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拯救朱鹮
    該商品所屬分類:科普讀物 -> 科普讀物
    【市場價】
    148-216
    【優惠價】
    93-135
    【作者】 陳旭 
    【所屬類別】 圖書  科普讀物  生物世界  動物 
    【出版社】光啟書局 
    【ISBN】978754521796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5217964
    叢書名:綠色生態物種繫列

    作者:陳旭
    出版社:光啟書局
    出版時間:2016年08月 


        
        
    "

    編輯推薦
          每一個物種都有其獨特的生物配方,一旦消失將不可逆轉。一種曾經僅剩7隻的鳥兒,險些在地球上消失,而今重又枝繁葉茂。讀完此書,請大聲說出這種鳥的名字! 
    內容簡介
          在我國的陝西洋縣,生活著一種美麗的鳥兒——被譽為“東方寶石”的*,它也是日本的“神鳥”。上世紀,*一度在日本滅絕,在陝西洋縣,僅存的7隻*承載了這一族群後的希望,經過中日兩國環保人員和科學家以及民眾的相救與保護,從1981年發現時的7隻到現在的1200餘隻,*逐漸脫離了瀕危的境地,這時期的保護工作,也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作者簡介
          陳旭——參加中國部生態記錄片《森林之歌》攝制組,擔任其中第四集《雲橫秦嶺》的撰稿人和科學顧問;2010年上海世博會陝西外宣片擔任《長安城頌》撰稿人。著有《秦嶺家園》(為WWF來華工作30周年紀念禮品書)、《中國大秦嶺》《海南百歲老人影像志》等書。2011年,擔任《生命長青,熊貓家園》專題片撰稿人,該片獲國家林業局嘉獎。

    目錄
    章  “日本的日本”
    第二章  尋找朱鹮
    第三章  姚家溝•金家河
    第四章  朱鹮的生命史
    第五章  夜宿地•營巢地
    第六章  人工繁育
    第七章  天人合一
    第八章  “東方寶石”重放光芒

    前言
    對大自然為恭敬的態度不是書寫,而是學習、沉默和驚異。
    但今天,學習、沉默和驚異顯然已經不夠用了。當今,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超過化石記錄的滅絕速度的1000倍,如果我們看到除了人類有很多動物都掙扎在死亡線上,許多植物都因為棲息地的喪失和人類的過度利用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我們的後代隻能通過書本和動植物園而不是通過大自然來辨認它們,那麼,沉默和驚異便是不道德的行為。
    不久前,牛津大學研究員查爾斯•福斯特為了探索人類能否穿越物種之間的界限,將自己變身為鹿、狐狸、獾、水獺等動物,體驗了一把“非人類”的生活,也就是說,在一段時間裡,他像動物一樣生活在它們各自的區域裡。例如,像鹿一樣生活在叢林中,嘗試取食灌木和地衣;像狐狸一樣深入倫敦為黑暗和肮髒的角落,每天捕食老鼠並躲避被獵狗追捕……這段不尋常的生活讓他得出一個結論:人類的各種感官功能並沒有因為現代生活而受損和退化,我們仍舊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生存,我們仍然是動物。      對大自然為恭敬的態度不是書寫,而是學習、沉默和驚異。
          但今天,學習、沉默和驚異顯然已經不夠用了。當今,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超過化石記錄的滅絕速度的1000倍,如果我們看到除了人類有很多動物都掙扎在死亡線上,許多植物都因為棲息地的喪失和人類的過度利用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我們的後代隻能通過書本和動植物園而不是通過大自然來辨認它們,那麼,沉默和驚異便是不道德的行為。
          不久前,牛津大學研究員查爾斯•福斯特為了探索人類能否穿越物種之間的界限,將自己變身為鹿、狐狸、獾、水獺等動物,體驗了一把“非人類”的生活,也就是說,在一段時間裡,他像動物一樣生活在它們各自的區域裡。例如,像鹿一樣生活在叢林中,嘗試取食灌木和地衣;像狐狸一樣深入倫敦為黑暗和肮髒的角落,每天捕食老鼠並躲避被獵狗追捕……這段不尋常的生活讓他得出一個結論:人類的各種感官功能並沒有因為現代生活而受損和退化,我們仍舊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生存,我們仍然是動物。
          作為動物中的一種,用所謂的文明將自己異化的一種高等動物,我們卻沒有善待我們的動物同伴;或者說,多少年來,我們以發展高度文明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為借口,驅逐、虐待、獵殺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因為環境破壞等原因,50年來,在IUCN紅色名錄評估的73686個物種中,有22103個物種受到了滅絕威脅(2014年數據),而已經滅絕和消失的物種數量與速度都既大且快。以中國為例,近100年滅絕了的動物,有記錄的就有新疆虎、中國犀牛、亞洲獵豹、高鼻羚羊、臺灣雲豹、滇池蠑螈、中國豚鹿。目前瀕臨滅絕的動物名單也非常長: 糜鹿、華南虎、雪豹、揚子鱷、白暨豚、大熊貓、黑犀牛、指猴、絨毛蛛猴、滇金絲猴、野金絲猴、白眉長臂猴、藏羚羊、東北虎、朱鹮、亞洲像……好在後一份名單中,多數動物已由國家和一些國際NGO建立了專門的保護區。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我們已經意識到如果不對它們加以善待和保護,它們即將離我們遠去,並且一去不回頭——人類不可能像科幻片中所描述的那樣,孤孤單單地靠人造物和意志生活,沒有其他動物和植物相伴,人類也命數將盡。上帝在創世的時候,是本著一種節約、而不是浪費和揮霍在創造生命,因為地球隻有這麼大,地球上的每一種材料、每一素、每一個物種都必須能夠彼此利用、彼此制約、彼此相生、彼此相伴。至於具體到每個物種本身,也都有其獨特的生物配方,每一個生命消失了都不可逆轉、不可重生,至少在我們的基因工程還沒有完善到可以將一個滅絕的物種復制出來之前。
          這些年來,在物種保護方面,我們自然也經歷了很多的悲喜劇。悲劇比比皆是——有些物種因為發現晚了,等我們援軍到達時,它們已經撒手人寰,例如白鰭豚、華南虎、斑鱉等。作為本繫列叢書中的中華鱘的親戚白鰭豚,就由於長江過於繁密的航運、漁業的延伸和江水水體的污染,2006年被迫宣告功能性滅絕。對於中國兩大水繫之一的長江來說,白鰭豚的消失是一個非常危急和可怕的警報,因為緊隨而來要消失的就可能是江豚、中華鱘、白鱘、揚子鱷等,這些古老的居民很多幾乎與恐龍一樣年長,它們歷經了這個星球這麼多的變故都挺下來了,唯獨可能逃不過人類的“毒手”……而一旦江河裡沒有了活物,江河便也不成其為江河了。喜劇不多,但也有幾個。例如,由於得力的保護,藏羚羊等幾近滅絕的瀕危動物如今已生機再現,它們的種群數量目前已經恢復到一個健康的指數上。為了讓它們能夠安全繁殖,青海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這些年每年四五月都在它們的產房派人日夜看守,還組織了大批志願者來可可西裡做一些外圍的環境看護工作。《可可西裡,因為藏羚羊在那裡》的作者楊剛,就是幾度進出可可西裡的志願者之一。朱鹮也一樣,一度在日本滅絕的“神鳥”,1981年有幸在我國陝西洋縣找到了後7隻“種鳥”,經過環保人士和當地民眾的悉心搶救和看護,如今這幾隻“種鳥”的後代已經遍布中日兩國。當然也有悲喜劇,例如亞洲像的命運就很難讓人去定義它的處境。在過去,亞洲像通常被東南亞諸國和我國雲南一帶馴化為坐騎和家丁;當伐木場興起時,大像變身為搬運工,每天穿梭在叢林裡拉木頭;後來,由於森林的過度砍伐,伐木業蕭條,這些大像又轉行至大像學校成為“風光”的演員……繁重的體力勞動暫時告一段落,看似它的命運在好轉,但它的“職業”變遷背後隱含的卻是一個危險而不堪的現狀:大樹被毀,生態告急,叢林不再。十數年來,雲南攝影師王藝忠一直用鏡頭關注著這些人類伙伴的悲喜劇,或者說,悲劇。王藝忠的視頻作品《像奴》曾在多個電視臺和網站熱播,本叢書中記錄大像命運的《拉木頭的大像》就是《像奴》一部分章節的情節。
          作為一名自然保護者,與我的那些國際同行一樣,我慣於將自然看作一個我們無法擺脫的法則的提醒者,這個法則就是吞噬、毀滅和受苦,在過去,吞噬、毀滅和受苦發生在動物之間,如今更多的是發生在我們與動物之間,但我們施加在動物身上的,自然肯定會毫無保留地回饋給我們。
          因為人類沒法孤零零地生活在地球上,我們不僅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其他生物,為你、為我、為他,更是為了一個生機勃勃人與自然和諧的地球。
          朱春華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駐華代表

