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瘋狂科學家大本營: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創新秘密
    該商品所屬分類:科普讀物 -> 科普讀物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美〕邁克爾 貝爾菲奧爾(Michael 
    【所屬類別】 圖書  科普讀物  百科知識  探秘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3397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339713
    作者:〔美〕邁克爾?貝爾菲奧爾(Michael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5月 

        
        
    "

    編輯推薦

    萬  鋼︱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

    邬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國傑︱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伯虎︱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中國工程院院士

    懷進鵬︱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曉慶︱中國移動通信公司研究院院長

    劉雲浩、吳建永、杜子德、林潤華等著名學者專家

    《紐約時報》、《大眾科學》、《大眾機械》等國際著名媒體

    ——聯袂推薦!

     
    內容簡介


    美國棒的創意工場不是貝爾實驗室,不是硅谷,也不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而是由五角大樓領導的絕密軍事機構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是由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建立的軍事部門,創建的目的是為了回應蘇聯的太空計劃。


    雖然DARPA屬於政府機構,但是沒有冷冰冰的氛圍和官僚做派,那裡的科學家偏愛牛仔褲和運動鞋。不過他們*的還是在各個領域尋找顛覆性創意。從能源、IT,到航空航天領域,DARPA無時無刻不在為人類制造驚喜。


    本書是次公開DARPA運行模式的著作,從DARPA的創新科技成果——互聯網、全球定位繫統、高超音速飛機、無人駕駛汽車等,到科研項目的管理方法和其歷任領導的行事風格,都做了詳盡的解讀,旨在為讀者揭示,為何DARPA可以長期引領科技創新並不斷地把二十世紀的科學幻想轉變為二十一世紀的技術現實。


    如果你致力於創新產業、從事科研管理、關注前沿科技,或者你對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取之不盡的新能源感興趣,那麼請跟隨本書立刻穿越到未來50年吧!

    作者簡介

    邁克爾·貝爾菲奧爾

    美國著名科技作家、記者、演講家,主要關注前沿科技領域改變遊戲規則的突破性技術,為《紐約時報》、《大眾科學》、《大眾機械》、《新科學家》、《金融時報》、《連線》等世界著名媒體以及新興高科技公司撰寫科技文章。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曾獲得史無前例的采訪權,踏進僅有百分之二的美國人熟知的神秘機構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並參觀了DARPA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研究場所,采訪了那些與DARPA合作或為DARPA工作的科學家、管理者以及政府要員。


    歡迎與作者交流:www.michaelbelfiore.com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推薦序四
    推薦序五
    推薦語
    前言
    章 戰爭的代價
    伊拉克戰爭的代價
    笨重的假胳膊
    林上校
    肌電手臂
    對完美假臂的構想
    實現變革的團隊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推薦序四

    推薦序五

    推薦語

    前言

    章 戰爭的代價

    伊拉克戰爭的代價

    笨重的假胳膊

    林上校

    肌電手臂

    對完美假臂的構想

    實現變革的團隊

    艱難的研發歷程

    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

    同場競技

    讓研發價值化的幕後推手

    第二章  特別項目管理局

    來自寶潔的國防部長

    三軍之爭

    發射人造衛星的價值

    這根“老黃瓜”成功了

    俄國人發射了人類顆人造衛星

    總統的漫長噩夢

    夾縫中誕生的救世主

    借調來的國防部長

    國家的科學顧問

    DARPA的誕生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第三章  星際計算機網絡

    收計算機的垃圾場

    星際計算機網絡

    人機共生的夢想

    世界次互聯網演示

    阿帕網——互聯網之母

    計算機網絡變革

    反戰情緒

    斯坦福研究所的誕生

    度假村般的研究所

    神奇的語音識別項目

    人與機器誰翻譯得更準確

    自學習的個人助手

    未來指揮部

    隻有演示,沒有成品

    漂亮的世俗品

    殺手級應用的會議助手

    第四章  機器人醫生時代即將來臨

    等待

    曲折的研發過程

    轉機

    黃金一分鐘

    初嘗微創手術

    成功

    機器人外科醫生手術室

    外科護理繫統

    戰場上的外科機器人醫生

    太空站中的外科機器人手術繫統

    醫用機器人的未來

    第五章  後座司機

    DARPA的守門人

    莫哈韋沙漠裡的開幕式

    沙漠挑戰賽的由來

    技術需要面向實際

    規則的“動態張力”

    業餘選手的勝利

    德國氣質

    斯汀的失敗

    “老板”的優異表現

    當夢想照進現實

    簡約與技術

    合作無國界

    命運坎坷的斯汀車隊

    場地設計的變化

    參賽車隊的各自遭遇

    關於競賽的種種

    比賽開始

    他們撐到了後

    挑戰賽帶給人們的啟示

    自主駕駛的過去及未來

    第六章  瘋狂創意者的故事

    堅固的大門

    門縫裡的一絲曙光

    開啟DARPA神秘之門

    秘密“金礦”

    偉大來自創意

    美妙的副作用

    特瑟與DARPA的次邂逅

    特瑟時代

    第七章  終極先鋒

    初遇終極先鋒

    終極先鋒的工作原理

    國家航天飛機項目為何失敗

    走出實驗室

    高超音速飛機

    黑燕計劃有變

    A2航天客機的設計

    高超音速技術未來

    第八章  人類能源

    能源不再是戰爭的根源

    新能源研究探索之路

    師生聯手

    分色鏡突破與混合材料

    生物燃料

    挑戰航空燃油

    北達科他那群干巴巴的家伙

    格羅尼沃德發家史

    讓世界更清潔

    能源安全的解決方案

    揭秘能源和環境研究中心

    相信我,這真的是JP-8

    生物燃料搶了我們的糧食

    五花八門的發電機

    發電站的革命

    國家的財富

    注釋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我頭一次知道機器人醫生是源自一本科幻小說。小說的故事發生在一艘進行星際旅行的宇宙飛船上,飛船上的機器人醫生可以使它的使用者接近永生。對於星際旅行來說,這是一項條件,即便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來航行。而現在,我居然親眼看到了機器人醫生的實物,它就蹲在硅谷一個實驗室的角落裡,像一個巨大的機械昆蟲,嘴巴和四肢都栩栩如生,正嚴陣以待地準備在手術臺上展示它高超的技能。
    躺在手術臺上的病人也是人工制造的。工程師把“病人”放在手術臺上,模擬出真人躺下的情景。我的導遊是一位47歲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機械工程師。他指著一隻裝滿手術工具的手術器械櫃和一個搖臂式機器人護士,解釋說,這種機器人是在工業機器人的基礎上發明的,從前這種機器人的工作對像絕大多數是汽車,而不是人體。他還跟我解釋了機器人醫生繫統的工作原理。不用怎麼費勁去想像,我就仿佛身臨其境了。
    鮮血正噴湧而出,在死亡邊緣徘徊的病人被猛地抬到手術臺上,考慮到此時情形緊急,必須立即止住大出血。受傷的病人綁著繃帶,氣息微弱,任由機器人醫生調遣著機器抓鉗抓緊他的受傷部位。手術臺上的微型CT掃描器沿著病人身體向下滑動掃描,將信息及時地反饋給機器人醫生的計算機大腦。之後,機器人醫生便開始手術。首先,它用針刺進病人的身體,然後敏捷地把一根輸血導管穿過病人的血管繫統,從而絲毫不誤地找到了微弱搏動的動脈,血正通過動脈的破裂缺口汨汨流到手術臺和地板上。


