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卡爾維諾經典:巴黎隱士
    該商品所屬分類:小說 -> 外國小說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伊塔諾·卡爾維諾 
    【所屬類別】 圖書  小說  外國小說  其他國家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2225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4722254
    叢書名:卡爾維諾經典

    作者:伊塔諾·卡爾維諾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5月 


        
        
    "

    編輯推薦
    《巴黎隱士》是卡爾維諾去世後,其遺孀埃斯特·卡爾維諾從他的遺文中整理出一些涉及其生平、成長、創作經歷、思想形成等方面的文字,編輯成卡爾維諾的自述。其中收錄了卡爾維諾未發表的一篇《美國日記》,還有一篇在意大利未發表過、在瑞士盧卡諾區限量出版的《巴黎隱士》,並以此標題作為全書的書名。

    通過《巴黎隱士》,卡爾維諾將自己人生歷程的精華與內心世界的片段展現給讀者,拉近了與讀者的關繫。

     
    內容簡介
    巴黎到底是什麼?巴黎是一本巨大的參考書,是一個像百科全書一樣可以來查閱的城市:打開這本書,它給你一連串的信息,包羅萬像,為別的城市望塵莫及。 

    卡爾維諾自述性文集,收入十九篇或長或短的文章,以日記、回憶短文、訪談、短評等形式記錄了卡爾維諾生命歷程的精華。既有卡爾維諾對家鄉意大利的眷戀,在美國的旅行記錄,巴黎的隱士生活,也有他的文學訪談,皆為了解卡爾維諾其人其文的寶貴資料。
    作者簡介
    伊塔諾·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意大利當代有世界影響的作家。1923年生於古巴,1985年在濱海別墅猝然離世,而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學界乃至世界文學界產生巨大影響。 

    卡爾維諾從事文學創作40年,一直嘗試著用各種手法表現當代人的生活和心靈。他的作品以豐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構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濃厚童話意味的故事,深為當代作家推崇,並給他們帶來深刻影響。《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命運交叉的城堡》、《帕洛馬爾》等達到驚人的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意大利童話》限度地保持了意大利民間口頭故事的原貌,再現了意大利“民族記憶”之深厚積澱。《美國講稿》是卡爾維諾對自己近40年小說創作實踐的豐富經驗進行的繫統回顧和理論上的總結與闡發。他的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時代,更超越了時代。
    目錄
    他的頭腦已成了傳奇(南方朔)
    作家與城市
    一九五六年訪答錄
    伊塔洛•卡爾維諾回答《咖啡館》雜志訪問
    專訪畫像
    美國日記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
    分成兩半的共產黨員
    青年政治家回憶錄
    一、法西斯治下的童年
    二、艱苦歲月中的一代
    一封信的兩個版本
    旁觀代傳
    巴黎隱士
    我的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他的頭腦已成了傳奇(南方朔)


    前言(埃斯特•卡爾維諾)

    異鄉人在都靈
    作家與城市
    一九五六年訪答錄
    伊塔洛•卡爾維諾回答《咖啡館》雜志訪問
    專訪畫像
    美國日記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
    分成兩半的共產黨員
    青年政治家回憶錄
    一、法西斯治下的童年
    二、艱苦歲月中的一代
    一封信的兩個版本
    旁觀代傳
    巴黎隱士
    我的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方言
    一九七八
    我也曾是斯大林主義者?
    一九五六年的夏天
    領袖像
    成功背後
    我願是默庫肖
    我的家鄉是紐約
    瑪麗亞•寇爾提的訪問

    前言
    他的頭腦已成了傳奇
    卡爾維諾的逝世, 使他成為近代文學的一則傳奇。而他的傳奇裡主要的乃是那些總是不斷創造驚奇的腦細胞。將卡爾維諾的作品引進美國, 並與之成為摯友的美國作家維達爾(Gore Vidal), 後來在追念文章裡如此寫道:
    卡爾維諾的腦細胞纖細復雜, 不可揣度。他是近代文學的研究發展部, 不斷在為文學的知覺範圍、文體的類型, 甚至語言文字本身, 進行著新邊界的探索。而六十二歲即告逝世, 無疑是太早了一些, 如果他繼續活著, 不知道他還會創造出多少的驚奇。但也正因他一直看著未來, 因而疏忽了過去, 當他猝逝, 後來的人遂看不到一本差堪安慰的傳記。我們隻能在他的作品裡想像, 而不能借著傳記和他接近。
    其實, 卡爾維諾並非全無傳記, 多年以來, 我就始終將《帕洛馬爾》視為他的心靈傳記。這本獨白式的小說裡, 帕洛馬爾是卡爾維諾自己。它敘述他觀察事物的方法, 觀察後的聯想, 後則將這兩者連結並拉高到理念的層次。心靈的獨白和自我詰問, 他留下了許多讓人得以理解他的軌跡。但心靈傳記終究還不是傳記。
    他的頭腦已成了傳奇