    在線試讀
    章 “日本的日本”
    在我的家鄉漢中,生活著一種美麗的鳥兒,人們叫它紅鶴,都說見到它的人會有紅運臨頭,它喜歡在人家周圍的稻田裡覓食,在屋舍旁邊的高大喬木上築巢,千百年來,它與人們不離不棄,朝夕為鄰。

    在我的家鄉陝西漢中,生活著一種美麗的鳥兒,人們叫它紅鶴,都說見到它的人會有紅運臨頭。這種鳥喜歡在人家周圍的稻田裡覓食,在屋舍旁邊的高大喬木上築巢,千百年來,與人們不離不棄,朝夕為鄰。後來這一帶鼕水田逐漸變成了旱地,農田種上了油菜和鼕小麥,加上化肥的大量使用,覓食地的紅鶴的身影漸漸稀少。仿佛是一夜之間,人們忽然發現自己的好鄰居不見了,紅鶴、喜鵲,那些吉祥鳥都遠離了人們。那時的人們還沒有覺察到,鳥語花香已經被刺鼻的農藥味取代,消滅了許多害蟲,可是土地上照樣雜草叢生,人們耕作的土地並沒有產生更多、更優質的糧食……
    1979年,這一切有了改變。平時生產隊的高音喇叭裡總是在喊讓大家去領劇毒農藥666滅蟲,忽然有一天喊大家去開會,說要尋找一種鳥兒。好奇的村民聚攏在一起看熱鬧,大家都在說是什麼鳥兒值得這樣大驚小怪。過去一看,哦,是老相識紅鶴啊!可惜已經好長時間沒有看到了。也就是在那時候,人們知道了紅鶴的學名——朱鹮。
    我在後來的歲月裡逐漸知道了朱鹮的價值,但朱鹮已經徹底和我老家的許多村莊沒有關繫了。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耕作制度的改變——鼕水田的大量消失,傳統一季莊稼變成了兩季甚至三季,化肥的使用使得土地隻能放棄休眠來提高產能,這些急功近利的措施讓漢中盆地變成了中國的八大糧油基地之一。但是,許多村莊隻能迎來沉寂的春天。那情形正如美國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描述的:“天空無飛鳥,河中無魚蝦,成群的雞鴨牛羊病倒和死亡,果樹開花但不結果。農夫訴說著莫名其妙的疾病接踵而來。總之,生機勃勃的田野和村莊變得一片寂靜,死亡的幽靈到處遊蕩。”許多人拋棄了貧窮的村莊,背井離鄉到大都市裡討生活,一處處空巢隻有老人和孩子在留守。章  “日本的日本”
    在我的家鄉漢中,生活著一種美麗的鳥兒,人們叫它紅鶴,都說見到它的人會有紅運臨頭,它喜歡在人家周圍的稻田裡覓食,在屋舍旁邊的高大喬木上築巢,千百年來,它與人們不離不棄,朝夕為鄰。

    在我的家鄉陝西漢中,生活著一種美麗的鳥兒,人們叫它紅鶴,都說見到它的人會有紅運臨頭。這種鳥喜歡在人家周圍的稻田裡覓食,在屋舍旁邊的高大喬木上築巢,千百年來,與人們不離不棄,朝夕為鄰。後來這一帶鼕水田逐漸變成了旱地,農田種上了油菜和鼕小麥,加上化肥的大量使用,覓食地的紅鶴的身影漸漸稀少。仿佛是一夜之間,人們忽然發現自己的好鄰居不見了,紅鶴、喜鵲,那些吉祥鳥都遠離了人們。那時的人們還沒有覺察到,鳥語花香已經被刺鼻的農藥味取代,消滅了許多害蟲,可是土地上照樣雜草叢生,人們耕作的土地並沒有產生更多、更優質的糧食……
    1979年,這一切有了改變。平時生產隊的高音喇叭裡總是在喊讓大家去領劇毒農藥666滅蟲,忽然有一天喊大家去開會,說要尋找一種鳥兒。好奇的村民聚攏在一起看熱鬧,大家都在說是什麼鳥兒值得這樣大驚小怪。過去一看,哦,是老相識紅鶴啊!可惜已經好長時間沒有看到了。也就是在那時候,人們知道了紅鶴的學名——朱鹮。
    我在後來的歲月裡逐漸知道了朱鹮的價值,但朱鹮已經徹底和我老家的許多村莊沒有關繫了。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耕作制度的改變——鼕水田的大量消失,傳統一季莊稼變成了兩季甚至三季,化肥的使用使得土地隻能放棄休眠來提高產能,這些急功近利的措施讓漢中盆地變成了中國的八大糧油基地之一。但是,許多村莊隻能迎來沉寂的春天。那情形正如美國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描述的:“天空無飛鳥,河中無魚蝦,成群的雞鴨牛羊病倒和死亡,果樹開花但不結果。農夫訴說著莫名其妙的疾病接踵而來。總之,生機勃勃的田野和村莊變得一片寂靜,死亡的幽靈到處遊蕩。”許多人拋棄了貧窮的村莊,背井離鄉到大都市裡討生活,一處處空巢隻有老人和孩子在留守。
    但漢中依然是一塊幸運的土地,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其他地域的人口增長迅速,漢中人口的增加卻比較緩慢,人口壓力相對較小,讓漢中的山野避免了一場浩劫。於是,漢中北部的秦嶺依然蒼翠,大量的原始森林得以存留至今,秦嶺因此成為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動植物的避難所;漢中中部流淌的漢江,能夠成為中國內陸清潔的河流之一,成為今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漢中南部的巴山,也依然能夠保持茂密的植被,成為陝西、湖北、四川及重慶三省一市交界處的生物多樣性寶庫。1981年,在漢中盆地的東部——洋縣境內,人們重新找到了朱鹮,那種被認為已經在中國大陸消失的鳥兒重現於世,驚喜的世人稱那7隻被發現的朱鹮是“東方寶石”。從那以後,朱鹮和漢中環境的命運開始發生變化。人們對朱鹮的感情,也變得微妙起來。
    在梳理朱鹮與人類的淵源時,漢中人纔知道曾經整天飛翔在自家院落周圍的朱鹮,其實是一種著名的國際鳥類,它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朝鮮半島、日本以及中國大陸都有分布,隻是後來走向滅絕邊緣,世界各國的野生朱鹮全部滅絕,隻有中國內陸腹地的洋縣還存留著7隻朱鹮。隨後大量到訪漢中、洋縣的日本人,更讓漢中人看到了朱鹮與日本的密切關繫。

    朱鹮是一種著名的國際鳥類,它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朝鮮半島、日本以及中國大陸都有分布,隻是後來走向滅絕邊緣,世界各國的野生朱鹮全部滅絕,隻有中國內陸腹地的洋縣還存留著7隻朱鹮。

