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泰斯比哈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戲劇
    【市場價】
    172-251
    【優惠價】
    108-157
    【作者】 石彥偉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戲劇文學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60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396035
    作者:石彥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編輯推薦

    與西北地區的回族文學相比,石彥偉的散文所描寫的多是東部散居區的回族生活和人物,體現出東部回族人民堅持文化自信的精神面貌,善良包容、克己助人的道德品質,堅持改革開放、建設美好家園的壯舉,以及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與地域氣質。如《穿過流水的骨骼》寫哈爾濱回民家族三代人橫渡松花江的故事,體現了散居區回族人勇敢、重義、自強、自尊的美德;獲得“冰心散文獎”的作品《奶白的羊湯》寫作為下鄉知青的母親返城回鄉,在哈爾濱回民飯店做收款員的往事,凸顯的是改革開放進程中回族職工在回民飯店勤勞付出、贏得社會口碑的時代精神。本書中也有一些是書寫回族老作家、老學者、時代英雄及普通民眾的文章,這些“非虛構”式的寫作表現了當代優秀回族人的文化底蘊與思想境界,使那些散發在經年往事中的道德光芒得以留存和傳承,留下一個民族在時代檢閱下的精神圖譜。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五年創作的回族題材散文。作者出身於東北,工作於北京,遊學於四方,親身經歷和體驗到廣闊而濃郁的回族生活,深入到形形色色的回族民眾中間去,並用散文的方式作出了記錄。

    作者簡介

    石彥偉,回族,1985年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先後就讀於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在讀文學博士。現為北京某雜志文學編輯。文學作品發表於《散文選刊》《散文》《青年文學》《長城》《西部》等刊物,入選一些年度選本,並被譯為阿拉伯文、維吾爾文等文字。已出版散文集《面朝活水》《雕花的門》;參與主編《中國回族文學通史•當代卷》、“回族當代文學典藏叢書”;編劇、導演電影《西海固三部曲》《一夜梨花》,紀錄片《回望運河》等。曾獲冰心散文獎、“希望杯”中國文學創作新人獎。入選首都優秀中青年文藝人纔庫。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

    目錄
    序 李佩倫/1

    奶白的羊湯 1
    穿過流水的骨骼 7
    老櫃子 18
    泰斯比哈 30
    穆鈞書角 40
    午夜喫麻辣燙的回民們 48
    無聲處有一片大澤 55
    荒蕪籐橋墓60
    笑貌音容應猶在
    ——姚欣則先生追記 69
    高原的沉默
    ——悼朱剛先生 79

    李佩倫/1


     


    奶白的羊湯 1


    穿過流水的骨骼 7


    老櫃子 18


    泰斯比哈 30


    穆鈞書角 40


    午夜喫麻辣燙的回民們 48


    無聲處有一片大澤 55


    荒蕪籐橋墓60


    笑貌音容應猶在


    ——姚欣則先生追記 69


    高原的沉默


    ——悼朱剛先生 79


    雲南時代的黯然落幕


    ——送別林松先生 86


     


    一身光明寫平生


    ——懷念張巨齡先生 97


    窮亦兼濟天下


    ——軫念王遵五老人 108


    在靈魂的長途共勉而行


    ——敏洮舟散文編輯手記 121


    馬凌雲兄弟的北京時間 130


    硝煙中挺立的筆


    ——戰爭年代回族作家之群塑 139


    英雄的餘溫


    ——走進與張鴻儀有關的地理 153


    美麗豈止瞬間


    ——對“美大媽”楊惠的一次訪記 164


    前定中的縱身一躍


    ——記“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陳永剛 173


    牛街有個不賣酒的“蘭馬” 182


    背起大家的富裕


    ——拉面老哥馬光華的北漂傳奇 190


    大庇天下女童俱歡顏


    ——馬志英和她的500多個女兒 195


    後記 205

    前言

    李佩倫①


    彥偉是位勤奮學子,舞文弄墨,俱是苦學深思,基於情性。文,從聞雞起舞苦中得來。著墨人生,一個弄字,似是遊戲,卻是痴心與醉賞的水到渠成。


    文學是在重壓下的昂首,是在悲愁煎熬後的仰天長嘯,會心一笑。細心品讀彥偉散文,在深沉的文字排列中,沉吟著,邁著沉重的步履。


    文人是為他的,也是自我的。二者並行不悖,有如坎坷路上不斷相互超越著的雙腿。彥偉散文極主觀地描述著自我,自我的身影遊離在他或他們之中。在紛至沓來的“客觀”的萬千景像中,他孤守著自我,也在被塑造著。


