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周仲瑛中醫內科急癥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內科學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周仲瑛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內科學  一般理論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710126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1012618
    作者:周仲瑛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4月 

        
        
    "

    編輯推薦

    ★ 中醫大家主編:本書由南京中醫藥大學組織編寫,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國醫大師周仲瑛和金妙文教授聯合主編,全書內容充分體現了周仲瑛國醫大師在中醫內科急危重癥數十年來的研究心得和臨證精華,是我國中醫內科急癥學的扛鼎之作。


    ★ 突出中醫急救:中醫診治內科急癥、危證、重癥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本書集中醫內科急癥理論體繫和治法方藥研究之大成,其目的在於讀者通過繫統的學習,掌握救治內科急危重癥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便在臨床工作中充分應用中醫診療手段和方法處理急救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實踐經驗為基礎,多種綜合療法為特色,介紹內科臨床常見急、危、重癥的發生發展規律、診療技術和救護措施,涵蓋緒論、各論、附篇三部分。緒論闡述中醫內科急癥的基本特點、病機特點、辨證要點和治療原則,為掌握急癥的理論體繫和辨治要領奠定基礎。各論分別介紹內科常見急危重癥15種,每個病證按導言、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辨證、治療、護理、臨證要點等項敘述。附篇扼要介紹了12個內科常見急性中毒的診斷和救治方法,18種常用急救技術的適應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心搏驟停的搶救方法,以及中醫急癥外治法。

    作者簡介

    周仲瑛,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首批國醫大師,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曾獲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批G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診法”代表性傳承人等多項榮譽稱號,是新中國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急癥學和中醫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奠基者之一,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主編教材和專著41部。

    目錄
    緒論
    一、中醫內科急癥的概念
    二、中醫內科急癥學的特色
    三、繼承發展中醫急癥醫學是振興中醫藥的關鍵
    四、發展中醫急癥醫學的思路和方法

    章 中醫內科急癥學基礎
    節 急癥的基本特點
    一、大實大虛,邪正消長多變
    二、多髒同病,但有主次先後
    三、多病同證,但又同中有異
    第二節 急癥的病機要點
    一、內外合邪,每多因果夾雜
    二、病理因素責之風火(熱)痰瘀,並可轉化並見

    緒論


    一、中醫內科急癥的概念


    二、中醫內科急癥學的特色


    三、繼承發展中醫急癥醫學是振興中醫藥的關鍵


    四、發展中醫急癥醫學的思路和方法


     


    章  中醫內科急癥學基礎


    節  急癥的基本特點


    一、大實大虛,邪正消長多變


    二、多髒同病,但有主次先後


    三、多病同證,但又同中有異


    第二節  急癥的病機要點


    一、內外合邪,每多因果夾雜


    二、病理因素責之風火(熱)痰瘀,並可轉化並見


    三、邪盛釀毒,毒邪性質多端,外受、內生有別


    四、邪實機閉是陰竭陽脫、氣血消亡的基礎


    五、病性多實,但常虛實夾雜


    六、病機之間的演變轉化,可致多證相關


    第三節  急癥的辨證要點


    一、辨外感與內傷


    二、辨髒腑病位


    三、辨病理因素


    四、辨標本主次


    五、辨病勢傳變與順逆


    六、辨證與辨病


    第四節  急癥的治療原則


    一、急則治標


    二、綜合救治


    三、證病合治


    四、祛邪扶正


    五、防傳杜變


    六、嚴密監護


     


    第二章  常見急危重癥中醫內科診療


    節  時感


    第二節  外感高熱


    附:抽搐


    第三節  疫斑熱


    第四節  肺炎


    第五節  暴喘


    第六節  昏迷


    第七節  真心痛


    第八節  厥脫


    第九節  急性腹痛


    附:膽絞痛


    腎絞痛


    第十節  急性吐瀉


    第十一節  中暑


    第十二節  急黃


    第十三節  咯血


    第十四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第十五節  心力衰竭


    第十六節  急性腎衰竭


     


    第三章  常見急性中毒中醫內科救治


    節  概述


    第二節  毒蕈中毒


    第三節  魚膽中毒


    第四節  蛇毒中毒


    第五節  雷公籐中毒


    第六節  烏頭類藥物中毒


    第七節  馬錢子中毒


    第八節  斑蝥中毒


    第九節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


    第十節  急性巴比妥類藥物中毒


    第十一節  急性乙醇中毒


    第十二節  一氧化碳中毒


     


    第四章  中醫內科常用急救技術


    節  針灸療法


    第二節  鼻療法


    第三節  探吐療法


    第四節  刮痧療法


    第五節  放血療法


    第六節  捏脊療法


    第七節  關節脫臼復位


    第八節  熏洗療法


    第九節  藥熨療法


    第十節  霧化吸入療法


    第十一節  氧氣療法


    第十二節  氣管內插管


    第十三節  機械通氣


    第十四節  心髒電復律


    第十五節  緊急床邊人工心髒起搏


    第十六節  心肺復蘇

    前言
    《中醫內科急癥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多種綜合療法為特色,介紹內科臨床常見急癥、危癥、重癥的發生發展規律、診療技術和救護措施的一本專著。
    中醫診治內科急重癥,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50餘年來,隨著急癥研究的深入,中醫急救的診療水平不斷提高。因此,編寫《中醫內科急癥學》成為時代的需要,中醫事業發展的需要,其目的在於通過繫統的中醫急癥理論的學習,掌握救治內科急癥、危癥、重癥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使之在今後的臨床工作中能充分運用中醫的診療手段與方法去處理和研究急救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為中醫急救醫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中醫內科急癥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多種綜合療法為特色,介紹內科臨床常見急癥、危癥、重癥的發生發展規律、診療技術和救護措施的一本專著。


    中醫診治內科急重癥,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50餘年來,隨著急癥研究的深入,中醫急救的診療水平不斷提高。因此,編寫《中醫內科急癥學》成為時代的需要,中醫事業發展的需要,其目的在於通過繫統的中醫急癥理論的學習,掌握救治內科急癥、危癥、重癥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使之在今後的臨床工作中能充分運用中醫的診療手段與方法去處理和研究急救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為中醫急救醫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編寫本書的指導思想在於力求反映中醫內科辨證論治診療體繫在急癥醫學中的具體應用,體現其優勢,表達其作用和地位。貫徹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原則,以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吸取當前科研新成果,充實豐富教材內容,反映中醫自身的特色。病名以中醫為主,盡量保持中醫特色,並從臨床實際出發,引入少數西醫病名,為我所用,或創造性地確立病名,如根據腎綜合征出血熱的臨床特點,命名為“疫斑熱”,針對原有“關格”涉及現代病種多,含義不清的情況,命名為“急性腎衰竭”。厥、脫歷來為癥狀名稱,不是一個病證名,現在我們理解厥與脫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有由輕轉重、由厥致脫的因果關繫,因此,較早明確地把厥脫作為一個獨立的病證名。在病證選擇上,確保重點,授人以漁,力求通過介紹急癥的主要常見重點病證,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同時明確劃清本門課程教材與臨床相關課程教材病證的界線,如中風,內科學中已作介紹,春溫、暑溫等則屬兒科、溫病範疇,這裡都不再重復。至於抽搐,內科雖已有痙病專論,但因是痙、厥、閉、脫重證之一,故將其有關急癥部分的內容附述於外感高熱之後。急黃病篇的內容與內科黃疸既相呼應,又有不同的重點,它突出該病的危重性,豐富充實了辨證論治內容。全書理論以臨床實用為宗旨,既保持中醫理論體繫的特色,又不是引經據典、空洞文字的堆砌。並在實踐中有所創新,如病因中的飲食因素,歷來歸屬於內傷範疇,但從臨床實際認識,應該是飲食失宜不節,屬內傷範圍,而飲食不潔實屬外感因素,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病從口入”,應在歷來認為飲食因素皆屬內傷範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區別。在辨證論治部分采取辨證與治法方藥分開的方式,旨在體現證與證之間的有機聯繫,治法與治法之間的交叉融合,有別於內科病證歷來一證一治的編寫模式。又如疫斑熱的每一個病期,雖分幾個證型,但在突出各病期主要病機病證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各期主要治法方藥,從而達到執簡馭繁,切合實用的目的。