    漢中的石門十三品書法,被譽為“日本之師”;漢中的朱鹮,今天的日本人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遣唐使到朱鹮,濃縮日中兩國‘一衣帶水’之情。”正如中國的很多鳥類都由外國人命名一樣,朱鹮的拉丁學名也由外國人定為“Nipponia nippon”,直譯成漢語就是“日本的日本”,以國名命名鳥名,足見朱鹮在日本國民心中的位置。
    1823年,德國人斯爾包特(Siebolt)在日本發現了朱鹮,他是早將日本的朱鹮介紹到歐洲的人,他將采集到的朱鹮標本送給了荷蘭拉依典博物館館長太莫尼可(Temminck)。太莫尼可將這個朱鹮標本與其他鹮類進行比較後,發現它們體形大小非常相似,眼裸,額、頭頂及側部、下頜裸出部皮膚都有褶皺等,便將其歸於鸛形目鹮屬(lbis),命名為lbisnippon。1835年,太莫尼可撰文將朱鹮介紹給歐洲。1853年,Reichenbach將朱鹮作為Nipponia新屬,從Ibis中劃分出來,學名為Nipponia nippon,並認定是一屬一種的罕見品種。1873年,英國鳥類學會發表了有關朱鹮的論文,稱它為Rosy Ibis,意為“薔薇色的鳥”。1842—1850年,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Schlegel)根據更好的朱鹮標本作了補充描述。1908—1916年,日本眾多學者對朱鹮的命名仍持有不同意見。1922年,日本鳥類學會根據Gray的意見,統一了世界各國鳥類學家使用的不同學名,將朱鹮的拉丁學名定為Nipponia nippon。
    朱鹮作為東方的鳥類,從日本走進了西方人的視野,自從它有了拉丁學名開始,便被打上了日本的標簽。但是這樣的命名漢中人無法接受,曾和自己朝夕相處的鳥兒,怎麼就變成了“日本的日本”?漢中人拒絕朱鹮的西方命名,也不願意談到朱鹮的拉丁學名直譯。但是,愛護這種世界珍禽並使之復壯於世,漢中人當仁不讓、不遺餘力地做到了。
    西方人在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之後,在大量掠奪中國金銀財寶的同時,也在大肆掠奪中國的動植物資源:從中國掠奪走的杜鵑花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園藝業;金雞(紅腹錦雞)則更新了國際上對觀賞鳥的認識,金雞被視為東方審美文化的使者;野雞(環頸雉)到了歐美,成為歐美人追逐的狩獵動物;大熊貓到了西方世界,成了“世界公民”,成為世界自然保護的像征……這樣的事例幾乎是不勝枚舉,朱鹮也不例外。1872年,英國人史溫侯(Swinhoe)從中國浙江捕獲一隻朱鹮帶到倫敦動物園人工飼養,一年後,這隻朱鹮死亡。從那時起,朱鹮在分布區外的其他國家的動物園及私人鳥園中再無保存,成為“一鳥難覓”的稀世珍寶。

    在日本,朱鹮被稱為“朱鷺”“桃花鳥”“鴇”等名稱,日本佐渡島的民眾還將朱鹮稱為“美人鳥”“瑞鳥”“佳麗之禽”等。日本舍人親王、太安萬侶在《日本書紀720年)一書中記述說:“將綏靖天皇葬於倭國桃花鳥田丘上陵”“將垂仁天皇葬於身狹桃花鳥坡”“將宣化天皇葬於大倭國桃花鳥坡上陵”。三個日本天皇都葬於以“桃花鳥”(朱鹮)命名的墓地上,皇家陵園就是朱鹮的棲息地,可見朱鹮在日本歷史上所受關注與喜愛的程度。
    300多年前,日本佐渡島附近朱鹮很多,八戶藩日記中記載說:“1669年及1737年,該地方夏季(舊歷六月)飛來,甚至有危害稻田的大群。”朱鹮踐踏秧苗和稻谷,被人視為害鳥,因此遭人獵殺,可見當時朱鹮數量還很多。朱鹮的保護與利用法令也早見於日本,1772年,《飼鳥請負定書》中說:“鶴……雁、鴨、白鷺、琵鷺、五位鷺……雲雀等一律不得獵取,鵜鳥和鴇(朱鹮)4—7月來可取之,此外先年御法度之鳥的獲取要經批準。”
    明治維新(1868年)以後,日本藩鎮廢除,禁令放松,人們大肆狩獵,包括朱鹮在內的許多大型鳥類迅速減少,後來連收集朱鹮羽毛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了。日本朱鹮從此走向了滅絕之路。
    日本境內的朱鹮瀕臨滅絕,朝鮮半島的朱鹮似乎還很昌盛。1913年,日本人下郡山誠一追憶他於1911年末在朝鮮沿忠南錦江中遊萬頃附近發現朱鹮的情形,他看到了數千隻的朱鹮大群:“如群鴉齊鳴……欲在松樹築巢,正在爭奪……該處面臨碧水沼澤,松樹叢生……先到者棲於樹梢,可見點點白斑,仍從四面集中,飛翔似雁井然有序,一群多則30—40隻,少則5—6隻,以松林為中心盤旋於沼澤之上……冠毛倒豎發出鳴叫……羽白松綠,碧水倒映,翩翩起舞,羽色反照夕陽美不可言……”後來朝鮮半島飽受戰火蹂躪,朱鹮身處兵燹之中,自然深受其害。1966年,日本的一個鳥類學家記載說:“戰前在朝鮮是極普通的鳥,戰後就變得極其罕見了……1958年在釜山獲一標本……成為南韓惟一發現尚存的例證……據說1965年3月大同江流域見到飛翔的10隻(朱鹮)……表明北朝鮮、中國東北地區還殘留朱鹮……”1974年12月,“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波德(Archibald)在朝鮮板門店發現了4隻朱鹮。4年後,減少為2隻。1980年,朝鮮半島的朱鹮滅絕。當朱鹮的身影越來越少見時,朝鮮人開始把哀思獻給它。朝鮮民謠詠嘆朱鹮:“依稀可見,仿佛看見,但又看不見的鳥。‘Taoki,taoki’叫得那麼悲切淒涼,你要去哪裡?去見母親嗎?在那太陽升起的地方。”憂傷的基調,似乎注定了朝鮮半島朱鹮的滅亡。
    1934年,日本新瀉縣佐渡島和能登半島等地,棲息著100多隻朱鹮,但由於戰爭中強制采伐森林,到1953年,僅剩31隻朱鹮。
    1934年12月18日,日本首次將朱鹮歸入“天然紀念物”之列。日本人也開始哀嘆朱鹮的命運:“籠罩朦矓晨曦的牛頭林/回蕩著飛翔朱鹮的合鳴聲/悠閑地掠過披滿朝霞的天神股河/一群明日何處去的朱鹮啊/燒炭的煙隨風飄落在山嶺上/朱鹮的棲身之處將不復存在/國見山旁的溪谷和原野裡/朱鹮的身影將漸漸消失。”為了保護朱鹮,1945年,日本政府在佐渡島劃定了禁獵區,希望能給朱鹮一片安寧的棲息地。
    日本的伊勢神宮遷址儀式每20年舉行一次,籐原忠平在《延喜式》(927年)一書中介紹說,在這種儀式上,按照規定每次都要給宮中之寶“須我流橫刀”的刀柄上纏兩枚朱鹮羽,羽毛的規格要求在5寸(約17釐米)以上,寬1寸1分(約3.6釐米)以上,色澤鮮明,左右對稱。以前日本朱鹮很多,羽毛的使用量不受限制,可是朱鹮數量越來越少時,祭神儀式所需的羽毛也得不到保證了。1952年,朱鹮被日本政府指定為“特別天然紀念物”。一年後的秋天,伊勢神宮要舉行第59次遷宮儀式,需要給“須我流橫刀”插飾朱鹮羽毛,人們特此向日本政府提出捕獲1隻朱鹮的申請。但當時的佐渡島上隻剩下23隻朱鹮,日本文物委員會的答復是:以茶帚羽代替。日本政府擔心任何對朱鹮的傷害都會危及整個種群的存亡。後來這種擔心終於變成了現實。
    1960年,第12屆國際鳥類保護大會在東京召開,此次會議將朱鹮定為“國際保護鳥”,世界各國開始關注這一瀕危鳥類的拯救。可是那時的朱鹮保護可謂是一籌莫展,無從下手。
    1967年,日本在佐渡島建立朱鹮保護中心。這一年,中西悟堂收集整理了兩首朱鹮詩歌,一首是《國見山的朱鹮巢》:“進入佐渡朱鹮棲息的山巒/天色微暗椿林繁茂/身前巨樹威然挺撥/舉首仰望樹冠部的鳥巢/來看朱鹮巢憂心忡忡/翩翩而來的她/在大樹頂上做個大巢/就這麼沉甸甸地坐在枝頭!”另一首是《羽咋眉丈山》:“谷間陡斜的水稻田/連綿不斷的朱鹮飛來的山/朱鹮在松林環繞的沼澤中覓食/其中生長田螺和泥鰍/眉丈深處松林蔥郁/層翠疊嶂棲朱鹮。”
    詩人的哀唱挽救不了日本朱鹮走向絕滅的命運。1971年,日本石川縣的朱鹮絕跡,石川縣野鳥會刊出兩首詩歌懷念朱鹮。一首是《朱鹮之歌》,另一首朱鹮》。
    任何國家經濟發展之初,都是建立在破壞環境的基礎之上,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復蘇發展,生態環境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上世紀50年代,日本的能登半島和佐渡島都曾有野生朱鹮棲息,但是經歷上世紀60—70年代日本經濟的高度成長期後,能登半島和佐渡島的野生朱鹮都已不復存在。日本學者研究朱鹮滅絕的原因,就是環境惡化的結果,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藥、化肥使用的泛濫,將日本朱鹮推向了絕境。污染對朱鹮不利,對人類的危害也是觸目驚心的:上世紀50—60年代,日本汞污染導致的“水俣病”悲劇就是明證。日本朱鹮的野外種群持續減少,若干幼雛因農藥中毒而死亡,到1977年,日本全境僅剩8隻朱鹮,而且部分朱鹮已經喪失了繁殖能力。
    1981年1月,日本將境內殘存的4隻朱鹮全部捕捉,與1隻籠養朱鹮合群。他們不惜代價,采取了盡可能用的手段,希望通過圈養繁殖來拯救這一物種的滅絕,卻終失敗。在捕捉時和籠養過程中,朱鹮受外傷、疾病及年齡老化、性比失調等問題困擾,繁育試驗並不成功,後隻剩下2隻朱鹮。面對此種情形,日本人對朱鹮的保護喪失了信心,他們悲哀地向世界宣布:日本境內的野生朱鹮滅絕了!