    中國的詩與文的雙龍互動並峙,歷兩千餘年翔天入海,為人類留下了為輝煌、衝決國界的成就。詩、騷與諸子散文,藍天麗日,無人企及。然而,媚外求異的近代迷惘,腰斬了我們順流而下可淘盡千古的華夏風流。近年來幻夢的蘇醒,那一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②的振呼,了結了近百年的文學忽左忽右的自我唾棄和無所適從。


    讀彥偉的散文,少有時令的癥候。一言以概之,文從字順,俱從己出。當今文壇,有些人不求品位高,唯求文字奇、奇而詭,以致逼使讀者開卷須一番拆解,似是珠玉連綴,不過是了無意趣的語言魔幻。以致三十年代普羅文學論爭,似有重提必要。但二者實質不同。後者是積澱淺薄,輕薄為文。


    文學體裁中,散文作者無須化為他者,應是作者直面人生後的直抒胸臆。本是夫子自道,有人卻把自己遮掩起來,終是霧裡看花,迷離閃爍。或是玩弄筆墨,似我非我,這樣不見作者真生態、真性情的文字,與散文的審美原則大相徑庭。


    有些散文作者,自戀頗深。居高臨下寫身外,臨鏡憐愛寫自身。散文真實,也應包括“我”的真實。作者筆下倘須呈現自身,應以真為善,以真為美。讓讀者借文字貼近作者,並反觀諸己。若行文所需,一個趔趄的我、殘缺的我,更能燭照人心。


    作者,是散文舞臺的主角。須如古人所苛求的: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這種“自譽”“自毀”的真實,是散文的興觀群怨的標志。彥偉散文是我手寫我心。不諱己短,敢言己長,無所回避,這也是這本散文集可看之處。


    散文應是美文妙筆,有人對文筆如此標定:“名為文者,無所不華;名為筆者,則當求其是”①,是孔子的為文標準“情欲信,辭欲巧”②的引申。時下一些散文,難有二者兼顧,或因生活積累不深,主觀感悟淺浮,筆下以堆花砌朵為能;或自恃博通,頗想君臨天下借文墨炫纔,而以奧語乖思把人推進霧霾之中。我欣彥偉散文,是他秉承文道之本,未肯尾隨他人腳後行。


    回族文學以小說和詩歌為主。文學創作六大組合中,散文、報告文學、影視文學、戲劇文學仍嫌實力不足。六大文學體裁無須齊頭並進,但不應過度豐嗇有差。


    彥偉是文學界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頗有人氣,望能從孤燈案頭到文學綠野進一步發揮作用。少些文外人事瑣碎,多些文內麗日春風。回族文化不昌,有限從文者,秉筆為文,必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後來者,新時代文學的義勇軍,前進,前進,前進進!


     


    2017年4月2日於京師舍下


     



    在線試讀
    奶白的羊湯

    母親那時剛返了城。她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城市。天光微明的清早,她把辮子的每根發絲梳得理理順順,抹上香噴噴的雪花膏,穿好前夜洗了又洗的白制服,一路哼著“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無限好啰喂”的小調,通身清香地盛開在回民飯店的櫃臺前。
    母親那時是一名快樂的收款員。
    飯店門口,顧客已排了老長,過道都滿滿的。母親麻利地接過一張張被捏出了皺紋和汗濕的零錢,兌換成各色小票,看著他們心滿意足地換來黃瑩瑩蓬松松的大果子、豆香陣陣的漿子和起層無數的油鹽燒餅。
    一個小伙子像是加了塞兒。他從兜裡悄悄抓出一把香煙,從窗口遞了進來,羞赧地不抬頭。母親微微一笑,把票給了他,沒有像今天的火車站售票員一樣,狠叨叨地將他驅逐。小伙子是坡上老巴奪卷煙廠的,一宿夜班下來,眼圈黑黑的。他每次隻買兩根大果子,裝上了就飛鴨子一樣往廠裡跑,都不能消消停停地坐下來。別人一買就是三斤五斤的,盛走滿滿一盆;他若來了,也在後邊規規矩矩地排著,不知要何時纔能喫上這口果子。隻要收款員願意,顧客是不挑理的。那時人們的心,和美好的八十年代一樣淳厚而寬容。
    母親的回民家庭裡,沒有吸煙的習慣。那把帶著俄羅斯風味的卷煙,被母親收工以後,分給了幾個店伙計。從此他們都搶著幫母親擦地。
    太陽升起來了。花園街坡下,低矮的新發屯沐浴在白亮亮的光澤裡。
    站了一個早晨的母親,抻了抻腰背,細細地洗濯起雙手。她在這個櫃臺收了七八年的款,辭了工,又做小喫買賣,跟零錢一直打著交道。她總恐嚇我說:“世界上髒的就是錢,摸完了一定得洗手。”
    中午飯口到時,母親又是一身潔白站在櫃前,身上無一星油斑。饑腸轆轆的顧客洶湧而至,店鋪裡湧動著酷夏一般的熱流。
    水爆肚熘胸口扒肉條燒子蓋。半斤蒸餃兩屜燒賣。翻來覆去就那麼幾樣的老回回菜,蒙受著遠近百姓無比的痴迷。老主顧裡,漢民多於回民,來得久了,回回事都懂個大概,牛羊肉也都喫得慣了。
    點得多的,算是羊湯。

