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大腦簡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科普讀物 -> 科普讀物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意]克勞迪奧·波利亞諾 
    【所屬類別】 圖書  科普讀物  人類故事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3215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6832158
    作者:[意]克勞迪奧·波利亞諾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腦科學時代”,不可不知的“腦科學故事”!


    從亞裡士多德到笛卡爾、從木乃伊到顱骨手術,從“三位一體大腦”到“人類大腦計劃”——“腦科學”的歷史,遠比你想像中更加古老!


    比薩大學科學史教授,跨越哲學、神學、解剖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眾多領域,全面還原“腦科學”千年進化史。


    看歷代科學家如何深入人類心智的禁忌之地,繪制認知與意識的地圖。


    將大腦解剖搬進劇場、一時狂熱的顱骨收藏、源於“偽科學”的智力開發……在蒙昧與理性交織下,看“腦科學”如何去偽存真!


    七十餘張珍貴圖像,還原真實的歷史細節!


     


     
    內容簡介

    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時為何丟棄大腦?


    大腦能像腸子一樣“消化”知識嗎?


    顱骨收藏熱潮,昭示了理性還是愚昧?


    有哪些偽科學觀點一直在影響我們對大腦的認識?


    ……


    從古埃及對大腦的di一次書面記載,到當代如火如荼的“神經科學”,人類一直被這些謎題吸引——智慧怎樣誕生?知識存於何處?意識的本質是什麼?可以說,腦科學的歷史,也是人類自我發現、自我認識的歷史。


    歐洲學府比薩大學科學史教授,結合哲學、醫學、解剖學、倫理學等多門學科知識,以全新的角度講述人類和大腦的故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意]克勞迪奧·波利亞諾
    比薩大學科學史教授,伽利略博物館科學委員會成員。自1980年起,開始在倫敦韋康醫學歷史研究所、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開展研究,涉及科學史、藝術史和文學史等多個方向。他出版發表了眾多關於現當代生物醫學、人類學的專著和論文,代表作有《大腦簡史》《意大利歷史年鋻:統一意大利的科學與文化》《種族痴迷:20世紀的埃及人類學》等。
    譯者簡介
    張羽揚
    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語語言文學碩士,有公派赴意大利帕維亞大學、羅馬大學留學經歷。長期從事意大利語筆譯和口譯工作,發表過多篇關於意大利文學藝術的研究文章。
    張誼

    作者簡介


    [意]克勞迪奧·波利亞諾


    比薩大學科學史教授,伽利略博物館科學委員會成員。自1980年起,開始在倫敦韋康醫學歷史研究所、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開展研究,涉及科學史、藝術史和文學史等多個方向。他出版發表了眾多關於現當代生物醫學、人類學的專著和論文,代表作有《大腦簡史》《意大利歷史年鋻:統一意大利的科學與文化》《種族痴迷:20世紀的埃及人類學》等。


    譯者簡介


    張羽揚


    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語語言文學碩士,有公派赴意大利帕維亞大學、羅馬大學留學經歷。長期從事意大利語筆譯和口譯工作,發表過多篇關於意大利文學藝術的研究文章。


    張誼


    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語語言文學碩士,有公派赴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羅馬大學留學經歷。曾參與意駐渝總領事館、意大利國家旅遊局翻譯工作,以及“武漢銀杏在行動”新冠國際救助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實用建議手冊》的編寫工作。


     

    目錄
    引言
    D一章 古老與現代
    1.遙遠的足跡
    2.經典大腦
    3.空心腦室
    4.巴洛克大腦
    5.實驗、嚴謹
    第二章 顱相學起源
    1.一種科學意識形態的起源
    2.關於人的新科學
    3.定位標志
    4.傳播,接收(顱骨狂熱)
    5.海外遷移
    第三章 當代性的碎片