    1981年1月,日本將境內殘存的4隻朱鹮全部捕捉,與1隻籠養朱鹮合群,他們希望通過圈養繁殖來拯救這一物種的滅絕,卻終失敗。日本人對朱鹮的保護喪失了信心,他們悲哀地向世界宣布:日本境內的野生朱鹮滅絕!今天,日本國內的所有朱鹮,種源全部來自陝西洋縣。

    這一年,日本詩人山本修之助在詩中悲傷地寫道:“噢,無與倫比的朱鷺喲,有緋色的冠羽。東亞產的朱鷺喲,中國、日本和朝鮮都詠頌她,描繪在扇子和屏風上,可你現在是走向滅亡的種類……朱鷺喲,在不久的將來,你的傳說將被遺忘,那樣以來美就不復存在,神秘的詩和事都將消失,花鳥詩人將不會再有。懸在人的鐵手上,懸在人的鐵石心腸上,我們再也喚不醒沉睡的你……”
    這首詩歌猶如一曲挽歌,刺痛了日本國民的心靈。日本人心中的聖鳥朱鹮的消逝,成為許多日本國民心中一種難以割舍的傷痛心結。朱鹮“撒手人寰”,似乎是在懲罰日本國民昔日對它的傷害。2003年10月,日本後的一隻朱鹮離世,它沒有留下後代,從此,日本朱鹮徹底滅絕。今天,日本國內的所有朱鹮,種源全部來自陝西洋縣。可以說,朱鹮在一瞬間走到了滅絕的邊緣,其實是人類多年的漫不經心和忽略造成的,人們將它們棲息繁衍的生境破壞,終將朱鹮推向了絕境。
    1936年,日本鳥類學家山階到韓國漢城的動物園參觀,那裡還有10隻朱鹮。上世紀70年代,東西伯利亞南部的河口地區,還有零星的朱鹮記錄;上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幾乎沒有關於朱鹮生物學的資料。可見朱鹮這一物種幾乎被人類忽略。當人們開始注意它們時,朱鹮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中國自上世紀60年代後期一直未見其蹤跡,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上世紀70年代後期,朱鹮在東西伯利亞和朝鮮半島相繼絕跡。西伯利亞東部人口激增、沼澤干涸、濕地變成耕地,使得那裡的朱鹮喪失了合適的生境而滅絕。
    就在世人為野生朱鹮滅絕惋惜不已的時候,1981年5月,中國向世界宣布,秦嶺南麓的陝西洋縣發現了7隻野生朱鹮。這個消息讓國際鳥類學界興奮不已,更讓日本人欣喜若狂,他們似乎看到了拯救朱鹮的希望。從那時起,中日兩國專家通力合作,開展對朱鹮的科研與保護。30年的努力,終於成功拯救了瀕臨滅絕的朱鹮,朱鹮保護因此成為人類拯救瀕危物種成功的範例之一。今日的朱鹮種群,已經從7隻發展繁衍到1200餘隻,通過中國“贈送”“出借”等方式,日本人工繁育的朱鹮種群已近200隻。小小的鳥兒,今天已經成為連接中日友誼的橋梁和紐帶,彰顯著人們對保護環境的呼喚。今天的朱鹮,已和大熊貓一起成為中國自然保護的像征!