    南方朔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九日, 上午十時, 當代傑出作家之一的卡爾維諾, 因為腦溢血而逝世, 享年僅六十二歲。
    卡爾維諾的逝世, 使他成為近代文學的一則傳奇。而他的傳奇裡主要的乃是那些總是不斷創造驚奇的腦細胞。將卡爾維諾的作品引進美國, 並與之成為摯友的美國作家維達爾(Gore Vidal), 後來在追念文章裡如此寫道:

     次腦內出血後, 曾進行了一次長達好幾個小時的手術, 他從昏迷中醒來。……當時, 那位腦神經外科醫師對他的病情十分樂觀。他告訴新聞界, 從未看過一個人的腦內構造像卡爾維諾那麼纖細復雜。……他說他也是卡爾維諾的讀者, 還曾經為了他的書和子女們辯論。這一顆使他覺得撲朔迷離的頭腦, 就為了它的稀罕, 他也必須讓它繼續活下來。

    卡爾維諾的頭腦是近代文學的傳奇, 這或許正是他的文學生涯仿佛高峰連綿, 永遠看不見盡頭的原因。他的文學風格很少在一個地方停駐, 每次都帶給人們不可思議的驚喜。他的文學跨越了寫實和奇幻的傳統邊界, 將小說拉高到了語言哲學、符號學和人類學的層次。而後期的《看不見的城市》, 以及他活著時所出版的後一本獨白小說《帕洛馬爾》, 更將文學提到形而上學並駕齊驅的高度。卡爾維諾的不可思議, 乃是他幾乎開創出直到如今的全部新敘述形式和話題。他的想像奔馳在大到宇宙生成, 小到波浪及砂粒的觀察之間。他的《煙雲》是文學探討環境的先驅作品; 他以文學探討記憶、欲望和感覺, 也都是先河實驗。當然更不能忘了他在諸如《如果鼕夜, 一個旅人》, 以及短篇作品《基督山伯爵》等裡對後設小說所作的開創了。
    卡爾維諾的腦細胞纖細復雜, 不可揣度。他是近代文學的研究發展部, 不斷在為文學的知覺範圍、文體的類型, 甚至語言文字本身, 進行著新邊界的探索。而六十二歲即告逝世, 無疑是太早了一些, 如果他繼續活著, 不知道他還會創造出多少的驚奇。但也正因他一直看著未來, 因而疏忽了過去, 當他猝逝, 後來的人遂看不到一本差堪安慰的傳記。我們隻能在他的作品裡想像, 而不能借著傳記和他接近。
    其實, 卡爾維諾並非全無傳記, 多年以來, 我就始終將《帕洛馬爾》視為他的心靈傳記。這本獨白式的小說裡, 帕洛馬爾是卡爾維諾自己。它敘述他觀察事物的方法, 觀察後的聯想, 後則將這兩者連結並拉高到理念的層次。心靈的獨白和自我詰問, 他留下了許多讓人得以理解他的軌跡。但心靈傳記終究還不是傳記。
    然而, 這個缺憾卻在卡爾維諾逝世之後逐漸補齊。他逝世之後, 他那位高雅多纔、嬌小、滿頭紅發的妻子齊姬塔不斷整理遺著, 不但將尚未集輯的殘篇先後出版, 更將具有自傳、傳記、訪談性質的文章彙整。於是, 遂有了《聖喬凡尼之路》和《巴黎隱士》這兩本具有傳記性質的專書。前者是卡爾維諾的早年回憶, 而《巴黎隱士》則是他大半生的成長痕跡。盡管這些仍然不是自傳或傳記, 但它畢竟已填補了那一片空白。由他的作品, 以及這些有傳記義涵的生命記錄, 我們已經可以更加靠近卡爾維諾了。
    《巴黎隱士》由十九篇或長或短的文章輯成, 題材有日記、回憶短文、訪談、短評等。盡管體例不統一, 但毫無疑問的, 乃是其中都充斥著卡爾維諾生命歷程的內容。由卡爾維諾的妻子所寫的前言, 我們可以知道其中有十二篇早在卡爾維諾生前就已存放在自己列為“自傳”的檔案裡。對於這些留存的資料, 他計劃怎麼處理, 我們並無法知悉。他可能根據這些重寫一本自傳, 也可能隻是增補剪輯。但這樣的工作在卡爾維諾逝世後已永不可能, 我們隻好自己跳進這些生命痕跡的海洋裡與他共泳, 並以他的作品來和這些資料參照, 重編出我們自己心目中的他的自傳。
    《巴黎隱士》由三個主要階段的文章組成。個階段包括了他青少年時在墨索裡尼的法西斯統治下, 經過參與地下抗德, 加入意大利共產黨, 以及後來退出共產黨的記錄與省思。第二階段則是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間他首次訪問美國時所寫的信札式日記。第三階段則是後來他多次接受訪問的記錄。這三個階段的記錄對理解他的生平及文學都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他早年參與政治的那些經驗和反省, 顯示出他不受拘束以及非政治化的天性。他後來在《帕洛馬爾》裡有這樣的一段話, 可以拿來參證:

