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赤闌橋:合肥情事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戲劇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錢立青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戲劇文學 
    【出版社】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ISBN】97875580027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8002786
    作者:錢立青

    出版社: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6月 

        
        
    "

    編輯推薦

    清空尚雅,八百載風雲滌蕩不去琵琶之解語,淝水泱泱依舊敘情傳說……

     
    內容簡介
    書生姜夔遊歷廬州合肥,慕賞淝水赤闌橋,偶遇柳下坊琵琶女姐妹,一見如故,共同賦詞吟唱,締結一段知音情緣。嗣後,姜夔經琵琶女資助回鄉科考,惜屢試不中,貧窮潦倒,無奈投奔父親生前好友蕭德藻,並得其幫扶,詞作名聲漸顯。蕭德藻賞纔,將姪女舒蓮許配姜夔。婚後姜夔心中依戀琵琶女,苦於山高路遠,無法探望相會,隻能仰天嘆月。赤闌橋頭琵琶女望穿秋水,渴盼江南鴻雁傳書……
    人物表時間 / 南宋時期
    地點 / 揚州、廬州、湖州
    人物 / 姜 夔 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詞人、音樂家、書法家
    柳裊裊 柳下坊琵琶女
    柳小萼 琵琶女義妹
    蕭德藻 姜夔父姜噩好友,湖州烏程縣丞,自號千岩老人

    書生姜夔遊歷廬州合肥,慕賞淝水赤闌橋,偶遇柳下坊琵琶女姐妹,一見如故,共同賦詞吟唱,締結一段知音情緣。嗣後,姜夔經琵琶女資助回鄉科考,惜屢試不中,貧窮潦倒,無奈投奔父親生前好友蕭德藻,並得其幫扶,詞作名聲漸顯。蕭德藻賞纔,將姪女舒蓮許配姜夔。婚後姜夔心中依戀琵琶女,苦於山高路遠,無法探望相會,隻能仰天嘆月。赤闌橋頭琵琶女望穿秋水,渴盼江南鴻雁傳書……


    金兵入侵,邊城合肥告急,姜夔聞之怔驚,與妻子不辭而別,獨自渡江前往烽火連天的合肥。久別重逢,卻沒有臆想中的浪漫纏綿,自幼痛憎胡虜深懷民族仇恨的琵琶女,顧及兵臨城下,氣激姜夔投軍抗金。在琵琶女義妹的協同下,姜夔在城外東關從軍,運籌帷幄智助宋兵,擊退胡虜,一舉收復合肥。


    姜夔夫人蕭氏在家知曉合肥情事,悲恨交加,專程趕往廬州,追詢離家出走的姜夔。金碧樓下尋見琵琶女,二人爭執理論,恰金兵侵擾打劫,琵琶女深明大義,竭力保護蕭氏,舍身拖延金兵,然又不堪凌辱,懷抱琵琶投水自盡。義妹聞之,痛為琵琶女報仇除奸,不幸斷失右膀,後消遁於人海中。


    待姜夔進城時,已人去樓空,滿目蕭然。赤闌橋下一泓清水與楊柳依依,疑似一曲琵琶樂聲在回蕩。




    人物表


    時間 /  南宋時期


    地點 /  揚州、廬州、湖州


    人物 /  姜  夔  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詞人、音樂家、書法家


    柳裊裊  柳下坊琵琶女


    柳小萼  琵琶女義妹


    蕭德藻  姜夔父姜噩好友,湖州烏程縣丞,自號千岩老人


    蕭舒蓮  姜夔妻,蕭德藻姪女


    衛  媽  柳家女傭


    範仲訥  柳下坊鄰居,縣衙典吏


    範家嫂  範仲訥妻


    蕭  安  蕭家僕人


    葛  升  宋軍主將


    蒯校尉  宋軍校尉


    完顏緒  金軍主帥


    金郎將  金軍殄寇郎將


    店  主  忠廟酒店店主


    熊  五  合肥縣尉,叛降金國


    鮑魚眼  縣尉隨從,叛降金國


    街  坊


    歌  伶


    孩  童


    酒  客


    店小二


    艄  公


    軍  士


    儺舞伶

    作者簡介
    錢立青,筆名靖子。祖籍江西婺源,生於揚子江畔書香之家。讀書從教行遊,鐘情傳統文化。
    目錄
    001   劇情梗概
    003   人物表

    005   序幕

    012   幕   淡柳

    041   第二幕   長亭

    066   第三幕   秋宵

    094   第四幕   破陣

    126   第四幕   暗香

    162   尾聲

    170   劇本寫作的“前言後記”