    引言


    D一章 古老與現代


    1.遙遠的足跡


    2.經典大腦


    3.空心腦室


    4.巴洛克大腦


    5.實驗、嚴謹


    第二章 顱相學起源 


    1.一種科學意識形態的起源


    2.關於人的新科學


    3.定位標志 


    4.傳播,接收(顱骨狂熱)


    5.海外遷移


    第三章 當代性的碎片


    1.一些調查方向 


    2.“皮質小人” 


    3.三位一體的大腦、分裂的大腦


     

    媒體評論

    20世紀是基因的世紀,21世紀是腦的世紀。


    ——分子生物學奠基人之一、諾貝爾獎得主沃森



    腦科學是人類理解自然界現像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是本世紀Z重要的前沿學科之一。


    ——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教授



    將來人的大腦可以很好地控制外界,不管人工智能多發達,外部機器多發達,人的大腦都可以很有效地控制它。如果要做到這一步,Z基本的一個問題就是你要精細解析大腦的信號,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


     

    在線試讀
    引言
    本書書名中涉及的兩個意大利詞語——“大腦”“簡史”,都用了復數,這一設計不無深意:首先,本書選取的都是一些有價值的案例;其次,書名本身也說明,我們的主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豐富,不斷變化。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人們會討論是否需要回歸一種俯瞰全局的視角,並借此重申歷史學的重要地位。本書的三個章節時間跨度很大,難免使人懷疑這是否符合“簡史”應有的架構,可能有人會問:這部簡史會不會名不副實?是否已有前人在這一領域做了類似工作?
    “神經科學”一詞誕生於1962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弗朗西斯·奧托·施密特(Francis Otto Schmitt)提出,距今不超過五十年。當時,他在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開展了一個新項目,旨在聯合生物學家、化學家、醫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共同研究神經繫統。自那時起,神經科學開始逐漸擺脫地理條件的限制,並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範圍內擴展。媒體報道紛至沓來,公眾關注度日益提高。終,這一學科在20世紀末取代了基因組學,被用以解釋人類特征及行為。在這一學科上,我們能同時看到“大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典型特征。人們能夠通過神經影像技術了解心靈的活動機制,與此同時,二十年前鏡的發現,也讓人們在探索心靈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遐想與反思。
    2013年,憑借充裕的經費,兩個大型研究項目在歐洲和美國開始運行。項目把21世紀稱作“大腦的世紀”,與此同時,一繫列帶有“神經”這一關鍵詞的子學科也逐漸興起:神經美學、神經倫理學、神經人類學、神經經濟學、神經史學、神經神學等。有人認為,大腦研究的“神經轉向”以及“神經中心主義”,會不斷推動新產品的研發與宣傳。有人指出,大腦是“獨立器官”,如果忽略其獨立性,有些新發現和新應用就會顯得離奇古怪。眾所周知,偽科學會魚目混珠,假扮真科學,況且,目前並不存在判斷真偽的統一標準。科學宣傳本就像九頭蛇一樣真假難辨。
    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蓬勃發展,大腦也成為現代性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也不再局限於研究毫無起伏變化、線性發展的歷史,他們開始尋其根、溯其源,考察不同時代中人們對於大腦的不同看法。請注意:本書的目標不是界定大腦在各個歷史時段扮演的角色,這並非重點。同時,筆者也會盡量避免用現代人的視野對以往的歷史評頭論足。

    引言


    本書書名中涉及的兩個意大利詞語——“大腦”“簡史”,都用了復數,這一設計不無深意:首先,本書選取的都是一些有價值的案例;其次,書名本身也說明,我們的主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豐富,不斷變化。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人們會討論是否需要回歸一種俯瞰全局的視角,並借此重申歷史學的重要地位。本書的三個章節時間跨度很大,難免使人懷疑這是否符合“簡史”應有的架構,可能有人會問:這部簡史會不會名不副實?是否已有前人在這一領域做了類似工作?