    奶白的羊湯


     


    母親那時剛返了城。她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城市。天光微明的清早,她把辮子的每根發絲梳得理理順順,抹上香噴噴的雪花膏,穿好前夜洗了又洗的白制服,一路哼著“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無限好啰喂”的小調,通身清香地盛開在回民飯店的櫃臺前。


    母親那時是一名快樂的收款員。


    飯店門口,顧客已排了老長,過道都滿滿的。母親麻利地接過一張張被捏出了皺紋和汗濕的零錢,兌換成各色小票,看著他們心滿意足地換來黃瑩瑩蓬松松的大果子、豆香陣陣的漿子和起層無數的油鹽燒餅。


    一個小伙子像是加了塞兒。他從兜裡悄悄抓出一把香煙,從窗口遞了進來,羞赧地不抬頭。母親微微一笑,把票給了他,沒有像今天的火車站售票員一樣,狠叨叨地將他驅逐。小伙子是坡上老巴奪卷煙廠的,一宿夜班下來,眼圈黑黑的。他每次隻買兩根大果子,裝上了就飛鴨子一樣往廠裡跑,都不能消消停停地坐下來。別人一買就是三斤五斤的,盛走滿滿一盆;他若來了,也在後邊規規矩矩地排著,不知要何時纔能喫上這口果子。隻要收款員願意,顧客是不挑理的。那時人們的心,和美好的八十年代一樣淳厚而寬容。


    母親的回民家庭裡,沒有吸煙的習慣。那把帶著俄羅斯風味的卷煙,被母親收工以後,分給了幾個店伙計。從此他們都搶著幫母親擦地。


    太陽升起來了。花園街坡下,低矮的新發屯沐浴在白亮亮的光澤裡。


    站了一個早晨的母親,抻了抻腰背,細細地洗濯起雙手。她在這個櫃臺收了七八年的款,辭了工,又做小喫買賣,跟零錢一直打著交道。她總恐嚇我說:“世界上髒的就是錢,摸完了一定得洗手。”


    中午飯口到時,母親又是一身潔白站在櫃前,身上無一星油斑。饑腸轆轆的顧客洶湧而至,店鋪裡湧動著酷夏一般的熱流。


    水爆肚熘胸口扒肉條燒子蓋。半斤蒸餃兩屜燒賣。翻來覆去就那麼幾樣的老回回菜,蒙受著遠近百姓無比的痴迷。老主顧裡,漢民多於回民,來得久了,回回事都懂個大概,牛羊肉也都喫得慣了。


    點得多的,算是羊湯。


    東北飯館的羊湯,用料沒那麼精細,都是心肝肚肺一類的餘料,不比在家裡做事,一定用好肉。但就是這一碗雜碎,已然使食客情不能已。湯出鍋時,白白的蒸汽撲滿了灶房,濃香漾到了大堂去。伙計忙活著,將乳白色的湯汁澆進一隻隻張著大口的青花瓷碗裡,托盤一盛,晃晃悠悠就送上了桌。