    198   赤闌橋畔憶姜夔

    203   “赤闌橋”情結與詞人姜夔的從軍

    附錄

    206    相關詞章
    在線試讀
    先從書名《赤闌橋》說起吧!
    赤闌橋,本屬地處素有江淮要津之稱的合肥城邑中的一座橋。
    合肥,從地理座標來看,襟江帶湖,落在長江與淮河兩大流域水繫的交彙節點上。北所著《水經注》載:“夏水暴漲,施合於淝,故曰合淝。”通常施水、淝水又稱南淝河、東淝河,均為發於江淮間的河流,合於一源,彙流東南而入巢湖。《史記》載合肥“南北舟車往來會集”,應該表述此地的水繫比較發達,成為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十八個商業都會之一。研讀相關文獻與圖輿,可以看出合肥地域當年城野間河津縱橫,而以橋名地的比比皆是。方圓不大的城邑裡,星羅棋布著飛騎橋、九獅橋、縣橋、升仙橋等數十座橋,且都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我初來合肥的起居之地舊稱“迴龍橋”。而這座橋的橋名傳說多版本,一說為三國時孫權退兵之地,一說與清代康熙皇帝準備攜龔貴妃回合肥省親有關。
    現在要說的是“赤闌橋”。本來並不了解這座橋,況且本人也非此地原居民。隻是曾一度生活於赤闌橋附近,早晚閑走橋頭,但從未覺得這座橋與詞人姜夔有什麼內在關聯,也不知曉這裡曾經生發過那麼一段淒美的往事。
    合肥屬三國故城,提及歷史勝跡,總會有那麼精彩的幾段,傳說裡也少不了刀光劍影的“張遼大戰逍遙津”之口沫。然而,人煙浩穰的淮右名都,感覺欠缺一段傳頌千裡之美麗的傳說,似乎彰顯文氣與底蘊的份量不足。說到這裡,自然會有朋友力推北宋時期的包公。但憑心而論,真正了解史實的人都非常清楚,對於名賢包拯,合肥隻不過是其出生地而已,他平生經典的作為都發生在汴水流淌的開封府。
    作為一座新興的科教城市,當下合肥人努力地確立“大湖名城”的文化定位,一批學者參與發掘城市的文化內涵。讓人欣喜的是,千呼萬喚,雪藏的姜夔終於“出土”了,此舉將幾百年來近乎磨滅的這段故事給續上了。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從一座橋名的更改,仿佛從意識中還原了一些南宋時期的文化景態。
    我所見所聞的是,這座橋當初並不叫什麼“赤闌橋”。
    合肥這座城市,多以兩頭連接的路來而命橋名。這座橋處在桐城路上,因而自然名為“桐城路橋”。由於橋跨的這段環城河人們譽為銀河,也稱銀河橋。橫跨南北兩岸的橋體三孔拱立,石雕欄杆,不型古意,亦不現代。翻閱相關地方城建的檔案,眼前的橋建年代不長,大約與我等年紀相仿。

    先從書名《赤闌橋》說起吧!


    赤闌橋,本屬地處素有江淮要津之稱的合肥城邑中的一座橋。


    合肥,從地理座標來看,襟江帶湖,落在長江與淮河兩大流域水繫的交彙節點上。北所著《水經注》載:“夏水暴漲,施合於淝,故曰合淝。”
    通常施水、淝水又稱南淝河、東淝河,均為發於江淮間的河流,合於一源,彙流東南而入巢湖。《史記》載合肥“南北舟車往來會集”,應該表述此地的水繫比較發達,成為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十八個商業都會之一。研讀相關文獻與圖輿,可以看出合肥地域當年城野間河津縱橫,而以橋名地的比比皆是。方圓不大的城邑裡,星羅棋布著飛騎橋、九獅橋、縣橋、升仙橋等數十座橋,且都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我初來合肥的起居之地舊稱“迴龍橋”。而這座橋的橋名傳說多版本,一說為三國時孫權退兵之地,一說與清代康熙皇帝準備攜龔貴妃回合肥省親有關。


    現在要說的是“赤闌橋”。本來並不了解這座橋,況且本人也非此地原居民。隻是曾一度生活於赤闌橋附近,早晚閑走橋頭,但從未覺得這座橋與詞人姜夔有什麼內在關聯,也不知曉這裡曾經生發過那麼一段淒美的往事。


    合肥屬三國故城,提及歷史勝跡,總會有那麼精彩的幾段,傳說裡也少不了刀光劍影的“張遼大戰逍遙津”之口沫。然而,人煙浩穰的淮右名都,感覺欠缺一段傳頌千裡之美麗的傳說,似乎彰顯文氣與底蘊的份量不足。說到這裡,自然會有朋友力推北宋時期的包公。但憑心而論,真正了解史實的人都非常清楚,對於名賢包拯,合肥隻不過是其出生地而已,他平生經典的作為都發生在汴水流淌的開封府。


    作為一座新興的科教城市,當下合肥人努力地確立“大湖名城”的文化定位,一批學者參與發掘城市的文化內涵。讓人欣喜的是,千呼萬喚,雪藏的姜夔終於“出土”了,此舉將幾百年來近乎磨滅的這段故事給續上了。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從一座橋名的更改,仿佛從意識中還原了一些南宋時期的文化景態。


    我所見所聞的是,這座橋當初並不叫什麼“赤闌橋”。


    合肥這座城市,多以兩頭連接的路來而命橋名。這座橋處在桐城路上,因而自然名為“桐城路橋”。由於橋跨的這段環城河人們譽為銀河,也稱銀河橋。橫跨南北兩岸的橋體三孔拱立,石雕欄杆,不型古意,亦不現代。翻閱相關地方城建的檔案,眼前的橋建年代不長,大約與我等年紀相仿。


    橋下流水,原為古時城邑的護城河,自然逶迤,環城迂回一周,與環貫全城的淝水相通。如今由於城市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交通的需要,幾條橫跨的道路將護城河面分成數段,獨立成塘。橋下這段是頗為平靜的一泓,地圖上標注的地名謂之銀河。雖然水面不甚廣闊,但今人別具匠心就勢建成銀河公園,錯落的三疊亭、霈然亭、聽泉亭,相映於綠樹叢中,頗為精致,風景入畫,算是這座城市園林經典之作,素有“翡翠項鏈”美譽。