    本書由緒論和中醫內科急癥學基礎、常見危急重癥中醫內科診療、常見急性中毒中醫內科救治、中醫內科常用急救技術四章組成。


    中醫內科急癥學基礎闡述中醫內科急癥的基本特點、病機特點、辨證要點和治療原則。為掌握急癥的理論體繫和辨治要領奠定基礎。


    常見危急重癥中醫內科診療介紹了內科常見急危重癥16種,每個病證按導言、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辨證、治療、護理、臨證要點等項敘述。每一部分的基本內容如下。


    導言:包括概念、臨床特征和討論範圍3個方面,扼要闡述該病證的定義、臨床主要表現和病證特征,介紹中醫與西醫的病證關繫,或做某些必要的說明。


    病因病機:敘述發病原因,闡明發病機制,如病理因素、病理性質、髒腑病位、預後轉歸等。這部分釆取病因與病機分列的方式,有利於詳細論述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傳變規律。


    診查要點:介紹診斷要點,包括起病形式、主癥特點、體征和實驗室檢査等,類證鋻別主要介紹中醫有關病證的鋻別,部分病證則適當引入西醫鋻別診斷內容。既體現中醫特色,又有必要的西醫診斷依據。意圖明確中醫四診為辨證提供依據,而西醫診斷與鋻別診斷主要在辨病,兩者不可偏廢,力求融彙貫通。


    辨證:突出辨證的基本要領,根據自身臨床實踐經驗,介紹常見證候的主要癥狀表現,並以證機概要的方式來敘述,旨在概括證候的病機要領,以有利於為臨床病案辨證分析的書寫打好基礎。分證切合實用,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體現了證的動態變化。


    治療:介紹綜合性的治療,中醫多種應急措施,專用方藥,辨證論治原則,主要證候的治法、例方、常用藥、隨證加減等。同時適當介紹一些西醫實用的非特異性的基礎和支持療法,但特異性治療不予介紹,以體現我們的教學指導思想以中醫為主。簡要介紹每一治法的作用機制,說明其為什麼;處方部分突出對本病證的功能、主治、適應證,以便掌握該治法的處方和不同處方的綜合應用,避免重復方劑學的內容。隨後環繞主法提出常用藥物,源於例方而不拘泥於例方中的所含藥物,力求實用性強,貫穿了臨床實際選方用藥的經驗和體會。專用方藥部分融彙了我們的科研成果,如在疫斑熱、厥脫、腎衰竭篇中引用了我們行之有效的多種科研方藥,同時亦引進了其他新的制劑、新的療法,這些新品選用的原則是實用、有效,能反映中醫特色,體現中醫救治急癥的優勢。


    護理:根據各病種的特點,指出應該注意觀察的要點以及精神、起居、環境、飲食、鍛煉等綜合性調攝護理措施。盡量反映辨證施護的特色。


    臨證要點:提出在診治本病中需注意的問題,旨在深化中醫理論,提高臨床治療水平和能力,是作者臨床經驗的總結,也是全篇的精華部分。


    常見急性中毒中醫內科救治扼要介紹了12個內科常見急性中毒的診斷和救治方法。


    中醫內科常用急救技術介紹了16種常用急救技術的適應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及中醫急癥外治法。


    總之,我們編寫《中醫內科急癥學》,旨在揭示中醫治療急癥有它自身的規律性,而內科辨證論治理論體繫是基礎,對其他各科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本書的編寫由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急難癥研究室的老師承擔。其中中醫內科急癥學基礎一章由周仲瑛、王志英、過偉峰、周學平、顧勤編寫。周仲瑛負責昏迷、暴喘病篇;金妙文負責疫斑熱、急性腎衰竭、厥脫和常見急性中毒中醫內科救治篇;陳文凱負責真心痛病篇;王志英負責急性吐瀉、中暑、咯血病篇;過偉峰負責時感、外感高熱、真心痛病篇;周學平負責急性腹痛、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病篇;汪紅負責急黃、中醫內科常用急救技術部分篇章;顧勤負責肺炎病篇;劉軍樓負責中醫內科常用急救技術部分篇章;增加西醫急救技術體現中西醫結合的特色。全文由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學專家,原南京中醫學院院長周仲瑛教授設計、修改、審定。各個病證的西醫部分及中醫內科常用急救技術部分由金妙文教授、劉軍樓副教授審定。


    本書根據教學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課程的講授應安排在各臨床學科後,通過教學實習,有初步的感性知識後進行。教學形式以課堂講授為主,並與病例討論、見習或示教相結合,力求做到理論切合實際,輔以實習操作示教與聲像教學,幫助掌握辨證救治和操作技能的實際應用,使知識真正轉化為能力。


    本書可供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高等西醫院校中醫專業應用,亦適宜於從事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醫療、科研的各類專業人員閱讀。對於書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懇請各方面的同道在醫療、教學和科研過程中,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們改進,使這門新興學科專業逐步充實和完善。


     