    我頭一次知道機器人醫生是源自一本科幻小說。小說的故事發生在一艘進行星際旅行的宇宙飛船上,飛船上的機器人醫生可以使它的使用者接近永生。對於星際旅行來說,這是一項條件,即便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來航行。而現在,我居然親眼看到了機器人醫生的實物,它就蹲在硅谷一個實驗室的角落裡,像一個巨大的機械昆蟲,嘴巴和四肢都栩栩如生,正嚴陣以待地準備在手術臺上展示它高超的技能。


    躺在手術臺上的病人也是人工制造的。工程師把“病人”放在手術臺上,模擬出真人躺下的情景。我的導遊是一位47歲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機械工程師。他指著一隻裝滿手術工具的手術器械櫃和一個搖臂式機器人護士,解釋說,這種機器人是在工業機器人的基礎上發明的,從前這種機器人的工作對像絕大多數是汽車,而不是人體。他還跟我解釋了機器人醫生繫統的工作原理。不用怎麼費勁去想像,我就仿佛身臨其境了。


    鮮血正噴湧而出,在死亡邊緣徘徊的病人被猛地抬到手術臺上,考慮到此時情形緊急,必須立即止住大出血。受傷的病人綁著繃帶,氣息微弱,任由機器人醫生調遣著機器抓鉗抓緊他的受傷部位。手術臺上的微型CT掃描器沿著病人身體向下滑動掃描,將信息及時地反饋給機器人醫生的計算機大腦。之後,機器人醫生便開始手術。首先,它用針刺進病人的身體,然後敏捷地把一根輸血導管穿過病人的血管繫統,從而絲毫不誤地找到了微弱搏動的動脈,血正通過動脈的破裂缺口汨汨流到手術臺和地板上。


    機器人醫生停下,不再移動,在病人身體內部進行著外界看不見的手術。然後,當機器人醫生堵住血管的破裂缺口時,就像開著的水龍頭被擰上那樣,血流戛然而止。隨著一陣“嗡嗡”聲和“咔噠”聲,機器人醫生滿意地收回了它的抓手,抽出了輸血導管,代之以簡易靜脈注射。無需任何語言的命令,一旁的機器人護士移向手術器械櫃,從中取出一些縫合線,再移回機器人醫生身旁,把醫生的一隻手臂撥掉,接上另外一隻全新的手臂。機器人醫生就用這支新手臂接過縫線,開始靈活迅速地給病人縫合傷口。從診斷傷口到手術完成,整個過程隻用了大約兩分鐘。瞬間又一個戰士被救活了,相信在今後的某一天他又能生龍活虎地重回戰場。


    “想試試嗎?”工程師問我。

    “當然。”我回答說。

    他讓我在另外一個機器人醫生面前坐下,這個機器人醫生是版本的醫生模型,然後他指導我把雙手放在一副金屬把手上,他讓我身體前傾,這樣我可以透過控制臺上的雙目顯微鏡看清整個操作過程。之後,我立刻被傳送到了屋裡另外一張手術臺前,臺上有模擬的身體正等待著我做縫合手術。我清楚地看到手術臺和模擬身體的3D效果,在我不專業地操縱著機器人的抓手並嘗試縫合時,我的雙手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病人因為我手藝不精、操作不當而引發的每一次痛苦搐動。這一次親身經歷讓我不僅眼瞅著科幻小說中的情景變為現實,還讓我身臨其境。


    在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這個奇怪的政府機構裡,我度過了非比尋常的一段漫長旅程,而我對機器人醫生的拜訪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篇章。我認識的人裡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政府機構,但是這個神奇的機構卻以不計其數的創新方式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你用過互聯網嗎?電腦鼠標呢?衛星導航繫統呢?這些都是DARPA昔日的傑作!非常感謝DARPA對我撰寫本書的支持,我寫這本書,是希望能夠探討一下這個機構目前發展的項目計劃中,有哪些足以媲美昔日那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項目,同時也為了與實現這些項目的人進行交流,以了解他們瘋狂創新的故事。


    我次了解到DARPA是源自世界次私人太空旅行的報道。那是2004年6月22日,在加利福尼亞莫哈韋小鎮上,電視轉播工作人員已經收起了衛星天線和帳篷,準備驅車回洛杉磯,他們的背後跟著成千上萬驅車前來圍觀的群眾。這個在洛杉磯以東大約100英裡①的莫哈韋沙漠中的小鎮,在一天之內又歸於往日的空寂,隻有旗杆被風鞭打的聲音,偶爾還會傳來飛機在機場起飛和降落時噴氣發動機和活塞發動機的咆哮聲。現在,這裡已經成為一座航天港。


    2004年的6月21日,太空1號(SpaceShipOne)次把63歲的邁克?墨爾維爾送到外太空。太空1號是由一位瘋狂的、敢於創新的著名飛機設計師設計的,飛船的建造也是由他經營的一家小型公司完成。這家公司的名字叫縮尺復合材料公司(Scaled
    Composites),總部設在莫哈韋小鎮機場的保養場上。飛船的造價僅用了250,隻是波音737-600客機售價的一半。這架小型的太空飛船由純手工制作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制造,飛行速度可以達到音速的三倍,比任何一架現役的民用飛機都要快,不過還是遠遠小於到達太空軌道所必需的時速25馬赫②。盡管如此,太空1號還是突破了大氣層,使得墨爾維爾在失重狀態下漂浮了4分鐘。當年,這條消息登上了世界各國報紙的頭版頭條。不過,似乎在報道墨爾維爾太空之旅的記者中,我是會在第二天回到莫哈韋小鎮來看看這個商業太空港平日情形的記者。整個小鎮的室外幾乎沒人,像一個鬼鎮。所有人都在室內,躲過沙漠裡的炎炎烈日,在他們的機庫和辦公室裡工作,度過平常的日子。


    我的發現之旅始於調查一家名叫XCOR航天的火箭研發和制造公司。就像事後所證明的那樣,那天我的發現也隻有這麼多。雖然XCOR航天公司看上去沒什麼,但它確實和航天界其他特立獨行的公司(如縮尺復合材料公司)齊名,它代表了私人太空之旅的希望、夢想和潛力。XCOR航天公司占用了一座平凡無奇的藍色機庫,這座機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大門上一個非寫實的火箭推進式飛機圖像就是把此處和其他尋常機庫區別開來的標志。我走進一間破舊不堪的休息室,看得出公司想把這間屋子作為接待廳來使用,隻是很明顯他們的這一想法不太成功。四周牆上掛著裝裱過的介紹公司的雜志和文章復印本。其中有些文章介紹了一架自制飛機,它是公司的工程師用一輛汽車改裝的,他們給汽車裝上了一對火箭引擎,給它起了個綽號叫“EZ-Rocket”。


    公司的心髒位於一個敞開的機庫,作業區和作業臺沿著四周排開。在那裡,我遇到了一位友好的中年工程師,名叫阿萊塔?傑克遜。後來,隨著了解的深入,我發現她極其聰明,擁有將自己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普通人覺得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中所需要的幽默感。她全然不像那些開創了首次太空的前輩們,完全不同於我們想像和傳說中的攻堅克難人物的固定印像。雖然負責的並不是大規模的政府計劃,但傑克遜對太空旅行夢想的投入程度絲毫不亞於她的前輩。“如果不能例行、定期、可靠地接觸太空,那我認為我們這個星球就有麻煩了。”她簡單地跟我解釋說,“我們必須利用太空,利用得越早,地球上的每個人也就能過得越好。”


    每個人?

