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和思想·和的追求(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中醫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嚴世芸、陳麗雲、宋欣陽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基礎理論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4784675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7846759
    作者:嚴世芸、陳麗雲、宋欣陽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1月 

        
        
    "

    編輯推薦

        中醫藥文化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積澱、融合、蘊含、體現著中華傳統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從中醫藥切入,可以*直接、*簡捷、*通暢地進入中華文明之門。中華傳統哲學思想,包括三纔、變易、中和、意像等,在中國的社會學、政治學、天文學、地理學乃至兵學、農學、醫藥學、建築學、星相學、堪輿學之中,都是一以貫之的,這是中華文化的靈魂。“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叢書以中華傳統經典哲學思想為著力點,從三纔、變易、中和、意像四個方面,深入探討中華傳統哲學思想與中醫藥文化的聯繫、滲透與影響,闡述中華傳統哲學思想在中醫藥中的臨床應用,對中醫藥文化的哲學基礎進行繫統的總結與分析。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分為四個部分:中和之哲理、中和之學理、和其不和———中醫學治療原則、中和帶給中醫的思考。本書通過對中和之哲理、學理、中和思想在中醫中的實際應用的闡述,以及對中和與中醫倫理、中醫醫德、中和與平衡等方面的探討,對中和思想與中醫文化的傳承進行全面的研究。

    作者簡介
    嚴世芸,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上海市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召集人,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中醫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上海市衛生改革與發展專家咨詢組成員,上海中醫藥學會會長。為全國名中醫繼承班指導老師,上海市中醫學術發展專家組組長。為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名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名譽客座教授,英國倫敦都市大學榮譽博士,任《辭海》中醫學科主編,《中醫大百科全書養生卷》主編、《中華醫學雜志》編委。為國家*中醫醫史文獻重點(培育)學科、上海市醫史文獻重點學科負責人。曾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

        嚴世芸,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上海市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召集人,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中醫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上海市衛生改革與發展專家咨詢組成員,上海中醫藥學會會長。為全國名中醫繼承班指導老師,上海市中醫學術發展專家組組長。為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名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名譽客座教授,英國倫敦都市大學榮譽博士,任《辭海》中醫學科主編,《中醫大百科全書養生卷》主編、《中華醫學雜志》編委。為國家*中醫醫史文獻重點(培育)學科、上海市醫史文獻重點學科負責人。曾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                


        陳麗雲,教授,醫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長,醫史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史學”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醫學史和中醫藥文化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臨床擅長中醫心血管內科。目前主要參與了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上海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繫研究—中醫優秀文化思想的傳承研究”、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項目(海派中醫流派傳承研究基地) —“丁氏內科臨床傳承研究基地(秦伯未學術思想研究基地)”。作為副主編出版著作和教材多部,擔任《中醫方藥學史》《中外醫學史綱要》、人民衛生出版社全國統編教材《中國醫學史》,以及《海派中醫學術流派精粹》等著作的副主編,先後在核心期刊和科技期刊上發表論文 30 餘篇。                                              


       宋欣陽,副研究員,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國家社科基金2項。                      

    目錄
    章中和之哲理001
    節導論002
    一、 中和溯源002
    二、 尚中和019
    第二節中和為生生020
    一、 樂: 黃鐘大呂奏中和021
    二、 道: 道法自然依中和022
    三、 德: 天地至德順中和025
    四、 性: 發而中節性中和027
    五、 態: 千姿百態繪中和027
    六、 政: 發政施仁鋻中和029
    七、 味: 五味合化品中和031
    第三節中和思想與中醫學035
    一、 中和思想與中醫“天人合一”觀037

    章中和之哲理001
    節導論002
    一、 中和溯源002
    二、 尚中和019
    第二節中和為生生020
    一、 樂: 黃鐘大呂奏中和021
    二、 道: 道法自然依中和022
    三、 德: 天地至德順中和025
    四、 性: 發而中節性中和027
    五、 態: 千姿百態繪中和027
    六、 政: 發政施仁鋻中和029
    七、 味: 五味合化品中和031
    第三節中和思想與中醫學035
    一、 中和思想與中醫“天人合一”觀037
    二、 中和思想與中醫“和諧”思維037
    三、 中和思想與中醫“陰陽五行”理論038
    四、 中和思想與中醫情志觀039


    第二章中和之學理041
    節中和——中醫學的思想原則042
    一、 《內經》天道觀的中和思想042
    二、 《內經》天人觀的中和思想045
    三、 《內經》人事觀中的“和”思想049
    第二節以和為貴——中和思想的生命觀051
    一、 生命起源: 陰陽和合051
    二、 生命存在,三纔通和059
    三、 生命繫統,五行和中066
    四、 生命運動,動中求和074
    第三節能中和者必久壽077
    一、 名有其三,養生亦稱“攝生”“道生”077
    二、 “中和”之醫,養生亦從“中和”而求078
    三、 後世發揮,以“和”而養,派生五支081
    第四節中和的醫德內涵094
    一、 中和之“誠”095
    二、 中和之“正”097
    三、 中和之“仁”099
    四、 中和之“和”102
    五、 “中和”對醫療現狀的啟示104