    周仲瑛   金妙文   


    於南京中醫藥大學

    在線試讀
    —、中醫內科急癥的概念
    中醫內科急癥是指內科所屬領域內起病急暴、變化迅速或慢性疾病積漸突變,病勢重危的一繫列病證。
    急癥救治的目的要求,主要是經過對危重患者的緊急搶救,有效地糾正危及生命的病理和病理生理改變,保證生命器官(心、肺、腦、腎)維持其有效功能,使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制止可能發生的死亡,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但不包括疾病全過程的治療。
    二、中醫內科急癥學的特色
    中醫內科急癥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實踐經驗為基礎,多種綜合療法為特色的一門臨床急救學科。
    中醫內科急癥學是中醫內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其他臨床各科急癥學共同組成中醫急癥學。
    中醫內科急癥學的形成和發展是隨著祖國醫學同步發展的,在歷代醫學典籍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有關急癥的理論、診治經驗、急救技術方藥、典型案例。
    一方面,中醫內科急癥的診療,必須以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診療體繫為主導,纔能將行之有效的診療經驗應用於醫療實踐。
    另一方面,內病外治的多種療法,局部治療所起的整體效應,新的劑型和給藥途徑,對內科急癥的救治,充分體現了綜合治療的特色和優勢,符合簡、便、驗的要求,有利於提高治療急癥的效果。
    三、繼承發展中醫急癥醫學是振興中醫藥學的關鍵
    近百年來,西醫傳入我國,由於社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證,反而趨向萎縮,中醫治療急癥的陣地也日趨縮小,中醫治療急癥的寶貴經驗漸致湮沒,在人們思想中長期形成了“西醫治療急性病,中醫治療慢性病”的印像。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的中醫政策的逐步落實,中醫事業的復蘇和發展,中醫治療急癥已被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
    五十餘年來,全國各地中醫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治療急癥有很好的療效,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和潛在優勢,在某些方面,還可以與西醫學互補不足。如內科方面對病毒感染類急性病證、重癥肝炎、冠心病等的治療就有它的長處。為此,我們首先要樹立信心和決心,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纔能把萎縮了的中醫急癥診療重新振興起來,改變那種所謂“中醫人纔不能適應社會醫療實際需要,因而必須以西代中纔能具備應急能力”的片面錯覺。
    四、發展中醫內科急癥學的思路和方法

    —、中醫內科急癥的概念
    中醫內科急癥是指內科所屬領域內起病急暴、變化迅速或慢性疾病積漸突變,病勢重危的一繫列病證。
    急癥救治的目的要求,主要是經過對危重患者的緊急搶救,有效地糾正危及生命的病理和病理生理改變,保證生命器官(心、肺、腦、腎)維持其有效功能,使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制止可能發生的死亡,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但不包括疾病全過程的治療。
    二、中醫內科急癥學的特色
    中醫內科急癥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實踐經驗為基礎,多種綜合療法為特色的一門臨床急救學科。
    中醫內科急癥學是中醫內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其他臨床各科急癥學共同組成中醫急癥學。
    中醫內科急癥學的形成和發展是隨著祖國醫學同步發展的,在歷代醫學典籍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有關急癥的理論、診治經驗、急救技術方藥、典型案例。
    一方面,中醫內科急癥的診療,必須以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診療體繫為主導,纔能將行之有效的診療經驗應用於醫療實踐。
    另一方面,內病外治的多種療法,局部治療所起的整體效應,新的劑型和給藥途徑,對內科急癥的救治,充分體現了綜合治療的特色和優勢,符合簡、便、驗的要求,有利於提高治療急癥的效果。
    三、繼承發展中醫急癥醫學是振興中醫藥學的關鍵
    近百年來,西醫傳入我國,由於社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證,反而趨向萎縮,中醫治療急癥的陣地也日趨縮小,中醫治療急癥的寶貴經驗漸致湮沒,在人們思想中長期形成了“西醫治療急性病,中醫治療慢性病”的印像。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的中醫政策的逐步落實,中醫事業的復蘇和發展,中醫治療急癥已被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
    五十餘年來,全國各地中醫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治療急癥有很好的療效,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和潛在優勢,在某些方面,還可以與西醫學互補不足。如內科方面對病毒感染類急性病證、重癥肝炎、冠心病等的治療就有它的長處。為此,我們首先要樹立信心和決心,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纔能把萎縮了的中醫急癥診療重新振興起來,改變那種所謂“中醫人纔不能適應社會醫療實際需要,因而必須以西代中纔能具備應急能力”的片面錯覺。
    四、發展中醫內科急癥學的思路和方法
    (一)在繼承中求發展,在實踐中再創新
    繼承是基礎,發展是目的,我們必須重視歷代中醫對急癥醫學積累的成果,繼承挖掘整理有關急癥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急救方藥和急救技術,這樣纔能有助於繫統學習掌握應用於臨床實際。
    堅持應用中醫理論指導急癥實踐,既是保證療效的基礎,同時通過實踐又可轉過來發展提高中醫急癥理論;進一步得到創新,以至突破,總結一套行之有效的診療規律。為此,我們必須把“辨證救治”與“辨病救治”(指中西醫)相結合,傳統的中醫診查與現代檢驗手段相結合,臨床實踐與實驗研究相結合,現代通用性基礎治療與中醫特異性療法相結合,逐步使中醫內科急癥學不斷得到充實、完善,上升到時代的水平。
    (二)以癥帶病,病證結合,揚我所長,化短為長
    急癥是多種疾病危重情況下的共有表現,原發疾病雖有多端,但一旦出現同一急癥時,其病理特點與“辨證救治”規律往往相同。為此,通過對某一急癥的診療,可以帶動許多與其相關疾病的應急處理。若能在此基礎上,同時注意“辨病救治”的特異性治療,就能達到病證結合,縱橫聯繫,逐步制定內科急癥的病證診療常規。
    與此同時,在病證選擇上,還應權衡中西醫學之間的長短,揚我之長,選準突破口,通過重點帶動一般,不斷充實提高,進而逐步攻克自身之短,化短為長,決不能永久停止在一個水平上。
    (三)醫藥結合,多劑型並舉,多途徑給藥,多療法配套
    開展中醫內科急癥的治療和研究,必須醫藥結合,同步加強,克服當前中藥跟不上醫療需要的狀況,一方面大力挖掘傳統的中藥應急制劑,一方面解決劑型單調、不能適應急癥要求的落後現像,遵循辨證論治要求,研制多類劑型,如針劑、合劑、衝劑、栓劑、片劑、舌下含化劑、氣霧劑等;釆取多途徑給藥,避免單一口服難以速效,無法解決急危患者的給藥問題,如注射、鼻、霧化吸入、灌腸、貼敷等,並由此發現新用途,擴大適應範圍,提高治療急癥的療效。此外,多種療法和急救技術的綜合應用,也是加強搶救手段,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如針灸、撥火罐、放血、刮痧、捏脊、外敷、吹鼻、煙熏等。
    總之,中醫對急癥的治療,有一定的基礎,具備潛在的優勢,但發展緩慢,還不能適應客觀的需要。重視急癥的開拓,是振興中醫的關鍵所在,我們一定要勇於實踐,大膽探索,加強繼承,不斷創新,促使各個臨床學科的急癥同步發展,形成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


    章  中醫內科急癥學基礎


    急癥雖然起病急驟、病勢危急、變化多端、證情復雜,但其發生發展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隻要掌握其基本規律,緊緊抓住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知常達變,就可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提高中醫急癥的診療水平。