    “如果人類能夠例行訪問太空的話,那我們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她具體解釋道,“比如我們可以帶回我們沒有的資源。”

    比如說?

    “一個直徑3千米的碳質球粒隕石小行星產生的副產品中的黃金可能會比迄今為止地球上所有開采到的黃金總量還要多。”

    XCOR的總工程師丹?德朗同樣由衷地相信,開發出人類可以承受得起的太空旅行的方法將具有變革世界的力量。“這幾乎是一種宗教信仰。”他在XCOR的工作間加入了我和傑克遜的談話:“你必須相信這個信仰能夠實現,你必須保持樂觀。很顯然,如果我們單純想賺錢的話,我們會去做其他更加容易的事情。”


    盡管夢想看起來有點崇高而遙不可及,但是這些科學家卻采用非常實際的方法,實現對太空在可承受範圍之內的開發。他們需要投資者,所以他們建造了那輛火箭推進式汽車來作為技術展示,以表明他們的夢想不僅是建立在可靠的工程技術原則之上,並且他們的火箭還可以安全地飛行,並通過普通可靠的商業模式來運轉。為了進一步展示他們火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他們建造了一個很小的“茶車”火箭,隻有15磅③推力,以乙烷和一氧化氫為燃料驅動,裝置在一個可運動的推車上,樣子有點像酒店裡客房服務用的餐車。實際上,他們的確曾在一家酒店的宴會廳裡發動這臺設備。“我們得到了消防部門的安全認證,”德朗對此很驕傲,“消防部門的安全認證給我們的投資者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我發現非常宏偉的目標與基本的、常識性的商業原則,以及尋常的問題求解之道組合在一起時極具啟發性。不同於縮尺復合材料公司,XCOR沒有一個手握大量閑置資金的天使投資人,它的投資者們都期待著投資回報,而且當然是越快越好。不過這也並沒有讓傑克遜和德朗感到困惑。由於先前在旋轉火箭公司(Rotary
    Rocket)的失敗經歷——那家公司在花掉了300之後,連一架可以飛的太空飛船都沒造出來,所以傑克遜和德朗的團隊開始提倡“少而美”的哲學。“有太多錢可能比沒有錢更會讓公司失敗,”德朗說,“如果你一開始就有太多錢的話,你永遠也不知道。”


    為解決流動資金短缺這一問題,XCOR的經營者的解決方法是尋找需要技術的個人客戶,而這些技術也是XCOR所希望開發的技術。他們的個太空裡程碑是一架憑火箭推力即可從飛機跑道上起飛的雙人座火箭推進式飛機。不同於“噴氣飛機+火箭飛機”的太空1號繫統,它不需要噴氣式母機的幫助就能達到與太空1號同樣的高度和速度。傑克遜和團隊裡的其他成員希望火箭飛機能夠在那些有太空旅行夢想的人群和科學家中找到市場,有些科學家希望微重力飛行試驗可以比以前更加便宜。在走到那一步之前,XCOR的工程師們希望能夠在太空飛船的一些技術上挖掘出足夠多的利潤,以支持他們開發另一些無法找到客戶、沒有市場需求的太空飛船組件和技術。


    在我訪問XCOR的時候,他們的工程師們正順利地進行太空旅行的商業運作。他們當時剛剛開發完成了活塞驅動的液體氧氣泵。這項技術顯然不像太空1號那樣有轟動性,但是隻要是懂火箭的人都知道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技術。DARPA的項目經理顯然是行家,他們對XCOR的新泵技術投資了7,現在他們正在期待著投資得到回報。


    當時,我對DARPA了解不多,隻知道它是XCOR的主要客戶以及它是一家政府機構。那時,我剛開始寫一本有關小型商業太空公司(如縮尺復合材料公司和XCOR)的書,在我的印像中,太空項目的私人應用研發領域比龐大的政府領域更有活力。


    在安薩裡X獎對人類次太空私人旅行的資助下,商業太空飛行領域開始起飛。此獎項要求獲獎者不能接受任何來自政府的資金。獎項的設立者彼得?迪亞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先生認為,太空旅行太貴是因為政府太空項目扼殺了這個行業的創新精神。X獎的競爭者們傾向於認同他的觀點,我當時也深信彼得?迪亞曼迪斯的這一觀點,從而專心致志地撰寫著關於X獎的爭奪及其餘波的故事。


    可是,我越是對DARPA不屑一顧,它越是不斷地出現在我的書中——《火箭人:一群有遠見卓識的商界領袖、工程師和飛行員們如何大膽地將太空私有化》。那時這個機構在資助“太空探險科技公司”——或稱為“SpaceX”,由伊倫?馬斯克(Elon
    Musk)創立並領導,公司位於洛杉磯國際機場旁。馬斯克曾經是貝寶公司(PayPal)的聯合創始人,由於這家公司在2002年被賣給易趣,馬斯克從中大賺了一筆。如今,馬斯克把太空旅行視為人類躲避造成恐龍滅絕之類環境大災難的希望。馬斯克不僅把希望放在月球上,他的目標一直延伸到火星,並且希望能提供科技基礎設施,使人們永久性地定居在那裡。這並不是所謂的白日做夢和天方夜譚,單是SpaceX的創始人就注資了,他們的研發已經有了很大進展,包括建造和測試了獵隼1號(Falcon
    1)。馬斯克團隊的工程師都很優秀,有一些是從SpaceX主要的競爭對手公司挖過來的,他們也相信整個計劃能夠獲得成功。DARPA對獵隼1號的首次演示發射也很有信心,這也正是它成為SpaceX的位顧客的原因。