    “神經科學”一詞誕生於1962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弗朗西斯·奧托·施密特(Francis Otto Schmitt)提出,距今不超過五十年。當時,他在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開展了一個新項目,旨在聯合生物學家、化學家、醫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共同研究神經繫統。自那時起,神經科學開始逐漸擺脫地理條件的限制,並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範圍內擴展。媒體報道紛至沓來,公眾關注度日益提高。終,這一學科在20世紀末取代了基因組學,被用以解釋人類特征及行為。在這一學科上,我們能同時看到“大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典型特征。人們能夠通過神經影像技術了解心靈的活動機制,與此同時,二十年前鏡的發現,也讓人們在探索心靈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遐想與反思。


    2013年,憑借充裕的經費,兩個大型研究項目在歐洲和美國開始運行。項目把21世紀稱作“大腦的世紀”,與此同時,一繫列帶有“神經”這一關鍵詞的子學科也逐漸興起:神經美學、神經倫理學、神經人類學、神經經濟學、神經史學、神經神學等。有人認為,大腦研究的“神經轉向”以及“神經中心主義”,會不斷推動新產品的研發與宣傳。有人指出,大腦是“獨立器官”,如果忽略其獨立性,有些新發現和新應用就會顯得離奇古怪。眾所周知,偽科學會魚目混珠,假扮真科學,況且,目前並不存在判斷真偽的統一標準。科學宣傳本就像九頭蛇一樣真假難辨。


    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蓬勃發展,大腦也成為現代性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也不再局限於研究毫無起伏變化、線性發展的歷史,他們開始尋其根、溯其源,考察不同時代中人們對於大腦的不同看法。請注意:本書的目標不是界定大腦在各個歷史時段扮演的角色,這並非重點。同時,筆者也會盡量避免用現代人的視野對以往的歷史評頭論足。


    我們要從遙遠的時期開始,講述大腦的歷史:我們先一同回望四千年前的埃及。那時,大腦次有了書面記載,而且根據現代對古埃及醫學的分析,解剖生理學在當時的心腦血管繫統研究中具有中心地位。其實,在其他古代文明中,這種首要地位也有跡可循:在希臘文明中,自5世紀起,人們便把大腦看作是重要的器官。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曾宣稱大腦是身體信號的詮釋者與信使。而在這部作品問世之前,早已有部分生理學家開始關注大腦這一器官。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當兩個重要器官——心髒與大腦並駕齊驅之時,亞裡士多德和柏拉圖在選擇上出現分歧,為人們指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需要注意的是,二人所描述的大腦也不盡相同,幾乎全然對立。


    由於那時存在對尸體的禁忌,人們隻能將動物作為直接研究對像,並基於相關研究得出結論。沒過多久,在托勒密王國的雄偉首都亞歷山大港,尸體解剖和活體解剖獲得許可。從此,醫生對神經繫統有了新的認識。但是由於“羅馬法”的存在,蓋倫(Galeno)仍然不能通過解剖人體進行研究。2世紀下半葉,他建立了一間裝備齊全的醫學、哲學實驗室,該實驗室一直運作了千年之久。他敢於反駁亞裡士多德設下的教條,敢於挑戰對方認為大腦隻是個冷卻器官的觀點。在蓋倫看來,生命機體和精神生活的主宰是“氣”(pneuma,普紐瑪)。而到了古典時代,希臘作家在作品中素時,開始將其與靈魂結合,認為在身體裡,“氣”會成為一種精神活動,會產生感覺,會決定運動。


    蓋倫對心室繫統的研究細致入微,為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認為,身體中有互通互連的內部通道,通道中空無一物,能夠容納一種非實體的、精神性的存在。然而,這並不是他的原創性觀點:其實,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可以追溯到4世紀末;而它在後續傳播的過程中,又有了極大改變;後,幾乎沿用至現代社會。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畫作中,便有該思想的痕跡。1543年,安德烈·維薩裡(Andreas Vesalius)在他的作品中對蓋倫的觀點提出異議,指出了傳統理論中對大腦皮質形態的忽視,此舉為新解剖學奠定了基礎。直到17世紀下半葉,相關研究纔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亞裡士多德的“心髒中心論”已站不住腳,人們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將其駁倒,他的舊思想框架也漸漸分崩離析。