    節  急癥的基本特點
    急癥的各個病證,雖然涉及多髒器、多繫統,但在發生、發展、轉歸方面有其共同的特點和內在聯繫。
    一、大實大虛,邪正消長多變
    急癥均以起病卒暴,來勢兇猛為特征。其發生因邪氣過盛,襲擊人體以致突然發病;或因內傷久病,積漸加重,卒然突變而致。發病之時,邪勢迅猛,正氣奮起抗邪,邪正劇烈相爭,但旋即耗傷正氣,正不勝邪,形成邪盛正衰的局面,由於正邪力量消長轉化快速,因此病情勢急多變,轉瞬之間即可發生傳變。如疫斑熱(出血熱),因外感瘟疫熱毒致病,由於邪毒熾盛,初起即見衛氣同病,並迅即波及營分,內陷營血、心包,進一步發展可見陰傷氣耗、陰竭陽亡等厥脫危候,其發生往往在數小時或數日內。
    在病變過程中,邪盛與正衰常常互為因果,故多表現大實大虛的特點,即邪氣的亢盛和正氣的虛衰每易發展到。出現邪實內閉、正虛外脫的變局。其中外感、內傷所致者又有不同。外感急癥,初起以邪實為主,但因邪毒致病力強,傳變迅速,正不敵邪,進而導致正氣耗傷,病情迅速由實至虛,或表現為虛實夾雜。如血證往往開始為火盛氣逆,血熱妄行,出血之後,則可導致陰血虧虛,或因火盛傷陰,演變為陰虛火旺證,若陰虛火炎動血,反復發作,或血熱妄行,出血暴湧量多,血去氣傷,或氣隨血脫,則可轉為氣虛、陽衰證。內傷急癥,多在久患痼疾,髒腑氣血陰陽虧損基礎上,復加某種誘因導致病情卒然發作,出現氣滯、血瘀、水停、痰聚、生風、釀毒諸變,這些病理因素,或助邪、或傷正,導致陰陽失調,氣機逆亂,髒腑衰竭。表現因虛致實,虛實並見的特點。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由心之氣血陰陽虧虛而起,久之血脈瘀阻,水飲內停,以致心之陽氣困遏,終出現多髒俱損,脾腎陽衰、肺氣閉絕、心陽欲脫等危候。
    二、多髒同病,但有主次先後
    急癥的發生,不論因於外感或是內傷,其表現不論主要是邪盛或是正衰,病理關鍵都在於髒腑實質和功能受到嚴重損害,而且多非一髒一腑為病,病變往往涉及多個層次、多個髒腑,由於病的特異性,首犯部位不同,所病髒腑亦有先後主次之別。如暴喘的病變過程涉及肺、心、腎等多個髒器,但總以肺氣上逆為主證,病變主髒在肺,同時因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心脈上通於肺,病則互為因果,故與心、腎亦有密切關繫,後期可因肺不主氣、腎不納氣、命門火衰、心陽失用導致喘脫。
    此外,基於髒腑之間的生克制約關繫,在病理情況下,極易傳及相關髒腑,如表裡相傳(胃病傳脾等)、母子相傳(腎病及肝等)、乘侮相傳(肝病及脾等)。或因某一髒腑功能失調產生的病理產物,損傷其他髒腑而致病,如水邪凌心犯肺、痰瘀蒙蔽心腦神機等。由於各種疾病的病邪性質不同,其主病髒腑,病理傳變亦有不同。如急性腎衰竭發病是因疫毒犯腎所致。病理表現為熱毒、瘀毒、水毒蘊結下焦,在病理演變過程中,“三毒”可影響三焦氣化,又內犯五髒,表現為凌心、犯肺、侮脾逆胃、傷肝等候,病變由腎而及三焦、心、肺、脾、胃、肝髒。而急黃病因是濕熱瘀毒蘊結肝膽,繼則內陷心肝而出現神昏痙厥;阻滯氣機、脾失轉輸、水濕內停,可成臌脹;壅遏腎氣、腎失司化,可成癃閉。病變首在肝膽,然後影響及脾胃、心、腎。
    三、多病同證,但又同中有異
    “證”是疾病多個癥狀的綜合征像,是病變過程中某一特定階段的病機概括,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有相同的病理環節,即相同的病機,出現同一種證,故可異病同治。而對急癥的救治,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任何一種疾病都有其根本矛盾及特殊發展規律,疾病的病理變化,終究受到疾病本身內在根本矛盾的影響,而顯示出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異病同證,也隻是在異的基礎上的相同,隨著原發病的不同,其發生、發展、預後均有很大差別,表現同中有異。如昏迷、中暑這兩個不同的病癥,在病變過程中都可出現熱閉心包證,並均可因熱邪內陷、耗氣傷陰,出現陰竭陽亡證。但昏迷由外感、內傷多種疾病導致,其癥候表現除昏迷外,有原發病的特異癥狀,治療除開竅醒腦,啟閉蘇神以外,還當針對發病原因釆取相應治法,其預後亦因病而異。而中暑則因感受暑邪致病,暑為陽邪,發病多有高熱、煩躁等癥,重者可因氣陰耗傷而出現虛脫危候。治療重在清熱解暑、益氣養陰,暑熱得清、氣陰來復則病自愈。為此,必須重視同中求異,結合病的特異性處理,纔能有助於提高救治急癥的療效。


