迎,他們不僅聽課有興趣,而且都非常認真地記筆記。下課後,我常常被學員圍住,解答問題,因為都是一些臨床的問題,所以對答自如,早把剛開始時害怕學員提問題的心理負擔拋到腦後了。就這樣,我很快成了受學員歡迎的教師。



    20 世紀70 ~ 90 年代,除為“西學中班”授課,並帶他們臨床實踐外,我還受聘為北京第二醫學院講師,先後為6 個班的學生長期繫統地講授自編的《中醫學概論》;為北京市郊區縣中醫脫產進修班講授《中醫診斷學》;為北京市名老中醫經典著作研究班講授溫病課;為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主辦的兒科進修提高班講授臨床課;為52111 部隊、陸軍總醫院,以及本院(市中醫院)舉辦的歷屆中醫進修班,講授《兒科》及《溫病學》,等等。此外,我還應邀去吉林、遼寧、內蒙、山西、河北、河南、安徽等地講學。



    通過講課,我不僅傳授了自己的學術經驗,總結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也博涉了同輩的某些成就,無形中增長了自己的知識,從而充實了臨床操作的內容,有利於幫助自己進行中醫科研工作。這正是臨床、教學、科研三結合的理想辦法。“講大課”是教學方法,“收徒課業”更是中醫傳統的教學方法。我收的個徒弟是吳普增,早在60 年代在密雲開展乙腦治療工作時我們就認識,70 年代我隨醫療隊到密雲巡回醫療期間,吳普增崇拜我的醫術和為人,跟隨我左右,診病查房,學習中醫理論和我的臨床經驗,頗為用心,於是我收之為徒。他在密雲縣人民醫院退休後,自開診所,在當地名聲頗大。



    此外,我在內蒙支邊工作時,赤峰市紅山區中醫院的張維廣、呂偉莉在我診病時跟隨左右,抄方協診,欲深學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以更好地為缺醫少藥地區的人民服務,我也願意為發展中醫事業留下自己的醫療經驗,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收張維廣、呂偉莉為徒。



    1990 年,北京開展老中醫經驗繼承工作,我作為指導老師收長女、鼓樓中醫院大夫宋文芳,以及北京中醫醫院大夫李建為徒,學習3 年後,榮獲北京老中醫經驗繼承工作三等獎。2003 年我榮幸入選全國500 名老中醫藥專家,參加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兩人繼續跟師學習3 年,結業時,我有幸榮獲優秀帶教老師榮譽。



    2004 年11 月,在前門東側的釣魚臺國賓館內,由北京中醫藥學會與炎黃國醫館聯合主辦了我行醫60 周年的會議,同時,舉行了收徒儀式,又收宋瑾、葉明、楊景海、賈少林、李辛、葉茂茂為徒,行入門拜師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北京中醫藥學會的領導前來祝賀。恩師孔老的三公子孔嗣伯也前來祝賀,並送上“師承孔門,啞科獨步”的賀辭,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胡熙明親筆題寫“國醫名師,杏林楷模”的賀辭。



    通過課徒授業,我感到我為患者的服務時間得到了延伸,患者得到治愈,我的心情十分愉快。



    由於年事已高,我對年輕一代中醫寄予厚望,也對中醫事業後繼乏人深感憂慮。目前中醫藥院校畢業的本科生普遍存在基礎課不夠,基本功不牢的現狀,在醫院工作幾年之後,多脫離中醫臨床,希望中醫院校加強中醫基礎理論的教育與研究,不要用西醫概念來套用中醫,要深入挖掘中醫自己的東西,注重繼承根基扎實,纔能有所提高。作為中醫院校的學子,既然選擇了祖國醫學,就應該踏踏實實,多讀經典,學問淵博纔有助於弄通中醫學的奧妙。當然,我並非排斥西醫,隻是覺得中醫一些傳統而有價值的東西在慢慢逝去,十足為慮。