    我至今無法想像,一碗如牛奶一樣白汪汪的羊湯,該是多麼誘人!自幼及大,走南闖北,我所見過的羊湯,都是清湯清水,間或也有泛著乳黃色磷脂的,卻從未見過牛奶一樣白的。一再跟母親確認:“真是牛奶一樣白?”母親一臉平靜,說:“那是老輩的手藝。”


    老飯館,確有深不可測的手藝。在八十年代初的哈爾濱,國營或大集體的清真飯店屈指可數。自太平橋至秋林廣闊的一片地界,唯新發回民飯店這一家。絕活好幾手,有名的當屬燒餅,層層帶油鹽。現在還有人說,真懷念那時於師傅打的油鹽燒餅,不用就菜,干喫就能喫好幾個。這於師傅,便是我的姥姥。據說姥姥做面案兒,一百斤面必放八斤油,打出的餅子一般大小,比模子打的還圓。有質檢人員來突襲,挨個過秤,次次贊不絕口,說這麼好的燒餅,哈爾濱沒有第二家。人一走,飯店主任就說:“於師傅,這幾天少用點油吧。”耿直的姥姥不緊不慢地說:“他來我也用這些油,他不來我也用這些油,不就是這麼要求的麼!”


    那時的回民飯店,要求半數以上員工須是回民。不單主任、灶師傅,連端菜的服務員也得是,馬虎不得。這根基大抵太牢了,母親後來領著年幼的我下館子,進門總是四下搜查,見壁上有都瓦①,纔肯坐,再問主人貴姓。有的滿口喊著“是回民是回民”,可一報姓氏,母親覺得陌生,不像老回回姓,轉身扯著我就走了。


    不是回回多事,是世道變得太快!趕等近兩年,已不圖老板定是回民,隻要上灶師傅是,出來見個面,說句暗號能對上,這飯也就皺著眉頭喫了。


    一次,我與母親逛到一家糕點鋪,見門上有清真字樣,就進去要稱點什麼。店主是個女的,幾句話,氣息就不大對勁。我與母親暗暗相覷。


    母親問:“朵斯提兒②?”


    她翻翻白眼。


    再問一遍,還是裝沒聽見。母親急了,扯了嗓門嚷道:“你是回民麼!”


    那女的也急了,五官聚攏在一起據理力爭:“純回子③,我們一家都是純回子!”


    我們奪門而逃。


    又一次,我在北京餓昏了頭,見大柵欄胡同深處有家面館,門臉儼如西北,藍招牌左右兩個底角,注著小小的清真二字,就進去點。主人迎出來,我本未疑心,隻是受母親傳染本能地問了句貴姓,抬頭瞧瞧面孔,就覺得不妙。問是清真麼,答說怎麼不是。我瞪了他一眼,跳出門外再一細看招牌,左下角確是一個清字,可右下角——竟仍是一個清字!


    原來是家“清清飯店”。


    這樣的窘遇,在三十年前新發回民飯店的員工看來,分明天方夜譚。母親追溯得越多,我越是覺得那個逝去的年代,神奇而遙遠。


    母親說,那時要求服務員,不許戴戒指,不許摳鼻子撓耳朵,要勤剪指甲勤洗手(這似乎理所當然)。還有一條:端盤子,大拇指頭要高高蹺起來,不能踫到菜盤的沿兒上。回民家庭長大的青年們,謹嚴地做到了一切。那是多麼貧瘠而粗糙的八十年代,可清潔的尊嚴,被徹底地實踐了。


    每日打烊前,年輕的店員都要打掃衛生,不是抹抹桌子拖拖地了事,而是要蹲下來把每張木桌鐵凳的牚子,擦拭得一塵不染;水磨石地面上的白牙石子兒,要蹭得潔白如雪,光亮可鋻。母親說她那時從沒覺得是在擦公家的地,若哪裡沒擦到,就像自個兒身子沒洗干淨一樣難受。小小的飯店就這麼出了名,全區的同行都來參觀,來往顧客沒人不誇回民的干淨。


    突然有一天,主任要找母親談話。


    母親心說,完了。此前她剛闖了一樁禍。那是一個春天,長寒的大地復蘇了,倉庫裡有一袋放了一鼕的土豆,眼瞅就要發芽。有人說,扔了吧。母親從小受姥姥的教育,固執地認定浪費可恥,於是阻攔說:“別扔,我給你們做撥絲土豆吧!”


    母親講這段時,我哈哈直笑:“那個菜不是撥絲地瓜麼,怎麼,土豆也能掛漿啊?”