    第三章和其不和——中醫學治療原則109
    節仲景之“中和”思想110
    一、 仲景對“陰陽自和”的認識111
    二、 活用“和法”,以解六經病邪115
    第二節仲景之後“和法”的演變
    ——以“半表半裡”為主線的外感熱病“和法”演變125
    一、 和解少陽法125
    二、 疏利開達法126
    三、 分消走洩法127
    四、 和解三焦法129
    第三節內傷雜病的“中和法”130
    一、 張景嶽《景嶽全書》之“和法”130
    二、 汪昂《醫方集解》論“和法”131
    三、 戴天章《廣瘟疫論》之“和法”132
    四、 唐容川《血證論》之“和法”133
    五、 程國彭《醫學新悟》與“和法”134


    第四章中和帶給中醫的思考137
    節反思中醫“平衡觀”現像138
    一、 民間與學界的“平衡觀”亂像138
    二、 “平衡”相較於“中和”的局限性139
    三、 “平衡”的中醫內涵解析142
    第二節“中和”是健康的原則與生命的追求146
    一、 “中和”是生命起源與生理基礎的概括146
    二、 “中和”是生命養護的理論原則147
    三、 “中和”是中醫診療疾病的根本原則147
    第三節中醫“中和軸”模型的建構149
    一、 “中和軸”模型的基礎149
    二、 “中和軸”模型的形成152
    三、 “中和軸”模型的意義152


    附錄155

    前言
    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中和”觀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中”字較多見。或以戰陣中的旗幟,標示中心之義;或測量日影,標示時間之義,“中”表達一種合理、適宜的狀態。“和”的字形如莊稼成熟的形態,並產生出聽覺協調、口感調和等義。這正是人們對稼禾成熟、五音調諧、五味調和狀態的追求。“中”“和”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結合起來共同表示一種合理有序的過程及狀態。根據文獻記載,“中”“和”二字在孔子以前都是單獨使用的。“中和”一詞首見於《周禮·大司樂》,而把它們兩者連綴融合成一個哲學名詞、概念或範疇,並賦予其道德本體含義的是《中庸》,其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以後,諸子百家更使“中和”思想成為一個內容豐富的理論體繫。它貫穿於萬物萬事中,影響著我們對事物與世界的認知、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中和”不僅成為我們對生活狀態的追求,也變成一種境界、一種思想狀態、一種準則,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更是一種國人特有的行為方法。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特征性的哲學思想,也成為中華民族固有的價值觀念和崇高理念。

        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中和”觀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中”字較多見。或以戰陣中的旗幟,標示中心之義;或測量日影,標示時間之義,“中”表達一種合理、適宜的狀態。“和”的字形如莊稼成熟的形態,並產生出聽覺協調、口感調和等義。這正是人們對稼禾成熟、五音調諧、五味調和狀態的追求。“中”“和”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結合起來共同表示一種合理有序的過程及狀態。根據文獻記載,“中”“和”二字在孔子以前都是單獨使用的。“中和”一詞首見於《周禮·大司樂》,而把它們兩者連綴融合成一個哲學名詞、概念或範疇,並賦予其道德本體含義的是《中庸》,其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以後,諸子百家更使“中和”思想成為一個內容豐富的理論體繫。它貫穿於萬物萬事中,影響著我們對事物與世界的認知、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中和”不僅成為我們對生活狀態的追求,也變成一種境界、一種思想狀態、一種準則,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更是一種國人特有的行為方法。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特征性的哲學思想,也成為中華民族固有的價值觀念和崇高理念。
        孕育脫胎於傳統文化的中醫學,深受我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與“中和”思想必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中醫“中和”思想,既是對“中和”文化的繼承,也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另一種發展。無論是《黃帝內經》,還是歷代醫家學術思想和理論,都滲透了“中和”的理念,“中和”是中醫學中生命觀的思想起源與追求。人是自然之子,由陰陽二氣交互作用而成,“中和”便是陰陽二氣交互作用孕育而生的。在生命的過程中,則表現為生命觀——精氣神的和諧,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失和則為致病的根本原因,治療的目的在於達到“和諧”。同時,中醫學具有“上醫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崇尚對於生命的養護,認為“允執其中,不偏不倚”纔是養生的大前提,得中和則仁壽康寧,失中和則百病始生,吸收了大量營養的中醫“中和”養生觀,歷經沉澱,思想深邃,實用價值極高,可謂是不可多得的瑰寶。
        中醫對於“中和”的追求,與流行的“平衡”觀念並不簡單相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受某些哲學觀的影響,中醫界逐漸出現了“平衡”的觀點。這種“平衡觀”,把陰陽之間的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協調關繫,生命繫統能保持高度的自穩狀態,誤解為“平衡”。往往習慣於把正常的人體理解為陰陽平衡、氣血平衡,健康就是“平衡”,疾病是一種不平衡,治療就是恢復“平衡”。實際上這種似是而非的表述,並未真正理解“中和”的原理,對於“平衡”,也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理解。
        中醫學在2 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重視“中和”,並把它實現於醫學理論的醫療實踐之中,“中和”是生命起源與生理基礎的概括、生命養護理論和診療疾病的重要原則,也豐富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與思想內涵,指導了中醫學的生命觀、養生觀、治療觀與醫德倫理觀等多個方面,終發展成完整的體繫,成為中醫學之核心準則。同時也大大豐富了中國哲學“中和”的觀念內涵,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理解傳統哲學的入口。在中醫學提倡“守正創新,傳承發展”的今天,我們應深入研究傳統文化,以更好地繼承發展中醫精華。


    編者2019年12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