    在一個每個人都搶著發表意見和要做出判斷的時代與國度, 帕洛馬爾養成了一種習慣, 每逢想要提出什麼主張時, 就先咬舌頭三次。當他咬過舌頭後仍覺得對自己的主張能夠信服, 他纔說出來。……能夠提出正確的見解, 並不是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就統計上的意義而言, 當各種瘋狂、混亂和庸俗的觀念襲上心來, 不可避免的也會伴隨著某些精彩、甚至還是天纔的想法。但他會有這種情形, 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別人身上。

    一個對政治事務會有這種看法的人, 其實已是對政治有洞識的人, 而有了洞識, 也就必然走到了政治的上方, 而不可能繼續在政治中淌流蕩漾。卡爾維諾的這種態度不但顯示在作品和評論裡, 也同樣顯示在許多次的訪談中。他是那種眾生平等, 端視萬事萬物, 並能出入自得的人。也正因這樣的廓然心境, 他遂能很細致的去觀察和解讀, 並賦予事物各種多角度的意義。他一九五九至六零年間次到美國, 行程上的所見所思, 盡管信手撚來, 但吉光片羽, 多見犀利的鋒芒, 卡爾維諾的確是那麼的不同, 所以始能不同的站在當代作家群裡而那麼的頭角崢嶸。卡爾維諾的文學創作固然是一家之言, 但他的各種文論與評論也都斐然可觀。他早年的《文學之用論文集》, 以及逝世後結集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都是例證。
    不過, 卡爾維諾是文學家, 一切的討論後終究要落實到他的作品和創作世界中。在《巴黎隱士》裡, 他一九七八年接受意大利中生代傑出作家朱迪契的訪問; 一九八五年接受意大利文論家瑪麗亞•寇爾提的訪問, 這兩篇訪談錄都是一流的問話, 一流的答復。尤其是他答復朱迪契的那篇有文學上的參考價值。朱迪契(Daniele Del Giudice)今年五十歲, 他小了卡爾維諾整整兩個世代, 已被認為是卡爾維諾的文學繼承者, 因而他的訪問能掌握住卡爾維諾文學作品的核心。其中有一段答復很可以作為理解卡爾維諾的基本參考點:

     ……而追求和諧的欲望來自對內心掙扎的認知。不過偶然事件的和諧幻像是自欺欺人, 所以要到其他層面尋找。就這樣我走向了宇宙。但這個宇宙是不存在的, 縱使就科學角度而言。那隻是無關個人意識, 超越所有人類本位主義排他性, 期望達到非擬人觀點的一個境域。在這升空過程中, 我既無驚惶失措的快感, 也未曾冥思。反倒興起一股對宇宙萬物的使命感。我們是以亞原子或前銀河繫為比例的星繫中的一環: 我深信不移的是, 承先啟後是我們行動和思想的責任。我希望由那些片段的組合, 亦即我的作品, 感受到的是這個。