    第二節  急癥的病機要點
    急癥的病機要點主要表現為內外合邪;病理因素以風、火、痰、瘀、毒為主導;病性多實,常見虛實夾雜;多證相關;若邪實機閉,進而邪陷正虛,可由閉轉脫。
    一、內外合邪,每多因果夾雜
    急癥病重勢急,病因繁雜,然不外內、外兩端。
    外感急癥多因感受六淫或溫疫熱毒所致。內傷急癥,多因髒腑功能失調而變生,如痰濁、水飲、瘀血,以及內生風、火、毒等。它們進一步作用於人體,成為重要的致病因素。
    在急癥發病中,內、外病邪並非單獨致病,而多內外合邪,因果夾雜為患。因外感邪氣與內生病邪具有“同氣相召”的特性,而致內外相應。例如,外感風溫熱毒、熱毒熾盛,可以燔灼肝經,煽動肝風,風火外邪與內生肝風同氣相召,風火相煽,導致昏閉、痙厥之變。
    內傷急癥繫慢性久病積漸加重,發展到一定程度,重要髒器受損,氣血陰陽逆亂,卒然突變而成。內傷病之所以卒然突變發生急癥,可由感受外邪觸發引起,即外邪作為誘發因素引動內邪,令邪氣猖獗,發生劇變。如卒中每因外風引動內風;真心痛,存在著心脈不利、氣機郁滯的病理基礎,可因氣候寒冷、寒邪痺阻心脈,所謂“大寒犯心”,而加重氣滯血瘀、心脈閉塞,誘發心胸劇痛。
    內外病邪夾雜合病者,多見於素有宿疾,復感外邪所致之急癥。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在心悸、胸痺、咳喘、水腫等病癥基礎上發生。心之陰陽氣血虧損,營運無力,痰濁、水濕、瘀血病邪內生,久稽不化。復感外邪,邪犯肺衛,肺之治節不行,累及於心,則心衰發作。
    二、病理因素責之風火(熱)痰瘀,並可轉化並見
    內科急癥無論外感或內傷,病機如何錯綜復雜多變,但在發病中起重要主導作用的病理因素為風、火(熱)、痰(濕、濁、飲、水皆為同源之物)、瘀,四者之間常可相互轉化,出現多種病理因素之間的兼夾並見,且尤以風火為首要。
    風火同氣,皆為陽邪。風性善行數變,“風勝則動”,故致病多快,病變部位廣泛不定,且為“外感六淫”之首,每多兼夾他邪傷人;火為熱之極,故火熱為病發病亦快,變化較多,病勢較重。而外感之邪,又每可致“五氣化火”。若風與火兩陽相合,則為病更烈。風助火勢,火動生風,風火相煽,相互轉化,互為因果,加劇病情。如昏閉卒中、痙厥抽搐、動血出血、高熱中暑等急重危證均直接與風火病邪有關。可見風火是急癥致病因素中為重要的病理因素,風火邪氣的特性,決定了急癥病機的易變、速變、多變。
    急癥中瘀、痰、飲(水)、濕(濁)等病邪的形成也多與風火有因果聯繫及轉化關繫。如邪熱亢盛,血液受熱煎熬,膠凝成瘀,則瘀熱互結。火熱煉津蒸液,則津凝成痰;痰郁化火,可致痰熱互結,所謂“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風動痰升,內風挾痰,上蒙清竅、橫竄經絡,則見風痰征像。水(津)血同源,痰瘀相關,因痰生瘀者,痰濁阻滯脈道,妨礙血行,則氣阻血滯成瘀。因瘀生痰者,因瘀阻脈道,水津失其輸布,則聚而成痰,或瘀阻水停。濕熱濁瘀互結,阻遏氣機,三焦氣化失宣,肺脾腎功能失調,而使水毒內生,上逆凌心犯肺,下則腎失司化。
    三、邪盛釀毒,毒邪性質多端,外受、內生有別
    急癥多毒,毒是諸多病邪的進一步發展。邪盛生毒,毒必兼邪,無論其性質為何,均可概稱為“毒邪”。毒邪致病具有發病急驟、來勢兇猛、傳變迅速、極易內陷的特點,而使病情危重難治,變化多端。如毒能生熱,熱毒內陷心肝,擾及心神,引動肝風,可致昏閉、抽搐;毒熱內陷營血,耗血動血,可致吐衄出血。
    毒邪既可從外感受,也可由內而生。外感之毒主要是指多種特殊的致病因子。如《素問·刺法論》“避其毒氣”,《傷寒例》“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其所指的“毒”,是天地間偏盛之氣釀化而成的一種致病物質,其侵犯人體,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對髒腑組織有一定的定位性,病程發展有一定的規律性。同時由於毒邪致病多與六淫、癘氣為伍,邪盛釀毒,“毒寓於邪”“毒隨邪入”,因而表現出毒邪不同的屬性,如風毒、熱毒、暑毒、火毒、濕毒、寒毒、疫毒等。提示毒邪還寓有病機、病性概念,可以作為證候屬性的概括。
    內生之毒是在疾病發展演變過程中,由髒腑功能失調,風、火、痰、瘀等多種病理因素所釀生,常見的如風毒、熱毒、火毒、濕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質多端,且可交錯為患,使多個髒器發生實質性損害,功能嚴重失調,並成為影響疾病順逆轉歸的決定性因素。
    內外毒邪的交互影響,又可進一步加重病情的發展。如疫斑熱,繫感受溫熱疫毒所致,熱毒傳變入裡,火熱煎熬,熱與血結,瘀熱在裡,血毒內生。血毒既成,瘀熱壅阻下焦,腎和膀胱氣化不利,小便不通,水毒內生。從而導致外感之熱毒與內生之血毒、水毒錯雜為患。病初以熱毒、瘀毒為主,繼則以瘀毒、水毒為要,三毒貫穿於疾病的全過程,故其病情兇險,常可危及生命。