    母親一瞪眼:“土豆怎麼就掛不了漿!”她的目光柔和了下來:“小時候看人家孩子崩爆米花,饞得要命,咱家買不起苞米,你姥姥抓了一把黃豆,不也噼裡啪啦給我們爆出花來了!”


    她顯然找到了懷想的狀態,停不住了,音色儼然變成了那個扎小辮的少女,洪亮地模擬著:“都伸手,刮皮兒啊!”


    伙計們七手八腳地把麻袋拖出來,抓了兩角一抖,碩大的土豆呼啦啦散了一地。被剝下的皮子,散發著青澀的氣息,滿滿一大盆土豆改頭換面。


    灶房裡的母親早就迫不及待了。她戴上老師傅纔能戴的大圍裙,擼胳膊挽袖子,操起大勺就開始顛。白砂糖跳進油鍋,熬成了油汪汪的糖漿,給光著身子的土豆塊兒穿上了油晶晶的盛裝。母親手腕一抖,金亮金亮的土豆盛了上尖兒一盆。誰也沒料到,天天收款的母親還會這一手;誰也不知道,因我的姥爺無常早,姥姥長年做面案兒,沒白沒黑的,懂事的母親八歲便登灶臺,給一家六口做飯。


    母親得意地說:“瞅瞅,絲兒掛上沒?”


    年輕的伙計們眼睛都直了,密密地圍了一圈,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挑著。出來了!出來了!濃稠的糖漿變成無數條金黃色的絲線,越抽越細,越撥越長,暗淡的小圓桌頓時金光耀眼。一個淘氣的小伙子高叫著持續拉扯,一直拉到了兩米開外,那線竟還沒有斷!大家興奮地顧不上喫,衝著母親誇誇鼓起掌來。沉悶的小店,迎來了沸騰的時光。


    誰承想,隊伍中出現了叛徒。有人告密了。第二天,主任見油少了半瓶,臉拉得比茄子還長。他把大家集合起來,厲聲厲色地吼道:“說,誰讓你們做的!”誰也不敢抬頭。母親一個箭步站出來:“跟他們沒關繫,是我做的!油是費了點兒,可是那些土豆做出來就喫了,不做出來,不也浪費了麼!”那股犟勁,簡直和當年的姥姥如出一轍。


    主任眨了眨眼,把大家解散了,隻留下母親。不想,卻改了和善的口吻說:“小尹子,把你調到後廚來,你樂意不樂意?”


    母親一愣。那年月,上灶是實打實的手藝活兒,都是摔打多年的老師傅在把持。前臺的小青年,平常根本靠不上前。母親纔知道,自己偷做土豆的事,被馬師傅知道了。


    這馬師傅,可不是等閑之輩。人稱老馬太太,一口聲壯氣高的關裡腔,先前同姥姥就是同事,姥姥退了,她還在灶上,小胳膊干瘦干瘦,一隻手抓起大勺就哐哐顛起來,直顛得菜肴翻騰,火花高濺,再看大勺裡的菜,竟同時炒了四份。她包餃子,兩隻手分別按劑子,一根擀面杖能擀出兩張皮。店裡店外,無人不佩服。顧客來了,見馬師傅在灶上,就低低提示:“今兒咱點倆好菜”;若發現不是馬師傅,而是蔡師傅,顧客寧可走掉,下次再來。


    一身絕技,多年不傳人,唯獨相中了母親。馬師傅說,這小尹子干淨利索,眼裡有活,還闖世,老師傅不在敢動火,是塊學回回菜的好料。


    我常想,若是母親當年得了馬師傅的真傳,往後自己開了店,一準名揚全城。可就是這個眾人羨慕的差事,母親竟把它謝絕了。那時候沒有幫廚,肉料進來了,上灶的自己拾掇。母親眼見過馬師傅坐在小凳子上,面前是一大盆子的牛肚羊肚,血糊糊臭烘烘的一大堆,清清的一盆水那麼快就變成了腥黃色。母親一嘔,連忙退了出來。而那馬師傅,也是好干淨、要臉面的老太太,洗起這肚子來,卻是眉頭都沒有皺一皺。回回常說,以水為淨。再髒的東西,隻要有了水,就能把它變干淨。