    對於卡爾維諾的文學, 我曾對它的分期和時代背景等因素作過扼要的論列。對於這一部分, 在此不擬重復。不過, 所有的分期都是一種為了記憶的方便而作的權宜設計, 而在分期裡, 真實的卡爾維諾仍是那一個不變的實體, 隻是可能換上不同的衣服。
    也正因此, 盡管卡爾維諾的文學, 從他《通向蜘蛛巢的小路》裡那個在蜘蛛洞口張望的小孤兒開始, 雖然歷經寓言、法國新小說、博爾赫斯的魔幻隱喻, 一直到“後現代”與“後結構”, 它隻有很少的時候有點玩興過濃, 但絕大多數的時間裡, 他那種表面輕盈的文學裡, 所承載的其實是另外一種更大的重量。他後期的文學早已與渲染式的敘述訣別, 而成為一種文學低限主義表現形態下的自我詰問與辯難。那是一種“獨我主義”(Solipsism)式的重新開始, 他要透過這樣的質問, 借著否定和揚棄而尋找《帕洛馬爾》裡不斷出現的那個“合一”(The One)。他從早期開始, 就有好多故事到後都讓主角去面對大海或草地。他們的背後是一片被解構掉的荒蕪, 而前面則是未可知的憧憬。這是一種強烈的對比和矛盾, 而人在兩者之間, 很有一種天地悠悠, 謂我何求的孤絕況味。
    卡爾維諾的文學有好多個不同層次的閱讀, 它的敘述方法仿佛萬花筒般的瑰麗。它觀察事務或意義, 都會將它正讀與反讀並施, 解開它的歸屬位置, 而後重新放在一個與它相對立或相反的關繫裡, 讓虛假因此而被拋出, 使意義從此而成為一種等待。卡爾維諾畢生的文學事業, 即是在於不斷的拋出, 世界因而變得更加空曠, 但空曠的虛, 卻又是好大的沉重。每當展讀卡爾維諾的作品, 在嘗盡它智巧、鋒利、通達、豁然的況味後, 我後總是會在恍惚的太息中掩卷, 油然而生古今混同的蒼茫之感, 並覺得自己似乎也變成了那個靜觀萬務的巴黎隱士卡爾維諾。
    卡爾維諾的著作裡, 我喜歡的是那本《帕洛馬爾》, 一方面因為那是他的心靈獨白與冥思, 也是他活著時所出版的後一本著作。在他贈書給至交時題曰: “這是我對自然的後思考。”這本薄薄的小書, 封面是對比的兩個人, 一個是伽利略, 另一人則是隔著屏風而沉睡或者在冥想的女士。封面的這種對比似乎很有暗指的意義, 科學家根據觀察而測度世界, 而小說家則用想像來描述及捕捉真實。他把自己提到與伽利略等高的地位。而卡爾維諾也以他自己來證明了這種可能性。
    因此, 讓我們來喜歡卡爾維諾!                                         前 言       此書中收錄了卡爾維諾已經發表、散見各書的十二篇文章, 未發表的一篇《美國日記》, 還有一篇在意大利未發表過、瑞士盧卡諾區限量出版的《巴黎隱士》。

    一九八五年八月, 距出發去哈佛大學一個月, 卡爾維諾既累又煩。他本想在去美國前結束手邊正在準備的六篇演講稿, 但未能如願。他也許會修改、調整、“剪貼”, 繼而一切, 幾乎一切如舊。他毫無進展。
    我當時想, 可能的解決辦法是說服他轉移注意力, 把精神集中到他眾多計劃中的一個。對我的問題: “你為什麼不干脆丟開演講去把《聖喬凡尼之路》寫完呢?”他說: “因為那是我的傳記, 而我的傳記還沒有……”話沒說完。他是要說“還沒結束”抑或想的是“那還不是我完整的自傳”?
    多年後我偶然發現一個文件夾, 標題是“自傳作品”, 包括他的弟子已做好初版說明的一繫列文章。所以說, 是有另外一個, 與《聖喬凡尼之路》書中所勾勒的完全不同的自傳計劃。不能說不可能, 但很難猜出卡爾維諾想以什麼方式呈現這些按時間先後排列的文章。毫無疑問談的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部分, 其意圖是要闡明他在政治、文學、存在上的選擇, 讓大家知道這些選擇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以及何時發生。何時格外重要: 在《青年政治家回憶錄, 一九六零至一九六二年》的作者注中, 卡爾維諾寫道: “關於我所表達的信念(第二篇), 如同這本合集的任何一篇文章, 隻是我對事物當時——僅止當時——看法的見證。”
    卡爾維諾為此書所準備的材料隻到一九八零年十二月。按作者意願, 十四篇文章中三篇以時間為序刊出兩個版本。我加入了後五篇, 因為那些是嚴格意義上的自傳作品, 也因為我覺得其餘作品會因之更完備。
    將這些文章擺在一起,我發現其中幾篇缺少那種自傳作品應有的直接性。當然不純是為了這個原因,我想到要把《美國日記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收進來,是因為那次旅行在他一生中的重要性, 卡爾維諾於不同場合都曾提到或寫過。盡管如此, 他仍然決定不出版由這次旅行寫就的《一個樂天派在美國》, 雖然當時已在二校。對此臨陣反悔, 在他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四日寫給盧卡•巴拉內利(Luca Baranelli)的信中有所解釋: “……我決定不出版該書, 因為校對時重看, 我覺得就文學作品而言太過小品, 就新聞報道而言缺乏新意。我做得對嗎?天知道! 當時倘若出版, 這本書畢竟是對那個時代, 我的某一段心路歷程的一個記錄……”
    反之,《美國日記》不過是他定期寄給埃伊納烏迪(Einaudi)出版社朋友達尼埃萊•彭克羅利(Daniele Ponchiroli)的一組信札, 這些信也是為出版社所有工作人員, 甚至像卡爾維諾所言的, 任何一個想知道他的美國印像及經驗的人所寫的。
    作為自傳資料——而非文學作品——我認為這是必不可少的; 作為自畫像, 發自內心也直接的文字。
    所以, 這本書的價值可以是: 將讀者與作者之間關繫拉得更近, 透過這些文章深入這層關繫。卡爾維諾認為:“重要的是我們之為我們, 深化我們與世界、與他人的關繫, 這個關繫可以是關繫之所以存在的愛加上轉換的意志力之總和。”