    17世紀中葉,笛卡爾逝世之後,他的著作《論人》(Treatise of Man)纔被發表,這裡面提供了一個關於神經繫統的功能及運行機制的模型。對於該模型,人們眾說紛纭,有人贊成,也有人駁斥,尤其是其中對松果體腺的分析,有荒誕怪異之虞。尼古拉斯·斯丹諾(Niels Stensen)推翻了笛卡爾的隻有人類有松果體腺的觀點,證明了它不是靈魂之所在。


    同一時期,托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否定了蓋倫的腦室觀點。他積極應用新發明的顯微鏡(笛卡爾在神經生理學論述中忽視了這一工具),並指出借助顯微鏡能夠獲得重要信息。通過觀察,他提出了“人腦的高級認知功能來自大腦皮層的褶皺”觀點,並指出大腦皮質越光滑的動物,在自然界的等級就越低。1664年,威利斯出版了《大腦解剖》(Cerebri Anatome)一書,其中的草圖展現了大腦的結構,與之前的研究截然不同,但該觀點並未受重視,也未被主流科學家及時跟進。比托馬斯·威利斯年輕一點的馬切羅·馬爾比基(Marcello Malpighi)在從事研究大腦結構的解剖學工作時了解了威利斯的理論。笛卡爾的大腦自動運作理論對他來說太抽像了,理論中的想像模式與經驗主義所揭示的事實不匹配。但是,他使用了模型和比較的手段,認為:大腦皮質在“黑色膽汁”分泌時將會起到過濾器的作用,因此墨跡斑斑。在他看來,皮質類似於一個大的腺體。這種帶有主觀色彩的解釋在數十年內一直占上風。


    在世紀之交,愛德華·泰森(Edward Tyson)的比較解剖學發現,脫水後的黑猩猩身體與人類的共同點多於其他猿類,還發現黑猩猩的大腦與人類大腦極為相似。


    羅馬精神病學家喬瓦尼·瑪利亞·蘭奇西(Giovanni Maria Lancisi)在1713年發表觀點稱胼胝體是思維靈魂的所在地。同時,他還在兩個腦半球的連接處準確觀察到了單一器官,即笛卡爾提出的松果體。


    到了18世紀中葉,阿爾布雷希特·馮·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的實驗(試圖將刺激性和敏感性區分開來)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中,他更傾向於將神經繫統作為一個組織的集合,而不是作為一個具有功能的器官來研究。不僅如此,他還對以往所有關於感覺定位的嘗試都表示質疑。承認對大腦這個成分模糊、功能可疑的身體繫統的無知幾乎成了一件必要的事,該繫統的病癥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給臨床手術帶來困難。西班牙公主瑪麗亞·安東妮亞(Maria Antonietta)的醫生費利克斯·維克·達澤爾(Felix Vicq d'Azyr)是早開始進行大腦研究的人之一,他的研究計劃因他過早去世而未完成。該計劃將大腦的復雜程度作為評估每個物種的標準,以此實現動物的分級。


    18世紀末,一些跡像表明,一個裡程碑式的嶄新時代即將拉開帷幕,大腦研究將在下一個世紀全面展開。1798年,一位德國醫生開始著手進行他的大腦生理學項目,意圖忠實地描繪出人腦的本質。他名叫弗蘭茨·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原本一直在維也納生活、工作,但他於1805年告別故土,先在歐洲各地宣揚自己的學說,隨後在巴黎定居。在那裡,他與學生約翰·加斯帕爾·施普爾茨海姆(Johann Gaspar Spurzheim)一起,試圖獲得高級知識分子的贊同,建立科學界的共識。盡管法蘭西學院的裁決否定了他的學說,但他卻成功了。這兩位傳播者在短時間內仍維持合作伙伴關繫,他們的事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壯大。