    第二章  尋找朱鹮
    1930年,朱鹮見於中國14個省;1957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在洋縣曾經采獲2隻朱鹮標本;1958年,在甘肅康縣采獲2隻標本,當年朱鹮見於3個省;到了1964年後,中國朱鹮去向不明。以前在中國東北境內分布的朱鹮,夏季在東北繁殖,鼕季則南下越鼕,黑龍江興凱湖曾是朱鹮在中國北的繁殖點。分布於秦嶺南北麓的朱鹮,則是留鳥。朱鹮在中國境內的許多分布區裡逐漸消失,後的朱鹮隱居在秦嶺南坡一隅,躲在人們的視野之外,匿跡17年後,終於等來了被人重新發現認識的那一天。
    1970年代初,中日還沒有實現邦交正常化,日本議會議員就通過私人關繫寫信給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希望中國科學家對野生朱鹮狀況予以關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日本環境廳向中國國務院環境委員會正式提出在中國尋找野生朱鹮的請求。1978年,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訪問日本,當時的日本首相請求鄧小平在中國開展朱鹮調查,看看這種珍稀的鳥類是否還在中國境內棲息繁衍?鄧小平答應了日本首相的請求,回國後,他便給中國科學院下達了任務,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朱鹮專項調查,想要知道中國的朱鹮家底。
    從1978年9月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派出朱鹮考察小組,沿著昔日朱鹮曾經分布的河北燕山、山西呂梁山、安徽大別山、河南中條山及長江下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一帶的丘陵低山區進行考察,專家們走訪這些地方的稻田分布區,希望發現朱鹮的蹤跡。派出去的專家進行尋訪後發現,這種鳥兒實在是太珍稀了,它似乎隻有傳說和過去,如今人們已難覓它的蹤影。
    1979年,朱鹮考察小組又沿著黃海、渤海和雷州半島以及遼寧的千山山脈一帶進行考察,還是一無所獲。1980年,朱鹮考察小組轉入西北東部、四川東部的岷山、秦嶺、大巴山一帶進行考察,此次算是小有收獲:考察隊在秦嶺南坡的洋縣聽人說見到了朱鹮;另外,在甘肅徽縣還找到了3根朱鹮羽毛。於是中科院動物所縮小了搜尋範圍,重點考察陝西洋縣和甘肅徽縣。
    陝西是朱鹮的歷史分布區,所以陝西省林業廳也接到了命令,進行省內的朱鹮調查。由陝西省林業廳、中國科學院西北動物研究所、西北大學共同組成了一個朱鹮調查小組,於1979年鼕開始在陝西省內朱鹮曾經分布的地方進行調查摸底。陝西省林業廳的退休司機張宗省師傅參與了朱鹮摸底調查。30年過去了,張師傅還是記憶猶新。他說,當時林業廳隻有3輛吉普車,接到任務,便派他開上一輛吉普車,拉著西北動物所的一名專家、林業廳經營處的一名干事、西北大學的陳服官教授,一起去尋找朱鹮。當時西北大學有一具朱鹮標本,於是找人在8K大的硬紙上照樣畫了一幅朱鹮的圖片,大家拿著這張圖從潼關開始尋找朱鹮。每到一處,他們便找到所在縣域的林業局請求幫助,當地縣林業局派人和他們一起來到有稻田的村莊,在田間地頭詢問耕作的農民,問是否看到圖片上的這種鳥兒。上點年紀的老人都說好像見過,“那是紅鶴嘛,怎麼叫朱鹮了?以前很多,如今沒有了。”問了一遍又一遍,得到的回答都讓人失望。華縣、臨潼、長安、周至、眉縣,這些昔日的朱鹮分布區,有稻田的縣份,都留下了調查小組的足跡,可是依然一無所獲,他們隻看見留著稻茬的干涸水田,連根朱鹮羽毛都沒有見到。
    過完1980年的春節,陝西的朱鹮調查小組又出發了,他們從108國道翻越秦嶺,一翻過秦嶺大梁,就見眼前白茫茫一片,佛坪境內被大雪覆蓋,天上還飄著鵝毛大雪,道路濕滑,十分難走。但大家還互相鼓勁,說瑞雪兆豐年,說不定這一次能在洋縣發現很多朱鹮呢。當時大家都對洋縣充滿了期待,因為當地反饋來的信息說群眾看見過朱鹮。從西安臨走時,調查組還帶上了一杆小口徑步槍,他們準備發現大群朱鹮時,打下一隻作為實證標本。張宗省師傅全神貫注地開著吉普車,他知道尋找朱鹮的任務艱巨,但人員安全更為重要。早晨8點從西安出發,一直到下午4點纔走到佛坪縣城,喫點熱飯充饑,趕緊驅車趕路,總算在夜裡趕到洋縣。
    第二天,他們會同洋縣林業局的工作人員,一起到洋縣北部的水庫尋找朱鹮,洋縣人說在那邊發現過朱鹮。他們在水庫邊看到了許多蒼鷺、白鷺、牛背鷺、夜鷺等水鳥,甚至發現了一隻珍稀鳥類黑鸛,並將它一槍打了下來,做了標本。可是沒有發現朱鹮的影子。他們來到洋縣北部的村莊,找到生產大隊隊部,大隊部聽完縣林業局的指示,便敲響鈴鐺,通過廣播吆喊隊員集合,於是呼啦啦就來了許多人,當地農民聽完講話,圍著調查組帶來的朱鹮圖片看熱鬧,都說“這紅鶴還真是個寶貝呢,可惜呀,現在難見到了!”一個又一個大隊走訪下去,都有人說好像見過,至於問到在哪裡見過,眾人就都成啞巴了。調查隊不死心,他們一路向洋縣北部進發尋找,甚至跑到了洋縣北邊的華陽鎮。一些采伐工說,以前見過,那種鳥兒膽子小,修路開山放炮,炮聲一響,鳥兒就飛走再也不回來了。調查組見到稻田就停車問當地百姓,可是每次都是失望地回到車上。
    洋縣北部沒有,那麼是否會分布在洋縣南部呢?他們驅車來到洋縣漢江岸邊,那時洋縣漢江大橋還沒有修建起來,車隻能開到漢江邊,調查組細細搜索了漢江邊的濕地,沒有發現朱鹮。大家便坐船到漢江南岸的村莊稻田裡尋找朱鹮。他們在洋縣獃了4天,費盡周折,四處尋找朱鹮,還是一無所獲。
    調查組一合計,那就繼續去城固西鄉尋找吧。他們開車到西鄉,跑到了和安康交界的茶鎮,聽人說上高川、下高川兩個生產隊有很多稻田,他們趕緊開車過去。那裡確實有很多稻田,一個葫蘆狀的山溝裡,層層疊疊的全是稻田,他們看到了許多蒼鷺、白鷺嬉戲覓食,可是依然沒有看到朱鹮的影子。
    跑了一個多禮拜,連根鳥毛都沒看見,調查組人員的心情可謂是煩透了,大家沮喪地回到西安。但是依然沒有放棄,他們向上級申請,希望來年春天再去尋找朱鹮,那時朱鹮繁殖需要頻繁覓食,也許比較容易見到。
    1980年4月末,陝西朱鹮調查組又來到了漢中。這一次,他們帶著高倍望遠鏡,搜索水庫、池塘、稻田及周圍的樹林,搜尋漢江濕地,他們看到了許多種水鳥,可是依然沒有發現朱鹮。這一次,調查組真的失望至極。從潼關沿著渭河流域的稻田一直尋找到寶雞眉縣,又翻越秦嶺到漢中尋找,昔日的朱鹮分布區都到了,可是朱鹮還是蹤影全無。難道朱鹮真的消失了?沒有結果,他們隻能放棄。今天看來,他們差不多是和朱鹮擦肩而過,因為後來發現的朱鹮就在洋縣北部,可惜好運氣沒有降臨到他們頭上。一年後,中國科學院的鳥類學家劉蔭增成了幸運者。
    多年後,發現朱鹮的劉蔭增回憶說:“我抱著大海撈針的一線希望踏上了尋覓朱鹮的漫漫征途。3年中行程近5萬公裡,北起興凱湖,南至廣東,西至甘肅,東到沿海各省,涉及12個省的朱鹮歷史分布區。考察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給鳥類學界一個明確可信的答案。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一般的踏查,它要求走遍每個適合於朱鹮生存的自然環境,其結果是要經受歷史實踐的認證。”皇天不負有心人,1981年5月,劉蔭增終於在陝西洋縣發現了朱鹮。

    抱著大海撈針的一線希望,鳥類學家劉蔭增踏上了尋覓朱鹮的漫漫征途。3年中行程近5萬公裡,北起興凱湖,南至廣東,西至甘肅,東到沿海各省,涉及12個省的朱鹮歷史分布區。皇天不負有心人,1981年5月,他終於在陝西洋縣發現了朱鹮。

    張宗省師傅說起當年兩次去洋縣尋找朱鹮都是失之交臂,至今都覺得遺憾。他說,那時道路很差,所有人喫盡了顛簸之苦,可是大家都是在盡心盡力地尋找朱鹮。他們拿著朱鹮圖片一個生產隊一個生產隊去宣傳,終於讓洋縣人明白了“紅鶴”就是科學家們意欲尋找的“朱鹮”。劉蔭增1981年在洋縣能夠發現朱鹮,也是沾了他們宣傳的光啊!他又說,中科院的專家在全國找了個遍,終還是覺得朱鹮有可能就在洋縣,所以他們就住在洋縣死守,沒想到就真的撞了大運!
    1981年4月,劉蔭增從甘肅天水來到了洋縣,他此次來是對朱鹮疑似重點分布地區進行復查,這是他3年科考工作的後一站,也是他第三次來到洋縣,如果這一次再沒有結果,他也隻能抱憾而歸了。他來到洋縣時,秦嶺南麓的中山地帶鼕水田正在耕耙準備插秧,按照朱鹮繁殖規律推算,此時朱鹮應該正在育雛。劉蔭增認為洋縣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朱鹮生存。洋縣位於漢中盆地的東部,有18條漢江的小支流,這些河流在洋縣的中山地帶形成了大量的山澗和沼澤,還有80座水庫、2232個池塘,應該是朱鹮比較適宜的棲息地。洋縣的濕地生境中有著取之不竭的食物,朱鹮似乎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更好的家園了。
    東漢時期,中國造紙術的鼻祖蔡倫被冊封於洋縣龍亭,後來就葬於此。洋縣是重要的稻米產區,黑米、香米、寸米被譽為洋縣的“米中三珍”,北宋詩人蘇東坡在洋州品嘗米酒後詩興大發:“洋州出香稻,紅糯作佳釀。隔牆千家醉,開瓶百裡香。”農民大量種植稻谷的水田,自然是朱鹮等涉禽喜歡的生境。
    鳥類學家劉蔭增是中科院動物所朱鹮考察小組的組長,他來到洋縣後,借洋縣電影院放電影的機會,播放朱鹮的幻燈片給群眾看,希望群眾協助尋找,提供線索。他在擴音喇叭中向群眾喊話,承諾說誰提供線索找到朱鹮,就獎勵錢!這在當年可是一筆重賞。許多群眾都衝著這個重賞前來,可是根據這些線索,劉蔭增依然沒有收獲。一個多月過去了,仍然沒有結果,考察小組心灰意冷,準備收拾行李向甘肅徽縣轉移。5月21日,紙坊鄉農民何丑旦找到了考察小組,說他在金家河山上砍柴時看到了紅鶴,“就是電影屏幕上的那種鳥!”
    考察小組的成員十分興奮,立即拿出朱鹮的圖片,讓何丑旦看仔細了:真的是這種鳥嗎?何丑旦說:“沒問題,就是這種鳥!”
    在南鄭縣南湖尋找朱鹮的劉蔭增聞訊趕回洋縣,1981年5月21日傍晚,何丑旦帶著劉蔭增來到了四郎公社金家河海撥1200米的山坡上,映著夕陽,一隻朱鹮啼叫著飛回了巢樹,那一刻,劉蔭增熱淚盈眶,苦苦尋覓3年,他終於見到了活著的朱鹮!他們記錄下了那個朱鹮發現地的經緯度:東經107º37´,北緯33 º22´。