    埃斯特爾•卡爾維諾 

    媒體評論
    每當展讀卡爾維諾的作品,在嘗盡它的智巧、鋒利、通達、豁然的況味後,我*後總是會在恍惚的太息中掩卷,油然而生古今混同的蒼茫之感,並覺得自己似乎也變成了那個靜觀萬務的巴黎隱士卡爾維諾。

    —— 南方朔
    在線試讀
    異鄉人在都靈
    我說的是切薩雷•帕維塞。對我, 還有其他認識他與他熟識的人而言, 都靈教給我們的與帕維塞教給我們的大同小異。他的影子填滿了我的都靈生活; 我寫的每一頁他都是位讀者; 是他帶我進入那直到今天使都靈仍保有國際間文化重鎮地位的出版業; 也是他, 街道、丘陵散步中教我觀看他的城市, 品嘗那細致之美。
    照理說應該要改變一下話題, 談談一個像我這樣的異鄉人如何融入這片景致, 我過得好不好, 岩岸的魚和叢林中的鳥如何遷徙到這個拱門之城, 呼吸著霧氣和阿爾卑斯山麓的凜冽寒風。可是那得長篇大論。還應該試著找出那將這些方整道路組成的幾何體與我家鄉那些灰泥牆組成的幾何體連接起來的神秘頑皮動機。還有, 都靈大自然與文明之間的特殊關繫: 像街道上樹葉的新綠, 波河上的粼光一閃, 丘陵親切的相望。隻要對著那未被遺忘的山水重新打開心扉, 重新讓人與遼闊的自然世界面對面, 重新賦予——簡而言之—生之滋味。 作家與城市 如果我們接受作家會受寫作環境、周遭事物影響的說法, 那麼我們得承認都靈是從事寫作的城市。我不知道待在一個當代影像過於強勢、霸道、不留一點空間和安寧的城市中要如何寫作。在都靈能夠寫作是因為過去與未來比現代更清晰, 過去的頑強與對未來的期待使審慎、有秩序的今日之貌實際且具意義。都靈是一個要求紀律, 連貫, 有風格的城市。要求邏輯, 然後借由邏輯向瘋狂招手。
    一九五六年訪答錄
    伊塔洛•卡爾維諾回答《咖啡館》雜志訪問
    個人資料
    贊賞您的批評家是哪一位?不以為然的呢? 從一開始, 大家對我的書都太過獎了, 不論是知名人士(很高興能在這裡提到得•羅伯提斯〔Giuseppe De Robertis〕, 他跟蹤著我從本書到現在, 以及為《分成兩半的子爵》撰文的艾密利歐•切基〔Emilio Cecchi〕, 和波〔Carlo Bo〕、波契利〔Arnaldo Bocelli〕、龐帕龍尼〔Geno Pampaloni〕、法奎〔Enrico Falqui〕, 還有我的位書評作者, 已故的卡裕密〔Arrigo Cajumi〕, 或與我同一代的年輕人。少數持負面意見的批評家反倒更吸引我, 更教我期待: 但是一個嚴謹深入、讓我有所受益的負面批評, 我還沒看到。《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出版時有一篇恩佐•加奇諾(Enzo Giachino)的文章, 對該書大加抨擊, 說得一無是處, 教人汗顏, 極盡嘲諷之能事, 或許是所有關於我作品的評論文章中美的一篇, 偶爾重讀還看得津津有味的文章之一, 但要說有用, 連它對我亦無任何助益: 它隻觸及我作品的表面問題, 我獨力亦能超越。
    異鄉人在都靈        