    DARPA也資助了另外一家在太空科技研發領域的創業公司,名叫高空發射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由旋轉火箭公司的前CEO加裡?哈德森(Gary
    Hudson)創立。公司的目標是降低衛星發射成本,方法是把火箭從C-17運輸機的尾部投下去。這頗有點像太空1號摒棄不用其競爭對手使用的昂貴的一次性階段助推器,而是在發射階段用一架飛機助推。為了載人發射,高空發射有限公司不是把這個大塊頭火箭踢出C-17運輸機的尾部,而是選擇把它從一架由縮尺復合材料公司定做的飛機的腹部拋下,或者在必要時,這架飛機可以由一架經過特別改裝的波音747代替。通過一家名為太空變革公司(也叫t/Space)的衍生公司,哈德森試圖讓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國家航空和航天局)資助他與合作伙伴的載人太空飛行計劃。在支付太空變革公司60用於研究此計劃之後,NASA便放棄了。哈德森對NASA拒絕跟進支持把人類送入太空軌道的全新理念並沒有感到特別喫驚。他覺得NASA過於官僚化,太傾向於冷戰時代的運作模式(NASA更希望拿下金額大的合同,而並不是很關注新鮮的想法,即使後者價格更加低廉,甚至也更加安全),這和許多後來被稱為新太空領域企業家的人想法並無二致。哈德森隻是搖了搖頭,便又投入到高空發射有限公司的工作中去。高空發射有限公司之後在莫哈韋航天港測試啟動了火箭發動機,並把虛擬火箭從C-17運輸機的尾部投下。正如我所發現的,高空發射有限公司是一個空軍項目,正是由DARPA而非他人所負責。


    DARPA究竟如何與這些在理念上“前衛”的太空企業建立深厚的工作關繫?這些企業都以攻克傳說中無法逾越的難關而著稱,傳統的“智慧”認為除非有重大政府項目的預算,否則無法解決這些難題。我認為這種工作關繫和DARPA的兩項過人之處有關:(1)靈活看待問題,知道難題不僅要用非常規的手段解決,而且要由非常規的人員來實現;(2)能夠從貌似瘋狂的想法中總結出真正可行方法的洞察力。我不由地想知道,DARPA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他們會表現得和這群沙漠流浪者一樣,如此急切地想要用更低廉的成本訪問太空?


    終,在兜了一大圈之後,我又回到了DARPA這裡。我的所見所得讓我大喫一驚。原來DARPA是美國家太空機構。沒錯,不是NASA,也不是美國民用太空機構,是DARPA——這個通常被認為是國防部研發中心的機構,初是為響應艾森豪威爾總統的政府號召而創立,目的是追趕並超越俄國人④的太空成就。


    艾森豪威爾建立了NASA和DARPA——那時候的DARPA叫做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高級研究計劃局),沒有D(國防)的意思。二者的設立是對蘇聯1957年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回應。當時NASA的成立章程的直接目的是在太空打敗俄國人,而ARPA的任務更加寬廣,包括了研發所有先進的科技,以保衛美國並抵御來自世界上任何角落的科技衝擊。ARPA在NASA之前就大力推動了美國的火箭項目,而NASA就像恆星吸聚周圍的物質後形成一個太陽繫那樣,吸收了這些項目,終擊敗俄國人,登上了月球。同時,ARPA也悄悄地進入信息科技領域的研究。在1969年,NASA成功地使人類次登上了月球,而ARPA也開創了當時不為人知的阿帕網(ARPANET),它作為互聯網的主干對後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在21世紀初期,NASA完成自己的初始使命30年後依然迷失於尋找下一個清晰的目標,而此時DARPA卻華麗地轉身回到了太空領域。它的項目經理們琢磨著要是訪問太空能夠變得更加“快速反應”(用軍事術語來說),那他們在這方面表現自己的機會又有多少。為了應對特定的衝突,在執行特殊的偵察和通信任務時發射彈出式衛星,這個想法如何?或者是別的想法:空軍或者陸軍有沒有可能在幾個鐘頭的響應時間之內就把特種部隊派遣到地球的另一端執行一次攻擊任務呢?


    我挖掘得越多,我越是被這個行事低調,卻影響巨大的國防科研部門所吸引。這個政府機構,預算不少於3⑤,運營模式卻像一家小型公司。它十分迅速地資助著各式創新科技項目,卻有著少的官僚主義煩擾。它是如何成功地完成這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偉績的呢?我一直在思考,其他的公司和組織機構可以向它學習些什麼呢?更讓人興致勃勃的是,DARPA還會醞釀出哪些將像互聯網那樣影響巨大,卻又不為我們所知的令人驚奇的項目呢?


    我之所以對DARPA這麼感興趣還有另外一個原因。2009年美國在國防相關活動上的開支達到了651之巨。這個數額占了政府彈性預算的一半多,超過中國、俄羅斯以及歐盟的國防預算的總和。這樣的一個數字正表明了艾森豪威爾總統——一位親手建立NASA和DARPA的總統——曾警告過的過度的國防開支對國民造成的直接損害。“每生產一支步槍,每下水一艘戰艦,每發射一枚火箭,所有這些軍事開支終都意味著偷竊,都是從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百姓手中偷竊而來。”這是他在1953年4月對美國報刊編輯協會發表演講時所說的話,這次演講通過電視和無線電向全國廣播。“制造一顆現代重型炸彈的花費等於在30個城市分別建立一所磚房小學的支出,等於建造兩座分別能為6萬人口城鎮供電的發電站的支出,等於建造兩家設備齊全的醫院的支出,等於建造50英裡的水泥高速公路的支出。我們對每一架戰鬥機都付出了50萬蒲式耳⑥的小麥,對每一架殲擊機我們都支付了為8000人構建新房的價錢……從任何真正意義上來說,軍事開支都不是經濟之道。那是以戰爭威脅之名,把人類弔在鋼鐵十字架之上。”


    後來這位總統在他1961年的離職演講時,說出了那番著名的言論,對軍工企業進行了嚴厲地批評,斥之為“軍事工業復合體”。尤其讓人感到驚異的是,此話出自一位比任何人都要更為懂得一個強大、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的重要價值的將軍之口。畢竟,二戰時期艾森豪威爾曾在歐洲統帥過盟軍部隊。


    艾森豪威爾本人看不到任何其他出路,唯有接受龐大的軍隊及其威脅國家健康的事實。“直到我們這個世界近的一次衝突之前,”他在離職演講中解釋,“美國還沒有軍火工業。美國制造的犁頭,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也可以化為刀劍來用。但是如今我們無法承擔遇到緊急情況時臨時拼湊一股國防力量的風險;我們被迫建立了一個永久性的占國民生產總值很大比重的軍火工業。”


    但是他也找到一個減輕巨額國防支出造成的不良影響的方法。在1956年,艾森豪威爾簽署了“全國州際和國防公路法案”,國家高速公路網便開始修建,後來被稱為“艾森豪威爾州際公路網”。表面上看,這個網絡是在戰爭的情況下用於軍隊的快速行軍和民眾從城市快速撤離的公路,整個網絡可以說是總統在兩屆任期內有價值的工程,它同樣也是五角大樓在斥資用於軍事之外,釋放一部分資金作為民用的一種途徑。ARPA被證明是艾森豪威爾所斥責的軍事工業復合體的一線曙光。