    自創醫方總結經驗



    在臨床中我發現一些小兒常見疾病,如發熱、腹瀉等,如今有的竟成了疑難病,過去大多是藥到病除,而今卻是久治不愈,甚至藥量增加到幾乎與成年人無異,仍收效甚微。我認為這主要是人體逐漸產生了抗藥性的結果。鋻於此,我針對新情況、新問題,搞了些科研項目,研制了一些適用於臨床的方劑及劑型,如小兒平熱散、止瀉散、悅脾湯,心肌炎1、2、3 號方等;治療血液病的生血糖漿,育血1、2 號等。這些品種過去在我國傳統的中藥成藥中大都沒有,經臨床使用後效果滿意,有的還列入藥典投入生產。其中育血1、2 號在《小兒血液病學》刊登以後,引起專家們的廣泛注意,患者使用後普遍反映良好。止瀉散在中華全國中醫兒科學會展覽後,一些老專家們甚是關注,各地廣泛采用,大都療效滿意。悅脾湯被研制出後,臨床應用其治療小兒厭食癥1000 餘例,患兒家長紛紛來信反映效果顯著。這些科研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填補了我國中成藥的部分空白。為研制這些新成藥,我翻閱了不少醫籍,並根據當今兒童的體質特點、生活習性、飲食結構等諸多情況,結合自己的臨床觀察與摸索,進行了反復驗證,終證明這些方劑確有較好臨床療效。



    著書立說略有小譽



    臨床工作之餘,我開始注意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體會,寫成文章發表,以使大家共同提高。1983 年在《山東中醫》發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白血病方案的探討》、1986 年在《北京中醫》發表《血液病治療撮要》、1985 年在《遼寧中醫》發表《小兒心肌炎的辨證論治》,以及1987 年在《北京中醫》發表《風濕性心髒病心房顫動伴雷諾氏綜合癥》等專題論文。這些論文,多從較新或全新的角度,探討並闡述了中藥治療血液病、心髒病的心得體會,盡管它是初步的,亦或說是不很成熟的,但對科研總算是一點貢獻,使我聊感欣慰。



    1984 年,我被評為“北京市科協積極分子”,受到表彰,《血液病治療撮要》一文還被授予北京市中醫學會論文一等獎。其實,我在中醫科研方面取得的一點成績與同行們的成就比起來微不足道。我雖已至耄耋之年,但身體尚好,還可利用有生之年,再為中醫事業做貢獻。



    前幾年與幾位同仁合編了46 萬字的《孔伯華醫集》,還參加編寫了北京市衛生局主編的《中成藥規範》、《小兒血液病學》、《流行性乙腦防治手冊》、《大腦發育不全》、《中醫癥狀鋻別診斷學》和《北京老中醫醫案彙編》等。



    ……



    若不欣逢盛世,我將一事無成,如今雖“鬢衰頭似雪”,但尚有雄心壯志,還要“老驥恥伏櫪,傍隨千裡駒”,再留點貢獻於後人。



    ……



     



     



     



    卷之二侍診醫案解析



    束冠之時,餘跟師侍診,留有醫案筆錄,有內、外、婦、眼等各科雜癥,晚來復視,自有別種思量,遂將其分類整理,並著方藥解析及按語,拋磚引玉,以饗讀者。



    餘幼年為病所苦,立志研醫,至今業已七十餘載,感悟中醫廣博精深,醫賢先輩敬業奉獻,纔有今日中華醫學,餘之所學不過滄海一粟。束冠之時,餘跟師侍診,留有醫案筆錄,敝帚自珍,晚來復視,自有別種思量,分類整理,有內、外、婦、眼等各科雜癥,並著方藥解析及按語,拋磚引玉,以饗讀者。



    外感咳喘



    丁先生鼕月十三日



    熱蓄於中,兼感時邪,寒熱頭痛,午後較盛,漸有神迷之勢,口干思冷,脈大而數,亟宜涼解芳通。



    方藥:生石膏一兩忍鼕花六錢鮮茅葦根各一兩



    蓮子心二錢青竹茹八錢地骨皮三錢



    白僵蠶三錢薄荷葉一錢半肥知母三錢



    龍膽草二錢青連翹三錢焦梔子三錢



    大青葉三錢辛夷三錢荷葉一個



    紫雪丹四分(分衝)



    方解:生石膏清氣退熱,忍鼕花芳香涼化解毒,鮮茅葦根清透洩表裡之熱,蓮子心清心安神,青竹茹涼血化痰治煩熱,地骨皮清熱涼血祛煩熱,白僵蠶祛風化痰散結,薄荷葉芳香辛涼透熱,肥知母育陰清熱,龍膽草清熱涼血,青連翹清熱解毒,焦梔子瀉三焦實熱,大青葉清熱解毒退熱,辛夷祛風通竅治頭腦痛,荷葉清熱升清陽之氣,紫雪丹清瘟解毒退熱。



    按:此病有些鼕瘟之癥,先有內熱復感時令之邪,發熱惡寒頭痛,下午較重,上午可能有低熱或午後高燒,神志有些不清,口干思冷飲,脈大而數,除清熱解毒,尚需加芳香達竅之品,免致神昏。



     



    ……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