    以都靈為第二故鄉的人——在文學界——我想並不多見。我認識的以米蘭為第二故鄉的人很多——這不奇怪: 幾乎所有米蘭的文人都不是米蘭本地人! 以羅馬為第二故鄉的人數不斷在上升; 以佛羅倫薩為第二故鄉的人, 比以前少, 但是還有; 都靈呢, 則相反, 說起來其實應該生於斯, 或在後彙入波河的涓流自然推動下, 由皮埃蒙特省各個山谷湧進都靈來。對我而言, 都靈卻不折不扣是選擇的結果。我的出生地, 利古裡亞省, 其文學傳統隻是碎片或灰燼, 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多幸運啊! ——揭示或創造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傳統; 我的土地不是什麼盛名遠播的文學首府, 所以利古裡亞文人——小鳥幾隻, 說真的——也隻好是候鳥了。


    都靈吸引我的, 是與我的鄉親及我所偏好相去不遠的某些精神: 不編織無謂的浪漫情懷, 對自己的工作全心投入, 天性害羞的不信任, 積極參與廣闊世界遊走其中不故步自封的堅定, 嘲諷的人生觀, 清澄和理性的智慧。所以說都靈吸引我的是它的精神文明, 而非文學。這就是那個城市三十年前由另一位“後天”的都靈人, 原籍撒丁島的葛蘭西認出、激發出, 由土生土長的都靈人戈貝提記錄下來, 直到今天仍振奮人心的魅力。戰後初期革命工人即組成領導階級的那個都靈, 反法西斯知識分子堅不妥協的那個都靈。那樣的都靈還在嗎?在今日意大利現實中還聽得到它的聲音嗎?我相信它的潛力蟄伏有如灰燼下的餘火, 雖然不顯但繼續燃燒。我的文學都靈跟某個人是分不開的, 我有幸曾與他如此親近, 他卻太早離我而去: 如今關於他的文章很多, 但往往愈描愈看不清。光憑他的作品確不足以勾勒出他完整的輪廓, 因為重要的是他表現在工作上的風範, 看一位文人的修養加上詩人的敏銳如何轉化為生產力, 供他人開發的有價物, 使理念組織化及流通化, 轉化為結合所有科技及現代文化文明的實踐與教學。
    我說的是切薩雷•帕維塞。對我, 還有其他認識他與他熟識的人而言, 都靈教給我們的與帕維塞教給我們的大同小異。他的影子填滿了我的都靈生活; 我寫的每一頁他都是位讀者; 是他帶我進入那直到今天使都靈仍保有國際間文化重鎮地位的出版業; 也是他, 街道、丘陵散步中教我觀看他的城市, 品嘗那細致之美。
    照理說應該要改變一下話題, 談談一個像我這樣的異鄉人如何融入這片景致, 我過得好不好, 岩岸的魚和叢林中的鳥如何遷徙到這個拱門之城, 呼吸著霧氣和阿爾卑斯山麓的凜冽寒風。可是那得長篇大論。還應該試著找出那將這些方整道路組成的幾何體與我家鄉那些灰泥牆組成的幾何體連接起來的神秘頑皮動機。還有, 都靈大自然與文明之間的特殊關繫: 像街道上樹葉的新綠, 波河上的粼光一閃, 丘陵親切的相望。隻要對著那未被遺忘的山水重新打開心扉, 重新讓人與遼闊的自然世界面對面, 重新賦予——簡而言之—生之滋味。                                        作家與城市      如果我們接受作家會受寫作環境、周遭事物影響的說法, 那麼我們得承認都靈是從事寫作的城市。我不知道待在一個當代影像過於強勢、霸道、不留一點空間和安寧的城市中要如何寫作。在都靈能夠寫作是因為過去與未來比現代更清晰, 過去的頑強與對未來的期待使審慎、有秩序的今日之貌實際且具意義。都靈是一個要求紀律, 連貫, 有風格的城市。要求邏輯, 然後借由邏輯向瘋狂招手。  
    一九五六年訪答錄
    伊塔洛•卡爾維諾回答《咖啡館》雜志訪問 
    個人資料