    本書第二章敘述了一種“科學意識形態”的形成和傳播,其發明者稱之為器官學,其他人則稱之為顱相學。人們眾說紛纭,各派觀點踫撞交融,終達成了一個共識:道德品質和智力能力與生俱來,取決於構成大腦的特定器官的發展。大腦的兩個半球上有大腦灰質,大腦是具有雙重作用的器官,而19世紀的人們則應當遵循道德價值觀規定的行為準則,認識這一器官、研究其功能。這些器官當時被視為“需要鍛煉的肌肉”。近也有一本書的作者指出了這一點,他想強調兩個世紀前顱相學家推薦的體操與“神經生物學”之間的關繫,後者是一種市場化的產物,它源於當下的一種理念——人類的個性本質上與大腦相吻合。


    早在2001年,心理學家威廉·烏塔爾(William Uttal)就批評說,他的許多同事有一種天真的想法,總是希望通過將學科簡化為對神經素的研究,來加強其學科理論性。盡管他承認可以通過20世紀末引入的復雜成像技術窺探大腦的運作,但在他看來,這一方法存在著巨大的誤解風險。研究者所看到的東西,虛假的比真實的多,而且相關研究對認知過程的定位過於隨意。雖然在其他領域,還原論方法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各種現像,但人腦及人類行為有多維復雜性,需要極其謹慎地研究。幾年後,歷史學家邁克爾·哈格納(Michael Hagner)寫了一篇關於網絡顱相學的文章,質疑了上述技術產品儀器的新“視覺權威”。


    傑裡·福多(Jerry Fodor)於1983年提出了模塊化思維理論,他的著作封面上有一個顱相學視角下的頭部圖像。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顱相學不時被提起並重復納入討論範圍,時不時地成為歷史學家仔細研究的主體。筆者認為,顱相學的發展史應該被置於中心位置,但不僅僅是出於上述原因,更是因為顱相學涉及西方文化的很大一部分,能夠反映歷史階段的交替及地理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顱相學一直吸引著醫生和科學家們的興趣,有人采納其原則,有人則持反對態度。盡管如此,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文學色彩和藝術氣質的異質性、擴張性學科,它仍舊得到了持續的傳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顱相學在美國建國時期的發展狀況說明科學可以成為信仰,能夠影響商業舉措、教學理念和衛生改革,改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時的人認為,如果不能了解大腦的表現形式,就無法處理大腦的問題,因此有人完善了檢查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工具。雖然加爾及其追隨者拒絕直接實驗,但在19世紀初,都靈的路易吉·羅蘭多(Luigi Rolando)對動物進行了活體解剖和電化電流誘導,並試圖定位某些與顱相學功能毫無共同之處的一般功能。弗朗索瓦·馬讓迪(Fran?ois Magendie)的做法與羅蘭多相似,他大膽進行了生理學實驗,取得了顯著成果。他將顱相學判定為偽科學,認為它與占星術或亡靈術相近。而其他研究者,如托馬斯·萊科克(Thomas Laycock)、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則把解剖實驗作為一種激勵自己研究的學說,促進了對於神經繫統的層次和進化模式的了解。19世紀,不同的調查風格和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神經繫統,我們將在第三章的部分展開論述。


    比較解剖學顯示,恰如威廉斯在兩個多世紀前的猜測,動物的大腦皮層趨於復雜,其中人類的大腦皮層復雜程度。有人宣稱歐洲男性的大腦皮層復雜程度比其他地方的人都高——神經繫統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研究,也不可避免地成為當時普遍存在的種族觀念的一部分,而這種觀念注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保羅·布羅卡(Paul Broca)認為,具有越多褶皺的大腦越聰明,但大腦的重量和體積也同樣重要。那些在社會中表現突出的人去世後,布羅卡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長期分析,並堅信能夠發現卓越的秘密。1861年,在解剖學與臨床學方面,布羅卡還在左額葉發現了語言中樞,語言是人類的一種獨特能力。後來卡爾·韋尼克(Carl Wernicke)發現了一個新的功能區域,即顳頂。隨後,兩人利用大腦的不對稱性進行研究,指出兩個半球具有相反的品質,並認為右半球具有所謂原始性,從而貶低了右半球。