    四、邪實機閉是陰竭陽脫、氣血消亡的基礎
    邪實機閉是指急癥病程中,體內毒邪壅盛,導致周身陰陽氣血澀滯,氣機閉阻不通,升降滯塞,多髒受累,甚至神機失用,表現閉實危候,證情險變叢生,若能及時準確治療,可使邪祛毒解正復,扭轉危像;如邪陷正虛,正不勝邪,可見內閉外脫,進而正氣潰敗,陰竭陽脫,氣血消亡。
    亡陰為亡陽之漸。亡陰多為高熱急劇而大量的出汗、吐瀉、失血或久病耗傷陰血所致。由於陰陽互根,陰亡則陽氣無所依附而散越,故亡陰繼之發生亡陽。亡陽既可由陰竭陽無所附所致,也可因邪盛驟傷陽氣致脫。
    急癥中出現的氣脫和血脫,也多交互並見。因血以氣為本,氣以血為養,氣非血不和。久病或邪盛耗氣,則氣不生血,氣不攝血,氣衰血虧,而邪毒耗血動血,大量的出血可使氣無所附,血少氣虛,氣隨血脫。
    氣為陽化,血屬陰類,氣賴血附,血賴氣生。故陰陽氣血消亡大虛證候每可相互並見,還常和風、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相關,虛實之間互為兼夾。如某些外感急性重病,由於熱毒深重,劫奪陰液,耗傷正氣,而致氣陰不足,發生熱厥氣脫、內閉外脫證。若熱毒深陷,陰津耗竭,則發生亡陰之變,甚至寒厥陽亡、陰竭陽脫。內傷久病,積漸突變,內生諸邪,傷陰損液,耗氣傷血,陽氣衰微,陰血耗竭,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則可出現脫證。
    五、病性多實,但常虛實夾雜
    急癥發病急暴,病重勢急,故病性多實。尤其是外感急癥,病程短暫,邪氣偏盛,更多屬實。如急黃繫外感溫疫熱毒,內傷飲食不節所致,以邪毒過強為主要矛盾方面,得病後可迅速傳變,波及營血、內陷心肝,引動肝風,彌漫三焦,病性以邪毒熾盛之邪實為主。由於熱毒深重,邪氣過盛,正虛邪陷,陰傷氣耗,因實致虛,則可形成邪實內閉,正虛外脫之虛實夾雜(內閉外脫)證候,甚至由閉轉脫。
    急癥屬內傷久病、卒然突變者,多為在髒腑精氣虧虛的基礎上,復加飲食失調、七情勞倦、房室過度,或復感外邪,正不敵邪,髒腑功能失調,痰飲、水濕、瘀血等邪內生,因虛致實,由實生變。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性質以虛為主,表現為氣血陰陽虧虛,心氣不足,氣陰兩傷,重者陽氣虧耗,乃至虛陽欲脫。由於心不運血而致留瘀;“血不利則為水”,心脾腎陽氣虧虛,亦可致水邪泛溢,使血瘀、水飲內停。若再感受外邪,或情志刺激,可使心陽(氣)更為困遏,鼓動無力,血脈不運,正虛邪實互為因果,促使疾病演變發展。
    六、病機之間的演變轉化,可致多證相關
    急癥常見的多種病證雖可單獨出現,但亦常演變轉化,多證相關。如高熱與痙厥、昏迷,暴喘與厥脫等每多兼夾合並,同時出現。造成多證相關的根本原因,在於急癥多種病證的發生,均與風、火、痰、瘀、毒這5種病理因素有密切關繫,正是由於這些病理因素的演變轉化,而使急癥多種病證之間相互關聯。
    如風邪致病主要表現為痙厥,若屬熱毒熾盛,火動風生、熱極生風,則與外感高熱(疫斑熱、中暑)互為因果;如風熱灼津成痰,熱毒痰飲瘀肺,可致暴喘;火盛氣逆,或絡熱血瘀,可以動血出血;熱毒血瘀或瘀阻氣滯,可成為卒痛的病理基礎;若熱與濕合,濕熱傷中,可致急性吐瀉;濕熱釀毒,發為急黃;熱毒、瘀毒、水毒壅阻下焦,氣化失司,可致癃閉(急性腎衰竭);痰瘀、水飲凌心,耗氣傷陰損陽,可發生心力衰竭;邪實機閉,正不勝邪,邪陷正虛,陰竭陽亡,多成厥脫之變。
    從上可知,多種病證的病性皆始於實,但邪毒過盛,正氣不支,則可進一步內陷,使氣血陰陽耗竭,而轉為大實大虛,或大虛之候,發生脫變。如疫斑熱,熱毒內陷,陽氣被遏,不能透達四末,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熱深厥深,可見熱厥證。熱毒過盛,劫奪津液,耗傷正氣,而致氣陰兩傷,由閉轉脫,進一步發展為氣陰耗脫,甚至陰傷及陽,正虛陽亡(低血壓性休克)。暑必傷氣,熱易傷陰,中暑重癥可因氣陰耗竭,熱厥轉脫。昏迷多屬邪實竅閉所致,但若昏迷過深,正不勝邪,髒氣衰敗,津傷液竭,氣脫陽亡,也可見內閉外脫,並由閉轉脫。急性吐瀉,吐利頻劇,或高熱大量出汗,津氣耗傷,可因傷陰亡陽而轉為脫證。急性大出血,多由氣火亢盛,迫血妄行所致,但血出陰傷,氣隨血脫,可轉為氣脫血脫,乃至陰竭陽脫。暴喘熱毒痰飲瘀肺,病及心腎,可致氣機升降失司,發為喘脫。真心痛因心脈閉塞,心體受損,心不運血,神明失司,也可發生陰竭陽亡,而為厥脫。心力衰竭嚴重者可見脾腎陽衰,肺氣閉絕,心陽欲脫危候。由此可見,脫證是多種急性病證的危重轉歸,多為由實轉虛、由閉轉脫,且與風、火、痰、瘀、毒等病邪轉化兼夾,致多證相關。