    阿帕網自創立後,發展成為了互聯網。全球定位繫統(GPS)的前身起初用於為戰艦、戰機和地面軍車導航,如今卻為數不盡的徒步旅行者、搶險人員,還有手機用戶指路。在激動人心的廣闊領域裡數不清的工程中,DARPA促成並帶來了一些過去50年間為有用的科技成果。與此同時,其運作費用卻隻占每年國防預算中的很小一部分——隻有一架B-2轟炸機費用的1.5倍,隻有NASA預算的1/6。DARPA向我們證明了,美國軍隊有能力在不拖垮美國經濟的情況下,保持其科技實力領先世界的地位。


    限於篇幅,本書隻能對這一主題略作探討,我會把筆墨集中在這個機構對我們社會具有巨大潛在影響力的工程上,集中在那些可以媲美互聯網和全球定位繫統的項目上。與此同時,我也會講講DARPA非同尋常的歷史。跟我一起進行一次科學和技術的神奇之旅。DARPA的故事是瘋狂科學好的例子。說它瘋狂,是因為隻有少數的夢想者纔敢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說它瘋狂,是因為這些瘋狂的創新點子終都被實現。

    媒體評論
    在全球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加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兼容並蓄,了解世界科技強國科技研發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的實際,為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插上創新的翅膀。
    ——萬鋼,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
    希望此書能對探索我國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的改革有所幫助。
    ——邬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
    DARPA的經驗不光對國防科研有價值,我國民口科研管理部門也應認真學習DARPA的管理方法。
    ——李國傑,中國工程院院士
    正如我所料到的,這是一本可以引發我們思考和行動的書籍。
    ——懷進鵬,中國科學院院士
    今天的中國如何參與塑造世界的科技圖景?我們如何去做出有*意義的科技業績?答案是我們必須突破自我,必須創新。其中,學習與借鋻人家的成功經驗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全球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加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兼容並蓄,了解世界科技強國科技研發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的實際,為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插上創新的翅膀。


    ——萬鋼,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

    希望此書能對探索我國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的改革有所幫助。

    ——邬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

    DARPA的經驗不光對國防科研有價值,我國民口科研管理部門也應認真學習DARPA的管理方法。

    ——李國傑,中國工程院院士

    正如我所料到的,這是一本可以引發我們思考和行動的書籍。

    ——懷進鵬,中國科學院院士

    今天的中國如何參與塑造世界的科技圖景?我們如何去做出有*意義的科技業績?答案是我們必須突破自我,必須創新。其中,學習與借鋻人家的成功經驗也是十分重要的。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是一個深刻改變世界的科研創新機構。《瘋狂科學家大本營》生動地解讀了DARPA的創新密碼,包括團隊、文化、組織、經營管理和技術等方方面面,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思考。


    ——李伯虎,中國工程院院士

    《瘋狂科學家大本營》講述了DARPA引領美國科技發展的故事,在項目管理、科技研發創新、科研成果產業轉化這些方面,都能給我們很多啟示,讓我們思考。


    看完這本書,我不禁回顧了我國的軍事科技和航天科技的發展歷程,從內心講,我很為中國的軍事科技和航天科技研發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驕傲!作為一支自主研發和創新的科技力量,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在軍事科技和航天科技做出了驕人的成績,使得我國在軍事和航天實力上有著一個和我們這樣一個世界大國相稱的地位。


    但是,為什麼我們沒有像DARPA那樣,能讓自己的研發成果如此巨大地影響人類生活呢?無論是互聯網、GPS、合金材料……這些都來自十幾年前的DARPA研發計劃。我想,這個差距的產生可能主要是在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進的能力和力度的差別。更進一步說就是科技研發管理體制問題,但是,究其根本,還在於我們是否徹底解放了思想,我們是否在科技管理上有了更加開放的觀念和更加前瞻的眼光。


    ——李德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

    這本書會為讀者展現這些科技創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得以學習和借鋻他們的成功經驗,得以思考和踐行他們的成功方法,並由此改善我們的工作和人生。


    ——黃曉慶,中國移動通信公司研究院院長

    張開想像的翅膀,敢為天下先;勇於創新實踐,且不憚於失敗,屢敗屢試直到成功……我們在創新上暫時落後於美國,究其原因,不是在於個人素質,而是在於創新引導、激勵與管理機制。《瘋狂科學家大本營》帶來的啟示若能為我們所用,我們將更加自信地迎來中國原始創新的新時代!


    ——林潤華,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

    創新沒有充分條件,但當你研究了許多成功的創新案例以後,你會發現,創新需要一些必要條件,比如清晰的目標驅動,對那個事情的熱愛,長期的積累和廣博的知識,獨立思考以及執著和堅持。《瘋狂科學家大本營》這本書提供了許多詳盡的案例,讓你深思,值得一讀。


    ——杜子德,中國計算機學會秘書長

    我相信國內的讀者知道DARPA的不多,因為它確實是個比較神秘的科研創新機構,就連不少美國人也不太清楚哪些技術是DARPA支持或主導下研發出來的。從這本解讀DARPA的書裡我們還能發現這個機構正在塑造未來50年的科技圖景。創新真是有意思的事情啊!不求世界因我而改變,隻求因此有一點小小驚喜。


    ——劉雲浩,ACM中國理事會副主席、常務理事

    比起美國國防部的先進戰機與航母計劃,DARPA小得像隻火柴盒子。但是它卻把一根根火柴發給大學裡的科學家和車庫裡的民間創業者,通過他們的手來燃起一場場技術革命的燎原大火。DARPA的理念在於把基金分散成一顆顆小小的種子,撒向極富創新能力的民間草根階層。DARPA在其盛期的2010年的總預算不過57.,它給出的每份基金隻有區區幾,但是本書中大量的事實證明把資金分散給民間小企業的回報是巨大的,甚至超過將錢投給國家實驗室這樣的花錢大戶所帶來的效果。


    建立DARPA的初衷是防止敵方突然展現技術優勢而威懾美國國土安全。在DARPA初建的1958年,敵方是蘇聯,震驚美國朝野的技術是顆人造衛星。防止敵方先進技術威懾的好方法就是自己也發展震懾敵方的先進技術。這也是DARPA延續到今天的任務。


    DARPA
    2013年的預算已經削減到不足2010年的一半(因美國國債問題,政府各部門都得削減開支),但DARPA的興趣卻還在不斷擴展。今天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遠比1958年復雜多了。今天在地攤上買來的破電腦比當年設計核彈的超級計算機還要強大,但是它帶來的主要威脅不是制造核彈而是制造能使互聯網癱瘓的病毒。今天在廚房裡設置的簡陋實驗室已足可以進行分子遺傳學改造,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超級流感,能在短時間內殺死全球大量人口。那麼今天DARPA還可以通過先進技術來震懾敵方嗎?各位讀者可以在本書講述的那些故事中見仁見智。這本書的信息量很大,希望讀者能從中受到啟發。