    通過歷史考證,不少學者有了質疑,提出姜夔生活時代的赤闌橋並非今環城河上之橋,而應該是在橋北的九曲金水河邊。就著質疑,我細細研讀康熙年間的官方印制的合肥城郭圖,那時城裡水繫九曲,河浦相連,舟楫流行。這條水繫上也標有大大小小近十座橋。究竟哪座橋是姜夔“曾住赤闌橋”,也一時釐不清。


    赤闌橋名字出自哪?在全市地名普查的基礎上,1980年代由合肥市地名委員會編印了厚厚的一本《安徽省合肥市地名錄》,但全書沒有“赤闌橋”名詞概念。逐條檢索,其字面上隻相關提及一次,名為“赤蘭橋飯莊”,而地點在長江路,屬省委辦公廳屬下的勞動服務公司。因而在許多人看來,赤闌橋是一個新名詞不足為怪。


    當然,對於生活在今天的平民百姓來說,考證這座橋的地點座標並不重要,意義也次之,重要是尊重歷史事實,那就是800多年前這裡想必是發生了一段情事,而故事的生發對後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史實,不因人們的淡忘或資料缺失而中斷。


    古老而年青的合肥地方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名人,需要厚重沉實的歷史文化積澱,期望更多的文化史實作支撐,有效提升本土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然而這些不能憑空杜撰。赤闌橋的合肥情事是事實所在,為何這段歷史故事卻鮮為人知。我覺得還是缺少載體,顯現不足。人們常常提及的包拯、李鴻章、劉銘傳,其實這些人物故事都比較生硬,或宮廷的背景,或關涉國家大事,不適合老百姓細細聆聽與張口評說。而纔子佳人、紅顏知已的軼事,總會飛短流長,讓人們津津樂道。以書生與歌伎為主角的赤闌橋故事首先具有很好的流傳土壤。


    橋體更名赤闌橋,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橋名更改後,城市管理者為深掘地方文化,作了些文化的補遺,如圍繞主題,創設一些景點,組織開展學術研究。諸多報紙媒體討論這個話題,也引起作為一個生活在其周邊的居民我的關注。對於赤闌橋文化的發掘,我覺得熱鬧了一陣子,卻始終還停留在碎片化形式,沒規模與體繫地建構引導,內涵型的赤闌橋文化沒有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關注赤闌橋,關注背後的故事。我當時寫了篇文章《赤闌橋頭憶姜夔》。文章成稿後先貼在新浪博客空間上。從眾多的博友點擊率來看,這篇文章所產生的影響還是不錯的,不少文友給予了鼓勵式的評論。一個多月後,與我素昧平生的河北省文聯主辦的文化期刊《兩代人》的編輯寧仁先生,通過網絡與我聯繫,言之他們在網路上發現此文,表示此文與他們的刊物氣質融通,相商可否刊發。同月,安徽教育報刊社的《教育文彙》也全文照登了。這是2008年5月間的事。


    一個偶然機會,《教育文彙》主編盧光陽先生與我小聚。談文論道中,他談及《赤闌橋頭憶姜夔》這篇文章,抬舉文章有種意境美,構成一份特別的氣質,建議可否改編成一個劇本,讓其內涵充分展示與拓擴。光陽先生還進一步提意比如采用合肥地方的廬劇形式。


    這一說,如靈光一閃,對我有著相當地觸動。但也一直深埋於心中。


     



     


    這個本子的寫作,純屬偶然。


    寫作啟思於2013年的除夕前夜,臘月二十九,一個大雪紛飛的晚上。那天我身在安慶。由於父親患病,這一年中的假期基本都在安慶這家醫院裡度過的。斯時寒假,我想借此機會,集中更多的時間陪陪父親。由於正值臘底,居住安慶的幾位好友得悉後,極力為我設宴聚會。地點安排在醫院旁的一家中式餐廳,來者都屬當地文教界精英,有相識的,也有新面孔。席間結識了一位黃梅戲演員,圍繞戲曲歷史與發展有不少共同的話語,並借酒增進了感情。尤為得知當今黃梅戲的本子奇缺,一時萌發出創作的欲望。那夜歸來,心中總是惦念著此事,望著窗外的雪花飛舞,突發一種涉關藝術表現的激昂。


    安慶地處吳頭楚尾,文風尚熾,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的美譽,算起來也是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之一,黃梅戲的傳承中心,戲曲文化氛圍相當濃郁,這座全國文化名城持續舉辦黃梅戲藝術節,名揚大江南北。即便是尋常的百姓,其戲曲素養也頗高,可謂出門三五裡,處處黃梅聲。


    爾後,在古城安慶與一些青年演員較為繫統地交流黃梅戲藝術。本著為戲曲推進發展,專門前往老城區的登雲坡,瞻望了當年雄秀長江的大觀亭遺跡,盡管所到之處,已是一片費墟,但還能看點前朝的榮光。關鍵這裡都是當年戲曲的推崇地。接下來深入到原居民家,接觸一些留守舊宅子的老人,聽聽當地老戲迷們對黃梅戲發展走勢的一種憧憬。又借正月期間參加朋友家庭聚會之際,與各界聊談戲曲,見仁見智。皖江公園邊的黃梅戲藝術博物館讓我駐足了大半天時間,圖物如證加深了對黃梅戲文化的理解。