    第三節  急癥的辨證要點
    急癥的證,是機體在內外平衡失調的病理狀態下,反映於臨床的危急證候,它不是孤立的臨床癥狀,而是概括了急癥的病因病機、病勢發展和正邪消長的臨床綜合診斷。辨證是立法的前提和依據,臨證隻有抓住了辨證要點,依據內科急癥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審證求因,分清標本虛實,把握病變部位及傳變規律,確定病因、病性,纔能準確地明辨證候,以指導臨床施治。
    —、辨外感與內傷
    內科急癥臨床一般常見為外感急癥和內傷急癥兩類。
    外感急癥由感受六淫疫毒之邪,邪正劇烈交爭所致。誠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雲:“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生之變也。”雖然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病邪的差別,但外感急癥總以病邪外入,相繼傳裡為發病規律,通常可按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而內科急癥的多個病證又宜按八綱、髒腑結合病因病機辨證。外感所致者每以熱病居多,其中以高熱為主癥,貫穿於衛氣營血各個階段之中,亦可因陽熱熾盛,耗傷陰津,而使變證峰起,出現痙、厥、閉、脫,或挾風、動血諸患。如中暑病因外感暑熱,初為暑郁肌表,汗洩不暢,旋即由表入裡,因暑熱熾盛,邪犯心營,由高熱而至昏迷,若熱極生風,可見痙厥,耗氣傷陰,則由厥轉脫。
    內傷急癥因久患痼疾,髒腑已損,精氣虧耗,復加各種誘發因素,更加戕伐正氣而積漸加重所致。是在髒腑陰陽氣血失調的基礎上,內生風火、水濕、痰瘀等病理因素,使病情由輕而重,由緩而急。但無外邪內陷、病勢進退的傳變規律,病情輕重主要視受病髒腑的虛實變化及氣機逆亂的程度,辨證應以髒腑為中心,重視病理因素的作用。髒腑功能失調,影響氣機的升降出入,則邪從內生,導致氣滯、痰阻、水泛、血瘀、濁毒內攻,進而氣機逆亂,出現多種危候。如水不涵木,肝陽暴張,風火上擾,氣血隨之上衝於腦,瘀阻腦竅,則見神昏、抽搐;肺氣衰竭,痰濁壅肺,呼吸之氣不得升降出入,則喘急欲脫。
    具體而言,外感與內傷可從病史、發病形式、病程、傳變規律等方面來辨。外感急癥為新病,病起急暴,病程短,大多有短暫的衛表證候,以實證為主,如中暑、急黃、疫斑熱、高熱、急性吐瀉等為外感所致;內傷急癥有原發病可査,是慢性疾病的積漸突變,病程較長,無表證,往往表現為虛實錯雜,如真心痛、心力衰竭等。但外感急癥也可因素體虧虛或邪盛傷正,而表現出虛的一面,內傷急癥更可因感受外邪,而使病情加重,故外感與內傷常常相互關聯。
    由於外感、內生之邪常可錯雜為患,臨床必須分清因果主次。抓住主要矛盾,采取相應措施。這與認識疾病的特性,控制病情發展,提高救治效果密切相關。
    二、辨髒腑病位
    急癥病變涉及多髒器,在病情發展過程中,雖常多髒關聯,但主病之髒腑尚有先後主次之別,故臨證需根據患者的證候表現,明辨髒腑病位。若出現心悸怔忡、心胸悶痛、唇舌青紫、神昏譫語、汗出肢冷、脈結代或微細欲絕,為病位在心;見頭暈頭痛、面紅目赤、兩脅脹痛、肢攣抽搐、牙關緊閉、口角流涎,舌體歪斜、脈弦,則病在肝;見脕腹脹滿、目黃身黃、食少納獃、嘔惡呃逆、大便稀溏或便結,則病在脾胃;見呼吸氣喘、張口抬肩、喉中痰鳴、不能平臥或呼吸時斷時續、咳聲低微,為病位在肺;見周身浮腫、尿少尿閉、氣短喘逆、動則喘甚、面色白,為病位在腎。在辨病變主髒的同時,還需辨病變相關的髒腑。如急性腎衰竭的臨床主癥是少尿、尿閉、浮腫,但可兼有惡心嘔吐、心悸、喘促、神昏、抽搐等癥,故其病變主髒在腎,且與脾(胃)、心、肝等髒腑相關。此外,應重點審其累及髒腑之虛實及相關髒腑的病變輕重。
    三、辨病理因素
    風、火、痰、瘀、毒是內科急癥病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病理因素。不同的病證在不同的階段,其主要病理因素既各有不同,但又每多相兼為患,臨證須詳辨細審。風勝則見抽搐、手足蠕動、角弓反張、口眼斜,肢體不遂。火盛則見身熱、渴飲、面紅目赤、身發斑疹、狂躁妄動。如風火相煽則高熱、抽搐並見。痰之為病尤為廣泛,性質多端,病涉多髒,而在急癥中,主要常與風火相兼為患,如風痰內閉則卒然昏暈厥僕,痰涎壅盛;風痰入絡則肢體不遂,癱瘓麻木,拘急疼痛。痰火擾心,則見神昏譫語、面赤狂躁不安;痰熱壅肺,可見喘急氣粗、胸中煩熱。若瘀血阻滯,可見刺痛、痛處不移、拒按或出血、面色晦暗、舌暗紫有瘀點瘀斑、脈澀,臨床常可因瘀阻部位不同而出現相應的證候。如痰瘀阻肺,則見咳喘胸悶、胸痛、面唇青紫。毒邪致病多與他邪相兼,若高熱、神昏、斑疹紫黑,為熱毒深重;尿少、尿閉、煩躁、嘔逆,為水毒為患;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躁擾煩亂、四肢逆冷,為寒毒內閉;起病急暴、交相傳染,為疫毒致病。
    四、辨標本主次
    標本是指疾病主次本末和病情緩急的情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臨證之際,貴在靈活,切不可化。因急癥發病急驟,變化迅速,病情危重,預後兇險,故分清多層次的標本關繫,有利於把握救治的時機,分析和解決突出的危急證候,使臨床治療盡快顯示出急救的效應。
    標本主次是急癥辨證的重要環節,內科急癥可從邪正虛實、原發病與繼發病、原發病因與誘因、主癥與兼癥等方面來辨識。一般而言,邪實為標,正虛為本;繼發病為標,原發病為本;兼癥為標,主癥為本;癥狀為標,病因為本;病急為標,勢緩為本。從臨床實際來看,急癥往往標急於本,以邪實標急為主,多因外感之邪的亢盛,或內生之邪的肆虐而致急危。如中暑總以暑熱熾盛為主,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昏、高熱、神昏、抽搐;宿患喘疾者,可因痰濁、水飲、瘀血壅阻於肺,肺痺不用,氣失升降而致暴喘。再如厥脫之證,因邪毒內陷表現熱深厥深,其熱毒為本,厥逆為標,以標急為主。此外,必須強調急癥的辨證主要是依據病情的緩急輕重而定標本主次,內傷急癥亦可因久病髒腑陰陽氣血衰敗,積漸突變,陰陽之氣不能相互維繫,每見亡陰、亡陽的危急證候,表現因本虛而致標急者。
    五、辨病勢傳變與順逆
    傳變是邪正消長的病理變化。疾病的發展凡按特定的規律有序相傳者,謂之順傳,反之即為逆傳。病勢的傳變主要與正氣之強弱、邪氣之輕重、始病部位之深淺、治療是否得當等因素有關,而病勢的逆傳是由於邪氣過盛或正氣甚虛。急癥的傳變尤為迅速、復雜,往往頃刻之間,危在旦夕,故了解、掌握急癥傳變的規律,有利於及時、準確地判斷和處理各種急速出現的逆證、變證,阻斷病勢的發展,使患者轉危為安。
    外感急癥之熱病,多見衛氣營血、六經、三焦傳變,在一般情況下,依序順傳,病邪由淺入深,此時邪氣不劇,正氣尚能與之相爭,若邪氣亢烈,正氣耗傷,病邪內陷,可致逆傳。如溫熱病邪直陷營血,內閉心包,病初即見高熱神昏、動風出血,亦可因邪熱下劫腎陰,陰不涵陽,心陽浮越,導致陰竭陽脫。
    內傷急癥病變深及髒腑,其傳變與外感急癥截然不同,表現為髒腑相傳。順傳者按髒腑表裡、生克、乘侮的規律;逆傳者則因正氣衰憊,髒腑陰陽氣血逆亂,正邪力量對比懸殊,病理產物叢生,外邪引動內邪,導致多髒腑受損,病情急劇演變、加重。如真心痛多在胸陽不振、痰濁瘀血痺阻的基礎上,復加大寒犯心發病,重癥患者可因心脈驟然閉塞,使病變涉及肺、腎、脾諸髒,因正氣敗絕而見陰竭陽亡之候。
    六、辨證與辨病
    辨證與辨病是認識疾病的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辨證著重於對疾病臨床表現及其動態變化的綜合認識,揭示其處於某一階段的主要矛盾,具有較強的個性,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辨病著重於對疾病病理變化全過程的認識,分析其基本矛盾,把握疾病的重點和關鍵。病證結合的診斷是以縱橫交叉的模式反映疾病的本質和發展過程的各個階段。注意辨證與辨病的結合是急癥救治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首先必須明確中醫學也有自身的病名診斷,是依據四診認證、辨病,分析內在病理變化,反映病的特異性及其發展、轉歸,為施治提供依據。在內科急癥中有中暑、厥脫、疫斑熱等,但這與西醫學的辨病又有不同,它既要分析某個病的共性及基本規律,又要結合個體及臨床表現辨別不同的證候,如中暑總由暑熱致病,又常見暑熱內燔、暑熱動風等多類證候,治療亦同中有異。可見,中醫學的辨病與辨證有相互補充的關繫,對立法處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辨病的另一層含義是西醫學的病名診斷。不同的疾病有其特殊的病理基礎和病機特點,辨病有助於識別不同疾病的特異性,深化辨證,結合辨證,還能幫助分析和解決疾病發展過程中突出的危急矛盾。因此,病證結合的診斷方法,有利於更全面、準確地認識疾病,提高中醫藥的救治水平。如對於急性腎衰竭的辨證,在明確“疫毒犯腎,毒瘀壅阻下焦”病機特點的基礎上,必須把握瘀熱水結、水熱互結、濕熱壅滯等不同證候的辨證要領。總之,臨證需注意辨證與辨病的有機結合,而以辨證為主導,纔能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不致生搬硬套,以西醫替代中醫。