    ——吳建永,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

    如果你想知道誰真正發明了互聯網,或腦波怎樣控制智能假肢,或智能汽車是怎樣成功的,這就是你應該讀的書。對於那些有志於在現代社會進行發明創造的人士,還有那些想知道政府怎樣既促進創新又不創造出笨拙的官僚體制的人士來說,這是一本書籍。


    ——喬·帕帕拉多,《大眾機械》資深編輯

    本書抓住了DARPA的本質優點:大膽,創新,敏捷,務實以及迅速。

    ——《紐約時報》

    貝爾菲奧爾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理解現代科技十分關鍵的故事。

    ——賽斯·弗萊切,《大眾科學》

    這是一本啟發靈感的書籍,講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政府機構(DARPA),該機構具有快速實現不可能之事的動力。我們都有必要讀一下這本書。


    ——約翰·西利·布朗,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主任

    過去從沒有哪本書像這本書一樣,如此詳盡和專業地講述DARPA的歷史。這是一本書。

    ——倫納德·克萊恩羅克,互聯網先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傑出教授

    這是全美不可思議的創新機器,貝爾菲奧爾成功捕捉到了它那具有魔力的文化和動機。

    ——彼得·加雷森,美國空軍總部未來科學和技術探索部門的前負責人

    這本極具吸引力的書介紹了一群名副其實的“希臘諸神”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了現代科技面貌。

    ——丹尼爾·威爾遜,機器人專家、著名暢銷書作家

    在線試讀
    為中國科技發展插上創新的翅膀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 萬鋼
    創新是國家強盛的源泉,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就堅持依靠創新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在科技創新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本由科學出版社引進出版、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組織翻譯的《瘋狂科學家大本營》,就講述了美國科技創新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知名的美國科普作家。書中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了以往很少為外界知曉的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獨特的創新模式。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DARPA在科技領域進行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如何深刻影響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未來發展。突出的就是,現在已經被廣泛采用的一些科技成果,如互聯網、智能義肢、全球衛星定位繫統(GPS)、遠程醫療、即時通信、合金材料等,都是由DARPA率先開發出來的。DARPA不僅在科研方面始終堅持先發先行,而且對科研成果的管理和轉化也十分高效,從而成為了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推進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研實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迫切需要改革體制、創新機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加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兼容並蓄,了解世界科技強國科技研發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的實際,為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插上創新的翅膀,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我認為,這本書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和啟示。
    推薦序二
    創新營地巡禮 中國工程院院士 邬賀銓
    2001年2月美國工程院將代表美國工程科技榮譽獎勵的Draper獎授予勞倫斯?羅伯茨(LawrenceRoberts)、羅伯特?卡恩(Robert Kahn)、倫納德?克萊恩羅克(LeonardKleinrock)和文頓?瑟夫(VintonCerf)四人,表彰他們對互聯網所做的貢獻,他們都是美國工程院的院士,在1968~1972年先後加入ARPA計劃的ARPANET項目,他們的工作奠定了互聯網的基礎,互聯網成為20世紀後期對人類社會影響的發明之一,至今互聯網上的創新仍層出不窮。但互聯網僅是ARPA以及其後來的DARPA的重要發明之一,GPS、航天飛機、新能源、新材料、機器人醫生等也都出自DARPA。

    為中國科技發展插上創新的翅膀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 萬鋼

    創新是國家強盛的源泉,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就堅持依靠創新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在科技創新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本由科學出版社引進出版、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組織翻譯的《瘋狂科學家大本營》,就講述了美國科技創新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知名的美國科普作家。書中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了以往很少為外界知曉的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獨特的創新模式。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DARPA在科技領域進行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如何深刻影響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未來發展。突出的就是,現在已經被廣泛采用的一些科技成果,如互聯網、智能義肢、全球衛星定位繫統(GPS)、遠程醫療、即時通信、合金材料等,都是由DARPA率先開發出來的。DARPA不僅在科研方面始終堅持先發先行,而且對科研成果的管理和轉化也十分高效,從而成為了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推進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研實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迫切需要改革體制、創新機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加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兼容並蓄,了解世界科技強國科技研發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的實際,為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插上創新的翅膀,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我認為,這本書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和啟示。

    推薦序二

    創新營地巡禮    中國工程院院士 邬賀銓

    2001年2月美國工程院將代表美國工程科技榮譽獎勵的Draper獎授予勞倫斯?羅伯茨(Lawrence
    Roberts)、羅伯特?卡恩(Robert Kahn)、倫納德?克萊恩羅克(Leonard
    Kleinrock)和文頓?瑟夫(Vinton
    Cerf)四人,表彰他們對互聯網所做的貢獻,他們都是美國工程院的院士,在1968~1972年先後加入ARPA計劃的ARPANET項目,他們的工作奠定了互聯網的基礎,互聯網成為20世紀後期對人類社會影響的發明之一,至今互聯網上的創新仍層出不窮。但互聯網僅是ARPA以及其後來的DARPA的重要發明之一,GPS、航天飛機、新能源、新材料、機器人醫生等也都出自DARPA。


    《瘋狂的科學家大本營》一書選取了DARPA諸多研究領域中有限的幾個,從摘取的幾滴浪花中透視大海的內涵,作者用其筆尖將DARPA的神秘面紗掀開一角,讓我們跟著作者去探究承擔DARPA項目的幾個研究團隊。很多人都想知道這些重大發明的題目出自哪裡?是上面主管部門下達的還是僅憑研究人員的個人興趣?該書更多介紹的是自下而上提出,奇思妙想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源於對未來需求的判斷。選題不是可行性優先而是重要性優先,立項之初的任務似乎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挑戰極限會激起研究人員的興趣,當然也需要上級主管的魄力來支持,需要具有能夠從貌似瘋狂的想法中總結出真正可行方法的洞察力。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員寧願采取風險很大的新路也不願走保守的技術路線,敢於另闢蹊徑緣於跨學科的團隊,得益於不急於求成和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纔能鼓起研究團隊攀登的勇氣。在用人機制上,慧眼識纔至關重要,DARPA的管理者知道難題不僅要用非常規的手段解決,而且要由非常規的人員來實現,前述獲得Draper獎的四位互聯網科學家當年在剛拿到博士學位或還在攻讀研究生階段就因其研究內容符合需要而被委以重任,牽頭ARPANET項目。知人善任還表現在充分發揮老科學家的經驗和學識上,一些年過60的科學家仍然活躍在前瞻性的項目中。在考核機制上,該書並未過多著墨,但不以短期成果論英雄,研究人員得以心無旁騖、鍥而不舍。另外,四位撥尖的互聯網科學家協同創新終成互聯網大業的例子,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考核機制有利於凝聚群英。關於研究經費,書中講到如何遊說主管部門爭取經費的例子,但項目經費並非都來自政府,也有其他投資者,項目管理者知道如果一開始就有太多錢的話就可能永遠也不知道,有太多的錢可能比沒有錢更會讓公司失敗。另外,大多數投資者都要求快速回報,而急功近利與潛心研究相矛盾,項目的管理者為解決流動資金短缺,努力尋找需要這些技術的民用客戶,吸引客戶資助研究,從這一意義上促成成果的商業化。在研究成果的推廣上,盡管DARPA計劃是國防導向,但研究人員始終沒有忘記推動成果的民用,寓軍於民在這裡得到很好的體現。另外,成果不是以報獎作為目的,而是力求精益求精可靠好用低成本服務於大眾,正如XCOR航天公司的總工程師所說:“你必須相信這一信仰能夠實現,你必須保持樂觀,很顯然,如果我們單純想賺錢的話,我們會去做其他更加容易的事情。”