    種種外在的資源與環境整合,自然使腦子產生了萌動——想動手寫一個部黃梅戲本子,寫什麼?一時想了幾個主題,又考慮有些寫作的難度一一排除。左思右想,終覺得還是曾經構劃的赤闌橋的故事脈絡比較清晰,主要是借以一種表達形式就能合盤托出。


    決定後,旋而開始動筆。桃花初發的三月初,我開始作本子構架,並與病榻上的父親進行交流。父親年青時代抱有對戲曲的夢想,且有實踐。聽到我的寫作想法,他面帶微笑,自然是全力支持,還在床頭動筆為我寫了“赤闌橋”三個字,不過那時他已經體力不支了,沒有多少精力與我深交流。


    方向確定後,寫作的動力很大,快速地向前推進。所有的寫作時間都在8小時以外,比較碎片化。那時每每從合肥去安慶的須乘坐大巴車,一路行程要二個多小時,無事就在車上打開筆記本電腦,架在雙腿上就開始寫作,甚至在車站候車室裡等車也打開草稿打印小樣,抽筆串串改改。那時創作激情很高,有時竟然一路埋頭寫到安慶。而在醫院裡,白天要靜坐病床邊陪著父親。夜深人靜時分,一邊照看父親,一邊就著微弱的燈光,打理著自己的文稿。寫作期間,醫院裡一些年青的醫生和護士們經常過來圍觀,於是我就索性地在空閑時間講給他們聽,重要是聽取他們的理解與反應。這些年青人大多是安慶本地人,戲曲的素養還是有的,或多或少會提出一些建議,這些對本子寫作來說頗有裨益,算是集中了大眾的智慧。同時,還經常相聚茶樓,約請一些青年演員觀看劇本,他們一方面給予評價與建議,一方面還進行試唱摩練,指出問題所在,這讓我寫作信心倍增。


    四月份出差成都,旅途期間清閑無事,在城外龍泉驛的一家小書店裡偶得《川劇經典折子戲》三本,便在賓館裡用心研讀,琢磨川劇的精萃與特點,影響頗大。一時興起,在賓館裡,或河邊廣場上,沐浴著蜀地的春光和微風,打開筆記本電腦,就修改起劇本稿子,算是吸納了川劇之精華。


    沒有寫作經驗,可做的是參閱一些經典劇目,甚至托人復印一些安慶再芬黃梅劇團的檔案資料。身在安慶,行訪橋頭巷末對我幫助很大,更有了現場觀看黃梅戲之便。現場觀看名旦韓再芬主演的《徽州往事》,讓我對當前戲曲發展有了一個深刻認識,隨後又研讀了謝熹先生撰寫的劇本,深深地理解這位來自皖南休寧的商人創作情懷,這些對我創作都有一定的影響。


    寫作三個月就漸成初稿了,但翻看起來感覺相當地毛糙,嗣後主要精力是修改,並於當年修刪了五遍,次年又細改了三遍。期間印制了一些小樣,並讓一些文化名士、業內方家給予指導。


    這算是首次完成了一個全本劇目的寫作。在學生時代,也寫過些應景的短劇,或屬校園文藝演出時的即時創作,其寫作的體例,無非是仿制語文課本上所學的幾篇如《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劇本的片段,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練習。中學時代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曾經認真地閱讀過一部電影劇本——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是次對劇本全本有了一個完整的認知。


     



     


    有位好友瀏覽了劇本的小樣後,面帶疑惑地質問,為什麼一定要將這段情事以黃梅戲劇本形式演繹?


    我的回答是,本人是安慶人。


    眾所周知,黃梅戲發祥於安慶。黃梅戲在地方影響非常大,作為安慶人,黃梅戲的經典唱段都耳熟能詳,影響深刻。以家鄉戲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似乎讓人表達更有信心與自豪。


    說實話,也曾考慮過使用故事源發地合肥地道的廬劇來演繹。這種合肥本土原汁原味的“倒七戲”,也極富有區域特色。但相比較而言,廬劇的表現形式上還是顯得有些世俗化,俚語多,屬北方語繫下的戲曲。我終還是認為黃梅戲曲調清新,雅致有韻,而這段傳說適宜黃梅戲來表現。


    小時候,我對戲曲有著特殊的情感。父親年青時愛好戲曲,同時也是個實踐者。文革期間,各地都紛紛組建文工團,他是地方業餘劇團組織與策劃人員,同時也是演職人員。當時劇組的技術活,比如無人拉二胡,他就自己補位來拉主胡。記憶中比較深刻的是,當年組織編導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可以說完全是創造條件,在極為艱苦環境下完成革命宣傳任務,令人鼓舞。聽著鑼鼓咚咚鏘,我那時心中就有夢想,自己編寫一部戲,演好一曲戲。


    《山伯訪友》是我平生看過的部全本黃梅戲。據說這部戲是由越劇經典曲目《梁祝》改編、移植過來的。演出地點在家鄉小鎮。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後,文化藝術界可謂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集鎮上組建了一個地方青年黃梅劇團,辦得紅紅火火。劇團還經常外出演出,曾經順水而下,在長江南北沿線不少縣市進行演出,從銅陵到馬鞍山,從無為到和縣,各地民眾都褒揚劇團演出成功,贈送的錦旗掛滿了會議室。當地群眾對劇團也是高度贊譽,大力支持劇團發展。從另外一個角度,能看出那個年代呈現了文化復興的端倪,一時神州大地無處不春風。