    1981年5月21日傍晚,在洋縣四郎公社金家河海撥1200米的山坡上,映著夕陽,一隻朱鹮啼叫著飛回了巢樹,那一刻,劉蔭增熱淚盈眶,苦苦尋覓三年,他終於見到了活著的朱鹮。他記錄下了那個朱鹮發現地的經緯度:東經107º37´,北緯33 º22´。

    在今天的洋縣朱鹮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檔案中,有這樣的記載:“1981年5月21日,考察小組在四郎公社金家河眼見1隻朱鹮與巢,考察小組劉蔭增向提供確鑿情報的紙坊公社農民何丑旦,獎勵現金。”金家河是朱鹮初的發現地,那裡生活著2隻朱鹮。可是金家河並不為人所知,其中原因,主要是金家河的朱鹮數量沒有姚家溝多,所以人們就將姚家溝定為了朱鹮的發現地。
    根據朱鹮的生存特性,劉蔭增斷定附近山坡上應該還有朱鹮。調查組在洋縣林業局的配合下,開始對金家河周圍的山谷進行拉網式排查。5月27日,朱鹮調查組在姚家溝又發現了2隻朱鹮成鳥和4隻幼鳥,其中一隻幼鳥已經死在巢中,一下子發現了5隻活蹦亂跳的野生朱鹮,甭提大伙的心情有多興奮了。
    難道洋縣隻存活了7隻朱鹮嗎?劉蔭增帶著考察小組又在姚家溝周圍的山林搜尋,可是再也見不到更多的朱鹮身影了。
    終確認僅僅存活7隻朱鹮後,5月27日,《中國陝西洋縣野外發現7隻朱鹮》的新聞向世界播發了,這條新聞震動了世界生物學界,讓眾多的國外鳥類學家額手相慶。7隻野生朱鹮在洋縣發現,一時間揭開中國朱鹮神秘失蹤之謎,原來從1964年開始17年未見的中國朱鹮一直隱居在山林深處!消息傳出,立即引來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關注,人們都知道了地球上的野生朱鹮巢區在中國洋縣!那7隻朱鹮,被譽為“東方寶石”。美、英、日、西德等國紛紛發來賀電,遙祝朱鹮在中國重新露面,並希望得到科學拯救。洋縣北部山林中存活的這些野生朱鹮,成了朱鹮種群復壯的希望,劉蔭增對此滿懷信心,他將這7隻朱鹮定名為“秦嶺一號朱鹮群體”。在姚家溝,劉蔭增在距離鳥巢30多米的地方,用樹枝搭了一個窩棚,帶領大家躲在裡面,開始進行24小時的監控觀察。


    第三章  姚家溝•金家河
    對於喜愛朱鹮的人們來說,姚家溝可謂是一個聖地,它因為是朱鹮的發現地而聞名中外,可是如今,人們已經不再提起它,它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我對這個地方依然充滿好奇,這個收留後的朱鹮家族、並讓朱鹮家族從此復興的地方,一定非常神奇!
    2006年3月初,我來到洋縣探訪朱鹮,當朱鹮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翟天慶書記問我想去哪裡看朱鹮時,我毫不猶豫地說想去姚家溝。翟書記說:“姚家溝從1991年以後已經沒有朱鹮了。”可是我仍然堅持要去姚家溝,我說:“對於那個朱鹮聖地,能去憑弔一下也好呀。”3月11日,我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夢想,去了姚家溝。陪我一起去姚家溝的向導,就是當年在姚家溝守護朱鹮10年的王躍進。有這樣的向導跟隨,姚家溝的人事和鳥史,便在山野中鮮活起來。
    對於姚家溝,朱鹮發現者劉蔭增曾說:“姚家溝是個地處海撥1200米的偏僻山村,僅有7戶人家。因有一對朱鹮為避滅族之災隱匿這深山僻壤,不意又引來了我這千裡之外的不速之客。由此姚家溝住進了‘第八戶人家’——‘朱鹮臨時保護站’,開創了中國‘朱鹮保護和繁殖行為的研究’。洋縣林業局路寶忠、王躍進、趙志厚、陳有平4人可謂是&lsquo勛’。在以後的4年裡我與4位小友朝夕相處,患難與共,建立了深厚感情。隨著媒體的報道造訪者日增, 送往迎來不時干擾著我野外實驗的時間表, 更有甚者竟然來強迫索取原始實驗數據。我生性厭惡仗勢凌人者,且科研任務在身隻好回避, 給洋縣林業局增添了左右為難的麻煩。幸虧有寶忠斡旋,使我爭取時間完成洋縣野生朱鹮的基礎性研究。路寶忠同志為人忠厚善良、任勞任怨、心懷寬廣,洋縣朱鹮保護工作能有今天,其功不可沒。”

    姚家溝是個地處海撥1200米的偏僻山村,僅有7戶人家。因有一對朱鹮為避滅族之災隱匿這深山僻壤,不意又引來了千裡之外的“不速之客”。姚家溝住進了“第八戶人家”——朱鹮臨時保護站,從此開創了中國朱鹮保護和繁殖行為的研究。