    毋庸置疑,19世紀的實驗生理學成果顯著。與羅蘭多不同的是,皮埃爾·弗羅倫斯(Pierre Flourens)(加爾可怕的對手之一)對動物進行了一繫列無休止的實驗,通過各種手段,揭示了大腦神經繫統中存在的功能區。幾十年後,對大腦皮層的電刺激顯示,狗的肌肉運動由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控制。1876年,大衛·費裡爾(David Ferrier)更準確地定位了控制運動和感覺的區域。過去一直被忽視的皮質,此時也成了在組織構成方面需要觀察的對像。1906年,卡米洛·高爾基(Camillo Golgi)和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獲得了諾貝爾獎,盡管他們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他們找到了使神經細胞的結構可視化的方法。認為細胞是生物體的小單位的世紀結束了。


    自那時起,顱相學又經歷了諸多變化,它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範圍不斷擴大,筆者無法一一詳細介紹。世紀之交又產生了一次大變革,當時該領域的數十萬名研究人員(正如前面所述)在專業期刊和手冊中發表了數百萬頁的相關內容。大量的數據使得我們無法重現歷史。20世紀的發展局面錯綜復雜,我們隻能隨機選擇其中一部分,回憶一些相關事件。而筆者想講的,首先是一種能夠記錄大腦電流活動節奏的儀器,它的發明者漢斯·伯格(Hans Berger)及其追隨者都希望它能打開研究心理的大門,這一儀器證實了神經繫統信號屬於電的範疇,於是這種儀器隨著電報模型的出現而出現。腦電圖極大地豐富了神經學和精神病學的診斷設備,它在癲痫研究等方面也起著非常寶貴的作用。


    1937年,懷爾德·彭菲爾德(Wilder Penfield)開始對癲痫病患者進行實驗,他通過視覺模擬制作了“小矮人”的形像,這一人腦圖像不斷被模仿且傳播甚廣。20世紀下半葉,另一個同樣幸運的形像從封閉實驗室裡誕生並走了出來——它就是人類所謂“三位一體大腦”理論的載體。保羅·麥克萊恩(Paul MacLean)認為,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會有三個腦層疊加,個從爬行動物處繼承,第二個從低等哺乳動物處繼承,第三個纔從人類處繼承且與人類各種行為有關。在他看來,這三個層面的共存是不完全和平的,這一點似乎導致了許多個人和社會問題。在那些充斥著冷戰、太空征服和革命的年代,精神障礙以及各種衝突和恐懼都由“三位一體大腦”理論提供的鑰匙來破譯。麥克萊恩認為,“三位一體大腦”的存在問題亟待解決,同時,也必須為文明中的衝突找到補救措施。


    這些年來,科學工作中的思想與理論進一步轉移到了更廣泛的公眾領域,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在加州理工學院,羅傑·斯佩裡(Roger Sperry)及其合作者沿著一條垂直線創造了“分裂大腦”的輪廓,分割後的兩個腦半球以自己的方式運作。基於動物實驗,他們又通過切斷一些癲痫病人的胼胝體,在人類身上實現了兩個腦半球的隔離(但所有的方法似乎都無法治愈這些病人的癲痫)。他們的臨床和治療工作令19世紀的雙腦觀念死灰復燃並得以更新,變成了:左腦主管理性,右腦主管感性。斯佩裡在1984年獲得諾貝爾獎時提出他不贊成濫用半球二分法,這也是有道理的。


    注意事項


    鋻於腳注中已經附有參考書目,因此筆者決定不再單獨列出書目概覽。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