    “說它瘋狂,是因為隻有少數的夢想者纔敢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說它瘋狂,是因為這些瘋狂的創新點子終都被實現。”當然,DARPA計劃運行幾十年來肯定也有過一些失敗案例,本書鮮有涉及,即便列出也瑕不掩瑜。他山之石尚可攻玉,而他山之玉可以為鏡,希望此書能對探索我國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的改革有所幫助。此書不僅適於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閱讀,而且其中所含的創新思維對青年學子也頗有啟迪,書中提到的讓計算機輸入像鋼琴“五指和弦鍵盤”那樣可同時按多個鍵的鍵集就是一例,而讓計算機通過被使用而學習並了解人的行為和思考方式,達到成為人的知心助手的創意也充滿挑戰和極富想像。


    推薦序三

    從DARPA的成功中能學習到什麼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國傑

    為了學習美國人如何進行科技創新,如何組織、管理科技創新項目,科學出版社引進並出版了《瘋狂科學家大本營》。這本書的內容是破解美國國防部領導下的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創新密碼。


    科學出版社希望我為此書寫篇推薦序,我欣然同意。同意的原因一是向廣大讀者,特別是科研人員和科技官員推薦一本很有價值的好書;二是想借此機會談幾句學習DARPA科技管理的體會,對政府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發表一點意見,對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提一點建議。


    我國科技界對DARPA並不陌生,我們天天在使用的互聯網的前身就是DARPA支持的ARPANET。大到衛星全球定位繫統、小到計算機的鼠標都是DARPA支持的科研成果,美國的超級計算機、集成電路、高超音速飛機、手術機器人等尖端技術的發展都離不開DARPA的支持。光是DARPA支持MOSIS實驗室就為美國培養了成千上萬的集成電路設計師。極而言之,沒有DARPA,就沒有美國今天領先的高技術。


    美國是崇尚“市場自由主義”的國家,為什麼一個政府部門會起到這麼大的作用。2008年美國學者弗雷德?布洛克在《政治學和社會》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2010年我國刊物《國外理論動態》翻譯發表了該論文的中文版,名為《被隱形的美國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重大作用》。這篇文章認為:“過去30年來,盡管新自由主義思想在美國政治意識形態中一直起主導作用,但是事實上聯邦政府在資助和支持私營企業新技術商業化方面依然大大加強了自身的干預作用。”文章詳細論述了DARPA、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等政府機構如何在技術創新中發揮巨大干預作用而又在主流的公開辯論中被隱形。


    DARPA不是美國創新技術的源泉,更多的原始發明來自大學的基礎研究。許多有重大影響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模式來自創業的小企業(startups),比如仙童、Apple、微軟、Yahoo、Google、Facebook等。從根本上講,新的市場需求是牽引企業發展的動力。但企業的前瞻研究總是有限的,有些風險較大或者需要多個企業競爭前合作的前瞻研究多半需要政府來組織和引導,政府在發展科學技術的作用不能忽視。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都要起作用,而且兩手都要硬。


    美國共和黨右派為了反對克林頓政府對DARPA組織的先進計算計劃的支持,曾喊出“政府不是出路,政府是問題”的口號。國際上也有一種看法:中國的科技發展不盡人意是因為政府干預太多。外國評論家隻說出了我國政府存在科技管理上“越位”的弊端,我國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確實對科技項目管得過細。但很少人認識到,我國缺少DARPA這樣的引領高科技發展的管理機構。我們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特別需要像DARPA一樣的內行專家去組織與監督,但我們有些重大專項卻采取了863計劃,甚至自然科學基金的管理辦法。DARPA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機構,而是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有預算自主權的小型科研機構,他們能深入扎根於他們所資助的具體科研團隊中。1966年,時任ARPA(DARPA的前身)信息處處長的泰勒以其獨到的眼力認準麻省理工林肯實驗室的羅伯茨有能力主持ARPA網的研究,不惜以削減整個林肯實驗室經費的“威脅”迫使他上任。這和今天我國眾多單位圍著科技部申請課題多麼不一樣。如何培養這種識人的眼力是我國發展科技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這篇簡短的推薦序中,我無意為DARPA評功擺好。在小布什當政的幾年裡,我也曾聽到許多在美國大學當教授的朋友抱怨DARPA減少了對大學科研的支持。我隻想鼓勵讀者認真從這本書中吸取有益的營養,在科技體制改革中,找到適合我國科技發展的正確道路,而不是簡單地把自然科學基金的管理辦法延伸到所有的科技項目。DARPA的經驗不光對國防科研有價值,我國民口科研管理部門也應認真學習DARPA的管理方法。我國的高技術產業與國外的差距是缺少自主可控的基礎技術平臺,發展雲計算和移動計算需要的也是構建與Apple、Google和微軟公司的平臺類似的產業生態環境。在建立這樣的產業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類似DARPA這樣的引領者和組織者是不可缺少的,我國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DARPA。


    推薦序四

    創新從哪裡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懷進鵬

    近日,科學出版社策劃編輯文戈向我推薦他們即將出版的引進版新書《瘋狂科學家大本營》,並邀請我為這本書寫一篇序。當看到這本書後,我注意到封面書名下方的兩行字——“說它瘋狂,是因為隻有少數的夢想家纔敢相信;說它瘋狂,是因為這些瘋狂新點子終都被實現”。正如我所料到的,這是一本可以引發我們思考和行動的書籍。


    《瘋狂科學家大本營》的作者貝爾菲奧爾先生通過講述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故事,次向全世界公開了這個世界科研機構的創新秘密。作者曾獲得史無前例的采訪權,近距離接觸到了DARPA——在美國也隻有2%的國民十分了解這個神秘的科研創新機構;他亦參觀訪問了DARPA分布於美國各地的研究場所,還采訪了與之合作的科研機構及其科研團隊的管理者與科學家,以及相關的政府官員。作者通過詳實的采訪素材、生動的筆法寫就的創新故事,讀起來既引人入勝,又令人深思。


    我想,許多讀者閱後會和我一樣,掩卷沉思一個問題:創新到底從哪裡來?