    藍藍的布幌子,帶著傷懷的氣息在風中漸漸靜止。


    三十年後,當我意識到母親並不經意的講述中,除了誘人的美食,還藏著那麼多今世不在的品性與情誼之後,我幾乎是驚慌失措地奔跑在故鄉,在那被世人常以粗野相論的新發屯,在那陡坡之下一窪開闊明亮的平地,尋找母親青年時代堅守過的故地。然而,那老店的原址,已屹立起一幢寫字樓,連街邊新易的那處店面,也在街區改造中,不知去處。


    想起那碗我從未見過,但仿佛就在面前冒著騰騰熱氣、散發著濃濃肉香的奶白羊湯,心中滿是悵然。“你們的羊湯到底是咋做的?”我不止一次衝動地追著母親問,“沒有增白劑,不加牛奶,甚至不用骨頭熬,不用油煎——它咋可能就那麼白那麼白!”


    母親沉沉地嘆了口氣:“這絕招我們誰也沒有學下來,要問隻能去問你馬姥了,飯店的老人就剩她一位了。”馬姥!我猛然一驚,母親說的是馬師傅啊,那個一隻手把裝著四份菜的大勺顛得火花高濺、把一堆堆牛肚羊肚洗得干干爽爽的老太太!三十年了,母親竟像馬姥當年一樣老了。


     


    2012年5月15日


    原載《北方文學》2013年第2期


    轉載《散文選刊》2014年第2期


     


     


     


     


     


    穿過流水的骨骼


     


     


     


     


    1


     


    那隻青蛙對一片新的水域顯然還很警覺。它靜伏不動,如一塊墜入水中的褐色石頭。幾分鐘之前,它還在那片野葦塘裡安詳地盤踞著,可現在,一股陌生的氣息讓它有一些茫然無措。微風蕩過,水波像老人的表情隱隱晃動。它大概意識到危險的遁去,終於舒展開粘連的四肢,猛地蹬開粗壯健美的大腿,手臂隻消配合地一劃,便那麼自在地向前躥去。


    “你看,腿是關鍵,那腳蹼要張到,迎著水波,這纔能受力。”


    父親自滿地點評著。


    我無心去看那隻丑八怪的腳蹼。我對遊泳這碼事本能地排拒。可是那時候父親教我學遊泳,幾乎到了咄咄逼人的地步。問題是,他覺得無計可施,竟抓來一隻青蛙投放在沙灘上挖好的一條坑道裡,蓄了水,便任由那家伙盡情施展。或許動物的出場能讓一個固執的孩子產生對大自然的興致?那簡直是妄想。父親難道不知,我有多麼地懼怕動物,特別是那種皮膚粗糙、生著癩瘡的爬行動物。我遠遠躲著,下嘴唇卷上了鼻孔,不明白父親為何從不舍得買張門票帶我進那種室內遊泳館,投奔一位優秀的教練,居然讓我跟一隻青蛙學遊泳。


    “你爺爺當年就是這樣教我們的。”父親不經意地講著。原來,也是這樣挖好的坑道,一隻六十年代的青蛙也是這樣被特邀而來,有力地蹬著大腿。圍著它看的除了祖父,還有四個高矮不齊的男孩子。我的父親行二,上邊一個哥哥,下邊兩個弟弟。聽說,祖父把教會四個兒子遊泳,竟當成了家教的一樁要事。那時從香坊到江沿兒並不近,但隻要是周末響晴的天氣,祖父祖母都要備好了喫食,帶四個不省心的小家伙去野遊。祖父說,什麼都可以不會,但遊泳不能不會。關鍵的時候,能救命。便把兒子們一個個踹下了水。起先,他們興許也是怕的,興許也對請來的青蛙老師感到可笑,然而漸漸地他們就迷上了這烈日下清涼入骨的江水,即便祖父不再帶他們出來,他們也要偷偷地結伴而去了。


    大大①十三歲那年,他說光在淺灘裡遊來遊去有啥意思,不如來一次橫渡吧。然後隻留一條褲頭,縱身躍進江流,把一隻胳膊高高舉出水面——他竟要隻用單臂橫渡中國第四大江河的松花江!弟弟們看得心旌搖蕩,暗暗有了念想。不久以後,氣盛的父親便跟著渡了過去,老伯也渡了過去(後來在大學還得過蝶泳冠軍);隻剩身材瘦小、性格有些怯懦的三伯了,隻剩他沒有完成這私家訂制的成人禮。可是,不知是祖父的安排,還是三伯自個兒的抉擇,十八歲那年他參了軍,偏巧正是海軍——訓練時日遊萬米,唯有他從江河遊進了茫茫無際的海洋。