    當時劇團在小鎮的交通要道邊新蓋了一幢劇場,紅磚砌成,頗有氣勢。地方斥資蓋戲園子,在那個年代確是件了不起的事。有了劇場,演出就走向常態化,尤其是在春節期間正月裡,每天午後和晚上都演出兩場。


    那天看的是午後戲,父親的同事把戲票送來了,一看是好票,第二排中間位置。一共四張,父親、哥哥和我三人以及父親的同事同往。那個年代家鄉的小城鎮工業化程度較低,當時還沒有架通高壓電,鎮上的用電是借靠一家國營機械廠提供的。原本廠內的小型發電機發電供單位生產使用,其富餘電力兼顧全鎮居民的民用照明。不巧那天逢上星期天,是規定的機器檢修時間,因而戲臺上還得用煤油汽燈來照明。三盞煤油汽燈高懸臺前,然後由工作人員不斷地更換,保持亮度。雖然沒有電,舞臺上自然也就沒有電光布景了,但這並不影響看戲人的熱情。七八百人的劇場裡總是滿座,還有不少人買的是站票,黑壓壓的一大片。其實,場外還有更多的人,他們隻能在門外側耳聽,期盼能一飽耳福。


    坐在長長的木椅上,我認真地看一會了,劇情不太懂,就起身趴在臺前,看前面樂池裡樂隊演奏的模樣。戲是冗長的,一幕一幕地演。由於聽不懂唱腔,父親在一旁對我講著劇情的梗概,纔明白臺上人一招一式都是什麼一回事。不過覺很新奇,演員出場的道具、服裝,還有那自動閉合的帷幕,都是那麼的新鮮。讓我要想急於解迷的是祝英臺如何就能伴隨著一聲雷電鑽到墳裡,然後兩隻蝴蝶怎麼就翩翩起飛,好像真的一樣。這些問題讓孩童的我一直有著濃濃的興趣。散場時,外面不知不覺地下起來雨來了。天空漸漸暗下了,小鎮的路燈亮了。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一路上沉思於那部戲當中。


    父親青年時代有一位摯交,楊應先生,長期在地方黃梅劇團工作,主要從事黃梅戲的編導業務。據說他創作了不少戲曲,其中《江南春曉》在地方獲獎。我在縣城高中讀書時,經常周末去他家打牙祭。楊先生博學聰慧,又熱情好客,每次飯前飯後,必聆聽他一番說教。他平時研究內容豐富,廣涉詩詞歌賦。尤其在藝術表現領域顯示出許多獨特的思考與方法。他喜歡與我交流,講人生經歷,講創作的心得,每次都給了我許多啟發。可以說,在藝術課堂上,他是一位沒有站在講壇上卻對我影響為深刻的老師。


    戲曲傳播形式多樣,劇場舞臺是主流,街頭巷尾的隨景,路邊圍觀、席地而坐看演出也是尋常事,靈活多樣的演出讓人更是近距離接觸。而如今安徽省黃梅劇院,就座落在赤闌橋附近。省黃梅劇院旁邊設有實驗劇場,經常由年青的演員上演一些折子戲,都是清一色的黃梅戲。劇場雖然不大,但能管窺地方文化戲曲特色。坐在大廳裡,或揀一間包廂,一群人圍桌而座,品著點心瓜籽,聽著臺上的戲,頗為樂趣。而外省朋友來皖,誠邀其一起來聽一出黃梅戲,算是體現一份地方文化的禮遇了。雖然是實驗劇場,這裡的演員演出都渾身抖擻。除了青年演員,也有個別的臺柱子,偶爾還會有幾位名家來串串場。而在古城安慶,繁華的市區遍布著多家黃梅戲會館,都由某位名角來駐臺演出,文化名人趨之若鹜。街頭巷尾,時時回蕩著黃梅樂調,那是快樂的旋律,承載著人們美好的心情。夜色下,一群群票友在演繹著精彩的黃梅世界。一把二胡,一隻音響,就讓黃梅響徹城市的角落,輕飄飄地傳遞著快樂。


    這些年來,在合肥、安慶兩地,觀看名家經典的機會也不少,現場看過梅花獎得主黃新德、吳亞玲的登臺演出,多次領略“二度梅”韓再芬大師的風采,並有幸在臺灣銘傳大學的舞臺上,聽到她帶去家鄉的黃梅調,一番清悅歌聲回蕩於寶島。回顧經典,專心研讀過陸洪非、林青伉儷創作的劇作精品。還在大學校園裡,聆聽了時白林先生的黃梅音樂專題講座,細細品味了一曲黃梅新韻。


     



     


    由於這座橋,基於盛傳的這段淒美的傳說,我潛下心來對姜夔的詩詞進行一番研讀,也按圖索驥查尋一些相關的文化典籍。近年來,細讀了夏承燾的《白石輯傳》,中華書局出版的《姜夔資料集編》,陳書良的《姜白石詞箋注》和《姜夔詞》。學界對姜詞的研究很多,而對於合肥情事,也是常見於篇章當中。