    從洋縣城驅車翻越溝壑縱橫的山嶺,3個小時後,我們來到了姚家溝溝口,王躍進指著滿山郁郁蔥蔥的樹木告訴我說:“當年栽植的杉樹苗17萬株,現在已經長成大樹了。上面還有我們幫助姚家溝修建的小水電站,大概還在運行吧。”
    姚家溝是一條西北偏東方向的山溝,長約5公裡,一條小溪從山溝深處流出注入酉水,沿著小溪零星分布著35畝鼕水田,兩側坡地生長著各種雜木。7戶人家,分散在姚家溝的各處。蜿蜒曲折的羊腸小路將村莊裡的各戶人家串接起來。姚家溝人口稀少,所以至今還保持著半原始狀態的自然環境,森林的覆蓋率達到了80%,植被以次生落葉林和灌木叢混生為主。麻櫟、栓皮櫟、青岡櫟、漆樹、楊樹、油松、柳、山胡桃、水曲柳、野櫻桃等樹木生長良好,而樹下則長著野刺梅、野花椒、獼猴桃、蘭蛇籐等灌叢。在朱鹮巢區,15棵百年大青岡樹郁郁蒼蒼,蔚然成林,樹冠高達20餘米。樹下的幾座蘇家古墓,分別建於清道光及光緒年間,其中一個墓碑上刻有一聯:“千裡來龍歸此穴,萬代富貴在其中。”茂密的樹林中,喜鵲、烏鴉、棕頭鴉雀、畫眉、白喉噪鹛、領鵂鹠、銀臉山雀、灰頭綠啄木鳥、珠頸斑鳩、山斑鳩、紅腹錦雞、白冠長尾雉、環頸雉等鳥類伴生於此,還有毛冠鹿、林麝、鬣羚、野豬、黑熊等獸類生活在密林深處。翻過巢區正對的山梁,那裡有一望無際的鼕水田,水田鼕天休耕,正好可以滿足朱鹮覓食。朱鹮選擇在姚家溝隱居下來,正是看中這裡優良的自然環境。
    山路崎嶇,多年來少有人走,路上積滿了枯葉,我們踏出的響聲,引得林中鳥兒有點不安地鳴叫。淡黃色的山茱萸花開了,春天在山谷中寂靜地到來,可是沒有人來欣賞。有些人家的屋宇已經坍塌,或者房門緊鎖,人們正在拋棄這個山溝。沒有了朱鹮的身影,姚家溝似乎退後了許多年,隻有溪水潺潺,植物在水的滋潤下瘋狂生長。可是當年的姚家溝可不是這樣。在洋縣朱鹮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檔案上,清楚地記載著姚家溝與朱鹮的往事:
    “1981年5月27日,八裡關公社姚家溝發現1對朱鹮與巢。巢內4隻雛鳥,1隻死亡,1隻掉下巢,劉蔭增負責喂養。”
    7隻世界珍禽,開始在人們的嚴密監控下生活,人們對它們可謂是關愛備至。一隻幼鳥從巢樹上掉了下來,劉蔭增主動承擔起了喂養它的任務,他在水田裡捉來泥鰍和小黃鱔,喂給幼鳥。饑餓很快拉近了小朱鹮和人的距離,人們發現,其實羞怯的朱鹮很好喂養。這隻小朱鹮被命名為“華華”。人們先在姚家溝飼養它,後來又被帶到洋縣城飼養。
    “1981年6月23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批準,姚家溝掉下巢樹的雄性雛鳥‘華華’,由王德成帶回北京動物園。”
    承載世界關注目光的朱鹮,進入北京,從此北京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朱鹮身影。
    “1981年7月,洋縣林業局組成朱鹮臨時保護小組,駐進姚家溝開展專業性質的保護觀察。”
    朱鹮臨時保護小組在姚家溝一間廢棄的瓦房裡安身,那裡距離朱鹮築巢的青岡樹不遠,入住的那一天,路寶忠在一塊木板上用紅漆寫下了“秦嶺一號朱鹮臨時保護站”這個銘牌,然後掛在門口,他們成為了這個村莊的“第八戶人家”。
    在劉蔭增的帶領下,路寶中、王躍進、陳友平、趙志厚4人輪流看護巢樹上的朱鹮家庭。每天天剛蒙蒙亮,大朱鹮還沒有離巢覓食,他們已經坐在巢樹附近的窩棚裡,細心觀察朱鹮的一舉一動了。路寶忠4人當時都很年輕,這份工作剛開始很新鮮,後來就覺得枯燥無味,老鄉們也很不理解,幾隻鳥兒犯得著這樣勞師動眾嗎?他們當時並沒有想到,保護朱鹮會改變他們一生的命運。鳥類學家劉蔭增看出了他們的心思,夜裡就在油燈下給他們講朱鹮的價值,講保護朱鹮的意義,他說:“雖然我們現在條件很艱苦,但是國家以後一定會成立專門的朱鹮保護區,我們會有大房子,會有汽車,到時候外國人會來我們這裡參觀學習,我們應該對明天充滿信心。”
    劉蔭增的話很快得到了證實,洋縣朱鹮的再發現,不久就觸動了日本人的神經。1981年10月,日本環境廳長官鯨岡兵輔同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谷牧會晤,雙方確定兩國將協力拯救瀕危的朱鹮。
    從1982年開始,姚家溝的水田鼕季就全部蓄滿了水,以利於水生生物生長。開春後的3月,農民犁耙秧田,準備插秧,但水田裡不會再用一點化肥和農藥,隻施用農家肥松軟土壤。在沒有化肥農藥污染的情況下,姚家溝的水田、溪流、池塘堰渠中,泥鰍、黃鱔、田螺、蝌蚪等水生生物變得豐富起來。從1981年鼕到1986年3月,保護者們還在朱鹮的覓食區投放泥鰍3350多公斤,他們發現,朱鹮對投放的鮮活泥鰍很感興趣,成鳥的覓食次數明顯增加,喂雛的次數也明顯增多。生存在姚家溝的朱鹮,可謂是衣食無憂了。
    多年後,劉蔭增回憶說,洋縣山中居住的百姓純樸善良,雖說貧困卻是家家好客,情真意切。住在菊家坪的龐姓一家更是實誠質樸。每當他們跟蹤朱鹮路過龐家,龐家必燒水待客。一次大雪封山,姚家溝觀察點處於斷炊之際,龐家女兒隻身一人背著大米翻越高山野嶺, 給眾人送來了救急之糧。事隔多年,龐家女兒滿身泥濘疲憊不堪卻一臉笑容站在門口的情景, 依然浮現在劉先生的眼前。
    1983年3月14日,洋縣朱鹮保護觀察站正式成立,編制5人。洋縣林業局裡,有了朱鹮保護站的辦公室。
    “(1983年)6月,姚家溝3隻雛鳥爭食激烈,保護人員於15日中午,冒雨從巢樹上捉下2隻,人工飼養75天放飛。”
    “1983年9月11日,姚家溝飼養放飛的1隻幼鳥生病,13日死亡,116日齡,病因未查清。”
    “1983年12月,姚家溝建成兩個容積12立方米的泥鰍養殖水泥池,貯養朱鹮食物。”
    “1984年1月2日,姚家溝人工飼養放飛的1隻幼鳥,患胃寄生蟲穿孔,死於槐樹關公社蘇王大隊堰渠溝生產隊。”
    以上是保護觀察站成立之初的觀察日志。2隻和人建立深厚感情的朱鹮夭折,對朱鹮保護站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多麼稀少的鳥兒!種群那麼小,卻還在減少!朱鹮在自然界的艱難生存,當年他們是體會至深的。
    “1984年1月,朱鹮保護站從洋縣林業局分出,在洋州飯店租房辦公。”
    “1984年2月7日,國際野生動物基金會捐給朱鹮站一輛‘中國大熊貓保護工程’車”。
    劉蔭增先生對姚家溝朱鹮觀察點員工們說過的話,一件件變成了事實。
    “1984年3月,洋縣林業局將珍貴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保護工作交朱鹮站代管。”
    洋縣地理位置特殊,秦嶺群峰之一——漢中高峰興隆嶺坐落在洋縣北部,茂盛的森林植被,破壞較少的生態環境,使得秦嶺四大旗艦物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都在洋縣安家落戶,一個縣擁有這樣多的珍稀物種,在整個秦嶺地區是的。所以朱鹮站能夠幸運地在成立之初,接受代管珍稀動物的光榮任務。
    1984年5月,中國郵電部在全國發行特種朱鹮郵票3枚,含朱鹮涉水、飛翔、棲居3個圖案,國內一時掀起朱鹮熱。
    “1984年8月,修建姚家溝觀察點房舍3間,廚房2間。”
    姚家溝朱鹮觀察點正式建立後,工作人員承擔起了宣傳教育群眾、保護朱鹮及巢區環境、觀察朱鹮繁殖生態、調查分布數量、維護擴充取食區域、監測巢區伴生物種等工作。
    “1984年9月,朱鹮站投資1,開辦了姚家溝朱鹮小學,收學生6人,觀察點合同工趙志厚任教。”
    在朱鹮站走入正軌,朱鹮保護初見成效之後,劉蔭增先生離開了工作3年的洋縣,他又去了別的地方,保護其他瀕危的鳥類去了。