    一條松花江,便這樣流進了一個愛水的人家。


     


    2


     


    哈爾濱人骨子裡愛玩,或許帶著老毛子遺留下來的情調,夏日一到,便拖家帶口朝江沿兒奔去。沒有水性的人一般守在江南,至多登上江心島罷了;講究一些的不會滿足於安逸的南岸,往往在九站碼頭租上一條遊船,好自己甩著臂膀劃起來,吼著歌,把粗糙的江風帶上那神秘的北岸。江北,太陽島餐廳一帶,民間稱作八米深,素來是遊水勝地,但其實,熟諳江北地理的人們很少去那裡擠香油、下餃子,他們總會找到遊人稀少、宜下水的幽謐一角。


    比如我們這一家喜去的駐地,叫小木橋。


    那是一處松花江的江汊,水流分在這裡,並不十分寬闊,比別處清靜,也干淨。此前極少有人來過,是當年大大與小學同學到處遊闖,發現了這絕佳的所在。那時江面上果真鋪有一座古舊的小木橋,年深日久,岌岌可危,後來便換作了水泥橋,旁邊還建起一座小廟。因此人們開始叫那裡小廟,但我家的人堅持還叫它木橋。木橋一側,有一座石築的江壩,裡面攔截著一泓面積不小的三角泡子,曾做過養魚池,廢棄了,已是一汪死水。起初也有人在那裡野浴的,光陰久了,覺察出了不好的味道,水藻慢慢撲滿水面,便再也無人去了。


    小木橋雖好,卻不那麼容易去的。若走水路,下了碼頭尚有很遠的路,公交也不便利。父輩們用半生摸索出來的路線,隻有從那老江橋上步行而去。


    老江橋,其實便是濱州橋,松花江上座鐵路橋,一百多歲了。在水上,它通達著南北兩岸,在陸地上,它是道裡與道外的分界。鐵軌兩側,兩條窄窄的步道,是供人走的。薄薄的鐵板有或寬或窄的豁口,幾步帶著一孔窟窿,江水在腳下奔騰而過,散發著一股野性的氣息,如若趕上江風硬一些,儼然行走在懸空的鋼梁上。父輩小時候,連那鐵板也沒有,隻有容易腐爛的木板,漏出的縫子更寬。但這並不算什麼,因那步道與鐵軌僅隔了一道鋼絲網,遠遠地聽得汽笛聲起,有火車直向你撲面而來,車身切近地擦過時,橋身微微顫抖,江濤猛烈地撞擊著橋墩,發出拍岸的嘶鳴。這時候,膽壯的往往亢奮得迎面高呼,而膽小如我者,卻早已魂飛魄散了。


    但回頭已絕無可能。父親老早就警告我,走老江橋,上了步,便沒有回頭路。因為那步道太窄了,排著隊,無法錯身。就是想站在江心停一會兒望望景,也得和後面好好商量。父親不由分說,直接就把我拽上了這顫巍巍的空中地帶。於是,少年的世界裡,也算越過了驚險的板道,迎過了烈性的火車,見過了不平庸的風景。老江橋是留給老哈爾濱人一個深沉的謎,百餘年間幾度洪災,它瘡痍滿身卻從未垮倒,好像隻為托舉著一個城市的性格。


    抵達橋頭的一刻,沒有人不會歡呼。江北特有的濕香氣息,洇潤了干燥的鼻腔。我們沿著原野邊的小路,便向那向往的小木橋進發了。


    到了岸邊,手巧的父親和他的兄弟們迫不及待地搭起了帳篷。自己背去的竹竿,自己洗淨的白布。細軟的沙灘濕度恰好,竹竿的一頭削尖了,深扎在沙地裡,頂頭再用繩子扎牢。祖母則早把食物一樣樣擺在了塑料布上。回民家庭沒有過多花樣,無非面包、咸鴨蛋、煮雞蛋,再帶些蘸醬的生黃瓜,沒人覺得簡樸。水是軍用壺裡裝好的熱開水,那時沒有礦泉水一說。路旁買的大西瓜則先要放到近水中冰鎮起來,兩小時後,是誰喊了一聲:“把瓜宰了吧”,便水淋淋、涼哇哇地抱回岸上。哈埠有名的紅腸,那是漢民人家的,回民當然沒有這一項,即便後來清真副食繁榮了,有了回民自制的牛肉腸,講究的老人仍然不看不聞。