    七八年前,浙江寧波的一位文友楊君前來合肥,一爐火,一壺茶,我倆面談頗為投機。為了媲之光采的甬派文化,我極力宣揚本土文化的底蘊,且不顧嚴鼕之寒冷,領著文友頂風去觀賞赤闌橋。


    記旦前後的深夜時分,偏逢氣溫驟降,酷冷異常。文友下榻的賓館離赤闌橋不遠。倆人喫過宵夜後,就著熱乎乎的勁兒,裹著風信步而來。路上沒有什麼行人,寒冷的夜裡車子都少見,隻見那高懸的路燈炫目,與河面上冰冷的靜水相互映照。這一冷一靜,雖讓人風中直搓手,但這卻正合乎賞橋攬景的意境。


    站在橋頭,迎著風,揮著手,向文友介紹這拱看似普通石橋背後的故事。當時我正在研究姜夔,就從詞律入手來談。文友次來合肥,對於姜夔與赤闌橋故事卻初有了解,言之故事之餘,蠻富傳奇色彩。


    隨後,又去瞻觀了不遠處的白石知音廣場。一條長長的浮雕牆隱逸在山坡的外圍牆上,石板浮雕上顯出河道漠漠,柳色依依,小橋橫跨,輕舟蕩漾;兩位女子,琵琶簫箏,藝色雙絕,各呈風姿。畫面上刻有姜夔的詞句《疏香》《暗影》等,整個畫面頗為雅致,卻獨缺了主人公姜夔的容顏,實為遺憾。那夜,我們回去議論的主題就是姜詞,和這段情愛交織家國情懷的佳話。


    《全宋詞》裡收入姜夔的詞並不多,但他的每章詞都具有入樂可歌的特性,寄托深遠。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高品姜詞。袁行霈先生將姜詞評點收入《中國文學史》,作為高校教材,提出姜詞是對戀情的雅化和語言的剛化,獨具別有寄托的詠物和幽冷悲涼的詞境,是蘇東坡之後又難得的藝術全纔。


       
    細讀姜夔的詞,說實話,不是每一篇都喜歡,但關涉合肥的22首,我讀得為用心。這方面,夏承燾先生的研究為深刻,他對合肥也是情有獨鐘。而“合肥情事”一說,就是源自夏承燾先生的研究。這個本子,借用此名(合肥情事),自認為還是比較貼切。


    在合肥桐城路月潭庵的北邊,原合肥師範附小學校的門前立有一塊漢白玉碑,上面刻寫著“合肥重要歷史文化遺跡 赤闌橋”三個字,似乎佐證了這裡就是赤闌橋的所在。然而,在人來人往的路中,這塊石碑毫不起眼,甚至很容易被路人忽略。碑文上標注著此碑是於2002年8月由合肥市人民政府所立,碑的背面刻下這樣的一段文字:


    南宋著名詞人姜夔在《送範仲訥往合肥》詩中說“我家曾住赤闌橋,鄰裡相過不寂寥。”赤闌橋在宋合肥城南,姜夔曾在此小住過一段時間,並留下不少帶著無限傷感的合肥情結的詩詞名篇。赤闌橋因此出名,遂成合肥一大名勝。橋雖已不存,但名氣流傳到今。


    其實,即便是合肥本城人,還是有不少人不知其所在。看來這個知名度確實不足。


    近期偶發現,合肥老城區三孝口一帶的七桂塘,現卻改建為一條“香街”。香街一名應源自宋代詞人陳克的《菩薩蠻·赤闌橋盡香街直》:


    赤闌橋盡香街直,


    籠街細柳嬌無力。


    金碧上青空,


    花晴簾影紅。


    黃衫飛白馬,


    日日青樓下。


    醉眼不逢人,


    午香吹暗塵。


        全詞本寫花街柳巷之景,艷冶富麗,而尋花問柳之人招搖過市,目中無人,放浪生活之景態。細究此本與合肥沒有絲毫關繫,與琵琶女故事也不關聯,現在卻拿來附會,一般之人若沒有深究,或從首句語意中生義,自然覺得這兩者是一回事。


        街名是復古的,形式卻是現代的。其實這條不長的小街上,充斥了素,為入目的是設計者著力呈現一些主題雕塑,把姜夔與琵琶姐妹搬進了香街。在香街的出入口小廣場上,書生姜夔的形像次在合肥地面立體呈現,琵琶姐妹在一旁彈琴撥箏。這次的改造,亮點是把這素融入了城市街具當中,而不隻限於“赤闌橋”那個逼仄的空間。同時,通過更豐富的形式,讓當今世人對這段故事有一個視覺認知與傳遞。這一點與我的創作構想比較一致。更為巧的是,一年前我在創作本子時,對於琵琶女所處的街區命名時,也是通過這句看似關聯的詞句把香街殖入劇本中,認為香街與赤闌橋是相對應的。


        香街的設置,此舉自然讓人們貶褒不一。有人認為,七桂塘這個地域不能隨便更改,是事實,這個根不能丟,不是通過文化包裝就改變內涵與本位。而有學者觀點,香街與七桂塘不矛盾,是點與線的關繫。從事物辯證的角度來看,破與立是矛盾的,不知如何是好。但我想,處理這個關繫是先得要真正地理解其中味。


     



     