    創新到底從哪來?我們不妨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紐約時報》的書評中,根據全書內容提煉出DARPA的5個本質優點:大膽、創新、靈敏、務實和迅速。如果把其中的“創新”改為“簡約”,再加上“堅韌”,那麼這新6點也許就是微觀上的創新要素。


    如果沒有大膽的想像,就稱不上“瘋狂”,不“瘋狂”,也就難以有令人驚奇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創造。

    IT領域的各類創新一再證明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法則是成功的關鍵之一。可以說,不論是體繫結構還是網絡協議的設計,抑或是各類軟硬件的優秀設計都是“簡約”這個創新要素的明證。我們為熟知的例證莫過於史蒂夫?喬布斯從iPod到iPhone再到iPad的三連勝,他一再用簡約的法則去重新定義MP3播放器、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三類產品。早在蘋果公司推出自己的產品之前國際市場上就已經有了成熟的產品(MP3播放器和手機)或者失敗的商業應用案例(平板電腦)。但簡約卻像杠杆一樣使得蘋果公司撬動了硬件生產板塊,震動了軟件領域,甚至顛覆了內容生產行業,瓦解了運營商在某些方面的壟斷地位。


    靈敏即靈活敏銳,用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潛在的用戶需求(包括軍事應用需求和民用市場需求),用靈活的方式去跨過或者繞過創新中遇到的各種障礙;堅韌,則是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必要的堅持;而務實則是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從眾多問題中遴選出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務實也意味著以當下條件為基礎去分解目標並攻破子目標,這往往意味著要用高頻率迭代的方式去不斷完善解決方案並終解決問題,而這樣纔是迅速的。


    顯然這6點是緊密結合的。敏銳地發現需求,大膽構想願景,務實地去選擇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簡約的原型或試驗樣品(或初級產品),迅速迭代,不斷解決出現的新問題,務實、敏捷地去想方設法不斷逼近總目標,不斷逼近問題的解決方案。


    然而,美國國內長期的創新領先優勢暗示我們,創新絕非是一個微觀層面的問題,絕非是一個個體或者一個小範圍的團體的事情,它亦有著宏觀的一面,正是這宏觀的一面使得美國能夠源源不斷地湧現出影響世界的創新成果。


    那麼,在宏觀層面上創新從哪裡來呢?DARPA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創新來自高效的科研創新管理機制。而且,若是結合DARPA的經驗與問題來看,宏觀層面的創新也依然是那6點。政府需要去引導、促進長遠的科技研發,為此政府本身需要大膽去支持有遠見的科學家及其團隊;政府領導下的科研管理機構需要大膽去挑戰高難度的科研項目,但同時也需要敏銳而務實地遴選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務實地去挑選可獲得資助的務實的科研團隊;整個管理機制必須簡約、靈活,拋棄官僚主義和臃腫的組織架構,對資助團隊的引導、敦促、支持必須敏捷,雙方間的反饋要迅速;政府好能夠在長遠項目上有所堅持……


    要保證機制的簡約、靈活,也許在某些研發領域及其組織機制上,我們也應該大膽考慮借助市場的力量,利用市場分配資源的敏捷性去引導、管理團隊進行科研創新——把資金投給有潛力的科研團隊,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進行操作。這意味著,獲得資助的科研團隊不論是在企業還是在學校,都應具有小型公司運作的那種高效性與靈活性。若科研團隊借鋻現代小微企業的運作模式進行項目運營,那麼這種通過市場競爭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將使科研團隊以創業的心態與精神,務實、靈敏、迅速地進行科技研發,並盡可能地釋放出科研人員的創新能量。這樣的創新成果也往往因為能夠滿足大眾的需求,而具備很好的商業價值,並能夠迅速進行產業轉化和商品化。


    關於創新,要思考,更要行動!

    推薦序五

    創新從哪裡來    中國移動通信公司研究院院長黃曉慶

    美國偉大的科技創新工場在哪裡?

    貝爾實驗室?硅谷的斯坦福、伯克利還是(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抑或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都不是!而是DARPA!美國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

    這是一個由艾森豪威爾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隸屬於五角大樓的研發機構。當時蘇聯搶在美國之前發射了世界上顆人造衛星,這極大地刺激了美國政府和軍隊以及民眾,於是美國政府成立了DARPA,它成立的初目的是在人造地球衛星和探索太空的研發計劃領域對抗蘇聯,以不再重蹈人造衛星落後於蘇聯的覆轍,美國人決心要在科技領域取得前瞻性的突破,成為創造遊戲規則和改變遊戲規則的科技領先者。


    DARPA把那些軍事長官、穿著牛仔褲和運動鞋的瘋狂的科學家集合在一起,在極具前瞻性的科技領域,包括機器人、遠程手術醫療、智能義肢、無人駕駛汽車、高速飛行器、航天火箭和新材料及新能源等諸多方面,尋求創新研發突破。


    DARPA,以其特立獨行的高效方式,天纔般地、神奇地發明創造不僅是在軍事應用領域,而更多的是在向民用領域進行技術遷移的過程中為人類的今天和明天塑造了現代科技的核心。


    我閱讀了這本書的原文,被極大地震撼,我似乎是真切地感受和理解著一個大國應如何從科研體制創新上走出一條能激發研發創新潛力,前瞻性和戰略高度並且能促進研發成果的生產力轉化的科技研發道路。這條道路此前猶如隱沒在北京早晨鼕日的大霧中,讀完此書,似乎陽光照耀穿透濃霧,讓這條模糊不清的道路豁然清晰起來,蜿蜒伸展,可以看到它通向的遠方。


    我想,一如DARPA曾經走過的坎坷和輝煌。對於的研發機構,也包括國家企業的研發機構,我們相信國家唯有給予這些機構其應得的支持,並留出茁壯成長所需的良性空間,這些研發機構就一定會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巨大財富!


    DARPA從一開始的構想和運作,就是一個以在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發進展並遏制世界其他力量對美國造成威脅為首要使命的機構,多年來一直保持這種定位。其使命是使用讓對手望塵莫及的下一代高科技來武裝軍隊,這個使命讓DARPA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鋒利焦點;而且它強調快速將項目從概念推進至工程原型,且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資金,這理應成為我們可以借鋻的國家研發創新的典範。


    其值得借鋻之處還在於真正的創新不需要依賴大量的資金花費和大群的官僚軍團。DARPA僅僅使用美國國防預算資金的0.5%來運轉,它的員工在一個普通大小的獨棟建築裡辦公。但DARPA的確已經促成了一些人類歷偉大的科技創新(例如,互聯網和GPS)。它成功的關鍵,除了將官僚繫統壓縮到小之外,就是它的項目經理們隻有有限的任職期限。任職期限限制保證了替DARPA做重要工作的人們更關心如何完成機構的任務,而不是保住他們的工作。DARPA一開始就決定不親手管理自己的實驗室,而是把項目外包給其他研發機構或團隊來做,這個決定讓它一直在高效快速開發新的技術,並在需要時任合約研發機構或團隊自由發展,從而使得自身一直處於科技的前沿。


    DARPA的了不起,其實並不僅僅是那些擺在我們面前的科技創新的成功,更加給力的是它持續為人類奉獻著一道道科技盛宴。這本書會為讀者展現這些科技創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得以學習和借鋻他們的成功經驗,得以思考和踐行他們的成功方法,並由此改善我們的工作和人生。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