    我是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五日在聖地亞哥•德•拉斯維加斯, 哈瓦那附近的一個小村鎮出生的。我父親,利古裡亞省聖雷莫人, 農學家, 在那裡主持一個農業實驗中心, 至於我母親, 撒丁島人, 植物學家, 是他的助手。很遺憾, 我對古巴不復記憶, 因為一九二五年我已經回到意大利聖雷莫了, 我父親跟我母親回國一起主持一個園藝實驗中心。關於我的遠洋誕生, 保存下來的不過是個很難書寫的出生地名, 一些家庭回憶, 和一個靈感來自海外移民對自己家園守護神的虔誠, 但在祖國聽起來卻太過響亮有卡爾杜齊味道的教名。一直到二十歲我都與雙親同住在聖雷莫, 生活在一個滿植熱帶奇花異草的花園裡, 和我父親那不知疲倦的老獵人一起徜徉在內地樹林中。等到了念大學的年齡, 基於家庭傳統而非志趣, 我選擇了農學繫, 其實我對文學已經向往。同時德軍占領了意大利中、北部, 一股古老情操促使我與加裡波第軍並肩在少年時我父親即教我認識的樹林中作戰。解放後我改念文學, 還是都靈, 稍嫌匆忙, 於一九四七年畢業, 論文研究的是康拉德。我進入文學圈是一九四五年底左右的事, 進到維多裡尼主持, 登了我早期一個短篇的《綜合科技》雜志。當時我真正的個短篇已由帕維塞看過, 推薦給穆謝塔(Carlo Muscetta)的《阿瑞杜莎》雜志刊登。我作家性格的形成, 要感謝帕維塞, 在他生命後幾年, 我與他朝夕相處頗受熏陶。四五年起我定居都靈, 在埃伊納烏迪出版社周圍打轉, 先為他們兜售分期付款書, 然後在編輯室工作直到今天。這十年間我隻寫了我想寫的一小部分, 隻出版了我寫完的一小部分, 付梓的共有四冊。


    贊賞您的批評家是哪一位?不以為然的呢?      從一開始, 大家對我的書都太過獎了, 不論是知名人士(很高興能在這裡提到得•羅伯提斯〔Giuseppe De Robertis〕, 他跟蹤著我從本書到現在, 以及為《分成兩半的子爵》撰文的艾密利歐•切基〔Emilio Cecchi〕, 和波〔Carlo Bo〕、波契利〔Arnaldo Bocelli〕、龐帕龍尼〔Geno Pampaloni〕、法奎〔Enrico Falqui〕, 還有我的位書評作者, 已故的卡裕密〔Arrigo Cajumi〕, 或與我同一代的年輕人。少數持負面意見的批評家反倒更吸引我, 更教我期待: 但是一個嚴謹深入、讓我有所受益的負面批評, 我還沒看到。《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出版時有一篇恩佐•加奇諾(Enzo Giachino)的文章, 對該書大加抨擊, 說得一無是處, 教人汗顏, 極盡嘲諷之能事, 或許是所有關於我作品的評論文章中美的一篇, 偶爾重讀還看得津津有味的文章之一, 但要說有用, 連它對我亦無任何助益: 它隻觸及我作品的表面問題, 我獨力亦能超越。

    您可以簡短說明您的美學標準嗎?

    我對文學的大致看法, 部分已在去年二月的一場會議上解釋過了(《獅心》), 不久前發表在一本雜志上。現階段我不打算多加補充。不過要說明的是我並不敢奢言能實現我所宣揚的那一套。寫我所能寫的, 伺機而動。