    通觀本子,創作整體上是尊重史實和依據史料。由於這段故事沒有正史佐證,其人物、時間與地點大多參照了姜詞的交待或共享學者研究的成果。


    需要說明的是,整個故事脈絡是以史實為框架。確有依據時,可以順籐而下;沒有依據,修補性地臆測創作。關於“從軍破陣”這一部分,主要是從情節發展的需要進行創作考慮。實是求是地說,這部分主體是虛構的。但細究其也並非無中生有,空穴來風,至少也源自合肥坊間口口相傳的一些民間傳說。合肥市政府組織出版“人文合肥繫列文化叢書”,其中《合肥故事》分冊裡面由劉應芬整理的《赤闌橋》,故事中就有姜夔從軍一說,並交待投靠的是大宋劉琦將軍。二十多年前,黃山書社出版的《廬陽民俗風情》,其中也有相應的姜夔從軍傳聞。


    當時金兵入侵,合肥幾度淪陷,後又被宋軍收復,在這基礎上進行了一輪創作。核心還是突出姜夔在戲曲的中心地位,發揮出姜夔的詞作與音樂在抗金中的潛在作用。姜夔是否從軍,這本來就是一種猜度。斯時兵臨城下,所有青年壯士都應入伍抗金,包括行遊途中的姜夔。若投身參軍了,如何協助破陣?沒有任何資料作支撐,情景當然隻能虛構了,800多年前的戰事是無法揣測的,而軍中策劃計智就更鮮為人知了。本人對照史料,發現劉琦將軍與姜夔的生活年代不符,投奔劉琦抗金之事有謬。於是再查尋當時抗金將領,發現葛升是南宋時期參與收復合肥的將領,又是合肥本土將軍,於是演繹出這一段激將從軍、姜葛合作“破陣”之故事。


    這部分的創作思路確定為“以文震武”。這個思路的基礎是源自宋代社會崇文淡武。以文退敵,更合乎當時的社會能力結構和人們的心理取向。因而推出譜曲助戰,發揮文化的力量。從現今的史料來看,這部分沒有任何佐證,純屬臆想與創作,比較個人理想地勾畫出《破陣》這一幕。這裡也提請好心嚴謹的朋友,不要因為史實相符吻合為由,進行無謂的史學式討論與批評。況且,這本冊子對姜夔的寫作並不是一本歷史傳記,而是一出文學劇本。既然屬文學作品,自然少不了符合戲劇化典型性故事的情節和起伏。其實,戲曲這類文學作品,講究的是故事性、情節性,以此來突顯人物形像而已。


    安慶是黃梅戲的興發地。這部劇本應該是為黃梅戲劇種量身訂制,而語言上有不少地方表達上摩用一些安慶區域本土的方言,其中一部分是從醫院裡的小護士口頭語言上汲取的營養。但考慮故事發生地在合肥,江淮官話與土語多少也呈現出來,到底以哪為準,這對矛盾一直讓人很糾結,到底從哪個更合乎劇情?但我仔細想,隻要是讀者(觀眾)能聽明白,就是好的表達。凡成功的表達,而並不需要刻意地追求一種歷史的原生態。


    大凡黃梅戲劇目中文戲偏多,這部劇本裡卻格外地融入了些武鬥的成分,這是我主觀上的一種設計,其目的有二點,一則增強節奏,二則讓戲曲功能更為豐富,舞臺表演場面上顯得更為壯觀。我曾強調一個觀點,戲劇是濃縮的社會大舞臺呈現,不能隻有俊美的花旦與小生。而武戲適量地滲入,更能讓人的耳目一新,節奏變快,場面動感。為弘揚地方民俗文化,刻意又增添了一段儺戲,有以儺祈福和平之寓意,並展示儺舞風範。這一方面既是劇情創作的需要,同時也是非遺藝術展現的一個切入點。


    本子的初步創作隻用了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後期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資料查詢上,力求貼近史實。為閱讀與研究資料,安徽省圖書館、合肥市圖書館和相關高校圖書館領導給予了便利,還參考了諸多前賢的智慧,如王光亞先生的《赤闌橋與姜夔》,合肥市劇作家候露女士的作品,雖然沒有直面與這些前輩們交流,但已經從他們呈現的作品裡吸收了不少營養。本來在姜夔研究和宣揚這段史實上,這些前輩們曾經作出了諸多的奉獻。


    由於是次寫作,也不明白劇本的架構肌理,寫作路徑主要是仿照摩學。經常參考案頭上幾本《黃梅戲藝術》雜志,細讀裡面刊發的幾出本子,除了糊塗膽大外,還有些模擬之嫌。比如每一幕的題目或體例上,就參學經典之作《西廂記》的篇目。同時也有些自信的經驗主義,自以為戲就是這樣唱的,也就應該這般寫,這裡面少不了欠缺一些精心的思考與技術性的曲解。


     



     


    在劇本中插圖,形成圖文並茂是我心中的一個文藝情結。


    也許是童年看過太多的小說故事人物繡像之緣故,對書中的插圖情有獨鐘。希望能有一組如連環畫式的白描圖,給干巴巴的劇本增添些畫面感和柔軟度,通過動感的畫面給故事一種直觀詮釋。


    生成這種想法的背景是,當下社會人們知識獲取方式略顯浮躁,基本原則是從簡從淺,尤其對於楷楷文字,難以瞬間提取人們興趣。而一幅兩幅小圖,卻有效地改變閱讀格局,因而現今被謂之全民“讀圖時代”。不過回過頭來反思一下,一本書盡是楷楷小字,勢必難以讓讀者短時間內找到信息興趣點。