    顧不上喫幾口,水中已起了歡叫聲。父親四兄弟像上足了弦一般,直向水中射去。孩子們和他們的母親也都套上花花綠綠的遊泳圈,噼裡啪啦下了水。


    我是怕水的。兩三歲光景,站在防洪紀念塔水畔玩耍,一腳踩空就栽進了洶湧的江流。若不是父親眼疾一把撈了上來,轉眼就會被衝到下遊。上岸後被抓著腳腕,身子倒掛下來控水,哭都找不到調兒了。從此見水就怕上了。父親偏偏要治這心病。他不但一次次把我攆下水,而且決不同意我和堂姐堂妹一樣套上什麼泳圈,至多允許懷抱一隻排球。


    父親先教我踩水。身體直立於水中,兩腿有節奏地一蹬一收,手臂在胸前小範圍地畫圈。他就是在這時候,抓了那隻頗有歷史感的青蛙先生,讓我跟它學的。父親說:“把水踩會了,就什麼都會了。”記不清是哪一年了,我踩著踩著,父親把我懷中的那隻排球奪了過去。我忙喊救命,猛烈地撲騰了幾下,蒙眬的水花中斜眼再看,他卻一臉壞笑,並不伸手施救。


    “怎麼樣,沉不下去了吧?”


    我手腳不停地顧自劃著,嗆了幾口水,氣都沒有喘勻,但奇跡的確已經發生:我浮了起來,不再需要那隻排球了。父親用粗糙的大手把我的身子扶得平展起來,托著我的腹部,讓我和青蛙一樣把腳掌張開,一蹬一劃,人就真的向前躥去。父親說,這就是抬頭蛙,“行了,往後淹不死了!”


    原來父親並不是要教我真正的遊泳。連簡單的蛙泳,都隻學會了抬頭蛙,氣也不會換,腦袋不敢埋在水裡,隻能高高仰著。至於仰泳、自由泳、蝶泳那些復雜的項目,更是遙不可及。父親無心再教了。他的目的其實和祖父一樣,隻是為了多一個自救的本領。


    演出時間到了。父親撇下我,躥起身子猛吸一大口氣,腮幫子鼓鼓的,一低頭便扎進水裡。水面浮起碎小的氣泡,那是父親在吐氣下沉。兩分鐘,三分鐘,還不出來,我們都急了,那平靜的水面忽地鑽出了半掛水草,細一看,一隻大手還高擎著碩大的黑殼蛤蜊,足有半臂大小。陽光直落下來,黑蛤蜊賊亮賊亮,氣得想張嘴罵兩聲又不敢張,閉得緊緊的。這麼大的蛤蜊,要深水裡纔有。那是父親潛到了水底,在淤泥中循著蛤蜊頂出的一個小尖兒,一指一指摳出來的。


    伯父們則把長長的浴巾浸到水中,兩人各抓一頭,兜成網狀,低聲數著號子,一撒一收,總能網到一些銀色的小魚苗和通體透明的蝦米。那時的松花江,魚蝦真多。累了,坐在淺水裡靜上半分鐘,便會感到無數的小嘴找上了門,嘬著腿上的汗毛,癢癢的,涼津津的。想笑,又忍著,怕驚跑了這些小精靈。但父親也會嚇唬我,“別久坐,小心螞蝗來了!”我嚇得飛奔上岸,低頭滿身地找去。螞蝗,那時不知它就是水蛭,喜歡在陰暗的水域裡潛伏著,如果吸附在人的身體上,一頭扎進去,吸著血,不懂的人一旦揪住另一頭往外拽,那就慘了,隻會越鑽越深,後鑽到血管裡,人就死了。這個恐怖的描述簡直讓我冷汗涔涔,但其實,哪有這麼危險,隻消拍打幾下身體,或用火燒一下,它的吸盤就松了;何況螞蝗隻喜歡藏在陰暗渾濁、爬滿水藻的濕壁上,我們遊水的地方被陽光照得那麼清澈,是很少能被螞蝗盯上的。


    從烈日當空到夕陽西下,小木橋的水也從清涼變得溫暖許多。水中有了人的味道,水中有了人的溫度。黃昏時分,風涼了,水下比外面還要暖和,誰也舍不得走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