    哪些環境、人物和情境會吸引您從中汲取題材?
    我還不完全清楚, 或許這是我常換領域的原因。但幾乎所有我比較成功的作品都離不開利古裡亞海岸, 所以說多跟童年及青少年世界有關。就忠於個人題材這個角度來看, 離開童年和世代棲居的那片土地, 教我頓失一向不虞匱乏的滋養, 但由另一個角度來看, 當你身在其中時又說不出所以然來。都靈, 基於許多深層理由是我的第二故鄉, 長久以來我試著要寫它老寫不好。或許我得走開, 纔寫得出來。至於不同社會階層中, 我很難說自己鐘情於其中一個。之前我描寫遊擊隊, 覺得得心應手: 關於遊擊隊我懂得不少, 藉此我還探知了許多其他道路, 包括社會邊緣面。勞工, 我也很感興趣, 但還不知道如何下筆。感興趣是一回事, 使其躍然紙上是另一回事。不是洩自己的氣, 我可以學, 遲早問題。至於我所屬的階層, 算是資產階級, 我並不覺得怎麼親, 因為我的家庭一向不曲意逢迎, 視潮流及傳統為無物; 說實在的, 資產階級作為論戰議題也引不起我多大興趣。我之所以大發議論是為了回答問題, 可不是有什麼教我寢食難安的困惑。我喜歡說的故事都是人類追求完整的故事, 然後透過實質及精神上的同時考驗, 超越被強加在現代人身上的異化與分裂。我想我作品中值得探討的是創作與精神上統一性的問題。

    您欣賞的意大利當代作家是哪位?年輕作家中較引起您注意的有誰?

    我認為帕維塞是我們這個時代重要、復雜、豐富的意大利作家。任何問題一經提出, 都不可能不溯及他這位文人、作家。一開始維多裡尼的論述對我亦有重要影響。我說一開始是因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半途而廢的論述, 有待延續。之後, 著魔於語言新實驗的階段過後, 我偏愛的是莫拉維亞,他是意大利一個就某個角度來說我願稱之為“風俗”派作家: 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們這個時代時光流轉間對道德所下的不同定義, 與風俗、社會變動、大眾思想指標息息相關。因為對司湯達的傾心, 我對托比諾(Mario Tobino)頗有好感, 但他自恃鄉下人而且是托斯卡納省的鄉下人這一點, 我不能諒解。我與卡爾洛•萊維(Carlo Levi)的知心及對他有所偏愛首在於他的反浪漫, 還有, 他的非虛構敘事文學, 我認為是社會、問題文學中嚴肅的作品, 雖然我並不同意他認為這類作品應取代小說的看法, 我覺得小說要為其他東西服務。
    我們來看年輕作家。一九一五年出生的少數幾位作家中, 卡索拉(Carlo Cassola)和巴薩尼(Giorgio Bassani)探討的是意大利資產階級的良心掙扎, 他們的短篇是今天可讀性的小說; 不過我對卡索拉處理人際關繫的連鎖反應, 巴薩尼矯揉造作的朦矓主義手法有意見。更年輕一輩的, 開始研究冷硬派小說, 生動、鄙俗, 走在前頭的是雷亞(Domenico Rea)。現在還有帕索裡尼(Pier Paolo Pasolini), 於同輩中屬於早出頭的那一批。寫詩寫小說, 他寫了一本我對其“創作觀”諸多保留, 不過再三咀嚼後愈覺耐人尋味的小說, 是成功之作。


    您欣賞的外國當代小說家是哪一位?

    大約一年前我曾寫到海明威在我創作生涯初期的意義。當海明威不再足以滿足我時, 我不能說有另一位當代作家取代了他的位子。這五六年來我也在啃我的托馬斯•曼, 愈讀愈著迷於其內涵之豐富。不過, 我一直在想, 今天該用另一種方式寫作。我與過去的作家之間的關繫更自由, 我讓自己一頭栽進去毫無保留; 我十八、十九世紀的老師及朋友不計其數, 跟他們的友誼是天長地久的。

    您的書在國外反應如何?

    現在還言之過早。《分成兩半的子爵》現在要在法國出版, 接下來是德國。英國春天要出《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半年後會出《烏鴉晚到》。

    您在準備哪一部作品?
    我不說沒有定數的事。

    您認為文人應該參與政治嗎?如何參與?您的政治傾向為何?
    我認為人人都應該參與政治。文人亦然。我認為公民及道德意識對人理當有所影響, 遲早對作家也會有影響。長路迢迢, 沒有他途。我認為作家應該保持一個開放、不可能拒政治於門外的論述空間。我在共產黨近十二年, 始終忠於這些原則, 我許多朋友因為共產意識與作家意識水火不容的矛盾衝突備受煎熬, 讓他們以為必須二選一, 這在我身上從未發生。凡讓我們放棄我們自己一部分的必是負面的。我參與政治和文學的方式依能力而異, 但兩者其實是以人為中心的同一話題, 我皆感興趣。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