    第四節  急癥的治療原則
    急癥起病急驟,病情危重,癥情復雜,變化迅速,救治的全部目的在於及時有效地控制病情,糾正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改變,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急癥的治療當著眼於“急”和“救”,針對當前危急、突出的病證,分清標本、逆從,采用多種治療方法和手段,多途徑、多渠道綜合治療,力緩其急,防傳杜變,力求轉危為安。
    一、急則治標
    “急則治其標”意指急者先治,以緩其急,這是中醫學的一條基本治療原則。在急癥領域“急則治標”則更有其獨特的指導意義,急診起病急暴,或久病突變,變化迅速,病情復雜,必須立即采取急救處理,切斷兇、逆、險、危的致病環節。這裡的“標”即是指那些危及生命的緊急病理狀態,如神志昏迷、四肢厥冷、氣息微弱欲絕、出血不止等,如果不能迅速改變這種危像,患者就有生命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急診搶救的首要任務是,采取一切應急措施,迅速緩解危像,阻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為其他後續治療贏得時間,待危像緩解後,再根據原發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如高熱中暑,卒然昏倒,當急予通關開竅,蘇醒其神志,然後再予清暑養陰以治其本。又如急性大出血,首當止血,血止後方可進一步辨治。
    需要明確的是,雖然在急癥救治過程中治標多以祛邪為主,但不可簡單地將治標與祛邪等同起來,當正虛陰竭陽亡時,救陰回陽固脫便是“急則治標”。因此這裡的“治標”重在救急。
    二、綜合救治
    由於急癥起病急、變化快,病情復雜,單用一法一方,難以奏效。必須采取綜合搶救措施,集各種治療之長,內服與外治相結合,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相結合,傳統搶救技術與現代搶救措施相結合,纔能提高救治的療效。
    千百年來,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摸索出了大量救治急危重癥的方法與手段,如各種急救藥物(丸、散、丹、液)的內服,藥物敷貼、熏洗、灌腸、(xiù)鼻等外治,以及針灸、放血、刮痧、捏脊、探吐等等。近年來,隨著醫藥事業的發展,又研制了中藥霧化劑、舌下含化劑、靜脈注射劑等,為急診搶救增添了新的劑型和給藥途徑。由於各種療法具有不同的特點與適應證,如刮痧、針灸使用器械簡便,施治迅速;鼻法開竅醒神通關尤靈;探吐法有利於盡快去除消化道內的有毒物質;靜脈給藥能使藥物迅速通達全身。因此,在臨床應力求內外結合,多途徑、多療法綜合救治,以迅速取效。如治療厥脫,釆用針刺、鼻、吸氧、輸液、靜脈給藥、鼻飼灌藥等數種療法同時進行,可有利於迅速扭轉危像。
    三、證病合治
    急癥是多種疾病危重情況下的共有表現,原發疾病雖有多端,但一旦出現某一急癥,其病理特點,“辨證救治”規律往往是共同的,因此我們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與優勢,牢牢把握病機變化,法隨證立,藥隨法出。同時必須認識到,在基本病理機制相同的前提下,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的特異性,故治療時既要遵從基本大法,還當根據不同疾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如厥脫,無論外感所致,還是內傷所成,一旦形成“厥脫”危候,其共有的病理表現為“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氣血逆亂”,甚至“陰陽離絕”,對此調氣血、和陰陽、扶正固脫便為基本大法。但外感溫熱疫毒之邪所致者,在抗厥救脫的同時,還應清解熱毒,若血脈瘀阻之厥心痛,則應兼與行氣活血通脈。實踐證明,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證病合治,是發揚中醫藥特色,提高療效的關鍵所在。
    四、祛邪扶正
    祛邪扶正是中醫學的基本治療原則之一。祛邪,意在消除致病因素,保護正氣;扶正,旨在扶助正氣,以利祛邪。正邪消長是判斷急癥病勢發展的重要標志,急癥病變特點與一般內科疾病有所不同,往往表現為邪氣愈盛,正氣愈損,虛實錯雜。因此在治療上必須詳審邪正的主次,虛實的多少,針對病機的動態變化,注意把握祛邪與扶正的關繫,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邪實標急者,以祛邪為主,邪去則正復;正虛欲脫者,宜扶正為主,匡正以祛邪。在邪正交爭激烈,正氣衰竭尚未成為主要矛盾之時,救治應重在祛邪,祛邪就是扶正,隻有及時祛除標邪,纔能防止正氣的進一步耗傷,決不可姑息養奸;即使正虛欲脫,扶正之中亦應不忘祛邪,這是積極的治療策略,因為當諸多急癥發展至正虛外脫時,扶正救脫雖為要務,但此時救治已難,故多數情況下,均應以祛除標邪為主。如真心痛之溫陽散寒止痛,昏迷的開竅醒神,厥脫的行氣活血均為此意。某些急癥患者,即有因邪實機閉而亡,始終無明顯正虛外脫過程者。
    五、防傳杜變
    傳變迅速是急癥的主要特點,往往在極短時間內,便可發生一繫列嚴重病理演變,在治療時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根據不同疾病的特點,預見其可能發生的傳變,采取相應的措施,阻斷病情的發展。外感急癥,多由溫熱邪毒入侵所致,常有發病初起即內陷營血、逆傳心包的變證;內傷急癥,多由髒腑氣血陰陽發生嚴重失調所致,痙、厥、閉、脫、出血等一繫列危像常先後環生。因此針對急癥的特點,采取防傳杜變的治療措施極為重要。如溫熱病氣分證,通常要求“到氣纔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認為妄投清營之品,涼遏太早,易致邪熱內陷入裡。但臨證又當針對病的特異性處理,方能提高療效。如“疫斑熱”往往初起即現衛氣同病,且多迅速波及營分,表現為“病理中心在氣營”,為此,治療應遵循這個病機特點,到氣就可氣營兩清,在高熱熾盛的同時,隻要見到面紅目赤、肌膚黏膜隱有出血疹點、舌紅等傳營先兆,即應在清氣同時,加入涼營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熱毒進一步內陷。實踐證明清氣涼營法用於“疫斑熱”的初期,能及時控制高熱,中止病情傳變,縮短病程,減少轉證現像,降低死亡率。充分說明把握不同疾病的變化規律,及時有效地防傳杜變是極其重要的。
    六、嚴密監護
    由於急危患者的病情變幻莫測,因此必須嚴密監護和觀察,尤其是主要生命指征的觀察,如神志、呼吸、面色、脈像、尿量、體溫、血壓等,以及疾病主要癥狀、體征的變化,並及時做好記錄,作為救治處理的依據。醫、護人員均應以高度的責任心,相互協作,密切配合,積極做好監護工作。
    對危重患者的觀察項目,由主管醫生開列醫囑,醫護協作,共同完成,並隨時記錄觀察、監護的結果。要重視查對,做出書面和床邊交接班,勤加巡視,尤其對危像先兆的出現,應高度警惕,及時討論和會診,及時合理、準確地采取急救措施。
    此外,在救治過程中,對患者的飲食、生活起居及心理護理也十分重要,如對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血止後的飲食安排,真心痛患者的心理安慰等均應作為重要的治療措施加以考慮。還要重視急癥康復期的監護工作,防止病情反復,前功盡棄。
    必須強調的是,對急癥患者的監護,不可將其視為一般的護理問題看待,主管醫師應隨時了解病情,及時處理。可以這樣說,急癥救治成功與否,與醫、護人員的協作、監護關繫極大,對此,我們應當給予高度重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