    1984年12月,美國少年搶救大熊貓小組應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邀請訪問北京,其間,這些美國友人還專程去北京動物園參觀了客居首都的朱鹮“華華”。1985年4月22日,國際鳥類保護基金會主席布倫姆先生,應中國林業部的邀請,從西德來到北京,就中德兩國建立朱鹮馴養繁殖中心達成了協議,並在北京舉行了簽字儀式。1985年6月5日,洋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段林生跟隨國家林業部朱鹮考察團一行訪問日本,參觀了上野動物園中人工飼養的3隻朱鹮。在國際舞臺上,朱鹮開始和大熊貓一起扮演國際友好使者的角色。
    1986年4月中旬,日本環境廳、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一行6人,來到陝西洋縣的朱鹮棲息地考察,這是洋縣有史以來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接待的批外國友人。中日雙方隨後達成了協作開展朱鹮棲息地保護項目的實施計劃。隨後,日本鳥類保護聯盟及民間團體、世界銀行、德國民間團體都向朱鹮站捐贈了資金、觀察儀器及設備、交通工具等,支持中國朱鹮的拯救行動。
    1986年4月,為了避免朱鹮幼鳥不慎從巢中掉下摔傷,朱鹮站的工作人員在巢樹下面掛設了尼龍質料的安全網。朱鹮幼鳥開始練翅時,一周內幼鳥就掉下來3次,但3次都被尼龍網接住,安全無恙。樹下的監護人及時發現後立即將其送回巢中,使幼鳥迅速脫離了危險。在成鳥和監護工作人員的呵護下,朱鹮幼鳥終於能夠成功出飛離巢。為了防止黃鼬及蛇類爬上巢樹危及鳥卵,1989年4月,朱鹮站還在姚家溝巢樹周圍1米內撒滿雄黃,經過試驗,發覺效果很好,樹上及周圍地面連昆蟲都看不見了,接連用過4次,便能有效防御朱鹮的天敵侵襲。
    那個年代的姚家溝充滿了歡聲笑語,全世界都在分享著發現朱鹮的快樂。王躍進說,朱鹮在姚家溝獃了10年,這裡就紅火了10年,這個小小的觀測點多時一天有40多人來訪留宿。當時朱鹮站買了一個小發電機,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電視機帶給村民們許多外面世界的新奇。姚家溝村民生活所需的食鹽、布匹、雜貨等必用品和生活資料,都要去20裡外的八裡關購買,姚家溝發現朱鹮後,山口處大店農民黃克亮開了一家商店,方便了當地群眾的生活。村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村民們培植木耳、種植黃連等藥材,擴大了收入來源。當年這裡住著7戶人家,20多口人,自從朱鹮遷離之後,如今山谷裡人家還在,卻隻留下8個老人在此居住。物是人非,當年朱鹮保護者們在姚家溝觀察點栽下的17棵水杉樹,已經有小桶粗細,4丈(約13米)多高了。
    姚家溝一個叫龐朝貴的農民說,1990年9月,姚家溝的3隻朱鹮在五間鄉被人打死之後,從此朱鹮再也沒有回到這裡築巢。大青岡樹上的朱鹮鳥巢,就在雨雪風雷的侵蝕下一點點毀損下去,兩三年之後,鳥巢徹底沒有了蹤跡。但從1991年開始,每年的3月中旬,就有一隻朱鹮飛回姚家溝,下午時分,它迎著夕照飛來,陽光把它紅色的翅膀染上一層金黃。它在空中盤旋,“嘎嘎”大叫,然後停歇在曾經夫婦雙棲的枝頭,靜靜地合了雙翅,凝神四望,仿佛在遙想過去的幸福時光。夜幕降臨以後,這隻孤單的鳥兒被夜的黑暗吞沒,但它依然守在這裡,直到黎明的曙光喚醒了整個森林。它在早晨的八九點鐘振翅高飛,離開讓它無限懷想的村莊。畢竟這兒是朱鹮家族走向繁盛的地方,根在這裡,牽掛就會永遠留在這裡。
    洋縣朱鹮自然保護區的檔案中還說:“在上世紀80年代,洋縣朱鹮比較穩定的繁殖地有兩處,姚家溝和三岔河。每處每年多則出生4隻朱鹮,少則1隻。金家河、南長溝由於環境條件差,繁殖都未成功。”
    檔案中說到的三岔河朱鹮種群,其實就是金家河的朱鹮遷徙過去的。金家河作為洋縣朱鹮早的發現地,卻是朱鹮和朱鹮保護者心中隱藏的傷心地。1981年5月下旬,大風刮掉了金家河的朱鹮巢,巢毀蛋碎。而在姚家溝,人們卻發現了2隻成鳥和3隻成活的雛鳥,於是,朱鹮發現地的榮耀光環就落到了姚家溝。但金家河的這對朱鹮沒有放棄生命繁衍的努力。1982年,這對朱鹮又在金家河環壩一棵百年大橡樹上築巢,產卵3枚,沒想到當地人卻把大樹伐倒,再次導致巢毀蛋碎。這對傷心的朱鹮便飛到鐵河代家店大隊南長溝曾明義家房後,營巢一處,繼續產卵2枚,5月中旬出殼,一隻雛鳥發育不良死亡,兩月後,朱鹮棄巢而去,另一隻雛鳥在遷徙過程中死亡。這對朱鹮於是又飛回金家河。
    1983年春天,它們又開始營巢,產卵4枚。“1983年4月下旬,四郎公社金家河朱鹮產卵4枚,烏鴉搗毀2枚。補產2枚,繁殖期比上年推後半月,繁殖未成功。”三次在金家河繁殖後代都未獲成功,朱鹮從此永遠離開了金家河。它們飛到了窯坪鄉三岔河村,留在那裡。
    三岔河海撥1000米,四面環山,茂密的闊葉林中夾雜著片狀的針葉林,村北荒無人煙的山溝中湧出的三條溪流交彙於村口,故得名三岔河,河水四季流淌,彙入溢水。36戶村民在溪流邊依河而居,村莊有49畝水田,夏天種植著水稻,鼕天則蓄滿水。朱鹮營巢的地方,在村北三條溪流的交彙處,那裡是一片墳地,占地約3畝,墳地上生長著37棵青岡大樹,附近住著5戶居民,周圍環繞著6畝水田。
    1984年4月,從金家河遷來的那對朱鹮開始在三岔河營巢,等人們確認這對朱鹮的窩巢時,它們已經是五口之家。這對飽經磨難的朱鹮,終於修成正果,結出了愛情的果實。可是不幸依然伴隨著它們。5月16日,1隻雛鳥餓昏跌下巢樹摔死,當年僅成活了2隻雛鳥。
    為了保護這個命運多舛的朱鹮家庭,朱鹮站租賃三岔河村兩間保管室,設立了第二個站屬觀察點,密切監護著這個朱鹮家庭的生活。
    朱鹮保護區的檔案中說:“1985年6月11日,三岔河人工捕獲飼養的幼鳥‘青青’,由謝鐘、陳金蘭帶回北京動物園。這是本縣第二隻朱鹮進京。”
    從1984年至1996年,三岔河的朱鹮種群成功出飛10隻,被人們搶救收養了5隻。這對朱鹮,一生命運多舛,但它們甘苦與共,比翼雙飛長達15年以上,它們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表現出來的頑強,與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1984年至1996年,三岔河的朱鹮種群成功出飛10隻,被人們搶救收養了5隻。這對朱鹮,一生命運多舛,但它們甘苦與共,比翼雙飛長達15年以上,它們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表現出來的頑強,與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1989年4月中旬的一個晚上12時左右,一隻朱鹮幼鳥從巢裡掉落下來,幸虧有尼龍安全網接著,小朱鹮沒有傷到。在樹下值夜的朱鹮站三岔河觀察點的監護人員發現後,趕緊將小鳥抱回屋中。監護人員左看右看,沒有東西為小朱鹮保暖,干脆就放進自己的被窩裡,小心翼翼地守候一夜,次日清晨又及時將其送回巢中,讓小朱鹮和全家團聚。
    1995年,三岔河朱鹮家庭中早出生的一隻朱鹮,因視力減弱,無法在野外正常生活,朱鹮站員工經過三天的細心觀察,便將這隻朱鹮捕回人工飼養,它在人類的照顧下,體質明顯好轉。1998年,三岔河朱鹮家庭中的雌鳥死亡,繁殖中斷。次年,雄鳥又一次配對繁殖,但是它所產的後代多畸形、多病。經過多年的繁衍,三岔河的朱鹮家族,已經是“人煙鼎盛”。如今,三岔河朱鹮家庭的後代,都已遷居到丘陵、平川生活,它們也和姚家溝的朱鹮一樣,離開了父輩的發祥地。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