    劇本寫作臨近殺青時,決定安排一些繪圖,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繪畫者。後來,北京的《寫作》雜志社常務副主編王琪薦舉了一位繪者,邊素萍女士來擔綱繪制。


    繪者來自於北方某高校,與我素昧平生,也沒有直面交流。繪前讓其知曉本意為重要,勸其先通覽劇本,可隨之反饋厚厚的劇本看不明了,許是難有耐心地通閱與透析。於是隻好對心中構想的畫面先注寫個腳本,如同連環畫創作一樣,先編後繪。當初構想是一幕一幅,七幕七幅,封面另繪一幅彩色圖,共八幅。後來根據內容又增設二幅,這樣就有了現在的十幅圖。我給圖景設計了腳本:


    封 
    :陽春三月,古城廬州“南薰門”前,碧柳成蔭。赤闌橋頭,琵琶女姐妹彈琵琶、操古箏,神情氣定。


    :金兵犯境,鐵蹄踐踏,揚州城烽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


    第二幅:夜色裡廊檐下燈籠映出“柳下坊”,琵琶女臨窗彈琵琶。手執折扇的姜夔門外聆聽。


    第三幅:深秋落葉繽紛,天邊雁南飛,琵琶女獨自倚窗思念。牆上張貼的姜夔詞句書法更讓人睹物思情。


    第四幅:淝水渡,長亭邊,琵琶女姐妹及衛媽前來送別肩背包袱遠行歸鄉的姜夔。


    第五幅

    第六幅:烏雲弦月林梢間,柳小萼彈琴,姜夔身著道服舞劍吟唱。背後宋軍營寨隱隱。


    第七幅:華庭內,柳小萼舉劍欲刺,琵琶女舉手阻攔,蕭舒蓮在琵琶女身後避讓。


    第八幅:琵琶女懷抱琵琶,從赤闌橋上縱身投水。岸邊幾名追隨的金兵驚望,遠處一隻帆船順水而下。


    第九幅:臘梅綻放於秀麗山河,姜夔惆悵離去,久久落寞的情懷留連於篇章。


    同時,建議圖景中的人物山水以白描為主,繪畫風格前後關聯呼應。後來,圖景繪制比較順利,畫面基本能吻合當時劇情需要。通過反復溝通,每幅圖都作了或多或少的修改,還聽取了幾所大學的美術專業教師、劇本試讀者以及女兒多多的意見,通過前後三番修改漸而成形。其後將幾幅圖畫打印插入文本小樣中,感覺確實為劇本增色不少。


    有圖,可以助讀,讓讀者甚至一位陌生者更好地對劇本的進行消化與理解。至少讀者翻閱時,心中有了一個相對定位的畫面。譬如時處宋代,對畫面的物件與服飾都與當時社會背景相符,讓人伴著畫面就貼進時代,走近故事。女兒認真地看了,看後自信地說她也可為這本書繪圖。我說這個機會還是有的,會有那麼一天,讓她來開心地繪制全本的畫圖。關於赤闌橋,她確實創作過,用鉛筆勾劃了一幅稚樣圖,委實可愛。還有的朋友建議說全部作彩圖,我覺得還是白描式樣中煥發一份素雅與精致。


    考量下一步的成書出版裝幀,心中思考專門為這本子制作兩方印,算是添點文氣。巧的是,年前結識了一位美術教師,王鵬先生。王鵬擅喜雕刻,且年青好學,水平不錯。宴席上偶遇,我提及此事,委請他鐫制“合肥情事”、“赤闌橋”兩方印記。年青的他爽快地應承,並用心制作,春節後制好並精致包裝送至我處。兩枚印一陰一陽,頗為精美,刀法尚古拙,章料也上乘。尤其在“合肥情事”印章立面四邊,鐫刻著戲曲梗概,共四百七十多字,全皆蠅頭小字,金粉充填,密而有致,讓人辯識玩味十足。年青刻者刀下的兩枚印模融入,將給本子自然增添些古樸的內涵。


    後部分是關涉書名的題寫,這也是本冊的點睛之處,敬請何人用何字體來書寫?冥思已久,始終沒有個主張。不過心中暗立了一條原則,即認為以本域文化名人來擔綱,比較接地氣。約幾位文友一起來相商此事,大家共推以隸書呈現為妙。於是,有朋友就私下幫忙集了安徽大書法家鄧石如的字,字體甚美,但覺得與本冊子沒有多少關聯,於是另尋新轍。嗣後,有人提及當地著名的書法家王家琰,大家一致認為切適。


    家琰老先生是安徽壽縣人,幼承家學,學顏柳,工二王,擅楷行草。後供職安徽省博物館,從事專業的書畫創作與研究,其書畫作品頻頻入選國內外大展,並屢次獲獎,大量作品流傳與收藏於美、日、英等國家。多年前,我們常聚於琥珀山莊詩人韓瀚的寓所裡夜話,靠著柔軟的沙發,面對面地一起聊茶、聊藝、聊人生。此番委托好友果悟先生前往登門約請先生賞賜墨寶。先生聽清原由,揮毫點墨,瀟灑地在散金宣紙上書寫,並專門進行裱托。我得之格外歡喜,家琰先生雖已年屆古稀,而眼前的二幅字依然筆力雄健,樸茂靈動。嗟夫!此字自然為本冊增色。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